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晦菴集 >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53

本作知舊/門人問答
   答劉公度孟容/
示喻爲學之意終覺有好高欲速之弊其說亦已見令
叔書中矣願更詳之講學不厭其詳凡天下事物之理
方冊聖賢之言皆須子細反覆究竟至於持守却無許
多事若覺得未穏只有黙黙加功著力向前耳今聞廢
[053-1b]
書不講而反以持守之事爲講說之資是乃兩失其宜
下稍弄得無收殺只成得杜撰揑合而已至於彼中朋
友只有季章一人可望此未論其許與之當否然其言
之發亦太輕矣舊見公度不如此只此便是新學效驗
向見伯恭說孔子順答魏王問天下之髙士而曰世無
其人此一句似全不是孔子家法此言有味願試思之
如何
   答劉公度
[053-2a]
所喻世豈能人人同已人人知己在我者明瑩無瑕所
益多矣此等言語殊不似聖賢意思無乃近日亦爲異
論漸染自私自利作此見解耶不知聖賢辨異論闢邪
說如此之嚴者是爲欲人人同己人人知己而發耶抑
亦在我未能無瑕而猶有待於言語辨説耶今者紛紛
正爲論易西銘而發雖未免爲失言之過然未嘗以此
爲悔也臨川近說愈肆荆舒祠記曽見之否此等議論
皆學問偏枯見識昏昧之故而私意又從而激之若公
[053-2b]
度之說行則此等事都無人管恣意横流矣試思之如
何衡州之去爲有邂逅政不須深自懲創便相學不說
話也   答劉公度
建昌士子過此者多方究得彼中道理端的是異端誤
人不少向見賢者亦頗好之近亦覺其非否書中所喻
衡州數句爲己之意雖切然恐未免有迫切之病也
   答劉公度
[053-3a]
奮發猛舎之喻甚善然亦須以義理浸灌涵養庶幾可
以深固久逺不然一時意氣恐未可恃也如何便敢自
保不復變耶
   答劉公度
見喻舊見不甚分明更欲别作家計未知底裏果是如
何但此事别無竒妙只是見成說底便是道理只要虛
心熟玩久之自然見得實處自是不容離叛便是到頭
若更欲别求見解即是邪說鮮不流於異端矣君舉春
[053-3b]
間得書殊不可曉似都不曾見得實理只是要得雜博
又不肯分明如此說破却欲包羅和㑹衆說不令相傷
其實都不曉得衆說之是非得失自有合不得處也葉
正則亦是如此可歎可歎
   答劉公度
所論爲學之意甚善初蓋不能不以爲疑今得如此甚
慰意也究觀聖門教學循循有序無有合下先求頓悟
之理但要持守省察漸久漸熟自然貫通即自有安穏
[053-4a]
受用處耳千岐萬徑雜物並出皆足以惑世誣民其信
之者既陷于一偏而不可救其不信者又無正定趣向
而泛濫於其間是亦何能爲有亡耶平父相處覺得如
何似亦未有箇立脚處也因書更勉之
   答劉仲升
别紙所示季章議論殊不可曉恐不至如此之謬却是
仲升聽得不分明記得不子細語脉間轉却他本意不
然則真非吾之所敢知矣大抵學問專守文字但務存
[053-4b]
養者即不免有支離昏惰之病欲去此病則又不免有
妄意躐等懸空杜撰之失而平日不曽子細玩索義理
不識文字血脉别無證佐考驗但據一時自己偏見便
自主張以爲只有此理更無别法只有自己更無他人
只有剛猛剖决更無温厚和平一向自以爲是更不聽
人說話此固未論其所說之是非而其粗厲激發已全
不似聖賢氣象矣季章意思正是如此若只解義有差
下字不穏猶未爲深害却是人心道心思理思事等説
[053-5a]
大段害事若如其言即是四端之發皆屬人心而頑然
不動者方是道心所謂格物者只是分别動與不動而
不復計其動之是否矣此於體道之要入德之門皆有
所妨决然不是道理無疑但如仲升則又墮在支離昏
惰之域而所以攻彼者未必皆當於理彼等所以不服
亦不可不自警省更就自己身心上做功夫凡一念慮
一動作便須著實體認此是天理耶是人欲耶子細辨
别勇猛斷置勿令差誤觀書論理亦當如此剖判自然
[053-5b]
不至似前悠悠度日矣所論語孟兩條亦似未安此等
處且玩索見在意趣不須如此立説枉費心力也
   答劉仲升
所喻玩味見成義理甚善然亦須就自己分上體當方
真實意味也顔子之樂原憲之問此等處說時各是
一義其實却只是平日許多功夫到此成就見處通透
無隔礙行處純熟無齟齬便自然快活自無克伐怨欲
之根不是别有一項功夫理㑹此事也但未知仲升平
[053-6a]
日所用功夫如何耳此不可不勉也
   答劉季章
劉袁州不謂遂止於此令人心折細讀來書知所以經
紀其家者不以生死從違二其心不勝歎服益見袁州
之知人交道之不汚也更望始終此志使其後人有以
承繼前人之志千萬之幸也文㑹規模只如舊耶或有
小改易也此間朋友只令專一自㸔一書有疑問處却
與商量似却不枉費功夫然亦未見卓然可望者殊可
[053-6b]
慮也   答劉季章
賢者比來爲學如何雖未相見然覺得多是不曽寛著
心胸細玩義理便要扭揑造作務爲切己所以心意急
迫而理未大明空自苦而無所得也熹桂林之行辭免
未報未知竟如何此間有數士友講學方就緒從官未
必有益若得免行成就得一二學者非小事也
   答劉季章
[053-7a]
講㑹想仍舊專㸔何書此書附廬陵葉尉渠此中人時
有徃來之便有疑可講不待面諭但覺得季章意思急
迫不寛平務髙不務切而不肯平心實㸔道理只此意
思亦殊礙人知見也
   答劉季章熹去歲入都不能兩月略無報効罷遣而歸深以自愧
今幸復得祠祿杜門養痾足以待盡無足言者但衰病
愈甚左目已盲其右亦昏此數日來幾全不見物矣深
[053-7b]
欲整頓舊書而病愈如此則所謂有補於將來者亦不
復可期矣
   答劉季章
所喻爲學之意甚善但覺如此私下創立條貫太多指
擬安排之心太重亦是大病子約自有此病賢者從來
亦未免此今又相合打成一片恐非所以矯偏補敝而
趨於顯明正大之塗也聖賢教人自有成法其間又自
有至簡約極明白處但於本原親切提撕直便向前著
[053-8a]
實進步自可平行直達迤邐向上何必如此迂曲繚繞
百種安排反令此心不虚轉見昏滯耶   答劉季章
辱書知所苦向安已可行坐深以爲慰比來想疆徤勝
前矣然計亦不能無廢書册之功但齋居謹疾當亦自
有用心處也熹衰朽杜門無足言者但精神昏憊益甚
於前雖不敢廢書然度不復能有長進矣外事絶不敢
掛口但見朋友當此風頭多是立脚不住况欲望其負
[053-8b]
荷此道傳之方來應是難凖擬也可慮可慮
   答劉季章
曽再到晉輔處否後生知所趣向甚不易得且勉與成
就之令靠裏著實做工夫爲佳季章近讀何書作何事
業功夫意思比舊如何無疑亦久不得信不知後來於
鄙說能信得及否近來福州得黄直卿南康得李敬子
說誘得後生多有知趣鄉者雖未見得久逺如何然便
覺得此箇氣脉未至斷絶將來萬一有可望者却是近
[053-9a]
上一種老成朋友若得回頭便可倚頼乃復安於舊習
不肯放下深可歎惜耳益公聞甚康健終日應接不倦
深爲可喜熹則衰病日益沈痼死生常理無足深計但
恨爲學未副夙心目前文字可以隨分發明聖賢遺意
垂示後來者筆削未定纂集未成不能不耿耿耳
