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晦菴集 >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74

集卷七十四     宋 朱子 撰
  雜著
   更同安縣學四齋名
學舊有四齋許同年去其半以省長諭具員之冗故今
唯兩齋而四門如故又皆錯亂不得其所至於命名之
義亦有未安蓋如彚征之名乃學優而仕之事非學者
所宜先也揭而名之是以利禄誘人豈斆學者之意哉
[074-1b]
今欲復四齋之舊以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目之東西相
次自北而南誦習之區各仍舊貫易日新長諭爲志道
長諭彚征長諭爲游藝長諭其據德依仁兩齋請學諭
直學選本位學生不係教/養人權充齋長或齋諭許隨衆升
堂聽講本學更不差人以塞希覬之路諸職事以爲如
何幸與諸生議以見告條其不便者熹且罷行之
   同安縣諭學者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此君子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而
[074-2a]
競尺寸之隂也今或聞諸生晨起入學未及日中而各
已散去此豈愛日之意也哉夫學者所以爲己而士者
或患貧賤勢不得學與無所於學而已勢得學又不爲
無所於學而猶不勉是亦未嘗有志於學而已矣然此
非士之罪也教不素明而學不素講也今之世父所以
詔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
學舍科舉之業則無爲也使古人之學止於如此則凡
可以得志於科舉斯已爾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以至
[074-2b]
乎死而後己者果何爲而然哉今之士唯不知此以爲
苟足以應有司之求矣則無事乎汲汲爲也是以至於
惰遊而不知反終身不能有志於學而君子以爲非士
之罪也使教素明於上而學素講於下則士者固將有
以用其力而豈有不勉之患哉熹是以於諸君之事不
欲舉以有司之法而姑以文告焉諸君苟能致思於科
舉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爲學則將有欲罷而不能者
熹所企而望也
[074-3a]
   諭諸生
古之學者八嵗而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十五
而入大學學先聖之禮樂焉非獨教之固將有以養之
也蓋理義以養其心聲音以養其耳采色以養其目舞
蹈降登疾徐俯仰以養其血脈以至於左右起居盤盂
几杖有銘有戒其所以養之之具可謂備至爾矣夫如
是故學者有成材而庠序有實用此先王之教所以爲
盛也自學絶而道喪至今千有餘年學校之官有教養
[074-3b]
之名而無教之養之之實學者挾筴而相與嬉其間其
傑然者乃知以干祿蹈利爲事至於語聖賢之餘旨究
學問之本原則罔乎莫知所以用其心者其規爲動息
舉無以異於凡民而有甚者焉嗚呼此教者過也而豈
學者之罪哉然君子以爲是亦有罪焉爾何則今所以
異於古者特聲音采色之盛舞蹈降登疾徐俯仰之容
左右起居盤盂几杖之戒有所不及爲至推其本則理
義之所以養其心者故在也諸君日相與誦而傳之顧
[074-4a]
不察耳然則此之不爲而彼之久爲又豈非學者之罪
哉僕以吏事得與諸君遊今期年矣諸君之業不加進
而行誼無以自著於州里之間僕心愧焉今既増修講
問之法葢古者理義養心之術諸君不欲爲君子耶則
誰能以是强諸君者苟有志焉是未可以舍此而他求
也幸願留意毋忽
   諭諸職事
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以
[074-4b]
悦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悦其心而區區於法制之末以
防之是猶決湍水注之千仭之壑而徐翳蕭葦以捍其
衝流也亦必不勝矣諸生蒙被教養之日久矣而行誼
不能有以信於人豈專法制之不善哉亦諸君子未嘗
以禮義教告之也夫教告之而不從則學者之罪苟爲
未嘗有以開導教率之則彼亦何所趨而興於行哉故
今増修講問之法諸君子其專心致思務有以漸摩之
無牽於章句無滯於舊聞要使之知所以正心誠意於
[074-5a]
飲食起居之間而由之以入於聖賢之域不但爲舉子
而已豈不美哉然法制之不可後者亦既議而起之矣
惟諸君子相與堅守而力持之使義理有以博其心規
矩有以約其外如是而學者猶有不率風俗猶有不厚
則非有司之罪惟諸君留意
   補試牓諭
葢聞君子之學以誠其身非直爲觀聽之美而已古之
君子以是行之其身而推之以教其子弟莫不由此此
[074-5b]
其風俗所以淳厚而德業所以崇髙也近世之俗不然
自父兄所以教其子弟固已使之假手程文以欺罔有
司矣新學小生自爲兒童時習見其父兄之誨如此因
恬不以爲愧而安受其空虚無實之名内以傲其父兄
外以驕其閭里終身不知自力以至卒就小人之歸者
未必不由此也故今勸諭縣之父兄有愛其子弟之心
者其爲求明師良友使之究義理之指歸而習爲孝弟
馴謹之行以誠其身而已禄爵之不至名譽之不聞非
[074-6a]
所憂也何必汲汲使之俯心下首務欲因人成事以幸
一朝之得而貽終身之羞哉今兹試補縣學弟子員屬
熹典領故兹勸諭各宜知悉
   策試牓諭
孟子稱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而答問居一焉今發策以
觀二三子之所藴而折中之是乃古之所謂答問者非
徒相與以爲諛也自今諸生條對所問宜湛思正論於
答問之際審加意焉若夫朝廷之事則非草茅所宜言
[074-6b]
而師生相與之誠意亦不當數見於文字之間也二三
子慎之   策問
問古之學者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此言知所以爲士
則知所以爲聖人矣今之爲士者衆而求其至於聖人
者或未聞焉豈亦未知所以爲士而然耶將聖人者固
不出於斯人之類而古語有不足信者耶顔子曰舜何
人哉予何人哉孟子所願則學孔子二子者豈不自量
[074-7a]
其力之所至而過爲斯言耶不然則士之所以爲士而
至於聖人者其必有道矣二三子固今之士是以敢請
問焉
問建首善自京師始而達於四方郡邑海隅障徼之逺
莫不有學此三代之制與今皆然也然考其風俗之流
有薄有厚有失有得則其不相逮至逺豈古今之所以
學者異耶將所以學者不必異特業之有至有不至耶
二三子釋菜之初願陳二者之説分别而審言之以觀
[074-7b]
二三子所以來之意也
問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近世以學名
家如海陵胡先生歐陽文忠公王文公司馬文正公蘇
編禮父子程御史兄弟其立言具在二三子固嘗讀而
誦之矣其於先賢聖人之遺旨孰爲得其宗者耶願與
聞之
問孔子曰友其士之仁者又曰就有道而正焉又曰以
友輔仁葢學者之於師友其不可以後如此而孟子曰
[074-8a]
子歸而求之有餘師又曰君子欲其自得之必如是是
