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梁谿遺稿 > 梁谿遺稿 卷二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梁谿遺稿卷二
             宋 尤袤 撰
  大行太上皇帝廟號疏
臣等竊惟宗廟之制祖有功而宗有徳創業垂統功莫
大焉繼體守文徳莫懋焉藝祖皇帝規創大業為宋太
祖太宗皇帝混一區夏為宋太宗自真宗至于欽宗聖
聖相傳廟制一定萬世莫易仰惟大行太上皇帝𢎞濟
[002-1b]
多難紹開中興功徳兼隆上比太祖陛下孝思罔極求
所以盡尊親之意稱祖立廟有何不可然在禮子為父
屈示有尊也子雖聖不先父食大行太上皇帝親為徽
宗之子子為祖而父為宗則難以正尊卑昭穆之序今
議者不過以光武為比太上皇帝中興大業雖與光武
同然漢自髙祖至于平帝國統中絶光武以長沙王之
後起布衣之中不與哀平相為繼承其稱祖無嫌一也
漢制毎帝即位輒立廟不列昭穆故明帝更為光武立
[002-2a]
廟號為世祖廟蓋不與髙祖為一其稱祖無嫌二也大行
大上皇帝功徳盛大禮當尊崇然實繼徽宗之正統以
子繼父非若光武比也本朝㕘稽三代之制列昭穆于
太廟非若漢世可以更為廟也仰惟太行皇帝孝悌之
至冠于百王將来祔廟若在父廟之下而稱祖竊恐在
天之靈有所不安若更為廟如東漢則於國朝之制豈
容違戾質之典禮則不合驗之人情則不順夫昭穆尊
卑之序所以關綱常係事體者甚大豈易輕變乞以臣
[002-2b]
等此章付集議所㕘稽禮經博采衆論施行
  又
昔曹操朱温皆號太祖本朝太祖用之不嫌者名實所
在自有定論也烈宗則劉聰楊渥僭偽之主皆嘗用之
光宗雖若可用然字體太輕士庶名多或稱之堯舜乃
二帝之名唐髙祖諡神堯太祖皇帝尊號光堯猶曰比
徳于堯而又過之爾今獨取堯之一字以為廟號有所
未安本朝開基中興皆在商丘國號大宋則今擬廟號
[002-3a]
獨取乎商之髙宗實為有證
  獻皇太子書
大權所在天下之所争趨甚可懼也願殿下事無大小
一取上㫖而後行情無厚薄一付衆議而後定且利害
之端常伏于思慮之所不到疑間之萌每開于隄防之
所不及儲副之位止於侍膳問安不交外事撫軍監國
自漢至今多出權宜事權不一動有觸礙乞候祔廟之
後便行懇辭以彰殿下之令徳
[002-3b]
  論賀正使不當却疏
祖宗以來雖喪制未有不引見使亦無不受禮物之文
前朝諸臣豈不知不當受而所以不免從權者以為既
已通好不當無事而使之疑也况元日朝㑹俱罷初無
賀儀幣物所以將書亦非慶禮萬一使客必欲如禮而
去則徒為紛紛在禮有反經而從權者正為是也臣等
以為當受時賀正使至帝以在喪服中禮物當受與否/令禮官詳議公與宇文价顔師魯倪思黄元
章張體/上疏
[002-4a]
    右四首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紀
  臨海縣重建縣治記
乾道癸巳秋九月臨海居民不戒于火濫爛扇延以及
縣治燔爇俱盡當官者因陋就簡僅能建三椽於煨燼
之中以聼獄訟吏民無所托足案牘無所棲列一遇風
雨則沾漬暴露叫呼讙呶訟牒計簿散匿吏胥之家最
易甲乙莫可質考縣日以不理後三年予來為州有意
興之而無與任其責者淳熈丁酉秋永嘉彭君仲剛來
[002-4b]
