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盤洲文集 > 盤洲文集 64

[064-1a]
欽定四庫全書
 盤洲文集巻

六十四
             宋 洪适 撰
  經筵故事    䇿題
  昬書
   漢置五屬國
漢書匈奴渾邪王與休屠王謀降漢漢令霍去病將兵
迎之休屠後悔渾邪王殺之元狩二年盡將其衆度河
[064-1b]
降者數萬人號稱十萬既至長安封渾邪王萬戸為漯
隂侯禆王四人皆為侯分處降者於邊五郡故塞外而
皆在河南因其故俗為五屬國
 臣聞胡馬嘶北風越鳥巢南枝禽獸之情猶不忘
 土故王制曰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達其志
 通其欲使之咸安其居而已漢武帝北征西討斥地
 廣土一旦得降人數萬豈不欲使之知禮義識亷恥
 而遂為吾冠帶之民乃寘諸邊逺使其自為聚落者
[064-2a]
 蓋慮性習風土之不同飲食起居之異尚或不樂久
 處則有不測意外之變故分處金城天水諸郡又各
 置都尉以治之終漢室不聞降人背畔亡逃之患所
 謂外而不内疎而不戚聖王制御蠻夷之道無以加
 於此也
   唐宣宗面察刺史能否唐宣宗詔刺史毋得外徙必令至京師面察能否然後
除令狐綯嘗徙其故人為鄰州刺史便道之官上見其
[064-2b]
謝上表以問綯對曰以其道近省送迎耳上曰朕以刺
史多非其人為百姓害故欲一一見之訪問其所施設
知其優劣以行黜陟而詔命既行直廢格不用宰相可
謂有權時方寒綯汗透重裘
 臣聞宇内至廣也斯民至衆也君門九重不能悉知
 其休戚必張官置吏以治之郡守縣令豈皆有㢘白
 之行强敏之材耶為之守者得其人則進賢退不肖
 可以振千里之治唐之法五品以上除授則歸之朝
[064-3a]
 廷以下則屬之銓部雖有身言書判之制而限年躡
 級非復山公啟事固已賢愚同滯矣朝廷之所選用
 非其親舊鄉黨則轉相汲引者且不能人人識之其
 材與不材蓋不知也大臣猶如是則人主焉能知之
 夫以言貌取人尚或有失况于未嘗聞其言見其貌
 者乎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此有虞所以致治也能言
 者猶或不能行其敷奏無可取者抑又可知矣宣宗
 亦唐之賢主大中初政有正觀之風史氏美其精於
[064-3b]
 聴㫁可謂有志于治矣終不能比迹于可稱之三宗
 者輔佐多不得人雖有宏撫良法不能力行而然也
 可不監哉
   漢宣帝誅韓延夀
漢書御史大夫蕭望之聞左馮翊韓延夀在束郡時放
散官錢千餘萬望之當問事東郡因令并問之延夀聞
知即吏按校望之在馮翊時廩犧官錢放散百餘萬遂
劾奏移殿門禁止望之望之自奏職在總領天下聞事
[064-4a]
不敢不問而為延夀所拘持上由是不直延壽各令窮
竟所考望之卒無事實而御史按東郡具得其事望之
自陳願下丞相中二千石博士議其罪事下公卿皆以
延夀前既無狀復誣愬典法大臣欲以解缺/狡猾不道
天子惡之延夀坐弃市吏民數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
持車轂爭奏酒炙莫不流涕
 臣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致治漢宣
 帝勵精庶政綜核名實信賞必罰稱為中興後世或
[064-4b]
 議其仁恩少損臣謂紀綱不立則何以捄中衰之弊
 觀蕭望之察問韓延夀出于至公而延壽挾私以報
 之帝已不直延壽猶俟有司判其曲直然後行法延
 壽初守淮陽治甚有名及守潁川能變廣漢告訐之
 俗黄霸㫁之因其迹而大治在郡三嵗令行禁止㫁
 獄大减為天下最入守馮翊滿嵗稱職為真恩信周
