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東雅堂昌黎集註 > 東雅堂昌黎集註 卷十一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東雅堂昌黎集註巻十一
  雜著
   原道淮南子以原道首扁許氏箋云原本也公/所作原道原性等扁史氏謂其奥衍宏深
    與孟軻揚雄相表裏而佐佑六經誠哉是言/東坡甞曰自孟子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古
    人其斷然曰孟子醇乎醇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若非有見識豈千餘年後
    便斷得如此分明伊川亦曰退之晚年作文/所得甚多如曰軻之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
    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必有所見二/先生之論豈輕發者哉山谷嘗曰文章必謹
[011-1b]
    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後以/此槩求古人法度如老杜贈韋見素詩布置
    最得正體如官府甲第㕔堂房室各有定處/不可亂也韓文公原道與書之堯典蓋如此
    石介守道曰孔子之易春秋自聖人以來未/有也吏部原道原性原毁行難禹問佛骨表
    諍臣論自諸子/以來未有也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
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虚位
楊誠齋曰道德之實非虚也而道德之位則虚也韓子/之言實其虚者也其曰仁與義為定名又曰吾之所謂
道德者合仁與義言之也而後道德之虛位可得而實/矣張無垢曰此正是退之闢佛老要害處老子平日談
[011-2a]
道德乃欲搥提仁義一味自虛無上去曽不知道德自/仁義中出故以定名之實主張仁義在此二字既言行
仁義後必繼曰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亦未始薄道德也特惡佛老不識仁義即是道
德故不得不表出之楊龜山曰韓子意曰由仁義而之/焉斯謂之道充仁義而足乎已斯謂之德所謂道德云
者仁義而已故以仁義為定名道德為虚位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仁義性所有也則拾仁義而言
道者固非也道固有仁義而仁義不足/以盡道則以道德為虚位者亦非也故道有君子小
人而德有凶有吉子下或/有有字老子之小仁義非毁之也其
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非天下或/有之字下
小字或作罪云尸子曰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意/今按韓公未必用尸子語正使用之作罪亦非文
[011-2b]
以煦煦為仁煦音/詡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
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
謂德也或無其所謂/德四字非是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
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
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公言私言下或皆有/者字或惟下句有之周道衰孔子
没火于秦黄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閒或無黄字晉/魏梁隋諸本
作晉宋齊梁魏隋文苑作晉梁魏隋蜀本作魏晉/宋梁齊方从閣杭本云南舉晉梁北舉魏隋也其言
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
[011-3a]
墨下諸本有不入于/墨則入于老二語入於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
奴之必上或有則字主或作王王今按作/主乃與下文三韻皆叶作 非是入者附之出
者汙之二者字或皆作則/附或作隆皆非是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
之説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
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説樂其誕而自
小也亦曰吾師亦嘗云爾諸本嘗下/有師之字不惟舉之於其口
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説其
孰從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
[011-3b]
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
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
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
民不窮且盗也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
教之以相生養之道或無/以字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
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
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宫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
之賈以通其有無通或/作同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
[011-4a]
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
其壹鬱壹或作湮或作堙按史記賈誼傳獨堙鬱其誰/語漢書作壹鬱壹當作□集韻音咽□鬱不得
泄也平入聲通用湮與壹亦音義同也作壹字則非字/今按字書壹□吉凶在壺中不得泄也即今之氤氲
壹湮古蓋通用故/漢書但作壹耳為之政以率其怠勌為之刑以鋤其
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
城郭甲兵以守之或無權衡/字非是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
之防今其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剖或/作掊嗚呼其亦不思而巳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
[011-4b]
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𤓰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
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致之或/作致其
