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別本韓文考異 >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14
於子孫二失字下或/並有之字今夫功徳如是祥祉如是其善
持之也可知巳既巳或無此/二字因叙之為貓相乳説云下/或
有爾字/非是
   進士䇿問十三首
問書稱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以至于庶人
龜筮考其從違以審吉凶則是聖人之舉事興為無不
與人共之者也吉凶方从蜀本作吉凶○今按經傳凡/言吉凶者多先吉而後凶惟協韻諧聲
則或倒用而近世好竒之士不問可否一例倒用則/失之矣此類當徐讀而从其聲之諧者不能悉論也
[014-6a]
易則又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㡬事不密則
害成而春秋亦有譏漏言之詞如是則又似不與人共
之而獨運者下或有/也字書與易春秋經也聖人於是乎盡
其心焉耳矣其文相戾悖如此欲人之無疑不可得巳
是二説者其信有是非乎抑所指各殊而學者不之能
察也諒非深考古訓讀聖人之書者其何能辨之方作/此
此固吾子之所宜無讓君願承救焉説下或無者字/者下方有也字問古之人有云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而周之政尚
[014-6b]
文是三者相循環終始若五行之與四時焉原其所以
為心皆非故立殊而求異也各適於時救其弊而巳矣
夏殷之書存者可見矣夏殷下或無/之字非是至周之典籍咸在
考其文章其所尚若不相逺然焉所謂二者之異云乎
逺下方無然字焉或作烏○今按當有然字而焉字屬/下句但其下疑當有一有字作烏亦通其下疑或有一
睹/字抑其道深微不可究歟将其詞隱而難知也不然則
是説為謬矣周之後秦漢蜀吳魏晉之興與霸亦有尚
乎無也或無興/與字觀其所為其亦有意云爾循環之説安
[014-7a]
在吾子其為所隱焉
問夫子之序帝王之書而繫以秦魯及次列國之風而
宋魯獨稱頌焉秦穆之徳不踰於二霸穆或作/魯非是宋魯之
君不賢乎齊晉其位等其徳同升黜取捨如是之相逺
亦将有由乎願聞所以辨之之説問夫子既沒聖人之道不明盖有楊墨者始侵而亂之
其時天下咸化而從焉孟子辭而闢之則既廓如也或/無
其時字或/無則字今其書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或/無
[014-7b]
知字/非是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於道者㡬何孟子之所以
辭而闢之者何説之者或/作之也今之學者有學於彼者乎有
近於彼者乎其已無傳乎其無乃化而不自知乎其無
傳也則善矣如其尚在将何以救之乎尚在方从閤杭/苑作在尚無将
字○今按若从方本則尚何以救之乎乃是恐/不及救之意與此上下文不相入其説非是諸生學
聖人之道必有能言是者其無所為讓
問所貴乎道者不以其便於人而得於已乎當周之衰
管夷吾以其君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戎狄以微京師
[014-8a]
以尊四海之内無不受其賜者天下諸侯奔走其政令
之不暇而誰與為敵此豈非便於人而得於已乎人下/方無
而字已作身○今據上/文及詳文勢方説非是秦用商君之法人以富國以彊
諸侯不敢抗及七君而天下為秦使天下為秦者商君
也而後代之稱道者咸羞言管商氏何哉庸非求其名
而不責其實歟願與諸生論之無惑於舊説名下或無/而字其實
或作於實舊或作記/非是自下或有焉字
問夫子之言盍各言爾志盍上或/有曰字又曰居則曰不吾知
[014-8b]
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今之舉者不本於鄉不序於庠
一朝而羣至乎有司有司之不之知也宜矣不之或/無之字
将自州縣始請各誦所懷聊以觀諸生之志死者可作
其誰與歸此下或有又曰/居是邦也六字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
仁者敢問諸生之所事而友者為誰乎而或作所/為或作其所謂
賢而仁者其事如何哉言及之而不言亦君子之所不
為也方無之/所二字
問春秋之時百有餘國皆有大夫士詳於傳者無國無
[014-9a]
賢人焉其餘皆足以充其位不聞有無其人而闕其官
聞下或/無有字春秋之後其書尤詳以至于吳蜀魏下及晉
氏之亂國分如側時/切市未/切讀其書亦皆有人焉魏/字
或在晉下謂元魏爾盖不然也/三國之魏豈應略而不言乎今天下九州四海其為
土地大矣國家之舉士内有明經進士外有方維大臣
之薦其餘以門地勲力進者又有倍於是其為門户多
有倍或/作加倍而自御史臺尚書省以至于中書門下省咸
不足其官豈今之人不及於古之人邪何求而不得也
[014-9b]
夫子之言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誠得忠信
如聖人者而委之以大臣宰相之事有不可乎委之以/方作以
委之/非是况於百執事之微者哉古之十室必有任宰相大
臣者今之天下而不足士大夫於朝其亦有説乎
問夫子曰潔浄精微易教也今習其書不識四者之所
謂盍舉其義而陳其數焉
問易之説曰乾健也易上或有周字/説下或有者字今考乾之爻在初
者曰潛龍勿用在三者曰夕惕若厲无咎在四者亦曰