主縣事予聞彭君舊矣心固望其有為彭乃言曰夫環
百里之地而為之長聚萬室之衆而聼其令民社所寄
視古子男治必有所一邑之條教於是乎出而司存弗
備亡以施政廢之當舉舎此孰先然役大用夥非受命
于郡則令不得擅敢以為請予乃畀錢三十萬使營度
之是冬予罷官歸踰年則彭以書來告成矣外為重門
以嚴啟閉上建層樓以斂勅書治事有廳燕居有室翼
以脩廊挾以外廡吏直賓次環列有序奥者為藏爽者
[002-5a]
為獄為亭於大門之外以班詔令為閣於東廡之上以
藏案牘為堂為齋為軒以備宴休游息之地下至於庖
湢之所微至於什器之末雜至於丹雘甃甓之事纎悉
畢具規模堅壯工用精宻總為屋八十有一楹中鑿五
池瀦水為備復以其餘力建丞簿之舎而新社稷之壇
鄉之荆榛瓦爍之塲今乃一髙明宏麗之觀民始識有
官府之嚴而稱其所以為邑大夫之居者問其經費之
所出則曰未嘗巧取而竒歛也凡財之隠於吏而亡籍
[002-5b]
木之訟於官而願獻者悉取而拘之鉤校畸贏積絫銖
寸故費廣而不闕問其工役之次第則曰未嘗厲民而
强使也籍境内之為工者若干官出僦傭率如其私之
直居處飲食先為規畫使極安便率旬有五日而迭休
之其用夫止及於附邑之三鄉家止一人人役三日番
無過十夫而亦與之傭省督工程無苟簡怠惰之患謹
視給散無稽留朘削之弊民之與官為市為役者若私
家然故役大而不擾蓋經始於丁酉之冬而落成於已
[002-6a]
亥之秋間其所以乆則曰不敢倉卒而趨辦也作於農
隙而弗奪其時休其力而弗盡其用慰諭其勤而策其
不勉民咸勸趨故功力而不勞夫聚財有方用民有節
舉事有漸顧何往而不濟哉予嘗謂今之士莫難於為
邑弱者不足以有為而健者或以病民幸而得强弱之
中則積負困之姦民撓之欲興事造業有其志而不克
成者多矣幸而不為積負之所困姦民之所撓而在上
者或不察不得自展其才者亦多矣當君之始至賦亂
[002-6b]
政龎隠户移稅弗可究詰乃考質劑而正疆理逋租匿
役披露首服吏姦民瘼檢柅濟理田野歡呼訟日以簡
故能不困於積負不撓於姦民不仰於當路而興舊起
廢不擾而集非庶㡬於古之所謂循吏者乎夫裒聚贏
羨於單乏之餘可以觀儉謹用民力於偪仄之日可以
觀仁積累工役於遲乆之後可以觀智是皆足以為吏
法而不可使之無傳予既嘉彭君之有成而因其請故
遂著其實使後之人可以考而法之非以諭彭君也
[002-7a]
  節愛堂記
過静鎮堂之左少南為方池自池而南墻壁障礙敗屋
傾欹公㕑以積醪醴問諸故老曰此昔之燕豫堂也池
舊有橋横縱突兀其東為草堂今皆毁撤後人因基築
臺以望月其下枕池為小閣名曰清平臺卑且隘不快
登覧人跡罕至亦漸頽圮余既徙臺於參雲亭之後榜
曰匿峰以望北山平夷舊基更作堂曰樂山以望西山
之秀而池光山色且蔽於閣而不得見也迺徙閣於池
[002-7b]
之南因燕豫堂之基别為堂曰節愛取節用愛人之義
旁為夾廊而上與樂山堂通池之北石崖盤踞土壤所
壅疏剔理胍發露呈顯如枕股膞如覆囷廪如黿鼉之
背負土而出西望連岡壘障間厠隠顯如擁鬟髻如展
旌斾如風檣陣馬排闥而入其南則帢幘二峰角立明
秀若偉丈夫冠劒而坐雙㙮亭亭影插天半於是仰山
俯池逺樹近石環列先後若相拱揖煙消日出層樓飛
閣浮虚跨空如展圖畫如望蓬萊之雲氣也夫昔人經
[002-8a]
始莫不相山川之宜度面勢之便其所建立如紀綱法度
井井然悉有條理一定而不可易後人見其敝而不能
復也始出己意變更之易其東則西廢撤其左而右病
