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晦菴集 > 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 43

知舊門/人問答
   答陳明仲
熹窮居奉養粗安義分無足言者惟是精力有限而道
體無窮人欲易迷而天理難復凛乎日以憂懼葢未知
所以脫於小人之歸者方念未能得叩餘論以自警發
忽得來教乃知高明之見已如此自顧疲駑雖殫十駕
[043-1b]
之勤亦無以相及矣矍然驚歎不知所言至於反復再
三則有不能無疑者葢來喻自謂嘗有省處此心直與
孔孟無異言行之間旣從容而自中矣如此則是老兄
之學已到聖賢地位尚復何疑而其後乃復更有學無
得老將至之歎則又無以異於某所憂者此雖出於退
讓不居之意然與初之所言亦太相反矣使熹將何取
信而能亡疑於長者之言耶又以其他議論參考之竊
意老兄涵養之功雖至而窮理之學未明是以日用之
[043-2a]
間多所未察雖言之過而亦不自知也老兄旣不鄙其
愚而辱問焉熹雖淺陋亦不敢以虚厚意也區區管見
願老兄於格物致知之學稍留意焉聖賢之言則反求
諸心而加涵泳之功日用之間則精察其理而審毫釐
之辨積日累月存驗擴充庶乎其真有省而孔孟之心
殆可識矣示喻讀書之目恐亦太多姑以應課程可矣
欲其從容玩味理與神㑹則恐決不能也程子之書司
馬張楊之說不知其果皆出於一轍耶抑有所不同也
[043-2b]
此等處切須著眼不可尋行數墨備禮看過而已旣荷
愛予直以此道相期不覺僭易盡布所懐伏惟旣以温公之心為心必有以容之然説而繹從而改尚不能無
望於高明也但能如程子所謂不敢自信而信其師如
此著力兩三年間亦當自見得矣汪丈每以吕申公為
凖則比觀其家傳所載學佛事殊可笑彼其徳器渾厚
謹嚴亦可謂難得矣一溺其心於此乃與世俗之見無
異又為依違中立之計以避其名此其心亦可謂支離
[043-3a]
之甚矣顧自以為簡易則吾不知其說也程子曰欲不
學佛見得他小便自然不學真知言哉
   答陳明仲
所示諸說足見留意便遽未暇條對大抵終有未脫禪
學規模處更願於平易著實處理㑹不必以頓然有省
為竒只要漸覺意味明白深長便是功效然亦不可存
此計較功效之心但循循不已自有至矣
   答陳明仲
[043-3b]
前書所論不求安飽惟在敏於事上著力此恐倒却文
意兼義亦不如此葢惟無求飽求安之心乃能敏於事
耳謹於言亦不專為恥躬之不逮大凡言語皆當謹也
愚見如此未知是否
   答陳明仲
喻及論語諸說以此久不修報然觀大槩貪慕高逺說
得過當處多却不是言下正意如首章論恥躬不逮便
說古人誠貫天地行通神明今人作偽行詐欺世盜名
[043-4a]
都未合說到此且熟味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緊要用處是如何不必說向前去如此久之意味自别
且如尹和靖講說便都無此簡約精微極好涵泳也推
此一章餘皆可見
   答陳明仲
程集荷借及畧看一二處止是長沙初開本如易傳序
沿流作泝流祭文姪作猶子之類皆胡家以意改者後
來多所改正可從子飛求之殊勝此本也
[043-4b]
   答陳明仲
累承示經說比舊益明白矣然猶有推求太廣處反失
本意今不暇一一具禀異時面見當得一一指陳以求
可否大抵讀書當擇先儒舊說之當於理者反復玩味
朝夕涵泳便與本經正言之意通貫浹洽於胸中然後
有益不必段段立說徒為觀美而實未必深有得於心
也講學正要反復研窮方見義理歸宿處不可只畧說
過便休也
[043-5a]
   答陳明仲
向辱書喻有意於程氏之學甚善甚善然向間留意空
門甚切不知何故乃復舎彼而將求之於此豈亦知前
之失而然耶抑以為彼此初不相妨旣釋而不害其為
儒也二者必有一矣由前之說則程氏教人以論孟大
學中庸為本須於此數書熟讀詳味有㑹心處方自見
得如其未然讀之不厭熟講之不厭煩非如釋氏指理
為障而兀然坐守無義之語以俟其僥倖而一得也此
[043-5b]
數書程氏與其門人高弟為說甚詳試訪求之自首至
尾循守加功須如小兒授書節節而進乃佳不可匆匆
繙閱無補於事又不可雜以他說徒亂宗㫖也如蘇氏/之類
若曰彼此不相妨儒釋可以並進則非淺陋所敢聞也
   答陳明仲
示喻讀書遺忘此士友之通患無藥可醫只有少讀深
思令其意味浹洽當稍見功耳讀易亦佳但經書難讀
而此書為尤難葢未開巻時已有一重象數大槩工夫
[043-6a]
開卷之後經文本意又多被先儒硬說殺了令人看得
意思局促不見本來開物成務活法廷老所傳鄙說正
為欲救此弊但當時草草抄出未成文字耳然試畧考
之亦粗見門户梗槪若有他說則非吾之所敢聞也
   答陳明仲
丞事如過割一條亦是民間休戚所係頃在同安見官
户富家吏人市户典買田業不肻受業操有餘之勢力
以坐困破賣家計狼狽之人殊使人扼腕每縣中有送
[043-6b]
來整理者必了於一日之中葢不如此則村民有宿食
廢業之患而市人富家得以持久困之使不敢伸理此
最弊之大者嘗見友人陳元說昔年趨事吏部許公
於邵陽許公自言吾作縣有八字法請問之則曰開收
人丁推割産稅而已此可謂知為政之本者願高明志
之明道行狀及門人叙述中所論政事叙指無事亦宜
熟看殊開發人意思也所詢䘮禮别紙具禀顧亦考未
精又適此數時擾擾不及致思恐未必是更可轉詢知
[043-7a]
禮之士庶不悞耳
   别紙
 靈席居中堂
家無二主似合少近西為宜 朔祭子為主
按䘮禮凡䘮父在父為主則父在子無主䘮之禮也又
曰父沒兄弟同居各主其䘮注云各為妻子之䘮為主
也則是凡妻之䘮夫自為主也今以子為䘮主似未安
[043-7b]
 先遣柩歸而奉魂帛終䘮埋帛立主時在/官所
此於古無初旣不能盡從古制即且如此亦可然終不
是也
 奉祀者題其子
此亦未安且不須題奉祀之名亦得
 廟别三世别設一世於其下
禮卒哭而祔於祖姑三年而後入廟今旣未葬則三虞
卒哭之制無所施不若終䘮立主而祔祔畢而家廟旁
[043-8a]
設小位以奉其主不可於廟中别設位也愚見如此未
知是否告更以温公書儀及高氏送終禮參考之當有
定論也
   答陳明仲
喻及䘮禮踰朞主祭之疑此未有可考但司馬氏大小
祥祭已除服者皆與祭則主祭者雖已除服亦何害於
主祭乎但不可純用吉服須畧如弔服或忌日之服可
也更告博詢深於禮者議之