豈師友之所能與哉孟子學孔子者而其立言如此豈
有異旨哉幸詳言之以觀二三子所以從事於斯者如
何也
問世言聖人生知安行不待學而知且能也若孔子者
謂大聖人矣而曰我學不厭又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學又曰不如丘之好學非有待於學耶抑所以學者異
乎人之所謂學者耶然則夫子之所以學者果何以也
[074-8b]
至如稱顔子以好學則曰不遷怒不貳過語學者以好
學則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
而正焉至其他縱言至於學者難徧以疏舉不其與夫
子之所以自謂者有辨耶其無辨也幸詳陳之
問唐開元釋奠儀設先聖神位於堂西東向先師位其
東北南向初不云有像設及從祀諸子也今以當時人
文章所記著考之則皆爲夫子南面像門人亦像十子
而圖其餘於壁是則開元之制施用於當時者亦無幾
[074-9a]
耳二三子試實其所以然而斷其得失以對問聖人逺矣六經或在或亡諸子各自爲家與夫諸儒
之説經者又皆雜亂而無所統一士之有意於聖人者
舍是三者亡以見之矣是將因是以求之耶則其絶亡
者不可以屬其雜亂者又易以惑人求以自通不亦難
哉或者又以爲道非言説所載顧力行如何耳二者之
論僕未能得其中亦諸君所宜講而思也
問古以孝廉舉士今廢其科入官者一於進士與夫公
[074-9b]
卿大夫之世而已而所以馭其行者則於參選問其葬
父母與否於薦舉使舉者任其不犯入已贓此孝廉之
遺意而責之則已恕矣然猶有不能者何也將所以厲
之者非其本與抑法廢不修而然也今欲獻言於上請
以古制舉士而嚴今之法以禦其末流二三子以爲便
則具其施行之語爲有司陳之
問大學之序將欲明明德於天下必知於正心誠意而
求其所以正心誠意者則曰致知格物而已然自秦漢
[074-10a]
以來此學絶講雖躬行君子時或有之而無曰致知格
物云者不識其心果已正意果已誠未耶若以爲未也
則行之而篤化之而從矣以爲己正且誠耶則不由致
知格物以致之而何以致然也願二三子言其所以而
并以致知格物之所宜用力者爲僕一二陳之
問先王之世選舉之法書其德行道藝者起於鄉閭容
或不公而唐虞以來至於成周數百年之間書傳所記
無以選舉不實累其上者何耶逮至後世變而任以一
[074-10b]
切之法若糊名竄書而校其一日之長者亦可謂至公
矣而屬者廷議猶謂禁防少弛權倖因以躐取世資者
何耶
問書稱堯平章百姓百姓昭明説者以爲百姓者百官
族姓云爾夫以百官族姓無不昭明則堯之所與共天
職者富矣及其疇咨廷臣欲任以事則放齊稱子朱驩
兠舉共工四岳薦鯀惡在其昭明也耶夫子敘書斷自
堯典將以遺萬世大法而其言若此此又何耶夫子嘗
[074-11a]
稱觀人至於察其所安則人焉廋哉帝堯之聖豈獨昧
此耶以帝堯之舉而三人者若此然則三代選舉之法
書其德行道藝始於鄉閭者其可盡信也耶二三子其
辨明之
問臺諫天子耳目之官於天下事無所不得言十餘年
來用人出宰相私意盡取當世頑頓嗜利無恥之徒以
充入之合黨締交共爲姦慝乃者天子灼知其弊既斥
去之乃咨人望使任斯職又下明詔以申警之士懐負
[074-11b]
所學以仕於世至此可謂得所施矣而崇論𢎞議未能
有所聞於四方何耶今天下之事衆矣二三子試以身
代諸公而任其責以爲所當言者何事爲大
問官材取士之法三代尚矣漢魏以來至於晉唐郡國
選舉公府辟召其法不同然上之所取乎下者其路博
故下之所學以待問者亦各有所以而不專於文藝之
一長也至國朝始專以進士入官雖間設科目如所謂
賢良方正博學宏詞者然亦不過文藝而已夫文者士
[074-12a]
之末其在君子小人無常分士或懐負道德而不能此
與雖能而恥不屑就者國家安得而用之耶今誠欲復
取古制施行之則二三子之意以何者爲便問漢世專門之學如歐陽大小夏侯孔氏書齊魯韓毛
詩后氏戴氏禮董氏春秋梁丘費氏易今皆亡矣其僅
有存者又已列於學官其亦可以無惡於專門矣而近
世議者深斥之將謂漢世之專門者耶抑别有謂也今
百工曲藝莫不有師至於學者尊其所聞則斥以爲專
[074-12b]
門而深惡之不識其何説也二三子陳之
問泉之爲州舊矣其粟米布縷力役之征嵗入于公者
蓋有定計祿士廩軍自昔以來量是以爲出不聞其不
足也有不足則不爲州久矣而比年以來困竭殊甚帑
藏蕭然無旬月之積二千石每至往往未及下車而惟
此之問然文符益繁縣益急民益貧財賦益屈此其故
何耶諸君熟計可行之策無爲文詞而已問夫子稱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
[074-13a]
帝夫天之與上帝其果有異耶抑不異也後世鄭康成
王肅之徒各以其所聞爲説甚者至流於䜟緯譎恠不
可質究皆聖賢所不道其果有可取耶抑無取也恭惟
國家承百王之流弊稽古禮文之事既久而後大備二
三子考先儒之論而折中之以聖制宜有定矣陳之毋

問經廢不講久矣士之賢者亦或留意焉而其所以用
力者則異而不同也葢或不求甚解而篤意於近思或
[074-13b]
恃爲攷證而昧於至理務深眇者放宕而不根干利禄
者涉獵而無本是四者之於經其得失孰甚二三子言

問漢藝文志春秋家列左氏傳國語皆出魯太史左丘
明蓋自司馬子長劉子駿已定爲丘明所著班生從而
實之耳至唐柳宗元始斥外傳爲淫誣不槩於聖非出
於左氏近世劉侍讀敞又以論語考之謂丘明自夫子
前人作春秋内外傳者乃左氏非丘明也諸家之説既
[074-14a]
異而柳子之爲是論又自以爲有得於中庸二三子論
其是非焉
問荀子著書號其篇曰性惡以詆孟子之云性善者而
曰塗人可以爲禹夫禹大聖人也語其可知之質可能
之具乃在夫塗之人耳人之性也豈果爲惡哉然且云
爾者何也二三子推其説以告
問李師錫者以書抵韓子稱其所爲不違孔子不以雕
琢爲工而韓子報之曰愈將有深於是者與吾子樂之
[074-14b]
今韓子之書具在所謂深於是者果何所指而言耶
問夫子講教洙泗之間三千之徒七十之賢所學者何
所習者何事其言曰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
爾所隱者復何説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所
樂者抑又何謂耶
問忠信所以進德而夫子之所以教與夫曽子所以省
其身亦無不曰忠信云者而夫子又斥言必信行必果
者爲小人孟子亦謂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二端異焉然
[074-15a]
則學者將何所蹈而可將不必信且果者耶則子路有
欺天之失微生有乞醯之譏將必信且果耶則硜硜之
號非所以飾其身也二三子其揚㩁之
問頃與二三子從事於論語之書凡二十篇之説者二
三子盡觀之矣雖未能究其義如其文然不可謂未嘗
用意於此也惟其逺者大者二三子固已得諸心而施
諸身矣亦可以幸教有司者耶不然則二三子之相從
於此非志於道利焉而已耳非所望於二三子也
[074-15b]
問仁之體誠深矣自孔門弟子之所以問夫子之所以
答與夫後之諸子之所以筆之於書者皆未嘗同也二
三子總其所論而折中之必有得矣其有以幸教
問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諸君子今日之所學他日
之所以行其可得聞歟