遂使昔之勝概日就湮没今余非能有所增創也大抵
無改前規無廢後觀便覺天宇開朗嵓壑增秀林木水
鳥皆有喜色而後知昔人之規模可因而不可變也爰
刻諸石以識顛末尚告來者嗣有暇日始欲跨池為橋仍
其舊池上有老梅惜不忍伐遂不復作
[002-8b]
  霞起堂記
雙巖堂踞兩崖之間獨得地勝其下面墻廣不尋丈擁
蔽心目不快人意予首闢之墻之外糞壤所瀦乃墾乃
夷為舊址焉撤廢亭於射圃移植其上榜曰凝思取孫
興公賦所謂凝思幽嵓者也亭之前有敗屋數椽東向
西上榱楝撓折隅奥卑仄乃改創為堂三楹南鄉與静
鎮堂相直因名曰霞起由雙嵓而望静鎮直若引繩其
外繞以迴廊上連參雲以為風雨游觀之備爰植美竹
[002-9a]
以經緯之於是堂成而勝益竒前所未賭披豁呈露天
若開而明地若廣而敞景物若增益而富晨烟夕霏萬
化千變近峰逺嶺間見層出皆可不出簷廡而盡得之
噫是亦足以廣心志蕩塵垢而非苟以為娛也惟此邦
靈山所宅昔號勝處自經大旱遂成陋邦而山川之秀
不異今昔或謂予當單乏之際顧為此不急之務然取
材於舊課工於卒不市一木不役一民而使隘者敞窒
者通弊者新則亦何害於政哉第廢材不足以支久尚
[002-9b]
能十稔若其革而鼎之以俟後之君子始役於淳熈三
年正月己未成於二月壬午
  玉霄亭柱記
台州南西北三面逼山獨東望諸峰差逺雲烟空濛外
際溟海蓬萊方丈想見其處舊有小亭在子城之上紹
興丁卯南豐曽使君谹父創建更名玉霄距今三十年
摧敗傾圮岌嶪欲壓其下昔有茂林脩竹今皆剪伐錯
為居民溷圊羅列汚穢喧嚻游者嘆息余乃披剃蠲疏
[002-10a]
載芟載除四為繚墻以限外塗下建石柱上跨飛閣出
亭之外又有六尺凡楹棟榱桷之朽撓疊瓴級甓之缺
折丹黄粉漆之陊剥皆易而新之方連周陡可倚可眺
晨揖灝氣夕延素月山川城郭盡在几席之下凭欄四
望疊嶂環繞手揮絲桐目送飛鴻飄飄乎如乘雲御風
身在物表州之晏游於是為勝乃刻亭柱以紀歲月云
  報恩光孝寺僧堂記
淳熈三年秋九月故參政觀文錢公施其私財於台州
[002-10b]
報恩光孝禪寺復建僧堂明年九月十二日經始後十
五日而公薨又明年六月二日堂成中為大屋七間髙
七尋其廣四十有二尺其深十尋前列脩廊後布廣廡
其楹髙與廣皆如其堂之數而崇深殺之貫三挾廊為
二井匽凡為屋之楹大小二十有四規模雄壯悉倍於
舊公之孫承議郎前知處州軍州事象祖題其榜曰選
佛合道俗以落之又明年長老惟禋命其徒了性持書
求之於錫山尤袤而記之曰天台為邦仙聖所游佛法
[002-11a]
之盛冠于東州有大叢林舊名景徳衆妙莊嚴近在城
域政和之初賜額天寧紹興之間始易今名是為祜陵
邀福之地列屋千楹有衆萬指乾道癸巳鬱攸扇災佛
壁穹堂化為飛灰時大比丘徳光長老立志堅忍誓必
再造乃泛扁舟浮海而南持鉢于泉半載乃還憔悴辛
勤寸絫銖積乃建衆寮乃營丈室規創後壁架虚鑿空
商工度材施者景從惟光之名進于帝聽有詔自天命
主靈隠袤時假守睹是勝因求繼光後實難其人萬口
[002-11b]
一詞曰有權可乃屈致之權不拒我於煨燼中啟大法
筵逺近皈依輻輳駢闐寶壂迄成於從空墮權未嘗為
不起于坐有大檀施觀文公錢與是比丘有大因縁私
自念言安聚衲子以有伽藍為一大事尊師所在龍象
駿犇四方學徒其來如雲而此僧堂獨未建立起寺之
廢莫此為急我當布施為衆萬先捐三百萬於指顧間
公之視財如視壤土我無所施隨取而予權之受施如
