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樂圃餘藁 > 樂圃餘藁 卷六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樂圃餘藁巻六     宋 朱長文 撰
  記
   樂圃記
大丈夫用于世則堯吾君虞吾民其膏澤流乎天下及
乎後裔與䕫契並其名與周召偶其功茍不用于世則
或漁或築或農或圃勞乃形逸乃心友沮溺肩黄綺追
嚴鄭躡陶白窮通雖殊其樂一也故不以軒冕肆其欲
[006-1b]
不以山林喪其節孔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又稱顔子
在陋巷不改其樂可謂至德也已余嘗以樂名圃其謂
是乎始錢氏時廣陵王元璙者實守姑蘇好治林圃其
諸子狥其所好各因隙地而營之為臺為沼今城中遺
址頗有存者吾圃亦其一也錢氏去國圃為民居更數
姓矣慶厯中余家祖母吳夫人始購得之先大父與叔
父或游焉或學焉每良辰美景則奉板輿以觀于此厥
後稍廣西壖以益其地凡廣輪逾三十畝余嘗請營之
[006-2a]
以為先大父歸老之地熈寧之末新築外垣盡覆之瓦
方将結宇而親年不待既孤而歸于是遂卜居焉月葺
歳増今更數載雖敝屋無華荒庭不甃而景趣質野若
在巖谷此可尚也圃中有堂三楹堂旁有廡所以宅親
黨也堂之南又為堂三楹命之曰䆳經所以講論六藝
也䆳經之東又有米廩所以容歳儲也有鶴室所以畜
鶴也有蒙齋所以教童䝉也䆳經之西北隅有高岡命
之曰見山岡岡上有琴臺琴臺之西隅有咏齋此余嘗
[006-2b]
撫琴賦詩于此所以名云見山岡下有池水入于坤維
跨流為門水由門縈紆曲引至于岡側東為谿薄于巽
隅池中有亭曰墨池余嘗集百氏妙迹于此而展玩也
池岸有亭曰筆谿其清可以濯筆谿旁有釣渚其静可
以垂綸也釣渚與䆳經堂相直焉有三橋度谿而南出
者謂之招隱絶池至于墨池亭者謂之幽興循岡北走
度水至于西圃者謂之西磵西圃有艸堂艸堂之後有
華嚴菴艸堂西南有土而髙者謂之西邱其木則松檜
[006-3a]
栝栢黄楊冬青椅桐檉栁之類柯葉相蟠與風飃颺髙
或參雲大或合抱或直如繩或曲如鈎或蔓如附或偃
如傲或參如鼎足或並如釵股或圓如葢或深如幄或
如脱虬臥或如驚蛇走名不可以盡記状不可以殫書
也雖雪霜之所摧壓颷霆之所擊撼槎牙摧折而氣象
不衰其花卉則春蘩秋孤冬曄夏蒨珍藤幽蘤髙下相
映蘭菊猗猗兼葭蒼蒼碧蘚覆岸慈筠列砌藥錄所收
雅記所名得之不為不多桑柘可蠶麻紵可緝時果分
[006-3b]
蹊嘉蔬滿畦摽梅沉李剥𤓰斷壺以娛賔友以約親屬
此其所有也余于此圃朝則誦羲文之昜孔氏之春秋
索詩書之精微明禮樂之度數夕則泛覽羣史歴觀百
氏考古人是非正前史得失當其暇也曵杖逍遙陟高
臨深飛翰不驚皓鶴前引掲厲于淺流躊躇于平臯種
木灌園寒耕暑耘雖三事之位萬鍾之禄不足以昜吾
樂也然余觀羣物無一物非空者安用拘于此以自贅
耶異日子春之疾瘳尚平之累遣將扁舟河海浮遊山
[006-4a]
嶽莫知其所終極雖然此圃者先光禄之所遺吾致力
于此者乆矣豈能忘情哉凡吾衆弟若子若孫尚克守
之毋頺爾居毋伐爾林學于斯食于斯是亦足以為樂
矣余豈能獨樂哉昔戴顒寓居魯望歸隱遺跡迄今猶
存千載之後吳人猶當指此相告曰此朱氏之故圃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朔吳郡朱伯原記
   蘇州學記元祐五年歳次庚午/秋七月甲子朔建
兩儀定位禮義興矣五教既敷學校立矣禮義不可一
