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苕溪集 > 苕溪集 卷十四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苕溪集巻十四     宋 劉一止 撰
  奏狀
   舉陳之淵自代狀任中書/舍人日
具位臣劉某蒙恩授前件職准令郎文侍從官授訖三
日内舉官一員自代者右臣伏覩左從事郎充臨安府
府學教授陳之淵學問淹通文辭贍蔚頃居太學試選
屢優効官以來志節彌勵儻見録用必有可觀舉以代
[014-1b]
臣實允公議謹録奏聞伏候勅㫖
   舉吕廣問徐康狀任給事/中日
具位臣劉某准尚書省劄子奉聖㫖令行在侍從官各
舉所知二人臣恭依聖上選舉到官具列於左須至奏
聞者
 一左宣教郎吕廣問文行粹美論議髙明胷有所存
  實有治具流寓嵗乆守道安貧鮮見其比者嘗蒙
  朝廷召試館職不報尋出補外前後歴任職業甚
[014-2a]
  修
 一右奉議郎提舉两浙西路茶鹽公事徐康性行冲
  粹學識淹通論辨古今悉有依據雖以蒙朝廷擢
  為使者用建所長未究施設
右件二人實臣所知蒹採輿議儻蒙録用必有可觀伏
望聖慈詳酌付外施行謹録奏聞伏望勅㫖
   應詔條具利害狀
右臣伏覩今月二十七日手詔令中外侍從省臺寺監
[014-2b]
執事官監司守令等名實已見的確利害凡可以省費
裕國强兵息民者條具以聞仍已詔大臣置司修政有
言聞達悉付講求有以見陛下焦勞圖治宵旰靡遑仰
師周宣所以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之意以惠天下甚盛徳
也然臣謂修政之舉置司而講求之宜也何宜聞而乆
未聞耶昔梅福以南昌尉上書乞假報傳主行在所條
對急政四方之士固願効其所聞以為所不當緩如福
者多矣及今始求之豈亦所謂急政者乎方今中原版
[014-3a]
蕩九廟播遷外憂猾夏之逺夷内有弄兵之羣㓂而又
僣偽竊國之人反側自疑日夜謀我言政之急未有如
今日者陛下詔臣等以省費裕國强兵息民之事固議
者所當急乆矣然事不素講而求之於一朝夕之間所
謂足國裕民者誠不知其方欲足國則民不裕欲裕民
則國不足一旦用度有闕郡縣吏不過隂取於民以應
公上之須陛下亦莫得而知之也所謂省費强兵之事
亦然欲省費則兵不益欲益兵則費不省加又有烏合
[014-3b]
招來之冦存之則縻費廩食不足恃以為强汰之則無
所歸日覆出為惡議者處此誠知其難也今日欲為陛
下論之而不知所當先則為不知言陛下問修政於羣
臣而不先期所自為則為不知政今日之事在陛下躬
行者顧莫先於省費非謂天下之費必待陛下而省也
以為不如是則不足以感人心而示好惡政之本不立
也臣愚不肖待罪臺屬於兹有日矣竊聞陛下小心如
成康儉徳如文景篤好書傳踰於聲色尚方服用簡樸
[014-4a]
無華與士庻之家等搢紳交歎以為聖慮宏逺不以一
日奢靡快意為樂也然邇來議者頗謂嵗取左藏庫金
帛之數不減全盛時有司告病縉紳惑焉豈陛下儉於
一躬而賜予或未節耶且左右親近之人至無厭也不
以禮法抑之将何時而巳仁宗皇帝嘗語侍臣曰左藏
庫月供錢千二百緡此周王所謂供王之好用朕宫中
