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學易集 > 學易集 卷六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學易集巻六
            宋 劉跂 撰
 序
  温道士字序
熙寧十年冬余侍親京師間則訪故舊與語而得温子
其為人大抵恭而和喜讀書善談説然少而有目眚居
欲就清浄避事自養益浩然欲逺引者久而不欲去其
[008-1b]
母明年夏余居定力寺晝有道士叩門且入余愕視則
温子也問其故則居于醴泉觀事其師王慶之既閲月
矣為余道其詳已而泣且請曰某不孝至于此昔先人
捐館舎母氏葢甚少而安適貧約不少倦為有子也某
不幸以疾不得寧而去雖母氏安伯氏之養聽許之去
獨不歉于心乎將何以教之余聞而悲之因語曰古之
人稱不孝有五子曾有一于此乎且擇其術安其身不
以不義施于親而終之君子謂之孝而義之厚薄勢之
[008-2a]
疏宻則不預焉子殆似于此雖然猶有告也京師聲利
之宅非有佳山水而緇黄聚集視天下為多葢語黙動
容之間有足以施其親者甚衆子之質誠美矣又知吾
言而終之誰以子為不孝他日又請曰某之師名之崇
道願得字以為戒也余曰所謂道有以加于孝乎子惟
勉余言則無媿于道矣乃字曰孝俶而書前日之言遺
之遂以為序
  傅坦之字序
[008-2b]
古之人有身被窮約而簡易佚蕩曽不戚戚如漢之揚
雄者有富貴利達而内不自得奄奄如唐之韋執誼者
夫得而悦失而戚亦人之常情而兩人者如此由是言
之則居世悲憂愉佚繫其心所處何如而身之利害不
預焉葢人之不可誣久矣内直則安内不直則歉然之
色不謀而生彼雖陰自閉匿陽為充肆自以為有處而
不情之徵兆見于面目之外以是而享榮名躬利澤特
以身而寄也其心雖欲一日逍遥且不可得况有所謂
[008-3a]
直道而行者哉夫惟昔之達者視處其身如庖丁之處
其刀恢恢乎其游于世無入而非樂地此無他其心直
而已傳所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其是之謂乎吾
友傅子少好學外簡易而内淳至名曰坦之其體定矣
然一有愧于中則將有不果坦者乃為之字曰無愧夫
人之處其中者誠無愧矣則披心委情雖之鳥獸蠻貊
行矣况于人乎况于州里乎使不幸而貧且賤則揚子
是已未能無愧也則險偽將不召而至雖一語一黙且
[008-3b]
不得以直達况于出處乎况于利害乎幸而富且貴則
韋氏是也又何足道葢嘗持是以相天下之人凡詭形
匿智俛仰低委號為崇深以自阻固者彼皆有至愧于
中者也豈不欲為坦直而心實使之如此何可誣乎然
則自斯術以徃豈特吾子志之吾實志之久矣期與吾
子共之
  東原集序
吳人聘魯聴歌風雅頌而識其國俗之變及其得失之
[008-4a]
迹漢儒稱民性剛柔繫水土之風氣備論四方分野禀
受各異某少時讀之以謂性一爾事物雖異豈其人或
殊哉而驟聞歌辭亦豈能盡識其故如目覩然是皆史
家傅㑹嘗私竊疑之及身壯且老以事適四方多與其
人遊處嵗久漸漬熟其情偽雖曰土風所致而其人資
質淵源故自有不可同者頗已驗班生之説又得其所
為文觀之詳味託寓之情以驗其所效于後班班多中
則季子之智未易為不知者道然後乃知少之時信理
[008-4b]
而不信事于學為陋昔我先人蚤以諸生從鄉先生龔
公學問數道公剛毅誠慤行安而節和其為文章似其
為人葢上世居莱蕪徙淄川又徙東平皆在齊魯儒學
之地自孫宣公賈存道先生泰山孫徂徕石二先生兵
部王公吳文肅公李天章公十數人者皆以經學治行
大顯于時而公繼之磊落相望立乎大中之塗世所謂
醇儒樸學誠在齊魯為多則分野之論于是焉信公有