[014-10a]
无咎在上曰有悔卦六位一勿用二茍得无咎一有悔
安在其為健乎二或作/一非是又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乾之
四位既不為易矣坤之爻又曰龍戰于野戰之於事其
足為簡乎野下或有其/血𤣥黄四字易六經也學者之所宜用心願
施其詞陳其義焉或無所/字非是
問人之仰魚向切/恃也而生者穀帛穀帛豐無饑寒之患然
後可以行之於仁義之途措之於安平之地此愚智所
同識也者下或有在字/豐上或有既字今天下穀愈多而帛愈賤人愈
[014-10b]
困者何也愈賤方作益賤而字疑當在賤字下但此正/與張中丞傳後城壞而其徒皆死云云者相
類恐公自有此/一種句法也耕者不多而穀有餘蠶者不多而帛有
餘有餘宜足而反不足此其故又何也将以救之其説
如何
問夫子言堯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曰無為而理者其
舜也歟書之説堯曰親九族又曰平章百姓又曰協和
萬邦又曰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又曰洪水懷山襄
陵下人其咨人或作民此試進士/當避諱作民者非是夫親九族平百姓和
[014-11a]
萬邦則天道授人時愁水禍非無事也而其言曰垂衣
裳而天下理者何也於舜則曰慎五典又曰叙百揆又
曰賓四門又曰齊七政又曰類上帝禋六宗望山川徧
羣神又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載一巡狩又曰
分十二州封山濬川恤五刑典三禮彰施五色出納五
封諸本作/隨非是嗚呼其何勤且煩如是而其言曰無為而
理者何也将亦有深辭隱義不可曉邪抑其年代已逺
失其傳邪二三子其辨焉抑其下或有所字非是巳/逺或作逺矣方無巳字
[014-11b]
問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通其業成就其道徳者也徳/下
或無/者字由漢氏已来師道日微氏或作代/方無巳字然猶時有授經
傳業者及于今則無聞矣徳行若顔回言語若子貢政
事若子路文學若子游猶且有師非獨如此雖孔子亦
有師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𢎞是也方無/雖字今之人不及
孔子顔回逺矣而且無師無下或/有所字然其不聞有業不通
而道徳不成者何也或無/而字
問食粟衣於既切/下同帛服仁行義以竢死者二帝三王之
[014-12a]
所守聖人未之有改焉者也今之説者有神仙不死之
道不食粟不衣帛薄仁義以為不足為是誠何道邪聖
人之於人猶父母之於子二於字或/皆作于有其道而不以教
之不仁其道雖有而未之知不智仁與智且不能又烏
足為聖人乎烏或/作焉不然則説神仙者妄矣
   争臣論
    爭或作諫方云曰本及歐公與/范司諫書温公通鑑皆作爭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
[014-12b]
而聞多不求聞於人也行古人之道居於晉之鄙晉之
鄙人薫其徳而善良者㡬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
為諫議大夫子下或/無以字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喜或無人/字及色
字皆/非是居於位五年矣視其徳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
其心哉在下或有草字/移易方作易移愈應之曰是易所謂恒其徳貞
而夫子凶者也惡音/烏得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蠱之上
九云不事王侯髙尚其事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匪
躬之故夫不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徳不同也之/時
[014-13a]
之徳方並/無之字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以
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髙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
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蹇上或有以字/事下或有上字
尤下或有之字終或/作絶或作始皆非是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
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
言及於政今陽子下或有實一匹夫四字或作實一介/之夫下再出陽子二字或作實匹夫陽子亦
再見及下/方無於字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音/籍忽焉
不加喜戚於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禄則曰下