問漢大司農丞夀昌議常平之法而御史大夫望之奏
以爲非是二者孰爲合於先王之意而施於當今亦孰
爲宜耶二三子欲通當世之務不可以不熟察而别言
[074-16a]

問國朝官材取士之法進士而已雖間設科目如所謂
賢良方正博學宏詞者特以疑文隱義困於所不知如
此則賢且良矣至以博學宏詞自命而試於禮部者則
又可笑蓋遲明裹飯揭篋而坐於省門以竢漏啓鑰而
入視所命題退發篋搜之則其中古今事目次輯鱗比
而亦有成章矣其平居講學專乎此甚者至於不復讀
書也進士之得人已疎濶矣而所設二科者又如此然
[074-16b]
則士有懐負道藝以陸沉乎下者其勢必恥乎此而亦
庸有不能者國家安得而用之耶二三子策以爲如何
而可
問三代學校之制自家塾黨庠遂序以至于國則有學
焉其選士興賢之法父師少師之教見於周官王制禮
家之説者尚可考也今家塾黨庠遂序之制未立是以
州縣雖有學而士之耕養於田里者逺不能至獨城闕
之子得以家居廩食而出入以嬉焉至其補弟子員則
[074-17a]
去留之節又一决於文藝使士之静厚原慤者以木訥
見罷而偶能之者雖纎浮佻巧無不與在選中如此是
學之爲教己不能盡得可教之才而教之者又非有父
師少師之齒德也噫法之未能如古則學校之爲益亦
少哉願二三子考其所聞於古而今可行者悉著于篇
將摭其施行之語以觀二三子於當世之務如何也
問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而夫
子之於告朔愛其一羊而不忍去於齊聞韶至於三月
[074-17b]
而不知肉味何也抑其所以如此者其意乃有所屬而
非玉帛鐘鼓之謂耶然則果何所屬也幸二三子詳陳

問間者天子數下寛大詔書弛民市征口筭與夫逃賦
役者之布又詔税民毋㑹其踦贏以就成數又詔郡國
毋得以羡餘來獻求幸媚恭惟聖天子所以加惠此民
者可謂無不至矣外是數者亦可以議蠲復以助廣聖
治之萬分者乎願與二三子預講明之以待召問而發
[074-18a]

問先王之世士出於田里者有黨庠遂序之教而公卿
大夫之子弟則又有成均之法以養之蓋無不學之人
則無不治之官矣後世士不皆業於學校而學校所以
教之者亦非復古法至於卿大夫之子弟則又有塊然
未嘗讀書識字而直爲王官者如是而欲吏稱民安化
行俗美於誰責而可哉今欲使之學者必出於庠序世
其禄者必出於成均而所以教之者必自灑掃應對進
[074-18b]
退以至於義精仁熟格物致知以至於治國平天下又
當皆合乎先王之意不但爲文詞而已二三子考於經
以爲如之何而可也詳以著于篇無所隱
問瑞應之説所從來久如鳳凰嘉禾騶虞麟趾皆載於
書詠於詩其爲瑞也章章矣而或者謂休符不于祥于
其仁而已至引白雉黄犀之屬以爲不祥莫大焉此其
説與詩書異矣其亦有所本耶前世祥瑞或以改元紀
號或以被之弦歌又或自以德薄抑而不當凡此數者
[074-19a]
又孰爲得失耶願二三子陳之
問世謂莊周之學出於老氏故其書規模本趣大畧相
似也至韓子退之始謂子夏之學其後有田子方子方
之後流而爲莊周然則周者未嘗學老耼也至以其書
之稱子方者考之則子方之學子夏周之學子方者皆
不可見韓子之言何據耶又禮經記孔子之言有得於
老耼者亦與今道德上下篇絶不相似而莊生之言則
實近之皆不可曉敢請問於諸君焉
[074-19b]
   白鹿書堂策問
孔子殁七十子喪楊墨之徒出孟子明孔子之道以正
之而後其説不得肆千有餘年諸生皆誦説孔子而獨
荀卿楊雄王通韓愈號爲以道鳴者然於孟子或非之
或自比焉或無稱焉或尊其功以爲不在禹下其歸趣
之不同既如此而是數子者後議其前或以爲同門而
異戸或無稱焉或以爲大醇而小疵而不得與於斯道
之傳者其於楊墨或微議其失或無稱焉或取焉以配
[074-20a]
孔子其取予之不同又如此是亦必有説矣本朝儒學
最盛自歐陽氏王氏蘇氏皆以其學行于朝廷而胡氏
程氏亦以其學傳之學者然王蘇本出于歐陽而其末
有大不同者胡氏孫氏亦不相容于當時而程氏尤不
合于王與蘇也是其于孔子之道孰得孰失豈亦無有
可論者耶楊墨之説則熄矣然其説之流豈亦無有未
盡冺滅者耶後世又有佛老之説其于楊墨之説同耶
異耶自揚雄以來于是二家是非之論蓋亦多不同者
[074-20b]
又孰爲得其正耶二三子其詳言之
   問吕伯恭三禮篇次
儀禮附記上篇
 士冠禮冠義/附     士㛰禮婚義/附
 士相見禮      鄉飲酒禮鄉飲酒/義附
 鄉射禮射義/附     燕禮燕義/附
 大射禮       聘禮聘義/附 公食大夫禮     覲禮
[074-21a]
儀禮附記下篇
 喪服喪服小記大傳/月服問間傳附  士喪禮
 既夕禮       士虞禮喪大記奔喪問表/曽子問檀弓附
 特牲饋食禮     少牢饋食禮
 有司祭義祭/統附
禮記篇次
 曲禮内則玉藻少衣投壺深衣六篇爲/一類
王制月令祭法三篇爲/一類
[074-21b]
 文王庶子禮運禮器郊特牲明堂位大傳與喪小記/誤處多當
 釐/正
 樂記七篇爲/一類
 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坊記儒行六篇爲/一類 學記中庸表記緇衣大學五篇爲/一類
  以上恐有未安幸更詳之
   記解經
凡解釋文字不可令注脚成文成文則注與經各爲一
[074-22a]
事人唯看注而忘經不然即須各作一畨理㑹添却一
項功夫竊謂須只似漢儒毛孔之流畧釋訓詁名物及
文義理致尤難明者而其易明處更不須貼句相續乃
爲得體蓋如此則讀者㸔注即知其非經外之文却須
將注再就經上體㑹自然思慮歸一功力不分而其玩
索之味亦益深長矣
   修韓文舉正例
大書本文定本上下文無同者即只出一字有同字者
[074-22b]
 即并出上一字疑似多者即出全句
字有差互即注云某本作某某本作某二字及全句下/即注首加本字
 後放/此今按云云當從某本本同者即前云某某本/後云某等本後放此
 有多少即注云某本有某本無字有顚倒即注云某
 某字某本作某某今按以下並同
   史館修史例
先以厯内年月日下刷出合立傳人姓名排定總目
次將就題名内刷出逐人拜罷年月注於本目之下
[074-23a]
次將取到逐人碑志行狀奏議文集之屬附於本目之
 下各注起某/年終某年
次將總目内刷出收索到文字人姓名略具鄉貫履歴
 鏤版行下諸州曉示搜訪取索仍委轉運司專一催
 督每月上旬差人申送本院不得附遞恐有損失如
 本月内無收到文字亦仰依限差人申報
置諸路申送文字格眼簿一路一扇一月一眼如有申
 到記當日内收附勾銷注於總目本姓名下依前例
[074-23b]
   讀書之要
或問程子通論聖賢氣象之别者數條子既著之精義
之首而不列於集注之端何也曰聖賢氣象髙且逺矣
非造道之深知德之至鄰於其域者不能識而辨之固
非始學之士所得驟而語也鄉吾著之書首所以尊聖
賢今不列於篇端所以嚴科級亦各有當焉爾且吾於
程子之論讀是二書之法則既掇其要而表之於前矣
學者誠能深考而用力焉盡此二書然後乃可與議於
[074-24a]
彼耳曰然則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
思可也曰然則請問循序漸進之説曰以二書言之則
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
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量力所至約
