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老子翼 > 老子翼 2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老子翼卷二
             明 焦竑 撰
  下篇
上徳不德是以有徳下徳不失徳是以無徳上徳無為
而無以為下徳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
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徳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002-1b]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
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無以為以用也仍一作扔夫音符前識如/釋典前塵之前非有諸巳之謂也處上聲
蘇注聖人從心所欲不踰矩非有意于徳而德自足其/下知徳之貴勉强以求不失蓋僅自完耳而何徳
之有無為而有以為之則猶有為也唯無為而無以為/者可謂無為矣其下非為不成然猶有以為之非徒作
而無術者也仁義皆不免于為之矣其所以異者仁以/無以為為勝義以有以為為功耳徳有上下而仁義有
上無下何也下德在仁義之間而仁義之下者不足復/言故也自徳以降而至于禮聖人之所以齊民者極矣
故為之而不應則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應于/是刑罰興而兵甲起則徒作而無術矣忠信而無禮則
[002-2a]
忠信不見禮立而忠信之美發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間/夫婦朋友之際其外燦然而中無餘矣故順之則治違
之則亂治亂之相去其間不能以髪故曰亂之首也聖/人𤣥覽萬物是非得夫畢陳于前如鑑之照形無所不
見而孰為前後世人視止于目⬤止于耳思止于心㝠/行于萬物之間役智以求識而偶有見焉雖自以為明
而不知至愚之自始也世之鄙夫樂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遺厚采華而弃實非大丈夫孰能去彼
取/此
吕注道之可道非常道則庸有得而有之者乎上德者/以無得為得唯其無得乃所以得也故曰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下徳者以不失之為得者也唯其不失故/雖得而非徳故曰下徳不失徳是以無徳上徳無為非
故無為也率徳之自然而實無以為也下德不知出此/而為之故不能不有以為也夫徳無以為足矣而且有
[002-2b]
仁焉則是為之也然上仁者之于仁無所事仁而仁者/也是為之而無以為也仁則不可獨者也必有義焉雖
上義不得不為者也是為之而有以為也仁者施之而/已義則擇所施之宜者也未責所報也禮則施報矣來
而不往非禮往而不來亦非禮施報之義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以其往而不來雖不以禮繼
之猶不為非禮以禮之理固如是也上仁上禮上義猶/如此則其下者不論而見矣由是觀之失道而後德失
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豈虛言哉禮之相/責望者如彼則忠信自此薄亂爭自此起而智謀之所
以用也是禮雖所以治亂適所以首亂也前識雖所以/用智乃所以始愚也夫何故人之治常生于厚厚則其
性薄則其偽去性而作偽未有不亂者也人之自知常/在于明明則其實智則其蕐離實而務華則未有不愚
者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蕐/故忘仁義絶禮學遺智慧而志于道徳之大全是之謂
[002-3a]
去彼/取此
息齋注上德不徳則在仁而仁在義而義惟其所之未/嘗執也下徳不失徳則仁之不可為義義之不
可為禮既已為之則不可得而變故上徳不失道道常/無為而無為之之心下徳不失徳徳則有為而有為之
之跡矣上徳無為仁是也仁近于道故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近于道故亦無為亦無以為降而為義
義者宜也以義宜物則有以為為不失宜為而未失又/降而為禮禮者理也以禮理物茍莫之應而吾必欲理
之則有攘臂而仍之者蓋不可得謂之道可得謂之徳/徳在人謂之仁仁不失其宜謂之義義以正物謂之禮
故失道而徳失徳而仁失仁而義失義而禮自然之次/也自道五降而至于禮五降之後不足觀矣夫禮由亂
而作因其有長幼無禮則亂故立禮以救之然至攘臂/而仍之則禮亦隨喪然則禮者亂之首也多知不足以
[002-3b]
為道由其多知惑亂本真知不從真浮⬤無實然則多/知者愚之始也故禮為忠信之薄而識為知道之蕐聖
人處厚不處薄貴實不/貴蕐故常不失道本
宏甫注無為也而亦無無為也是謂上徳黄帝是也其/次雖為之而實無為是謂上仁堯之仁如天是
也又其次不惟為之而且有必為之心是上義也舜禹/以下聖人是也夫失道而徳失徳而仁失仁而義至于
失義而後禮則所以為之者極矣故為而不應則至于/攘臂攘臂不應則刑罰甲兵相因而起矣是亂之首而
忠信之薄也凡此者皆以識智在前為道之障不知徳/也仁也義也禮也皆道之蕐而愚民之始有真智者所
不處也夫蕐者不實實則厚蕐則不厚安有大丈夫而/不知處厚乎欲處厚者所當去識求智而後無為大道
可幾/也
[002-4a]
嚴君平解虛無無為開導萬物謂之道人清静因應無/所不為謂之徳人兼愛萬物博施無窮謂之
仁人理名正實處事之宐謂之義人謙退辤遜恭以守/和謂之禮人此五者皆可道之陳迹非至至者也至至
者一尚不存安有其五故帝王根本道為之元徳為之/始道失而徳次之徳失而仁次之仁失而義次之義失
而禮次之禮失而亂次之凡此五者道之以一體而世/主之長短也故所為非其所欲所求非其所得不務自
然而務小薄也夫禮之為事中外相違華盛而實虧末/隆而本衰禮薄於忠權輕於威信不及義徳不逮仁為