易説文中子説臺諌奏議皆别為書藏家論䇿記銘書
[008-5a]
序詩文凡若干篇為東原集五十巻其言深博爾雅造
次必于信義人皆知非淺丈夫之作而或未能深探其
㫖異時智識之士一歴耳目則所謂泱泱乎渢渢乎必
有能辨之者公沒後三十餘年曾孫愔能讀公書求文
為集序顧某也何足以知公哉以所聞于先人為詳故
書巻末以自致其景仰之意某年月日謹序
  萬佛名經序
趙郡李侯常武之夫人樂安孫氏自常武殁屏居里第
[008-5b]
閲誦藏經積十餘萬嵗鈔取佛名類聚次第數至一萬
使其子周南召南繕錄成書析為十巻題曰萬佛名經
嗚呼善哉未曽有也昔在無數刼時有同名佛同名國
城同名父母同名眷屬佛言使我住世㣲塵數劫説此
同名佛數終不能盡况復種種異名由是言之佛名廣
博無有央數非佛與佛誰能知者然薄伽梵為舎利子
説七佛為善作長者子説八佛為彌勒説十三佛烏波
離問三十五佛妙光世中五十三佛乃至過去莊嚴未
[008-6a]
来星宿見在賢劫各有名號若千若百若廣若畧廣或
億萬畧惟一二非限量也非多寡也應其機縁隨其願
力故無限量中示為限量無多寡中説有多寡今夫一
人之力十數嵗之間期至㣲甚眇而受持成就遂盈萬
數亦云極矣不可有加矣學道者安住空寂捨諸亂意
端身正向不著形色繫念于佛唱其名號入于一行三
昧了知十種功徳誠如是雖一佛所足以種諸善根故
蹔稱南無滅罪塵劫具足十念棲神浄土而况増益積
[008-6b]
累如是之多又復書冩受持展轉流布使未聞者得聞
未信者起信如人處闇照以燈燭如人方渡助以津梁
不離于此位而萬佛之名現前推原其功自夫人起其
為利益寧有既耶抑嘗聞之一切諸佛法如像如光景
如夢如水月故色與虚空等為幻事佛及衆生均是増
語然則謂名號畢竟有何異説食充飢謂名號畢竟無
亦應喚火得水學道者如是思維如是悟入然後于諸
名號一意自信雖不誦猶誦此之不知而逐于音聲氣
[008-7a]
息胸舌喉吻雖誦猶不誦也可不察哉夫人之子求為
序引因試論之以成夫人之志云河間劉某序
  後序
夫人世家錢塘曽祖贊隨錢俶入朝賜以官祖質父量
皆擢進士第妣李氏常武姑也世為婚相好故始笄歸
常武常武事親孝得官無仕進意沖澹不競人物為鄉
里第一夫人與為體宗族皆謂之稱皇姑王太夫人嚴
重謹禮罕能順適惟夫人是安寢疾久夙夜服其勞禱
[008-7b]
于上下請以身代喪居哀次因得羸疾彌年乃有瘳已
而亹亹綜家事調䕶内外人情感服尤好施求者靡不
厭其意孤嫠来歸如仰慈母奬䕶成就曲有恩意視人
因厄猶已困之大寒輟衣衾當案推飲食惟恐弗及人
或為夫人難之雖其子亦稍動容勸止夫人笑而不應
雅性無嗜好服用極儉薄閲佛書解其要義晨夕禮誦
非有故未嘗輒闋葢常武歿後十有六年享夀六十有
三大觀元年正月二日終于適寢二年七月十三日祔
[008-8a]
𦵏常武墓河間劉某既弔夫人之子周南召南于廬他
日又弔于殯二子同辭泣曰先夫人積行勤勞備有衆
善法應銘顧其子孱陋莫為介紹于世之顯人以得銘
日月逝矣念先夫人所錄萬佛名經夫子嘗為序意者
益著副篇載其行事并納諸壙中儻亦可以為銘矣乎
某曰是亦銘也已雖然序經可能也若曰夫人之事敢
辭又固以請迺採掇事蹟得其實為後序如二子之意

[008-8b]
  鄭州原武監碑陰後序
元祐六年八月天水趙公君錫以監牧使守鄭問其屬
曰原武監吾先大父文定公所請建歴年滋多中廢而
復其事迹本末固宜有存者吏閲故牘不能槩見或得
故邯鄲李公淑所為監記良悉而其石毁亡公覽之慨
然將復紀刻㑹易守宛丘八年四月中公自陳復来守
鄭州礱石前具乃使節度判官朱浚明推官孫勰書篆
李公舊記凡慶歴丁亥之官氏咸叙刻之又使管城令
[008-9a]
劉某别為後序刻諸其陰按原武監由慶歴而後官守