 徧于二十四縣吏民不忍欺紿良吏如此固已希有
 至其抵罪百姓攀車號泣朝廷豈不聞亦不能脫其
[064-5a]
 死或謂刑失之重然夷考當時蓋于定國為廷尉罪
 疑從輕人自以不寃又公卿議罪俱無異辭則延壽
 雖有治行不能掩其罪以一懲百寧有不治之患彼
 名聲不及延夀而罪戾過之者必無漏網之幸也
   周世宗斬樊愛能何徽
五代史周世宗擊劉崇于晉陽樊愛能何徽引兵先
帝欲誅之猶豫未决晝卧行宫帳中張永徳侍側帝訪
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
[064-5b]
責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百萬之衆安得
而用之帝擲枕于地大呼稱善即収愛能徽及所部軍
使以上七十餘人悉斬之帝以何徽先守晉州有功欲
免其死既而以法不可廢遂并誅之自是驕將惰卒始
知所懼
 臣聞天壤之間蟲魚微物尚猶貪生而畏死况赳赳
 之士而欲使其冒白刃不避者以有賞罰驅誘之爾
 然熊羆之士帶甲成林賞不信罰不必皆不足為用
[064-6a]
 五代之君惟周世宗為英武南征北討無不如志者
 能執勸懲之柄也蓋無功而賞謂之濫恩有罪不誅
 謂之佚罰有賞而無罰則是姑息之政不足以激勵
 士卒惟明主知其然故以爵禄結其心以刑戮鞭其
 後使其聞將軍之令而凜如秋霜有進死無退生以
 守則固以戰則勝以征則克矣又况為大將者爵位
 已崇珍寳已積奴妾音樂已盛名園甲第已侈愛其
 身不啻千金之子國家但易于行賞而恕于行罰使
[064-6b]
 之無所忌憚則其下雖勇如賁獲馭之非其人亦不
 能成功樊何皆一時貴將何徽又有舊勲而不免其
 死世宗賢矣哉
   仁宗皇帝久任許元缺/缺 十三日缺曰御筆所/進故事切當今日之
   弊今後非因昬懦不職不得遽有遷易其興利/除害缺用缺 仁宗朝用許元故事優加
   旌擢顯/用施行
仁宗皇帝皇祐三年以淮南江浙荆湖制置發運使尚
書金部員外郎許元為侍御史元初為發運判官久之
[064-7a]
為副使既久又為使上謂執政曰發運使總領六路八
十一州軍其材貨調用幣帛榖粟嵗千百萬宜得其人
而久任之今許元累上章求解朕思之不若奬勵以盡
其才乃特賜進士出身除侍御史留久
 臣聞漢之倉氏庾氏為吏者至長子孫唐用劉晏領
 鹽鐵諸使歴二十餘載仁宗皇帝久任許元實與漢
 唐同符而賜第除職所以奬勸之道又過前代蓋中
 外百官一職掌一事旬月之間或遷或徙猶之可
[064-7b]
 也惟財計之臣非久于其官則不能知首尾源流若
 使其坐不暇席雖有研桑心計亦安能興利去害而
 致錢流粟腐之如皇祐聖政真可為後世法
   試館職䇿題為天下國家未嘗無弊事善為國者因其弊而治之如
俞跗扁鵲之療病原其脈之表裏量其疾之淺深鍼石
湯液隨所宜而用之則沈痾可以復起三代之政忠質
文之不變則缺/後不缺/ 立國蓋樂因循而憚改作誠
[064-8a]
非經久之道也今日之弊姑摭其大者論之官之冗極
矣調于銓部者率常數百人僻逺之簿尉至于逆用五
年闕擢于朝廷者雖外臺連率亦或待次至有俟校官
十年之期者法不可不變也將欲嚴取士之式裁任子
之令以清入仕之源其事果可行乎兵之冗極矣天下
之財耗于供軍者什八頻年以武功行賞其官進則其
俸増新招神勁忠義諸軍其數多則其用廣弊不可不
革也將欲覈虚偽之籍汰老疾之人以節蠧國之費其
[064-8b]
事果可行乎理財之政盡矣稅賦有定而水旱無常爵
已鬻道釋已度鹽茗酒醯之物皆有𣙜商賈之貨皆有
征財不可復生矣一有不時之須缺/  相視慮形于
色其政不可不講也將欲糴多田之贏借間架之缺/
規足用之效其事果可行乎貪贓之風甚矣州縣小吏
蠶食齊民鮮㢘白之操仕至于二千石尚或簠簋不飾
谿壑無厭罹文法者相繼三令五申無所忌憚其風不
不戢也將欲用鞭箠之令施黥墨之刑以遵祖宗之
