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淨德集 > 淨德集 卷十九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淨徳集巻十九
             宋 吕陶 撰
 論
  慮邊論一
外裔為中國患從古有之雖純王極治所不免然無如
今日之盛彊者也禦之之策前世止言中下雖搢紳之
儒介胄之士偏見利害廣論得失或專和親以苟一時
[019-1b]
之安或務討伐以洗數世之恥然無如今日制御之失
契丹盛彊之漸非一日而能蓋自光啟以來善窺中原
之多故起掠旁鄰以廣部族至於石晉則又藉其兵勢
以取天下乃割地以報之夫十六州者皆據宅要害天
之所設以峻邊防前世聚兵置帥控扼之要既已棄而
為其巢穴矣而乃劃千里平廣之野以自守禦且藩牆
不完而户庭易覘則彼得奮臂以入又安怪其有南牧
之患哉是以晉祚之末悉衆來寇如蹈無人之境而得
[019-2a]
志以歸於是有輕中原之意國家之興數從數叛景徳
之役氣焰大喪如露講好之請章聖皇帝以休息天下
為慮有為民屈已之說可其盟約因而罷兵而天下之
武備漸已弛廢至寶元康定之間西鄙不庭王師未克
契丹觀我之釁外自連結以邀利於上多張虚聲屢出
謾言以駭惑朝廷之聴而當時之勢顧有未安乃議増
其金帛以至五十萬今三十年矣時獻一書嵗馳一介
設難可之求發非常之問以觀吾君吾相之應荅而朝
[019-2b]
廷拳拳然若奉盟主未嘗輙忤其意寧忍愧恥不敢興
事惟重賂柔辭以固鄰好舉天下生民之膏血刼以鞭
扑聚以錐刀而歸于契丹者幾千萬也古之外裔彊盛
有如今日者乎古之制御外裔有如今日者乎而乃恃
以為長久之計竊為執事者不取也夫兵家之要先據
地利不然則善屈敵人之力而勝之故軍志曰先處戰
地趣戰者勞又曰以逸待勞以飽待飢謂之理人力彼
十六州者古稱險固之㑹我皆失之則我地利有不及
[019-3a]
也所恃者獨中國之富彊耳而掊剥吾民嵗為供饋使
之坐待厚賄以充其力而我之生民日趨困敝王師未
舉而邦本先搖動則素所恃者亦不足矣始防外憂而
終召内患也雖曰和戎為利又安獲其利哉臣恐積日
持久我虚彼實彼佚我勞一旦乘隙而發則勢將不可
支是和之愈久則害愈深而禍愈大所謂養虎遺患也
善制之者不若是叛戾不率則有戰困窮而馴服然後
與之和戰亦在我和亦在我故彼不得中國要領領而
[019-3b]
我常得計今我常欲和彼常欲戰則彼能測我之所欲
而以戰邀利於我乃其計之得也要之彼之所欲者亦
未必然耳夫如是則中國何事於畏戰而好和哉今日
尤宜思之矣景徳之戰彼力既屈而謀臣猛將欲乘其
敗以鏖之此萬世之舉矣貸而不戮則固有噬臍之悔
及其以地為請而議者不思逺圗乃許之以金幣垂三
十年而請地之釁復作於慶厯之始則又從而增之慶
厯距今亦三十年矣知天子之新即位而欲窺中國備
[019-4a]
禦之淺深彊弱乃其謀也向之虚聲設言而請者疑其
旦暮聞於朝廷矣臣雖甚愚不知何以禦之哉彼方窺
吾之備禦而苟失其策則陵侮之勢無休已時將拒之
以兵邪則平日畏戰而不欲加兵矣將益之以賂邪則
民力有限敵心無厭而國之大費日益不給用以制之
者適足助之也藉以為利者陰受其害也名為惜民而
實乃戕民也勢至於此則莫若一任威斷而不可不用
兵矣用兵之畧臣敢繼而備論焉朝廷畏戰甚矣天下
[019-4b]
疑焉而未知其端也以體言之而謂不順乎順乎則中
國固可鞭笞加之而隆主威也以義言之而謂無釁乎
則慢求僭請接踵以至而衆心積憤也以地言之而謂
其廣乎則我富有四海而彼乃一隅也以兵言之而謂
其多乎則我戍軍百萬而彼纔什二也中國之直且彊
契丹之曲且弱也如此然猶畏戰而不敢用兵以正其
罪論者乃曰兵凶器戰危事不可輕議而妄舉也斯大
不然兵所以禁暴也帷其窮兵則受弊戰所以殄寇也
[019-5a]
惟其好戰則取亡國家方有外裔侵侮之患而未嘗一
議誅削之策是以中國之氣鬱鬱不振而天下之心不
勝其憾苟一日奮揚皇威以申九伐之令則豈有窮兵
好戰之失哉故持是說者膠柱於一偏而未能應變也
度今之勢必可不至於兵戰惟甘言厚幣以結其心而
致萬世之安乎雖天下之愚夫曲士皆知其不足以結
之而必至於兵戰也知甘言厚幣之不足結則何事竭
吾力以填盧山之壑而飽寇讎之力哉知兵戰之不可
[019-5b]
免則又何憚夫凶器危事而不講求其具也昔者六國
并力以攻孤秦百戰而歸於覆亡者豈兵之不可勝歟
蓋以地賂秦而不知其地盡而兵亦弱也今天下之勢
固萬萬異於六國然以契丹與我為敵之情而言則亦
有類於秦與六國之事彼常邀賂而無厭者欲窮我之
力也以賂與之而不以兵禦也則何以以其見窮哉然
而臣之所謂用兵者亦非大舉六師長驅深入輕吾民