事治如邯鄲語中無所改逮熙寧七年四月河南使者
有言始析而入旁監八年罷南北兩使其監悉廢于是
賦馬給軍墾地為租廬舎器用聽他有司射取或拆賣
之旬月之間其地為墟又十有三年有詔復為監如故
以京輔近郡保馬八百匹六縣故地千四百五十五頃
有竒隸焉是嵗鄭始復為州諸役並興而監尤急緍錢
所發不問名籍吏毋得舞文畨休以百計而奔走執事
[008-9b]
之人自稱詔以六十日為期期足而畢凡為屋八百二
十有四官居園舎吏卒之區前記所有略具而井棚溝
封植藝之事其職在縣吏者嵗嵗増治之以為常以今
㑹之一廢一復費累巨萬而嵗之經用不預此亦傑役
而七年于兹未有書夫國馬大事也利害之數上之人
實圖之則何為而廢何為而復固無得而記云至于事
物名數及其嵗月烏可以無識抑聞之異時孳育之法
常在沙苑及河北而原武沙苑諸監専牧養而已今並
[008-10a]
河竭澤馬皆他産不能暑濕故登駒之賞設而未應牧
地散接田壟華離相錯其形如犬牙如蠧文如靨之著
面非截彼屬此公私易置疆理不可得而治也溝封之
法廣深三尺其崇再倍又植之林以為阻固嵗時湮圯
工以千計而丁壯數輩獨任其責一捐閑粟數百千斛
以募貧民則倍為崇深可支十嵗嘗得是三説于邑人
其言雖未必盡是要必有可擇者故因叙前記纂輯後
監之事并錄其説以偹有司攷焉八年五月一日序
[008-10b]
  闕題
粤自靈山拈出葱嶺傳来天下嚴林分枝布葉石霜古
月海㑹重圓畧在祖山隠若敵國誰主兹地演公其人
惟公系本坤維化行淮甸三提祖印二紀于兹仁義道
中空華發果荆棘林内石筍抽條莫將優鉢現前翻作
葛藤㑹去本覺首座見推道伴俾述叙言兔角龜毛敢
期有實狐裘羔袖終愧非宜紹聖元年十月四日序
  般陽集序
[008-11a]
徃嵗守官鄭圃地當孔道西游釋子多所延接問其所
詣非五臺即招提招提西都道場今芙蓉湖老人楷公
昔所棲止大善知識徒衆輻湊幾在臺山分受禮謁其
後遷寓東州機縁句偈徃徃在人風聲所臨靡不歸嚮
于是臨淄趙侯摹公偈頌號般陽集詒書鄙人請為序
引某早嵗信道老無所得究觀妙語欲加形容而悶乎
情忘嗒焉辭喪夫與豹除斑未之能也為蛇畫足豈其
然哉嗚呼洞山之後五世而幾息投子以来一傳而大
[008-11b]
振興衰天也亦由人歟政和五年十月望日河間劉某

  金石錄序
東武趙明誠徳甫家多前代金石刻倣歐陽公集古所
論以攷書傳諸家同異訂其得失著金石錄若干巻别
白牴牾實事求是其言齗齗甚可觀也昔文籍既繁竹
素紙札轉相謄寫彌久不能無誤近世用墨版摹印便
于流布而一有所失更無别本是正然則謄冩摹印其
[008-12a]
為利害之數畧等又前世載筆之士所見所聞與其所
傳不無同異亦或意有軒輊情流事遷則遁離失實後
學欲窺其罅搜抉證驗用力多見功寡此讐校之士抱
槧懐鉛所以汲汲也昔人欲刊定經典及醫方或謂經
典同異未有所傷非若醫方能致夀夭陶景亟稱之以
為名言彼哉卑陋一至于此或譏邢卲不善讐書邢曰
誤書思之更是一適且别本是正猶未敢曰可而欲以
思得之其訛有如此者惟金石刻出于當時所作身與
[008-12b]
事接不容譌妄皎皎可信前人勤劬鄭重以遺来世惟
恐不逺固非以為夸而好古之士忘寢廢食而求常恨
不廣爾豈専以為玩哉余登泰山覩秦相斯所刻退而
按史遷所記大凡百四十有六字而差失者九字以此
積之諸書浩博其失胡可勝言而信書之人守目所見
知其違戾猶弗能深攷猥曰是碑之誤其待未之思乎
若乃庸夫野人所述其言不雅馴則望而知之直差易
耳今徳甫之藏既甚富又選擇多善而探討去取雅有
[008-13a]
思致其書誠有補于學者亟索余文為序竊獲附姓名
于篇末有可喜者于是乎書
  金石苑序
東平劉繹如成叔裒次前代金石刻為書不以世代嵗
月獨以得之先後為次第取其先大父素所藏著巻首