其程課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
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
焉則意定理明而無疎易凌躐之患矣是不惟讀書之
法是乃操心之要尤始學者之不可不知也曰其熟讀
[074-24b]
精思者何耶曰論語一章不過數句易以成誦成誦之
後反復玩味於燕間静一之中以須其浹洽可也孟子
每章或千百言反復論辨雖若不可涯者然其條理疎
通語意明㓗余讀而以意隨之出入往來以十百數則
其不可涯者將可有以得之於指掌之間矣大抵觀書
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
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衆
説紛錯則亦虚心静慮勿遽取舍於其間先使一説自
[074-25a]
爲一説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
者不待觀於他説而先自屈矣復以衆説互相詰難而
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於
公論而無以立矣大抵徐行却立處静觀動如攻堅木
先其易者而後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
徐理之此讀書之法也
   孟子綱領
或問綱領諸説孰爲要曰程子之言之要皆已見於序
[074-25b]
説矣其以藐大人聖夷惠爲非孟子語則恐其未必然
也張子之言亦多可觀但未成性之語自其論易大傳
而失之矣後不能悉辨也曰謝氏心性之説如何曰性
本體也其用情也心則統性情該動静而爲之主宰也
故程子曰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蓋謂
此也今直以性爲本體而心爲之用則情爲無所用者
而心亦偏於動矣且性之爲體正以仁義禮智之未發
者而言不但爲視聽作用之本而已也明乎此則吾之
[074-26a]
所謂性者彼佛氏固未嘗得窺其仿彿而何足以亂吾
之真哉
   論語課㑹説
古之學者潛心乎六藝之文退而考諸日用有疑焉則
問問之弗得弗措也古之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者如此
而已後世設師弟子員立學校以羣之師之所講有不
待弟子之問而弟子之聽於師又非其心之所疑焉汎
然相與以具一時之文耳學問之道豈止於此哉自秦
[074-26b]
漢以迄今蓋千有餘年所謂師弟子者皆不過如此此
聖人之緒言餘㫖所以不白於後世而後世之風流習
尚所以不及於古人也然則學者欲求古人之所至其
可以不務古人之所爲乎今將以論語之書與諸君相
從學而惟今之所講者不足事也是以不敢不以區區
薄陋所聞告諸君諸君苐因先儒之説以逆聖人之所
志孜孜焉蚤夜以精思退而考諸日用必將有以自得
之而以幸教熹也其有不合熹請得爲諸君言之諸君
[074-27a]
其無勢利之急而盡心於此一有得焉守之以善其身
不爲有餘推之以及一鄉一國而至於天下不爲不足
熹不肖不敢以是欺諸君也   講禮記序説
熹聞之學者博學守先王六藝之文誦焉以識其辭講
焉以通其意而無以約之則非學也故曰博學而詳説
之將以反説約也何謂約禮是也禮者履也謂昔之誦
而説者至是可踐而履也故夫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
[074-27b]
之以禮顔子之稱夫子亦曰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禮之
爲義不其大哉然古禮非必有經蓋先王之世上自朝
廷下達閭巷其儀品有章動作有節所謂禮之實者皆
踐而履之矣故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則豈必簡策而後傳哉其後禮廢儒者惜之乃始論著
爲書以傳於世今禮記四十九篇則其遺説已學而求
所以約之者不可以莫之習也今柯君直學將爲諸君
誦其説而講明之諸君其聽之毋忽易曰知崇禮卑禮
[074-28a]
以極卑爲事故自飲食居處洒掃欬唾之間皆有儀節
聞之若不厭行之若瑣碎而不綱然唯愈卑故愈約與
所謂極崇之智殆未可以差殊觀也夫如是故成性存
存而道義出矣此造約之極功也諸君其聽之毋忽新
安朱熹云
   白鹿洞書院揭示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别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074-28b]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爲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
 如左
愽學之    審問之     愼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右爲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
 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
 左
[074-29a]
言忠信行篤敬  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已
 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爲學之意莫非使之
  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
[074-29b]
  記覽爲詞章以鈎聲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爲
  學者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
  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
  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
  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持
  學者爲已淺矣而其爲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
  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爲
  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
