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北海集 > 北海集 卷三十四
[034-1a]
欽定四庫全書
 北海集卷三十四    宋 綦崇禮 撰
  行狀
   宋故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國滎
   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一百户食實封五百户
   追復資政殿學士贈宣奉大夫鄭公行狀
   曾祖某故贈太保
   祖某故贈太傅
[034-1b]
   父某故任駕部郎中贈太師
   本貫拱州襄邑縣某鄉某里諱雍字公肅享年
   六十八
公鄭氏望出滎陽而世家襄邑譜不著其所從徙累葉
德賢晦於里閭至公皇考始仕為尚書郎及公貴贈其
三世至三公曾祖妣王氏祖妣王氏妣郭氏為衞蔡慶
三國太夫人公天資孝友自幼不凡人不敢以常兒待
之先太師嘗曰大吾宗者必此兒也年十七已從進士
[034-2a]
薦先太師年高且病或勸其請致仕以官公者公正色
以不願辭居䘮毁瘠與諸兄弟力舉大事躬率二弟刻
意為學常相戒曰先君平昔積善鄉黨所重教誨諸子
望其有成而未能仰副先志何以自比於人其可不勉
及䘮除二兄皆出從仕公與二弟共處閉門讀書鄉人
罕見其面家無餘貲人不堪其貧公處之晏如也嘉祐
二年遂擢甲科名稱籍甚後榜其季亦中高第宣徽使
王公拱宸見公竒之妻以其兄之子解褐授試秘書省
[034-2b]
校書郎為兖州觀察推官改著作佐郎簽書崇信軍節
度判官㕔公事知嘉州峨眉縣不行宰相韓忠獻公上
公所為文英宗稱善除秘閣校理知太常禮院當官守
正不撓厚陵遏密未既時議欲公除後聽宗室嫁娶公
抗言以為不可論既忤坐絀一官通判峽州秩滿入判
吏部南曹校勘觀文殿書籍自請補外出知池州復知
太常禮院厯開封府推官提㸃京東東路刑獄使還條
時所未便者十事上之又因轉對極論治天下之畧無所
[034-3a]
囬忌除開封府判官方熙寧元豐間大臣更制變化士
大夫有所希合多不次見用顧公先朝館閣舊人獨靜
黙自守徊翔不進人稱為長者俄改諸王府記室參軍
神宗晚年徐魏二王既長公以府僚屬嘗獻四箴於王
用申規戒且諷王求出外第避中禁逺嫌疑因為王封
請章十餘上神宗嘉之居三年求罷不許以久次特命
轉秩在職又二年再求罷命進一官復留扵公府自佐著
作累遷至祠部郎中官制行易朝奉大夫至是為朝議
[034-3b]
大夫公清慎自飭安貧樂道不以進取為意在王府凡
七年而登祕閣已二紀坐視後進超躐驟用恬然安處
未嘗及公卿之門而爭取薦之哲宗皇帝宣仁聖烈皇
后以是知公元祐三年諭輔臣曰鄭雍文學政事見於
已試靖共厥位不求人知可用也即以為起居郎居一
嵗擢中書舎人公既被眷用思盡忠報遇事必言鄧溫
伯除翰林學士承旨而當制舎人以為姦邪封還詞頭
更命公草制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攻之改溫伯為侍
[034-4a]
讀學士公言承㫖中禁之詞臣侍讀金華之近侍皆天
下選以溫伯之過薄不為姦邪則不當罷前命以温伯
為姦邪則不當猶在經筵中外之人咸謂朝廷以此慰
塞言者如此則邪正何由得分善惡何由得明臣竊度
其勢必更待人言而罷侍讀則是朝廷除命有不得已
而行者臣恐四方聞之有以窺陛下矣殆非國家之福
也哲宗悟收還後命乃固以温伯為學士承旨太學官
周穜乞以王安石配饗神宗廟廷蘓軾以穜懷姦而已
[034-4b]
嘗薦之自劾待罪有旨穜放罷别與差遣而軾特放罪
公以舎人權給事中上駁奏曰王安石在熙寧間始以
經術進說遂持國政而不能上副先帝屬任之意特以
其專門之學為世指名而其流至於字說怪誕佛老雜
進儒學之弊一至於此向非先帝神明察見行事逺而