治之末為亂之元詐偽所起忿爭所因故莊子曰聖人/行不言之敎道不可致徳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
禮相偽也/此之謂也
韓非解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
[002-4b]
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義者君臣上下之禮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疎内外之分也臣
事君宐下懷上子事父宐賤敬貴宐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宐親者内而疎者外宐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故
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禮者所以貌情也羣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
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禮者外飾之所以諭内也故曰禮以情貌
也凡人之為外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禮也衆人之為/禮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勸時衰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
故神之為上禮上禮神而衆人貳故不能相應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衆人雖貳聖人之復恭敬盡手足之
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夫恃貌而論情
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黄其質至美物
[002-5a]
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具禮而不明故曰禮薄也凡物不並盛陰陽
是也理相奪予威徳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
心者也衆人之為禮也人應則輕歡不應則責怨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無爭乎有
爭則亂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筆乘首亂始愚極言禮智流弊所至耳莊子舉老子此/言而論之曰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
易也其惟大人乎雖然既歸其根孰為物孰為非物故/又曰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逺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
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徳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此數者雖有上下
先後之異而以聖人用之皆道也葢聖人/百慮同歸二際俱冺豈復有彼此去取邪
[002-5b]
㫺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
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矦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
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
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矦王無
以貞而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
矦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
無輿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裂破毁也發發泄也歇/消滅也竭枯竭也蹷音
厥顛仆也/數上聲
[002-6a]
蘇注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見/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寧而已神知其
靈而已谷知其盈而已萬物知其生而已矦王知其為/天下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致之言
極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發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萬物不得一未遽滅也矦王不得一未遽
蹷也然其極必至此耳天地之大矦王之䝿皆一之致/夫一果何物也視之不見執之不得則亦天地之至微
也此所謂賤且下也本也㫺之稱孤寡不穀者亦舉其/本而遺其末耳輪輻葢軫衡軛轂轊會而為車物物可
數而車不可數然後知無有之為車所謂無之以為用/者也然則天地將以天為天地邪矦王將以貴為矦王
邪大與䝿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為天地矦王者而/人莫或知之耳故一處貴而非貴處賤而非賤非若玉
