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古靈集 > 古靈集 卷二十五
[025-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靈集巻二十五
             宋 陳襄 撰
 律詩
  和程大卿遊鳳池院
白雲深處一軒開鳳去池空折野梅山接九龍爭夭矯
路盤千騎久徘徊煙嵐翠入樽前滴水石深從澗底來
誰與忘機此棲息笑看林鳥下層臺
[025-1b]
  題蒲傳正舍人清風閣
清白傳芳奕世居閬峰華閣峻凌虚千金不買連城璧
萬巻惟存舊宅書魯邑絃歌興國俗謝家蘭玉滿庭除
今朝巳覺孫謀遠人在西垣直禁廬
  觀太原丞相寄惠紫霞園庵新居詩和太素先生
  丞相韓子華也/太素李顥也
翠竹庵前白藕池修真常惜寸隂移别生五氣根原固
妙藥三清出處宜黄閣主人思訪道絳紗弟子許觀頤
[025-2a]
興來即到維摩室豈待留侯脱屣時
  東園觀雪
風毛雨絮小園東天幙低垂慘澹空蘋浦萬家雲覆瓦
花蹊千樹玉雕籠穿林巳奪春梅早夾隴潛滋夏麥豐
湘酎狐衣雖可賦豈無捐瘠在溝中
  留題天逰閣
誰榜天逰向此軒欲令幽隱味真篇一心泯絶渾無計
萬事攖寧付自然持鉢隨縁朝乞供閉門扣寂夜安禪
[025-2b]
如師早契南華㫖即是逍遥物外仙
  次韻李學士勾院海棠
幽芳寧貴俗人知北省仙郎只自奇顔色定應西蜀品
馨香不減上林枝臙脂著雨深紅日葆髪臨風半白時
幾欲相從花下飲許昌詞藻愧難追
  寄題福唐林迥南華洞
梅嶺峰前習隱亭拂衣聊此玩真經四時花木錦繡谷
十里江山水墨屏猿鶴只愁空北嶽鵾鵬終待化南溟
[025-3a]
知君不是榮軒冕未忍鏘鏘去帝庭
  古城
蘆葦蕭疎天氣清水含山色照重城緑蕪何處管絃地
碧落舊時鐘鼓聲三峽橋邊秋雨過六鼇宫裏夜潮生
蕭郎秦女無歸約十二瑶臺空月明
  和詠鶴
恥與籠禽飫稻泉滿懐霜雪獨蕭然千年華表曽留語
萬里青雲此息肩養性最宜棲露苑引吭時得唳晴天
[025-3b]
神仙骨法人難相除向瑶臺玉簡編
  監簿楊倜得第南歸專詩因和元韻贈其行
楚客多年澤畔吟文窮尤見用功深尺書屢貢賔王府
斗粟寧醻事道心長鋏由來歌舊館鳴騶從此别中林
寄言鄉校青衿子君去何人更嗣音
  和蘇子瞻通判在告中聞余出郊以詩見寄
郊原緑意動逰人湖上晴波見躍鱗閒逐牙旗千騎遠
暗驚梅萼萬枝新尋僧每拂題詩壁邀客仍将濾酒巾
[025-4a]
寄語文園何所苦且來相伴一行春
  和子瞻沿牒京口憶西湖寒食出逰見寄二首
乞得湖山養病身花時曽共憶行春嚶鳴幽鳥還遷木
觱沸清泉復采芹皂蓋尋芳丘有李綵樓觀戲巷無人
錦袍公子歸何晩獨念溝中菜色民時子瞻沿漕檄/賑濟常潤饑民
  其二
春隂漠漠燕飛飛可惜春光與子違半嶺烟霞紅斾入
滿湖風月畫船歸緱笙一闋人何在遼鶴重來事巳非
[025-4b]
猶憶去年題别處鳥啼花落客霑衣
  和子瞻沿牒京口憶吉祥牡丹見寄
新折枝頭色倍添馬蹄尋處帽欹簷春江别與鉛華麗
佛地偏資好相嚴紅蘂欲開丹未渥素香堪茹雪非甜
詩翁何事辜真賞不許浮根浪發黏
 絶句
  過江外感懷
江水無情含野烟江風還似舊時天先生隱去思成死
[025-5a]
今日重來十六年
  常州郡齋六首
近來無事學攖寧聊得齋居養性靈臥著麻衣穿草履
誰知參魯解忘形
山亭側畔構山房便是耕雲釣月鄉未達功名窮飲水
此生應不誤行藏
桐花著地雪成痕時有幽禽巧語言應笑使君林野性
日依山水避塵諠
[025-5b]
使君非是愛山閒道在盈虚消息間不見白雲無一事
等閒為雨却歸山
荀令當年此謫居空文惟有七篇餘我今亦作蘭陵守
不忍援毫便著書
一麾來此下巖丘也學東山謝傅逰今日鳥聲併水色
不知何似五亭幽
  遊善權洞二首
隂陽融結此山川便有鹽堆與石田乾洞中有鹽米堆/石田數丘鄉人嵗
[025-6a]
時禱祈以占水旱云田/中有水即為豐年之兆風俗每來占水旱即疑乾洞有
神仙
水洞深無百尺泉白龍奮蟄巳多年誰知此物能雲雨
常濟山南萬頃田圖經云水洞中有泉大旱不竭常有/雲氣昇騰太和中白龍出於洞中以
為雲/雨
  題張渚道中
班春無術勸汙萊五十年間此一回黄髪路旁應怪問
使君何事入山來
[025-6b]
  和如晦二首
俱為澤國朱轓守同是氷㕔白首郎且喜朝廷憂外寄
故從書府輟班揚
一別瀛山嵗未期三州聲價巳齊飛欲将吏事文經術
獨恐迂儒取世譏
  簡子直
呉郡三年困水災昔時從事建麾來遥知到後疎逰燕
不比蘇韋放酒杯
[025-7a]
  簡如晦
登閣始聞公府薦出轓俄擁使旌隨無人不説南徐守
儒雅風流獨一時
  簡子容
同館分飛來右浙一麾瀟灑出南河琴書滿榻王常在
王君回常君/秩皆居潁上不獨西湖勝賞多
  和如晦桃
一色胚紅染露柯誰栽安石舊巖阿自嗟老大無心賞
[025-7b]
不及流鶯管領多
  和桃花因戲如晦
顔色巳饒丹杏蘂馨香不減雪梅疎自從移入青陽觀
前度劉郎記得無
  過罨畫溪
五雲無處問新亭月裏乗舟夜半行不見藤花相掩映
鄉人遥指畫溪名
  和程大卿荔枝
[025-8a]
棠隂為政有光晶號令風行鬼亦驚和氣發來藏不得
直教丹荔背時生
  余自白陽馳謁宜都周夢得長官飲于清江亭愛
  其山水之勝留題
丹山西去水東流亭在山南隔蓼洲船繫白楊歸不得
清江如畫主人留
  和程大卿新闢諸寺門
政絶多門寺却通靈山勝境盡牢籠應憐去魯遲遲意
[025-8b]
令遍諸天國土中
  和張運使題長樂臺
雲暗騶鳴出谷時一方生齒庇餘輝知君才業非張翰