[074-30a]
  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云爲之際其所
  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
  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
  不得而畧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玉山講義
先生曰熹此來得觀學校鼎新又有靈芝之瑞足見賢
宰承流宣化興學誨人之美意不勝慰喜又承特設講
座俾爲諸君誦説雖不敢當然區區所聞亦不得不爲
[074-30b]
諸君言之蓋聞古之學者爲已今之學者爲人故聖賢
教人爲學非是使人綴緝言語造作文辭但爲科名爵
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於
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諸君肄業于
此朝夕講明於此必已深有所得不然亦須有疑今日
幸得相㑹正好商量彼此之間皆當有益時有程珙起
而請曰論語多是説仁孟子却兼説仁義意者夫子説
元氣孟子説隂陽仁恐是體義恐是用先生曰孔孟之
[074-31a]
言有同有異固所當講然今且當理㑹何者爲仁何者
爲義曉此兩字義理分明方於自已分上有用力處然
後孔孟之言有同異處可得而論如其不曉自已分上
元無工夫説得雖工何益於事且道如何説箇仁義二
字底道理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
箇道理之在我者耳故性之所以爲體只是仁義禮智
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於此韓文公云人之所以爲性
者五其説最爲得之却爲後世之言性者多雜佛老而
[074-31b]
言所以將性字作知覺心意看之非聖賢所説性字本
指也五者之中所謂性者是箇真實無妄底道理如仁
義禮智皆真實而無妄者也故信字更不須説只仁義
禮智四字於中各有分别不可不辨蓋仁則是箇温和
慈愛底道理義則是箇斷制裁割底道理禮則是箇恭
敬撙節底道理智則是箇分别是非底道理凡此四者
具於人心乃是性之本體方其未發漠然無形象之可
見及其發而爲用則仁者爲惻隱義者爲羞惡禮者爲
[074-32a]
恭敬智者爲是非隨事發見各有苗脈不相殽亂所謂
情也故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
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謂之端者
猶有物在中而不可見必因其端緒發見於外然後可
得而尋也蓋一心之中仁義禮智各有界限而其性情
體用又自各有分别須是見得分明然後就此四者之
中又自見得仁義兩字是箇大界限如天地造化四序
流行而其實不過於一隂一陽而已於此見得分明然
[074-32b]
後就此又自見各仁字是箇生底意思通貫周流於四
者之中仁固仁之本體也義則仁之斷制也禮則仁之
節文也智則仁之分别也正如春之生氣貫徹四時春
則生之生也夏則生之長也秋則生之收也冬則生之
藏也故程子謂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
言則包四者正謂此也孔子只言仁以其專言者言之
也故但言仁而仁義禮智皆在其中孟子兼言義以其
偏言者言之也然亦不是於孔子所言之外添入一箇
[074-33a]
義字但於一理之中分别出來耳其又兼言禮智亦是
如此蓋禮又是仁之著智又是義之藏而仁之一字未
嘗不流行乎四者之中也若論體用亦有兩説蓋以仁
存於心而義形於外言之則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而
以仁義相爲體用若以仁對惻隱義對羞惡而言則就
其一理之中又以未發已發相爲體用若認得熟看得
透則玲瓏穿穴縱横顚倒無處不通而日用之間行著
習察無不是著功夫處矣珙又請曰三代以前只是説
[074-33b]
中説極至孔門答問説著便是仁何也先生曰説中説
極今人多錯㑹了他文義今亦未暇一一詳説但至孔
門方説仁字則是列聖相傳到此方漸次説親切處爾
夫子所以賢於堯舜於此亦可見其一端也然仁之一
字須更於自已分上實下功夫始得若只如此草草説
過無益於事也先生因舉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一
章而遂言曰所謂性者適固已言之矣今復以一事譬
之天之生此人如朝廷之命此官人之有此性如官之
[074-34a]
有此職朝廷所命之職無非使之行法治民豈有不善
天之生此人無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理亦何嘗有不
善但欲生此物必須有氣然後此物有以聚而成質而
氣之爲物有清濁昬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氣而無物
慾之累則爲聖禀其清明而未純全則未免微有物慾
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則爲賢稟其昬濁之氣又爲物
之所蔽而不能去則爲愚爲不肖是皆氣禀物慾之所
爲而性之善未嘗不同也堯舜之生所受之性亦如是
[074-34b]
耳但以其氣禀清明自無物慾之蔽故爲堯舜初非有
所増益於性分之外也故學者知性善則知堯舜之聖
非是强爲識得堯舜做處則便識得性善底規模樣子
而凡吾日用之間所以去人慾復天理者皆吾分内當
然之事其勢至順而無難此孟子所以首爲文公言之
而又稱堯舜以實之也但當戰國之時聖學不明天下
之人但知功利之可求而不知己性之本善聖賢之可
學聞是説者非惟不信往往亦不復致疑於其間若文
[074-35a]
公則雖未能盡信而已能有所疑矣是其可與進善之
萌芽也孟子故於其去而復來迎而謂之曰世子疑吾
言乎而又告之曰夫道一而已矣蓋古今聖愚同此一
性則天下固不容有二道但在篤信力行則天下之理
雖有至難猶必可至况善乃人之所本有而爲之不難
乎然或氣禀昬愚而物慾深固則其勢雖順且易亦須
勇猛著力痛切加功然後可以復於其初故孟子又引
商書之言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但悠悠似做不
[074-35b]
做則雖本甚易而反爲至難矣此章之言雖甚簡約然
其反復曲折開曉學者最爲深切諸君更宜熟讀深思
反復玩味就日用間便著實下功夫始得中庸所謂尊
德性者正謂此也然聖賢教人始終本末循循有序精
粗巨細無有或遺故纔尊德性便有箇道問學一叚事
雖當各自加功然亦不是判然兩事也中庸曰大哉聖
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
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074-36a]
