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南澗甲乙稿 > 南澗甲乙稿 卷十一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南澗甲乙稿巻十一
            宋 韓元吉 撰
 進故事
  壬辰五月進故事權尚書吏部侍郎時朝士/大夫因言張説多去國者
 國史薛居正傳太祖嘗謂居正曰自古為君者鮮克
 正已為臣者多無遠識盖君臣之道不得其所吾愛
 唐太宗受人諫疏直扺其非而不恥以朕所見不若
[011-1b]
 自不為之使人無異詞也又吕䝉正傳太宗謂䝉正
 曰古所謂君臣道合者情無間爾故事必無隠而言
 皆從之今既列于位得以獻可替否雖言未必中度
 朕亦當共議而更之俾協于道朕固不以居尊自恃
 使人不敢言也
臣聞人君之徳莫大于納諫而後世稱納諌之盛者無
如唐文皇其臣王珪魏徴之徒號善諌諍至于無言不
從無事不聼可謂至美惟太祖皇帝聖見高遠不以文
[011-2a]
皇納諌為難而以自不為之使人無可諌為善大哉言
乎前世帝王所不逮也昔書成湯猶曰改過不吝是不
能無過也若吾太祖將無事之矣本紀又載太祖一日
罷朝不樂内侍有問者上曰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早來前殿乘快處分一事有失史臣必書所以不樂也
葢太祖皇帝常以乘快處分為悔為戒兢兢業業罔敢
怠忽宜其周旋卻顧當時無可諌之事矣臣又聞之事
君之義有犯無隠所謂犯者不過觸危嚴冐忌諱其用
[011-2b]
心則忠至矣夫有隠則見利而不陳遇害而不指挾姧
𨗳䛕務為身謀人臣之罪莫越是也惟太宗皇帝聖見
髙逺于二三大臣既欲其情之無間且欲其事之無隠
猶曰不以居尊自恃而使人不敢言也大哉言乎亦前
世帝王所不逮也書所謂啓乃心沃朕心爾無面從退
有後言實是道也故太宗又謂宋琪曰朕周旋欵曲商
確時事葢欲通上下之情無有壅蔽卿等但直道而行
絶其私請無得有所顧避也葢太宗皇帝毎慮羣臣不
[011-3a]
由直道而交通私請戒之使無所顧避固當靡不盡其
情矣仰惟皇帝陛下至仁大度同符太祖謀猷施設罔
不諏于故實而憲于謨訓臣願陛下兼聽廣覽以太祖
之訓益隆聖徳好問察言以太宗之訓深勵羣臣夫使
㑹朝清明而常無可諌之事人臣皆知直道事君而舉
無不盡之情則治效何患不成中原何患不復哉此臣
區區日夜以冀也
  八月進故事
[011-3b]
 唐書魏徴傳徴見太宗頓首曰願陛下俾臣為良臣
 毋使臣為忠臣帝曰忠良異乎曰良臣稷契臯陶也
 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忠臣以
 嬰禍誅秖取空名此其異也帝曰善
臣聞唐初諸臣徴為善諌者也徴之此言第欲激昻太
宗必躋于無過之地而已至于忠良别講之猶或未盡
也徴之意以輔佐為良諌諍為忠爾然孔子之語忠以
孝事君者也故掦䧺亦言合稷契謂之忠今觀典謨之
[011-4a]
書則稷契臯陶何嘗不獻言于堯舜之世惟其言之而
可行諌之而悉用君臣之際泯然其無迹而天下臻于
極治非必激訐矯抗以犯雷電之威觸鈇鉞之怒然後
以為忠也自徴為是説後世遂以良臣或不事于諌諍
忠臣殆將殺身以成名不可不辨也臣則以為正直謂
之良不欺謂之忠皆人臣所當為之事冇不分爾當可
諌而諌不害其為良當可從而從不害其為忠是未可
以一偏議也然徴之事太宗反復于君子小人之際最
[011-4b]
為詳盡且謂太宗輕䙝小人禮重君子夫輕小人而重
君子顧不美哉繼之則曰重君子也恭而遠之輕小人
也狎而近之近之莫見其非遠之莫見其是莫見其是
則不待間疎莫見其非則有時而昵皆人情之所難言
者其為忠亦至矣特于忠良之别雖有激而云反有所