   答劉季章
王晉輔來求其尊人銘文久已齰舌何敢爲此以其再
來不免題其行狀之後少答其意又慮其便欲刋刻流
[053-9b]
布則大不便已作書力戒之矣渠又說欲得鄙文編次
鋟木此雖未必果然亦不可有此聲恐渠後生未更事
不識時勢不知此是大禍之機或致脫疎書中又不敢
深說恐欲蓋而愈章敢煩爲痛說此利害當此時節只
得杜門讀書潜形匿迹豈可爲此喧譁以自取禍耶况
如老拙蹤迹又比仁里諸賢事體不同彼或可言而此
但當黙其理勢不難曉也只如今所題䟦亦切不可便
將出與人㸔又刻石鏤板二事并望痛爲止之千萬至
[053-10a]
懇至懇此杜元凱所謂既作之後又復隠諱以避患者
固爲可笑然亦以子約之故無以答其意而浸淫至此
全藉賢者相與致力遏其横流千萬幸也
   答劉季章
郊霈已行不知黨錮諸人果得及雞竿下坐否所論配
義與道其說甚當所以孟子下文便言是集義所生者
此正如來喻之意也但子約終㸔不透殊不可曉前日
已爲極力言之不知信得及否也
[053-10b]
   答劉季章
省闈不合浩然西歸無愧於心所得多矣甚賀甚賀公
度近亦得書自是不肯求去致得如此如近日王與之
龜齡/之子雷季仲陳和父皆以力請得去又何嘗有人苦畱
之也潘友闕/者近亦遭逐正與公度事體一般此輩進
不能爲君子退不能爲小人不與人出氣令人憤悶也
子約想時相聚渠近書來頗能向裏用力然亦有小未
善已爲詳說久之必自見得也景陽前此已嘗附書今
[053-11a]
不暇再作煩爲致意近日目昏今日又加手痛作字頗
費力也承欲就文義事物上做功夫甚善然讀書且要
虚心平氣隨他文義體會不可先立己意作勢硬說只
成杜撰不見聖賢本意也
   答劉季章
晉輔亦開敏有志趣不易得但渉學尚淺志氣輕率須
痛與切磨爲佳耳大學中庸㸔得如何大學近修改一
兩處旦夕須就板改定斷手即奉寄也比閱邸狀時論
[053-11b]
似寖平榛中蜿蜒稍稍引去但恐主人意不堅牢或有
反覆即其禍愈甚耳
   答劉季章
熹今年之病發作雖輕而日月甚久又氣體衰乏精神
昏耗大與常年不同亦是年紀催促理應如此不足爲
怪但恨平生功夫只到此地頭前面地步有餘而日月
有限又不得與朋友之賢者相聚旦夕切磋恐此意思
一旦斷絶更爲後賢之憂耳劉五十哥且得如此攛掇
[053-12a]
結裹向後事不可知但願前人遺德有以誘其衷者庶
幾可望於後耳言之令人於邑短氣也時論盡作伯常
子壽事後又有舊爭之激其黨稍違忤者已不能容旦
夕必更有一畨聳動觀聽底事以扶國是覺得懍懍未
知所稅駕處但朋友來者無可拒之理得早行遣了亦
是一事收殺也子約幸逄寛恩且得有北歸之漸其實
髙安窮僻無朋友過從之益書疏徃來之便却未必得
如廬陵也益公寄惠六一集纂次讐正之功勤亦至矣
[053-12b]
古人所謂後世子雲者信非虚語然亦正自難遇耳
   答劉季章
讀書只隨書文訓釋玩味意自深長今人却是背却經
横生它說所以枉費工夫不見長進來喻似已覺此
病者更望勉旃千萬之望然又當以草略苟且爲戒所
謂隨㸔便起是非之心此句最說著讀書之病蓋理無
不具一事必有兩途今纔見彼說晝自家便㝷夜底道
理反之各說一邊互相逃閃更無了期今人問難徃徃
[053-13a]
類此甚可笑也
   答劉季章
熹不免果如所料餘年無幾區區舊學足以自娱不能
深以爲念也若後段則安能保其必無耶所示五條各
己附以己意大抵來喻於事理情實多是不曽究竟而
專以輕重深淺爲言故不親切更以此意推類求之則
可見矣
 未盡善也注云舜之德性之也武王之德反之也故
[053-13b]
 其實有不同者某竊謂反之雖異於性之然其至焉
 則一而已使武王於反之之後猶有未盡渣滓至於
 感格發露著於樂聲則其所反之工夫必有未盡之
 處矣
樂觀其深矣若不見得性之反之之不同處又豈所謂
聞其樂而知其德乎舜與武王固不待論今且論湯武
則其反之至與未至恐須有别此等處雖非後學所敢
輕議然今但細讀其書恐亦不待聞其樂而後知之也
[053-14a]
 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固非不仁者之所能爲
 聖人特許其忠清而不許其仁今因夫子之不許其
 仁而遂疑二子之忠清未必皆出於理之所當然而
 猶未免乎怨悔之私則聖人之所以許之者亦有不
 盡之意矣
二子忠清而未盡當理故但可謂之忠清而未得爲仁
此是就其事上著實研究出來若不如此㸔即不知忠
清與仁有何分别此須做箇題目入思議始得未易如
[053-14b]
此草草說過也
 黙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云三者已非聖人
 之極至而猶不敢當然則彼所謂夫子既聖之論豈
 非極至歟詳本文之意説得雖輕然如此解得又似
 太過如何
正爲合若聖與仁一段㸔見得不厭不倦非極至處然
夫子之不厭不倦又須與衆人不同故子貢公西華皆
有云云之說可更詳之
[053-15a]
 未可與權集註之末有云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
 之義推之則權與經亦當有辨某竊謂天下之事只
 有一箇理所重在此則其理不外乎此當嫂溺之時
 只合援之以手雖出於急遽不得已之爲乃天理人
 事之不容已者也今云有辨開此一線路恐學者因
 以藉口而小小走作不暇自顧矣如何
既云急遽不得已之爲即是權不可常而經可常自有
不容無辨處若只說權便是經都無分别却恐其弊不
[053-15b]
止開一線路而已
 膚受之愬不行焉注云愬寃者急迫而切身則聽者
 不及致詳而發之暴矣某竊恐解得言詞太峻人非
 昏暴之甚亦未遽至此而乃云因子張之失而告之
 不惟形容得子張太過且言外求意亦非解經之體
 如何
且論事理還是如此與否不須疑怕觸忤子張也
   答劉季章
[053-16a]
昨已具前幅而細㸔來書方論董子功利之語而下句
所說曽無疑事即依舊是功利之見蓋天下只有一理
此是即彼非此非即彼是不容並立故古之聖賢心存
目見只有義理都不見有利害可計較日用之間應事
接物直是判斷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膽亦
只如此更無回互若信得及即相與俱入聖賢之域若
信不及即在我亦無爲人謀而不盡底心而此理是非
昭著明白今日此人雖信不及向後他人須有信得及
[053-16b]
底非但一時之計也若如此所論則在我者未免視人
顔色之可否以爲語黙只此意思何由能使彼信得及
乎然此亦無它只是自家㸔得道義自不能端的故不
能真知是非之辨而爲此回枉不是說時病痛乃是見
處病痛也試思之如何   答劉季章
孟子說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其君便是仁義
未嘗不利然董生却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