之琭琭䝿而不能賤石/之落落賤而不能貴也
[002-6b]
呂注道一而已而得之則得之者與道為二非一也唯/其得之而無得故謂之得一也㫺之得一者莫不
然也仰之而天也得一以清故覆焉而不傾俯之而地/也得一以寧故載焉而不陷神無形而至寂者也以得
一故妙乎有生而靈谷有形而至虛者也以得一故應/乎所感而盈其衆為萬物以得一故生而無極其尊為
矦王以得一故能制天下之動而貞夫一則一之不可/不致也如此故一者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寧寂之所
以靈虛之所以盈萬物之所以生而矦王之所以為天/下貞者也使天無以清則裂地無以寧則發神無以靈
則歇谷無以盈則竭萬物無以生則滅而矦王也無以/為貞而唯貴高之知其得不蹷邪故貴以賤為本則未
有貴者乃貴之所自而立也高以下為基則未有高者/乃高之所自而起也然則貴而無其貴高而無其高乃
侯王之所以為天下貞而不蹷者邪是以孤寡不榖人/之所惡而賤也而貴高以為稱者以其所本為在此也
[002-7a]
故致數而極之以至于一則貴不異乎賤卑不離乎高/而譽出於無譽矣譽無譽則毁無毁矣譽無譽則不可
得而貴毁無毁則不可得而賤玉可貴故琭之石可賤/故落之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不可得而貴賤之謂
也/
息齋注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一者何也天之清地之/寧神之靈谷之盈物之生矦王之貞極其致無
不同知天之所以清即知地之所以寧知神之所以靈/即知谷之所以盈知物之所以生即知矦王之所以貞
易曰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天下何思何慮言/其未嘗不一也若不知一則必自異自異則絶物矦王
絶物物亦絶之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矦王自稱/孤寡不穀此豈非知貴以賤為本邪輪葢輻軫會而為
車物物有名而車不可名仁義禮智合而為道仁義可/名而道不可名賞罸刑政合而為治賞罰可名而治不
[002-7b]
可名茍有可執使其跡外見貴者如玉賤者/如石皆可以指名而人始得而貴賤之矣
宏甫注矦王不知致一之道與庶人同等故不免以貴/自高高者必蹷下其基也貴者必蹷賤其本也
何也致一之理庶人非下矦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矦王可言賤特未知之耳今夫輪輻葢軫衡軛轂轊會
而成車人但見有此數者曷嘗有車哉然而名之曰車/而不曰輪輻葢軫衡軛轂轊也由此觀之則所謂高下
䝿賤者可知矣人見其有貴有賤有高有下而不知其/致之一也曷嘗有高下貴賤者哉彼䝿而不能賤賤而
不能䝿據吾所見而不能致之一也/則亦琭琭落落如玉如石而已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復也須溪云反者動之極則必歸/也是其反也正以其動也非動無反
[002-8a]
蘇注復性則静矣然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起也道無形無聲天下之弱者莫如
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萬物也世/不知静之為動弱之為强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葢
天下之物聞有母制子/未聞有以子制毋者也
甫解道之用所以在于弱者以虛而已即在天者而/觀之指我亦勝我䠓我亦勝我則風之行乎太
虛可謂弱矣然無一物不在所鼔舞無一形不在所披/拂則風之用在乎弱也即在地者而觀之決諸東方則
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則水之託于淵虛可謂弱矣然/處衆人之所惡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則水之用在乎
弱也又曰反非所以為動然有所謂動者動于反也弱/非所以為强然有所謂强者葢弱則能强也雖然言反
而不言静言弱而不言强言動則知反之為静言弱則/知用之為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亦若此而已
[002-8b]
矣/
呂注道之周行萬物非不逝也而其動常在于反所謂/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者是也運動乎天地非
不强也而其用常在于弱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者是也故天下之物生於有有
生於無唯有為能生天下之物而無又能生天下之有/則道之動在於反而其用在於弱可知已然則欲反而
弱者無他致一以/極乎無而已矣
趙志堅注反歸本也凡人以移故就新為動為道者捨/末反本故云道之動盖身安心寂不動也捨
有歸無云動也亦猶逺曰返先既不去非逺也為無體/名逺也今亦不來非近也為身有之名返也道無來往
而有逺返之名心本安然亦有反動之義内心虛静外/行柔弱者是反本之行故云弱者道之用有者氣也物
[002-9a]
雖未形已有是氣故云有天地萬法從一氣而生故云/生于有無道也一氣從道生故言生于無推極生源指
道為極欲令學者歸心有/所前言反者反歸此無也
息齋注天下萬物生而為有自有反無然後為道故曰/反者道之動天下之有皆生于無有則必强反
强為弱則可以漸求于道故曰弱者道之/用反者自有而求無弱者致無而求道
筆乘天下之物生於有所謂有名萬物之母是已有生/於無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是已無必生有是故貴
其反反者反於無也有生於無/是故貴其弱弱者無之似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