未盡故臣表出之以俟上之擇焉
  九月進故事
 唐書李絳傳絳見浴堂殿帝曰比諌官朋黨論奏不
[011-5a]
 實皆陷謗訕欲黜其尤者若何絳曰此非陛下意必
 憸人以此營惑上心自古納諫昌拒諫亡夫人臣進
 言於上豈易哉君尊如天臣卑如土加有雷霆之威
 彼晝度夜思始欲陳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將以聞則
 又憚而削其半故上逹者才十二何哉干不測之禍
 顧身無利耳雖開納奬勵常恐不致今乃欲譴訶之
 使直士杜口非社稷利也帝曰非卿言我不知諌之
 益
[011-5b]
臣竊以謂絳之言何其盡哉當憲宗之初豈有失徳諌
官論奏不實者果何事意其必有過甚之語難行之議
以帝之聰明而亦謂之謗訕則非不可黜也絳直以進
言之難十事去其五六為帝激切言之將以開天下敢
言之路懼或黜之則正直之士畏罪不敢言耳然帝雖
欲黜之而以問絳是亦意有所未安不果于黜也絳能
開主意至憲宗翻然起悟知諌之為益而不罪其過後
世且不知諌者其為誰君臣之間納誨輔徳可謂泯然
[011-6a]
無跡矣然自古小人之害言者莫甚于謂其植黨而好
名葢植黨則欲去其衆好名則使人君怒其謗已是二
者古今之論多矣惟植黨之疑猶為易辨好名之譏最
為難知夫天下之所趨者名與利而已人臣之事君以
有爵禄之利也好名之人不顧爵禄之利而欲慕正直
之名則何惜不以其名與之葢利之與名均為御世之
物人君為此既設臣而謂之諌將以名與之也若不與
之名而又欲加之罪則吾之御世者亦狹矣就使狂妄
[011-6b]
之士濫夫正直之名而忠實之言將亦由是而得也豈
足以傷吾之後哉故臣因論絳事而敢以為陛下獻恭
惟聖學高妙知此久矣而絳之言誠有取焉者也
  癸巳五月進故事
 漢書酈食其傳沛公略地陳留郊麾下騎士適食其
 里中子沛公時時問邑中賢豪騎士歸食其見謂曰
 吾聞沛公嫚易人有大略此眞吾所願從騎士曰沛
 公不喜儒未可以儒生説也騎士從容言食其所戒
[011-7a]
 者食其至入謁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
 欲率諸侯破秦乎沛公罵曰腐儒夫天下同苦秦久
 矣故諸侯相率攻秦何謂助秦食其因言六國從衡
 時沛公喜賜食其食問計安出
臣聞世之論漢髙者類以不喜儒為言及觀食其之事
豈誠不喜哉葢高祖所不喜者惡夫盜其名而無所適
用云爾食其一言六國成敗遂推之食而問之計既下
陳留而封之為廣野君是一時有用之才帝未嘗不喜
[011-7b]
也自周衰道學不傳士之號為儒者徒能誦説陳言而
不達當世之務故聽其語若可行責其實則罔效且復
自處于優閒畏懦之地以苟倖世之富貴所以動見厭
棄儒者之名殆為此輩汙之也漢興三人若食其特辯
士之雄而亦以儒自命叔孫通僅能定朝㑹之儀陸賈
時時説詩書而著新語大抵所抱負類不醇正獵取儒
之近似者而帝已喜之惟張子房玩意黄老雍容近道
未始以儒自名帝亦不悟其為儒而獨見尊禮況夫荀
[011-8a]
卿所謂善調一天下之儒使帝遇之安得而不喜哉以
是言之尚文詞窮訓傳非人君好儒之實而後之儒者
苐欲談經而不肯任事皆高祖之所不取也臣竊以為
今中國之所以未操勝算者正在人材太弱士大夫虚
名有餘而實用不足其弊皆由儒者無以自振惟聖天
子作成砥礪而易其俗爾且人材猶金玉也鎔範久然
後其劑良琢磨工然後其質美詩曰追琢其章金玉其
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言文王之能官人也陛下知此
[011-8b]
乆矣臣固未可以立談盡然人材衆多要皆有用而養
其資力俾無妄進之心責其實效俾無避事之意庶㡬
虚名之患消将有眞儒為時而出漢高之風何足儀也
  八月進故事
