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栟櫚集 > 栟櫚集 卷十七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栟櫚集巻十七     宋 鄧肅 撰
  記
   新建三清殿
閩水曲折行亂石間鼎烹雪噴相應而起獨沙邑有溪
廣千餘尺紆餘舒緩湛如青銅其逺至於二十餘里不
聞湍激聲南有七峯草木蒼然四時不改北列萬井樓
閣翬飛不可以數計昔令尹自縣治而南方舟為梁徑
[017-1b]
抵七峯之最西者闢山為堂瞰危為閣下俯風雨旁列
星辰似非塵寰中蓋沙邑據閩中之勝而是堂與閣又
據沙邑之勝此登賞之士所以冠蓋相望而遊宦於此
者尤切切焉若以不得款於是者為大可恨也今令尹
郭侯見而嘆曰嘻此勝景也是眞可喜者雖然有家焉
必有仰事俯育之計有職焉必有民社之憂今為家者
棄其家以嬉為職者捨其職以嬉舉邑之人若狂焉無
乃以勝景為累乎於是呼道士張唐的居之鑿山作殿
[017-2a]
中設三清像巍巍堂堂與閣相稱昔日妖歌曼舞之地
今化為歛笏垂紳之宫昔日窮奢極欲之境今化為悔
罪懺非之地昔者邑官晏此以虐天子之民今也邑官
叩此以請天子之壽是非善惡豈不相尚乎郭侯此舉
其可謂卓然矣且叩予門請以文記之予筮仕之初嘗
待罪鴻臚寺道釋二教兼所轄者其記之為宜且嘗因
賤職之簡得以考其教之所自來矣其源出黄帝其道
再盛於老耼其末流詭異有眞可駭者其為家三十有
[017-2b]
七其為書九百九十有三篇凡有天下者必崇其道論
其尤者有三帝焉秦曰始皇漢曰武帝唐曰明皇是三
帝者才智絶人蔑視一世窮六合之大不足以厭其欲
於是有浩然御風騎氣之志煉丹飛符雜以左道自謂
其法可配天地殊不知飛騰之術卒不能濟反禍其國
眞可痛哉此學孔子者所以不欲言老耼氏也雖然漢
高祖之取天下則以張良為最其治天下也則以曹參
為最良之道蓋慕赤松子而參之居則避正室以舍蓋
[017-3a]
公是則道家之術又若無負於天下者蓋漢高祖所以
取參與良者在道之本不過於清凈恭儉無為與民息
肩而巳矣而始皇武帝明皇之所尚者區區竭力以事
其末故誕妄不經者得以行其志其治亂賢否所以相
絶不可同日而語也今郭侯崇奉之志既在其本此吾
所以記之不敢輒辭夫未流滋蔓變怪百出可以惑人
主而禍天下者皆非黄帝老耼氏之道也予固嘗斥之
矣奚獨孟子能闢楊朱哉當有辨之者
[017-3b]
   南劒天寧塑像
昔者釋迦嘗為其母説法於忉利天宫久而不返為之
君父者不得以見之目連行空往返者三刻其像以歸
以慰當時拳拳者故後世之士欲見佛菩薩而不可得
則必效焉此塑像所以興也東漢之後教入中原有妙
傳此道而傑出於其徒者如丹霞德山皆號第一流然
丹霞禦寒則燒木佛德山説法則徹塑像其於目連之
論若相反焉余毎疑之而考其所自矣蓋由迦葉至師
[017-4a]
子二十三世而離離而為達摩由達摩至忍五世而益
離離而為能為秀能秀之辨姑置未論禪教之判其來
巳久自達摩既離之後不立文字則無復以教相為主
者此丹霞德山所以不得不與目連殊也雖然達摩之
道其果離於佛耶其亦未嘗離耶色空未融則物無非
妄一視而空則物無妄者既謂之妄則無物可存既曰
無妄則何所存而不可乎是故累土於地屹高尋丈假