[014-13b]
大夫之秩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
乎哉夫下方/無之字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
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以為得其言言乎哉得其
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乎上或無/復出言字
按此語正謂陽子若自謂得/其言則何不言乎哉或本非是陽子将為禄仕乎古之
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禄仕者也宜乎辭
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闗撃柝者可也盖孔子嘗
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亦不敢曠其職必曰㑹計當而
[014-14a]
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陽子之秩禄不為卑且貧
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秩禄或/作禄秩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陽子惡訕上者惡為人臣招音/翹其君之過而以為名
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方云舊本招下注音/翹二字武子好盡言
以招人過見國語漢書五行志蘇林讀招為翹招舉也/朱元憲曰考他書未獲為翹之意作音者當有所據○
今按吕氏春秋孔子之勁能招國門之闗注招/舉也又過秦論招八州而朝同列蘇林亦音翹書曰爾
有嘉謨嘉猷則入告爾后于内爾乃順之于外曰斯謨
斯猷惟我后之徳夫陽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應之曰
[014-14b]
若陽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謂惑者矣滋或作/兹非是入則諫其
君出則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陽子之所宜
行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方無本/以字主上嘉
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
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僭賞從諫
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髮願進於闕
下而伸其辭説致吾君於堯舜熈鴻號於無窮也若書
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
[014-15a]
心将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是啓之也是啓或作/其咎非是或曰
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
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愈曰自古聖人賢士
皆非有求於聞用也有下或/有心字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
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必方/作不孜孜
矻矻音/窟死而後已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
不得黔門下或/有而字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
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
[014-15b]
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補上方本有自/字者下無也字
云自者指言天之所授也義為長○今按韓公之意乃/言天生聖賢非但使之自有餘也乃欲以補衆人之不
足耳故下文云/云方説非是耳目之於身也耳司聞而目司見聽其
是非視其險易然後身得安焉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
時人者聖賢之身也目下或/無也字且陽子之不賢則将役於
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
以自暇逸乎哉則将或作且将於賢/或作於身皆非是或曰吾聞君子不
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為直者或無/欲字若吾子之論直則直