[043-8b]
   答陳明仲
祭禮比得書亦及此數條各已隨事釐正如配祭只用
元妃繼室則為别廟或有庶母又為别廟或妻先亡又
為别廟弟先亡無後亦為别廟與伯叔祖父兄之無後
者凡五等須各以一室為之不可雜也冬至已有始祖
之祭是月又是仲月自當時祭故不更别祭其他俗節
則已有各依鄉俗之文自不妨隨俗増損但元旦則在
官者有朝謁之禮恐不得専精於祭事熹鄉里却止於
[043-9a]
除夕前三四日行事此亦更在斟酌也忌日服制王彦
輔麈史載富鄭公用垂脚黲紗襆頭黲布衫脂皮帶如
今人服之制此亦未得汪丈報不知以為如何也
   答陳明仲
䘮服前書已具去昨日又畧為元伯道一二恐古制未
明或且只用四脚襴衫之制亦可但虞祭後方可釋服
然後奉主歸廟耳自啓殯至虞其間吉禮權停可也次
日恐亦未宜遽講賀禮恐令嗣有未安尊兄以禮意喻
[043-9b]
之則無疑矣此最禮之大節精意所在衣裳制度抑其
次耳   答陳明仲
苟欲聞過但當一一容受不當復計其虚實則事無大
小人皆樂告而無隠情矣若切切計較必與辨爭恐非
告以有過則喜之意也
   答陳明仲
不逺遊與三年無改各是一章文義自不相蒙或欲牽
[043-10a]
合彊為一說非聖人本意也竊謂夫子此言只是發明
孝子之心耳葢父之所行雖或有所當改然苟未至於
不可一朝居則為之子者未忍遽革而有待於三年亦
可見其不忍死其親之心矣此心是本但能存得此心
則父之道或終身不可改或終日不可行皆隨其事之
輕重而處之不失其宜矣聖人特指此心以示人所謂
貫徹上下之言而豈曰姑以是為中制也哉若如所喻
章句文義固已不通而其間又極有害義理處夫謂三
[043-10b]
年而免於父母之懐者責宰予耳父母之愛其子而子
之愛其親皆出於自然而無窮豈計嵗月而論施報之
為哉若所謂中乃天理人倫之極致隨時而所在不同
以禹稷顔子之事觀之則可見矣今曰姑以中制言之
則是欲於半上落下之間指為一定之中以同流俗合
汙世而已豈聖人之所謂中也哉
   答陳明仲
為長府與季氏聚斂事相因與否不可知不必附㑹為
[043-11a]
說子路鼔瑟不和葢未能盡變其氣質所云未能上達
不已語不親切
屢空之空恐是空乏屢至空乏而處之能安此顔子所
庶幾於道也下文以子貢貨殖為對文意尤分明若
以空為心空而屢空猶頻復則顔子乃是易傳所謂復
善而不能固之人矣何以為顔子
子路非謂不學而可以為政但謂為學不必讀書耳上
古未有文字之時學者固無書可讀而中人以上固有
[043-11b]
不待讀書而自得者但自聖賢有作則道之載於經者
詳矣雖孔子之聖不能離是以為學也捨是不求而欲
以政學旣失之矣况又責之中材之人乎然子路使子
羔為宰本意未必及此但因夫子之言而託此以自解
耳故夫子以為佞而惡之
曾點見道無疑心不累事其胸次洒落有非言語所能
形容者故雖夫子有如或知爾之問而其所對亦未嘗
少出其位焉葢若將終身於此者而其語言氣象則固
[043-12a]
位天地育萬物之事也但其下學工夫實未至此故夫
子雖喟然與之而終以為狂也
克己之目不及思所論大槩得之然有未盡熹竊謂洪
範五事以思為主葢不可見而行乎四者之間也然操
存之漸必自其可見者而為之法則切近明白而易以
持守故五事之次思最在後而夫子於此亦徧舉四勿
而不及夫思焉葢欲學者循其可見易守之法以養其
不可見不可係之心也至於久而不懈則表裏如一而
[043-12b]
私意無所容矣程子四箴意正如此試熟玩之亦自可

學固以至聖為極習固是作聖之方然恐未須如此說
且當理㑹聖賢之所學者何事其習之也何術乃見入
徳之門所謂切問而近思也人不知而不愠和靖所謂
學在已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者最為的當葢如此而
言乃見為己用心之約處若以容人為說竊恐為己之
心不切而又涉乎自廣狹人之病其去道益逺矣嘗見
[043-13a]
或人說此乃有容天之論此又欲大無窮而不知其陷
於狂妄者也
   答李伯諫甲/申
詳觀所論大抵以釋氏為主而於吾儒之說近於釋者
取之異於釋者在孔孟則多方遷就以曲求其合在伊
洛則無所忌憚而直斥其非夫直斥其非者固未識其
旨而然所取所合亦竊取其似是而非者耳故語意之
間不免走作不得於言而求諸心則從初讀孔孟伊洛
[043-13b]
文字止是資舉業此來書/之語固無縁得其指歸所以敢謂
聖學止於如此至於後來學佛乃是怕生死此亦來書/中之語
而力究之故陷溺深從始至末皆是利心所謂差之毫
釐者其在兹乎然敢詆伊洛而不敢非孔孟者直以舉
世尊之而吾又身為儒者故不敢耳豈真知孔孟之可
信而信之哉是猶不敢顯然背畔而毁冠裂冕拔本塞
源之心已竊發矣學者豈可使有此心萌於胸中哉
來書云於程氏雖未能望其堂奥而已窺其藩籬矣熹
[043-14a]
竊謂聖人道在六經若日星之明程氏之說見於其書
者亦詳矣然若只將印行冊子從頭掲過畧曉文義便
為得之則當時門人弟子亦非全然鈍根無轉智之人
豈不能如此領㑹而孔門弟子之從其師厄窮飢餓終
其身而不敢去程氏之門已仕者忘爵禄未仕者忘飢
此游察/院語此亦必有謂矣試將聖學做禪様看日有孜
孜竭才而進竊恐更有事在然後程氏藩籬可得而議

[043-14b]
來書謂聖門以仁為要而釋氏亦言正覺亦號能仁又
引程氏之說為證熹竊謂程氏之說以釋氏窮幽極微
之論觀之似未肻以為極至之論但老兄與儒者辨不
得不借其言為重耳然儒者言仁之體則然至語其用
則毫釐必察故曰仁之實事親是也又曰孝弟也者其
為仁之本與此體用所以一源而顯微所以無間也釋
氏之云正覺能仁者其論則高矣美矣然其本果安在

[043-15a]
來書引天下歸仁以證滅度衆生之說熹竊謂恐相似
而不同伊川先生曰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
歸仁試用此意思之毫髮不可差差則入於異學矣來書云夫子語仁以克己為要佛氏論性以無心為宗
而以龜山心不可無之說為非熹謂所謂己者對物之
稱乃是私認為己而就此起計較生愛欲故當克之克
之而自復於禮則仁矣心乃本有之物虚明純一貫徹
感通所以盡性體道皆由於此今以為妄而欲去之又
[043-15b]
自知其不可而曰有真心存焉此亦來/書之語則又是有心矣
如此則無心之說何必全是而不言無心之說何必全
非乎若以無心為是則克己乃是有心無心何以克己