無所費其令罷之當是時左右親近之人非不多也然
而無所覬覦者知不可也又况其間畏義知耻與上同
[014-4b]
休戚者雖予之将辭焉其不然者皆貪得無厭不與上
同休戚者也又何恤焉且陛下厚於及人而以身當天
下之謗其無乃自為謀者疎邪臣願少抑賜予之費與
所謂雜色供奉冗食無用之人稍鐫減之示好惡於天
下則修政之本已立其事為之末乃可議耳夫修政之
日無㣲而不當舉議将次第而行之莫若詔監司郡守
縣令各至所部詢問父老講求一方之利害若曰孰利
未興孰害未除孰民田有遺墾孰為知兵孰材武可用
[014-5a]
孰土豪可任使其當山川控扼㳂河瀕海之地則曰某
地可守某地可戰某地可為寨柵廬舍某處可以積粟
漕運各以方畧來上然後以其説深考而熟計之度其
可者行焉間遣近臣巡按某地而核其實以為之賞罰
黜陟則事無有不得其要領者今未嘗目見耳聞而獨
使之汎然論天下之利害其有益於施行者無幾耳趙充
國號為通知四夷事者且曰百聞不如一見臣願馳至
金城圖上方畧况餘人哉乃若裕國省費强兵息民見
[014-5b]
於事為者則臣謂莫若求之民兵盖四者一事而已古
者兵民為一故兵不可勝用而國不知費趙一國耳長
平之戰四十萬人死其后亦不聞無兵秦男子十五以
上悉驅之從軍則是民即兵也比年以來為民兵之説
獻於上者多矣卒莫之行巡社之法既行而旋罷豈朝
廷難之以為擾民耶是計之未熟而行之不得其要者
也若臣之説則異於是陛下即行之不過下半紙檄以頒
郡縣郡縣承天子詔㫖而告之民民則樂從之矣初無
[014-6a]
有甚難盖其説曰不募不籍不教不易其名不奪其業
不係縻於官不程督以吏如是故民不擾而樂從凡縣
鎮鄉社之民通使為之不欲者勿强並習兵器若弓弩
戈矛槍挺刀牌等随其所習以今所謂保正長者總之
曉以利害使各保其田桑廬舍境内有㓂悉聴捕逐其
獲㓂之賞則有常格見於著令若遇大盗并力殺獲則
聞於朝稱其事而旌賞之如効用之法其平居講習精
於武藝者聴保正長推舉不以多少聞於州郡州郡按
[014-6b]
試之如所舉者為之旌别蠲其身丁及三犯杖聴贖彼
固知保田桑廬舍之利而又有意外旌賞之寵無所係
縻無所程督亦誰憚而不為哉今夫羣天下之士而試
之有司次第薦送而官使之彼誠利於得官也挾䇿覔
舉雖終老而不悔曷嘗募之使為科舉籍之使不得脱
耶使民習兵無以異此為農為商不易其名不奪其業
且将因詢暇時嘯其朋儔自相講習梃者擊戈矛者刺
弓弩者馳射彼歸而求之有餘師又何必驅而教之為
[014-7a]
哉且山谷强悍之民初未嘗敎也而藝絶官軍者所至
多有如曰必驅而教之使知坐作進退是猶博士先生
緩帶徐歩升堂巍坐而談經坐諸生堂上擊鼓而進退
之以為文物表儀化民成俗可也所謂學者豈真有待
於是乎孔子曰不敎民戰是謂棄之而臣乃以鄉社
之兵為不必教者非兵無事於教也以其勢與官軍不
同非仰食公上者之所繫至衆一或擾之将不樂從藉
令習業不精假之嵗月所得十一不巳多乎嗚呼兵之
[014-7b]
弊甚矣其患有不可勝言者在祖宗之時平居無事則
竭天下之力以飬兵在今日國勢阽危則竭天下之力
以飬亂今臣之説雖未能銷患於赫赫之際而能為陛
下銷患於㝠㝠之中雖未能足國裕民於一朝夕之間
而能為陛下足國裕民於三嵗之後且為乆逺無窮之
利若以三嵗之後無救目前用置不講則是其弊終不