 國史郭從義傳從義守中書令為河中尹䕶國軍節
 度使改左金吾衛上將軍太祖召于便殿使擊毬從
 義易衣跨驢馳驟殿庭周旋擊拂曲盡其妙既罷上
 召坐謂之曰卿之此技精絶矣然此非將相所為也
[011-9a]
 從義大慙而退
臣聞選將固多術矣然將相之才以方略為上技勇為
次擊毬者軍士之一技也作其馳逐而試其便捷使馬
之疾速隨人而人之摶擊應手非敏妙無失者不能為
也設欲將帥竝習則運籌決勝不自用劒者何人哉若
從義葢以此自名也其在國初出藩入衛不為不顯藝
祖眷之俾試于殿庭曲盡其技賜歎賞以為精絶矣復
慮諸將恥于不及也故以非將相之事警諭之大哉言
[011-9b]
乎直得帝王御將之訣雖漢高之待信布不是過也昔
韓愈嘗論擊毬于張建封矣第攻危墮之憂激射之虞
馬之與人顛頓馳騁之患為害宜建封猛鋭之志所忽
也惟藝祖皇帝以將相之事一誥從義簡重而有體故
從義羞縮知戒聖人之言與書生之論信不侔哉故臣
以為選將固多術竊願器使諸將留神萬機之暇不深
取其技而責其謀實藝祖皇帝之遺意也
  丙申五月進故事
[011-10a]
 唐書太宗引諸衛將卒習射于顯德殿庭諭之曰四
 裔侵盜自古有之患在邊境小安則人主逸遊㤀戰
 是以宼來莫之能禦今朕不使爾曹穿池築苑専習
 弓矢居閒無事則為爾師突厥入宼則為爾將庶幾
 中國之民可以少安乎數年之間悉為精鋭
臣聞太宗可謂不忘突厥也當時羣臣不察以為兵刃
至御在所而後世諸儒亦議太宗閱武殿庭以人主之
尊而行將帥之事臣知太宗之志在突厥者以其非得
[011-10b]
已也蓋唐初外裔之患莫甚于突厥自隋即以公主妻
之高祖得天下羣盜角之懼其為助故卑詞厚幣約以
連和其禮有為之屈者及連嵗内侮益甚至欲遷都避
之不勝其憤武德八年命有司削其敵國之禮更以書
為詔若敕其酋頡利因自將其衆襲武功而瞰渭橋時
太宗方即位以六騎直出與頡利隔水語僅成白馬之
盟引兵退舍由是言之高祖之憤幾貽大悔未若太宗
之能忍也然帝雖能忍而其志不可一日忘敵故敵退
[011-11a]
未踰月即殿庭以教戰士校其射藝誘以厚賞此特其
一端爾他所以備敵者從可知也貞觀之治用賢納諌
之方選將練兵之法皆足以自致于安强然後堅坐不
瞬以待其隙及頡利勢衰羊馬多死又與突利相攻擊
諸部皆畔逮貞觀四年始命李靖以六總管之師纔十
萬人破之隂山擒頡利以獻觀帝之吿羣臣有曰國家
初定太上皇以百姓之故奉突厥詭而臣之朕常痛心
疾首思一刷恥于天下其勸高祖不必移都則曰願假
[011-11b]
數年係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至是果酬其言鳴呼有志
者事竟成必有忍其乃有濟太宗之謂矣何則待外國
之禮或可屈而志不可屈也惟禮或可屈故權時之宜
有所不校若太王事獯鬻文王事昆夷于傳有之矣惟
志不可屈故勾踐之報吳太宗之擒頡利皆是道也臣
竊仰國家今與敵和豈異是哉日者奉使之臣辱命而
還陛下既以備正典刑矣敵之驕慢吾使而禮有未得
伸者固不能不動心然亦何足與校是非曲直乎臣所
[011-12a]
願陛下沈幾先物擴帝王之度以容之堅忍不顧厲太
宗之志以圖之如聞敵境旱蝗已乆民心離貳諸雛各
擅兵柄互相窺伺天道如聞豈無頡利之變陛下聖德
英武逺邁于太宗假以嵗月則渭上之耻未必不啓吾
定襄之功也臣是以因貞觀之事以證之云
  七月進故事
 吳志張温傳温引致暨豔以為選曹郎至尚書豔性
 狷厲好為清議見時郎省混濁淆雜多非其人欲臧
[011-12b]
 否區别賢愚異貫彈劾百寮率皆貶高就下降損數
 等
臣聞清議之始猶公議也所以論人材之賢不肖以助
國之賞罰然議者當出于上不當見于下當施于公不
當狥于私故周禮有八議之辟而漢以議郎設官是法
令之行政事之大朝野之臣皆得議之也然周之弊鄭
人聚于鄉校以議執政之善否流而至于戰國以成處