焉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髙
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蓋道之爲體其
大無外其小無内無一物之不在焉故君子之學既能
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須道問學以盡其小其曰致廣大
極髙明温故而敦厚則皆尊德性之功也其曰盡精微
道中庸知新而崇禮則皆道問學之事也學者於此固
當以尊德性爲主然於道問學亦不可不盡其力要當
使之有以交相滋益互相發明則自然該貫通達而於
[074-36b]
道體之全無欠闕處矣今時學者心量窄狹不耐持久
故其爲學畧有些少影響見聞便自主張以爲至是不
能遍觀愽考反復參驗其務爲簡約者既蕩而爲異學
之空虚其急於功利者又溺而爲流俗之卑近此爲今
日之大弊學者尤不可以不戒熹又記得昔日曽參見
端明汪公見其自少即以文章貫多士致通顯而未嘗
少有自滿之色日以師友前輩多識前言往行爲事及
其晚年德成行尊則自近世名卿鮮有能及之者乃是
[074-37a]
此邦之人諸君視之丈人行耳其遺風餘烈尚未逺也
又知縣大夫當代名家自其先正温國文正公以盛德
大業爲百世師所著資治通鑑等書尤有補於學者至
忠㓗公扈從北狩固守臣節不汚僞命又以忠義聞於
當世諸君蓋亦讀其書而聞其風矣自今以往儻能深
察愚言於聖賢大學有用力處則凡所見聞寸長片善
皆可師法而况於其鄉之先達與當世賢人君子之道
義風節乎詩曰髙山仰止景行行止願諸君留意以副
[074-37b]
賢大夫教誨作成之意毋使今日之講徒爲空言則區
區之望也
   滄洲精舍諭學者
老蘇自言其初學爲文時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
賢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方其始也
入其中而惶然以博觀於其外而駭然以驚又其久也
讀之益精而其胷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
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歴時既久胷中之言日益多不能
[074-38a]
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
矣予謂老蘇但爲欲學古人説話聲響極爲細事乃肯
用功如此故其所就亦非常人所及如韓退之柳子厚
輩亦是如此其答李翊韋中立之書可見其用力處矣
然皆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稱賞而已究竟何預已事
却用了許多嵗月費了許多精神甚可惜也今人説要
學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難之事却全然不曽著力
蓋未有能用旬月功夫熟讀一人書者及至見人泛然
[074-38b]
發問臨時揍合不曽舉得一兩行經傳成文不曽照得
一兩處首尾相貫其能言者不過以己私意敷演立説
與聖賢本意義理實處了無干渉何况望其更能反求
諸已真實見得真實行得耶如此求師徒費脚力不如
歸家杜門依老蘇法以二三年爲期正襟危坐將大學
論語中庸孟子及詩書禮記程張諸書分明易曉處反
復讀之更就自已身心上存養玩索著實行履有箇入
處方好求師證其所得而訂其謬誤是乃所謂就有道
[074-39a]
而正焉者而學之成也可冀矣如其不然未見其可故
書其説以示來者云   又諭學者
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直是
無著力處只如而今貪利禄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
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須反復思量究見病
痛起處勇猛奮躍不復作此等人一躍躍出見得聖賢
所説千言萬語都無一事不是實語方始立得此志就
[074-39b]
此積累功夫迤邐向上去大有事在諸君勉旃不是小

   増損吕氏鄉約
 凡鄉之約四一曰德業相勸二曰過失相規三曰禮
 俗相交四曰患難相恤衆推有齒德者一人爲都約
 正有學行者二人副之約中月輪一人爲直月都副/正不
 與/置三籍凡願入約者書于一籍德業可勸者書于
 一籍過失可規者書于一籍直月掌之月終則以告
[074-40a]
 于約正而授于其次
   德業相勸
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
 兄能教子弟能御童僕能肅政教能事長上能睦親
 故能擇交逰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託能救患
 難能導人爲善能規人過失能爲人謀事能爲衆集
 事能解鬭争能决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
業謂居家則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則事長上接
[074-40b]
 朋友教後生御童僕至于讀書治田營家濟物畏法
 令謹租賦好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皆可爲之非此之
 類皆爲無益  右件德業同約之人各自進修互相勸勉㑹集之
  日相與推舉其能者書于籍以警勵其不能者
   過失相規
過失謂犯義之過六犯約之過四不修之過五
犯義之過一曰酗愽鬬訟酗謂縱酒喧競愽謂賭愽財/物鬬謂鬭毆罵詈訟謂告人
[074-41a]
 罪惡意在害人誣賴争訴得已不已者/若事干負累及爲人侵損而訴之者非二曰行止踰
 違踰禮違法/衆惡皆是三曰行不恭遜侮慢齒德者持人短長/者恃强凌人者知過不
 改聞諫/愈甚者四曰言不忠信或爲人謀事陷人於惡或與/人要約退即背之或妄説事
 端熒惑/衆聽者五曰造言誣毁誣人過惡以無爲有以小爲/大面是背非或作嘲咏匿名
 文書及發揚人之私隱無狀/可求及喜談人之舊過者六曰營私太甚與人交/易傷於
 掊克者專務進取不恤餘事者無故而/好干求假貸者受人寄託而有所欺者
犯約之過一曰德業不相勸二曰過失不相規三曰禮
 俗不相成四曰患難不相恤
[074-41b]
不修之過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凶惡及游/惰無行衆所不齒者而已朝
 夕與之遊處則爲交非其人/若不得已而暫往還者非二曰游戲怠惰游謂無/故出入
 及謁見人止務閒適者戲謂戲笑無度及意在侵侮/或馳馬擊鞠而不賭財物者怠惰謂不修事業及家
 事不治門/庭不㓗者三曰動作無儀謂進退大疎野及不恭者/不當言而言及當言而不
 言者衣冠太華飾及一不完/整者不衣冠而入街市者四曰臨事不恪主事廢/忘期㑹
 後時臨事/怠慢者五曰用度不節謂不計有無過爲多費者/不能安貧非道營求者