谷遇風我無所受有來則容權謂其徒監寺了性汝敏
[002-12a]
而勤命總其政性亦受令犇走後先陶瓦成山伐木蔽
川權來權藏四衆嗟惜予邀惟禋嗣其法席禋之始來
衆曰囏哉禋來一年衆志允諧巧者獻伎壯者出力涓
日亢徒並舉百役乃立斯堂其大七楹髙廣深邃寒温
暑清前榮後廡兩倍其數寢食有位宴息有所偉哉斯
堂肇自錢公不逮其成而公已終惟公有孫銜訓嗣事
爰飾几榻至于塗塈齋鼔粥魚隠隠隆隆攝齊升堂肅
肅雍雍舊觀復還百廢具舉如瞶得聽若瞽而睹數有
[002-12b]
成壞時有廢興法力願力為無不成惟三比丘與二居
士往昔靈山並受佛記作此勝事刹那頃中化瓦礫塲
為梵帝宫恣汝大衆享此安逸云何脩行報此恩徳當
念作者法力宏深勇猛精進無起退心當念施者願力
堅重量彼來處無妄受用惟上祖師穴處嵓居今汝不
然夏屋渠渠惟上祖師行乞取足今汝不然飽飯果腹
廣席連牀窓户明虚心境洞然萬法一如臥具巾單隨
用無乏困歇饑餐莫非妙法汝若一念證常寂光華嚴
[002-13a]
境界即是此堂汝若不斷五欲三毒當知此堂即是地獄
巾山崇崇與堂無窮我為斯文相其鼓鐘
    右五首見陳耆卿赤城志
  雪巢記
吳興林君景思寓居天台城西之蕭寺破屋數椽不庇
風雨榜其燕坐之室曰雪巢日哦詩於其間客有問君
所以名巢之意君曰天下四時之佳景宜莫如雪而幻
化變滅之速亦無甚于雪者方其凝寒立水夜氣贔屭
[002-13b]
紛紛皓皓萬里一色瑶臺銀闕亦現於俄頃間然朝陽
暿暉則向之所覩蕩然滅没而不留矣自吾來居天台
時王公貴人比里而相望朱門甲第擊鐘而鼎食童顔
稚齒羣聚而嬉戲今未二十年其昔之貴者則已死向
之富者則已貧而往之少者悉已耄回視二十年直俄
頃爾其幻化雙滅之速不猶愈於雪乎知其非堅實也
於其俄頃起滅之中乃復顛冥於利害交戰於寵辱汩
汩至於老死而不自知非惑歟今吾以是名吾巢且將
[002-14a]
視其虚以存吾心視其白以見吾性視其清以勵吾節
視其幻以觀吾生則知少壯之不足恃富貴之不足慕
貧與賤者不足以為戚非特以此自警而且以警夫世
之人使凡游吾之巢者躁者可使静險者可使平而汚
者可使之潔不亦休乎余聞而嘆曰浩哉斯巢雖方丈
之地其視廣厦萬間而不與易也夫樂莫樂於富貴憂
莫憂於貧賤然有馬千駟不如西山之餓夫紆朱懷金
不如陋巷之瓢飲孰知夫匹夫之樂有賢於王公大人
[002-14b]
之憂畏也哉世之附炎之徒方思炙手權門焦頭爛額
而不悔求而不得則躁得而患失則戚戚與躁相乘則
心火内焚日夜焦灼聞君之風亦可少媿矣君少嘗從
髙僧問祖師西來意又於方士得養生術其清玉潔其
真行烈其窮不堪忍而其樂侃侃然余來天台始識君
一見如平生歡時方困郡事卒卒無須臾閒毎從君語
輒爽然自失顧視鞭朴滿前牒訴盈几便欲捨去今得
歸休林泉之下毎一思君發於夢想則雪巢之境恍然
[002-15a]
在吾目圍中矣因述君之說使書于其壁以為之記
  雪巢小集序
余友林憲景思吳興人年少時卓犖有大志賀參政子
忱竒其才以孫女妻之臨終復與米數百斛謝不取賀
既亡挈其孥居蕭寺屢瀕于餒而不悔讀書著文不改
其樂頃嘗隨賀使北同行中後有鼎貴者㑹赴大比試
來都城因游西湖上新貴人于馬上覘識之使人傳言
請見亟遁去其操守如此獨喜哦詩初不煆煉而落筆
[002-15b]
立就渾然天成無一語蹈襲如柔櫓晚潮上寒燈深樹
中汲水延晚花推窻數新竹中夜鵞鶩喧誰家海船上