莫為鱸魚有意歸
  程大卿書宿猿洞
聞説山光是舊山衣冠家此百年間自嗟亦有同來祖
兩處松楸得往還
  和定慧超勝長老寄謝紫衣頌三首
[025-9a]
恩袍出掛壯禪扉試問何人達此機船子夜來親下釣
碧潭明月有餘輝
童子南來遺我詩維摩方丈一伸眉不勞言語通消息
夏熱春寒各自知
得道無求幻與真一笻一衲似閒人忽聞師唱報恩曲
百草千花特地春
  偶書
朝居晦息與山鄰物理由來有屈伸獨把一心經萬事
[025-9b]
逍遥須養谷中神
  題毗陵郡圖
平湖千里接荆溪萬頃良田不可隄我欲決渠疏積水
干塘江口地形低
  熈寧七年八月望日自杭之宋過永樂院觀承天
  佛日廣慧洎永樂四老上堂因而留題
雷音一振絶㣲言末學方知祖道尊莫訝師僧見無處
人人俱解句中論
[025-10a]
  和宛丘長官賞花
遺我新詩雅興長一時花譜為傳芳不須滿縣栽桃李
却羨風流騎省郎
  潁川賞花二首
閒入郊園駐隼旟百花紅紫萬千株如何春意多風雨
不惜漫天錦繡鋪
千騎重來此建旟新年花發舊年株東皇應是憐孤宦
十里全歸錦帳鋪
[025-10b]
  贈禪者
昔年曽到此山中正見山花滿砌紅今日花開還照眼
分明見處本來同
  攜家逰東園
紅塔寺前千頃稻青山門外百家村年豐米賤無公事
不惜時來倒一罇
  贈鷺鷥
兩個鷺鷥相對立江邊無物蓼花疎知君潔白如霜雪
[025-11a]
何必臨川更羨魚
  寄戲劉道淵
陸羽茶亭枕水隈為言無酒且徘徊山中此物尤難得
應是劉生不肯來
  題杭州寶巖寺垂雲亭
小亭巉絶出雲間萬象升沉不得閒莫怪詩翁頭白早
時來向此寫湖山
  寄興教淨慈二長老
[025-11b]
老來為郡苦間關不及江雲自往還忽憶湖邊二禪老
等閒騎馬入南山
  題仙居韋羌山六絶
去年曽擥韋羌圖云有仙人古篆書千尺石巖無路到
不知科斗字何如
盤盤英氣四紆餘定有仙人此地居天子正求伊與吕
如何不見起耕漁
天掬精靈久貯儲中間豪傑出無虚鄉民世世家於此
[025-12a]
爭使兒孫不讀書
峭壁回環幾百區其間巖石可耕鋤如何得片山如此
白首相将老母居
古意巑岏與世疎一官羈絆可歸歟此山未及西山好
下有仙人結草廬
四友之賢世莫如白頭須作一鄉居此山不惜将錢買
歎息無人共結廬
  中和堂木芙蓉盛開戲呈子瞻
[025-12b]
千林寒葉正疎黄占得珍叢第一芳容易便開三百朶
此心應不畏秋霜
  次韻柯弟太博見示超化牡丹
百草蕭條病朔風雙枝成染魏家紅直疑天與凌霜色
不假東皇運化工
一朶鞓紅折寺園忽驚寒律動春暄非關花好難栽接
自是天時變木根
附録
[025-13a]
  先生行狀
   承奉郎守秘書省著作郎太常寺葉祖洽撰
公諱襄字述古其先本光州固始人當五代之末隨王
氏入閩因家于閩之福唐今為福唐人公之考以公贈
兵部侍郎昆弟五人長兄諱則之好古力學以文行稱
鄉黨間號為處士挈諸孤隱居古靈村侍郎尚幼長兄
知其質美可以起家趣使事學卒克有成得官真宗朝
主邵武軍歸化簿公時隨侍在官始十餘歳侍郎常選
[025-13b]
縣之老儒使教焉每為文辭教者多自以為不及往往
辭避知縣沈君一日過侍郎至公之書室見其榻凝塵
枕席皆不治因告侍郎曰公之子器度甚遠宜善視之
而侍郎亦自謂是子必能大吾門後授台州之黄巖尉
未赴任而卒於道公方十八歳扶柩反葬執喪盡禮公
既孤且多病常以先君侍郎之言為念居閒益自䇿勵
上事繼母以孝下教弟妹以義方求士之賢者親而友
之得其鄉士陳烈周希孟鄭穆為之友四人者氣古行
[025-14a]
高磨礱鐫切相期天下之重為已任是時學者方溺於
雕篆之文相高以收名聲所謂知天盡性之説皆指以
為迂濶而士亦莫之講也公與三人者獨以斯道鳴于
海隅聞者始皆笑之而驚四人者不為變守之益堅躬
行于其家由家達于州閭人卒信而化之父兄皆飭其
子弟請從之由是閩中士人宗之謂之四先生雖有誕
突惰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禮于其門巳而四先生之名
且傳之四方從之學者日益衆然出公之門顯者居多
[025-14b]
公慶厯之二年中進士及第主建州之浦城簿㑹邑闕
令公獨當縣事邑之封疆遠且多世族前後令罕能制
蔽蒙請託習以為常公夜寐夙興務究其弊訟之難聽
而積久者窮極本源剖决無留有請託者惜其士類不
欲遽繩以法每聽訟必使數人環列於前私謁者無所
發由是邑人知公之不可干老姦宿贓縮手䘮氣民畏
且愛爭圖公之像以神事之至今先有詔郡邑興學公
遂諭邑之富人出所餘以繕學舍學成使邑之子弟造
[025-15a]
焉公為入學講説不斁士之自遠方來者至數百人部
使安刑部積始至其縣公即以十事便于民者干之安
呼吏議之立行其七徐又行其三人受其賜部有疑獄
多委公决俄舉台州仙居令時新有詔舉令而公裦然
為首仙居為縣僻陋民不知教公以正歳因耆老來賀
作勸學一篇使門人管師復讀於庭且諭之曰吾秩滿
即去爾有子弟亟遣就學于是耆老相與感泣歎嗟從
之翕然每過社稷孔子廟必下而趨邑人自是有所矜
[025-15b]
式學者興起縣有西圃蕪廢弗葺縱民耕種其中然每
有興建必為民利故瓦木之資不責于民而民樂輸之
下至織席之㣲亦願出所得以助焉及君去也老幼攀
車遮道幾不得出境皇祐三年改著作郎知孟州河陽
縣㑹司徒富公亦自鄆移鎮河陽公常以自負所學不
見知於當世名卿及得富公從之甚喜富一見公亦厚
遇之二人相得以道義故有所為無不以公言為聽燕
逰登臨必與之偕吟詠樽爼更和迭倡富嘗曰陳著作
[025-16a]
竒才也公亦自以為伸于知已縣之西有齋舍俾治新