  右件過失同約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規戒小則密
  規之大則衆戒之不聽則㑹集之日直月以告于
[074-42a]
  約正約正以義理誨諭之謝過請改則書于籍以
  俟其争辨不服與終不能改者皆聽其出約
   禮俗相交禮俗之交一曰尊幼輩行二曰造請拜揖三曰請召送
 迎四曰慶弔贈遺
尊幼輩行凡五等 曰尊者謂長於己三十嵗/以上在父行者曰長者
 謂長於己十嵗/以上在兄行者曰敵者謂年上下不滿十嵗者長/者爲稍長少者謂稍少
 少者謂少於己十/嵗以下者曰幼者謂少於己二以謂長於己/三十嵗十嵗 下者 一
[074-42b]
 本作二/十嵗
造請拜揖凡三條 曰凡少者幼者於尊者長者嵗首
 冬至四孟月朔辭見賀謝皆爲禮見皆具門狀用幞/頭公服腰帶靴
 笏無官具名紙用幞頭襴衫腰帶繫鞋唯四孟通用/帽子皂衫腰帶 凡當行禮而有恙故皆先使人白
 之或遇雨雪則尊長/先使人諭止來者此外候問起居質疑白事及赴
 請召皆爲燕見深衣凉衫皆可尊/長令免即去之尊者受謁不報嵗/首
 冬至具已名牓子令/子弟報之如其服長者嵗首冬至具牓子報之如
 其服餘令子弟以己名牓子代行凡敵者嵗首冬至
[074-43a]
 辭見賀謝相往還門狀名紙同上/唯止服帽子凡尊者長者無事
 而至少者幼者之中唯所服深衣凉衫道服帽子/可也敵者燕見亦然
 曰凡見尊者長者門外下馬俟於外次乃通名凡往/見人
 入門必問主人食否有他客否有他幹否展無/所妨乃命展刺有妨則少俟或且退後皆放此主人
 使將命者先出迎客客趨入至廡間主人出降階客
 趨進主人揖之升堂禮見四拜而後坐燕見不拜旅/見
 則旅拜少者幼者自爲一列幼者拜則跪而扶之少/者拜則跪扶而荅其半若尊者長者齒德殊絶則少
 者幼者堅納拜請尊者許則立而受之長者許則跪/而扶之拜訖則揖而退主人命之坐則致謝訖揖而
[074-43b]
 坐/退凡相見主人語終不更端則告退或主人有倦/色或方幹事而有所俟者皆告退可也後皆放
 此/則主人送于廡下若命之上馬則三辭許則揖而
 退出大門乃上馬不許則從其命凡見敵者門外下
 馬使人通名俟于廡下或㕔側禮見則再拜稍少者/先拜旅
 見則/特拜退則主人請就階上馬徒行則主人/送于門外凡少者
 下則先遣人通名主人具衣冠以俟客入門下馬則
 趨出迎揖升堂來報禮則再拜謝客止之/則止退則就階
 上馬客徒行則迎于大門之外送亦如之仍/隨其行數步揖之則止望其行逺乃入 曰凡
[074-44a]
 遇尊長於道皆徒行則趨進揖尊長與之言則對否
 則立於道側以俟尊長已過乃揖而行或皆乘馬於
 尊者則回避之於長者則立馬道側揖之俟過乃揖
 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長乘馬則回避之凡徒行遇所/識乘馬者放
 此/若己乘馬而尊長徒行望見則下馬前揖己避亦
 然過既逺乃上馬若尊長令上馬則固辭遇敵者皆
 乘馬則分道相揖而過彼徒行而不及避則下馬揖
 之過則上馬遇少者以下皆乘馬彼不及避則揖之
[074-44b]
 而過彼徒行不及避則下馬揖之于幼者則不/必下可也請召迎送凡四條 曰凡請尊長飲食親往投書禮薄則/不必書
 專召他客則不/可兼召尊長既來赴明日親往謝之召敵者以書
 簡明日交使相謝召少者用客目明日客親往謝
 曰凡聚㑹皆鄉人則亦以齒非士類/則不若有親則必敘
 若有他客有爵者則坐以爵不相妨者/坐以齒若有異爵者
 雖鄉人亦不以齒異爵謂命士大夫/以上今陞朝官是若特請召或迎
 勞出餞皆以專召者爲上客如婚禮則姻家爲上客
[074-45a]
 皆不以齒爵爲序 曰凡燕集初坐别設卓子于兩
 楹間置大盃於其上主人降席立於卓東西向上客
 亦降席立於卓西東向主人取盃親洗上客辭主人
 置盃卓子上親執酒斟之以器受執事者遂執盃以
 獻上客上客受之復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
 東向再拜興取酒東向跪祭遂飲以盃授贊者遂拜
 主人答拜若少者以下爲客飲畢/而拜則主人跪受如常上客酢主人如前
 儀主人乃獻衆賔如前儀唯獻酒不拜若衆賓中有/齒爵者則特
[074-45b]
 獻如上客/之儀不酢若婚㑹姻家爲上客則雖少亦答其拜
 曰凡有逺出逺歸者則迎送之少者幼者不過五里
 敵者不過三里各期㑹於一處拜揖如禮有飲食則
 就飲食之少者以下俟其既歸又至其家省之
慶弔贈遺凡四條 曰凡同約有吉事則慶之冠子生/子預薦
 登科進官之屬皆可賀婚禮雖曰不賀然禮亦/曰賀娶妻者蓋但以物助其賓客之費而已有凶
 事則弔之喪塟水/火之類每家只家長一人與同約者俱往
 其書問亦如之若家長有故或與所慶弔者不相接
[074-46a]
 則其次者當之 曰凡慶禮如常儀有贈物用幣帛/酒食果
 實之屬衆議量力定數多不過三五千少/至一二百如情分厚薄不同則從其厚薄或其家力
 有不足則同約爲之借助器用及爲營幹凡弔禮聞
 其初喪聞喪/同未易服則率同約者深衣而往哭弔之
 此弔尊者則爲首者致辭而旅拜敵以下則不拜主/人拜則答之少者以下則扶之不識死者則不弔不
 識死者/則不哭且助其凡百經營之事主人既成服則相率
 素幞頭素襴衫素帶皆以白生/紗絹爲之具酒果食物而往奠
 之死者是敵以上則拜而奠以下則奠而不拜主人/不易服則亦不易服主人不哭則亦不哭情重則
[074-46b]
 雖主人不變不哭亦變而哭之/禮用錢帛衆識其數如慶禮及塟又相率致賵俟
 發引則素服而送之賵如禮或以酒食犒/其役夫及爲之幹事及率哭
 及小祥及大祥皆常服弔之 曰凡喪家不可具酒
 食衣服以待弔客弔客亦不可受 曰凡聞所知之
 喪或逺不能往則遣使致奠就外次衣弔服再拜哭
 而送之唯至親篤/友爲然過朞年則不哭情重則哭其墓  右禮俗相交之事直月主之有期日者爲之期日
  當糾集者督其違慢凡不如約者以告于約正而
[074-47a]
  告之且書于籍
   患難相恤
患難之事七一曰水火小則遣人救之甚則親/往多率人救且吊之二曰盜
 賊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爲告之/官司其家貧則爲之助出募賞三曰疾病小則遣/人問之
 甚則爲訪醫藥貧/則助其養疾之費四曰死喪闕人則助其幹辦/乏財則贈借貸五曰
 孤弱孤遺無依者若能自贍則爲之區處稽其出内/或聞于官司或擇人教之及爲求婚姻貧者恊
 力濟之無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衆人力爲之辨理/若稍長而放逸不檢亦防察約束之無令陷于不義
 六曰誣枉有爲人誣枉過惡不能自伸者勢可以聞/于官府則爲言之有方畧可以救解則爲
[074-47b]
 解之或其家因而失/所者衆共以財濟之七曰貧乏有安貧守分而生計/大不足者衆以財濟
 之或爲之假貸置/産以嵗月償之
  右患難相恤之事凡有當救恤者其家告于約正
  急則同約之近者爲之告約正命直月徧告之且
  爲之糾集而程督之凡同約者財物器用車馬人
  僕皆有無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則不必
  借可借而不借及踰期不還及損壊借物者論如