[006-4b]
日忘故學校不可一日廢也昔唐虞三代之盛未嘗不
以建學嚴師為先務内則王庶子羣后卿大夫元士之
適子其入以齒外則塾黨鄉遂之間其教以時下至于
四方萬國之逺皆命之為庠序其法詳矣故始于直寛
剛簡而防其失次以歌詩音律而致其和者此堯舜之
典樂所以敎也以智仁聖義忠和為之德孝友睦婣任
恤為之行禮樂射御書數為之藝此周大司徒卿大夫
所以教也上之所以教于下下之所以應于上若置郵
[006-5a]
而傳命也若決江河莫之能禦也書美萬邦黎獻可以
共為帝者之臣詩稱成人有德小子猶有所造其材之
可用如此葢當是時風化行習俗美人人有士君子之
器雖畎畝之賤山林之幽亦為仁義之所漸摩禮樂之
所陶染咸入于善罝兎而不忘敬敦詩音徙/端切葦而不忍
踐豈有暴亂萌于心姦宄害于事者哉此建學之效也
王道衰禮義廢獨一魯侯能修泮宫囚馘之獻猶不離
此邦人頌焉戰國之際孟軻猶歴說時君謹庠序之教
[006-5b]
申孝悌之義終濶而不用習大亂迄于秦棄儒任法民
不知學而疾視其君蠭起而墟秦矣漢方休息元元未
遑先王之敎世宗奕奕首善于京其臣有若董仲舒者
為大夫文翁者為守吏皆尚儒術廼詔置博士弟子之
員而立學校官于郡國其課士必以經藝葢士不素養
則德難遽考使因學以知經因經以會道庶乎有成矣
東京内盛三雍之儀不及于外而鄭興賈逵馬融鄭康
成之徒繼為人師以經相授囊括六典六學寖明是以
[006-6a]
時政雖亂于上而義士交起于下抗節濡足用救陵夷
漢賴以不亡者百餘年魏分晉弱事不足道唐之文物
盛矣而尚賦以取人世薄經術以文辭相夸夫文所以
宣志也觀其文則志可廋哉故元臣碩老多由詞科以
出神宋受命遏亂興治乘輿嘗幸國庠親臨講席是時
勲臣宿将並列藩鎮庠序雖未興而鴻儒碩生聞風以
起有若戚堅素在睢水种明逸在終南皆聚徒講授髦
俊歸之其後陪京方面之守臣稍請興學自景祐中范
[006-6b]
文正公作學于吳又創于潤滕子京建于湖慶厯之盛
文正公叅豫機政而石守道孫明復首居太學是時仁
宗開天章閣召輔臣八人問以治要文正公復以學校
為對于是詔天下皆立學神宗之時立三舍法置方郡
敎官皆試可而後授今上嗣位申命近臣薦堪内外學
官者方聖朝承平之乆而長育之勤雖瀕海裔夷之邦
執耒垂髫之子孰不抱籍綴辭以干榮禄裒然而赴詔
者不知其幾萬數葢自昔未有盛于今也凡命敎之法
[006-7a]
以經術觀其學以詞賦觀其文以論䇿觀其智所取兼
于漢唐而德行道藝之士参出乎其中矣然欲合二帝
三代之法使人人有士君子之器皆在吾君相之所潤
色也始姑蘇郡城之東南有夫子廟所處隘陋及文正
公以天章閣待制守是邦欲遷之髙顯相地之勝莫如
南園南園者錢氏之所作也髙木清流交䕃環釃乃割
其巽隅以建學廣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齋
室是時學者才逾二十人或言其太廣文正曰吾恐異
[006-7b]
日以為小也于是召安定先生首當師席英才雜遝自
逺而至厥後登科者逾百數多致顯近由景祐迄今五
十餘載學者倍蓰于當時而居不加闢也某適忝命掌
學周視黌舍傾陊褊迫寒薄暑焮諸生病之來者無所
處乃與同僚議請南園隙地以廣齋廬屢諗于郡守部
刺史病財用之不給會文正之子兵部侍郎公純禮以
厚德逺業見器朝廷出自奉常制置江淮六路漕事擁
使者節過鄉上冢廼以學舍之㣲白公公既即學拜文
[006-8a]
正公遺像延見諸生感慨陳迹即奏言蘇潤之學皆先
臣所建後人乆不葺而齋室不庇風雨講習無所願給
錢修廣而今太守諫議王公在潤先以潤學為請有詔
