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苕溪集 > 苕溪集 卷十一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苕溪集巻十一     宋 劉一止 撰
  狀
   與越帥議討杭賊狀
某竊聞杭州兵士閉城門奪守帥殺監司縱火大掠繼
聞閣下遣卒徒數輩入賊招諭曉以禍福且令出降使
者再往返賊辭卑屈而未决彼自以罪大不宜遽出入
竊大府子女玉帛之欲未厭於其心彼非不知吾帥治
[011-1b]
吾州如古人御軍士有恩信勞來衣食之甚厚也盖勢
窮力屈而後降耳日者又聞閣下以為賊不足平方将
發屬郡之兵自将往討絶江濟師某竊疑之或曰信也
或曰兵家固有先聲後實此殆為先聲者耶或曰閣下
謀府靚深非吾徒所能料也然不然未可知也且賊奪
守帥殺監司變之大者閣下受朝廷之寄當一面之重
討之宜也頋未知所以討之之䇿安出耳自軍律廢弛
吾州之兵與屬郡之兵其舊存者驕肆狠悖猶杭之兵
[011-2a]
也然今日之勢在彼為死士在我為驕卒彼一以當我
百若新募之兵又率皆田野之人未嘗閱習姑使帶弓
劍執旗纛以守郛郭縶犬豕而蒙以虎豹之皮一露爪
足彼則咍之矣又杭起自江而濟有二道曰西興曰漁
浦率皆背水未見其有異也夫两軍相拒於平原敵向
水我背水且不可况背水而攻人之城哉此兵家所謂
危道也某愚見以謂莫若招衢婺温台等州之民居山
谷間號為土豪者假以官稱誘以厚賞使募鎗杖手擇
[011-2b]
精鋭数千選將統之取道由富陽以進並山遵陸而無
背水之窘又檄浙西諸郡兵尅日俱集民出其左浙西
兵出其右賊勢窮迫必靣縛出降藉令不如所欲在吾
州固未有患也某愚陋誠重守帥之出譬如將百萬錢
與人博必三復投之若悉舉而大投有不勝則無繼矣
兵家顧豈有必勝之理哉方今國威未振民卒幸亂旁
近竊發者非一吾州之氓以帥為命今舉一路之兵自
將以徃不顧其後以我之百當彼之一而又履兵家之
[011-3a]
危道誠恐非徒不足以靖亂抑有不可知者昔魏遣太
子申自將攻齊過外黄外黄徐子勸太子還既而曰彼
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衆太子雖欲還不得矣伏望閤
下熟計而審處之無為欲啜汁之人所詿誤也某越職
妄議罪在不貸然今日之事非常事也輙冐昧以獻無
任懐懼之至
  劄子
   論僥倖之門不塞
[011-3b]
某嘗聞朝廷之患在僥倖之門不塞僥倖之門不塞由
至公之路未開好惡以是屢移綱紀為之浸弛數十年
來姦憸顯行蠧弊百出職此之由所頼以救世者在大
賢君子居上而力持之如其持之不力則至公之路必
不開僥倖之門必不塞抑恐有以召之也其請言一二
事祖宗以來人材進用非功徳盛大才能超異未有遽
至顯要者大抵由外以及内更歴既熟且須以嵗月之
乆始見選除今也内為省郎外為監司有未歴二數考
[011-4a]
者僥倖之徒殚竭日力奔走求合不復知分守之可安
不曰有以召之乎入仕之初必由銓選其來乆矣今也
後進少年僅得一官即以㕘部為辱夤縁請托求為王
官次則辟舉往往得之求而不得其路自塞求而得之
何病而不求不曰有以召之乎中外百職初無異才今
朝廷之士入而不出服職在外者雖有異能顯効不見
召用間有召者則羣起而詆之恐其妨已進也两途既
分向之樂事勸功者且化為茍簡矣不曰有以召之乎