[014-16a]
矣無乃傷于徳而費于辭乎好盡言以招音/翹人過國武
子之所以見殺於齊也吾子其亦聞乎愈曰君子居其
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将以
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
好盡言於亂國是以見殺而好盡言於亂國方本作而/言盡言盡言于亂國○今按
方本殊/無文理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子
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
将不得為善人乎哉或無/哉字
[014-16b]
   改葬服議
經曰改𦵏緦春秋穀梁傳亦曰改𦵏之禮緦舉下緬也
此皆謂子之於父母其他則皆無服何以識其必然經
次五等之服小功之下然後著改𦵏之制更無輕重之
差以此知惟記其最親者其他無服則不記也若主人
當服斬衰其餘親各服其服則經亦言之不當惟云緦
云一/作言𫝊稱舉下緬者緬猶逺也下謂服之最輕者也
以其逺故其服輕也最輕下或無者也/字故下或無其字江熈曰禮天子
[014-17a]
諸侯易服而𦵏以為交於神明者不可以純凶况其緬
者乎或無/其字是故改𦵏之禮其服惟輕以此而言則亦明
矣衛司徒文子改𦵏其叔父問服於子思子思曰禮父
母改𦵏緦既𦵏而除之不忍無服送至親也非父母無
服無服則弔服而加麻此又其著者也文子又曰喪服
既除然後乃𦵏則其服何服乃𦵏下或有者/字或有也字子思曰三
年之喪未𦵏服不變除何有焉未下或有/除字非是然則改𦵏與
未𦵏者有異矣古者諸侯五月而𦵏大夫三月而𦵏士
[014-17b]
逾月無故未有過時而不𦵏者也過時而不𦵏謂之不
能𦵏春秋譏之下而不𦵏/或無而字若有故而未𦵏雖出三年子
之服不變此孝子之所以著其情先王之所以必其時
之道也雖有其文未有著其人者以是知其至少也方/無
是/字改𦵏者為山崩水涌毁其墓及𦵏而禮不備者若文
王之𦵏王季以水齧其墓魯隱公之𦵏惠公以有宋師
太子少𦵏故有闕之類是也諸本無故字方从舊監/本云考之左氏當有
事有進而無退有易以輕服無加以重服殯於堂則謂
[014-18a]
之殯瘞於野則謂之𦵏近代已来事與古異或游或仕在
里之外或子幼妻稚而不能自還稚下方/無而字甚者拘以隂
陽畏忌遂𦵏於其土及其返𦵏也逺者或至數十年近者
亦出三年其吉服而從於事也久矣又安可取未𦵏不變
服之例而反為之重服歟在喪當𦵏猶宜易以輕服况既
逺而反純凶以𦵏乎若果重服是所謂未可除而除不當
重而更重也而除下或有之字更/下或無重字非是或曰喪與其易也寧戚
雖重服不亦可也曰不然易之與戚則易固不如戚矣雖
[014-18b]
然未若合禮之為懿也儉之與奢則儉固愈於奢矣雖然
未若合禮之為懿也過猶不及其此類之謂乎或經稱改
𦵏緦而不著其月數則似三月而後除也子思之對文子
則曰既𦵏而除之今宜如何似或作/以非是曰自啓至于既𦵏而
三月則除之未三月則服以終三月也啓下或有殯字至/下或無既字○今
按禮有自啓至于反/哭之語方本是也曰妻為夫何如曰如子或無曰如/二字非是
弔服而加麻則何如曰今之弔服猶古之弔服也
   省試學生代齋郎議
[014-19a]
    諸本此下有貞元十/年應博學宏詞九字
齋郎職奉宗廟社稷之小事盖士之賤者也執豆籩駿
奔走以役于其官之長不以徳進不以言揚盖取其人
力以備其事而已矣奉宗廟社稷之小事執豆籩駿奔
走亦不可以不敬也於是選大夫士之子弟未爵命者
以塞員填闗而教之行事子上或/無之字其勤雖小其使之不
可以不報也必書其嵗嵗既久矣於是乎命之以官而
授之以事其亦微矣哉學生或以通經舉或以能文稱
[014-19b]
其微者至於習法律知字書皆有以贊於教化可以使
令於上者也自非天姿茂異曠日經久以所進業發聞
於鄉閭稱道于朋友薦於州府而升之司業則不可得
而齒乎國學矣所進或作進所方本/作進以進或作道然則奉宗廟社稷
之小事任力之小者也贊於教化可以使令於上者徳
藝之大者也其亦不可移易明矣或無然字稷/下或無之字今議者
謂學生之無所事謂齋郎之幸而進不本其意因謂可
以代任其事而罷之盖亦不得其理矣亦或/作以今夫齋郎
[014-20a]
之所事者力也學生之所事者徳與藝也以徳藝舉之
而以力役之是使君子而服小人之事且非國家崇儒
勸學誘人為善之道也此一説不可者也抑又有大不
可者焉宗廟社稷之事雖小不可以不専敬之至也古
之道也今若以學生兼其事及其嵗時日月然後授其
宗彞罍洗其周旋必不合度其進退必不得宜其思慮
必不固其容貌必不荘此其無他其事不習而其志不
専故也非近於不敬者歟又有大不可者其是之謂歟
[014-20b]
荘下此其字疑衍/非上或有此字若知此不可将令學生恒掌其事而
隳壞其本業則是學生之教加少學生之道益貶而齋
郎之實猶在齋郎之名茍無也知此或作如/其教或作敬大凡制度
之改政令之變利於其舊不什則不可為已又况不如
其舊哉什或作然方云此商君傳所謂利不百不/變法工不什不易器是也如下方有於字考之
於古則非訓稽之於今則非利尋其名而求其實則失
其宜失或作/去非是故曰議罷齋郎而以學生薦享亦不得其
理矣文苑此篇前後有/議曰謹議四字
[014-21a]
   禘祫議
    方校作祫禘○今按篇/内皆作禘祫方誤也
右今月十六日勅旨宜令百僚議限五日内聞奏者将
仕郎守國子監四門博士臣韓愈謹獻議曰伏以陛下
追孝祖宗肅敬祀事宗下方有廟字○今按此等公家/文字或施於君上或布之吏民只