士横議之風漢之弊太學諸儒嘘枯吹生而甘陵有南
[011-13a]
北部公卿以下畏其貶議自是而降清議遂為無實之
言故山簡以為郭泰許劭之論明清議于草野夫議非
出于草野者也故曰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以三公之
際暨豔輩乃欲施清議于選曹雖當時居位貪鄙志節
汚卑者皆降為軍吏置在營府然意其嫉悪太甚清濁
太分謫罰太驟而不能無私喜怒于其間故終至于怨
憤之聲積浸潤之譖行而豔與徐彪亦不保其身矣嗟
乎自公議不行而變為清議清議不已而肆為清談皆
[011-13b]
無益于天下國家而適足以致搢紳之禍今日士夫以
為清流之議者尤非也至于妄尊大而好為虛名昧世
務而不切實用宜神聖之所深念也臣是以因得辨之
  九月進故事
 漢書魏相傳明易經有師法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
 奏以為古今異制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數條漢
 興以來國家便宜事及賢人賈誼鼂錯董仲舒等所
 言奏請施行之奏故事詔書凡二十三事上施行其
[011-14a]
 䇿
臣觀所言可謂深逹時變而知濟時之畧也蓋一代之
治必有一代之宜所以斟酌損益以為子孫萬世之規
持守而弗失也昔者三代之盛莫如周而周之為治亦
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而已豈必逺慕前古跂望而不
可及哉宣帝之入繼大統也號稱中興繇得相為之輔
初無甚高難行之説非常可喜之論但欲奉行故事云
爾夫故事者非他高文景武已行之善名卿賢大夫未
[011-14b]
用之謀吾悉舉而措之天下國家如是高文景武之治
復見于今名卿賢大夫復生于時矣故其䇿不過于憂
水旱之災本于農而務積聚與夫察風俗舉賢良平冤
獄圖師旅而備西𦍑者僅十數條譬如良醫之論藥未
甞廣求奇方異品取之目前斷斷然皆可已疾而去病
用能數十年間常平既置而水旱無虞循吏既多而郡
縣咸理任于定國之徒治獄而民自以為不冤任趙充
國之徒治邉而四裔罔不慕義功烈巍巍光于祖宗其
[011-15a]
效為何如哉逮夫元成以後徒知用儒之名不知用儒
之實而當時所謂儒者亦徃徃不習舊章不逹治體妄
引詩書以制作禮樂變易郊廟為務而經國大計漫不
加省孝宣之業衰焉故臣以為若魏相者真識時知變
者也
  丁酉正月進故事
 後漢書鄧禹傳光武自薊至信都使禹發亡命得數
 千人令自將之别攻拔樂陽徙至廣阿光武舍城樓
[011-15b]
 上披輿地指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其一
 子前言以吾慮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淆
 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故興者在德薄厚不
 在大小光武悦
臣觀光武可謂知難者也語有之君以為難易將至焉
方其用兵河朔僅得一郡觀天下郡國之衆怛然自畏
慮已之不能取也以問于禹為禹者以他人論之當時
更始據闗西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徃徃
[011-16a]
羣聚必勸其君以厲兵秣馬壯其威力以角一旦之勝
而禹乃曰在德薄厚不在大小是料光武必足以定天
下欲廣其德以收天下之心爾嗟乎此三代王者之佐
之言伊尹吕望所以思濟斯民者也故光武至邯鄲分