可救也願陛下下臣章雜議若以為可則立為賞功勸
勞之典㕘酌舊所著令損益而施行之此臣所不能知
[014-8a]
也或曰臣之説朝廷非不聞也不果行者懼民之知兵
且為亂也臣曰不然强悍之民崛起山谷十百為羣輕
犯縣鎮居民無逺近多寡望風奔走與異時敵人所至
率以一歩卒聨十百人而驅之拱手屈膝以受箠擊莫
敢與抗者非不顧其生也誠未嘗聞鬭戰擊刺之事耳
僅有一能者則荷戈持挺出當之矣此臣所耳聞而目
見者也借令一鄉社之民自起為盗則有他鄉之兵制之
一縣鎮之民為盗則有他縣鎮之兵制之矧未必皆然
[014-8b]
即臣之念至熟悉矣雖然臣竊觀陛下詔大臣説宫屬
置司講論以修政為名誠美矣顧所以稱是名者宜何
如哉使一國之政如一家之政小大快心上下告語畢
精窮思推忠盡誠罔有嫌隙不顧望陛下風㫖不迎合
大臣論議惓惓焉閔閔焉惟恐一事之有遺䇿一物之
有遁情則庻幾焉臻於有成可日月冀也如其好是美名
而不克充其實且聚訟交訾若築室于道謀則非獨不
可以日月冀抑論議有不出於至公者矣元豐餘例之
[014-9a]
舉崇寧講議之名事出權臣弊政充塞貽天下患害至
今未艾也願陛下察焉臣愚無知識姑陳其槩以塞聖
問伏惟留神幸察
   轉對奏狀紹興/乙未
具位臣劉某准御史臺牒五月一日視朝論當傳對今
具已見須知奏聞者右臣竊惟義倉之法論始於隋増
廣於唐而國朝因焉其意若曰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
之蓄九年耕必有三年之蓄國無三年之蓄則國非其
[014-9b]
國矣當其豐登粒米狼戾俾輸其餘以備凶荒未為過
舉不幸有金穣水毁木饑火旱之變則用其私蓄固足
以賑之社倉是也隋開皇間長孫平請令諸州百姓勸課
因社共立義倉收穫之日各出粟麥藏焉社司職長檢
校多少嵗或不登則發以賑之然立法猶未備也至唐
貞觀間戴胄請自王公以下爰及衆庻計所墾田稼穡畆
頃毎至秋熟以理勸課盡令出粟各於所在為立義倉
國朝乾徳間天子哀嵗之不登而倉吏不以時出與民
[014-10a]
於是著發粟之制使不待詔令其後病吏之煩擾而民
罹轉輸之困又罷之至仁宗皇帝始復舊制民到於今
賴焉然而推行之意有未盡合於古者豈得不論且所
謂義倉者取粟於民還以賑之固不可以不均今也置
倉入粟正在州郡嵗饑散給而山澤僻逺之民往往不
霑其利其力能赴州就食者盖亦鮮少而况所得不足
償勞流離顛沛有不可勝言者此豈社倉之本意哉恭
惟陛下天慈廣覆一視同仁凡政事繫赤子之利害者
[014-10b]
見於詔令丁寧熟復靡有不至而奉法之吏因習故常
憚於改為使上之徳澤不克下究臣竊惜之臣愚以謂
義倉之粟當於本縣鄉村多置倉窖自始入粟以及散
給悉在其間大縣七八處小縣三四處逺近分布俾適
厥中若未有倉窖則寄寺觀或大姓之家縣令總其凡
以時檢校遇饑饉時丞簿尉等分行鄉村計口給厯次
第支散旬一周之庻幾僻處之民均受其賜不復棄家
流轉道路此利害之較然者也伏望聖慈下臣議更賜
[014-11a]
詳酌儻以為可斷而行之不勝厚幸謹録奏聞謹奏
 
 
 
 
 
 
 
[014-11b]
 
 
 
 
 
 
 
 苕溪集巻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