[053-17a]
其功又是仁義未必皆利則自不免去彼而取此蓋孟
子之言雖是理之自然然其直截剖判處却不若董生
之有力也向聞餘論似多以利隨義而言今細思之恐
意脉中帶得偏僻病患試更思之如何
   答劉季章
近得益公書聞且寓晉輔家甚善所欲改字已别報去
前書竟未得下落也文集之議當已罷止此實於彼無
益而於此不便衰老扶病如此又豈能更去廣南行脚
[053-17b]
耶千萬力爲止之更勉其著實爲學勿爲此等慕名徇
外之事方是吾人氣象也來喻所云書能益人與否只
在此心等說此又是病根不曽除得以鄙見觀之都無
許多閑說只著實依文句玩味意趣自深長不須如此
又只是立說取勝也前與無疑書亦有少講論曽見之
否敬子諸人却甚進此亦無它只是渠肯聽人說話依
本分循次序平心㸔文字不敢如此走作閑說耳大率
江西人尚氣不肯隨人後凡事要自我出自由自在故
[053-18a]
不耐煩如此逐些理㑹須要立箇髙論籠罩將去譬如
讀書不肯從上至下逐字讀去只要從東至西一抹横
說乍㸔雖似新巧壓得人過然横抝粗疎不成義理全
然不是聖賢當來本說之意則於已分究竟成得何事
只如臨川前後一二公巨細雖有不同然原其所出則
同是此一種見識可以爲戒而不可學也面晤無疑可
出此紙大家評量趂此光隂未至晚暮之時做些著實
基址積累將去只將排比章句玩索文理底工夫換了
[053-18b]
許多杜撰計較别尋路脉底心力須是實有用力處久
之自然心地平夷見理明徹庶幾此學有傳不至虚負
平生也如於雅意尚未有契可更因書極論勿遽罷休
乃所望也
   答劉季章
熹再啓熹病愈甚遇寒尤劇如今日則全然轉動不得
藥餌雖不敢廢然未必能取效姑復任之無計可爲也
所喻已悉但所謂語句偶爾而實却不然者只此分疎
[053-19a]
便是舊病未除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此又何可諱耶無
疑之病亦是如此適答其書說得頗痛快可試取觀可
見鄙意此不復縷縷也又謂病只在懶惰者亦只消得
此一病便是無藥可醫人之所以懶惰只緣見此道理
不透所以一向提掇不起若見得道理分明自住不得
豈容更有懶惰時節耶所謂此外無難除之病者亦信
未及况自以爲無則其有者將至矣便敢如此斷置竊
恐所以自省者亦太疎耳又謂海内善類消磨摧落之
[053-19b]
後所存無幾此誠可歎若鄙意則謂纔見消磨得去此
等人便不濟事若使真有所見實有下工夫處則便有
鐡輪頂上轉旋亦如何動得它大學定本修換未畢俟
得之即寄去王晉輔好且勸它莫管它人是非長短得
失且理㑹教自家道理分明是爲急務此事之外不可
使有毫髪雜用心處也然人要閑管亦只是見理不透
無頓自己身心處所以如此願更察此有以深矯揉之
乃爲佳耳年來頓覺衰憊殊甚死期將至而朋友間未
[053-20a]
有大可望者令人憂懼不知所以爲懐季章千萬勉㫋
乃所深望
   答劉季章
熹歳前得益公書報吳伯豐病瘡甚危適得子約書乃
聞其訃深爲傷痛近年朋友讀書講學如此君者絶不
易得此爲可惜不但交遊之私情也聞後事深荷老兄
與無疑周全之足見朋友之義
   答劉季章
[053-20b]
熹今春大病幾不能起今幸小康然尚未能平步也初
意若得未死且當屏棄書冊虚心待盡今又覺不能頓
爾捐去亦苦頭緒太多不是老年活計徐當以漸節减
也益公清健可喜近答其書論范文正公墓碑事以病
草草今始能究其說然自覺語言有過當處不知能不
相怪否也伯豐初亦不知其能自植立如此但見其於
講論辦得下功剖析通貫非一時諸人所及心固期以
逺到不謂乃止於此殊可痛惜今承來喻又得聞其後
[053-21a]
來所守之堅此尤不易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餘子紛紛
纔有毛髪利害便章皇失措進退無門亦何足爲軒輊
耶疾少間亦可漸理舊聞向前進步否博文約禮不可
偏廢雖孔子之教顔氏之學不過是此二事更惟勉旃
乃所深望也
   答劉季章
熹今年一病狼狽入夏方粗可支吾但衰憊殊甚講貫
之樂只一二朋友在此訓導諸孫時時整頓得舊書訓
[053-21b]
詁間有差誤而已禮書四散未得㑹聚參校其它亦更
有合料理文字覺得精力不逮皆不復敢萌意矣賢者
作何工夫因書幸及一二
   答劉季章
禮書此數日來方得下手已整頓得十餘篇但無人抄
寫爲撓蓋可借人處皆畏僞學之汚染而不肯借其力
可以相助者又皆在逺而不副近急不免雇人寫但資
用不饒無以奉此費耳
[053-22a]
   答劉季章
益公處所懇是先人墓碑幸垂念但行狀它人未見之
更告爲言及得不示外人爲幸也又前書求精舎大字
及呈一二文字語次幸并扣之大字願早拜賜鄙文幸
痛掊擊
   答許景陽
一别十年彼此皆非復徃時矣近見槐隂問答覺得所
論皆太寛緩此非言語之病乃是用功處不切緊耳來
[053-22b]
書所論未發之中恐不如此似㸔得太過了只是此理
對惡而言則謂之善對濁而言則謂之清對四旁而言
則謂之中初非有二物但唯聖人爲能全之以致其用
衆人則雖有而不能自知是以汨於物欲而亂之耳曾
子之說似亦未然嘗謂夫子此機如决積水於千仞之
壑故當時曾子一聞便透更無疑滯若如所喻則夫子
方是教它曽子漸次消磨曾子元未及下功夫如何便
應得箇唯字也此等處且宜盡心玩味不可輕易立説
[053-23a]
   與陳伯堅
沙縣寄到新刻責沈文字畫精神非桂本之比此書流
傳足使世之聾盲者有所警覺稍知觸淨非小補也但
恐木本或不耐久耳瓊學記文鄙拙不足有所發明亦
縁韓兄將滿方遣人來恐其代去匆匆草成不能滿意
耳垂喻舊書云云/深愧率爾當時之言蓋亦有爲而發
以今觀之學者但當深窮聖經使其反之於心而安攷
[053-23b]
之於經而合驗之於外而可行即彼之妄言一覽便破
矣若未到此遽欲窮之恐如河南夫子所謂未必能窮
而已化爲釋氏矣愚見如此不審尊意以爲如何胡季
隨近到此數日明敏有志甚可喜也
   答胡季履大壯/向來雖幸一見然忽忽於今已二十餘年矣時於朋友
間得窺佳句足以見所存之一二顧未得㑹面爲歉耳
今承惠問荷意良勤區區每患世衰道微士不知學其
[053-24a]
溺於卑陋者固無足言其有志於高逺者又或騖於虚
名而不求古人爲己之實是以所求於人者甚重而所
以自任者甚輕毎念聖人樂取諸人以爲善之意意其
必有非苟然者恨不得與賢者共詳之也季隨明敏朋
友中少見其比自惟衰墮豈足以副其逺來之意然亦
不敢虚也歸日當相與講之有所未安却望見告得以
反復爲幸昆仲家學門庭非它人比而區區所望又特
在於其實而不在於名願有以深察此意也
[053-24b]
   答胡季隨大時/易傳平淡縝密極好㸔然亦極難㸔大抵講學須先有
一入頭處方好下工夫昨見文叔處所録近文恐㸔得
文字未子細無意味也不必逺求但㸔知言是下多少
工夫不如此散漫泛說無歸宿也龜山易舊亦有寫本
此便不甚的未暇檢尋奉寄不知詹丈所舉不同者何