唐人之精于詩者不是過一時名流皆願交之若徐敦
立苪國器莫子及毛平仲相與為莫逆其後諸公彫喪
略盡君亦運蹇不偶至無屋可居無田可耕其貧益甚
其節益固而其詩益工嗚呼士患無才而有才者困窮
類若此豈發造化之祕天殆惡此耶抑嘗謂富與貴人
之所可得而才者天之所甚靳景思取天之所甚靳者
[002-16a]
多則不能兼人之所可得固宜然則才者實致窮之具
人何用有此而天亦何用靳此此未易以理曉也君所
居室名曰雪巢嘗屬余記之故其詩若干篇自號雪巢
小集云
  思賢堂三讚
   畢文簡公
故大丞相畢文簡公於太平興國三年以選知台州淳
熈丁酉袤假守是邦嘗立公之祠于郡學獨訪遺像
[002-16b]
未獲後三年袤來江東而公之六代孫希文為安仁
宰迺知公自台移饒饒人嘗繪像于廟遂摹得之以
寄今沈使君掲示祠宇俾邦人歲歲得蒸嘗云
瀕海出日聲教初暨勞來拊循寄乎共理勝求惟良得
此君子賢哉若人玉音嘉喟二百餘年遺風髣髴勵相
我家流澤未巳再拜徳容尚息貪鄙煌煌文簡照映青

   元章簡公
[002-17a]
大參政章簡元公於慶厯六年來守是邦有功在民
後一百三十四年得其畫像於裔孫康曽繪置學宫
以慰邦人歲時之思云
玉堂之仙卒老東府煜煜文章海内咸覩方其未逢出
守茲土拯民昏墊寘之安堵完城浚隍植我棟宇百六
十春尚芘風雨躋彼參雲人渺今古天空地迥遥接公

   章郇公
[002-17b]
昭陵命相率用厚徳顯允郇公其儀不忒持循法度恪
守繩墨規彼更張無異跳擲執乆不行自觸墻壁使用
公言治無今昔臨海舊邦杳渺音澤載咏甘棠無慙詩

    右五首見林逢吉赤城集
  刑部郎官題名記
合天下訟獄之成律令章程之事悉總於尚書刑部其
輕重出入之際人之死生繫焉責任為不輕矣唐制刑
[002-18a]
部郎分四司曰刑部曰都官曰比部曰司門本朝因之
然止以為階官不釐本務凡四方以具獄來上則獻於
審刑院别命朝官一員判院事至于元豐始以審刑歸
刑部官制行二十四司各正其職於是刑部始得專其
官而任益重中興以來遵承不改聖天子哀矜庶獄郎
官必採時望非明習法令更治民者弗除所以選任之
意甚厚士之當是選者可不思所以稱明㫖哉夫法者
一成而不可變者也民偽日滋法不能勝祈請託芘紛
[002-18b]
然雜陳于前居其任者苟非明有以察之仁有以守之
公有以行之則姦吏並縁舞文巧詆人受其害故居官
稱職毎難其人而在上者尤以擇賢任職為意歲月既
乆除授不一前人名氏漫不可考淳熈十一年陳公倚
錢公冲之之為是官也慨然興嘆謀及序次而書之石
㑹錢公移漕畿甸乃伐石庀工祝陳公緒成之繇紹興
末得七十人屬袤記其事且曰視其名而考其歲月則
其人之功行善最皆可枚數使後之居於斯者有所警
[002-19a]
而不敢忽也迺述其大略且使知刑部之有題名自二
公始云九月望
    右一首見潛說友臨安志
  跋蘭亭
唐文皇既得脩禊叙命趙模諸葛貞輩臨冩當時在廷
之臣競相傳摹故流傳于世者皆可寶蘇大令自言家
有五本今不知此是第㡬本也梁谿尤袤
  又
[002-19b]
司業汪逵家藏禊叙至多内一軸首跋乃康伯可是轉
摹失真爾此本良是定武古本但定武世以斷損帶流
右天四字為真而此獨完好然精采乃與唐人鈎摹本
不異殆是定武以前未斷損者邪乾道壬辰中秋日錫
山尤袤跋
  又
唐文皇初得此序命歐禇趙模馮承素韓道政諸葛禎