[011-4b]
親䘮而奪情從仕者盖士之所不忍而朝廷非軍興搶
攘且其人才實足以當重寄者不輕為此舉也異時雖
迪功郎之㣲亦起復為州縣官甚者有親䘮未絶而先
期求起復今此風未盡革也特假從軍之名以為出仕
之地耳故士之無恥者不復安於執䘮不曰有以召之
乎事之可言非特此數者而已某竊謂救時之弊莫先
於至公行此一言疑若不難且其事若迂緩非所當急
也然而理有必至者公道行則好惡明好惡明則賞罰
[011-5a]
當賞罰當則吏各盡其能而賢者樂出為用賢者樂出
為用則内治舉而外侮銷矣在今之日恢至公之道而
力持之豈無望於大賢君子也哉然以此屬相公者非
特某也干冐鈞嚴無任恐懼之至
   論増立嶽祠之弊
某竊惟親民之任祖宗以來實重其選故於選人改官
親御便殿臨軒閲實然後授之利害在民不敢輕也伏
見近者朝廷増立主管嶽廟之格又有額外特差所以
[011-5b]
矜恤流寓及乆於銓曹而不得調者徳已厚矣然選人
未仕志在便私往往求之在今日固未有患更一再任
夤縁請託薦舉及格則改官親民矣且所謂主管嶽廟
者名為出官實不任職親民之任其可使未嘗任職者
為之乎誠恐遺患乎他日之民甚大有不得不慮也某
愚意欲望朝廷詳酌令吏部立格應選人自出身以來
未曽歴州縣官終滿一任者雖考第滿之薦舉及格並
不許改官其京官出身開陞親民資序者准此不惟有
[011-6a]
以仰副聖主憂民惻怛之意亦所以成就人才稍令更
歴習熟見聞他日任使有大於親民者要自此始也
   論移易縣令
某伏覩紹興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指揮江南東路漕臣
申請契勘本路知縣内有庸懦不可倚仗之人縁别無
罪犯難以按黜欲乞許於縣丞及監當幕職官内諸司
公共選有風力才幹之人两易其任各不理違闕奉聖
㫖依又紹興六年六月七日臣竂上言欲乞申敕帥
[011-6b]
守監司今後縣令之庸懦不才者依法移易之此殆以
在外之職號為最難且切於民之利害者莫如縣令故
假監司之權得以察其能否而易置之甚盛徳也然某
之愚見以為尚有可議者人才有能有不能事任有劇
有易能者處其易不能者治其劇則稱職者鮮縣令之
才既不多得則莫若移易而不能治劇者亦未為棄才
又無罪可書遽加以庸懦不才之名則是無用於世茍
蒙此羞雖易以他職其尚肯復自淬勵以求稱職耶自
[011-7a]
古聖賢未嘗敢以通才望人特曰因任而已謂之因任
則隨其才之短長而審處之彼善於此可也故自元符
以來立法止曰知縣有繁簡雖易監司察令之能否許
隨宜對换而不以惡名加人非特出於忠厚抑利害之
實不在於此欲望朝廷更賜詳酌遇有移易許止言某
人長於某事宜處某職乞相對换其餘依紹興五年三
月二十四日指揮庶㡬人人感奮以赴事功民受實徳
某愚陋僣言無任恐懼之至
[011-7b]
   論財用
某嘗觀唐史稱劉晏斂不及民而用度足初未之信及
考其所以致之之術大抵籠商賈之利而歸之公上以
供貲用故科斂不及於民且山澤之利在商賈乆矣當
天下太平無事時固未嘗較官取之薄商賈得之厚以
其利厚故奔走之而不以為勞不幸有軍興之後用度
日滋將取之於民則民力有時而弊且仁君之所不忍
不然又不知計之所出當是時也豈可坐視商賈獲甚
[011-8a]
厚之息而不自為計耶晏之領漕事也常募善走者置
遞相望探報四方物價低昂雖逺方不數日皆達使司