事因風詳諭此等處正好商㩁也道理無形影唯因事
物言語乃可見得是非理㑹極子細即道理極精微古
[053-25a]
人所謂物格知至者不過是就此下功夫近日學者說
得太髙了意思都不確實不曽見理㑹得一書一事徹
頭徹尾東邊綽得幾句西邊綽得幾句都不曾貫穿浹
洽此是大病有志之士尤不可以不深戒也
   答胡季隨熹杜門衰病如昔但覺日前用力泛濫不甚切已方與
一二學者力加鞭約爲克己求仁之功亦粗有得力處
也易傳且熟讀未論前聖作易本指且㸔得程先生意
[053-25b]
思亦大有益不必更雜㸔大抵先儒於易之文義多不
得其綱領雖多㸔亦無益然此一事卒難盡說不若且
㸔程傳道理却不錯也所諭文定專治春秋而於諸書
循環誦讀以爲學者讀書不必徹頭徹尾此殊不可曉
既曰文定讀春秋徹頭徹尾則吾人亦豈可不然且又
安知其於它書少日已嘗反復研究得其指歸至於老
年然後循環泛讀耶若其不能亦是讀得春秋徹頭徹
尾有得力處方始汎讀諸書有歸宿處不然前輩用心
[053-26a]
篤實决不如今時後生貪多務得涉獵無根也前書鄙
論更望熟究其說雖陋然却是三四十年身所親歴今
日粗於文義不至大段差錯之效恐非一旦卒然立論
所可破也若如來諭不能俟其徹頭徹尾乃是欲速好
徑之尤此不可不深省而痛軰之也喜於論孟大學中
庸一生用功粗有成說然近日讀之一二大節目處猶
有謬誤不住修削有時隨手又覺病生以此觀之此豈
易事若只恃一時聰明才氣略㸔一過便謂事了豈不
[053-26b]
輕脫自誤之甚耶吕伯恭嘗言道理無窮學者先要不
得有自足心此至論也幸試思之南軒文集方編得畧
就便可刋行最好是奏議文字及徃還書中論時事處
確實痛切今却未敢編入異時當以奏議自作一書而
附論事書尺於其後勿令廣傳或世俗好惡稍衰乃可
出之耳   答胡季隨
易傳明白無難㸔處但此是先生以天下許多道理散
[053-27a]
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將作易㸔即無意味
須將來作事㸔即句句字字有用處耳詩六義本文極
明白而自注疏以來汨之如將已理之絲重加棼亂近
世諸老先生亦殊不覺不知何故如此中間有答潘恭
叔問說此甚詳可更扣之當見曲折蓋不如此即六義
之名無所用之當時自不必分别祗益紛拏無補於事
也近修詩說别有一段今録去大槩亦與前說相似恐
或可參照耳學問大頭緒固要商量而似此枝節合理
[053-27b]
㑹者亦不少未得面論徒増耿耿
   答胡季隨所示諸說似於中庸本文不曽虚心反覆詳玩章句之
所絶文義之所指尚多未了而便欲任意立說展轉相
髙故其說支蔓纒繞了無歸宿莫若且就本文細㸔覺
得章斷句絶文理分明即聖人指意所在與今日用力
之方不待如此紛拏辨說而思已過半矣恭叔所論似
是見熹舊說而有此疑疑得大槩有理但曲折處有未
[053-28a]
盡耳當時舊說誠爲有病後來多已改定矣大抵其言
道不可離可離非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乎其所不聞乃是徹頭徹尾無時無處不下工夫欲其
無須㬰而離乎道也不睹不聞與獨字不同乃是言其/戒懼之至無適不然雖是此等耳
目不及無要緊處亦加照管如云聽於無聲視於無形/非謂所有聞見處却可闊畧而特然於此加功也
又言莫見乎隠莫顯乎微故君子謹其獨乃是上文全
體工夫之中見得此處是一念起處萬事根原又更緊
切故當於此加意省察欲其自隠而見自微而顯皆無
[053-28b]
人欲之私也觀兩莫字即見此處是念慮欲萌而天理/人欲之幾最是緊切尢不可不下工處故
於全體工夫之中就此更加省察然亦非必待其思慮/已萌而後别以一心察之蓋全體工夫既無間斷即就
此處畧加提撕/便自無透漏也此是兩節文義不同詳畧亦異前段中
間著是故字後段中間又著故字各接上文以起下意
前段即卒章所謂不動而敬不言而信後段即卒章所
謂内省不疚無惡於志文義條理大小甚明從來說者
多是不察將此兩段只作一段相纒說了便以戒慎恐
懼不睹不聞爲謹獨所以雜亂重複更說不行前後只
[053-29a]
是粗瞞過了子細理㑹便分疏不下也又季隨云純熟
未易言也此語恐有病蓋季隨意間常說工夫極至之
地窮髙極逺决然是不可到如中間熹說讀書須是精
熟季隨便云須如文定之於春秋方是精熟今豈易及
亦是此意夫謂功夫極至之地如此之髙如此之妙則
是矜已之獨能知此而以它人爲不知也以爲人不可
到則是己亦甘自處於不能也如此則此講論皆是且
做好話說過其與自謂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者雖若有
[053-29b]
間然其實亦無以大相逺矣不除此病竊恐百事放倒
都不到頭非是小失幸深省而痛矯之也又云方其未
至純熟天理何嘗不可見乎此又不㸔本文本意而逞
快鬬髙隨語生說之過夫中庸本意欲人戒謹恐懼以
存天理之實而已非是教人揣摩想像以求見此理之
影也伯壽下一見字已是有病季隨又更節上生枝更
不復以純熟自期只是就此未純熟處便見天理不知
見得要作何用爲說至此去本日逺以言乎經則非聖
[053-30a]
賢之本意以言乎學則無可用之實功如此講論恐徒
紛擾無所補於聞道入德之效也其它小節各具於所
示本條之下幸更與諸君詳評之也
   答胡季隨
 戒懼者以涵養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當此之時寂/然不動只下
 得涵養功夫涵養/者所以存天理也慎獨者所以省察於喜怒哀樂已
 發之後當此之時一毫放過則流於欲矣判别義利/全在此時省察者所以過人欲也已發之後
 蓋指已發之時對未發/而言故云已發之後不知經意與日用之工是如
[053-30b]
 此否友恭字/恭叔
此說甚善
 惟能加涵養之功則自然有省察之實周椿/伯壽
此說好然說未透 戒懼乃所以慎獨也涵養省察之際皆所當然未發
 之前不容著力只當下涵養工夫來教得之省察於
 已發之時此句之病恭叔已言之矣正所以存天理
 遏人欲也恐不可分
[053-31a]
作兩事說則不害於相通作一事說則重複矣不可分
中却要見得不可不分處若是全不可分中庸何故重
複說作兩節
 已發之後立語自覺未穏今欲改作欲發之時然欲
 發即不屬靜不屬動又欲改作已發之初友恭/
作欲發是但亦不是欲發時節别換一心來省察他只
是此箇全體戒懼底畧更開眼耳
 戒謹恐懼慎獨統而言之雖只是道都是涵養工夫
[053-31b]
 分而言之則各有所指獨云者它人不知己所獨知
 之時正友恭所謂已發之初者不睹不聞即是未發
 之前未發之前無一毫私意之雜此處無走作只是
 存天理而已未說到遏人欲處已發之初天理人欲
 由是而分此處不放過即是遏人欲天理之存有不
 待言者如此分說自見端的
此說分得好然又須見不可分處如兵家攻守相似各
是一事而實相爲用也
[053-32a]
 涵養工夫實貫初終而未發之前只須涵養纔發處