之命犯天下之危力決於一勝而驟平其巢穴蓋亦大
[019-6a]
為之防先嚴其備而次絶其賂示以必戰而求其成功
於終也夫困則卑順彊則驕逆者敵之情也有田欽祚
之勝然後有開寶之盟有撻覽之敗然後有景徳之好
今肆其陵慢務求於我而不已也豈其勢必能乘中國
之釁哉蓋六十年間狃於國家之仁治珍藏之財嵗嵗
厚遺而無窮巳壯夫猛士不敢彎弓而北嚮彼方之人
少而耳所聞長而目所見惟知中國貨財之可取而不
知中國威武之不可犯故也是以彊而不因驕慢日甚
[019-6b]
幸今陛下纘治之始乾健離明運照萬物天威霆怒震
驚四海殊方異俗深有未測而方覘伺於我則固宜乘
此機會而更張備禦之䇿示之以無所貸忍之意而有
所必誅之道以變易其視聴而破壞其姦心夫講求邊
備申嚴軍政慎擇將帥精練士卒出屯要地以為掎角
之勢謹固封畧以全守禦之形然後罷其嵗賄而使之
無素蓄之具則契丹之計反覆皆窮而不知所出欲以
賂為請乎則我之財不復可覬欲以戰為事乎則我之
[019-7a]
兵可用而無所憚夫内之既失於貨賄則其力自困外
之又逼於守備則其勢無所得如此而部族之不微黨
與之不潰者終古未嘗有也不過十年契丹必衰矣苟
非屈服於我以就命則必逃遁亡匿於漠北寒苦無水
草之域而不之見也夫然後乘坐勝之勢復燕薊之地
遵祖宗前定之策即范陽故府建堡置戍以遏三路入
寇之漸則勲髙古今而福及社廟豈不偉哉與夫平日
委百萬之貲與人而拱手以待寇至者孰為愈也
[019-7b]
  慮邊論二
今天下之勢内無彊臣跋扈之漸外無僭國割裂之危
朝廷之上早夜深憂切計孜孜而不已者惟二鄙之患
臣嘗語其詳而奏於前篇矣乃西戎逆順之情狀臣亦
竊覘其火畧焉夫以五州之地數萬之衆而敢肆其豺
狼之心求犯天子之威怒而不知懼者其故何哉蓋彼
之部族日以盛大而我之制禦失其策也靈武之地方
廣千里表裏山河草木肥茂足為放牧耕戰之所而一
[019-8a]
旦舍之以資彼寇使西域諸𦍑坦無隘礙合而為一則
其類益廣其勢益彊不足怪也昔之制匈奴者必通西
域以弱其助今之所以不能通者由棄靈武而夏人安
處其間為之障蔽也西域不能通則契丹有以連結而
夏人之彊梗豈可量哉且自國初而來逆順固非一也
太平興國之際繼捧既奉朝貢而繼遷為寇故端拱之
詔賜國姓受節鉞以羈縻之至淳化之初侵掠不已是
以太宗皇帝奮揚武怒銳意誅翦王師一舉而俘其酋
[019-8b]
領蕃漢之户來歸者八十餘族因隳夏城徙民於内及
至道之始則又有五路之伐然而諸將緩期不援遂喪
大功資養餘孽以貽害於後世至今天下深惜之洎乎
章聖嗣位遽請蕃任朝廷雖察變詐姑務寧息乃有刺
史功臣之拜其後清逺靈武之役起于咸平而二壘陷
徳明幼弱則有景徳之歸嚮元昊狂悖則有寶元之僭
叛此始終順逆其情狀可見者也賜之以國姓授之以
節鉞封之以功臣加之以王爵朝廷之恩信極於此矣
[019-9a]
皆不足以恱來其心而屈服其志於是賂以以厚幣以
固結盟好幸其不犯邊吏而免用師之勞豈恵中國綏
四方不戰而屈人兵之長計乎臣故曰彼之部族日以
盛大而我之制禦失其策也況比嵗巳來服容官號不
復修習舊俗皆竊朝廷之制而倣用之多遣介使以伸
難塞之請屢傳閲集以驚近塞之耳目招致逋逃與之
謀議叛釁之萌已數年矣而朝廷不為慮從而養之甚
可痛也臣計其逆戻之意不過兩端而已大則欲舉衆
[019-9b]
犯塞徼倖於一勝之利而徐圗所嚮小則欲益吾之嵗
賂而飽其貪心就兩端而窺之則所謂舉衆犯塞者亦
未必能爾惟求益嵗賂則固其心焉兵說有之詞卑者
進詞彊者退昔冒頓匿壯士健馬不以示漢使蓋有攻
漢之心也誇人以形聲者豈必有其實哉由此而言則
夏人為彼不庭之態者欲求益嵗賂而已也彼以形聲
誇我而遂益其賂彼逆計得矣無厭之求何時而息乎
此天下之公議而廟堂之所宜慎也就使舉衆入寇則
[019-10a]
勝敗之際亦有兩端而已戰而勝邪則謂吾畏之而必
益其賂戰而敗邪則必曰近塞諸𦍑擅用兵爾為此說
者欲吾嵗賜之不絶也彼之得失兩獲其利而吾可以
不計哉内府之財羣生之力舍之以啗寇則貽害益甚
孰若取之以養兵而彊威也事之施設必有先後而利
亦有大小今之所先者莫若精武備謹邊畧不為形聲
之所駭動而遂自處於柔弱恐懼之地來則禦之去則
守之毋畏其兵毋繼以賂使之不測國家臨制之術夫
[019-10b]
然則其利雖小可弭數十年邊鄙之患而無旦夕之憂
苟欲謀其大者而滌除本根之害則必復靈武而後可
也朝廷之棄靈武凡幾十年矣議者以為殊方絶塞無
用之地昔漢武以英才雄畧征伐天下舉造陽之地九
百里而棄之元帝以捐之一言遂罷珠崖不復討擊皆
足以垂裕後世然則何必疲敝中國之力而興事於彼
哉臣雖狂愚輙謂不爾今西邊諸郡多與蕃戎接迹旦
夕惴惴常有侵掠之虞者蓋失靈武而致其境土迫於