[064-9a]
制其事果可行乎主上勵精庶政宵旰焦勞思捄數者
之弊而談者或謂行之則傷恩起怨損忠厚之政若然
則委靡苟且日趨於不振何以善其後所謂弊者終不
可革耶夫核名實摠權綱兩漢之君所以致中興也考
古騐今願聞至當之論將以告于上
   乾道二年殿試䇿題
朕以不敏嗣承大寳循堯之道于兹五載寤寐俊秀始
得親䇿于庭子大夫褎然待問必有崇論逺慮副朕詳
[064-9b]
延蓋聞唐虞之世法度彰禮樂著不賞而民勸畫象而
刑措都俞賡歌不下堂而天下治朕甚慕之今朕夙興
具食兢兢業業懼無以協帝華而繩祖武若涉淵水未
知攸濟間者設舉薦之科下聘召之命而實材猶未出
也塞徼幸之門申奔競之禁而公道猶未行也廣言路
恢治具而紀綱未立擇守令務寛恤而民俗未裕贓墨
之刑非不嚴而未能使人皆君子之行錢榖之問非不
勤而未能使國有積年之儲屯田以實塞下或謂兵不
[064-10a]
如農改幣以贍邦用或謂鐵不如楮豈為之不得其要
與抑文勝而弊難革與何視古之弗及也夫内修政事
宣王所以興周綜核名實中宗所以隆漢考之方䇿其
施行之跡何如子大夫通達古今明于當世之務凡可
以移風易俗富國强兵者悉陳無隱朕將親覽焉
   代求昬書三
結廬在望相聞雞犬之聲克斧于行乃得鳳凰之卜敢
襞牋而致問用發幣以通儀伏承某人執枲娩從協家
[064-10b]
人六二之吉而某人過庭退學習禮經三百之言念合
巹以惟時抑繫繩之夙定匪伊朝夕復取束楚之期若
節春秋遂獲芼蘋之助
遷客居夷鮮矣㛰姻之問伍符乘障幸哉聲迹之通
斧既諧抽毫寧後公之女有季蘭之徳某之子以前英
為師念合巹以惟時喜奉匜之得助兩家來往無山川
緜邈之勞一日還歸遂骨肉團欒之願
傾蓋南州相驩一日之雅束薪東野不爽三星之期爰
[064-11a]
發幣以尋盟敢襞牋而致問公之次女習觀籩豆徳謂
季蘭某之弟涉獵簡編譽慚華萼方合謀于二姓乃定
好于一言不疑銜袖之書何待語氷之夢鳳凰之占懿
氏亦既欣然天壤乃有王郎恐非偶也
   送禮書
風不相及好久闕于嗣音秋以為期禮洊修于用幣
俟烏鵲之喜式知鳳凰之和不腆綺牋更須金諾
   送幣書
[064-11b]
華宗謀對已尋合姓之盟嘉禮造端洊布請期之幣將
庇伉儷以宜室家不膴贄儀敢陳他牘
   代許親書
堅管鮑之深交兼金重諾講朱陳之舊好奕世連姻拜
况甚都告䖍敢後伏承令甥過庭有得蔽毛詩三百之
言而某女子主饋禾閑慚家人六二之吉念風期之素
厚更氷語以僉同久勤顓介之臨何幸懿親之綴閱人
多矣無如宅相之賢以子妻之即有門闌之喜
[064-12a]
   求親書
持使者節徼前好于日邊同君子寮接英㳺于領表以
奕世傾蓋之故無常人伐柯之難令女典訓素漸佩㫁
金二同之誡某人詩書願學慕白圭三復之風方求伉
儷之賢有頼烝嘗之助問名斯始既銜袖之弗疑得請
為期庶委禽之可卜
   言定書
比獲通家遂謀合姓既語氷之得諾敢諏日以結盟蓋
[064-12b]
田廬雞犬之相聞宜㛰牘鳳凰之允叶匪伊朝夕請束
薪束楚之期若節春秋覬采藻采蘋之助有慚薄幣已
件他函
   送禮書
歌風人之漚紵思得淑姬逢月老之繋繩吉占介婦可
無純帛往助䄜装不腆之儀别陳于素
   大兒求㛰書
擊柝相聞舊矣風期之講伐柯有得欣然氷語之同發
[064-13a]
幣云初襞牋敢後伏承令女佩箴佩帨已練習于婦功
而某長子某學箕學裘亦踐行于子職入官雖久主饋
尚虚聿求伉儷之賢所頼烝嘗之助繋繩不爽合卺可
期食魚而河必魴兹惟達裔乘龍而門多喜祗媿前英
不腆之儀别陳其目
   送禮書
為息覔㛰已得百黄金之諾行媒受幣重慚雙白璧之
珍時既及于標梅助即期于采藻
[064-13b]
   次兒求㛰書
鄉䣊徳尊所謂文人行也兒曹下品欲以其子妻之相
先一紙之書無待十緇之幣伏承令女熟組紃于姆敎
可但鞶絲而某第二子荒篆刻于童䝉有慚弓冶方謀