 便須用省察工夫至於涵養愈熟則省察愈精矣
此數句是
 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若就聖人言之聖人能致中
 和則天髙地下萬物莫不得其所如風雨不時山夷
 谷堙皆天地不位萌者折胎者閼皆萬物不育就吾
 身言之若能於致字用工則俯仰無愧一身之間自
 然和暢矣
[053-32b]
此說甚實
 極其中則大經正大本立而上下位矣極其和則事
 事物物各得其宜而萬物育矣一之/
此只說得前一截若聖人不得位便只得如此其理亦
無虧欠但事上有不足爾
 如堯湯不可謂不能致中和而亦有水旱之災叔恭/
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者常也堯湯之事亦常之變
也大抵致中和自吾一念之間培植推廣以至於裁成
[053-33a]
輔相匡直輔翼無一事之不盡方是至處自一事物之
得所區處之合宜以至三光全寒暑平山不童澤不涸
飛潛動植各得其性方是天地位萬物育之實效蓋致
者推致極處之名須從頭到尾㸔方見得極處若不說
到天地萬物真實效驗便是只說得前一截却要準折
了後一截元不是實推得到極處也
 省察於欲發之時平日工夫不至而欲臨時下手不
 亦晚乎大時/
[053-33b]
若如此說則是臨時都不照管不知平日又如何做工
夫也
 竊謂操存涵養乃修身之根木學者操存涵養便是
 未發之前工夫在其中矣凡省察於己發正所以求
 不失其操存涵養者也學者於是二者不可缺一然
 操存涵養乃其本也諸友互相㸃檢多得之然却不
 曾推出所謂根本故論未發之前者竟歸於茫然無
 著力處或欲推於欲發之初省察則又似略平日之
[053-34a]
 素或兼涵養省察言之者又似鶻突包籠
此一段差勝然亦未有的當見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即天命之謂性也發而皆
 中節謂之和即率性之謂道也定/
詳程先生說率性文義恐不如此
 未發之時能體所謂中已發之後能得所謂和則發
 而中節始可言矣而中和未易識也
未發之前纔要體所謂中則已是發矣此說已差又發
[053-34b]
而中節方謂之和今曰得所謂和然後發而中節亦似
顛倒說了記得龜山似有此意恐亦誤矣中和未易識
亦是嚇人此論著實做處不論難識易識也
   答胡季隨
所示問答皆極詳矣然似皆未嘗精思實踐而多出於
一時率然之言故紛紜繳繞而卒無定說也夫謂未發
之前不可著力者本謂不可於此探討尋求也則固無
害於涵養之說謂當涵養者本謂無事之時常有存主
[053-35a]
也則固無害於平日涵養之說謂省察於將發之際者
謂謹之於念慮之始萌也謂省察於已發之後者謂審
之於言動已見之後也念慮之萌固不可以不謹言行
之著亦安得而不察以熹觀之凡此數條本無甚異善
學者觀之自有以見其不可偏廢不至如此紛紜競辨
也細㸔其間却有一段名之/一者說得平正的確頗中諸說
之病不知曽細攷之否
   答胡季隨
[053-35b]
彼中議論大畧有三種病一是髙二是逺三是煩碎以
此之故都離却本文說來說去都不記得元是說甚底
但能放低著實依本分依次序做工夫久久自當去此
病也
   答胡季隨
南軒集誤字已爲檢勘今却附還其間空字向來固己
直書尤延之見之以爲無益而賈怨不若刋去今亦不
必補後人讀之自當黙喻也但序文後段若欲刪去即
[053-36a]
不成文字兼此書誤本之傳不但書坊而已黄州印本
亦多有舊來文字不唯無益而反爲累若不如此說破
將來必起學者之疑故區區特詳言之其意極爲懇到
不知何所惡而欲去之耶且世之所貴乎南軒之文者
以其發明義理之精而非以其文辭之富也今乃不問
其得失是非而唯務多取又欲刪去序文緊切意思竊
恐未免乎世俗之見而非南軒所以望乎後學之意試
更思之若必欲盡收其文則此序意不相當自不必用
[053-36b]
須别作一序以破此序之說乃可耳若改而用之非惟
熹以爲不然南軒有靈亦必憤歎於泉下也久不聞講
論之益深以懐想前日諸賢相繼逝去後來未有接續
所望於季隨實不勝其懃懇今觀此事竊疑其用力之
不篤也更願勉旃以副所望千萬千萬至扣至扣
   答胡季隨
元善書說與子靜相見甚欵不知其說如何大抵欲速
徑是今日學者大病向來所講近覺亦未免此以身
[053-37a]
驗之乃知伊洛拈出敬字真是學問始終日用親切之
妙近與朋友商量不若只於此處用力而讀書窮理以
發揮之真到聖賢究竟地位亦不出此坦然平白不須
妄意思想頓悟懸絶處徒使人顛狂粗率而於日用常
行之處反不得其所安也不審别後所見如何幸試以
此思之似差平易悠久也
   答胡季隨
熹衰病之餘幸安祠禄誤恩起廢非所克堪已力懇辭
[053-37b]
未知可得與否自度尫殘决是不堪繁劇又况蹤跡孤
危恐亦無以行其職業後日别致紛紛又如衡陽轉動
不得出門一步更須審處也但今年病軀衰瘁殊甚秋
中又有哭女之悲轉覺不可支吾矣目昏不能多㸔文
字閑中却覺㸔得道理分明向來諸書隨時修改似亦
有長進處恨相去遠不得朝夕討論也易書刋行者只
是編出象數大略向亦以一本凂叔綱計必見之今乃
聞其有亡奴之厄計此必亦已失去矣别徃一本并南
[053-38a]
軒集幸收之也所喻克己之學此意甚佳但云藉此排
之似是未得用工要領處近讀知言有問以放心求心
者嘗欲别下一語云放而知求則此心不爲放矣此處
間不容息如夫子所言克己復禮功夫要切處亦在爲
仁由己一句也豈藉外以求之哉性其情乃王輔嗣語
而伊洛用之亦曰以性之理節其情而不一之於流動
之域耳以意逆志而不以詞害焉似亦無甚害也不遷
怒當如二先生說無可疑者不貳過亦唯程張得之而
[053-38b]
横渠所謂歉於已者不使萌於再語尤精約也宋漕所
委記文屢欲爲之而夏秋以來一向爲女子病勢驚人
不得措詞兼觀其所喻爲教者不過舉子事業亦有難
措詞者故因循至此今病方小愈未堪思慮勢當小須
後也因邵武便草草布此復託象之致之目昏未能它
及惟以時進德自愛爲禱大抵爲學不厭卑近愈卑愈
近則功夫愈實而所得愈高逺其直爲高逺者則反是
此不可不察也
[053-39a]
   答胡季隨
閒中時有朋友逺來講學其間亦有一二可告語者此
道之傳庶幾未至斷絶獨恨相望之逺不得聚首盡情
極論以求真是之歸尚此悢悢耳君舉先未相識近復
得書其徒亦有來此者折其議論多所未安最是不務
切已惡行直道尤爲大害不知講論之間頗亦及此否
王氏中說最是渠輩所尊信依倣以爲眼目者不知所
論者云何復艮之說則程子已盡之不知别有何疑因
[053-39b]
書須詳及之乃可下語也
   答胡季隨
前書諸喻讀之惘然季隨學有家傳又從南軒之久何
故於此等處尚更有疑向見意思大段寛緩而讀書不
務精熟常疑久逺無入頭處必爲浮說所動今乃果然
艮復之義正當思惟方見親切别紙諸疑正當解釋方
得分明今乃曰才涉思惟便不親切又云非不能以意
解釋但不欲杜撰耳不知却要如何下工夫耶夫子言
[053-40a]