給以度牒十紙充其費時元祐四年五月也前守户部
劉公珵選官治役度用賦工會王公自潤昜蘇下車三
日臨視興作命之栽築填汙立基如請之素益以關賦
之財助以亡命之卒完舊創新累工逾萬期歳而告成
不以一分取于民公堂廓如也廊廡翼如也齋室凡二
[006-8b]
十二而始作者十為屋總百有五十楹而初建者三之
一立文正公安定先生祠宇遷校試㕔于公堂之陰榜
曰傳道庖池澡室莫不嚴潔窈然而深曠然而明其處
也寛其容也衆南楹引愛日北牖延清風咸適其宜矣
凡學田之佃于人而隱沒者為之括而實之屋之僦于
市而已壊者為之新而復之養士之資由此不匱皆太
守所命也夫儒者蚤暮孜孜從事典籍茍居處不佚餱
糧不豐而責其勤難矣故嚴其宫足其餉所以教也且
[006-9a]
吴為東南都會自泰伯三遜天下延陵脱屣千乘言偃
以學稱嚴助以文著朱張顧陸世多顯者此誠禮義之
區儒雅之藪也今夫興學以教者豈徒貴其中程課躐
科等哉必也為文足以貫道為經足以通理立于朝廷
則謀王體賛國論仕于郡縣則宣惠澤興事功其餘風
所扇猶將使人老老而㓜㓜夫夫而婦婦室有忠信俗
有廉潔然後知新學之作豈專以棟宇為哉君子為兵
部公善述其先志可謂之孝正諌公樂成于教育可謂
[006-9b]
之仁唯孝與仁于是著矣正諌公以道立朝忠貞不囘
其治吴期月吏民威其徳而安其政晝坐郡閤事至即
決已而與賓客雍容笑語沛然有餘裕方學之成吴人
莫不欣悦鼓舞望車馬之來而樂芹藻之采也見命作
記確辭莫獲輒系之聲詩刻之隆碣以告于後世云詩

惟帝光宅錫民保極曷以臻兹惟孝之積降漢迄唐以
經以文元臣碩老世偉其人天保神宋七聖繼徳右儒
[006-10a]
尚文經緯九域肇開雍庠周設泮序興賢舉能歲幾千
數維吴有學文正是興師明友諒俊傑紹登歴載五紀
烝然髦士將圯其隘士岡能止翼翼膚使繼述其先建
言于朝授牒昜泉邦牧承命以新以廣匪憚厥勤資我
教養高堂䆳廡環闢羣齋潭潭其深濟濟其來孰居是
堂勿尸厥職亶爾誠心傳道解惑凡處是齋勿嬉勿息
道徳淵源辭章潤色拱把之木長而參雲涓勺之水滌
而流坤匪學之設惟材之成是明是翼永贊丕平
[006-10b]
   賢行齋記
余少時思友天下賢士而抱病退居所遇者少然亦得
數人焉其後有以才業步廊廟有以風采名當世者由
是自信其取友不謬也既歸吴下吴為俊英藪澤所交
者多善士或愛其學問或偉其辭章或嘉其行義或奇
其志氣然後取之也晩得一人曰林徳祖盡仁于親可
謂之孝推爵于弟可謂之友博洽慕向雄論著望韓杜
真可以畏而仰也始徳祖顧余于林圃之間一見躍然
[006-11a]
以喜恨相見之晩也後數年復會于吴聴其言而説玩
其文而服其相期如金石相和如塤箎也或問曰子之
知徳祖者深矣其詳可得而聞歟曰余言非妄也徳祖
少而警敏生數歲其伯父今天章公嘗獲一鑑背題龍
朔徳祖在旁曰此唐高宗時所鑄也公中奇之他日諸
父有所見問之即對皆與史合孔常父掌揚州學徳祖
年十七試為諸生冠會神宗初罷尊號坐客或論尊號
之所起徳祖避席曰宇文周宣帝生號天元唐高宗自
[006-11b]
稱天皇自是美稱寖多矣常父即取筆札命書之擢為
都講辭不受元豐中試太學第一司業博士以謂三舍
之置未有此作也厥後試二浙江東漕司嘗在魁選又
用賦舉開封名第五而連見黜于禮部一時諸公幸得
之以為功見其失也莫不驚愕嗟惜嗚呼近世以糊名
取士雖曰至公其弊至于失才如此可為太息先公太
僕當任子徳祖以遜其弟碩孺太僕不許徳祖即取奏
牘以碩孺名上之會有詔任子必以長㓜為之序徳祖
[006-12a]
遺書諌官曰某當以廢疾自棄矣是時岑巖起仲子亦
推與叔弟徳祖聞之諗巖起建請乃得改法碩孺遂得