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布恵澤錄囚徒存鰥寡其敕
馮異有曰今之征伐非必畧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
耳皆禹有以發之也後世乃以禹不能徑攻長安為疑
然禹以謂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鋒未可當盜賊羣
[011-16b]
居無終日計財榖雖多變故萬端蓋姑欲假以嵗月待
其自斃也禹之謀固不盡用而師行有紀降者日以干
數停車住節勞來父老以慰其謳吟思漢之心光武以
功賞之非其謀識所先後者哉今以天下之半而謀恢
復則輿地固已逺過漢光而强敵縱横幾踰五十年其
勢將亦自斃聖主盛徳日新施者厚矣羣臣宜亦有禹
之謀而不計近功以圖之則中興為日月可冀也
  丁酉七月進故事
[011-17a]
 唐書王珪傳太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正主御邪
 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惟君臣
 同徳則海内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諫正庶致天下
 于平珪進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
 以死今陛下開聖聼采芻言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
 帝以珪推誠納言每存規益帝益任之遷侍中帝使
 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宫中音家技不進數被
 譙珪與温彦博同進曰孝孫循謹士陛下使教女樂
[011-17b]
 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
 乃罔上為人游説耶彦博謝罪珪不謝帝黙然明日
 語房𤣥齡曰帝王納諫固難矣朕夙夜庶幾于前聖
 昨責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懲是不進諫也
臣聞君臣相湏如手足之衛頭目也有是君也而其臣
不足以輔之有是臣也而其君不足以使之則失其所
以相湏者矣故君在審擇其臣而臣在忠事其君未有
君臣之志不同其徳不合而能成天下之治者也太宗
[011-18a]
之説可謂知者矣然君之患常在于不能納諌臣之患
常在于不能盡言以太宗之明聖是其于兵機将略戡
定禍亂足以追跡湯武其于躬行仁義力致太平足以
庶幾成康其大者既以安定天下自餘行事固亦無甚
過舉也汲汲然導房𤣥齡使諌如此則朝廷之上一日
萬幾之間何慮其闕失哉夫譙責孝孫以教宫中音技
之不進豈亦太常協律之職實人君過舉之細管仲所
謂未能害覇者也而珪與彦博過慮而言便有輕士之
[011-18b]
憂太宗始亦怒之終則悔之又詔𤣥齡軰勿懲是而不
諫當時責成大臣納誨以輔台徳可謂無隐情矣其致
貞觀之治也宜哉臣以是知君臣皆正之明騐也且太
宗之説固正矣使其臣不正其肯為太宗盡言乎一事
之不諫則天下之事将有不聞者矣故臣下之邪正在
于言與不言之間明君不可以不察也
  八月進故事
 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仲舒以賢良對策制曰欲
[011-19a]
 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于治