[019-11a]
我也況西域不能通而北鄙無以弱乎昔東漢之世西
𦍑屢擾鄧騭欲棄涼州虞詡以為不可其議乃曰今𦍑
所以不敢入據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後故也
其上人所以摧鋒無反顧之心者為其臣屬於漢故也
若棄其境或徙其人衆必生異志雖太公白起為將恐
不足禦今靈武久棄而西𦍑甚大二鄙連結而中國之
憂不已何以異此故臣愚以為必復之則本根之患庶
幾可以除也然而臣所謂復之之䇿者非經營朞月之
[019-11b]
間而速求其效蓋亦久而不懈而要以成功於終其措
置之大畧有三而已一曰離旁鄰之助二曰啟嚮化之
心三曰分兵以困其力且西鄙諸𦍑族類至衆有兵可
守有兵可戰雖彊弱大小其勢不一而其心不能相君
臣此固中國以敵伐敵之資也昔景徳之初潘羅支能
以部族出討繼遷卒致敗滅當時議臣欲加王爵褒寵
其效今之不負於夏人者其為誰乎則固宜敷導恩信
諭之禍福厚賜金幣重假名器以懷結其心而感其力
[019-12a]
必有輸忠義而為梗於彼者使諸𦍑族類攻戰不暇則
外有所忌而内不敢抗於中國此之謂離旁鄰之助臣
又聞夏人之性自用而好忍比嵗以來雖腹心之人往
往罹陷誅殺是故為其役屬而處於要重者竊有款塞
効順之意然而懼乎無見容之地而退就刑戮彷徨猶
豫計莫能決則固宜擇任土人為之誘導可其來歸之
請而撫存之且以索求其左右之姦謀則西夏之人黨
與將漸擕貳此之謂啟嚮化之心況今西夏之兵不滿
[019-12b]
二十萬其寇於我悉衆而至大抵長於聚而不長於散
可以獨支於一隅而不可雜出於諸路是故犯秦隴則
涇渭為無虞逼環慶則麟府未嘗警此虚實衆寡可見
者也儻壯吾掎角之勢而更相援助彼掠於東則擊其
西彼擾於南則迫其北則力有不逮而氣亦喪矣此之
謂分兵以困其力為是三說而濟以久而不懈則已失
之地庶幾必復而西域有可通之漸乃中國數世之利
也奈何不圗長逺之計而過務姑息幸朝夕之無寇至
[019-13a]
豈不惜哉今之所謂禁地者吾不可徒步輙履而彼得
以放牧其間今之所謂巡照者吾不可張弓西嚮而彼
得縱暴於我以國體言之殊未壯也苛法細禁徒自損
弱而不敢奮然革易者得非畏康定之失乎昔之失也
蓋萬事弛廢變生於倉卒而莫能支矣以今況昔則邊
不失備兵已知戰而猶甘心於欺侮者誠亦未之思也
  慮邊論三
自周而下外裔之勢稍稍抗於中國而朝廷時有遣將
[019-13b]
用師之役其見於載籍可得而擬議者在詩則有采薇
出車杕杜六月采芑江漢常武之類分列二雅而詠歌
之至於齊桓以大國之資起為盟主而衛王室其於外
攘最號有功春秋實予之而孔子又稱其一匡天下大
概皆務攘除驅逐而不使之有損於中國亦不以為難
制漢氏初興大亂甫定外患屢起故其計議雜出於一
時之不得已而以和親為說於是中外之分始交而失
其别及乎積久而國家旦夕常有邊鄙之憂是以才謀
[019-14a]
智識之士探窮原本而務為經逺之策志在力平邊鄙
之難而不欲使之一日輙犯於中國其思慮精密而規
模恢廣雖時異事變亦可倣而用焉夫欲特設以官以
主其事使吾日理而彼日危然後施三表五餌而係其
頸令千家為一國而處之塞外此賈誼之術也夫欲徙
民實邊使逺方無屯戍之勞塞下之民父子相保而無
係累之患則與東方戍卒不習地勞而心畏匈奴者功
相萬矣此鼂錯之議也夫欲度𦍑人故田及民所未墾
[019-14b]
願罷兵分屯要害賦以農事益積蓄省大費以待寇之
自敝此趙充國之計也夫欲令隴西以北安定以西八
郡之民罪非不赦者皆得輸粟於公以贖其過且廣邊
備而為守戰之具此張敞之言也今二鄙之釁中國以
為大患而百官不尸其責疆埸之謀日勞於吾君吾相
之念慮而未聞成功天下之務或委廢而不暇修講則
孰若特建一官以專其任使之廣詢博聴端其智力而
辦之哉此賈誼之術可於於今日也二邊之地嚴於扞
[019-15a]
敵一夕不敢忘備而土兵無幾聚四方凶悍不逞之徒
坐食塞下如寄於逆旅之中而督以殄寇則孰若募近
塞願徙之民及以罪而遷者一切寛假而命之久安於
彼以為禦衛哉此鼂錯之議可施於今日也一方少警
則四海有饋餉之勞嵗掊月斂竭耗民力以養不耕不
戰之卒而勢不可已則孰若募人為屯以墾塞下之閒
田而助足兵足食之利哉此趙充國之計可施於今日
也不惜國家之公利召富商入穀而給之倍價以官職
[019-15b]
易民之錢刀假浮屠法以度非類而為饋邊之備則孰
若貸民之輕罪而命之以粟贖過且有紓於急饋哉此
張敞之言可施於今日也臣竊惟方今之弊蓋危而後
為之謀及乎暫安則置而不議皆苟於一時之利而不
若古人經營之久以圗其功於永世故也惟吾君吾相
深思極慮參求古今之宜而慎其施設則四子之策孰
云無補於朝廷乎勿謂其區區既往之陳迹而不之攷