介婦廼得季蘭曽銜袖之不疑顧析薪之焉用重諾過
黄金之百輕縑非白璧之雙食必河之魴斯焉偶大射
如臯之雉何以瞻前
   送禮書
[064-14a]
遡江而上更同拜于除書采澗之中豈偶諧于昏牘天
借兩家之便日從三易之占可無色絲以固前好歡欣
交集宣布無窮
   昏書
接鷄豚之社昔者知名誦魴鯉之詩難乎擇對吉既符
于泰筮禮必講于賁戔伏承令女習慣執籩講明舉案
而某人已稱三語不廢一經正兹中饋之虚幸矣淑姬
之得匪朝伊夕即諏束楚之期先春後秋遂獲芼蘋之
[064-14b]

   回朱氏昏書
介弟持衡方慶一莊之獲行媒進牘遂諧二姓之驩發
幣鼎來報瓊不腆先輩搴芳月窟振響雷門妹子所乏
婦容稍通女憲叶疇人之占鳯喜歸妹之乘龍結褵而
九十其儀蓋聞耳矣在饋得六二之吉庶盡心焉
   回許氏昏書
馬牛之風不及夐隔鄉闗鳳凰之卜于飛遂諧昬牘
[064-15a]
來純帛有靦英瑤先輩摛詞巍中于乙科次女主饋未
閑于内訓裏言不爽良匹焉依姊妹有歸在同郡獲同
年之好蘋蘩可采須行媒申行潦之期
   第三子婚書
揚舲假道方披拂于風儀傾蓋定昬無往來之氷語謀
之泰筮講此幣儀伏承令女姆敎雍容已有采蘋之徳
而某第三子師資涉獵未成折桂之名竊仰髙門妄希
嘉耦豈謂一言之决遂諧二姓之歡食魚取魴既自欣
[064-15b]
于必宋射禽得雉將有媿于如臯
   第四子昬書仰先反之碑恭惟文人行也求小兒之婦得此季蘭尸
之泰筮既從幣將敢後伏承令女采蘋采藻蓋女憲之
兼通而某第四子學箕學裘顧祖風之弗繼不謂裏言
之達遂諧嘉耦之歡鷄狗之音相聞曽里門之不逺鳳
凰于飛曰吉豈昬牘之無因
   第五子昬書
[064-16a]
三世連姻舊矣潘楊之睦十緇講好慚于朅末之間宋
城之牘豈偶然渭陽之情益深矣伏承令女施鞶有戒
是必敬從爾姑第五子學箕未成不能酷似其舅爰謀
泰筮用結驩盟誇百兩以盈門初非競侈瞻三星之在
户行且告期
   第五子黄氏昬書
平時講徳未披拂于風儀此日連姻無往來之氷語訊
之泰筮講此輕縑休承令女姆敎雍容已習采蘋之訓
[064-16b]
而某第五子師資涉獵未成刻楮之功兹仰名門願希
嘉耦孰謂一言之决遂諧二姓之驩鷄狗相聞蓋鄰疆
之不逺鳳凰曰吉豈昬牘之無因
   潭倅昬書
猶子連姻已協食魴之詠友于擇對復諧占鳳之祥往
助補衣敬輸純帛伏承令女久明婦道家弟克守官箴虚中饋以有年頼前縁而偕老匪伊朝夕即諏束楚之
期若節春秋遂獲采蘋之助
[064-17a]
   長孫婚書
繡衣赫奕嘗瞻父執之尊純帛森羅兹締孫枝之好令
女女箴夙講長孫家學粗傳𤓰代結盟有雲來之深契
鳯占得吉匪媒妁之多言不腆騁儀已陳他牘
   第七子昏書
里閭在望鷄犬之音相聞昏牘有慿鳳凰于飛曰吉廼
諏良日用講贄儀令女習慣婦儀已佩采蘋之戒㓜子
剽聞師說未榮拾芥之名中饋是逑行媒可信想百兩
[064-17b]
盈門之禮深媿前塵對三星在户之期願尋宿諾
   新塗昬書
企雙井之儒門相聞擊柝諧宋城之昬牘不假伐柯泰
筮既從輕縑可講伏承令女素閑姆訓共欽四徳之全
㓜弟久服師資未反三隅之問兹縁親契遂締歡盟愚
子連姻已負乘龍之媿友于求偶復欣占鳳之祥不腆
菲儀式迎嘉命
   姚氏昏書
[064-18a]
鷲峰掉鞅嘗同翰墨之盟鴈序彈冠復欵衣裳之㑹
諧昬牘端有夙縁既泰筮之相從宜贄章之可講伏承
存心女史能尊彤管之賢而某束髪師門未飽牙籖之
讀逑宜家之淑艾得采澗之季蘭必河之魴喜華宗之
合姓如臯射雉疑前事之寓言
   楊氏禮昏
訊敬仲之占卜云其吉紀宋城之牘天且弗違伏承藝
圃搴芳儒科得雋長孫女稍知女憲所乏婦容既協比
[064-18b]
於鄰封不徒勞於氷語鼎來幣物已藏倩鴈之書慶集
門闌將迓乗龍之喜 
 
 
 
 
 盤洲文集巻六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