之率邑子弟至弛身役以誘之又命其徒張公諤呉道
分教之民莫不聳勸俄有謗者謂公誘邑子以資過客
富公聞之不能無惑志以問公公對曰自反而縮雖千
萬人吾往矣公苟惑謗何以為知已富不能折其親舊
聞之有自京師來責公者曰可毁校以塞謗公笑謂曰
以一謗者使諸生遂不得聞道其于自任何如卒不毁
講説亦不為少懈然後富公始竒之知其自信之篤先
[025-16b]
是邑人多不事學公為令於此士之名于薦書而取科
第於朝者累累有焉士人不習水田之利上之人雖有
知者憚於興事亦莫之敢行公因政之暇行相地宜得
水之可以溉田者言之州州未之信公命其徒出錢十
萬僦田二頃以試之粳稻果大收得穀以償出錢者其
餘猶足以供官河陽人大享其利至和初遷秘書丞就
移彭州濛陽縣舟行至䕫而富公自太原入相以文學
政事薦公嘉祐二年遷太常博士召試祕閣校理明年
[025-17a]
判尚書祠部遇權貴人奏乞寺觀名額且度僧人道士
公堅執著令不為行因奏言近年以來自宫闈宦官以
及要近一例陳乞蓋秉政大臣不為陛下愛惜典刑首
為瀆亂所有詔令未敢奉行尋罷祠部編書昭文館六
年以祠部員外郎出知常州州南濵太湖民欲取水浸
灌而限以運渠之高勢不能導浚修之則費極大累政
患之公與漕使今集賢殿修撰李復圭同志協力一月
畢功州民到今頼之郡庠下窄不足以容師生公勤於
[025-17b]
經始成以不日其規模氣象遂為諸郡庠序之冠公晨
入其中坐授諸生經義旁决郡事由是毗陵學者盛于
二浙每歳取士得常多于他處八年由度支員外郎為
司封員外郎賜緋衣銀魚治平初以開封府推官召之
将行委官閲公帑得雜收無名錢數百萬因召積年有
官逋未償情可矜而力不足者悉以輸之蓋君淡于宴
樂故有餘足以周物三年由開封府入三司為鹽鐵判
官明年上即位奉命使契丹契丹欲以坐先之公以使
[025-18a]
者不當辱命固爭以禮彼不能屈使還以工部郎中知
明州未至熈寧初召還以刑部郎中修起居注尋知諌
院管勾國子監時有詔令兩制臺閣臣僚議學校貢舉
之制公因奏事得其本則為之甚易陛下先求賢德使
位師長則百度可不勞而成伏見常秩陳烈管師常程
頤經行修明宜召為太學官使學者有所師法未幾罷
諌院兼侍御史知雜有旨候知制誥有闕典試公上疏
言陛下必以臣自内史過為臺雜乃是下遷遂有此命
[025-18b]
陛下以義使臣臣當惟命是聽豈敢較計以為重輕况
知雜之任上裨朝政下正臺綱豈知鈇鑕之在前寵利
之在後一有顧避之心則依違姑息無所不至願寝前
命詔從之俄兼判吏部流内銓賜金紫銓中士人被舉
者常積二百餘員累年方得召執政苦官之冗欲難其
進以為澄吏良法公曰不清其源而澄其末何益遂白
執政請得併伸引對自是被舉者無滯淹之患又言近
日臣僚家用恩例陳乞親屬任使多是衝改巳授人遠
[025-19a]
方寒族往復疲敝非立法之意乞自兩府而下如有陳
乞並于季闕以前預指某處不得臨時換易士人便之
方是時朝廷一新天下法度革故之始尚駭羣聽公數
上疏論列言多留中嘗言人君先于知道其次在得賢
然後務立法度其説多見嘉納偶論事未報一日中書
來召稱有㫖令試知制誥公辭免不肯下筆時有執政
使人趣之公逡巡謝之徐奏曰臣以負憂責不敢不言
所欲言未能開悟聖心方且待不職之罪未知譴所所
[025-19b]
有召試非臣敢當旋罷言責除直舍人院兼天章閣侍
講復兼修起居注皆固辭仍乞補外上深器之遂賜手
詔云近以卿知制誥卿以言事未遂懇不受命且求外
補朕素慕卿經術行已深惜逺去特還舊職庶幾左右
經席漸磨道義以適所願聞今覽來奏尚欲固辭豈未
悉朕意歟還卿來章當亟就職不獲辭命復修注判銓
四年除知制誥兼直學士院不數月出知陳州未期移
杭州杭為都㑹賔旅之衝又屬朝廷相繼遣使公外應
[025-20a]
接使客内撫循士民州不知其擾杭雖號水鄉而其地
斥鹵可食之水常不繼唐相國李長源舊為六井引西
湖以食民井既乆廢不修水遂不應民用公命工討其
源流渫而甃之井遂可食雖遇旱歳民用沛然皆誦佛
以祝命通判蘇軾為之記公在杭二年移應天府未至
又移陳州陳地勢卑每遇霖雨遂無通溝州民苦之公
命修八字溝以渫水城中無泥行之阻州之學舍隘甚
自范文正公有意闢之數十年矣公一朝以官舍廣之
[025-20b]
親入學與諸生講中庸州人始不務學至是踊躍自奮
公嘗釋奠學中州人各遣童稚觀禮公一以善言循循
誘之莫不感勵八年召還知通政銀臺司兼門下封駁
提舉進奏院公去國數年一旦見上慰勞有加宣諭久
之即除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判太常寺兼禮儀事明
年兼侍讀知審官東院又明年提舉司天監元豐元年
修郊廟奉祀禮文明年兼判尚書省是年十月慈聖光
獻皇后山陵上特選公為鹵簿使䕶葬事受命而公巳
[025-21a]
病矣上使中貴撫問公且辭使期迫猶不改差三年三
月十一日卒于京師将終其妻子環泣求所以語後者
公汎然而應曰夫何言安以竢之耳因索紙筆書先聖
先師四字付其子嗚呼然後知公深達于性命之理而
其所以語後者孔顔之道而巳公之疾也上數問左右
大臣曰陳襄疾減耶其亟也再遣中貴存問而公巳不
及見矣其亡也奏至上為愴悼贈給事中官其子姪特
及外孫加賻贈焉上方知公行且用矣公亦素有自任
[025-21b]
之志期見于用而命有所制悲夫公為人寛厚長者而
臨事有不可犯之色勇于為義其氣渾然人欲以喜怒
探之終莫之得遇利害得䘮恬如也其接物誠其與人
恭而温與之逰者不覺鄙吝之失於心也公之亡士大
夫相弔於朝處士相弔於家皆曰德人往矣所至汲汲
以興利教民為事蓋其兼濟樂育之心出于天性非有