用當時體式直述事意乃易曉而通行非如詩篇等於/戲劇銘記期於久逺可以時出竒怪而無所拘也故韓
公之文雖曰髙古然於此等處亦未嘗敢故為新巧以/失荘近平易之體但其間反覆曲折説盡事理便是真
文章他人自不能及耳/方本非是後皆倣此凡在擬議不敢自専在或作有/擬方作疑
[014-21b]
聿求厥中延訪羣下然而禮文繁漫所執各殊自建中
之初迄至今嵗屢經禘祫未合適從臣生遭聖明涵泳
恩澤雖賤不及議而志切效忠切方作在○今按官不/及議而自言則作切為
是/今輒先舉衆議之非然後申明其説一曰獻懿唐武/徳始
立四廟宣簡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開元/中乃詔宣皇帝為獻祖元皇帝為懿祖廟主宜永藏
之夾室臣以為不可廟或/作之夫祫者合也毁廟之主皆當
合食於太祖獻懿二祖即毁廟主也今雖藏於夾室至
禘夾之時豈得不食於太廟乎名曰合祭而二祖不得
[014-22a]
祭焉不可謂之合矣祭焉方作登焉詳/上下文作登非是二曰獻懿廟主
宜毁之瘞之臣又以為不可諸本毁下或無之字或毁/之下再有宜字○今按上
之字疑/當作而謹按禮記天子立七廟一壇一墠音/善其毁廟之
主皆藏於祧廟雖百代不毁祫則陳於太廟而饗焉自
魏晉以降始有毁瘞之議事非經據竟不可施行今國
家徳厚流光創立九廟以周制推之獻懿二祖猶在壇
墠之位况於毁瘞而不禘祫乎三曰獻懿廟主宜各遷
於其陵所臣又以為不可二祖之祭於京師列於太廟
[014-22b]
也二百年矣今一朝遷之豈惟人聽疑惑抑恐二祖之
靈眷顧依遲不即饗於下國也遲諸本作違方从閤杭/蜀苑云新史與文粹作
依違以意改也甘泉賦徕祗郊禋神所依兮徘徊招搖/靈犀迡兮屖音栖迡與遟同皆徐行也顔曰言神久留
安處不/即去也四曰獻懿廟主宜附於興聖廟而不禘祫臣又
以為不可傳曰祭如在景皇帝雖太祖其於屬乃獻懿
之子孫也雖下方有為字/其於方作於其今欲正其子東向之位廢其
父之大祭固不可為典矣父之或作父子父下或/并有子之字皆非是五曰
獻懿二祖宜别立廟於京師臣又以為不可夫禮有所
[014-23a]
降情有所殺是故去廟為祧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去墠
為鬼漸而之逺其祭益稀方無去壇去墠四字之逺作/逺之○今詳四字祭法本文
之猶適也言漸而/適逺也方本皆誤昔者魯立焬宫春秋非之以為不當
取已毁之廟既藏之主而復築宫以祭今之所議與此
正同又雖違禮立廟至於禘祫也合食則禘無其所廢
則於義不通此五説者皆所不可其所方作所主義/或作經或作禮○
今按此言若作别廟則不當禘於太廟又不當禘於别/廟故云禘無其所若以無可禘祫之所而遂直廢其祭
則於義又有不可通者/故其説如此方本誤也故臣博采前聞求其折中以為
[014-23b]
殷祖𤣥王周祖后稷太祖之上皆自為帝又其代數已
逺不復祭之故太祖得正東向之位子孫從昭穆之列
禮所稱者盖以紀一時之宜非傳於後代之法也盖以/方作
盖曰或/無於字傳曰子雖齊聖不先父食盖言子為父屈也景
皇帝雖太祖也其於獻懿則子孫也當禘祫之時獻祖
宜居東向之位景皇帝宜從昭穆之列祖以孫尊孫以
祖屈求之神道豈逺人情之神或作/神之非是又常祭甚衆合祭
甚寡則是太祖所屈之祭至少所伸之祭至多比於伸
[014-24a]
孫之尊廢祖之祭不亦順乎衆或作頻方云新書陳京/傳亦作衆○今按韓公本
意獻祖為始祖其主當居初室百世不遷懿祖之主則/當遷於太廟之西夾室而太祖以下以次列於諸室四
時之享則唯懿祖不與而獻祖太祖以下各祭於其室/室自為尊不相降厭所謂所伸之祭常多者也禘祫則
唯獻祖居東向之位而懿祖太祖以下皆序昭穆南北/相向於前所謂祖以孫尊孫以祖屈而所屈之祭常少
者也韓公禮學情深盖諸儒所不及故其所議獨深得/夫孝子慈孫報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之本意真可為
萬世之通法不但可施於一時也程子以為不可漫觀/者其謂此類也歟但其文字簡嚴讀者或未遽曉故切
推之以盡/其意云事異殷周禮從而變非所失禮也所字/疑衍臣伏
以制禮作樂者天子之職也陛下以臣議有可采粗合
[014-24b]
天心斷而行之是則為禮議下方/有為字如以為猶或可疑乞
召臣對面陳得失庶有發明謹議
   省試顔子不貳過論
論曰登孔氏之門者衆矣三千之徒四科之目孰非由
聖人之道為君子之儒者乎目方作夫/由或作曰其於過行過言
亦云鮮矣而夫子舉不貳過惟顔氏之子其何故哉請
試論之夫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正徳茍發諸
中形諸外者不惟思慮莫匪規矩不善之心無自入焉
[014-25a]
可擇之行無自加焉故惟聖人無過所謂過者非謂發
於行彰於言人皆謂之過而後為過也所上方有/故字非是生于
其心則為過矣故顔子之過此類也不貳者盖能止之
于始萌絶之於未形不貳之於言行也中庸曰自誠明
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自誠明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從容中道聖人也無過者也自明誠者擇善而固執之
者也明誠者上/或無自字不勉則不中不思則不得不貳過者也
故夫子之言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
[014-25b]
服膺而不失之矣又曰顔氏之子其殆庶㡬乎言猶未
至也而孟子亦云顔子具聖人之體而微者皆謂不能
無生于其心而亦不暴之於外考之於聖人之道差為