等搨本以賜羣臣故傳于世數本歐陽公集古不録定
[002-20a]
武本謂與王沂公家所刻不異自山谷嘉定武本以為
肥不剩肉瘦不露骨於是士大夫争寶之其實或肥或
瘦皆有佳處此本差肥而最有精神號唐古本或云在
永興年若定武自有三本獨民間李氏本為勝其餘用
李本再刻益瘦細矣尤袤
  又
蘭亭舊刻此本最勝而世貴定武本特因山谷之論爾
余在中祕見唐人臨本皆肥以楊檉所藏薛道祖所題
[002-20b]
本驗之實唐古本也而近世以此為定武則誤矣余凡
見前輩所跋定武本悉有依據不敢臆斷其湍流帶右
天五字皆損後有見余所嘗見者當自識之難以筆舌
辨也尤袤
  又
定武蘭亭舊本在承平時已不易得薛師正之子紹彭
刻他本易去而於舊石斵損數字以惑人後以石龕置
宣和殿壁渡江以來士大夫家凡得此本悉指為定武
[002-21a]
本不但肥瘦不同而精采頓異其竹字託字宛轉處與
夫字人字末筆意態横生非他本所可比斵去本已不
多見况未經薛氏所斵之本乎此本舊所拓尤可貴余
見蘭亭序多矣此特一二見爾淳熈丙午季夏望日尤
袤延之題王順伯第一本
  又
唐文皇既得脩禊序命趙模韓道政諸葛禎馮承素搨
賜諸王近臣虞禇歐陽各有臨迹至今不知幾本而獨
[002-21b]
貴定武刻順伯諸本皆佳顧以字肥而不刓者為定武
則與余所見特異楊檉伯時有薛道祖親籖題一本正
肥云是唐古本平生所見前輩所跋定武本皆有依據
一畢少宰家賜本一蔣丞相家米元章諸人跋本一張
文潛家王岐公跋本最後見澄江吕氏舒王所跋與此
本無毫髪異其刓缺處正同益信山谷所謂肥不剰肉
瘦不露骨者後有識者當賞余之言淳熈四年仲春望
日尤袤題順伯第二本
[002-22a]
  又
蘭亭叙肥不剰肉瘦不露骨如山谷語頗似定武本但以
越紙拓故多疑之今觀王仲言所聞殆㡬是耶尤袤觀
  又
此本有晁美叔宋次道跋為可寶宋所書蘇公詩乃參
政易簡題其家所藏唐人摹本絹素上書今藏太常博
士汪逵季路家余嘗見之第二本與楊檉伯時所藏薛
道祖親題正同以為唐古本云尤袤題
[002-22b]
    右八首見桑世昌蘭亭考
  朱逢年詩集序
英偉豪傑之士生亦有所自來故其亡也決不泯泯與
草木同腐觀玉瀾先生之集顧不異哉夫得則喜失則
悲有所不平則怨刺此詩人之情也惟深於道者不然
無入而不自得先生近之先生少有軼材自負其長不
肯隨俗俯仰厄窮任命有人所難堪而其節愈厲其氣
愈髙其詩閒睱略不見悲傷憔悴之態其視富貴利達
[002-23a]
直糠粃土苴爾春風一篇雍容廣大有聖門舞雩氣象
惑事三篇慨然見經世之志自作挽歌詞齊得喪一死
生直欲友淵明于千載至所謂自我識興廢於天無怨
尤非深于道者能如是乎嗚呼以先生之才使其作于
聲詩薦之郊廟發其所藴措諸事業何媿古人百不一
售使後世所以知公者獨此數十詩而已悲夫先生有
兄曰韋齋白首郎潛不究大用人以為恨其詩凌厲髙
古有建安七子之風韋齋之子南康使君今又以道學
[002-23b]
倡其詩源逺而流長信矣哉淳熈辛丑仲春望日
    右一首見朱橰玉瀾集
  與吳斗南書
頃得吕東萊所定古易一篇朱元晦為之跋當以板行
乃與左右所刋吕汲公古經無毫髪異而東萊不及微
仲嘗編此書豈偶然同邪
    右一首見吳人傑周易古經
 梁谿遺稿卷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