[019-16a]
 說
  吕希述字說
治心正已為天下國家莫不由之曰道與天地相始終
聖人相先後窮幽而神極明而化體要功用不可得而
言乎蓋自書契以來發抉秘奥示人以象繼之勲華擴
為典謨三代之隆制作完矣覃衍方策煥乎昭哉萬世
有傳焉六經者聖人述道而傳之者也是故叙書以述
政則可以知號令之興作刪詩以述風則可以酌淳漓
[019-16b]
之代變定禮以述辨則可以程事物之分義正樂以述
和則可以通徳教之端本贊易以述神則可以盡化育
之理修春秋以述法則可以適經變之務保民濟世之
具其詳如此而曰述而不作者葢能訓範於後世而不
能兼善于當時云爾周衰敎敝異端諸子之學不極不
根散漫四出天下隨流四潰孟子懼斯道之失其傳也
于是力持綱常以起廢墜故其書一出仁義而㑹之王
道嗣孟子之業者荀楊王韓也四子之言雖所蓄有醇
[019-17a]
疵所騁有詳畧要其歸皆祖述六經之趣而得其傳君
之名義取于斯矣予以傳叟字之者以明學之宗尚以
見君之志也夫百家異變衆說殊指交攻競騖而不知
所以折衷君子沈潛而深思力本而篤信非孔孟四子
之道吾安能述而傳焉
 
 
 
[019-17b]
 
 
 
 
 
 
 
 淨徳集巻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