所徇而然也平居與所知論極天人之際因及燮理之
事未嘗不慨然有志惜哉不見於事享年六十有四階
[025-22a]
累升為朝散大夫勲累升為䕶軍爵累升為上黨郡開
國侯教畜弟妹甚勞皆有成立弟章舉進士第今為都
官員外郎妹長適前祠部郎中直史館劉彞次適進士
倪天隱次適司封員外郎集賢校理鄭穆皆當世有聞
者公娶陸氏累封文安郡君子男二人長紹夫守秘書
省正字次中夫守将作監主簿女五人長適蘇州録事
參軍傅楫次適宣德郎方䝉次適承奉郎孫之敏二女
未嫁公三遇大禮不奏子弟以官欲其自立也而追念
[025-22b]
伯父嘗有功吾門其後未有仕者故于知制誥年先奏
其孫良夫郊社齋郎嗚呼士常患德不足以充位而位
過其德夫擁高軒䇿駟馬懐黄金之印結紫綬于腰非
不崇且貴也而論之以事業則蔑然無聞所以榮于勢
者得矣其榮于義者安在是故君子不患無位患所以
立不患位不及人而患德之不足今公官不過郎中職
不過學士而道之在人利之在物者如此雖使公極位
望於一時以彼較此未知其孰愈也公于六經之義自
[025-23a]
有所得方将營一丘之地為退居之計著書以自見其
志志不遂故其平生所為文集止二十五巻以元豐四
年九月十九日葬于常州宜興縣永定鄉蒋山之原祖
洽晩得識公于京師舉進士於開封也公為考官及公
移陳州祖洽嘗在幕府朝夕相與處受公之教而觀公
之德為多故得公行事尤詳而祖洽謹掇其大者為行
狀請有道而能文者圖其不朽焉謹狀
  先生墓誌銘       門生孫覺撰
[025-23b]
公姓陳氏諱襄字述古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時王氏
入閩因隨家焉今為福州侯官縣古靈人曽祖諱令圖
仕閩通顯祖諱希穎文林郎果州司户參軍父諱象台
州黄巖縣尉累贈尚書兵部侍郎母黄氏永嘉縣太君
繼母王氏集慶郡太君慶厯二年進士及第建州浦城
縣主簿浦城多世族侵擾請託以撓法敗政為常縣闕
令者久之公不為䘏辨治有能名移台州仙居縣令益
務以禮法教其民民愛樂之莫肯犯皇祐三年改秘書
[025-24a]
省著作佐郎知孟州河陽縣時司徒鄭國富公為之守
一見而知之土人不知水種之利公度田二百畝為法
以示人人習行之至今移彭州濛陽縣富公入相薦之
召試充秘閣校理判尚書祠部有乞寺觀額度人為僧
道士者公論不可編定昭文館書籍知常州州濵大湖
而運渠高水不能溉公為剗去堰埭浚之與湖通波賴
其利者二百里民有父母存而出贅公叱使還養凡數
十人召為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上初即位使契
[025-24b]
丹契丹欲屈公下坐公以禮固爭不為屈還知明州未
至召修起居注知諌院管勾國子監有詔兩制臺閣議
學校貢舉之制公因奏常秩等四人知經有實行宜以
禮召見補太學官未幾罷諌院兼侍御史知雜事有㫖
知制誥闕召試公上言陛下以義使臣臣當聽命之不
暇敢懐利以事上哉從之兼判吏部流内賜紫衣金魚
言内外臣僚乞親屬官多選人巳授者請以三月為限
從之時朝廷大新法度而聽者為屈公數上疏論列輙
[025-25a]
留中不下召試知制誥公奏辭曰臣有言責不敢不言
言未足塞責譴其可逃召試臣何敢當又除直舍人院
天章閣侍講兼修起居注皆固辭乞補外官上賜手詔
曰近以卿知制誥卿以言事未遂懇不受命且求外補
朕素慕卿經術行已深惜遠去特還舊職庶幾左右經
席漸磨道義以適所願聞今覽来奏尚欲固辭豈未悉
朕意歟還卿來章當亟就職乃復起居注判流内銓明
年知制誥兼直學士院詔河決河北諸郡公當視草以
[025-25b]
水不潤下為言中書改之乞知陳州移杭州復唐相國
李泌六井通判杭州事蘇軾為之記僧方人居而禪學
久廢不傳公以宗本宗傳二人為之倡其徒至奔走天
下移應天府未至又移陳州修八字溝以泄城中霖雨
水潦之苦州人便之召還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
事提舉進奏院公乆去朝廷上見而勞問之甚渥除尚
書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判太常寺兼禮儀事明年兼
侍讀知審官東院又明年提舉司天監元豐元年詳定
[025-26a]
郊廟奉祀禮文明年兼判尚書都省是年十月慈聖光
獻太后山陵以公為鹵簿使公蓋巳病矣三年三月十
一日卒于京師享年六十有四公在告久上數以問大
臣及遣中貴人臨視而公巳卒奏至上為愍悼贈給事
中録其子之未官者且及其外孫焉階朝散大夫勲䕶
軍公布衣居里巷與陳烈周希孟鄭穆㳺鄉人尊之號
四先生仕宦所至必大葺學舎新祭器歳時行禮其中
親為諸生横經以講及任太府事劇體重猶不倦以止
[025-26b]
其樂善好學殆天性也歟資禀温厚未嘗見其喜愠之
色與人交久而彌篤折節下士所游多時聞人鄭穆劉
彞皆其女弟之婿娶陸氏封文安郡君子男二人紹夫
秘書省正字中夫将作監主簿女五人長適蘇州録事
參軍傅楫次適宣德郎方蒙次適承奉郎孫之敏二女
未嫁所著文集二十五巻以元豐四年九月葬于常州
宜興縣永定鄉蒋山之原銘曰
有嚴陳公不降色辭躬厲以正去嘗見思小邑大州視
[025-27a]
之若一勸學談經人罔不率問學醇古操行則高經術
行已天語之褒如公羇孤又無黨援學士殁身維帝之
眷行信于友有德在人雖不百年在公猶存毗陵宜興
公治昔者今葬其鄉将配公社
  陳先生祠堂記      友人劉彞撰
元豐三年歳次庚申三月十有一日樞密直學士侍讀
陳公襄捐館于京師天子聞之震悼遣使恤厥家而問