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
[002-9b]
退夷道若𩔖上徳若谷大白若辱廣徳若不足建德若
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建立也偷茍且也渝羊朱/反變改也傳奕音義云古
本作輸廣雅曰輸愚也或作揄董遇作揺今從王弼傅/奕作渝應人之乏而終以見還曰貸趙志堅云貸者暫
借非長與也且者權成非久固也欲使蒙貸者/不長往得成者非久住感貸荷成速歸於道
希聲注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道也者通乎形外者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也者止乎形内者也上士
知微知彰通乎形外故聞道而信則勤行之中士在微/彰之際處道器之間故聞道而疑信相半故若存若亾
下士知彰而不知微止乎形内故聞道則大笑之不唯/笑之且將非之矣夫道也者微妙𤣥通深不可識茍不
[002-10a]
為下士所非笑則不足以為道矣夫體道者與日月合/其貞明而其光不耀斯明道若昧也與天地合其易簡
而其用不可為典要斯夷道若𩔖也與四時合其運行/而其動必反於𤣥妙斯進道若退也常處卑下而終不
可渝斯上徳若谷也常居溷濁而終不可涅斯大白若/辱也衣被天下而不有其仁斯廣徳若不足也生畜萬
物而不顯其功斯建徳若偷也復其性以御其情斯質/真若渝也正乎内而行乎外斯大方無隅也以若拙之
匠陶甄天下而不為近功斯大器晚成也以不言之教/鼔動萬物而不事小説斯大音希聲也事无事莫覩其
用斯大象无形也為无為莫識其體斯道隱无名也夫/唯善濟貸于萬物而不責其報是以萬物受其生成而
不知其徳故下士聞此道/而笑之不信其能若此耳
蘇注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不先知萬物之⬤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
[002-10b]
為⬤唐謬悠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亾出沒而疑之/惟了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而不怠孔子曰語之而
不惰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也哉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説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無所不照而
非察也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或夷或/𩔖所至則平而未嘗削也上徳不徳如谷之虛也大白
若辱者使白而不受汚此則不屑不潔之士而非聖人/也廣徳若不足者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于此而已非
廣也建徳若偷因物之自然而無立者外若偷惰而實/建也質真若渝體聖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貞者外
若渝也大方無隅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大器晚成/器大不可近用也大音希聲非耳之所得聞也大象無
形非目之所得見也道之所寓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于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于無名惟其所
寓推其有餘以貸不足/物之頼之以成者如此
[002-11a]
呂注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則聞道者死生固不足/以累其心豈茍知之而已哉上士聞道真聞之者
也真聞之則無所復疑特勤而行之而已矣夫道亦何/以勤行為哉曰觀諸心以契其所聞則勤行之謂也中
士聞道聞之而未審焉者也故若存若亾若存若亾則/不能勤行之一出焉一入焉而已矣下士聞道聞之而
不信者也故大笑之所以大笑者以情求之而不得故/也使道而可以情求則彼不笑之矣故曰不笑不足以
為道若古之建言者有之凡皆不可以情求之謂也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是之謂明道若
昧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則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是/之謂夷道若𩔖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
是之謂進道若退上徳者無為而無以為者也然其應/如響斯不亦若谷乎大白者滌除𤣥覽而無疵者也然
受天下之垢斯不亦若辱乎廣徳者廓乎其無不容也/而未嘗自見自是自矜自伐也斯不亦若不足乎善建
[002-11b]
者不拔而建之以常無有乃⬤然有見者也故曰建徳/若偷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而非所驚也故曰質真
若渝大方體之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𤣥冥反於大通此大方之無隅也大成若缺然
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此大器之晚成也大音/者聽之不可聞故希聲大象者視之不可見故無形凡
此者皆道也然謂之明而若昧謂之夷而若𩔖謂之進/而若退以至音而希聲象而無形名與實常若相反者