  犯約之過書于籍鄰里或有緩急雖非同約而先
[074-48a]
  聞知者亦當救助或不能救助則爲之告于同約
  而謀之有能如此者則亦書其善於籍以告鄉人
以上鄉約四條本出藍田吕氏今取其他書及附己意
稍増損之以通于今而又爲月旦集㑹讀約之禮如左
方曰凡預約者月朔皆㑹朔日有故則前期三日别定/一日直月報㑹者所居逺者
惟赴孟朔又逺者/嵗一再至可也直月率錢具食每人不過一二百孟/朔具果酒三行麵飯
一㑹餘月則去酒/果或直設飯可也㑹日夙興約正副正直月本家行禮
若㑹族罷皆深衣俟于鄉校設先聖先師之象于北壁
[074-48b]
無鄉校則擇/一寛間處先以長少敘拜於東序凡拜尊者跪而/扶之長者跪而
答其半稍長者俟/其俯伏而答之同約者如其服而至有故則先一日/使人告于直月
同約之家子弟雖未能入籍亦許隨衆序拜未能序拜/亦許侍立觀禮但不與飲食之㑹或别率錢畧設㸃心
於他/處俟於外次既集以齒爲序立於門外東向北上約
正以下出門西向南上約正與齒是/尊者正相向揖迎入門至庭中
北面皆再拜約正升堂上香降與在位者皆再拜約正/升降
皆自/阼階揖分東西向立如門外/之位約正三揖客三讓約正先
升客從之約正以下升自阼/階餘人升自西階皆北面立約正以下西/上餘人東上
[074-49a]
正少進西向立副正直月次其右少退直月引尊者東
向南上長者西向南上皆以約正之年推之後放此西/向者其位在約正之右少進餘
人如/故約正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此拜/尊者尊者受禮如儀
惟以約正之年/爲受禮之節退北壁下南向東上立直月引長者東
面如初禮退則立於尊者之西東上此拜長者拜時/惟尊者不拜
月又引稍長者東向南上約正與在位者皆再拜稍長
者答拜退立于西序東向北上此拜稍長者拜時/尊者長者不拜直月
又引稍少者東面北上拜約正約正答之稍少者退立
[074-49b]
于稍長者之南直月以次引少者東北向西北上拜約
正約正受禮如儀拜者復位又引幼者亦如之既畢揖
各就次同列未講禮者/拜于西序如初頃之約正揖就坐約正坐堂東/南向約中年
最尊者坐堂西南向副正直月次約正之東南向西上/餘人以齒爲序東西相向以北爲上若有異爵者則坐
于尊者之西/南向東上直月抗聲讀約一過副正推説其意未達
者許其質問於是約中有善者衆推之有過者直月糾
之約正詢其實狀于衆無異辭乃命直月書之直月遂
讀記善籍一過命執事以記過籍徧呈在坐各黙觀一
[074-50a]
過既畢乃食食畢少休復㑹於堂或説書或習射講論
從容講論須有益之事不得陳道神恠邪僻悖亂之言/及私議朝廷州縣政事得失及揚人過惡違者直
月糾而/書之至晡乃退
   休致後客次咨目
滎陽吕公嘗言京洛致仕官與人相接皆以閒居野服
爲禮而歎外郡或不能然其指深矣熹衰朽無狀雖幸
已叨誤恩許致其事而前此或蒙賓客不鄙下訪初亦
未敢遽援此例便以老大野逸自居近緣久病難於動
[074-50b]
作屈伸俯仰皆不自由遂不免遵用舊京故俗輒以野
服從事然而上衣下裳大帶方履比之凉衫自不爲簡
其所便者但取束帶足以爲禮解帶可以燕居免有拘
絆纒繞之患脱著疼痛之苦而已切望深察恕此病人
且使窮鄉下邑得以復見祖宗盛時京都舊俗其美如
此亦補助風教之一端也至于筋骸攣縮轉動艱難迎
候不時攀送不及區區之意亦非敢慢并冀有以容之
又大幸也熹恐拜聞
[074-51a]
  熹衰病之餘不堪拜跪嵗時享祀已廢其禮親舊
  相訪亦望察此非應受之者並告權免庶幾還答
  之間不至欠闕禮數而又可以免於趨避覆跌之
  虞千萬幸甚熹又上聞
 
 
 
 
[074-51b]
 
 
 
 
 
 
 
 晦庵集卷七十四

[075-1a]
欽定四庫全書
 晦庵集卷七十五     宋 朱子 撰
  序
   泉州同安縣學故書目序
同安學故有官書一匱無籍記文書官吏轉以相承不
復訾省至熹始發視則皆故敝殘脱無復次第獨視其
終篇皆有識焉者曰宣德郎守秘書丞知縣事林姓而
名亡矣按縣治壁記及故廟學記林君名瀆字道源以
[075-1b]
治平四年爲是縣明年熙寧初元始新廟學聚圖書是
嵗戊申距今紹興二十五年乙亥纔八十有八年不幸
遭官師之懈弛更水火盜竊之餘其磨滅而僅存者止
是耳而使之與埃塵蟲鼠共敝於故箱敗篋之間以至
於泯泯無餘而後己其亦不仁也哉因爲之料簡其可
讀者得凡六種一百九十一卷又下書募民間得故所
藏去者復二種三十六卷更爲裝禠爲若干卷著之籍
記而善藏之如故加嚴焉復具刻著卷目次第闕其所
[075-2a]
失亡者揭之使此縣之人於林君之德尚有考也而熹
所聚書因亦附見其後云
   禆正書序
禆正書三卷唐陳昌晦撰凡四十九篇熹所校定可繕
寫初熹被府檄訪境内先賢碑碣事傳悉上之府是後
得此書及墓表於其家表文猥近不足觀然述其世次
爲詳書雜晚唐偶儷之體而時出竒澁殆難以句讀也
相傳䆮久又多僞謬無善本可相參校特以意私定其
[075-2b]
一二而其不可知者葢闕焉觀其潔身江海之上不汙
世俗之垢紛次輯舊聞以爲此書雖非有險竒放絶之
行瓌怪偉麗之文然其微詞感厲時有發明理義之致
而切於名教者亦可謂守正循理不惑之士矣操行之
難而姓名曽不少槩見於世亦足悲夫詩之序曰亂世
則思君子不改其度若昌晦者可謂近之故熹因校其
書而爲序其意如此後有君子得以覽焉
   家藏石刻序
[075-3a]
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家貧不能有其書獨時時取歐陽
子所集錄觀其序跋辨證之辭以爲樂遇適意時恍然
若手摩挲其金石而目了其文字也既又悵然自恨身
貧賤苦處屏逺弗能盡致所欲得如公之爲者或寢食
不怡竟日來泉南又得東武趙氏金石錄觀之大畧如
歐陽子書然銓序益條理考證益精愽予心亦益好之
於是始胠其橐得故先君子時所藏與熹後所増益者
凡數十種雖不多要皆竒古可玩悉加標飾因其刻石
[075-3b]
大小施横軸懸之壁間坐對循行臥起恒不去目前不
待披筐篋卷書把玩而後爲適也葢漢魏以前刻石制
度簡朴或出竒詭皆有可觀存之足以佐嗜古之癖良
非小助其近世刻石本製小者或爲横卷若書帙亦以
意所便也葢歐陽子書一千卷趙氏書多倍之而予欲
以此數十種者追而與之並則誠若不可冀然安知積
之久則不若是其富也耶姑首是書以竢紹興二十六
年嵗次丙子八月二十二日壬辰吳郡朱熹序
[075-4a]
   許升字序
易象有之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髙大葢
因其固然之理而無容私焉者順之謂也由是而之則
其進德也孰禦許生名升與予學予察其得於内者葢
如是故因其名之義而敬字曰順之云紹興戊寅十一
月十二日新安朱熹仲晦父書
   謝上蔡語錄後序
右上蔡先生語錄三篇先生姓謝氏名良佐字顯道學
[075-4b]
於程夫子昆弟之門篤志力行於從游諸公間所見最
爲超越有論語説行於世而此書傳者葢鮮焉熹初得
友人括蒼吳任寫本一篇題曰上蔡/先生語錄後得吳中板本一
題曰逍遙先生語錄陳留江讀之作序云得/之先生兄孫少卿伋及夫隱之子希元者二家之
書皆温陵曽恬天隱所記最後得胡文定公家寫本二
篇於公從子籍溪先生題曰謝/子雅言凡書四篇以相參校胡
氏上篇五十五章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