其所乏賻贈有加焉朝廷公相卿大夫莫不為國家惜
[025-27b]
其不大任也兩禁近侍共臨其殮哭之盡哀凡十有八
人列奏稱其道德之重補維國家莫非先王之法生平
恩例不奏子弟者三其所奏者皆先疎族長子弱冠矣
未沾一命天子愈賢之録其長子守秘書省正字及其
猶子外孫皆命以官一日御邇英經筵不見其侍讀也
又嗟憫之遣使錫賚撫存其孤比葬于宜興又詔常州
供應所闕公之平生以道德教育天下英才為已任故
以學業出入其門者無慮千人而齒于仕版輔大政親
[025-28a]
近侍列臺閣帥邊防者有矣守方州使諸路佐郡邑宰
人民者所至多焉莫不知所以仁民為固國之本也治
已為臨下之範也學古為修身之資也事親為行道之
始也官于四方而民受其賜者皆公之所教也不止如
是焉自始達及終身凡聞天下之賢有學行者有吏能
者有道德者有忠義者其才可以進之于朝以為民庇
及具表則者不必識其人也必書其實以遺于所部使
牧守或執政柄者未登其賢而用不巳也因之拔擢致
[025-28b]
身於亨顯而不知其自于公者衆矣是以其亡四方髦
士及公卿大夫識與不識若䘮其朋咨嗟靡息焉公之
于學志在倣古以治其性為本事君以建其忠為業故
雖燕居必持厥志謂暴其氣者不可以入君子之德是
以雖家人臧獲平生未始見其不足之色始與里人陳
烈周希孟鄭穆友善同志于道比仕則彞也又以經術
政事更相磨琢而鋭於經綸天下大務尤能受盡言樂
聞已過喜于為善而夙夜弗忘者詩與易也故其鈎考
[025-29a]
皆得姬孔幾㣲之藴傳注所至弗迨其藩籬矣乃能誠
其言信其行所臨之民莫不允之仰以為範焉至于圖
形或寫其名位置于屋壁致誠以香烟餘二三紀而愈
篤者其仁洽於民蓋如是浦城尤甚焉度量淵廣長于
包荒樂于教民其職精于治體其政先于變俗其仁勤
于濟衆其交貴于謙光故其出入中外裕裕然弗以進
退榮辱動其心焉毎曰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吾徒
之事也其知諌知雜言出至誠詳審有緒不為激訐以
[025-29b]
求沃寤故雖譏病大臣補救時政上每嘉納而多留中
人疑其必将大用也後進掀騰躐公以進者衆乃能安
其素守不忘致君之志竭勞庶職益用勤瘁焉其與門
人議論則曰欲致君如堯舜者莫若得大賢進之為先
焉經綸國事欲致治如古者莫若采智識高者用之為
急也其講求賢才以永基祚莫若興起學校教之經術
用其德行之為要也故其初筮仕於浦城則創學舎三
百楹躬自講授從之學者餘五百士仙居河陽之學人
[025-30a]
雖不滿百而遂能變其風俗常州之學閎大可肩于湖
人材軰出世以其功比安定先生胡公焉公字述古其
先光州固始人唐廣明初巢賊亂中原豪傑乗之蜂起
善族往往避地遐遠故隨王潮入閩尋仕于閩王審知
乃居福州宋有天下公之祖既仕為掾吏卒于東川有
子五人長曰則之以儒術率諸弟皆用學行居于鄉閭
遂遷宅于侯官縣之西南百里村曰古靈耕且學而兄
弟屢以賢能薦于春官公考侍郎諱象遂以五舉入仕
[025-30b]
于王公十有八歳䘮其所怙二十有六始登進士第主
建州浦城簿以文學政事稱于當時高卓拔乎倫類矣
遷台州仙居令改佐著作知河陽縣移知彭州濛陽縣
司徒富鄭公入相仁宗進賢惟急首以文行詔公試秘
閣校理判尚書祠部兩府奏立寺院度僧道于墳莊者
三四人勅下祠部公執奏以為社稷萬年公相無極人
人胥效則盡天下之士歸于僧道矣朝廷移公編校書
籍以遂其事焉出知常州入為開封推官三司鹽鐵判
[025-31a]
官使北庭還知明州未至召修起居注知諫院管勾國
子監御史知雜有㫖候知制誥闕與試公疏曰陛下必
以臣自内史過為臺雜乃是下遷爰降德音俾諭聖意
然非所以使臣以義者也謹當夙夜上裨朝政下葺臺
綱震肅百僚繩糾非法不知鈇鑕之在前矣所有試命
乞賜寝罷遂判吏部流内銓皆有所發以革宿弊天下
稱之未幾召試知制誥公不就奏曰朝廷比以制置條
例司更改常平新法中外之議皆以為擾臣負憂責不
[025-31b]
得不言未能開悟聖心蚤令寝罷不職之罪不知譴所
其有召試臣不敢當旋罷知雜直舍人院兼天章閣侍
講復修起居注皆辭以為言事不職不敢承命仍乞外
補御批其疏近除知制誥卿以言事未遂懇不受命且
求外補朕素慕卿經術行已深惜遠去故特還舊職庶
幾左右經席漸磨道義以適所願聞今覽來奏尚欲固
辭豈不悉朕意歟今還卿來章當亟就職遂復修注判
銓焉熈寧四年乃知制誥直學士院嘉謀嘉猷入告于
[025-32a]
后出稱其德寵任方隆而疾之者繩以他事出知陳州
未期移知杭州再期移應天府留守未至復知陳州八
年冬召赴闕知通進銀臺司遷尚書右司郎中充樞密
直學士判太常寺兼禮儀事九年兼侍讀知審官院提
舉司天監元豐元年奉勅修郊廟奉祀禮文兼判尚書
省二年十月仁宗慈聖光獻皇后崩公為山陵鹵簿使
于時一身總判十局雖瘦病而不敢辭焉其創新規懲
宿弊條析類舉皆中機要而被受奉行者莫不以為宜
[025-32b]
焉享年六十有四訃聞上下朝野莫不惜其志業之隆遇
君之厚而終于散地也世以浦城為難治者數大族在
焉其仕於朝者累百而姻婭在宦途者倍之子弟為士
為農不知其數也挟權營私虐其閭里干請州郡以迫
縣吏使不能自存以立其政者歳常有之公為主簿集
其子弟及庶民之好學者教于縣庠使孝于其親順于
其昆信于其鄉仁于其民由是為其父兄者更相糾戒
不可以非禮干吾簿焉時有近禁大臣扶䕶親䘮還閩
[025-33a]
衢州以南所過邑皆召民丁七百送其行李至浦城公
曰農時方作雖王命尚不可奪之矧以為私耶乃令僦
賃以役其境仙居之俗不知學之可為也公率其子弟
躬為講教至有父為吏于庭下而子為士於堂上與其