弗用則其所敗壞可勝道哉今周穜小臣輒肆横議狃
朋比之邪見叛朝廷之正論盛稱安石至請上配廟享
此其私意不止務在售其師學且以窺測朝廷阻撓命
[034-5a]
令今蘓軾縁薦穜放罪則是朝廷以軾言為然而穜實
有罪穜之罪宜浮於薦者今軾特以恩放免且未為無
罪而穜止放罷不失赴部授合入差遣輕重之理未允
請更正穜罪從之假龍圖閣直學士奉使大遼還除左
諌議大夫元祐五年冬温六年春寒如冬令公為上極
論隂陽錯謬寒暑不時宜圖所以當天心者是歳將賞
花釣魚奏罷之五月朔日有食之公以為日者衆陽之
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勸上脩省以消天譴又請延儒
[034-5b]
臣討論誠身治國之道在方冊者撮要為圖依倣無逸
以警左右朝廷輕外重内選除帥臣罕綴從班而他官
或資淺望輕且其才不足以充選一日有事則焦然求
帥公謂謀帥之乏如此豈可不慮為來日計内寺監長
貳外諸道使者稍積其資望而試之且時出貴近寵臨
一面庶幾可以得帥矣又論大河無一嵗不為患而水
司任隄塞不任調發之傷民漕司任經費不任裁減之
乏事請通為一而以隄塞并責漕臣河患宜少淛右大
[034-6a]
水民饑亡朝廷大議救災之政議者謂民習欺誕請勅
本部科檢實偽家至户到以聞而傳報為之節議已施
行公奏州縣有司工於候上風旨此令一布吏則科民
而不救災矣且墻之外離婁無所騁其目里之前師曠
無所注其耳今弊畎畝之事於廟堂之上徃返不知其
幾千里也則民有飢而死矣人主以盛德宰天下發政
施仁當如不及况富有四海奈何謹圭撮之濫而輕比
屋之死乎不可謂知所先後也哲宗感悟追止前令御
[034-6b]
史有沽激自喜者而中執法不自立更倚為重公并論
之詔出御史知壽州徙中執法吏部侍郎而以公代為
中丞公辭不拜奏曰中司以臣言去而身承其乏風俗
奔競物議職臣非臣志也哲宗遣中使賜詔申諭決不
可辭之意公不得已就職首論御史糾百寮而使公卿
得薦其屬則人私受恩之地先有詔許學士兩省雜舉
殿中監察御史各有員數至是鐫所舉數稍以員還執
法公論至三四不奪又言二帝三王所以治莫先於人
[034-7a]
材願詔輔弼侍從以賢能言人各有差而籍其姓名陛
下留中省覧以待三省之進擬即所進擬以考所薦之
得失要使賢能之臣夙夜引類賢能畢出為用則三王
不足侔而二帝優為矣公方持此論而二府禁謁良急
公歎曰旁招俊乂列於庶位位百揆職也彼有足不及
公卿之門者猶當物色致之奈何設禁若是邪二府皆
天子所改容而禮貌之者乃復防閑其私如此乎則又
援賈誼廉恥節行之說以告上禁由是弛刑部讞罪人
[034-7b]
之可以死生者朝廷下其讞論死侍郎彭汝礪等不奉
詔朝廷督過刑部汝礪等居家待罪公謂不奉詔固為
不可究其用心在於體好生之德朝廷罪其不奉詔可
也臣恐疑於嗜殺今有司欲殺而朝廷生之猶恐不嗜
殺之意不白於天下而况反是上嘉納於是貰刑部之
罪汝礪等就職如故京師地大物衆官絀於事而獄多
淹繫有司類不時省公謂輦轂之下如此非所以視四
方請復用元豐著令冬夏仲月御史即府慮囚而糾其
[034-8a]
不如令者繫以不淹夏人犯順前則陜西圍鎮戎後則
河東入麟府公乞治當職者無赦以謝一方其後延安
將副李儀許興死於採木之役主者以為生事而不賻
公論其非是又請捐重募以多誘刺採略常法以廣收
才武議皆施行公在言路知無不言不避權要嘗奏彈
宰相擅權公疏入未罷同寮有請以其隂事言於上者
公曰相事關國則為國擊相吾非仇其人擊之也相之
隂事何有於國哉置以不聞而相終去位人謂公得言
[034-8b]
者之體哲宗察公忠厚平直可屬大任七年拜中大夫
守尚書右丞公自為諫官御史常以中外之官積日待
遷無責實效乃時所深患每因事陳捄大指欲别能否
功罪自朝廷以責郡縣郡縣以課其屬嚴申考績明其
殿最尤劣者擯之終身甚優者奬以不次必實必信不