過耳亦不或/無亦字顔子自惟其若是也於是居陋巷以致其
誠飲一瓢以求其志或無/飲字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
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知髙堅之可尚忘鑚仰之
為勞任重道逺竟莫之致是以夫子嘆其不幸短命今
也則亡謂其不能與巳並立於至聖之域觀教化之大
[014-26a]
行也不然夫行發於身加於人言發乎邇見乎逺或無/不然
字下或併/無夫字茍不慎也敗辱隨之而後思欲不貳過其於
聖人之道不亦逺乎而夫子尚肯謂之其殆庶㡬孟子
尚復謂之具體而微者哉則顔子之不貳過盡在是矣
謹論方無謹/論字
   與李秘書論小功不税書
    秘書官稱也或無書字而以秘為人名及論/作問又税下無書字者皆非是○劉敞原父
    之論曰曾子曰小功不税則是逺兄弟終無/服也而可乎韓子嘗弔於人見其貌戚其意
[014-26b]
    哀而其服吉者問之曰何也曰小功不税也/是以韓子疑之而作小功不税之書夫韓子
    之疑是也彼人之為非也然而小功不税禮/也韓子曰君子於其骨肉死則悲哀而為之
    服者豈牽於外哉聞其死則悲哀豈有間於/新故死哉甚矣韓子之達於禮而近之也雖
    然疑之未盡也求之不得也夫為服者至親/之恩以朞㫁其殺至于大功兄弟之恩以小
    功止其殺至于緦外親之服以緦窮其殺至/于袒免聖人之制禮豈茍言情哉亦著于文
    而巳矣大功税小功不税其文至于是也兄/弟之服不過小功外親之服不過緦其情至
    于是也因其情而為之文親疎之殺見矣故/禮大功以上不謂之兄弟兄弟有加而大功
    無加無加者親親也有加者報之也親親者/税不親親者不税是亦其情也且禮專為情
[014-27a]
    乎亦為文乎如專為情也則至親不可以朞/斷小功不可以不税如為文也則至親之朞
    斷小功之不税一也夫曾子韓子隆於情而/不及文失禮之指而疑其説雖然韓子疑之
    是也彼人之為非也何以言之邪小功雖不/税亦不吉服而巳矣記曰聞逺兄弟之喪既
    除喪而後聞之則免袒哭之成踊夫若是奚/其吉哉故曰彼人之為非也韓子疑之是也
    小功不税禮也然則免袒成踊其巳矣乎猶/有加焉曰我未之聞也雖然降而無服者麻
    不税是亦降而無服已哀之以其麻哭/之以其情逾月然後已其亦愈乎吉也
曽子稱小功不税則是逺兄弟終無服也而可乎鄭𤣥
注云以情責情以情上諸本有是字方云鄭/注無此語只云以巳恩怪之今之士人
[014-27b]
遂引此不追服小功不上或/有而字小功服最多親則叔父之
下殤與適音/的孫之下殤與昆弟之下殤尊則外祖父母
常服則從祖祖父母禮沿人情其不可不服也明矣功/服
或作功之服/或無常字古之人行役不踰時各相與處一國其不
追服雖不可猶至少人方作時又無相字/非是然各字亦疑誤今之人男出
仕女出嫁或千里之外家貧訃告不及時則是不服小
功者恒多而服小功者恒鮮矣君子之於骨肉死則悲
哀而為之服者豈牽於外哉豈下或/有有字聞其死則悲哀豈
[014-28a]
有間於新故死哉今特以訃告不及時聞死出其日數
則不服其可乎愈常怪此近出弔人見其顔色慼慼類
有喪者而其服則吉問之則云小功不税者也慼慼或/作慼容
類下或有於字喪或/作服税下方無者字禮文殘缺師道不傳不識禮之所
謂不税果不追服乎無乃别有所指而傳注者失其宗
乎伏惟兄道徳純明躬行古道如此之類必經於心而
有所決定不惜示及幸甚幸甚泥水馬弱不敢出不果
鞠躬親問而以書悚息尤深弱作/溺愈再拜
[014-28b]
   太學生何蕃傳
    方本無太學生字傳作書云此文總於書類/當从舊本○今按此當作傳而入書類未詳
    其説但其詞則實傳/也况有諸本可从乎
太學生何蕃入太學者廿餘年矣諸本作二十餘年方/从杭本作卄年餘又
云蜀本作二十而餘字亦綴於年之下按説文廿音入/二十并也先合切三十之省便古文也考之國語有
云行玉廿穀者正作此字泰山秦碑亦云皇帝臨立廿/有六年則又以四字為句而以廿為一字尤明白矣故
公文多用廿字唯孔左丞碑尚以四言故可考如南/海碑薛助教碑石本亦皆然但世人多不之見耳○今
廿从方十餘/年从諸本嵗舉進士學成行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
[014-29a]
敢與蕃齒相與言於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於司
業祭酒司業祭酒撰次蕃之羣行焯焯音/灼者數十餘事
以之升於禮部而以聞於天子之升或作升之/聞下或無於字京師諸
生以薦蕃名文説者不可選紀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
立莫為禮部名下或有為字立下或有/歎字而無莫為禮部四字為禮部者率蕃
所不合者以是無成功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具或/作俱初入
太學嵗率一歸父母止之其後間一二嵗乃一歸又止
之不歸者五嵗矣蕃純孝人也閔親之老不自克一日
[014-29b]
揖諸生歸養於和州諸生不能止乃閉蕃空舎中於是
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蕃之義行言於司業陽先
生城請諭留蕃或無諭字/諭方作論於是太學闕祭酒㑹陽先生
出道州不果留歐陽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詹生或作/生詹方本