非是麻絲或作/絲麻篇内並同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
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血通貨財以事
其上則誅臣不字下諸本有能字無而致之民四/字而句下有則失其所以為臣一語今其
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
所謂清浄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
[011-5a]
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
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帝之與王其號
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名下或/有雖字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
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事下或/冇雖字今其言曰曷不為太
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
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其言或作之言/飢之或作飢而傳曰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
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011-5b]
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
以有為也尹彦明曰介甫謂退之正心誠意將以有為/非是蓋介甫不知道也正心誠意便休却是
釋氏也正心誠言乃所以將/有為也非韓子不能至是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
國家一作國家天下句下/或有者字皆非是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
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懲進上或/有夷而
字/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
[011-6a]
胥而為夷也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
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足無待於外
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文或作書/或作教其法禮樂刑政其
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
麻絲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果蔬或/作蔬果其為道易
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或無而字而/下或無其字是故以之為已則順
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
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
[011-6b]
常郊焉而天神假音/格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何下或無/也字 今
按曰斯道也何道也是問詞而曰斯吾所謂道也以下/乃答語也斯道也何道也或作斯何道也斯吾所謂道
也或作斯道也吾所謂之道/也又或無所謂字皆非是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
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
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或問張/無垢曰
昜學於伊尹韓愈乃謂其傳自禹揚雄自比孟子是得/其傳者而愈以謂軻死無傳何也先生曰禹之道堯舜
之道也伊尹得以授湯置伊尹而言禹亦無害也揚雄/雖自比孟子而愈以小疵譏之其言無傳則捨之矣
[011-7a]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宛丘論公原論亦/曰愈者擇焉而不
精語焉而不/詳而健於言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
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説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何而或/作何其
問今按此句復是/ 詞其下乃答語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
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鱞寡孤獨癈疾者有養
癈音/廢其亦庶乎其可也蘇子由曰愈之學朝夕從事/於仁義禮智刑名度數之間
自形而上者愈所不如也原道之作遂指道德為虛位/而斥佛老與楊墨同科豈為知道哉韓愈工於文者也
張芸叟曰張籍嘗勸愈排佛老不若著書愈亦嘗以書/反復之既而原道原性等篇皆激籍而作其原道也大
[011-7b]
抵言教其原性也大抵言情云云子由所云釋氏柳子/厚在當時於送僧浩初序巳有此論而芸叟指謫紛然
蓋少作也今其畫墁集/刪之矣學者其審之
   原性一作性原又今按原道原人原鬼之例作/原性為是 此五原篇目既同當是一時
    之作與兵部李侍郎書所謂舊文一巻扶樹/教道有所明白者疑即此諸篇也然則皆是
    江陵以前所作程子獨以原性為少作恐其/考之或未詳 孟子言人性善荀子言惡揚
    子言善惡混公乃作原性取三者而折之以/孔子之言其説有上中下之殊於是説者紛
    然李習之則置孟荀揚之論本中庸作復性/書三篇皇甫持正則作孟荀言性論而謂孟
    子之言合經為多杜牧之則作三子言性辨/而謂荀言人之性惡比二子荀得多其論不
[011-8a]
    能相一至王荆公作原性則又曰太極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極也性者五常之
    太極也而五常不可以謂之性此吾所以異/於韓子太極生五行然後利害生焉性生情
    有情然後善惡形焉而性則不可以善惡言/也此吾所以異於孟荀其論益相勝矣白雲
    郭氏曰唐自韓愈之後言性者皆出其下李/翺之言至論動静皆離寂然不動則異教矣
    皇甫湜之論謂孟荀揚殊趨而一致又為韓/子三品之論皆無去取杜牧之言愛怒生而
    自能為性之根惡之端其荀氏徒歟本朝言/性者四家司馬公謂揚子兼之王荆公謂揚
    子之言似矣蘇氏亦曰揚雄之論固巳近之/亦多敝於雄之學獨程氏言孟子性善乃極
    本窮原之理又謂荀揚不知性故/舍揚不論郭氏之論盡矣
[011-8b]
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於物而生也性之品有
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情者
而其或皆無而字性者情/者或並無者字皆非是曰何也或無/曰字曰性之品有