為文具則吏當稱職而天下治矣及執法遂欲監司守
貳咸識厥指近則都堂諭遣逺則以堂帖申飭之於是
人競勸中外稱治以編修神宗御集勞進大中大夫公
[034-9a]
在政府挺然中立未嘗有所阿附參斷國論唯是之從
自佐埀簾至哲宗親政於彼於此無有射惡帝嘗曰事
上有禮者鄭雍一人及紹聖初言者方論元祐之黨公
頓首自列帝獨明無他再三申諭有決不去語御史周
秩乘隙抵巇誣奏公罪詔絀秩知廣德軍中執者或空
一臺論奏當宁亦却其說而所以留公至勅有司毋納
其章毋聴其孥輒出府第其它或玉音慰諭或璽書勞
勉殆難以悉數明年宗祀禮成復申前懇始以資政殿
[034-9b]
學士出知陳州㑹大名謀帥宰相擬用某人上曰朕自有
屬即以命公是時承河朔嵗飢之後流亡始復公鎮理
有方逺近安賴未幾人復論公執政元祐而紹聖獨全
上不得已乃禠公學士俄徙知定州未行改成都府故
事成都守必進職寵行至公止命以本官知府事蓋權
臣意也人為公恨之後有詔赴闕而當軸者終不樂公
時元祐大臣悉以分置逺地顧公則無所傅致其罪但
以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宫俾居其處元符元年七月二
[034-10a]
十日以疾終於府城峻極院之寓舎諸子奉其喪以某
年某月某日歸葬襄邑方黨禁嚴例不敢為銘誌故公
之事不克盡傳政和四年八月詔追復資政殿學士還
其恩澤後以子恩累贈宣奉大夫公為人和易動中繩
墨與人言如恐傷之至論事朝廷則正色不可奪平居
遇人雖幼賤必盡禮待以誠信氣色怡然未嘗見於其
喜慍閑居偃息子弟進見必加巾幘遇臧獲不威以辭
氣聚族以百數和而不瀆晏然常若僧舎性清約不喜
[034-10b]
華靡雖貴達飲食奉養如貧窮時衣服澣濯十數乃易
錫賚所得悉付子弟未嘗問其有無遇恩奏薦先孤遺
已列二府而其子懿恭益恭仕不出選調啓手足時三
子五孫猶未命名執政累年薦士多矣未嘗認為已恩
哲宗嘗密詔公舉明敏慎靜之士三兩人以備進用公
以三人名聞皆被進擢而外人初不知公所薦公亦終
不自言其謙恭不伐如此中書擬喬執中為吏部尚書
胡奕修為一路使者公奏曰執中臣婚姻之家奕修臣
[034-11a]
子婿也今内外賢才沈於下僚者甚衆願陛下更招徠
之慎加選擢以副公朝用賢之意不使愚臣有蔽賢寡
黙之弊正在於此上嘉納之人服其不私先娶李氏贈
普寧郡夫人繼娶王氏贈滎陽郡夫人子男八人曰懿
恭通直郎彥恭未仕益恭將仕郎執恭朝奉郎行恭未
仕靖恭宣義郎皆亡矣安恭今為右奉議郎權發遣鬱
林州愿恭今為右丞侍郎女十人長適朝奉郎李秠次
適玉山尉曾誕次適徽猷閣待制胡奕修次適宣教郎
[034-11b]
趙倚平次適朝請大夫韓光胄次適廸功郎許懋次適
廸功郎蔡允三人亡於室孫男女合十六人謹具厯官
行事如右謹狀
  墓誌銘
   故左朝請郎守尚書右司員外郎致仕潘公墓
   誌銘
潘氏世為處州青田右姓其先本武林人青田有沐溪
鄉舊傳東晉時嘗有鶴沐於其溪因以得名山林幽䆳
[034-12a]
形勢深阻而中多美田殆為異境公之六世祖避五季
亂至此愛之遂家焉子孫寖以蕃庶居是鄉者今數十
百家曾祖諱惟德祖諱抃素儒業咸以長者稱考贈朝
奉郎諱麃學優不仕而篤於行義鄉人愛慕之有爭訟
者不之官府而來取決嘗舉八行不就宣和中妖賊方
臘之黨陷處州境内多被其害獨以謀帥里社之人衞
其鄉賊不能犯逺近賴之公其長子也諱特竦字廷立
性頴悟嗜學幼所習誦終身不忘年十九學成遊太學
[034-12b]
與英俊並處凡十年校試升選每居前列名稱籍甚大
觀四年遂以上舎及第釋褐調長洲主簿選為吉州州
學教授改高郵秩滿除太學正丁妣安人葉氏憂服除
授辟廱正未赴而辟廱罷為鄧州司儀曹事公以經術
入官而吏能精明若所夙習郡太守初見公與語竒之
試以疑事委公處決無不得宜乃歎曰君通才當為朝
廷用而淹留州縣可乎因薦於時宰復除太學正考滿