也唯道為能如此故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而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莫非道
也故曰夫唯/道善貸且成
元澤注竊嘗論此篇曰道不逺人而世莫能覩者不明/故也故首之以明道大道甚夷而惟明者能由
之以進故次曰夷道也進道也進于道而復乎性命之/常則不德之徳也故次之以上徳上徳者自得其徳而
[002-12a]
不同乎庶物者也故不染而白以其白自異于物則安/能若谷乎故次之以若辱不辱而潔則是伯夷之隘也
安能廣乎故若辱而后曰廣徳上徳而能廣則是與人/為徒而可以為君師矣故曰建徳若偷偷者不汲汲乎
有建者也建徳則有所立而離本近偽矣故又要在乎/不易吾真故次之以質真其序至此則道之在我者體
既具矣故曰大方無隅有大方以為體則所以應無方/之傳而可以緒餘為人矣故曰大器大器者業也至人
以其糠粃土苴為器而器未嘗不大也孔子以管仲為/小器則帝王之功其大器乎道雖為此而要其終則未
嘗為也未嘗有也故曰大音也大象也然則既盡之矣/故能與道為一而供萬物之求成萬物之性也嗚呼是
道也不可以識識而况于以言言/乎而余論之者亦其粗而已矣
息齋注上士聞道雖衆人識詆不能使之不勤中士聞/道雖不能無信亦不能使之無疑下士聞道雖
[002-12b]
聖人復起不能使之不笑葢膠于有者天下皆是彼方/以有為實今遂告以有之非實而無之為真其誰不疑
且笑故不笑不足以為道亦理之當然不足怪也上士/之勤非能勤也有見而勤下士之笑非故笑也無見而
笑上不至于勤下不至于笑不能無見而又不能信其/所見雖使之不疑不可得也古之立言葢有之矣明道
者自明非色之明外不得而見其明故曰其明若昧進/道者自進非力之進外不得而知其進故曰其進若退
夷道無所不平彼以彼之平猶吾平也故曰若𩔖上德/無所不容彼雖恢奇譎怪而吾以一視之故曰若谷大
白不汙其性茍性不汙和其塵皆可也故曰若辱廣徳/必有見於大茍見于大雖欲使之息不可得也故曰若
不足建徳者内立自性自性有立則接物必簡故曰若/偷質真者不徇于外外不徇則惟吾所之故曰若變大
方無隅非廉隅可得而察也大器晚成非成不成可得/而盡也大音希聲非聲音可得而知也大象無形非形
[002-13a]
器可得而執也中下之人方役其所見而議吾之跡以/實昧實退實𩔖實辱實偷實渝其不侮笑者幾希矣葢
大道無名隱而不可見至其貸以曲成乃其小小者爾/非其實也上士知其無名略其貸而識其大故亦不可
以議其名中下之士執其貸且成者/以議全此其所以愈議而愈非也
筆乘上士者恬惔寂寞虛無無為者也勤於此則勤行/之至而實無所勤行也斯所謂天然縣解矣而下
士惡足以知之君平曰中士所聞非至美也下士所見/非至善也中士所眩下士所笑乃美善之美善者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
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
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敎我亦教之强梁者
[002-13b]
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凡動物背止於後陰静也耳/目口鼻居前陽動也故曰負
陰抱陽植物則背寒向煖而沖氣運乎其間木絶水曰/梁木負棟亦曰梁取其力之强也故曰强梁金人銘曰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葢古人嘗以此為/教而我亦教之但老子獨尊之曰敎父者如言萬物之
母之謂母主養父主教故/言生則曰母言教則曰父
蘇注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則非一也一與一為二二與一
為三自是以往而萬物生物雖有萬不同而莫不負陰/抱陽冲氣以為和者葢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
然也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莫不賤寡小而貴重/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稱孤寡不榖古之達者葢已知之
矣/
[002-14a]
呂注道之在天下莫與之偶者英與之偶則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既謂之一則謂之者與所謂為二故
曰一生二有一有二則有三矣故曰二生三故唯無名/則已茍謂之一則其適遂至于三三立而萬物生矣故
曰三生萬物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于幽而不測之陰向于明而可見之陽故
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負則背之抱則向之也雖然必有/冲氣以為之和葢陰與陽二也冲氣一也萬物不得一
無以生故也故人之所欲者軒冕富貴也而其所惡者/孤寡不榖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而遂
有之以為固則向陽而不知反之甚者也古之制名者/以其所惡為王公稱者欲其貴而不㤀賤高而不㤀下
抱而知所負向而知所反以不失乎沖一之和而已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
人之所敎亦我義敎之我之所敎道也敎而不以我義/者則亦非道而已葢唯通于道者為得一得一則無我
[002-14b]
無我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反是死之徒/而已君子之敎人雖或不同然至于反一而無我敎之
所自而生也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敎父
息齋注道生一方其為道則一亦未生一既不生則安/得有二無二則一不散故所以謂之不二言其
未有一也及其有一即有二有陽即有陰有陰有陽則/又有陰陽之交故有二則有三至于三則無所不有矣