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巳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
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
曰義曰智方从閣杭蜀本云禮信去仁為近諸本多作/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 今按方本以五
行相生之序而言諸本以四方相對一位居中而言理/皆可通但竊意諸本語陳而韓公亦頗尚異恐方本或
得/之上焉者之於五也主於一而行於四行於方/作行之中焉者
[011-9a]
之於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於四也混不上諸/本無一
字乃从閣杭潮本作一也而并屬下句云一謂仁也言/不少存乎仁則少畔乎仁蜀本倒一也二字杭蜀反皆
作及非也下今按也一二字當从蜀本而以也字屬上/句一字屬 句方及諸本皆非也方以一為仁亦非是
此但言中人之性於五者之中其一者或偏多/或偏少其四者亦雜而不純耳反字則方得之下焉者
之於五也反於一而悖於四悖音/佩性之於情視其品情
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
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於七也動而處其中其中/或作
於中/非是中焉者之於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
[011-9b]
者也下焉者之於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亡與上/或有無
字非/是情之於性視其品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
之言性曰人之性惡揚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惡混夫
始善而進惡與始惡而進善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
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與諸/本多
作歟善惡下又有歟字而今按二與字皆當讀如字而/為句首猶言及也作歟 為句絶者皆非左傳夫弗及
而憂與可憂而樂與憂而弗害/皆取憂之道也語勢亦相似叔魚之生也其母視之
知其必以賄死國語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必/啄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
[011-10a]
以賄/死楊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聞其號也知必滅其宗
昭二十八年左傳叔向生子伯石叔向之母視之及堂/聞其聲而還曰是豺狼之聲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䘮羊
舌氏矣至是果滅伯石食我字也食采/於楊故號楊食我 舊本食我音異俄越椒之生也子
文以為大戚或無/大字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宣四年左氏/楚司馬子良
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戚曰鬼
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無灾
其始匍匐也則岐岐然嶷嶷然見詩生民篇/嶷魚力切文王之在
母也母不憂或無母字母不/憂等事見國語既生也傅不勤既學也師
[011-10b]
不煩人之性果惡乎堯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習非
不善也而卒為姦瞽叟之舜鯀之禹習非不惡也而卒
為聖人之性善惡果混乎聖下或有人/字屬上句故曰三子之言
性也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則性之上下者其終不可移乎終上或/無其字曰上之性
就學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
者可制也教或/作學其品則孔子謂不移也曰今之言性者
異於此何也性下或/有情字曰今之言者雜佛老而言也雜佛
[011-11a]
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異言也者或無也字甚今按此/篇之言過荀揚逺 其言五
性尤善但三品之説太拘又不知性之本善而其/所以或善或惡者由其禀氣之不同為未盡耳
   原毁或作毁原/説已見上
古之君子其責巳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此孔子所/謂躬自厚
而薄責於/人之意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
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
巳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
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文意蓋
[011-11b]
本此下古之人或無/人字 同早或作蚤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
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巳曰方从閣本/無求其所
以四字只作責於巳為周公者矣今/按閣本不成文理而方从之誤彼人也予人也彼
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
如周公者去其下十三字或从閣本作/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而為之舜大聖人也後
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
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
身或/作巳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
[011-12a]
是是足為藝人矣善或作/有非是取其一不責其二責或/作取即其
新不䆒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
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或無此八/字非是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
不上或/有是字今之君子則不然或無則/不然字其責人也詳其待
已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已未有善曰
我善是是亦足矣已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
欺於人内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
[011-12b]