陽下注詹字下同○今按歐陽詹生如史/稱轅固生樂段公之類甚多不當作注或者曰蕃居
太學諸生不為非義𦵏死者之無歸哀其孤而字焉方/从
杭蜀本無/𦵏字非是惠之大小必以力復斯其所謂仁歟蕃之力
不任其體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歐陽詹生曰
[014-30a]
朱泚千禮/切之亂太學諸生舉将從之来請起蕃蕃正色
叱之六館之士不從亂兹非其勇歟惜乎蕃之居下其
可以施於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
髙澤者卑髙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義充諸心行諸
太學積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氣上無擇於川澤
澗谿之髙下氣上或/有之字然則澤之道其亦有施乎抑亦待
於彼者歟故凡貧賤之士必有待然後能有所立獨何
蕃歟吾是以言之無亦使其無傳焉無下或/無亦字
[014-30b]
   答張籍書
    籍遺公書云古之胥教誨舉動言語無非相/示以義非茍相䛕悦而已執事不以籍愚暗
    時稱發其善教所不及施誠相與不間塞於/他人之説是近於古人之道也籍今不復以
    義是執等面拒歡来者烏所謂承人以古人/之道歟頃承論於執事嘗以為世俗陵靡不
    及古昔盖聖人之道廢弛之所為也宣尼没/後楊朱墨翟恢詭異説干惑人聽孟軻作書
    而正之聖人之道復存于世秦氏滅學漢重/以黄老之術教人使人寖惑揚雄作法言而
    辨之聖人之道猶明及漢衰末西域浮屠之/法入于中國中國之人世世譯而廣之黄老
    之術相沿而熾天下之言善者惟二者而巳/矣昔者聖人以天下生生之道曠乃物其金
[014-31a]
    木水火土穀藥之用以厚之因人資善乃明/乎仁義之徳以教之俾人有常故治生相存
    而不殊今天下資於生者咸備聖人之器用/至於人情則溺乎異學而不由乎聖人之道
    使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義沈于世而邦家/繼亂固仁人之所痛也自楊子雲作法言至
    今近千載莫有言聖人之道者言之者惟執/事焉耳習俗者聞之多怪而不信徒相為訾
    終無禆於教也執事聰明文章與孟軻楊雄/相若盍為一書以興存聖人之道使時之人
    後之人知其去絶異學之所為乎曷可俯仰/於俗囂囂為多言之徒哉然欲舉聖人之道
    者其身亦宜由之也比見執事多尚駁雜無/實之説使人陳之於前以為歡此有以累於
    令徳又商論之際或不容人之短如任私尚/勝者亦有所累也先王存六藝自有常矣有
[014-31b]
    徳者不為猶以為損况為博塞之戲與人競/財乎君子固不為也今執事為之以廢棄時
    日竊實不識其然且執事言論文章不謬於/古人今所為或有不出於世之守常者竊未
    為得也願執事絶博塞之好棄無實之談𢎞/廣以接天下士嗣孟軻楊雄之作辨楊墨老
    釋之説使聖人之道復見於唐豈不尚哉籍/誠知之以材誠頑鈍不敢竊居作者之位所
    以咨於執事而為之爾若執事守章句之學/因循于時置不朽之盛衰與夫不知言亦無
    以異矣/籍再拜
愈始者望見吾子於人人之中固有異焉上人字或作/衆○今按人
人乃衆人之義此篇下文及後與孟東野書别本歐/陽詹哀詞皆有之然不見於他書疑當時俗語也
[014-32a]
聆其音聲接其辭氣則有願交之志因縁幸㑹遂得所
圖豈惟吾子之不遺抑僕之所遇有時焉耳近者嘗有
意吾子之闕焉無言意僕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意吾/子下
或再出吾子字非/是言下方無意字今乃大得所圖脱然若沈痾去體灑
然若執熱者之濯清風也然吾子所論排釋老不若著
書嚻囂多言徒相為訾若僕之見則有異乎此也見上/或有
所/字夫所謂著書者義止於辭耳宣之於口書之於簡何
擇焉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殁其徒萬章公孫丑相
[014-32b]
與記軻所言焉耳或作/者字僕自得聖人之道而誦之排前
二家有年矣不知者以僕為好辯也然從而化者亦有
矣聞而疑者又有倍焉頑然不入者親以言諭之不入
則其觀吾書也固将無得矣為此而止吾豈有愛於力
乎哉無下或有所字/得下或無矣字然有一説化當世莫若口傳来世
莫若書又懼吾力之未至也未至方作不能或至下/更有至之不能四字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於聖人既過之猶恐不及矧今
未至固有所未至耳請待五六十然後為之冀其少過
[014-33a]
也吾子又譏吾與人人為無實駁雜之説此吾所以為
戲耳比之酒色不有間乎吾子譏之似同浴而譏裸裎
與下或無復出人字/説見上裎方作體若商論不能下氣或似有之當
更思而悔之耳博塞之譏敢不承教其他俟相見薄晚
須到公府言不能盡或無/言字愈再拜
   重答張籍書
    籍遺公第二書云籍不以其愚輒進説於執/事執事以導進之分復賜還答曲折教之使
    昏塞者不失其明然猶有所見願復於執事/以畢其說焉夫老釋惑乎生人久矣誠以世
[014-33b]
    相沿化而莫之知所以久惑乎爾執事材識/明曠可以任著書之事故有告焉今以其言