萬物抱陽一也負陰二也陰陽交而沖氣為和三也萬/物孰不具此三者然要其本則必歸于道道者未有一
之謂也由其本生于道故末而不失道是以天下之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葢
損之生益也强梁者不得其死葢益之生損也夫惟損/益同源故自損則必益自益則必損聖人未嘗益而自
以孤寡不榖為稱葢欲使人知强梁者不得其死也是/謂人之所敎我亦教之亦其應世之跡不得不然歟
[002-15a]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
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馳騁/役使
也堅猶剛强不曰剛强而曰堅變文叶韻也無間無内/也至剛者天下莫能勝而至柔能役之無内者天下莫
能破而無有能入之二語皆/設喻以明無為之有益也
蘇注以堅御堅不折則碎以柔御堅柔亦不靡堅亦不/病求之於物則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無
入有無未嘗勞有未嘗覺求之于物則鬼神是也/是以聖人唯能無為故能役使衆强出入羣有
呂注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觀于物則水是也/無有入于無間觀于物則氣是也水以其柔弱故
幾于道然而不能無形者也而猶攻堅强者莫之能先/氣以其無質故⬤于神然而不能無氣者也猶能入于
[002-15b]
無間而况以無形之至柔太易之未見氣於以馳騁天/下之至堅而入于無間則孰不為之動而亦何入而不
自得哉故曰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亦不知反其宗而已矣
息齋注物本非物堅者偽體也雖天下之至堅其極必/歸于無今天下之至柔已能馳騁天下之至堅
況於無之真豈不足以破有之偽乎故無有能入無間/無間者蹈水火入金石其精不亾之謂也無為之為其
為以道不言之教其敎/以天故無有能及之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
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多猶重/也薛云
知足者樂今有之已多無求者也無求奚辱/知止者懼後進之有損知幾者也知幾奚殆
[002-16a]
蘇注先身而後名貴身而賤貨猶未為忘我也忘我者/身且不有而況于名與貨乎然貴以身為天下非
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親貨之不足多而后/知貴身知貴身而后知㤀我此老子之意也不得者以
亾為病及其既得而患失則病又有甚于亾者惟齊有/無均得䘮而後無病也愛甚則凡可以求之者無所不
為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必衆能無亾乎
呂注烈士之所狥者名也而至于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親于名也故曰名與身孰親貪夫之所狥者貨
也而至于殘生傷性則不知身之多于貨也故曰身與/貨孰多所狥者名則世謂之君子所狥者貨則世謂之
小人君子小人之所狥雖或不同而亾其所存則一也/然則得名與貨而亾其存則不知亾之病于得也故曰
得與亾孰病是故愛名欲以貴其身也以甚愛之故并/其良貴而失之是大費也蓄貨欲以富其身也以多藏
[002-16b]
之故并其至富而害之是厚亾也夫唯有徳者知至貴/之在已而無待于名也故知足而不辱知至富之在已
而無待于貨也故知止而不/殆不辱不殆則可以長久矣
息齋注名不親于身貨不多于身得不償其亾而世人/毎貪于名溺于貨徇于得者由其無所見也我
愛于物愛多則我費物藏于我物衆則我勞小則辱大/則危有不可勝悔者君子則不然知物之備于我自反
而足故于外無求雖欲辱之不可得也知吾之所止止/于至道故非道不為雖欲危之不可得也是以為常常
故能/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
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静勝熱清静為天下正
[002-17a]
蘇注天下以不缺為成故成必有敝以不虚為盈故盈/必有窮聖人要于大成而不䘏其缺期于大盈而
不惡其沖是以成而不敝盈而不窮也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行雖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
然雖拙而巧辯而不訥其辯必窮因理而言雖訥而辯/成而不缺盈而不沖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辯而不訥譬
如躁之不能静静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静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于一偏而非其正也唯
泊然清浄不染于一非成非缺非盈非沖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辯非訥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為天下正矣
呂注萬物始乎是終乎是是大成也然始無所始終無/所止故若缺唯其若缺故其用日新而不敝萬物
酌焉而不竭是盈也然益之而不加益故若沖唯其若/沖故其用日給而不窮大直者曲之而全枉之而直者
也故若屈大巧者刻彫衆形而不為巧者也故若拙大/辯者不言而辯者也故若訥如是無它凡以有本故也
[002-17b]
本者何也今夫寒熱者天地之所為有形之所不免也/而一躁焉則可以勝寒一静焉則可以勝熱以一時之
躁静猶可以勝天地之所行況夫體無為之清静以為/天下正則安往而不勝者乎故以言其成則若缺而不
敝以言其盈則若沖而不窮其直若屈而伸/其巧若拙而工其辯若訥而諭此之謂有本