若以克己為是則請從事於斯而足矣又何必克己於
此而無心於彼為此二本而枝其辭也
來書云輪囘因果之說造妖揑怪以誑愚惑衆故逹磨
亦排斥之熹竊謂輪囘因果之說乃佛說也今以佛為
聖人而斥其言至於如此則老兄非特叛孔子又
[043-16a]
矣豈非知其說之有所窮也而為是遁辭以自解免哉
抑亦不得已於儒者而姑為此計以緩其攻也嗚呼吾
未見聖人立說以誑愚惑衆而聖人之徒倒戈以伐其
師也孰謂本末殊歸首尾衡決如是而尚可以為道乎
來書云韓退之排佛而敬大顛則亦未能排真佛也熹
謂退之稱大顛頗聰明識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
為事物侵亂而已其與原道所稱以之為己則順而祥
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天下國家則無所處而不
[043-16b]
當者果如何邪
來書云形有死生真性常在熹謂性無偽冒不必言真
未嘗不在何必言在葢所謂性即天地所以生物之理
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者也曷
常不在而豈有我之所能私乎釋氏所云真性不知其
與此同乎否也同乎此則古人盡心以知性知天其學
固有所為非欲其死而常在也苟異乎此而欲空妄心
見真性惟恐其死而失之非自私自利而何是猶所謂
[043-17a]
亷賈五之不可不謂之貨殖也伊川之論未易遽非亦
未易遽曉他日於儒學見得一箇規模乃知其不我欺

來書謂伊川先生所云内外不備者為不然葢無有能
直内而不能方外者此論甚當據此正是熹所疑處若
使釋氏果能敬以直内則便能義以方外便須有父子
有君臣三綱五常闕一不可今曰能直内矣而其所以
方外者果安在乎又豈數者之外别有所謂義乎以此
[043-17b]
而觀伊川之語可謂失之恕矣然其意不然特老兄未
之察耳所謂有直内者亦謂其有心地一段工夫耳但
其用功却有不同處故其發有差他却全不管著此所
以無方外之一節也固是有根株則必有枝葉然五穀
之根株則生五穀之枝葉華實而可食稊稗之根株則
生稊稗之枝葉華實而不可食此則不同耳參术以根
株而愈疾鉤吻以根株而殺人其所以殺人者豈在根
株之外而致其毒哉來書云不能於根株/之外别致其巧也故明道先生
[043-18a]
又云釋氏惟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
也元不相連屬但有間斷非道也此可以見内外不備
之意矣然來書之云却是從儒向佛故猶藉先生之言
以為重若真胡種族則亦不肻招認此語矣如何如何來書云以理為障者特欲去其私意小智熹謂認私意
小智作理字正是不識理字來書又謂上蔡云佛氏不
肻就理者為非熹謂若不識理字則此亦未易以口舌
爭也他日解此乃知所言之可笑耳
[043-18b]
來書云儒佛見處旣無二理其設教何異也葢儒教本
人事釋教本死生本人事故緩於見性本死生故急於
見性熹謂旣謂之本則此上無復有物矣今旣二本不
知所同者何事而所謂儒本人事緩見性者亦殊無理
三聖作易首曰乾元亨利貞子思作中庸首曰天命之
謂性孔子言性與天道而孟子道性善此為本於人事
乎本於天道乎緩於性乎急於性乎然著急字/亦不得俗儒正
坐不知天理之大故為異說所迷反謂聖學知人事而
[043-19a]
不知死生豈不誤哉聖賢教人盡心以知性躬行以盡
性終始本末自有次第一皆本諸天理緩也緩不得急
也急不得直是盡性至命方是極則非如見性之說一
見之而遂已也上蔡云釋氏之論性猶儒者之論心釋
氏之論心猶儒者之論意此語剖析極精試思之如何
來書云子貢之明達性與天道猶不與聞熹竊謂此正
癡人前說夢之過也來書又謂釋氏本死生悟者須徹
底悟去故祖師以來由此得道者多熹謂徹底悟去之
[043-19b]
人不知本末内外是一是二二則道有二致一則死生
人事一以貫之無所不了不知傳燈録中許多祖師幾
人做得堯舜禹稷幾人做得文武周孔須有徵驗處
來書云特聖人以中道自任不欲學者躐等熹謂此正
王氏高明處已中庸處人之說龜山嘗力詆之矣須
知所謂不欲學者躐等者乃是天理本然非是聖人安
排教如此譬諸草木區以别矣且如一莖小樹不道他
無草木之性然其長須有漸是亦性也所謂便欲當人
[043-20a]
立地成佛者正如將小樹來噴一口水便要他立地干
雲蔽日豈有是理便欲當人立地成/佛亦是來書中語設使有此幻術亦
不可謂之循理此亦見自私自利之規模處
來書云引大易生死之說程氏語默日月洪爐之論熹
按此四者之說初無二致來書許其三排其一不知何
所折衷而云然然則所許三說恐未得其本意也愚意
以為不必更於此理㑹且當按聖門下學工夫求之久
自上達所謂未知生焉知死也
[043-20b]
來書云聖人體易至於窮神知化未之或知之妙熹疑
此語脉中有病又云生死之際必不如是之任滅也熹
謂任滅二字亦是釋氏言之聖人於死生固非任滅亦
初不見任滅之病更以前/段㕘之
來書云曹參楊億不學儒不害為偉人熹前言已奉答
矣而細思之則老兄固云夫子之道乃萬世仁義禮樂
之主今乃有不學儒而自知道者則夫子何足為萬世
仁義禮樂之主也且仁義禮樂果何物乎又曹參楊億
[043-21a]
二人相擬正自不倫曹參在漢初功臣中人品儘麤踈
後來却能如此避正堂舍葢公治齊相漢與民休息亦
非常人做得其所見似亦儘高所可惜者未聞聖人之
道而止於是耳楊億工於纎麗浮巧之文已非知道者
所為然資禀清介立朝獻替畧有可觀而釋子特以為
知道者以其有八角磨盤之句耳然旣謂之知釋子之
道則於死生之際宜亦有過人者而方丁謂之逐萊公
也以他事召億至中書億乃恐懼至於便液俱下面無
[043-21b]
人色當此時也八角磨盤果安在哉事見蘇黄門龍川/别志第一巻之末
蘇公非詆佛者/其言當不誣矣然則此二人者雖皆未得為知道然億
非參之倫也子比而同之過矣葢老氏之學淺於佛而
其失亦淺正如申韓之學淺於楊墨而其害亦淺因論
二人謾及之亦不可不知也
來書云鹽官講義急於學者見道便欲人立地成佛熹
於前段已論之矣然其失亦不専在此自是所見過中
無著實處氣象之間葢亦可見
[043-22a]
來書所謂發明西洛諸公所未言者即其過處也嘗聞
師曰二蘇聰明過人所說語孟儘有好處葢天地間
道理不過如此有時便見得到皆聰明之發也但見到