    諭之不入則觀書亦無所得為此而止未為/至也夫處一位在一鄉其不知聖人之道可
    以言諭之諭之不入乃舎之猶有已化者為/證也天下至廣民事至衆豈可資一人之口
    而親諭之者近而不入則舎之逺而有可諭/者又豈可以家至而説之乎故曰莫若為書
    為書而知者則可以化乎天下矣可以傳於/後世矣若以不入者而止為書則於聖人之
    道奚傳焉士之壯也或從事於要劇或旅遊/而不安宅或偶時之喪亂皆不遑有所為况
    有疾疚吉凶虞其間哉是以君子汲汲於所/欲為恐終無所顯於後若皆待五六十而後
    有所為則或有遺恨矣今執事雖參於戎府/當四海弭兵之際優游無事不以此時著書
[014-34a]
    而曰俟後或有不及曷可追乎天之與人性/度已有器也不必老而後有成立者昔顔子
    之庶㡬豈待五六十乎執事目不覩聖人而/究聖人之道材不讓于顔子矣今年巳踰之
    曷懼於年未至哉顔子不著書者以其從聖/人之後聖人已有定制故也若顔子獨立於
    世必有所云著也古之學君臣父子之道必/資於師師之賢者其徒數千人或數百人是
    以没則紀其師之説以為書若孟軻者是已/傳者猶以孟軻自論集其書不云没後其徒
    為之也後軻之世發明其學者楊雄之徒咸/自作書今師友道喪浸不及楊雄之世不自
    論著以興聖人之道欲待孟軻之門人必不/可冀矣君子發言舉足不逺於理未嘗聞以
    駁雜無實之説為戲也執事毎見其説亦拊/抃呼笑是撓氣害性不得其正矣茍正之不
[014-34b]
    得曷所不至焉或以為中不失正将以茍悦/於衆是戲人也是玩人也非示人以義之道
    也/
吾子不以愈無似意欲推而納諸聖賢之域而或/作之拂其
邪心増其所未髙謂愈之質有可以至於道者浚其源
導其所歸溉其根将食其實此盛徳者之所辭讓况於
愈者哉徳下或/無者字抑其中有宜復者故不可遂已昔者聖
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辭矣然猶不敢公傳道之口
授弟子至於後世然後其書出焉其所以慮患之道微
[014-35a]
或無然/後二字今夫二氏之所宗而事之者下乃公卿輔相
吾豈敢昌言排之哉乃或作及○今按此言其下者猶/是公卿輔相盖微詞以見上自天
子亦宗事/二氏之意擇其可語者誨之猶時與吾悖其聲嘵嘵馨/么
切/若遂成其書則見而怒之者必多矣必且以我為狂
為惑其身之不能恤書於吾何有此句書於方作於書/仍無吾字○今按書
於吾何有言無/補也方本誤夫子聖人也且曰自吾得子路而惡聲
不入於耳其餘輔而相者周天下猶且絶糧於陳畏於
匡毁於叔孫奔走於齊魯宋衛之郊其道雖尊其窮也
[014-35b]
亦甚矣窮方作躬甚作窮皆/非是甚又或作至賴其徒相與守之卒有立
於天下向使獨言之而獨書之其存也可冀乎今夫二
氏行乎中土也盖六百年有餘矣其植根固其流波漫
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自文王没武王周公成康相與
守之禮樂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而及乎孟子
未久也自孟子而及乎楊雄亦未久也下二及乎方並/作至乎句下無
也/字然猶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後能有所立吾其可易
而為之哉其為也易則其傳也不逺故余所以不敢也
[014-36a]
然觀古人得其時行其道則無所為書書者皆所為不
行乎今而行乎後世者也書者上或有為/字或無世字今吾之得吾
志失吾志未可知竢五六十為之未失也天不欲使兹
人有知乎則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
誰哉其行道其為書其化今其傳後必有在矣吾子其
何遽戚戚於吾所為哉其何或/作又何前書謂吾與人商論不
能下氣若好勝者然雖誠有之抑非好已勝也好已之
道勝也非好己之道勝也已之道乃夫子孟軻楊雄所
[014-36b]
傳之道也論上或無商字方云考張籍本書實有若好/下或有巳字或無然字或無非好巳之道勝
也二語雄下方無所/傳也三字皆非是若不勝則無以為道吾豈敢避是
名哉若上方有傳者二子/以方作所皆非是夫子之言曰吾與回言終日
不違如愚則其興衆人辨也有矣駁雜之譏前書盡之吾子其復之昔者夫子猶有所戲詩不云乎善戲謔兮
不為虐兮記曰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惡害於道哉吾
子其未之思乎能字本皆作為方云考之記文曰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為
也則此為字當作能字乃是但李本云論衡嘗引此以/闢董仲舒不窺園事正作為字疑公自用論衡非用戴
[014-37a]
禮也○今按作為無理必有脱誤不然不應舎前漢有/理之禮記而信後漢無理之論衡也况公明言記曰而
無論衡之云且又安知論衡之不誤哉今据公本語依/禮記定作能字○惡害於道哉惡或作豈於下或有為
字一本作烏/害其為道也孟君将有所適思與吾子别庶㡬一来愈
再拜
 
 
 
 
[014-37b]
 
 
 
 
 
 
 
 别本韓文考異巻十四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别本韓文考異巻十五
          宋 王伯大 重編
  書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