燕飲者翕焉大變河陽亦然而謗之者曰以講教為名
而實取其齎貨也鄭公惑焉召以告之俾罷縣學公對
之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恤不罷終化其俗
為鄒魯邑居隘陋盛暑公出家人間或垂簾納凉於㕔
[025-33b]
事既而其櫝失官緡錢二萬守者以為辭公不辨出已
俸償之物議喧騰鄭公亦以為信未幾獲盗于他邑乃
守櫝者為之其厚重多此類河陽里胥運置酒材破蕩
産業者世以為病公命浙東從之學者張公諤以百金
僦田兩夫募農師引沃水灌為稻畦種以糯穀比其耕
挿耘耨收刈也必躬涖之而其往來皆用盛樂招集其
民但觀稼穡之法酒材既足民胥效之瘠鹵之地遂為
膏腴温造故迹復生秔稻矣迨今仰焉常州運渠横遏
[025-34a]
震澤積水不得北入于江以為常蘇數邑民田之害者
累世矣公以渠之丈尺對民田之步畝分授以浚深廣
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澤積水乃克北流
民害以除而田旱有溉豐穰嵗享矣杭州濵海其地鹹
鹵水不可食居民數十萬家皆市山泉以給日用公按
李長源舊迹砌石為函接竹引西湖之水以注六井散
在閭里一城汲用有餘潤也民荷其惠焉生平講求萬
民利害雖非其職必録于篇㑹其部使可以立事者則
[025-34b]
以授之利及四方者又不知其數焉凡于朝廷治體州
縣養民之事必求其術之可以為法鰥寡孤獨遺棄幼
子災傷水旱凶札疾疫恤窮安富養老勸農治兵牧馬
練将守邊積穀生財差役漕運之事莫不夙夜圖營精
密曲盡之術而又以詢於賢者明者能者不憚謙遜屢
求廣諮博訪既得一善則又稱其得之所自而推以授
人此其平生存心凡四十年而弗懈也既亡彞檢其手
書議及民政講求治道或以相授或以相咨凡百餘本
[025-35a]
或累十幅盈紙細書講論得失則其以天下為已憂也
又如此使之大用豈可量哉其行藝及三代既請公卿
為之誌銘彞惜其賢而志有不得發者既知其詳不忍
黙而無傳嗚呼觀於是則知吾哭之哀為不徒然矣其
既亡厥子與弟皆以書來告予曰公之将亡數日黙而
無言恬愉自若妻子泣而環之求其誨諭之言乃命紙
筆再書先聖先師四字授筆而終嗚呼誄曰
皇極有本兮性情為先千載一獲兮幾絶又傳躬遇主
[025-35b]
聖兮灼知其賢弗用而殞兮乃命在天泰者若是兮茅
茹其連嗚呼姬孔兮㝠㝠弗宣志在先聖兮死亦㒺遷
筆以傳聖兮忠仁則堅
元豐八年秋九月彭城劉彞既哭公于墓歸詣州學謁
之于祠堂而哀情鬱鬱弗能巳也遂為之記而誄之将
刋于其碑焉元祐八年五月延平陳瓘書
  富鄭公薦召試館職奏狀
秘書丞知孟州河陽縣陳襄右件官行純有守才敏而
[025-36a]
通經術該深文藝典雅頃居鄉黨號稱師模雖從吏以
甚勤其嚮學而益篤至于縣道之冗亦務已志之行為
臣屬官備稔其能迹其人堪於文館儒官中任使近者
竊見授勅就移知彭州濛陽縣雖于常格例合入川其
如美才可惜逺去臣今保舉欲望聖慈召試三館職事
或差充崇文院檢討觀其施設必有聳勸襄本閩人與
臣非親戚故舊在朝亦無骨肉食禄如擢用後犯入已
贜甘當同罪不如舉狀甘伏朝典謹具狀奏聞伏候勅
[025-36b]

  忠肅陳公瑩中詩
廼公德望如丘山北斗以南誰可班熈寧天子自拔擢
報君常以人所難忠誠皎皎落諫疏史臣編綴不敢刪
當年十語九不用真譽闇隨公議還三十三公半台輔
經筵薦墨猶未乾雖然年位俱不極却得千載聲名完
薦賢之家門必大來者繩繩知可觀如君謹潔蹈規矩
勇於為義心桓桓有兒巳覺門户穩慶源衮衮何時殫
[025-37a]
 元祐初紹夫為明州船場秩滿陳公大諌被召太學
 博士時尋醫四明以詩送紹夫行大率發揚先君紹
 夫得之不敢隱黙遂刋於石今編次先君文集謹録
 大諌詩附于後庶以見吾父事君盡忠可以警勵為
 人臣者宜如何爾嗣子右中散大夫提舉臨安府洞
 霄宫賜紫金魚袋紹夫謹題
  跋尾
公輔為兒童時聞陳公密學先生名今四十年始遇其
[025-37b]
長嗣中散來官臨海得公遺文而觀焉方熈寧間新法
用事大臣以權利籠取天下士而一時沽榮希進之徒
爭相傾附公獨忠憤激發忘身許國與君實獻可諸公
出力排之公有青苗疏論尤詳知此法一行騷動天下
胎禍之端自此始使當時從其言豈復有今日事哉雖
然宣和靖康以來變故極矣民力匱竭邦財耗散冦敵
侵陵國勢危迫紀綱紊亂禮義廉恥消亡望祖宗盛時
邈不可見推原其本必有所自議者猶不以為然况在
[025-38a]
當日言之宜乎不見信也公于他文章皆渾全博雅不
為纖巧浮偽片言隻字無非至誠擇善先義後利出入
乎子思孟軻之説真所謂古之君子也嗚呼富貴易圖
名節難保以公之道德才猷遭遇人主而其爵位終不
至輔相然高名偉節則昭然獨著萬世不可掩亦安取
夫富貴哉建炎二年九月旦右司諫陳公輔謹跋
  國史本傳
陳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少孤能自立出逰鄉校與陳
[025-38b]
烈周希孟鄭穆為友時學者沉溺於雕琢之文所謂知
天盡性之説皆指為迂濶而莫之講四人者始相與倡
道于海濵聞者皆笑以驚守之不為變卒從而化謂之
四先生襄舉進士調浦城主簿攝令事縣封疆逺多世
族以請托脅持為常前令不能制襄欲稍革其俗每聽
訟必使數吏環立于前私謁者不得發老姦縮手民有
失物者賊曹捕偷兒至數軰相撑拄襄紿之曰某廟鐘
能辨盗犯者捫之輙有聲餘則否乃遣吏先引以行自
[025-39a]
率同列詣鐘所祭禱隂塗以墨而下帷蔽之命羣盗往
捫少焉呼出獨一人手無所汚扣之乃為盗者蓋畏鐘