處却有病若欲窮理不可不論也見到處却有病此語
極有味試一思之不可以為平常而忽之也
   答李伯諫
承喻及從事心性之本以求變化氣質之功之說此意
甚善然愚意此理初無内外本末之間凡日用間涵泳
[043-22b]
本源酬酢事變以至講說辨論考究尋繹一動一静無
非存心養性變化氣質之實事學者之病在於為人而
不為已故見得其間一種稍向外者皆為外事若實有
為己之心但於此顯然處嚴立規程力加持守日就月
將不令退轉則便是孟子所謂深造以道者葢其所謂
深者乃功夫積累之深而所謂道者則不外乎日用顯
然之事也及其真積力久内外如一則心性之妙無不
存而氣質之偏無不化矣所謂自得之而居安資深也
[043-23a]
豈離外而内惡淺而深舍學問思辨力行之實而别有
從事心性之妙也哉至於易之為書因隂陽之變以形
事物之理大小精粗無所不備尤不可以是内非外厭
動求静之心讀之鄙意如此故於來喻多所未安竊恐
向來學佛病根有未除者故敢以告然恐亦未必盡當
於理惟高明擇之
   答李伯諫
誨諭勤勤深荷不鄙然人之為學各有所見豈能必於
[043-23b]
盡同亦各信其所信而勉焉耳今高明所造日深日逺
而愚蒙底滯不能變其初心竊意必無可達之理來書
乃欲曲加鐫誨期之異日雖荷眷舊之私然恐亦徒為
競辨而無補於進修之實也謹此少謝厚意之辱伏幸
裁照
   答吳公濟
來書云儒釋之道本同末異熹謂本同則末必不異末
異則本必不同正如一木是一種之根無縁却生兩種
[043-24a]
之實來書云夫子専言人事生理而佛氏則兼人鬼生
死而言之熹按伯諫書中亦有此意已於答伯諫書中
論之矣他日取觀可見鄙意抑又有說焉不知生死人
鬼為一乎為二乎若以為一則専言人事生理者其於
死與鬼神固已兼之矣不待兼之而後兼也若須别作
一頭項窮究曉㑹則是始終幽明却有間隔似此見處
竊恐未安
來書云夫子罕言之者正謂民不可使知恐聞之而生
[043-24b]
熹謂聖人於死生鬼神雖不切切言之然於六經之
言格物誠意之方天道性命之說以至文為制度之間
名器事物之小莫非示人以始終幽明之理葢已無所
不備若於此講究分明而心得之則仰觀俯察洞然其
無所疑矣豈聞之而反有所惑邪但人自不學故聖人
不能使之必知耳非有所秘而不言也今乃反謂聖人
秘而不言宜其惑於異說而不知所止也
來書云賢士大夫因佛學見性然後知夫子果有不傳
[043-25a]
之妙論語之書非口耳可傳授熹謂論語固非口耳所
可傳授然其間自有下工夫處不待學佛而後知也學
佛而後知則所謂論語者乃佛氏之論語而非孔氏之
論語矣正如用琵琶箏方響觱栗奏/雅樂節拍雖同而音韻乖矣來書云因語孟見理然後知佛氏事理俱無礙之說熹
按上文言因佛學見性此言因語孟見理理與性同乎
異乎幸剖析言之以曉未悟但恐真見語孟所言之理
則釋氏事理無礙之間所礙多矣
[043-25b]
來書云幽明之故死生之說晝夜之道初無二理明之
於幽生之於死猶晝之於夜也鬼神之情狀見乎幽者
為不可誣則輪囘因果之說有不可非者謂上智不在
此域可也謂必無是理不可也熹竊謂幽明死生晝夜
固無二理然須是明於大本而究其所自來然後知其
實無二也不然則所謂無二者恐不免於彌縫牽合而
反為有二矣鬼神者造化之跡伊川/語乃二氣之良能也
横渠/語不但見乎幽而己以為専見乎幽似此未識鬼神
[043-26a]
之為何物所以溺於輪囘因果之說也幽則有鬼神者/對禮樂而言之
大抵未嘗熟究聖人六經之旨而遽欲以所得於外學
者籠罩臆度言之此所以多言而愈不合也至又謂不
可謂無此理特上智不在此域此尤害理葢不知此理
是合有邪合無邪以為不可謂必無是理則是合有也
合有則盈天地之間皆是此理無空闕處而上智之人
獨不與焉不知又向甚處安身立命若是合無則凡此
所謂不可無之理乃衆生之妄見而非真諦也此其與
[043-26b]
聖人之心大相逺矣而曰聖人無兩心吾不信也
   答趙佐卿
所示易說足見玩意之深不勝歎服此經舊亦嘗伏讀
然每病其未有入處乃承見喻使反復其論葢久不知
其所以對也顧厚意不可以終辭姑以已意畧疏其後
未知當否惟高明裁之復有以誨警之則幸甚大扺聖
經惟論孟文詞平易而切於日用讀之疑少而益多若
易春秋則尤為隠奥而難知者是以平日畏之而不敢
[043-27a]
輕讀也
   答曹晉叔
近仁之說來喻固未安擇之說亦有病竊原聖人之意
非是教人於此體仁乃是言如此之人於求仁為近耳
雖有此質正須實下求仁功夫乃可實見近處未能如
此即須矯揉到此地位然後於仁為近可下功夫若只
守却剛毅木訥四字要想象思量出仁體來則恐無是
理也
[043-27b]
   答林擇之用/中
熹以崇安水災被諸司檄來與縣官議賑恤事因為之
走山谷間十日而後返大率今時肉食者漠然無意
於民直是難與圖事不知此箇端緒何故汨沒得如此
不見頭影因知若此學不明天下事決無可為之理王
丞文字足罷去因力薦何叔京攝其事若得此人來將
來檢放一段事須有條理但只恐才不足然終是勝今
日諸公耳此水所及不甚廣但發源處皆是高山裂石
[043-28a]
涌水川原田畝無復東西皆為巨石之積死傷幾百人
行村落間視其漂蕩之路聽其寃號之聲殆不復能為

所寄李先之記文體面甚佳趣向甚正但緊切處殊不
端的只云此為仁此為義却何如便由此而用之且若
真知仁義之實則又不可云以誠而意以正而心此類
非一大抵此是尤緊切處只如此他可勿論也恐更有
可措處因來更論之以起惰氣也
[043-28b]
   答林擇之
熹奉養粗安舊學不敢廢得擴之朝夕議論相助為多
幸甚敬夫得書竟主觀過之說因復細思此說大害事
復以書扣之擴之録得藁子奉呈不知擇之以為如何
也伯逢來問造端夫婦之說偶亦嘗思之前此說得汎
濫不縝宻今答之如此擴之亦已録去矣近見古人下
工夫處極是精宻日用之間不敢不勉庶幾他時相見
或有尺寸之進耳敬夫又有書理㑹祭儀以墓祭節祠
[043-29a]
為不可然二先生皆言墓祭不害義理又節物所尚古
人未有故止於時祭今人時節隨俗燕飲各以其物祖
考生存之日葢嘗用之今子孫不廢此而能恝然於祖
宗乎此恐太泥古不盡如事存之意方欲相與反復庶
歸至當但舊儀亦甚草草近再修削頗可觀一嵗只七
祭為正祭自元日以下皆用告朔之禮以薦節物於隆
殺之際似勝舊儀便遽未及寫去
   答林擇之
[043-29b]
熹侍㫄如昨祠官再請若更不得請當如所戒近事則