改宣教郎俄遷博士公久厯學官滯於進而守職惟謹
[034-13a]
不改常度貴游子來肄業罕循理有兩生犯規禁自以
挾勢必見優容公判其罰如規而一生當斥去同寮失
色司業亦以為言公執不奪識者多之丁外艱去官既
終哭謂其二弟曰吾於時寡合向屈志仕宦本以為親
榮今抱永慕之戚此興衰矣乃於舊廬之側植嘉橘築
堂日游息其間取楚辭橘頌之語名堂曰與友為文以
見其志居久之不為赴調計親族共相敦勉乃出造朝
時行在揚州士大夫稍集公甫至㑹更定宫觀官令欣
[034-13b]
然請於有司不俟報謁告徑歸政府間有招之者不徃
見也已而資格未應不得請閒居再踰歳值車駕幸永
嘉將旋蹕㑹稽而臨海居間為要郡朝廷擇才貳郡政
府有薦公者遂除通判台州且趣之官公至謂太守曰
今朝廷囏虞仰給州縣宜留意財賦豐財之術非它求
也課其入而勒其出則用度自充若循蹈舊習任情慢
令徒慕寛厚之名緩急何以塞責太守悟曰君言是矣
自今請悉聽君於是公得究心經理凡利應入公上者
[034-14a]
不復有耗蠧隠滯之弊郡中財計為之羨溢迨六師囬
馭若行朝所供億轉輸相繼未嘗告乏明年討建寇范
汝為宣撫使以兵十萬出其境費給悉具時方多事州
郡趣辦不時徃徃以軍期取具編户吏縁為姦民受其
弊獨臨海一郡終公之去無毫髪横斂以奉行糴事不
擾先期而足被賞朝廷益知公才及受代召赴都堂審
察未至擢尚書金部員外郎自兵興以來當官為政者
率務姑息稱人情而公在臨海專以奉公惜費杜請託
[034-14b]
抑僥倖為意人或不樂乃因疑似以事謗公達於言路
到省纔月餘遂坐諫官章疏罷以請連主管建州之沖
佑台之崇道觀優游里閈凡六年以自適其素願讀書
賦詩以自娛樂親舊相過輒置酒盡歡退黜雖久未嘗
見其幾微於辭氣間也紹興七年秋起為廣南東路轉
運判官命復中寢明年再除江南西路未赴擢為度支
員外郎進大理少卿右司員外郎不半歳三遷而人猶
恨其晚於是朝廷方用公而未止也公亦感激自盡思
[034-15a]
效其才至忘飢渴㑹大暑暴中暍居三日疾革以請得
致仕卒年五十有八時九年秋七月辛巳也累階至左
朝請郎佩服六品公事親孝與二弟相友睦待人誠信
必踐言才智有餘而臨事不茍厯仕中外所至稱職居
鄉好義有先君子風遇姻族有無告者賙其貧乏恤其
孤寡孜孜不倦建炎初建卒葉儂作亂掠龍泉之松源
鄉而沐溪接壤鄉人震恐公方服喪在家喟然曰吾先
君嘗保此鄉小子其敢忘之乃設方畧率鄉人之壯健
[034-15b]
柵於險要堅壁以禦之賊至不得入遁去州郡賴之以
無虞上其事於朝特加賞焉後數歳松溪賊危李竊發
其鋒直抵沐溪境上公如前拒守閭井獲全鄉人德公
不忘及其沒也少長皆為之流涕嗚呼使天假公年獲
盡其用則所施設豈止一鄉之惠而已哉公耽翫書史
始終不厭為文温麗自成一家有集三十卷學旣該覽
嘗作類書補前人所遺者又採近世文士詞語以附益
之成五十卷曰課兒集傳其家娶同郡葉氏封安人子
[034-16a]
男二人長曰曾將仕郎次曰肖孫男一人女二人皆幼
曾卜以十年冬十有二月丁酉葬公於其鄉油田之原
蓋公平日所屬目之地追遺志也先期得其舅西安宰
葉君綬状公行事已見屬曰先人晚乃遇合用矣不幸
奄忽齎志而沒今葬當有銘以詔後世私念生平先友
可託兹事莫如公宜是以來請余感其言顧不得辭遂
以寄哀於此文也
銘曰沐溪之水窈而清兮羣山合沓環如城兮僊人沐
[034-16b]
鶴曾此經兮韜竒韞秀閟厥靈兮鍾美於人公其英兮
受才孔多學蚤成兮賢關典教士服膺兮通守一邦其
政平兮首公不撓孰謗憎兮含香入侍跡靡停兮襆被
去曹中甚輕兮歸與橘友同芳馨兮僨而復起道將行
兮卿聯宰屬官亟升兮嗟天與時不遐齡兮三日卧家
疾莫興兮還喪里社皆失聲兮公乎保我今誰憑兮懷
德不忘傳令名兮視其後人宜有慶兮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