入仕太僕捐舘河東徳祖號頓幾不勝間關扶護下太
行而歸未卒哭葬吴西山所以奉終顯親之事無不自
竭鄉里敬服其平居論議必以帝王之佐為師而頗喜
賈誼汲黯諸葛孔明魏鄭公之為人其志可知也嘗擬
作節度留後制辭其舅氏今丞相蘇公見之曰此非盡
讀一部唐史不能知此也天章公當世大儒視士大夫
[006-12b]
少所許可于誌太僕廼稱徳祖曰好學有賢行夫仲尼
獨賢顔子且嘉其好學楊子賢顔淵黔婁四皓韋成以
謂為人所不能為然則賢之實豈昜許哉天章之言何
敢私也余之譽徳祖非過也問者曰子之言然余既荅
問一日過徳祖遂名其所居之齋曰賢行雖徳祖謙不
敢受然使鄉里之士慕其賢而勉于善豈無補哉且欲
當路者聞之儻以推轂人物為己任則徳祖豈宜久蟠
于閭巷哉遂作記云元祐癸酉三月望泮池書
[006-13a]
   儒學林公祠堂記
寳元中集賢校理儒學林公以大理評事知長興縣公
之道徳文章名震天下擢第甲等試才兹邑始時邑人
懵不知學公闢庠校躬自教飭相率以從俗用丕變勸
課農桑開浚甽澮凡下教令稚老歡呼政成逾年陟守
于連邑人懷思生立祠宇歲久闇故又繪而新之逮元
祐二年丁卯公之元子朝奉大夫集賢殿修撰公出典
斯郡眷言故邑西嚮懷慕四年正月徙鎮金陵解印之
[006-13b]
初即走祠下饋羞捧奠感咽涕洟自邑大夫縣佐衆士
胥吏父老百軰咸列于位退而咨嗟填道溢郛曰惟賢
令君克祐我民民思不忘願見其子惟公元子復守吾
土嗣其教令如公再至敬省顯考慰民之思父子相望
歴載五十象賢合徳以福此邦載懷載承永永無斁發
于歌咏形于翰墨歡聲洋洋旁溢淛壤已事言旋次于
中吴夫為政之感至于立祠秉徳之報至于有後民之
懷仁天之福善于是信矣公名在國史澤在黎庶有子
[006-14a]
六人既顯者四貴胄濟濟流慶無窮韡然光華孰與為
嫓昔甘棠之愛相戒勿剪緇衣之敝猶願改為居則見
思服則見美林氏世濟令徳罔愧古人詩云惟其有之
是以似之豈不休哉長城士民咸願刻石以告于後而
長文居于吴下親見其事辭而記之使來者知所勸慕
云是年三月甲戌長文記
   蔡公展先塋記代光禄作/
蔡氏之先世有名徳著于睢陽自少保公在蜀以一城
[006-14b]
挫亂兵民不喋血太傅公雖屈卑位拯危滌寃無憚苛
吏君子知其有後是生侍郎資政二公侍郎為宋甘盤
壽不副德資政沈謀逺畧器兼將相向者出擁帥旄料
敵制勝夏戎遁死莫敢犯塞及夫運籌禁幄助新百度
河隍千里復為我疆憂勞機衡疾起無妄懇祈南臺用
自怡養神祐氣沖逾歲乃愈丙辰孟冬朔日維申孝思
恭勤親拜先冢既獻烈考即奠元昆徘徊舊植之松柏
歴覽新成之梵宇華胄詵詵以引以翼已事旋斾都人
[006-15a]
嘆美蓋公之此行榮與感并何者位至于樞廷年逾于
耳順功名赫然書在史冊而諸子顯仕諸孫善學朱金
印組爛其盈門此衣冠之華觀至美也可不謂榮乎朝
霜零空拱木飛葉莫逭蘭陔之養無復棣華之照而復
朱顔昜流素髪垂領覽物興念多為陳迹臨觴引滿罕
逢故人此人世之深悲永傷也可不謂感乎然公智窮
物理心脱羣累雖在閑佚乃誠本朝方當蠲感慨之懷
圖榮盛之報使大和内充微疚良已天錫眉壽永弼太
[006-15b]
平仰悦先公之靈俯協多士之望不亦偉哉某視太傅
為外舅謹以是日同拜墓下哀念平昔喜觀盛事因書
之屋壁以貽後來時熙寧九年也朝散大夫守光禄卿
前知舒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使上輕車都尉借紫朱
公綽謹記
 
 
 樂圃餘藳巻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