已廉乎其身或/作於已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
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䆒其舊不
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
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衆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
吾未見其尊已也是之或作如/是或無之字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
原上或/無有字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
常試之矣嘗試語於衆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
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疎逺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
[011-13a]
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又嘗
語於衆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
不應下或無/者字非是不然則其所疎逺不與同其利者也不
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説於言懦者必説於色矣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毁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
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巳此下或無世字/非是巳或作矣將有作於上
者得吾説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作或作仕或作/化歟或作也
   原人或作/仁
[011-13b]
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其兩閒者謂
之人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於下草木山川皆地
也命於其兩閒夷狄禽獸皆人也曰然則吾謂禽獸人
可乎曰非也人可上或/有曰字指山而問焉曰山乎指下或有/南字非是
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獸皆舉之矣指山之一草而問
焉曰山乎曰山則不可或無曰山/乎三字故天道亂而日月星
辰不得其行或無/故字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
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
[011-14a]
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
其為主之道矣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逺仁/或
作人/非是
   原鬼李石曰退之作原鬼與晉阮千里相表裏/至作羅池碑欲以鬼威猲人是為子厚求
    食也送窮文雖出游戯皆自叛其説也退之/以長慶四年寢疾帝遣神召之曰骨蕝國世
    與韓氏相仇欲同力討之天帝之兵欲行隂/誅乃更藉人力乎當是退之數窮識亂為鬼
    所乗不然平生/強䀨至死無用
有嘯於梁於梁於堂下一/本各有者字從而燭之無見也斯鬼乎曰
[011-14b]
非也鬼無聲有立於堂從而視之無見也斯鬼乎曰非
也鬼無形有觸吾躬從而執之無得也斯鬼乎曰非也
鬼無聲與形安有氣鬼無聲與形上或有/鬼無氣三字非是曰鬼無聲也
無形也無氣也果無鬼乎曰有形而無聲者物有之矣
土石是也有聲而無形者物有之矣風霆是也有聲與
形者物有之矣人獸是也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
是也李石曰公子彭生託形於豕晉文公託/聲如牛韓子謂鬼無聲與形未盡也曰然則有
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曰是有二有鬼有物有怪或作/見怪二下
[011-15a]
或有説字或有説字/而無有鬼有物四字漠然無形與聲者鬼之常也民有
忤於天有違於民上民字一作人/下民字或作時有爽於物逆於倫而
感於氣於是乎鬼有形於形有形或/作有託有憑於聲以應之
而下殃禍焉皆民之為之也為下或/無之字其既也又反乎其
常曰何謂物曰成於形與聲者土石風霆人獸是也反
乎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反乎或作/反其非是不能有形與聲不
不能無形與聲者物怪是也或無不能有形與聲六字/或無不能無形與聲六字
故其作而接於民也無恒故有動於民而為禍亦有動
[011-15b]
於民而為福本或先言為福按左氏國語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問諸内史過對曰云云
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夏之興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羊/也回禄信於聆隧商之興也檮机次於丕山其亡也夷
在牧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於鄗動於民而為禍福其斯之謂歟亦有動於
民而莫之為禍福適丁民之有是時也作原鬼閣蜀粹/無作字
但今按古書篇題多在後者如荀子諸賦正此類也但/ 此篇前巳有題不應複出故且从諸本存此字
   行難行下孟切此公與祠郚陸參員外書在貞/元十八年 篇言參自越州召拜祠部員
    外郎豈在前歟/參字公佐云
或問行孰難曰捨我之矜從爾之稱孰能之曰陸先生
[011-16a]
參何如按李習之/集參作傪曰先生之賢聞天下是是而非非聞/下
或有/於字貞元中自越州徴拜祠部員外郎京師之人日造
焉閉門而拒之滿街愈嘗徃間客席嘗或作常間或作/問客或作賓席下
或有坐/定二字先生矜語其客曰某胥也某商也其生某任之
其死某誄之某與某可人也可或作何或从閣杭苑作/可云可人見禮記鄭注曰
此人可也嘗今按据禮記是也然詳下文韓公之語似/以陸公雖 任誄此人復自疑於有罪則頗有薄其門
地之意而以薦引之力自多者/恐須作何字語勢乃協臾詳之任與誄也非罪歟皆曰
也或作之罪一作/過曰上或有應字愈曰某之胥某之商其得任與誄
[011-16b]
也有由乎抑有罪不足任而誄之邪任而誄或作誄/而任而或作與
生曰否吾惡其初惡去/聲不然任與誄也何尤愈曰茍如
是先生之言過矣昔者管敬子取盜二人為大夫於公
禮記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以為公臣曰/其所與由辟也可人也敬子仲之謚也趙文子舉管
庫之士七十有餘家禮記趙文子所舉於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餘家夫惡求
其初音惡/ 烏先生曰不然彼之取者賢也愈曰先生之所
謂賢者大賢歟抑賢於人之賢歟齊也晉也且有二與
七十而可謂今之天下無其人邪而可上或有焉字/邪上或有也字
[011-17a]
生之選人也巳詳先生曰然愈曰聖人不世出賢人不
時出千百嵗之閒儻有焉聖人賢人人或皆作之或并/有人之二字世出或作世生
百嵗或/作百年不幸而有出於胥商之族者先生之説傳吾不