以金碧丹雘之飾望之儼然固不離一聚塊耳然方為
[017-4b]
聚塊夫人皆得以賤之一旦建立於上雖頑夫悍卒亦
必肅然如臨父母是可以妄斥之耶其功蹟之妙雖幻
於作者之手而瞻仰之誠則生於見者之心原其手之
所以運用推其心之所以孚感天機忽然不容擬議教
外不傳之妙巳行乎其中矣然則丹霞德山之道亦豈
殊於目連者乎此主禪悦者其於佛氏塑像所以未能
釋然不以介意也南劒天寧者大禪寺也政和間廢為
道宫奧殿佛像民不忍毁竭一城之力遷於東山建大
[017-5a]
道場靖康之初錫還舊額士庶紛來無瞻拜之地羣議
鬨然欲昔所遷者或曰東山道場自不可廢有石侁者
縻金錢二百萬鼎作塑像雄偉莊嚴過於曩昔而東山
勝地因得不毁既事且攜住持僧凈暹書請記於予曰
昔李遷修藥師院歐陽公為之記故遷得不忘侁其遷
之流歟願夫子記之于曰嘻地瘠人貧無如七閩者居
民脱損一錢不益於用怏怏然若切肌膚者累日今石
所損動以萬計其於妻孥口腹之奉了無與焉問其所
[017-5b]
以則曰天寧道場祝君父萬萬壽不可以一日廢其區
區之誠有足嘉者豈止為李遷之徒哉故余為書之且
記其所以然者異時禪悦之士來造天寧一瞻塑像釋
然而悟不必掃滅教相止了達摩之心將歸德於遷耶
將歸德於侁耶其亦將有取於文乎東坡嘗有言曰譬
如油蠟作燈燭不有之始終不明當作如是觀可也
   沙縣福聖院重建塔
塔寺之建自罽賓國始舉國之大不過二所佛氏且從
[017-6a]
而贊之以為希有事然則佛塔豈可多得耶唐武后欲
創祠於白馬坡張廷珪力諫曰窮山之木以為塔不足
高也后乃止然則佛塔豈易建耶然近年以來井邑盛
處必有浮屠計天下之大當以萬數難易多寡何相絶
如此豈今日佛教之盛非昔者比乎抑天下富庶而土
木之功易於創造乎余嘗疑其説以質諸長老曰凡建
造者為殿以供佛為堂以供僧為橋為路以通往來是
各有所為而非偶然者獨浮屠之建動切星漢其功甚
[017-6b]
勞其費不貲而於僧徒未見其有益焉然則古今所以
難之而不欲多建者豈非為是耶長老曰不然此莊嚴
之道也今人未必非而古人未必是也今夫假木石之
功而飾以丹青之麗光芒璀璨卓然出井邑之上凡有
目者皆見而仰之曰佛菩薩舍其下凡十人睹之而一
人能作正念則千而百萬而千展轉不窮當有不可以
數計者是則莊嚴之勝以五采説法而觀瞻之士得以
目聽之其助教化固不小矣而謂之無益可乎此阿育
[017-7a]
王之建塔所以至八萬四千而佛氏闕/不以為多也南
劒之沙縣有寺曰福聖古道場也三朝宸翰實鎭其中
古塔中立蓋累數百年舞風沐雨望之默闇不足以聳
人住持僧端一毅然撤去曰吾將協衆力以新之銖積
寸累殆十餘歲斲削之功僅十五三易主僧事益因循
塔忽倒影在密室中雖雨暘弗變也衆復駭之益加重
焉大丞相李公為之濃墨大字以題其額又録宣和褒
封之制而繼之以泗濱驚世之迹刋於塔右將以誨成
[017-7b]
適公還朝而主僧之志老矣建安郭侯來宰是邑乃喟
然而嘆曰君父遺蹟既臣子所不敢易而塔廟之設乃
遺蹟之所託者也於此不竭力焉恐非人臣之道也諺
曰作浮屠者必合其尖將以合之捨我而誰哉於是率
邑人之彦者告以故且令主僧了機從而奔走之故富
者出財能者竭力亹亹相勸殆有不能以自巳者閲明
年而塔成實靖康改元之春也其級五其廣四十有八