學而不思則罔中庸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聖賢遺訓
明白如此豈可舎之而徇彼自欺之浮說耶來書譏項
平父出入師友之間不爲不久而無所得愚亦恐賢者
之不見其睫也日月逝矣嵗不我與願深省察且將大
學論語孟子中庸近思等書子細玩味逐句逐字不可
放過久之須見頭緒不可爲人所誑虚度光隂也荆門
皇極說曾見之否試更熟讀洪範此一條詳解釋其文
義㸔是如此否君舉奏對上問以讀書之法不知其對
[053-40b]
云何也
   答胡季隨
 學者問曰延平先生語録有曰大抵學者多爲私欲
 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見其效若欲進步須打斷諸路
 頭靜坐黙識使其泥滓漸漸消去又云靜坐時收拾
 將來㸔是如何便如此就偏處著理㑹又云學者未
 袪處只求諸心思索有窒礙處及於日用動靜之間
 有咈戾處便於此致思求其所以然者又云大凡只
[053-41a]
 於微處充擴之方見礙者大爾又引上蔡語云凡事
 必有根必須有用處尋討要用處將來斬斷便没事
 此語可時時經心又云靜中㸔喜怒哀樂未發時作
 何氣象不惟於進學有功兼亦是養心之要觀此數
 說真是聖賢用功緊要處但其間有一段云學者之
 病在於未有灑然氷釋凍解處縱有力持守不過只
 是苟免顯然尤悔而已恐不足道也竊恐所謂灑然
 氷釋凍解處必於理皆透徹而所知極其精妙方能
[053-41b]
 爾也學者既未能爾又不可以急迫求之只得且持
 守優柔厭飫以俟其自得如能顯然免於尤悔其工
 力亦可進矣若直以爲不足道恐太甚也大時答曰
 所謂灑然氷釋凍解只是通透灑落之意學者須常
 令胸中通透灑落則讀書爲學皆通透灑落而道理
 易進持守亦有味矣若但能苟免顯然尤悔則途之
 人亦能之誠不足爲學者道也且其能苟免顯然悔
 尤則胸中之所潛藏隱伏者固不爲少而亦不足以
[053-42a]
 言學矣
此一條嘗以示諸朋友有輔漢卿者下語云灑然氷解
凍釋是功夫到後疑情剝落知無不至處知至則意誠
而自無私欲之萌不但無形顯之過而己若只是用意
持守著力遏捺苟免顯然悔尤則隱微之中何事不有
然亦豈能持久哉意懈力弛則横放四出矣今曰學者
須常令胸中通透灑落恐非延平先生本意此說甚善
大抵此箇地位乃是見識分明涵養純熟之效須從真
[053-42b]
實積累功用中來不是一日牽彊著力做得今湖南學
者所云不可以急迫求之只得且持守優柔厭飫而俟
其有得未爲不是但欠窮理一節工夫耳答者乃云學
者須常令胸中通透灑落却是不原其本而彊欲做此
模様殊不知通透灑落如何令得纔有一毫令之之心
則終身只是作意助長欺已欺人永不能到得灑然地
位矣
 學者問曰遺書曰須是大其心使開濶譬如爲九層
[053-43a]
 之臺須大做根脚方得恐大其心胸時却無收歛縝
 密底意思則如何大時答曰心目不可不開濶工夫
 不可不縝密答語無病然不知如何也得開濶
 學者問曰遺書曰執事須是敬又不可矜持太過竊
 謂學者之於敬常懼其放倒既未能從容到自然處
 恐寧過於矜持亦不妨也大時答曰頃年劉仲本亦
 曾舉此條以爲問蓋嘗答之曰敬是治病之大藥矜
[053-43b]
 持是病之旁證藥力既到病勢既退則旁證亦除矣
敬是病之藥矜持是病之旁證此兩句文意齟齬不相
照應若以敬喻藥則矜持乃是服藥過劑反生它病之
證原其所因蓋爲將此敬字别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
之故有此病若知敬字只是自心自省當體便是則自
無病矣
 學者問曰遺書曰有諸中必形諸外惟恐不直内直
 内則外必方至論釋氏之學則謂於敬以直内則有
[053-44a]
 之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又似以敬義内外爲兩事
 矣竊謂釋氏之學亦未有能敬以直内若有此則吾
 儒之所謂必有事焉者自不容去之也大時答曰前
 一段其意之所重在有諸中必形諸外上後一段其
 意之所重在義以方外上且謂其敬以直内上則有
 之味有之二字則非遽許之以爲與吾儒之學所謂
 敬者便可同日而語矣
遺書說釋氏有直内無方外者是游定夫所記恐有差
[053-44b]
誤東見録中别有一段說既無方外則其直内者豈有
是也語意始圎可細攷之未可如此逞快率然批判也
 學者問曰遺書曰釋氏只曰止安知止乎釋氏無實
 譬之以管窺天只務直上去惟見一偏又却有曰釋
 氏只到止處無用處無禮義竊謂既無實惟見一偏
 則其學皆憑虚鑿空無依據矣安可謂其到止處而
 責之以有用有禮義乎大時答曰釋氏曰止安知止
 乎此以吾學之所謂止而論之也禪學只到止處無
[053-45a]
 用處無禮義此止字就其學之所謂止而論之也
答語甚善論程子說釋氏不知止是以吾學所謂止者/而言又云釋氏到止處是以彼所謂止者而
言/
 學者問曰遺書曰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彼所
 謂識心見性是已若存心養性一段事則無矣竊謂
 此一段事釋氏固無之然所謂識心見性恐亦與孟
 子盡心知性不同盡心者物格知至積習貫通盡得
 此生生無窮之體故知性之稟於天者蓋無不具也
[053-45b]
 釋氏不立文字一超直入恐未能盡其心而知其性
 之全也大時答曰釋氏云識心見性與孟子之盡心
 知性固是不同彼所謂識心見性之云蓋亦就其學
 而言之爾若存心養性一段則無矣之云所以甚言
 吾學與釋氏不同也
遺書所云釋氏有盡心知性無存心養性亦恐記録者
有誤要之釋氏只是恍惚之間見得些心性影子却不
曾子細見得真實心性所以都不見裏面許多道理政
[053-46a]
使有存養之功亦只是存養得它所見底影子固不可
謂之無所見亦不可謂之不能養但所見所養非性之
真耳
 學者問曰遺書曰學者所貴聞道若執經而問但廣
 聞見而已竊謂執經而問雖止於廣聞見而已須精
 深究此而後道由是而可得也不然恐未免於說空
 說悟之弊矣大時答曰所謂學者所貴聞道若執經
 而問但廣聞見而已蓋爲尋行數墨而無所發明者
[053-46b]
 設而來喻之云謂必須深究乎此然後可以聞道則
 亦俱墮於一偏矣
執經而問者知爲已則所以聞道者不外乎此不然則
雖六經皆通亦但爲廣聞見而已問者似有此意然見
得未分明故說不出答者之云却似無干涉也
 學者問曰遺書曰根本須先培壅然後可立趨嚮竊
 謂學者必須先審其趨嚮而後根本可培壅不然恐
 無入頭處大時答曰必先培其根本然後審其趨嚮
[053-47a]
 猶作室焉亦必先有基址然後可定所向也
先立根本後立趨嚮即所謂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又
云收得放心後然後自能尋向上去亦此意也 學者問曰遺書曰誠然後能敬未及誠時須敬而後