有聲故不敢觸遂服罪知河陽縣教民種稻富弼為郡
守一見即禮遇之襄留意教化進縣子弟於學或讒之
于弼謂其誘邑子以資過客弼疑焉所親勸毁學舍以
塞謗不聽久之弼以語襄襄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
往矣公苟有惑志何名知已益講説不少懈弼由是愈
竒之及入相薦為秘閣校理判祠部譯經僧死遺表度
[025-39b]
十僧列子廟乞三年度一道士襄皆抑不行知常州運
渠横遏震澤積水不得北入江為常蘇二州病襄度渠
之丈尺與民田步畝定其數授以浚法未幾而成遂削
望亭古堰水不復積入為開封府推官鹽鐵判官神宗
立奉使契丹以設席少異于常不即坐契丹移檄疆吏出
知明州明年同修起居注知諌院改侍御史知雜事論
青苗法不便曰臣觀制置司所議莫非引經以為言而
其實則稱貸以取利事體卑削貽中外譏笑是特管夷
[025-40a]
吾商鞅之術非聖世所宜行望貶斥王安石吕惠卿以
謝天下又乞罷韓絳政府以杜大臣爭利而進者且言
韓維不當為中丞劉述范純仁等無罪宜復官皆不聽
召試知制誥襄以言不行辭不肯試願補外安石欲以
為陜西轉運使帝惜其去留修起居注襄懇辭手詔諭
之乃就職踰年為知制誥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許尋直
學士院安石益忌之摘其書詔小失出知陳州徙知杭
州以樞密直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兼侍讀判尚書都省
[025-40b]
卒年六十四贈給事中襄涖官所至必務學校平生存
心以講求民間利病為急既亡友人劉彞視其篋得手
書累數十幅盈紙細書大抵皆民事也在經筵時神宗
顧之甚厚嘗訪人材之可用者襄以司馬光韓維吕公
著蘇軾至于鄭俠三十三人對謂光維公著皆股肱心
膂之臣不當久外謂俠愚直敢言發于忠義投竄瘴癘
朝不謀夕願使得生還帝不能盡用紹興元年光堯太
上皇帝下詔褒襄所奏俾内外侍從各舉所知者三人
[025-41a]
蓋本于此史臣曰獬襄公輔洙用儒學奮身為治平熈
寧間名侍從皆以言論据正為王安石所不容狙伺間
隙排而去之無復有為國家愛惜人材之意洙且用而
死世猶悲之襄薦士之章不為一言虚美唯賢知賢於
是為至紹興天子褒詔表而出之襄之名其足以不朽

古靈先生年譜
 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
[025-41b]
 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
 生滿封之于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胡公二
 十六世孫軫為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支
 分派别不可得而考在唐有陳忠其先江左諸陳世
 客潁川一子邕邕三子夷行夷實夷則夷行為太子
 太保檢校司空相文宗一子翿翿一子嘉為陵州别
 駕别駕一子聞為陵州刺史刺史三子顯為檢校侍
 中江南道節度使勲為兵部侍郎黯為職方郎中侍
[025-42a]
 郎一子檄自光之固始從王潮入閩家于福州仕閩
 為太尉推誠奉國功臣太尉三子令鎔為大中大夫
 令圗為客省使令猷為檢校工部尚書客省一子希
 穎皇朝淳化中以文林郎守果州司戸參軍戸曹五
 子則之拱之象之恢之裕之象之台州黄巖縣尉累
 贈尚書兵部侍郎後改贈金紫光禄大夫舊名後去
 之字金紫三子交将仕郎試将作監主簿贈正奉大
 夫襄樞密直學士尚書右司郎中兼侍讀贈少師章
[025-42b]
 朝議大夫提舉杭州洞霄宫贈金紫光禄大夫
真宗皇帝天禧元年丁巳
 是年三月公生于福州之古靈後鄉人號為古靈先
 生東坡先生熈寧中倅杭州有詩貽公云去年栁絮
 飛時節記得金籠放雪衣注杭人以放鴿為太守夀
天禧五年辛酉
乾興元年壬戌
仁宗皇帝天聖元年癸亥
[025-43a]
天聖九年辛未
明道元年壬申
明道二年癸酉
景祐元年甲戌
景祐四年丁丑
寶元元年戊寅
寶元二年已夘
康定元年庚辰
[025-43b]
慶厯元年辛巳
慶厯二年壬午
 公年二十六于楊寘榜登進士第授試秘書省校書
 郎建州浦城縣主簿
慶厯三年癸未
 公年二十七六月到浦城有謁廟祝文
慶厯四年甲申
 公年二十八有祈雨詩祈雨祝文送章衡秀才序
[025-44a]
慶厯五年乙酉
 公年二十九有答吕寺丞書答黄殿丞書
慶厯六年丙戌
 公年三十有答黄殿丞書是年十月秩滿
慶厯七年丁亥
 公年三十一以部使者舉為台州仙居縣令有仙居
 勸諭文
慶厯八年戊子
[025-44b]
 公年三十二有謝關郎中書
皇祐元年已丑
 公年三十三有勸學文天台山習養瀑記天台縣孔
 子廟記
皇祐二年庚寅
 公年三十四有和鄭閎中仙居詩十二首
皇祐三年辛夘
 公年三十五用薦者改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孟州河
[025-45a]
 陽縣有懐友人陳烈詩祭仙孫五郎文
皇祐四年壬辰
 公年三十六春過浦城有留題南峰寺詩到河陽有
 與蔡舍人二啓
皇祐五年癸巳
 公年三十七
至和元年甲午
 公年三十八遷秘書丞就移知彭州濛陽縣
[025-45b]
至和二年乙未
 公年三十九鄭國富公自太原入相以文學政事薦