凡得四百袠目曰金石苑請余文為序始余識成叔時
年二十餘方以進士得官時時来過余舎所誦説已多
鐘鼎間語其後又十四五年毎見毎進于前今遂以成
[008-13b]
書亟有請幅袠大小頗得中制裝禠亦精好覽之殊可
喜自三代漢唐迄于今金石遺文甚多葢不可為量數
湮沈消落之餘所存猶不勝計然而散在四方遐僻幽
絶人力莫能盡致今所有如此其于玩心游目亦可謂
有餘地則成叔之苑不足恨其小也雖非長洲博望彌
山亘谷而比之託寓迫迮無所散懐不亦既富矣乎余
友人滎陽王怡彦適身為縣令而夫妻手裝碑本無虚
日職事曠被拘不得去而不悔浚儀董之明子年少亦
[008-14a]
収藏古今刻辭亹亹成誦數遺余東漢以前墨本東武
趙明誠徳甫貴公子酷嗜古學倣歐陽公集古攷定同
異為一家言今成叔又有是書且言當滿千袠乃止士
大夫好之篤而余未識之者又不知其幾何昔人刻石
為二一植山上一沈水中又多即山磨崖大書深刻彼
其意豈徒然哉所以期望于後之人至深切而常情漫
不領畧視碑之存亡何啻越人視秦人之肥瘠鳴呼世
常得如數公者可謂無負前人哉近有知名士文學著
[008-14b]
稱問其書笥所藏赧然自失徐曰為有力取去余毎向
人説數公必舉此士為對葢語勢當然則今所書亦不
得而畧也
  泰山秦篆譜序
史記載秦始皇帝及二世皆行幸郡縣立石刻辭今世
傳泰山篆字可讀者惟二世詔五十許字而始皇刻辭
皆謂已亡莫可復見宋丞相莒公鎮東平日遣工就泰
山摹得墨本以慶厯戊子嵗别刻新石親作後序止有
[008-15a]
四十八字歐陽文忠公集古錄亦言友人汪鄰幾守官
奉髙親到碑下纔有此數十字而已余以大觀二年春
從二三鄉人登泰山宿絶頂首訪秦篆徘徊碑下其石
埋植土中髙不過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廣狹
皆不等因其自然不加磨礱所謂五十許字者在南面
稍平處人常所摹搨故士大夫多得見之其三面尤殘
缺蔽闇人不措意余審觀之隠隠若有字痕刮摩垢蝕
試令摹以紙墨漸若可辨自此益使加工摹之然終意
[008-15b]
其未也政和三年秋復宿嶽上親以氈椎從事校之他
本始為完善葢四面周圍悉有刻字總二十二行行十
二字字從西南起以北東南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
東面六行南面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復轉在西南
稜上毎行字數同而每面行數乃不同如此廣狹不等
居然可見其十二行是始皇辭其十行是二世辭以史
記證之文意皆具計其缺處字數適同于是泰山之篆
遂成完篇宋歐陽二公初未嘗到惟憑工匠所説無足
[008-16a]
怪人多以二公為信故亦不復詳閲余既得墨本并得
碑之形象制度以歸親舊聞之多来訪問倦于屢報乃
為此譜大凡篆字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讀者百四十有
六今亦作篆字書之其毁缺及漫滅不可見者七十有
六以史記文足之注其下譜成掲壁間久幽沈晦之跡
今遂歴然秦至無義不足論然李斯小篆古今所師經
千三百有餘嵗而復新兹可尚也如親逺黎史作親
巡逺方黎民金石刻作刻石著作休嗣作世聽作聖陲
[008-16b]
作垂體作禮昆作後則又史家差誤皆當以碑為正其
曰御史大夫者大夫也莊子曰且而屬之大夫衞宏曰
古文一字兩名因就注之史記于琅琊臺刻石偹列從
臣名氏余家所収琅琊殘字亦有五夫字然則夫從一
大因不復重出歟
 記
  馬氏園亭記
元豐癸亥余侍親在宋冬十月舅氏自汶上来問訊慰
[008-17a]