 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復對曰夫樂而不亂復
 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道
 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
 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
臣聞道之難言乆矣武帝之策仲舒曰欲聞大道之要
仲舒之對反復天人之際春秋之㫖誠達于治道矣繼
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其亦知道本歟昔者仲尼之語學
[011-19b]
者葢曰志于道又曰吾道一以貫之未嘗以何者為道
以其貫于一則無不在焉及其繫昜則曰立天之道曰
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三
才之位雖不同其為道一也又曰一隂一陽之謂道是
道不可以名言視其所謂隂陽者則知道矣隂陽即剛
柔也剛柔即仁義也其義雖不同其所以為道亦一也
自人言之其静而無為者道動而有為者亦道也後世
不能明夫此故子思孟子特于性命之間發之子思則
[011-20a]
曰率性之謂道孟子則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推而至于堯舜之相授葢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
精惟一允執厥中者夫人心豈有二哉惟精而一則能
執其中矣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既得其中安往
而非道固無動静之分也以之治已由是也以之治天
下亦由是也自佛老之教興舉世但以治心養性者為
道而以施于天下國家者為外物以寂然不動者為道
而以視聽言動者為前塵于是判而為二始不能合而
[011-20b]
言精而一矣韓愈之徒既是不足以知道且詆其所謂
清浄寂滅者以為非道且清淨寂滅者固亦所以為道
也粗見其體而遺其用故舉天下之事以為前塵外物
而皆欲不為則失其為人者矣失其為人者而欲為天
是亦不知天人之道昜地則皆然之理也可謂夲末不
竝行矣其弊可勝言哉漢興雖張子房之學曹參之治
皆曰㑹道而未能免于斯弊故臣感于仲舒之言治道
者忘其淺陋而一辨之
[011-21a]
  戊戌正月進故事
 唐書杜黄裳傳憲宗嘗問前古王者所以治亂黄裳
 知帝鋭于治恐不得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已任
 賢而已操執綱領要得其大者至簿書獄訟百吏能
 否本非人主所自任昔秦始皇帝親程决事見嗤前
 世魏明帝欲按尚書事陳矯不從隋文帝曰昃聼政
 衛士傳飱太宗笑之故王者擇人任而責成見功必
 賞有罪信罰孰敢不力孔子之稱帝舜恭已南面以
[011-21b]
 其能舉十六相去四凶而至無為豈必刓神疲體勞
 耳目之察然後為治哉帝以黄裳言忠嘉納之由是
 平夏翦齊㓕蔡復兩河以機秉還宰相紀律設張赫
 然號中興自黄裳啓之
臣觀憲宗即位懲建中貞元多難之餘彊蕃悍将頡頏
莫制當時宰相杜佑鄭絪軰號選愞姑息不足任此故
帝欲以身任之實甚勞矣夫羣臣之不足任是未得其
可任者也而黄裳不自以為嫌乃為帝言為治之要在
[011-22a]
擇人任之恐其敝精神于簿書獄訟之間役視聽于耳
目之際而已爾由是憲宗翻然感悟擇人任焉然黄裳