 公
嘉祐元年丙申
 公年四十有白頭詩
嘉祐二年丁酉
 公年四十一遷太常博士以鄭公之薦召試秘閣校
 理
[025-46a]
嘉祐三年戊戌
 公年四十二判尚書祠部
嘉祐四年已亥
 公年四十三編定昭文館書籍有郊祀大禮慶成詩
 併表吳君唐卿墓誌銘
嘉祐五年庚子
 公年四十四著中庸講義
嘉祐六年辛丑
[025-46b]
 公年四十五有殿中御史陳公墓誌銘是年冬遷尚
 書祠部員外郎出知常州
嘉祐七年壬寅
 公年四十六有請顧臨秘校主學書
嘉祐八年癸夘
 公年四十七英宗皇帝即位公由尚書度支員外郎
 遷尚書司封員外郎賜五品服
英宗皇帝治平元年甲辰
[025-47a]
 公年四十八召為開封府推官是年常假諌議大夫
 充接伴北遼使
治平二年乙巳
 公年四十九著大易講義
治平三年丙午
 公年五十除三司鹽鐵判官有蘇明允府君挽詞
治平四年丁未
 公年五十一神宗皇帝即位公以諫議大夫奉使於
[025-47b]
 遼八月還有使遼録一巻遷尚書工部郎中充秘閣
 校理出知明州有英宗皇帝挽詞使還咸熈館道中
 詩二首黒崖道中詩和東玉少卿見遺詩過雄州南
 門偶書呈知府張皇城詩奉使回上殿劄子左侍禁
 陸公墓誌銘開封府祥符縣主簿陸君墓誌銘祭黄
 虞部文
神宗皇帝熈寧元年戊申
 公年五十二還鄉省松楸有和程公闢遊越山亭詩
[025-48a]
 春晩賞牡丹奉呈席上諸君詩和程公闢遊宿猿洞
 詩二首和程公闢紅梅詩和程大卿遊昇山詩和程
 大卿遊鳳池寺詩和程大卿茘枝詩和程大卿新闢
 諸寺門詩和程大卿書宿猿洞詩是年冬被召
熈寧二年已酉
 公年五十三夏到闕遷尚書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
 諌院管勾國子監公事秋除侍御史知雜事有㫖候
 知制誥闕召試公上疏力辭詔從之兼判吏部流内
[025-48b]
 銓賜三品服有辭修起居注知諌院四狀修起居注
 舉自代狀侍御史知雜事舉自代狀辭中書候試知
 制誥狀赴召修注上殿劄子進誠明説併劄子知諌
 院進劄子乞正臺諌官劄子議學校貢舉劄子乞免
 御史劉述等罪狀論制置三司條例乞行均輸法狀
 彈劉攽王介狀論祖無擇下獄狀乞疎放秀越二獄
 干繫人狀
熈寧三年庚戌
[025-49a]
 公年五十四春召試知制誥公自言嘗論常平新法
 不聽辭不就試執政以為當出乃欲罷御史以集賢
 殿修譔陜西轉運使勅未下上批别進呈謂執政曰
 呉申全不能講欲候陳襄受職留講筵于是除秘閣
 校理復修起居注直舍人院兼天章閣侍講仍判銓
 有辭中書召試知制誥狀併申中書省狀辭直舍人
 院狀辭判吏部流内銓勅内名銜狀辭直舍人院判
 吏部流内銓兼天章閣侍講狀辭修起居注狀擇日
[025-49b]
 秪受修起居注勅命狀秘閣校理修起居注狀自代
 狀辭兼天章閣侍講狀彈李南公除京西運判不當
 狀乞召還范純仁狀彈御史裏行王子韶狀彈步軍
 副都指揮使宋守約三狀論差擇縣令劄子論流内
 銓奏辟屬官劄子論差選京朝官知縣劄子彈秀州
 軍事判官李定狀乞止絶權貴陳乞恩例劄子論散
 青苗不便乞住支五狀論李常待罪不報及吕公著
 落職劄子論王安石劄子論韓維充御史中丞與韓
[025-50a]
 絳領制置司妨礙狀論韓絳參知政事乞罷制置司
 狀
熈寧四年辛亥
 公年五十五秋知制誥遷尚書吏部郎中兼直學士
 院冬出知陳州有内制一巻謝知制誥啓到陳謝富
 相公啓
熈寧五年壬子
 公年五十六秋移知杭州有勸學文夫人吳氏墓誌
[025-50b]
 銘十月餞送錢塘貢士登彼公堂詩題忠定張公書
 後是年修錢塘六井
熈寧六年癸丑
 公年五十七有駕部陳公墓誌銘是年春六井訖工
 東坡先生為之記有和子瞻吉祥冬日牡丹詩三首
熈寧七年甲寅
 公年五十八有和子瞻沿牒京口憶西湖寒食詩秋
 移應天府留守未至復移知陳州有陳州謝到任表
[025-51a]
 自杭之宋過永樂院留題詩
熈寧八年乙夘
 公年五十九有潁川府學釋奠勉童子詩潁川賞花
 詩二首是年冬召還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
 提舉進奏院遷尚書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判太常
 寺兼禮儀事有論差除勅不由封駁司劄子謝轉樞
 密直學士啓
熈寧九年丙辰
[025-51b]
 公年六十兼侍講知審官東院有理㑹吏部資序劄
 子乞審審官東院條例狀與富相公書
熈寧十年丁巳
 公年六十一提舉司天監冬郊祀大禮為禮儀使有
 依赦文舉陳烈狀經筵薦温國司馬公而下三十三
 士章藁一巻
元豐元年戊午
 公年六十二春奏勅詳定郊廟奉祀禮文夏決口塞
[025-52a]
 詔改新閉決河曹村埽曰靈平遣公為祭謝使有詳
 定禮文併制樂所定銅木尺度一巻論樂劄子祭天
 用樂劄子崇國夫人符氏墓誌銘故太師中書令曽
 魯公挽詞二首
元豐二年已未
 公年六十三春兼判都省事慈聖光獻皇后崩命公
 為山陵鹵簿使有慈聖光獻皇后挽詞二首
元豐三年庚申
[025-52b]
 公年六十四三月薨于京師享年六十四贈給事中
 将終書先聖先師四字付其子階為朝散大夫勲為
 䕶軍爵為上黨郡開國侯明年九月葬于常州宜興
 縣永定鄉蒋山之原特詔常州供應所闕後累贈少
 師
 
 
 古靈集巻二十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