忍赤子之不得乳於其母也先生曰然乳於或/無於字他日又
往坐焉或無/坐字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詳位乎朝者吾取
某與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與者若干人愈曰先
生之與者盡於此乎其皆賢乎抑猶有舉其多而缺其
少乎或無其皆賢乎四字缺或作没少或作細或作一/少下或有者字 今按此言人之才或不全備姑
[011-17b]
舉其可取之多而/略其可弃之少也先生曰固然吾敢求其全其或作於/ 今按作
其語意為近但陸公此句正不敢必求全才之意而下/文韓公又以太詳而不早責之殊不可曉當更考之
愈曰由宰相至百執事凡幾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幾位
先生之得者無乃不足充其位邪其位下或/有也字不早圖之
一朝而舉焉今雖詳其後用也必粗舉焉或作索之詳/下或有且微字非
是徂粗/聰 切先生曰然子之言孟軻不如文録作退語其人/曰乃今吾見孟軻
   對禹問孟子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孟子曰否不
    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大與子則與子云云公/乃設問而為之答且曰孟子之心以為聖人
[011-18a]
    不茍私於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説而不得從/而為之辭大抵孟子之説主天命而公以人
    事言之爾/具致一也
或問曰堯舜傳諸賢禹傳諸子信乎曰然然則禹之賢
不及於堯與舜也歟曰不然堯舜之傳賢也欲天下之
得其所也禹之傳子也憂後世争之之亂也堯舜之利
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利一/作慮曰然則堯舜何以不憂後
世曰舜如堯堯傳之禹如舜舜傳之得其人而傳之堯
舜也無其人慮其患而不傳者禹也無其人下或有而/不傳三字不傳者
[011-18b]
或作不得如/已者非是舜不能以傳禹堯為不知人禹不能以傳
子舜為不知人堯以傳舜為憂後世禹以傳子為慮後
世曰禹之慮也則深矣慮下或/有民字傳之子而當不淑則奈
何曰時益以難理傳之人則争未前定也傳之子則不
争前定也前定雖不當賢猶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
賢則争且亂天之生大聖也不數其生大惡也亦不數
音朔/上同傳諸人得大聖然後人莫敢争莫上或/無人字傳諸子得
大惡然後人受其亂或作/禍禹之後四百年然後得桀亦
[011-19a]
四百年然後得湯與伊尹湯與伊尹不可待而傳也待/或
作/得與其傳不得聖人而争且亂孰若傳諸子雖不得賢
猶可守法諸或作之守法或/从閣作法守非是曰孟子之所謂天與賢則
與賢天與子則與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為聖人不
茍私於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説而不得從而為之辭
   雜説四首或作三首其一/作題崔山君傳
龍嘘氣成雲嘘上或/有之字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乗是氣茫
洋窮乎𤣥閒茫上或/有而字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
[011-19b]
下土汩陵谷汩音/骨雲亦靈怪矣哉雲龍之所能使為靈
靈或从閣本/作雲非是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
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弗或/作不
或無信/字非是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
曰龍雲從之矣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醫下或/有人字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
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巳
綱下或無之字/理亂或作亂否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
[011-20a]
脉也紀綱或/作綱紀脉不病雖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於
此説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所以閣/無以字夏殷周之衰也諸
侯作而戰伐日行矣作或/作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
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
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世或/作帝是故四支雖無
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雖無事四海或/作天下不足矜也
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
之天扶與之諸本或無天字扶或作持/今按此句未詳疑有誤字 易曰視履考
[011-20b]
祥善醫善計者為之善計或/無善字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談生者談姓不知其名之/或作云而無為字非是稱鶴言
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
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
之聖者聖者或作聖人或/并有人者二字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
者其喙有若鳥者鳥閣作馬或云尸子禹/長頸鳥喙閣本訛也其貎有若䝉
倛者荀子仲尼之狀靣如蒙倛注云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倛音欺彼皆貎似而
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脅曼膚楚詞平脅曼/膚何以肥之
[011-21a]
顧如渥丹美而很者貎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
人邪貎或作靣貌上或有其字禽下或無獸字邪或作/也列子包犧女媧神農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尾虎
鼻皆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人之德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而有禽獸之心公意亦如此耳
則觀貎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
或从閣杭無/可否字非是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
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或無下/千里字故雖有名馬秪辱於奴𨽻人之手或無/人字駢死於