僅能言之而無天年繼以李吉甫始任其責出郎吏以
為刺史省宂官八百員省吏千四百員併州縣停入仕
昜藩鎮者三十六又繼以裴垍整齊法度課吏治别淑
慝奨勸諫官悉使言事百度修舉朝無幸人其後則若
李藩之塗詔李緯之論事裴度之討賊帝皆一意任之
無復自任俾各得盡其才而竭其慮庶政内修天威四
[011-22b]
出削平畔亂克復兩河無不如意論者以為憲宗剛明
果斷非止伐蔡一事也使大臣如杜佑鄭絪而任之則
安得為明聞黄裳言而不用則安得為斷要在明于可
明斷于可斷得其人為先則尚何所勞哉故人君勞于
求賢逸于得人非畏其勞也畏其當勞而枉用焉惟求
賢足以當之若勞于世務則羣臣逸将安坐拱手視吾
之勞而莫肯任事也史官謂憲宗中興由黄裳啓之其
不誣也
[011-23a]
  戊戌七月進故事
 唐書李大亮傳明突厥亡帝遂欲懐四夷諸部降者
 人賜袍一領帛四匹首領拜将軍中郎将列五品者
 贏百員又置降人河南詔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
 以綏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之未附者
 大亮上言屬者突厥傾國入朝陛下不即俘江淮變
 其俗而加賜物帛悉官之引處内地豈大安計哉臣
 以為諸稱藩請附者宜羈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懐
[011-23b]
 徳永為藩臣所謂行虛惠收實福河西積困兵革州
 縣蕭條願停招慰省勞役使邊人得就農畮此中國
 利也帝納其計
臣聞唐太宗之平突厥也降者尚十餘萬帝用温彦博
之議度朔方地建順佑化長四州置定襄雲中二都督
統之然擢酋豪為将軍郎将者尚五百人奉朝請者且
百員入長安自籍者數千户也當時廪給之費葢亦可
見故大亮安撫伊吾而陳羈縻塞外之策葢既往不咎
[011-24a]
故欲無往招徠于七姓種落以寛河西州縣而已且漢
置降匈奴五原塞下以為捍敵未始官于朝也太宗之
降突厥遂官于朝矣夫取其才而用固足以見聖主之
大至于奉朝請者多籍長安者衆則是煩費中國以養
裔夷之俘亦不可不慮者臣大亮有言太宗遂悟可謂
明矣哉仰維國家履中興之運敵勢就衰慕義効順者
襁負來歸既已處之州縣矣則異時系踵而至者臣亦
願聖神鑒此而豫為之謀矣
[011-24b]
 議
  皇叔祖故檢校少保嚮徳軍節度使知大宗正事
  嗣濮王贈少師封瓊王仲儡諡議
議曰國家之制不以吏事委近屬其行能之懿問學之
彊可用于世者莫得著見也然擁將壇之節疏王社之
封貴則甚矣類驕而不近于禮享萬鍾之禄受兼金之
賜富亦極矣率吝而不知有義訓有之如有周公之才
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故贈少師瓊王太常
[011-25a]
昜名以恭以惠豈所謂無驕吝者歟謹按諡法敬事賢
恪曰恭慈仁好與曰惠惟王以天子大父之親掌慶系
之籍纂濮邸之祀循循然奉禮法惟謹朝見趨走人以
為勞也震風凌雨而未嘗或亂便坐賜對人可以冀其
私也盡規獻納而未嘗敢替其敬事賢恪有如此者女
筓擇歸靡睨富室孤嫠來託字撫弗憚弛連坐扃鐍之
禁屏輿馬聲色之好懼無以稱廪餼之厚而請外自試
奉養益薄惟樂施不倦實有焉則慈仁好與不亦宜乎
[011-25b]
昔夫子答子張之問以恭則不悔為先惠則足以使人
為後國語僑之知道以其行已為恭以其養民為惠二
者古人之所力行君子之所甚重太常之議微矣請以
是告其廟謹議
  議節財賦十事
   武臣俸
國朝使相太尉等官以寵元勲舊徳今但武臣依次遷
轉惟當限以員數稍裁定其俸儀同三司宜視宰相太
[011-26a]
尉宜視執政節度使宜視尚書若現今掌兵之官或與