無可說觀左史之除可見綱紀之紊但如諸公若不相
捨不得不一行又聞亦有招致南軒之意果爾猶或庶
幾但恐終不能用爾所欲言甚衆逺書不欲多談可默
㑹也元履竟為揆路所逐雖其多言未必一一中節亦
坐謄藁四出之故然其為吾君謀也則忠士大夫以言
見逐非國家美事亦使幽隠之賢難自進耳近得南軒
書諸說皆相然諾但先察識後涵養之論執之尚堅未
[043-30a]
發已發條理亦未甚明葢乍易舊說猶待就所安耳敬
以直内為初學之急務誠如所諭亦已報南軒云擇之
於此無異論矣此事綂體操存不作兩段日用間便覺
得力嘗騐之否康節云若非前聖開蒙吝幾作人間小
丈夫誠哉是言近讀易傳見得隂陽剛柔一箇道理儘
有商量未易以書見也兩段之疑動静之說甚佳赤子
之心前書已嘗言之謂言其體則無賢愚少長之别今/日赤子之心已是指其用而言之
前此似亦未理㑹到此試為思之如何來諭謂其言非
[043-30b]
寂然不動與未發不同為將動静做不好說似初無此
意但言不専此而言則兼已發感通之用在其中耳今
者只如前書推明程子之意則亦不須如此分别費力

   答林擇之此有李伯諫往時溺於禪學近忽微知其非昨來此留
數日蔡季通亦來㑹劇論不置遂肻捨去舊習此亦殊
不易葢其人資禀本佳誠心欲為為已之學雖一邊陷
[043-31a]
溺而每事講究求合義理以故稍悟天命之性非虚空
之物然初猶戀著舊見謂不相妨今則已脫然矣可尚
可尚仲尼焉學體物而不可遺春王正月胡傳之/說如何谷神
不死此數義近皆來問者幸各以數語明之遺書論天
地之中數段亦告為求其旨見喻更以周禮唐天文志
系之為佳
   答林擇之
昨得晉叔書說剛毅木訥近仁示擇之嘗告以仁者人
[043-31b]
所以肖天地之機要須就發見處看得通神自然識得
細看此說似非所以曉人乃所以惑人晉叔縁此說得
來轉沒交涉不免就其說答之似稍平穏今謾録去不
知還更有病否孔門求仁工夫似只是如此著實說未
有後來許多𤣥妙也通神之語恐亦有病况不務涵養
本根而直看發處尤所未安仁者人所以肖天地之機
要此句極好然却只是一句好說話正如世俗所謂卦
影者未知仁者定理㑹不得知仁者又不消得如此說
[043-32a]
與它要之聖賢言仁自不如此觀論語孟子可見矣如
何如何
   答林擇之
所答二公問甚精當熹亦嘗答之只說得大槩不能如
此之宻然勸深父且看語孟大學其意亦如所示也仲
弓一段太迫切觀渠氣質與識致所及似禁不得如此
鉗鎚也晉叔亦是自悠悠諸公覺得且如此何丞近得
書亦未有進處餘則不聞問也季通兩日儘得講論亦
[043-32b]
欲附書未暇渠終是未専一若降伏得此病痛下方有
可用力處已深告之未知如何終日憒憒自救不了更
添得此累思與吾擇之相聚觀感警益之助何可得邪
瞻仰非虚言也昨日書中論未發者看得如何兩日思
之疑舊來所說於心性之實未有差而未發已發字頓
放得未甚穏當疑未發只是思慮事物之未接時於此
便可見性之體段故可謂之中而不可謂之性也發而
中節是思慮事物已交之際皆得其理故可謂之和而
[043-33a]
不可謂之心心則通貫乎已發未發之間乃大易生生
流行一動一静之全體也云云/舊疑遺書所記不審今
以此勘之無一不合信乎天下之書未可輕讀聖賢指
趣未易明道體精微未易究也   答林擇之
太山為高矣然太山頂上已不屬太山此喻道體之無
窮而事業雖大終有限量爾故下文云云意可見也又
旣得後須放開此亦非謂須要放開但謂旣有所得自
[043-33b]
然意思廣大規模開廓須字如/用必字若未能如此便是未有
所得只是守爾葢以放開與否為得與未得之驗若謂
有意須放教開則大害事矣上蔡論周恭叔放開忒早
此語亦有病也鳶飛魚躍察見天理正與中庸本文察
字異指便入堯舜氣象亦只是見得天理自然不煩思
勉處爾若實欲到此地位更有多少功夫而可易其言
耶疑上蔡此語亦傷快也近來玩索漸見聖門進趣實
地但苦惰廢不能如人意爾
[043-34a]
   答林擇之
竹尺一枚煩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測其日中之景
細度其長短示及孟說正欲煩訂正俟見面納向來數
書所講亦併俟面論但顯道記憶語中數段子細看皆
好只太山頂上已不屬太山此但論道體之無窮而事
業雖大終有限量耳故下文云云意可見矣欽夫春來
未得書聞嵗前屢對上意甚向之然十寒衆楚愛莫助
之未知竟何如耳鄭丈至誠樂善當時少比必能相親
[043-34b]
其徳器粹然從容厚重亦可佳也
   答林擇之
比因朋友講論深究近世學者之病只是合下欠却持
敬工夫所以事事滅裂其言敬者又只說能存此心自
然中理至於容貎詞氣往往全不加工設使真能如此
存得亦與釋老何異上蔡說便/有此病了又况心慮荒忽未必真
能存得耶程子言敬必以整齊嚴肅正衣冠尊瞻視為
先又言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如此乃是至論而先聖
[043-35a]
說克已復禮尋常講說於禮字毎不快意必訓作理字
然後已今乃知其精微縝宻非常情所及耳近畧整頓
孟子說見得此老直是把得定但常放教到極險處方
與一斡轉斡轉後便見天理人欲直是判然非有命世
之才見道極分明不能如此然亦只此便是英氣害事
處便是才高無可依據處學者亦不可不知也
   答林擇之
熹哀苦之餘無他外誘日用之間痛自歛飭乃知敬字
[043-35b]
功親切要妙乃如此而前日不知於此用力徒以口
耳浪費光隂人欲横流天理幾滅今而思之怛然震慄
葢不知所以措其躬也
   答林擇之
所論顔孟不同處極善極善正要見此曲折始無窒礙
耳比來想亦只如此用功熹近只就此處見得向來所
未見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窮索之語是真實不
誑語今未能久已有此驗况真能久邪但當益加勉勵
[043-36a]
不敢少弛其勞耳拙齋和篇莊重和平讀之如見其人
煩為多致謝意莊子詩亦皆有味但可惜只玩心於此
耳竊恐論語孟程之書平易真實處更有滋味從前咬
嚼未破所以向此作活計然不敢僭易獻此說顧無以
謝其不鄙之意只煩擇之從容為達此懐也吕公家傳
深有警悟人處前輩涵養深厚乃如此但其論學殊有
病如云不主一門不私一說則博而雜矣如云直截勁
捷以造聖人則約而陋矣舉此二端可見其本末之皆
[043-36b]