勞從容燕語遂及鄉里宗族故舊朋友徵存弔亡嘉興
念廢曰甚哉人事之多變也昔之崇墉邃宇岌嶪輝煥
今或散蕩離析列于編戸昔之膏腴沃衍田賈畝金今
或荒穢不治麋鹿是保昔之聫車列騎繁纓罽繡今或
重胝累胼逡巡道下昔之博珍善味醇醲滑甘今或日
晏嗷嗷饘粥不入至于日改月化朝戚暮悦處者出者
少者老者語未既悲嘆嘻吁愀然變容慨然而問曰異
乎哉何其廢者多而興者鮮耶余避席曰不然休旺代
[008-17b]
謝消息盈虚天之有也川竭谷虚丘夷淵實地之有也
而一興一廢人豈逃之哉且草木之將榮必悴龍虵之
將伸必屈温室洞房吹臺歌榭寧獨非昔之牢獄犴狴
乎火耕水耨陸海之地寧獨非昔之荆棘丘墓乎由此
觀之貧不必不富賤不必不貴興者未足恃廢者未易
絶也且東平之為郡左岱宗之鎮右鉅野之澤自崇岡
峻嶺以至通溝長漕水陸之珍魚鱗雜襲通闤帶闠延
甍接棟居者櫛比来者輻輳此固天府之地余親之所
[008-18a]
安將卜環堵之室以為居者也若乃舉强振弱興滯補
廢憂患相恤功力相成樂事安業者右之掖之惰游弗
率者左之振之使所居移風人人嚮勸此則所望乎鄉
人之賢者固亦賢者之用心何獨嘆異之而已于是舅
氏欣然喜曰子言是也然吾何足以及此吾所善馬生
希古其先力産起家已而寖弱弗振至生以醫顯復其
業如初𦵏其三世城西南原即墓買田築室以老庶幾
有終始者是可嘉也子其以是説遺之以慰其勞以戒
[008-18b]
其終諷鄉人之不然者儻亦可乎迺錄其言俾刻石于
壁舅氏樂安任某記者彭城劉某書石南陽蔡某
 曹州重修學記
仁宗皇帝慶歴四年詔書下取士教養之令三事其一
曰立學郡縣之吏頓首奉詔庠序並興而曹實近藩久
之缺然皇祐中錢明逸為州始以令從事學成郡之東
南隅其事具錢公所記語中及熙寧初以經攷士立教
授官事益衆多而此學不以時繕治嵗月披靡浸陋至
[008-19a]
不可支来者徘徊引去學以狀言州州言監司累章數
十莫肯應者元祐三年轉運判官張公景先以錢二十
八萬畀州使新之轉運副使胡公宗回益給二十萬州
乃選屬官綱紀葺事以故址卑下雨輒注室中則盡撤
屋隠以瓦甓増崇三尺有竒度屋以尋其崇不能二尋
深亦如之則五分其崇深而益一故門在西北由大衢
益折而南如入陿中則廟前翼張兩門門有巷以達于
衢後庖在東與學官比舎廪廥顧在其後則改卜于西
[008-19b]
寛饒下地車重易至滌濯出焉惟廟及兩堂可以因舊
則苴補塗雘之其弗可者輒更之如此先是召人計之
直百萬因怠者數矣㑹王公子韶韓公宗古皆以儒館
久次相踵為郡下車攬政以學為急而所選屬官與學
生之執事者通事務有心計商畧調度轉材儲貨新故
相足物物經意役徒雖髠鉗胥靡然劇易番休飲食豐
浹勤者别賞以金錢無不畢日而作故財力雖薄而功
遂倍或言大姓子出入學舎宜有助者衆謝不然曰徒
[008-20a]
擾之耳無益也一毫不干人人亦不知凡為費四十八
萬踰三時而學成周以重階袤為兩序中奠廟室環列
生舎夏有夾窻冬則重箔㑹講説于横經決疑難于主
善禮器之藏經籍之府賓客之次煬㸑委積諸所宜有
皆偹無缺又裒美材搆亭沼上瀹沼而疏之藝木以為
陰氣象肅逺得閒燕之勝明年春釋奠于廟用幣庭宇
明䆳儀物大稱登降興復之節不加舊而肅敬自新靡
不感勸已而序賓席齒飲食堂上獻酬拜揖禮成而罷
[008-20b]
退就次舎絃歌讀誦于于愉愉以學為樂誠不知暴慢
鄙倍之心安自而起所謂為善易為不善難于是乎在
鄉人長老乃始太息出涕曰生無益于縣官而所以教
毓成就其子弟至深甚厚不有紀刻何以示不忘某備
員學官雖㣲人言固願列之按曹地房心之分野堯作
成陽舜漁雷澤皆在其地而溝澮之潤接乎洙泗粤有
聖人之遺風焉故史家稱其人重厚多君子好稼穡以
致畜藏然他日號為事劇選將必以精急趣辦而其人
[008-21a]