息齋注成與缺沖與盈直與屈巧與拙辯與訥皆物之/形似者也惟道無名以形求之皆不可得故雖
成若缺雖盈若沖雖直若屈雖巧若拙雖辯若訥葢其/成不以形其盈不以器其直不以壯其巧不以心其辯
不以口故世以形似求之皆不可得也葢世之言道術/未有不偏如躁勝寒而不可以勝熱静勝熱而不可以
勝寒要其各有所止也惟清静無為雖不求勝/物而天下之物莫能勝之故曰清静為天下正
葉夢得注寒暑者天地之氣也有人于此躁猶可以勝/寒静猶可以勝熱茍知其所勝孰往而不可
[002-18a]
為則清勝濁静勝動其効亦可見矣而况于缺之勝成/沖之勝盈屈之勝直拙之勝巧訥之勝辯惟其不察此
故必求其能勝之者茍求勝之/終非其正也唯清静為天下正
吳注以成為成以盈為盈以直為直以巧為巧以辯為/辯小矣若缺則非成若沖則非盈若屈則非直若
拙則非巧若訥則非辯乃為成之大/盈之大直之大巧之大辯之大者也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
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卻屏去也糞糞田也吳㓜清本糞下有車字以/張衡東京賦卻走馬以糞車為證戎馬戰馬也
郊交也二國相交之境也戎馬生於郊言兵久不還也/一性之内無欠無餘人能安之無往不足故曰知足之
[002-18b]
足常/足
希聲注夫天下有道之世雖有甲兵無所用雖有健馬/無所乘天下無道之時天子則外攘四夷諸矦
則外侵鄰國故兵甲動于境内戎馬馳于四郊桑梓盡/于樵薪荆棘生于隴畝矣夫無道之君毒痡天下原其
所以其惡有三心見可欲非理而求故罪莫大焉求而/不已必害於人故禍莫大焉欲而必得其心愈熾故咎
莫重焉然自非聖人不能無欲欲則不能無求求而不/知足禍之甚者也嗟乎凡非真性皆外物也夫焉得而
有之人皆有至足者能知/至足之足則無所不足矣
蘇注天下各安其分則不爭而自治故卻走馬而糞田/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而不足其足者其禍
又甚所欲必得者其咎最大匹夫有一于身患必及之/矦王而為是則戎馬之所自起也唯知足者所寓而足
[002-19a]
故無/不足
呂注天下有道民之智能已于耕食之間而盜爭銷于/無欲之際而其死已脱矣故曰郤走馬以糞天下
無道見可欲以為造兵之本雖有封彊之界不能定也/故曰戎馬生于郊然則罪之所由生者何耶可欲而已
矣故曰罪莫大于可欲由可欲故不知足則雖有餘而/不止也平為福有餘為禍故曰禍莫大于不知足由不
知足故欲得欲而得之則怨咎之招而兵之所以不已/也故曰咎莫大于欲得故不知足者雖足而不足則知
足之足常足/也可知矣
息齋注天下有道則能使兵為民天下無道則能使民/為兵人能知道則能使色為空人不知道則能
使空成色可欲者愛也不知足者取也欲得者有也由/愛生取由取生有衆有横生遂為無窮之咎若知取不
[002-19b]
必外是謂知足知/足則無不足矣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逺其知彌少是
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蘇注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逺近古今之異古之聖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
世之人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内為身心之所紛亂外/為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户牖之微能蔽
而絶之不知聖人復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逺/而彌少也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葢可以因物
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
呂注天下之所以為天下者果何邪見天下之所以為/天下則不出户而知之矣天道之所以為天道者
[002-20a]
果何邪見天道之所以為天道則不窺牖而見之矣今/夫天下之大固無窮也必待出而後知之則足力之所
及者寡矣所知者幾何哉天道之逺固不測也必待窺/而後見之則目力之所及者寡矣所見者幾何哉故曰
其出彌逺其知彌少是以聖人知天下之所以為天下/故不行而知見天道之所以為天道故不見而名夫何
故以其備于我故也知之于所不/行名之于所不見則不為而成矣
章安注出户而知知其所可知爾窺牖而見見其所可/見爾天下之大天道之廣豈可以知知以見見
乎出户則離此而有所知其知能幾也窺牖則即彼而/有所見其見豈逺也聖人密運獨化不以知知故無所
不知不以見見故無所不見天下者物之所在使然者/也天道者道之所在自然者也其粗在物其妙在道皆
不離當體而盡夫知見何事于出何待于窺出户則有/行窺牖則有見聖人不行而本乎智不見而本乎心故
[002-20b]
天下之事皆可得而知天道之妙皆可得而/名能知能名故不為而為成其所自成也
息齋注出而求天地者求其形也天地不可以形盡而/可理盡故其出彌逺其知彌少若知其理之在
此則雖閉户可也聖人知不在形故不必行/名不在色故不必見成不在事故不必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
無不為矣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取開元疏云猶攝化也無事即無為也無為自化清/静自正故曰取天下常以無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曰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羅什注損之者無麤而不遣遣之至乎㤀惡然後無細/而不去去之至乎㤀善惡者非也善者是也既
[002-21a]
損其非又損其是故曰損之又損是非俱㤀情欲既斷/徳與道合至于無為已雖無為任萬物之自為故無不