優異則别定葢俸錢宰相止百三千近又裁損而使相
乃四百千也
   宗室賜予
南班宗室俸入之外逐歲生日并郊禮賜賚乃有定數
内庭妃嬪葢亦有之謂可權借十年或如横行俸錢分
數借減若謂不可行則武臣借減已三十餘年人無異
議况此在俸入之外
[011-26b]
   宰執節儀
宰執近再減俸以為大削如節序三省密院互相餽遺
郤非祖宗舊制始于近歲數亦頗多似合住罷而還其
俸以為名
   禁庭浮費
仁宗朝常減省看經道場錢每歲萬千四緡今亦有此
此外庭不得盡知合于内東門司取索議之此當時所
以湏差内侍一員也又如非時支散享廟時冊寳時上
[011-27a]
自宰執下至行事官吏各賜銀絹如此等類且權住罷
所費實大将來聖政局進書亦恐有之
   宂員
職事官下至監當固有可省而内侍省入閤門入内諸
司往往溢額宰執所奏給使減半補授尤為泛濫外如
都督府淮備差遣乃至一百五十員其屬官等俸給太
優皆合議定
   借請
[011-27b]
朝廷每行一事如造冊寳修書造禮物之類舊例當行
人先有借請或自三省知印人吏以下皆有之恐可住
罷至于幾日一次犒設尤可省者湏取索糧審院每歲
借請過名件數目惟差出則依舊借
   雇募
百官中合破四五人恐無可減十人以上則猶可議如
皇城司軍頭司幹辦官屬之類既已占破人兵有雇募
至二三十人者則宜裁定至于禁庭閣分宣借數目糧
[011-28a]
審院遇關到無不放行亦合稽考
   内藏支使
古者關市之賦以待膳服幣餘之賦以待賜予式貢之
餘以共玩好葢各有名色隨其多寡而為之用今内藏
庫出納外臣不得預聞故膳服之費賜予之費玩好之
費惟上之旨然唐之君如徳宗宰相如楊炎猶能以内
餉儲者悉歸左藏今若未可以内藏併之左藏亦宜命
大臣定為支使之格隨其名色所餘多寡而用則亦有
[011-28b]
節若以為此不當使外庭㑹計者葢誤認周禮也周禮
惟王后之服王之裘王后之酒王后及世子之膳則不
㑹其餘則太宰未嘗不受其㑹而有均式
   諸路闕額錢可給駐劄軍
殿前軍駐劄如江西廣東福建之類皆上供幷經總制
錢應副然逐路州軍自有闕額廂禁軍宜且勿招取所
樁衣糧以給駐劄殿前軍者今提刑司逐時專一根刷
取撥葢逐州禁兵既不可倚仗湏藉殿前軍彈壓則亦
[011-29a]
不湏枉費糧衣招填合行措置
   諸路糴買
糴買宜用諸路時價髙下不可一律户部失于稽考者
尚或有之聞江西湖南馬料甚賤每户不過數百錢而
逐歲部中行下却依兩浙價貫一例支降如此等類皆
宜㸃檢
 䇿問
  掖垣試閤門䇿問
[011-29b]
問兵農之勢判而不合其近古而足以寓兵者莫善于
屯田中興以來講之屢矣沿淮而上至于荆襄土曠而
莫之闢朝廷為是嘗建營田之官復力田之科葢四十
年間未有成焉諸軍之耕者一兵之費歲湏糧二十斛
其所耕而得者殆未及此也故議者悉欲募民為之夫
諸郡之民有籍而教之兵者矣則亦不賦之田歸附流
徙之民有賦之田者矣而又不肯為兵然則古之制其
終不可復歟或曰時異事殊兵之不樂為農猶農之不
[011-30a]
願為兵也昔之善為屯田莫如趙充國其騎兵皆罷之
所用實弛刑應募與吏士私從萬二百八十人耳其次
莫如韓重華然給以耒耜假以牛種葢出贓罪吏九百
餘俾募人為之皆未嘗役戰士也今一旦取刑徒贓吏
脱桎梏禁錮而使之其不駭且議者幾希而亦孰敢任
責抑不如是不足以圖功或捨是而别有道焉然東南
之利水田居多鄧艾之屯于夾淮導水為之也以五萬
人且田且守今之水利亦可興乎唐之屯田内則職以
[011-30b]
司農外則總以大使歲以仲春籍而上于兵部人給十
畆而定為三等之輸今之法制亦可倣乎必有至當之
論以便于時而合于事者故願相與審其是以復于上
而行之
 
 
 
 南澗甲乙稿巻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