亦習為懻忮以抵法禁痛乎風俗之所移豈其本然哉
昔文翁化蜀學者至比齊魯朱博大改齊俗則禮節如
楚趙匹夫自行其志為效如此况以天子詔令勸學教
士于聖人風化之地又王城百里而近者乎徃時濟陰
之士葢有授徒數千如曹伯山者定著六經之文如張
子㒞者逺人從學執經壟畔如孫仲彧者後来人物輩
出不減前日其以位顯者人人能言之不復論著其餘
學行自勵尚多有之世未之聞爾今學成士萃禮行一
[008-21b]
鄉此固學士大夫知名之時勉之哉何遽不如二三子
者某雖且終更而去異時過境而問庶幾親以身見之
惟日望之元祐四年二月一日記
  鄭州滎陽縣移建新學記
滎陽為鄭屬邑直衝衢界兩京之間于治固劇其地通
達易野在前世為戰墟及建郡縣更廢徙則又兼有三
河諸陵錯雜之俗凡為邑者平旦視事操牒負劵排決
而入丁壯垂白紛列庭下臺符府檄金榖趣辦是其尤
[008-22a]
急其次稊稗敓連證㑹逮而民所赴愬曲直論決顧
在其後已而吏戢戢取判于前其事或米鹽毫忽而案
牘積累至溢几格心目憒眊漫不暇領畧矧敢可否則
亦奮筆畫諾或遺期日而已如是日旰乃敢嘗食又經
涂貫其闤中行李所取道半天下使客旁午一物不應
呵罵立至其聲洶洶率常至乙夜迺定余亦為邑其勞
大約類此而陽羨蔣侯之為是邑也頗立條目分别區
處朞月之間以治辦稱于其暇時改築孔子廟學輸財
[008-22b]
赴功不勞而集前日之庳陋頽靡今得爽塏之勝庭宇
儀物一一告備始于仲春甲寅訖于季夏己丑是嵗秋
上丁躬率吏及諸生釋奠于廟絃歌讀誦以時肄習由
是長老欣欣以學成為慶嗚呼人知樂成而不深惟其
始之勤是猶為不知侯者邑人請余文為記故叙其本
末繫之以詩詩曰猗嗟新學其舊維何中堂不麋鹿
有家我營来斯匪筮匪卜霅然陽開人得耳目嗟爾邑
子壤陿而汚夫豈不學莫與為居小學大迷小慧大愚
[008-23a]
云誰居之不在我侯嗟爾邑士侯則厚女弗撓弗遷迪
以鄒魯非侯實能尚其自厚我歌此詩以告永久
  嵗寒堂記
東平李公自熙寧間歴藩服登從官言論風㫖在人久
矣中嵗退休汶陽城東崇仁坊之里第地近而曠帶園
為宅隠然静深有山林丘壑之氣即其第中構為虚堂
不侈不迫制度甚古其旁松竹蔽虧不受風日不改冬
夏榜曰嵗寒日與賓客遊適其上公殁鄉人敬公之居
[008-23b]
歌詠不怠于是嵗寒之名著聞于人公之子常武屬余
文以為之記居亡何常武即世余亦南涉江淮踰嶺嶠
更八九年乃得歸而常武之子復以為請嗚呼余自成
童拜公退而與常武游忘懐莫逆至相樂也嵗不我與
死生契闊三十年間歘為陳迹而余又至堂上追惟曩
時之人如對方䇿閲古人姓名邈乎不可見已顧視此
身如憶徃日之夢而忽復夢至其處怳然自喪悠然太
息政復太上忘情之士不能不以之慨意而况余多難
[008-24a]
易感從衰得白顧欲以蒲栁之質而誦後彫之語豈不
謬哉雖然抑聞古之人始生三嵗見恒河水念念不停
已踰六十而覺者示以無童耄性旋嵐偃嶽野馬漂鼓
而通人著論謂之不遷然則嵗月貿易事物流變彼自
爾爾吾何預焉公與常武雖身可使死而不可奪其所
好風尚磊落如有生氣余雖早衰善忘而省念平昔如
雞鳴後顧瞻東方終有精色此固常武所以見屬余亦
自信而不疑尚何可以易此因叙而書之以遺其子使
[008-24b]
歸刻石以識其先人之志而余亦私自警焉崇寧元年
三月十五日記
  嵗寒堂記案前嵗寒堂記為李常武作此篇為/兄子偘作雖標目相同實係二記
人有是心不能無感感有邪正淺深之異而所以感之
者固不一也觸于外而感于中者其感淺積諸中而感
乎外者其感深凡一語一言之間一事一物之㣲卒然
而遇介然而覺其機躍然動乎其前皆感也豈若涵泳
徳澤薫陶教化如南國之于甘棠而不忍翦伐晉人之
[008-25a]
見峴山而泫然流涕葢其流恩遺爱藴積于中者既深