尺而高三十丈雲煙縹緲之間金碧相照夜燈數枝煥
[017-8a]
如星斗嗚呼盛哉豈特使百里之内遷善於觀瞻之際
而悔過於杳冥之間乎三后之志且不廢於海濱而雲
漢之章人天共仰蓋將與日俱新矣夫仰而事君俯而
化民今一舉而兩得之其可謂賢今尹哉余適罪逐還
鄉與觀勝事侯乃以記文見屬余曰嘻昔韓愈氏必欲
火佛氏之書而廬其居然後為快於心至僧澄觀能造
浮屠於淮泗之上欄柱雄麗高三百尺愈遂作詩以美
之且謂當時公才吏用無如師者遂令澄觀之名同愈
[017-8b]
不朽得非寶塔之建於有為佛事為甚難顧雖倔强如
韓子者亦不得以却之乎今莊嚴是塔而主其寺者僧
惠深也具正大法眼為達摩嫡嗣若非澄觀所能髣髴
余嘗從之論西來意又非若退之以談佛為諱者固願
以筆墨贊之而況邑大夫切切外護之志在君與民又
於予為詩酒之舊見而屬之勤至於再三者乎此皆余
所樂書者敢以不才辭
   興化重建院
[017-9a]
余嘗謂人之才術智識常生於不得已而死於因循者
則亦偷安而巳矣此天下之通患而祝髮壞衣者尤甚
也何以言之風雨寒暑不可以切身鹿豕不可以雜處
飲食不具居處不可以得衆倘未嘗有寺而欲闡揚祖
道者其於創立豈可以巳乎若夫既有寺宇粗可以居
而歲月相仍摧風爍日主之者雖惻然作念欲一新之
徬徨四顧曰陋者可補也頽者可支也汙漫者可飾也
因陋就簡吾亦可以安也又何必盡毁舊廬化出蓮宫
[017-9b]
然後為快於心哉因循偷安是亦人之常情耳南劒沙
縣有寺曰興化屹立山間雖云簡古然建於中和之初
梵宫所當有者無或不備光化間嘗勅翰林以題其額
政和未又易律為禪以其在閩中亦卓然號為古道場
三百年間未聞有惡其弊者政和丙申法湛主此亦可
以巳矣師乃愀然不能以自安曰屋老如許門宇蕭然
亦何以為佛地哉扶傾立仆茍新耳目瑣瑣然一二治
之非吾志也於是即寺之左得地爽塏斬茅焚翳乃遷
[017-10a]
故址顧雖齋庖索然殆不能煙亦未嘗過計縮身節口
益堅今力得匠者數十人乃躬自執爨如事其師雖風
雨迷天弗顧也誠心旁達鄉井翕然由是富者出財壯
者竭力百日之間輦土運材有至於三千指者故閲十
年而寺成巍然中立危棟翬飛欲凌霄漢堂堂塑像亦
妙絶一世為堂於上者二内而晏寢外而演法為堂於
下者三以供羅漢以齋水陸以飯緇素香積有㕑聲鐘
有樓翼之以廊而重之以門左右前後繩繩翼翼計寺
[017-10b]
内外既無毫髮不具其雄麗莊嚴又非前寺所能髣髴
而尺椽片瓦俱出師力未嘗取用舊者嗚呼難矣哉是
可以因循而不因循者也其勉勉自克志力俱到當於
前輩求之故余因其求記乃詳為書焉且以為怠惰委
靡者之戒云師初建法堂石其基者再凡再圯師憂甚
忽省往時夢建是寺有龎眉皓髮者告之曰寺基更深
二尺許乃眞道場嘗試闢之恍如夢中又得石柱六以
建殿宇有足痕者尺餘在石柱之陰見者皆云此佛迹
[017-11a]
也非雕鐫所能至此寺之興所以神速如此嗚呼夢中
之境變滅須㬰石中之迹千古不變其將以夢為虚而
以石為實乎通乎晝夜本無二理石固非實而夢亦非
虚也夢中占夢師固未暇然既賴此以興寺要了此以
為寺之所以興故余併為師論之
 
 
 
[017-11b]
 
 
 
 
 
 
 
 栟櫚集巻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