[011-21b]
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
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上或有今之字而食下疑脱一/石字馬也或無也字且欲或無且字
且或作而等今按且/字恐當在 字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䇿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
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二無字下諸本皆有良字閣/杭本皆脱其真無馬邪五字
知或作識也/字皆作邪
[011-22a]
   讀荀下或有子字避荀卿名況趙人齊襄王時/為稷下祭酒 讒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
    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著書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茍子三十二篇其非十二子篇以子
    弓並仲尼謂子思孟軻略法先生而不知其/統其性惡篇謂人之性惡禮義生於聖人之
    偽此其抵捂不合於/道而公所欲削者歟
始吾讀孟軻書然後知孔子之道尊聖人之道易行王
易王霸易霸也以為孔子之徒没尊聖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揚雄書益尊信孟氏因雄書而孟氏益尊則雄者
亦聖人之徒歟雄下或/有也字聖人之道不傳於世周之衰好
[011-22b]
事者各以其説干時君其下或有/所能字紛紛藉藉相亂六經
與百家之説錯雜然老師大儒猶在火于秦黄老于漢
或無/黄字其存而醇者孟軻氏而止耳揚雄氏而止耳或作/矣一
無揚雄氏而/止耳一句及得荀氏書於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
辭時若不粹時下或有有字/不下或有醇字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
抑猶在軻雄之閒乎抑下或/有其字孔子刪詩書筆削春秋合
於道者著之離於道者黜去之故詩書春秋無疵或無/黜字
去下或/無之字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於聖人之籍亦孔子
[011-23a]
之志歟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或从閣/無乎醇
字或無乎醇者三字而有如字皆非是揚或作雄非是/ 伊川曰荀卿才髙而其言多過子雲才短而其言多
失然皆未免夫駁者也退之以/大醇歸之蓋韓子待人以恕
   讀鶡冠子西漢藝文志有鶡冠子一篇其下箋/云楚人居深山以鶡羽為冠而唐志
    云鶡冠子三巻豈漢時遺缺至唐而全耶漢/唐皆以為道家者流公謂其辨施於國家功
    德豈少而栁子厚作辨鶡冠子則曰得其書/而讀之盡鄙淺言也二公所見不同如此
    鶡音/曷
鶡冠子十有九篇其詞雜黄老刑名九方作六云今鶡/冠子自博選至武
[011-23b]
靈王問凡十九篇此只云十六篇未詳非今/按方蓋不見或本已作九也或無雜字 是其博選篇
博選鶡冠/子第一篇四稽五至之説當矣博選篇云道有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
曰命人有五至一曰百已二曰什巳三/曰若巳四曰斯役五曰徒𨽻至或作室使其人遇時援
其道而施於國家功德豈少哉遇下或有其字/功上或有其字學問篇
學問鶡冠/子第二篇稱賤生於無所用中流失船一壺千金者壺/或
作瓠音/義同余三讀其辭而悲之文子脱謬為之正三十有
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滅或作減/注下或有
者/字
[011-24a]
   讀儀禮儀禮十七篇周之舊典漢高堂隆生所/傳者也此外又有三十九篇河間王獻
    之遭巫蠱倉卒之難竟不施行今亡矣唐明/經有三科儀禮其一也今書具在凡十七篇
余嘗苦儀禮難讀又其行於今者蓋寡其或/作且沿襲不同
復之無由考之今誠無所用之或作/云然文王周公之法
制粗在於是孔子曰吾從周謂其文章之盛也古書之
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况聖人之制度邪存上/或無
之字家或作説/尚下或無有字於是掇其大要竒辭奥㫖著於篇學者
可觀焉或無/學字惜乎吾不及其時進退揖讓於其間嗚呼
[011-24b]
盛哉
   讀墨子墨子名翟宋大夫漢藝文志云著書七/十一篇今存者十二篇有節用兼愛尚
    賢明鬼神非命尚同等諸篇明鬼神在尚同/篇中無别篇也世之學者因臨川王氏詩有
    孔墨必相用自古寧有此之語意謂孟子排/揚墨公排釋老自比孟子不當有相用之説
    然學者必知孟子歸斯受之之意然後識公/讀墨之㫖云伊川先生曰或問退之讀墨一
    篇如何曰此一篇意亦甚好但言不謹嚴便/有不是處至若言孔子尚同兼愛與墨子同
    則甚不/可也
儒譏墨以上同兼愛上賢明鬼上或皆作尚从閣本云/考墨子本書及漢藝文
[011-25a]
志當/作上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荀子子路問/魯大夫練而
牀禮歟子不答以告子貢子貢曰汝/問非也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譏專臣不上
同哉孔子泛愛親仁以博施濟衆為聖不兼愛哉孔子
賢賢以四科進襃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稱不上賢哉孔
子祭如在譏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則受福不明鬼哉儒
墨同是堯舜同非桀紂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國家奚
不相悦如是哉余以為辯生於末學各務售其師之説
非二師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
[011-25b]
相用不足為孔墨列子云孔丘墨翟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古語云墨翟突不及黔孔丘
席不及煖孟子以前皆以孔墨並稱則墨亦大賢孟子/特以其非中道其流不能無弊故闢之耳藝文志曰墨
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尚賢宗祀嚴父是以右
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長也退之讀墨蓋出於此莊孟荀卿之論皆斥其所
短也又嚴有翼曰墨子之書孟子疾其兼愛無父力排/而禽獸之其言曰揚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能言
距揚墨者聖人之徒也今退之謂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抑何乖刺如是耶若以孔墨為必相用則孟
子距之為非矣其與孟簡書則又取孟子距揚墨之説/以謂向無孟氏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故推尊孟子以
為其功不在禹下意以已之排佛老可以比肩孟/氏也殊不知已之先後自相矛盾可勝其說哉
[011-26a]
 
 
 
 
 
 
 
 
[011-26b]
 
 
 
 
 
 
 
 東雅堂昌黎集註巻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