則寓于物者宜其久而不替至如放逐不偶之臣羈窮
無聊見屈潭賈井于邂逅之頃亦為慨傷而嘆息遁逸
曠達之士過鹿門星瀨剡溪谷口未有不遐想其髙風
雅尚而欽羨之也此亦性情之所不能無者若槩之以
尊徳樂善景行好修之感則有間矣若夫前賢既逺不
得摳衣撰杖接其謦欬親其典型寤寐永歌瞻望不及
或得其經行遊宦之鄉讀書講道之地封植疏剔創為
[008-25b]
亭榭立為祠宇表掲襃崇以致其懐古仰高之思以衍
其流風餘韵之傳此固秉彛好徳之良心非其感于中
者有積累之素安得于嵗月既荒之餘而能溯在昔之
精英振既徃之休烈若有所迫而不容自已者哉先大
父煥章幼孤力學肄業于郊外精舎鄉先生黙成潘公
一見竒之指庵前竹命賦詩卒章有願堅松栢操同保
嵗寒心之句潘公大嗟賞刻其語竹上自是教均子孫
厥後大父辱交當世名公刻苦磨礪奮身儒科由長沙
[008-26a]
邑被召守嚴易信復歸郎省入侍經筵一讒去國凜然
風操著于麾節者三十年某在支孫中生之日最晚欲
求昔讀書之地堙鬱不聞嵗在癸已嘗侍撝堂劉公見
履齋先兄于伯父之塋舎教言甚款歴言其所以卜竁
之由其地為真懿大師浄信庵即大父隠約修藏之所
指其路旁之井曰此真懿所浚也緩歩後岡披刪荆莽
而指之曰此真懿之塔也真懿實為大父之母舅某既
竦然展禮顧瞻徘徊不忍去明年履齋即世其子偘不
[008-26b]
忘先兄之意榜此庵白思泉矣嵗在丙午始榜其堂曰
嵗寒取大父詩中之語也葢其更練世故而得于涉履
者漸熟探索義理而得于講明者漸精故尊徳樂善景
行好修之感歴三年而如新等百年而一日豈不以大
父自立之卓然于是仰止其艱勤宣暢其幽眇欲以厲
其勇徃追念之志復以告詔其子孫乎倘非于父師之
訓沈涵浸灌有日新之功何以越十有餘年而寄興于
堂扁者鞭辟益親切而趣向益悠長哉于此可驗其學
[008-27a]
矣今夫長松之下苔甃露䦨原泉淵水利澤沾溉酷旱
不涸行道之人固已飽其甘冽清泚之味是亦足以慰
子之思矣猶恨刻詩之竹蕪没不存然今日之脩幹寒
梢傲霜雪拂雲霄虚心勁節挺然而成林者非此君之
本支餘裔歟某嵗一登再登斯堂之上追念先世種徳
流慶之所基師友淵源之自始故迹隠然日邁月征風
聲消寂惕焉大懼且有媿于琅玕翠色猶鬱乎其蒼蒼
也間竊自念皇覽錫嘉適符章句尤汲汲焉惟恐學荒
[008-27b]
行墮無以上緝乃猷凜乎一髪之引千鈞也風簷月牖
與偘相期同保嵗晚幽貞之操其志亦有年于兹矣暇
日堅請書其顛末不敢固辭敬為之記重陽後五日宗
叔某謹書
 碑
  慈應大師政公之碑
鄆須城大谷山昭善崇報禪院住持賜紫慈應大師文
政姓令狐氏生須城令狐村其家相傳唐彭陽公楚是
[008-28a]
其上世再從父頌天聖中為殿中丞族子相如今為朝
奉大夫大師㓜不戲㺯踰冠度為僧䕶持戒律以謹宻
稱通大乗經論入諸講律老師宿學善其咨叩故丞相
河間劉公𦵏三世大谷西山之陽以恩置寺賜額昭善
崇報度静人如令歴選于衆乃以大師住持為第一代
披榛棘立基址種藝樵汲惟日不足已而緇素信服赴
者接踵寺娓娓向有成今林樾蔽虧宇像輝煥薰修供
養報國恩已亦報佛恩又受鄉人勸請造天寧大像建
[008-28b]
開元三門貲皆千萬而施者樂輸爭付之權衡稱量洞
八纎介既成咸懽然喜得未曽有性寛多恕雅不忍言
人過失犯而不校未嘗以色加僮侍議者謂恢然長者
衆中舉無與比鄉人士大夫下逮里巷老稚皆愛之重
之一無間言凡住持二十七年政和三年五月辛夘示
疾就滅春秋六十九僧臘四十五弟子崇能亦令狐氏
兄子之子實嗣寺八年二月壬申與諸弟子新福等共
二十八人歸全身建塔大谷東山下去寺四百弓占地
[008-29a]
縱横十有一肘乃勒銘石永伸哀慕其辭曰衆稽首慈
應師嵗三九獲衣止天華法泉涸孰求我覺導師爰