病此所以流於異學而不自知其非邪而作此傳者又
自有不可曉處如云雖萬物之理本末一致而必欲有
為此類甚多不知是何等語又義例不明所載同時諸
人或名或字非褒非貶皆不可考至於蘇公則前字後
名尤無所據豈其學無綱領故文字亦象之而然邪最
後論佛學尤可駭歎程氏之門千言萬語只要見儒者
與釋氏不同處而吕公學於程氏意欲直造聖人盡其
平生之力乃反見得佛與聖人合豈不背戾之甚哉夫
[043-37a]
以其資質之粹美涵養之深厚如此疑若不叛於道
窮理不精錯謬如此流傳於世使有志於道而未知所
擇者坐為所悞葢非特莠之亂苗紫之亂朱而已也奈
何奈何
   答林擇之
所論大抵皆得之然鄙意亦有未安處如滿腔子是惻
隠之心此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處最為親切若
於此見得即萬物一體更無内外之别若見不得却去
[043-37b]
腔子外尋覔則莽莽蕩蕩愈無交涉矣陳經正云我見
天地萬物皆我之性不復知我身之為我矣伊川先生
曰他人食飽公無餒乎正是說破此病知言亦云釋氏
以虚空沙界為已身而不知其父母所生之身亦是說
此病也三代正朔以元祀十有二月考之則商人但以
建丑之月為嵗首而不改月號時亦必/不改也以孟子七八月
十一月十二月之說考之則周人以建子之月為正月
而不改時改月者後王之彌文不改時者天時/不可改故祭祀田獵猶以夏時為正以書一
[043-38a]
月戊午厥四月哉生明之類考之則古史例不書時以
程子假天時以立義之云考之則是夫子作春秋時特
加此四字以繫年見行夏時之意若如胡傳之說則是
周亦未嘗改月而孔子特以夏正建寅之月為嵗首月
下所書之事却是周正建子月事自是之後月與事常
相差兩月恐聖人制作之意不如是之紛更煩擾其所
制作亦不如是之錯亂無章也愚見如此而考之劉質
夫說亦云先書春王正月而後書二百四十二年之事
[043-38b]
皆天理也似亦以春字為夫子所加王字亦非/史䇿舊文但魯史
本謂之春秋則又似元有此字而杜元凱左傳後序
汲冡竹書乃晉國之史却以夏正建寅之月為嵗首則
又似胡氏之說為可據此間無竹書煩為見拙齋扣之
或有此書借録一兩年示及幸甚幸甚又漢書元年冬
十月注家以為武帝改用夏時之後史官追正其事亦
未知是否此亦更煩子細詢考也金聲或洪或殺清濁
萬殊玉聲清越和平首尾如一故樂之作也八音克諧
[043-39a]
雖若無所先後然奏之以金節之以玉其序亦有不可
紊者焉葢其奏之也所以極其變也其節之也所以成
其章也變者雖殊而所以成者未嘗不一成者雖一而
所歴之變洪纎清濁亦無所不具於至一之中聖人之
知精粗大小無所不周聖人之徳精粗大小無所不備
其始卒相成葢如此此金聲而玉振之所以譬夫孔子
之集大成而非三子之所得與也然即其全而論其偏
則纎而不能洪清而不能濁者是其金聲之不備也不
[043-39b]
能備乎金聲而遽以玉振之雖其所以振之者未嘗有
異然其所振一全一闕則其玉之為聲亦有所不能同
矣此與來喻大同小異更請詳之却以見告仲尼焉學
舊來說得太高詳味文意文武之道只指先王之禮樂
刑政教化文章而已故特言文武而又以未墜於地言
之若論道體則不容如此立言矣但向來貪說箇高底
意思將此一句都瞞過了李光祖雖亦曲為之說然費
氣力似不若四平放下意味深長也但聖人所以能無
[043-40a]
不學無不師而一以貫之便是有箇生而知之底本領
不然則便是近世博雜之學而非所以為孔子故子貢
之對雖若遜辭然其推尊之意亦不得而隠矣   答林擇之
遊山之計束裝借人行有日矣得伯恭書却欲此來遂
復中輟山水之興雖未能忘然杜門省事未必不佳也
潘丈之政為閩中第一其愛民好士近世誠少比恨未
識之耳端叔向見欽夫稱之恭叔昨在建寧得一見匆
[043-40b]
匆不能欵然知其惑於世俗高妙之虚談矣大抵好高
欲速學者之通患而為此說者立論高而用功省適有
以投其隙是以聞其說者欣然從之唯恐不及往往遺
棄事物脫畧章句而相與馳逐於虚曠㝠漠之中其實
學禪之不至者而自託於吾學以少避其名耳道學不
明變怪百出以欺世眩俗後生之有志者為所引取陷
於邪妄而不自知深可悼懼也擇之旣從其招致要當
有以開之使決然無惑於彼乃為不負其相向之意然
[043-41a]
擇之向來亦頗有好竒自是之弊今更當虚心下意向
平實處加潛玩浸灌之功不令小有自主張之意則自
益益人之功庶乎其兩進矣
   答林擇之
所示疑義已畧看端叔恭叔恵書極感其意但如此用
功鄙意不能無疑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朴實
頭做將去乆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
様也且朋友相聚逐日相見晤語目擊為益已多何必
[043-41b]
如此忉忉動形紙筆然後為講學邪如此非惟勞攘無
益且是氣象不好其流風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可試
思之非小故也其間所論操存涵養苦要分别先後已
是無緊要而元禮忽然生出一句心有未嘗放者遂就
此上生出無限枝葉不知今苦苦理㑹得此一句有甚
緊切日用為已功夫處邪又如可欲之善向來說得亦
太高了故端叔所論雖失之而擇之亦未為得也擴之
云已子細報去此不復縷縷矣巻尾二段却好大抵說
[043-42a]
得是當自然放下穏帖無許多枝蔓杌隉處且如二公
所論可欲之善是欲向甚處安頓也
   答林擇之用/中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長處樂後說得之葢君子而不
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此皆所謂不仁者但
所失亦有淺深久速之差耳大抵聖人之言雖渾然無
所不包而學者却要見得中間曲折也
好仁者無以易其所好則尚自尚也惡不仁者不使加
[043-42b]
其身則加自加也若謂人不能加尚之恐未遽有此
意也兼我方惡不仁於此又安能必彼之不見加乎用
力於仁又是次一等人故曰葢有之矣若好仁惡不仁
之人則地位儘高直是難得禮記無欲而好仁無畏而