 能誠學者如何便能誠恐不若專主於敬而後能誠
 也大時答曰誠者天之道也而實然之理亦可以言
 誠敬道之成則聖人矣而整齊嚴肅亦可以言敬此
 兩事者皆學者所當用力也
[053-47b]
敬是竦然如有所畏之意誠是真實無妄之名意思不
同誠而後能敬者意誠而後心正也敬而後能誠者意
雖未誠而能常若有畏則當不敢自欺而進於誠矣此
程子之意也問者略見此意而不能達之於言答者却
答不著
 學者問曰遺書曰只外面有些罅隙便走了學者能
 日用間常切操存則可漸無此患矣大時答曰其中
 充實則其外無罅隙矣
[053-48a]
外面只有些罅隙便走了此語分明不須註解只要時
時將來提撕便喚得主人公常在常覺也
 學者曰樂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
 之欲也五峯有曰昧天性感物而動者凡愚也向來
 朋友中有疑此說謂靜必有動然其動未有不感於
 物所謂性之欲者恐指已發而不可無者爲言若以
 爲人欲則性中無此五峯乃專以感物而動爲言昧
 天性而歸於凡愚何也大時答曰按本語云知天性
[053-48b]
 感物而通者聖人也察天理感物而節者君子也昧
 天性感物而動者凡愚也曰知曰察曰昧其辨了然
 矣今既不察乎此而反其語而言乃以感物而動爲
 昧天性者失其㫖矣學者又曰曰知曰察曰昧其辨
 固了然但鄙意猶有未安者感物而動爾樂記曰止
 云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初未嘗有聖人君子凡愚之
 分通與節之說今五峯乃云知天性感物而通者聖
 人也察天性感物而節者君子也昧天性感物而動
[053-49a]
 者凡愚也是不以感物而動爲得也更望垂誨大時
 答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者性之欲也
 物格知至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
 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
 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於物也人化於物者滅天理
 而窮人欲者也觀其下文明白如此則知先賢之言
 爲不可易矣且味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兩句亦有
 何好而必欲舎其正意而曲爲之說以主張之乎程
[053-49b]
 子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天理具備元
 無少欠不爲堯存不爲桀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
 曾動來因不動故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便感
 非自外來也又曰寂然不動萬象森然已具感而遂
 通感則只是自内感不是外面將一箇物來感於此
 也又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言人分上事若論道
 則萬理皆具更不說感與未感又曰蓋人萬物皆備
 遇事時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纔見得這事
[053-50a]
 重便有這事出若能物各付物則便自不出來也以
 此四條之所論者而推之益知先賢之言不可易而
 所謂感物而動性之欲者不必曲爲之說以主張之
 矣湘山詩云聖人感物靜所發無不正衆人感物動
 動與物欲競殆亦與先賢之意相爲表裏云爾此兩條問者知其可疑不易見得如此但見得未明不
能發之於言耳答者乃是不得其說而彊言之故其言
粗横而無理想見於心亦必有自□不過處只得如此
[053-50b]
撐拄將去也五峯云昧天性感物而動故問者云五峯/乃專以感物而動爲昧天性於五峯本說
未見其異答者乃責以反其語而失其㫖問者又疑樂/記本文感物而動初無聖愚之别與五峯語意不同而
答者但云觀其下文明白如此則知先賢之言不可易/而不言其所以明白而不可易者爲如何又謂樂記兩
句亦有何好而不言其所以不好之故及引程子四條/則又與問者所疑了無干涉但欲以虚昡恐喝而下之
安得不謂之粗横無理而撐拄彊說乎今且無論其它/而但以胡氏之書言之則春秋傳獲麟章明有聖人之
心感物而動之語頃時與廣仲書常論之矣不知今當/以文定爲是乎五峯爲是乎要之此等處在季隨誠有
難言者與其曲爲辨說而益顯其誤不若/付其是非於公論而我無與焉爲愈也須知感物而
動者聖愚之所同但衆人昧天性故其動也流賢人知
[053-51a]
天性故其動也節聖人盡天性故其動也無事於節而
自無不當耳文義之失猶是小病却是自欺彊說乃心
腹膏肓之疾它人鍼藥所不能及須是早是覺悟醫治
不可因循揜諱而忌扁鵲之言也
   答胡季隨
所喻兩條前書奉報已極詳悉若能平心定氣熟復再
三必自曉然今乃復有來書之喻其言欲以灑落爲始
學之事而可以力致皆不過如前書之說至引延年先
[053-51b]
生之言則又析爲兩段而謂前段可以著力令其如此
則似全不曽㸔其所言之文理所謂反覆推究待其融
釋者待字之意是如何而自以己意横爲之說也大率
講論文字須且屏去私心然後可以詳攷文義以求其
理之所在若不如此而只欲以言語取勝則雖累千萬
言終身競辨亦無由有歸著矣是乃徒爲多事而重得
罪於聖人何名爲講學哉故熹不敢復爲論說以增前
言之贅但願且取前書子細反復其間所云才有令之
[053-52a]
之心即便終身不能得灑落者此尤切至之論蓋纔有
此意便不自然其自謂灑落者乃是疎畧放肆之異名
耳疊此兩三重病痛如何能到真實灑落地位耶古語
云反者道之動謙者德之柄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願察此語不要思想凖擬融釋灑落底功效判著且做
三五年辛苦不快活底功夫久逺須自有得力處所謂
先難而後獲也灑落兩字本是黄太史語後來延平先
生拈出亦是且要學者識箇深造自得底氣象以自攷
[053-52b]
其自得之淺深不謂不一再傳而其弊乃至於此此古
之聖賢所以只教人於下學處用力至於此等則未之
嘗言也顔曾以上都無此等語子思孟子/以下乃頗有之亦有所不得已也樂記知言之辨前書亦已盡之細㸔來書似已無可得說但未肯放
下此一團私意耳如此則更說甚講學不如同流合汚
著衣喫飯無所用心之省事也其餘諸說未暇悉報願
且於此兩段反復自見得從前錯處然後徐而議之則
彼亦無難語者幸早報及也
[053-53a]