結集建兹塔便時日赴山谷忽奮厲如復生又號慕如
始亡藐我等懐謦欬守䕶此刹利羅維願力所加持續
慧命永無盡大宋政和八年二月壬申立
 贊
  李氏繡佛贊
稽首慈悲父相好光明藏應現行願力針縷妙措成我
[008-29b]
觀因緣空亦非自然性種種皆心造是心非造者佛子
不思議熾然一念生諸聖所加持具足千百億我願如
是故造作及見聞過見未来等同承佛記莂
  又贊
巍巍堂堂妙莊嚴聚一念現前非針非縷文聞已彰何
妨金露滿月當空誰知在處
  古器圖贊
想古之人悠哉邈乎我獲其器賦象在圖有客見之笑
[008-30a]
此展轉閲斯勤斯其人云逺我欲曉客耿不能言退觀
古人恍獨如存千載寥寥不在圖外謂不信者取器以

 題跋
  題醉道士圖
唐劉餗稱僧繇畫醉僧僧賂閻令加冠子為道士此説
謬甚然好事者多信之二閻貴顯取賂僧徒已自難信
又位置衣服悉異而云但加冠子尤非近理畫史稱范
[008-30b]
長夀何長夀皆師僧繇各有醉道士圖行于世余見人
家數本人物多少大小各不同安知非范何所為而必
云閻所加張本其不然明矣韋誕懸籠書榜鬚髮盡白
王子敬獨謂定無是事太宗傳呼畫師閻立本張彦遠
深論其厚誣龍眠李侯猥亦信悠悠之談聞子敬彦逺
之風其有媿夫
  題醉吟先生傳
河間劉某徃嵗浮舟南邁與岳州太守許公實同塗相
[008-31a]
約為江行棲宿守望之侣致相樂也居亡何公欲之官
相别去今年到泗上聞醉吟先生聲稱籍籍一日見過
愛其風尚蕭散問之家世則固許岳州之後又出諸公
所為傳贊集叙酬贈書跋之語甚衆嗚呼岳州有賢子
世之名士交口稱述之固宜而某也幸知其父子于先
後二十餘年之間今先生所養超越不汲汲于富貴此
政朝廷所欲待以不次行矣强飯勉之遂將有立于世
非但賦詩飲酒如是而止某雖衰晚多病尚庶幾及見
[008-31b]
之惟日望之
  闕題
古道釋二教源流至隋而止初班氏漢書立藝文志其
後諸史皆闕至長孫氏隋書乃有經籍志并載二教所
行書甚偹其辭詳贍有叙暇日錄此以便觀閲自距國
朝五百年間二教興廢多故皆可攷見欲為文續之病
未能也
 銘
[008-32a]
  来賢橋銘
   筠于江西為支郡地左而勝號稱道院其邑故
   建城今為高安其水為蜀水亦曰錦水自西南
   来逕州治然後衡貫城中東入于贛並州諸山
   有大溪又從東北来注之所謂来賢橋者此溪
   也故時不梁居人為箯輿或略彴交錯石上取
   過徃来扶攜岌岌行者病焉邑子陳仲吉獨捐
   家資改創石杠縱五十有八尺廣十有八尺培
[008-32b]
   兩厓以為崇而其隩乃八九十尺始于紹聖二
   年九月成于明年三月陳氏有子為僧曰本明
   學于泐潭真淨文禪師余嘗識文于豫章又與
   明遇汶上他日明請余為銘因不得辭銘曰
亘亘法梁来賢之鄉注之錦水翕為貢章懸瀑十仞流
沬瀰瀰莫敢以亂矧敢以厲爰斲其堅中廬之石是齒
是翼是堞是辟跨其上征焱不見迹穹隆連巻隠虹雌
霓康莊九衢閟此尋尺爾来衝衝過以枕席維水可渝
[008-33a]
維石可泐我銘載之俾也無斁
  董耘芝石銘
芝為名葆葢亭亭三秀九莖衆所傾石為實巖㟧屹屹
風脊雨骨保而質
  熊石銘
熊之祥石之夀祚子孫薦永久
  蜀舍銘
   某郡王萬寓鄭榜其居曰蜀舍持餘杭朱浚民
[008-33b]
   所為記過須城劉跂而請銘為之銘曰
噫嘻此舍是蜀非耶吞若兩川坤之維耶危乎高哉上
青天耶赤甲白鹽峙峨眉耶搘杖醬蒟飯蹲鴟耶一物
不有而不無耶噫嘻此舍是真蜀國身如壺公靡索不
獲行以蜀馳卧以蜀息陰燕陽魏吳越璀錯徘徊周流
誓不以易謂不信者有如此石
 
 學易集巻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