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正是此意
曹交識致凡下又有挾貴求安之意故孟子拒之然所
以告之者亦極親切非終拒之也使其因此明辨力行
而自得之則知孟子之發已也深矣顧交必不能耳
[043-43a]
子思泄栁之事恐無空留行道之别但謂穆公之留子
思出於誠意今客之來非有王命耳
程子有言志壹氣壹専一之意若志専在淫僻豈不動
氣氣専在喜怒豈不動志當只依此說來喻此一段皆
好但此兩句正倒說却與本文下句不相應耳
按喪服傳出母之服朞但為父後者無服耳子思此事
不可曉兼汙隆之說亦似無交涉或記者之誤與
易簀事據曾子自言則非不知者葢因季孫之賜而用
[043-43b]
雖有所縁然終是未能無失但舉扶而易之當下便氷
消凍釋耳
文之不可無質猶質之不可無文若質而不文則虎豹
之鞟猶犬羊之鞟矣鞟須依舊說細看來喻却覺文義
不通天以誠命萬物萬物以誠順天此語固有病而所
改云天命萬物萬物奉天誠也亦枯槁費力若曰天之
命物也以其誠誠之在物也謂之天不知如何
   答林擇之
[043-44a]
誠之在物謂之天前書論之已詳來書所說依舊非本
意向為此語乃本物與無妄之意言天命散在萬物而
各為其物之天耳意雖如此然窮窘迫切自覺殊非佳
語也
觀過知仁只依伊川說更以和靖說足之聖人本意似
不過如此記曰仁者之過易辭也語曰苟志於仁矣無
惡也如此推之亦可見矣
子張所問子文文子只說得事不見其心所以處此者
[043-44b]
的實如何所以見他仁與不仁未得伊川云若無喜愠
何以知其非仁乎如此理㑹方見得聖門所說仁字直
是親切若如五峰之說却說出去得更逺了與仁字親
切處轉無交涉矣知言中說仁/字多類此切脉觀雞之說固佳然
方切脉觀雞之際便有許多曲折則一心二用自相妨
奪非唯仁不可見而脉之浮沉緩急雞之形色意態皆
有所不暇觀矣竊意此語但因切脉而見血氣之周流
因觀雞雛而見生意之呈露故即此指以示人如引醫
[043-45a]
家手足頑痺之語舉周子不去庭草之事皆此意爾若
如來諭觀雞之說文義猶或可通至切脉之云則文義
決不如此又所云同一機者頗類無垢句法
孟敬子問疾一章但看二先生及尹和靖說可見曾子
之本意而知上蔡之為彊說矣葢非惟功夫淺迫至於
文義亦說不去也
盡心之說謂盡字上更有工夫恐亦未然
   答林擇之
[043-45b]
喜怒哀樂渾然在中未感於物未有倚著一偏之患亦
有過與不及之差故特以中名之而又以為天下之
大本程子所謂中者在中之義所謂只喜怒哀樂不發
便是中所謂中所以狀性之體段所謂中者性之徳所
謂無倚著處皆謂此也擇之謂在中之義是裏面底道
理看得極子細然伊川先生又曰中即道也又曰不偏
之謂中道無不中故以中形道此言又何謂也葢天命
之性者天理之全體也率性之道者人性之當然也未
[043-46a]
發之中以全體而言也時中之中以當然而言也要皆
指本體而言若吕氏直以率性為循性而行則宜乎其
以中為道之所由出也失之矣
   答林擇之
何事於仁恐是何止於仁但下兩句却須相連說葢博
濟衆非但不止於仁雖聖人猶以為病非謂仁者不
能而聖者能之也民鮮久矣只合依經解說但中庸民
鮮能久縁下文有不能朞月守之說故說者皆以為久
[043-46b]
於其道之久細考兩章相去甚逺自不相蒙亦只依合
論語說葢其下文正說道之不明不行鮮能知味正與
伊川意合也前寄三章大槩皆是但語氣有未粹處耳
石兄向論在中之說甚精宻但疑盡已便是用此則過
之大抵此盡已推已皆是賢人之事但以二者自相對
待便見體用之意盡已是體上工夫/推已是用上工夫若聖人之忠恕則
流行不息萬物散殊而已又何盡已推已之云哉師訓
中一段極分明正是此意可更詳之
[043-47a]
   答林擇之答熈之仁說甚佳其頗未盡處熹答其書復詳言之仁
著於用用本於仁當時自不滿意今欲改云仁者心體
之全其用隨事而見所舉伊川先生格物兩條極親切
上蔡意固好然却只是說見處今且論涵養一節疑古
人直自小學中涵養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格物做
起今人從前無此工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先便欲只
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於操存處用力縱使窺測得十
[043-47b]
分亦無實地可據大抵敬字是徹上徹下之意格物致
知乃其間節次進步處耳
   答林擇之
所引人生而静不知如何看静字恐此亦指未感物而
言耳葢當此之時此心渾然天理全具所謂中者狀性
之體正於此見之但中庸樂記之言有踈宻之異中庸
徹頭徹尾說箇謹獨工夫即所謂敬而無失平日涵養
之意樂記却直到好惡無節處方說不能反躬天理滅
[043-48a]
矣殊不知未感物時若無主宰則亦不能安其静只此
便自昏了天性不待交物之引然後差也葢中和二字
皆道之體用以人言之則未發已發之謂但不能慎獨
則雖事物未至固已紛綸膠擾無復未發之時旣無以
致夫所謂中而其發必乖又無以致夫所謂和惟其戒
謹恐懼不敢須臾離然後中和可致而大本達道乃在
我矣此道也二先生葢屢言之而龜山所謂未發之際
能體所謂中已發之際能得所謂和此語為近之然未
[043-48b]
免有病舊聞李先生論此最詳後來所見不同遂不復
致思今乃知其為人深切然恨已不能盡記其曲折矣
如云人固有無所喜怒哀樂之時然謂之未發則不可
言無主也又云致字如致師之致又如先言慎獨然後
及中和此意亦嘗言之但當時旣不領畧後來又不深
思遂成蹉過孤負此翁耳云云/致與位字非聖人不能
言只以此觀之亦自可見葢包括無窮意義而言之初
不費力此其所以難及耳
[043-49a]
   答林擇之
古人只從幼子常視無誑以上灑掃應對進退之間便
是做涵養底工夫了此豈待先識端倪而後加涵養哉
但從此涵養中漸漸體出這端倪來則一一便為已物
又只如平常地涵養將去自然純熟今曰即日所學便
當察此端倪而加涵養之功似非古人為學之序也又
云涵養則其本益明進學則其智益固表裏互相發也
此語甚佳但所引三傳語自始學以至成徳節次隨處
[043-49b]
可用不必以三語分先後也葢義理人心之固有苟得
其養而無物欲之昏則自然發見明著不待别求格物