   答胡季隨
熹憂患侵凌來日無幾思與海内知文痛相切磨以求
理義全體之至極垂之來世以繼聖賢傳付之望而離
羣索居無由㑹合如季隨者尤所期重而相去甚逺再
見恐不可期此可爲深歎恨也先訓之嚴後人自不當
置議論於其間但性之有無善惡則當舎此而别論之
乃無隱避之嫌而得盡其是非之實耳善惡二字便是
天理人欲之實體今謂性非人欲可矣由是而并謂性
[053-53b]
非天理可乎必曰極言乎性之善而不可名又曷若直
謂之善而可名之爲甚易而實是也比來得書似覺賢
者於此未有實地之可據日月易得深可憂懼幸加精
進之力入細著實子細推研庶幾有以自信益光前烈
千萬至望
   答沈有開
垂喻所以爲學之意與其所聞於師友間者甚悉既荷
不鄙又幸其警之益深也嘗竊妄謂聖賢教人下學上
[053-54a]
達循循有序故從事其間者博而有要約而不孤無妄
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學者類多反此故其髙者淪於空
幻卑者溺於見聞倀倀然未知其將安所歸宿也竊窺
賢者之所志與其所聞計其同異之間其必有所處矣
恨未得相與徃還上下其說以卒究其所窮也因來更
望時有以警告之實孤陋之深望至於慨念吾黨之凋
零而欲以進爲撫世爲不肖者之責此則賢者之失言
而非區區之所敢承也
[053-54b]
   答高應朝
所示講義發明深切遠方學者得所未聞計必有感動
而興起者然此恐但可爲初學一時之計若一向只如
此說而不教以日用平常意思涵養玩索工夫即恐學
者將此家常茶飯做箇怪異竒特底事㸔了日逐荒忙
陷於欲速助長躁率自欺之病久之茫然無實可據則
又只學得一場大話互相恐嚇而終無補於爲已之實
也只如三段所舉諸書大指雖同然恐亦須更令子細
[053-55a]
㸔得逐段各有下落方能浹洽通貫有得力處若只如
此儱侗㸔了便休却恐只是粗謾政使便做得成亦是
捺生做熟久遠畢竟無意味也
   答石天民
平生爲學見得孟子論枉尺直尋意思稍分明自到浙
中覺得朋友間却别是一種議論與此不相似心竊怪
之昨在丹丘見誠之直說義理與利害只是一事不可
分别此大可駭當時亦曾辨論覺得殊未相領至與孟
[053-55b]
子董子之言例遭排擯不審尊兄平日於此見得如何
幸更與諸公講論見教熹竊以爲今日之病唯此爲大
其餘世俗一等近下見識未足爲吾患也
   答沈叔晦
衰病如昨無足言者二圖之妄深荷留念言多枝葉而
既其實尤佩警切之戒但區區平日躬所不逮之言
與此殊不相似識者當自無疑惟是尋常實有似是而
非之論不幸爲人傳出異日或能亂道誤人爲可懼耳
[053-56a]
麻沙所刻呂兄文字真僞相半書坊嗜利非閑人所能
禁在位者恬然不可告語但能爲之太息而已若大事
記則雖非全書而實有益於學者有補於世教區區流
傳之意本不爲伯恭計况門外之紛紛者乎
   答沈叔晦
帥幕非所以處賢者然自我言之亦何適而不可安耶
前日務爲學而不觀書此固一偏之論然近日又有一
般學問廢經而治史略王道而尊霸術極論古今興亡
[053-56b]
之變而不察此心存亡之端若只如此讀書則又不若
不讀之爲愈也况又中年精力有限與其汎觀而博取
不若熟讀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爲不枉用功
力耳鄙見如此不審明者以爲如何
   答沈叔晦
示喻兩塗之疑足見省身求善不自滿足之意警發多
矣自惟媮惰何以及此况又未得面承事理之間亦有
難隃度者何敢容易下語顧以不鄙見辱之厚竊以所
[053-57a]
喻思之恐所謂聞道讀書者皆救病之良藥也但未知
其所謂道者何道所謂書者何書而所以聞之讀之又
如何用其力爾區區更願審扣其人以究其說而决其
是非政使其說未必盡是而因此講求同異之間便自
可以見真是之所在向後所力則以前日躬行之實充
之且不患其不勇也大抵近年學者求道太迫立論太
髙徃徃嗜簡易而憚精詳樂渾全而畏剖析以此不見
天理之本然各墮一偏之私見别立門庭互分彼我使
[053-57b]
道體分裂不合不公此今日之大患也不識明者以爲
如何子約爲人固無可疑但其門庭近日少有變異而
流傳已遠大爲學者心術之害故不得不苦口耳近日
一泒流入江西蹴踏董仲舒而推尊管仲王猛又聞有
非陸贄而是德宗者尤可駭異所欲言者甚衆甚衆
   與沈叔晦
熹衰病之餘扶曵至此少時爲吏於此接壤頗聞其民
俗利病謂或可以少效區區既至乃殊無下手處頃來
[053-58a]
豐丈過此亦以一二事爲寄亦其俗之所甚病今亦未
有以報朝廷向來蠲减僅有其名而今乃欲責其實且
許郡守自列因得條上一二未知得見從否亦知今日
上下艱窘不敢究言然度已是難施行矣欲行經界半
年議尚未定若得遂行却得救得分數然病久證壊要
非一藥所能支也奈何奈何因便附此問訊有以見教
願悉聞之正逺唯冀以時加衛以慰吾黨之望不宣
   答沈叔晦
[053-58b]
克己復禮前說己得之却是㸔得不子細誤答了今承
再喻愈詳密無疑矣
浩然之氣一章恐須先且虚心熟讀孟子本文未可遽
雜它說俟㸔得孟子本意分明却取諸先生說之通者
錯綜於其間方爲盡善若合下便雜諸說混㸔則下稍
只得周旋人情不成理㑹道理矣近日說經多有此弊
蓋已是㸔得本指不曽分明又者一尊畏前輩不敢違
異之心便覺左右顧瞻動皆窒礙只得曲意周旋更不
[053-59a]
復敢著實理㑹義理是非文意當否矣夫尊畏前輩謙
遜長厚豈非美事然此處才有偏重便成病痛學者不
可不知也又非義襲而取之句内亦未見外面尋義理
之意請更詳之横渠先生言觀書有疑當且濯去舊見
以來新意此法最妙
凡言易者多只是指蓍卦而言蓍卦何嘗有思有爲但
只是扣蓍便應無所不通所以爲神耳非是别有至神
在蓍卦之外也曾子告孟敬子三句不是說今日用功
[053-59b]
之法乃言平日用功之效如此有得文義方通來喻糾
紛不可曉也不知其仁之說恐未安且未論義理只㸔文勢已自不
通若更以義理推之尤見乖戾矣蓋智自是智仁自是
仁孔門教人先要學者知此道理便就身上著實踐履
到得全無私心渾是天理處方喚作仁如子路諸人正
爲未到此地故夫子不以許之非但欲其知理而已也
若謂未知者做得皆是而未能察其理之所以然則諸
[053-60a]
人者又恐未能所爲皆是固未暇責其察夫理之所以
然也
[053-61a]
考異
答劉季章未盡善也云云/必有未盡善之處矣此後/一有
 曰聖人垂象終是微有不同則當别論儻樂以觀之
 則似太重矣如何
令尹子文之忠云云/亦有不盡之意矣此後/一有竊詳本文
 之意似不如此恐是看得仁字與忠清事俱重不曾
 分别求之遂至疑於太過如何
膚受之愬不行焉云云/亦未遽至此未字一/本作不
[053-61b]
 
 
 
 
 
 
 
 晦菴集卷五十三

[054-1a]
欽定四庫全書
 晦庵集卷五十四     宋 朱子 撰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