食貸輕重之權悉在掌握又於諸道置知院官每旬月
具白州縣雨雪豐歉之狀豐則貴糴歉則賤糶咸以榖
易雜貨供官用及於豐處賣之應民之急公務交裕其用
𣙜鹽法不但轉鬻商人而已又官自運載於乏鹽州縣
鬻之官獲其利而民不乏謂之常平鹽事類此者不一
是以正元之間雖遭變故而國用不匱户口蕃息由朝廷
[011-8b]
能盡晏之才使得專制故其效如此某以為今日之事
莫若選擇近臣之通曉財利者於瀕江要便處置司聴
其自辟官屬專制國用倣晏之意逺近移易貿遷有無悉
從便宜勿拘之法得盡其智能庶㡬利入之源浸廣有
以佐軍需而寛民力伏望朝廷詳酌施行
   論私販茶鹽
某竊見私販茶鹽者皆不逞之人平時賤買貴賣於鄉
村往往家至户到不容其不受而畏法者稍不從必懐
[011-9a]
私憾他日或敗置於有司乃妄通豪民及素所讎者儻
或不能為獄吏者必諷其為之盖利豪民之赴獄而有
所求索也及已斷罪追納賞錢或無所出則又妄均攤
於平人所至官司雖知其詐例皆容之恬不為怪重使
良民被害欲乞自今後因茶鹽干連無實狀之人不許
留禁止令知在供證其犯人果無財産可以充賞不得
亂有均攤止監鄰保備還所賞獄吏絶於覬望罪不及
於無辜且鄰保者必加互察不容其私矣伏望朝廷詳
[011-9b]
酌施行
   上殿劄子
臣竊惟天下之事下合人心上合天意中合大道者惟
有一言曰公而已矣老子曰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
乃道盖混而為一非容不能公三公之稱謂其容而能
公也王訓大王者之稱謂其公而能大也則是公不可
不與王同徳王不可不與天同道此天下之至理也臣
竊觀陛下自臨御以來於天下之事未嘗容心於其間
[011-10a]
大臣以為賢則進之臺諫以為否則退之與政事之因
革羣臣皆以為可則審察其言而罷行之可謂至公而
無私契天合道者也然而身為三公不知與王公徳者
非一日矣已所好者與之雖愆於理而害於事者弗非
也已所惡者奪之雖才有堪於用者弗取也議有當於
人心者弗行也夫如是則政事安得無疵纇民安得不
受其患哉惟公也故賢者願立於王之朝而不肖者退
聴而革心道徳所以一風俗所以同上無粃政下無幸
[011-10b]
民内治之所以舉逺人之所以服夫所謂公者一言而
已矣見於利害能如此此其故可不審耶臣愚欲望陛
下詔執政大臣諌官御史與百執事咸體上心剗除弊
習宏開正路終始惟一則治道之隆三王可四五帝可
六天下廓廓乎其無事矣取進止
   又
臣竊惟為政之要莫切於救弊事之弊者固非一端而
尤以人材為急自古人主所與共天下之治者未嘗不
[011-11a]
屬公卿大夫士必得真材實能列於庶位徧為吾用猶
懼有闕比嵗以來乃或不然舉所謂材能者皆斥而去
之事孰與濟人才淪落莫甚斯時迄今垂二十年稿死
寂寞之濵者不可勝數矣其幸而未擠於溝者於今
亦無幾人可勝慨歎昔人或以十年不調白首為郎尚
痛恨其不遇方之斯時猶未為失其所也臣以衰晚誤
膺簡召自揆庸虛豈有深謀秘畫可以仰裨日新之政
惟有振滯潦之失説願以為陛下深詔大臣搜舉向來
[011-11b]
擯斥委棄不用之士取其尤者越次㧞擢必皆仰戴㤙
徳益輸忠藎於以共成治道實非小補惟陛下留神財
幸取進止
 
 
 
 
 苕溪集巻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