致知亦因其明而明之爾今乃謂不先察識端倪則涵
養箇甚底不亦太急迫乎敬字通貫動静但未發時則
渾然是敬之體非是知其未發方下敬底工夫也旣發
則隨事省察而敬之用行焉然非其體素立則省察之
功亦無自而施也故敬義非兩截事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長則此心卓然貫通動静敬立義行無適
[043-50a]
而非天理之正矣
伊川論中直静之字謂之就常體形容是也然静字乃
指未感本然言葢人生之初未感於物一性之真湛然
而已豈非常體本然未嘗不静乎惟感於物是以有動
然所感旣息則未有不復其常者故熹常以為静者性
之貞也不審明者以為如何主静二字乃言聖人之事
葢承上文定之以中正仁義而言以明四者之中又自
有賓主爾觀此則學者用工固自有次序須先有箇立
[043-50b]
脚處方可省察就此進步非謂静處全不用力但須如
此方可用得力爾前此所論敬義即此理也
   答林擇之
精一之說誠未盡但擇之之說乃是論其已然須見得
下工夫底意思乃佳伊川云惟精惟一言専要精一之
也如此方有用力處如擇之之說却不見惟字意思如
何前日中和之說看得如何但恐其間言語不能無病
其大體莫無可疑數日來玩味此意日用間極覺得力
[043-51a]
乃知日前所以若有若亡不能得純熟而氣象浮淺易
得動搖其病皆在此湖南諸友其病亦似是如此近看
南軒文字大抵都無前面一截工夫也大抵心體通有
無該動静故工夫亦通有無該動静方無透漏若必待
其發而後察察而後存則工夫之所不至多矣惟涵養
於未發之前則其發處自然中節者多不中節者少體
察之際亦甚明審易為著力與異時無本可據之說大
不同矣用此意看遺書多有符合讀之上下文極活絡
[043-51b]
分明無凝滯處亦曾如此看否
   答林擇之
心有忿懥之說似亦無可疑心字只是喚起下文不得
其正字非謂心有是四者也遺書云易無思無為也此
戒夫作為也向來欲添非字以今觀之似不必然此意
葢明聖人之所謂無非漠然無所為也特未嘗作為耳
只此便是天命流行活潑潑地戒之者非聖人之自戒
特以作為為不可耳大抵立言欲寛舒平易云云/
[043-52a]
   答林擇之
戒夫作為此對老子之無為而言旣不為老子之無為
又非有所作為此便是天命流行鳶飛魚躍之全體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未嘗離此然體用自殊不可不辨但
當識其所謂一源者耳
   答林擇之
費而隠一節正是叩其兩端處其實君臣父子人倫日
用無所不該特舉夫婦而言以見其尤切近處而君子
[043-52b]
之道所以造端其微乃至於此而莫能破也但熟味上
下文意及鳶飛魚躍上下察之意即見得顯微巨細渾
是此理意義曉然也
   答林擇之
此中見有朋友數人講學其間亦難得朴實頭負荷得
者因思日前講論只是口說不曾實體於身故在已在
人都不得力今方欲與朋友說日用之間常切檢㸃氣
習偏處意欲萌處與平日所講相似與不相似就此痛
[043-53a]
著工夫庶幾有益陸子壽兄弟近日議論却肻向講學
上理㑹其門人有相訪者氣象皆好但其間亦有舊病
此間學者却是與渠相反初謂只如此講學漸涵自能
入徳不謂末流之弊只成說話至於人倫日用最切近
處亦都不得毫毛氣力此不可不深懲而痛警也
   答林擇之
近見莆中西銘解義其胡公說莫是向來所說吕氏别
本否謂之胡說固非然恐亦不是吕說似初無甚發明
[043-53b]
不知何人所作而如此流行誤人兼其後有數段言語
極可怪也
   答林擇之
敬夫寄得書論二先生事實中數段來改正謬訛所助
頗多但記二蘇排伊川處只欲改正云同朝之士有不
相知者其說以為二蘇之於先生但道不同不相知耳
不審賢者以為如何又欲削去常夷父張茂則兩段以
為決無此事他議論亦尚多不能一一及之甚恨地逺
[043-54a]
不得相與訂正也
   答林擇之
游尉能與師魯游必有志者因一見之啓其要未見他
事且令於百姓分上稍發些不可得身心亦是一事也
   答林擇之
知言序如所論尤有精神又照管得前來貫穿甚善甚
善寄得郴學擴齋二記其文亦此類不知何故如此不
只是言語文字之病試為思之如何書中云常與右府
[043-54b]
書云願公主張正論如太山之安綢繆國事無累卵之
慮此語却極有味大抵長於偶語韻語往往嘗說得事
情出也湘江諸人欲心不知果能便消否第恐野火燒
不盡春風吹又生耳渠如此易其言正如廣仲說納交
要譽易去一般   答林擇之
酒誥已領前日讀之不詳但所疑悉如來示然初亦不
曾得致思但覺礙人耳
[043-55a]
   答林擇之
所諭聞人說性說命說仁說學等語自覺羞愧此又矯
枉過直之論其下論注疏與諸老先生得失亦然大抵
近見擇之議論文字詩篇及所以見於行事者皆有迫
切輕淺之意不知其病安在若如此書所論則凡經典
中說性命仁學處皆可刪而程張諸公著述皆可焚矣
願深察之此恐非小病也
   答林充之
[043-55b]
所諭隂陽動静之說只以四方五行之位觀之便可見
優柔平中如充之所論得之中字於動用上說亦然
明道云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執厥中所以行之即此
意也然只云於動用上說却覺未盡不若云於動用上
該本體說如何喪事不敢不勉恐只是一句程子亦有
云喪事人所不勉恐解中亦且欲成文不免如此作句
未必以四字包上三字也不成章不達此通上下而言
所謂有節次者是也伊川所引充實光輝特舉一事以
[043-56a]
明之耳非必以成章專為此地位也
   答林充之
充之近讀何書恐更當於日用之間為仁之本者深加
省察而去其有害於此者為佳不然誦説雖精而不踐
其實君子葢深恥之此固充之平日所講聞也
[043-57a]
考異
答李伯諫詳觀所論將聖學做禪樣日有孜孜竭才而
 進樣下一無看/字才一作力
 以釋氏窮幽以一/作由 始終幽明却有間隔隔一/作斷
答林擇之所論不知父母所生之身身一/作敬
 好仁真是難也也一/作得
 
 
[043-57b]
 
 
 
 
 
 
 
 晦庵集巻四十三

[044-1a]
欽定四庫全書
 晦菴集巻四十四     宋 朱子 撰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