為/也
蘇注不知道而務學聞見日多而無以一之未免為累/也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
之次也茍一日知道顧視萬物無一非妄去妄以求復/性是謂之損孔子謂子貢曰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
與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去⬤以求復性可謂/損矣而去⬤之心猶存及其兼㤀此心純性而無餘然
後無所不為而不失于無為矣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見于外而物惡之故終不可得聖人
無為故無事其心見于外而物安/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呂注為學者未聞道者也未聞道而求之則不得不博/故日益為道者已聞道者也已聞道者而為之則
[002-21b]
期至于無為而已故日損而損之者未免乎有為也并/其損之者而損焉而後至于無為無為者無有而已無
不為者乃所以無無也此之謂絶學無憂無憂之謂神/神也者物物而非物者也則取于天下也何有由此觀
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觀莊周之所以應帝王者而深求之則可知已
黄茂材注無所不知而後可以言學故學欲日益益者/已化然後可以言道故道欲日損然益者可
以進損者不可彊損而未能兼㤀其損未為損也直須/瞥地脱落前後際斷乃至無為之地故能無所不為而
應用不窮施于/天下綽綽然矣
息齋注為學所以求知故日益為道所以去⬤故日損/知不極則損不全故日益者所以為日損也若
損之又損⬤去真全則無為矣至于無為則凡有為未/嘗不無此又未易以損益論也及其無為之至雖取天
[002-22a]
下而有之尚猶不見其事若以有事取/之取一物尚不可得而况于取天下乎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
善之徳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徳信矣聖
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
皆孩之無常心心無所主也惵圖/協反為去聲渾胡本反
蘇注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以為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如使空自有形則何以形萬物哉是以聖人無
心因百姓之心以為心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徳
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者未嘗變也可謂徳/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
[002-22b]
救人故無棄人哉天下善惡信偽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賊不知所定聖人憂之故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無善惡
無信偽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觀聖人之予奪/而吾一以嬰兒遇之于善無所喜于惡無所嫉夫是以
善者不矜惡者不愠釋/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呂注人心其神矣乎操則存舍則亾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操存舍亾則無常體之可測出入無時則非今
昔之可求莫知其鄉則非方所之可得神則若是人心/亦然聖人先得我心之盡者也故無常心而以百姓心
為心猶之鑑也無常形以所應之形為形而已聖人之/視已心也如此則其視百姓心亦若是而已則善不善
信不信亦何常之有哉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知其心之善不善無常而以徳善之故也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知其心之信不信亦無常而以德/信之故也物得以生之謂徳形體保神各有儀則之謂
[002-23a]
性性修反徳徳至同于初則徳者性之所自出而無不/善不信明矣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然不已為百姓渾其
心渾其心也者使善信者不以自異而不善不信者不/自棄故也百姓皆注其耳目唯聖人之為視聽而聖人
皆孩之孩之也者遇之以慈侍之以厚雖有不善/不信猶善而信之知其心之無常猶已而已矣
元澤注善惡生乎⬤見⬤見生乎自私公于大道則雖/目覩善惡而心無殊想矣故聖人因世之情强
立毁譽而心知善惡本非其實故不善之善非憐而恕/之乃不覺有異也㤀善惡之實真善也是以萬法雖殊
等為實相信與不信混為一體知一切相無非⬤者故/能視不善猶善知一切相無非實者故能視不信猶信
當⬤知實當實知⬤此/聖智所以異于衆人也
息齋注甚矣心之為天下害也莊子曰賊莫大於徳有/心而心有眼盖心之為物潜天而天潜地而地
[002-23b]
無逺不至而世人但以分别為心分别心生⬤有所見/遂䘮其全此莊周所以謂之賊也聖人之心常與道俱
道無所不在吾心亦無所不在故無常心及其出而應/世知其相從于⬤故取捨之心未嘗生也善吾從而善
不善亦吾從而善于天下無不善是謂徳善信吾從而/信不信亦吾從而信于天下無不信是謂徳信怵怵然
常恐天下之人徳有心而心有眼穿鑿取與不見大全/故每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用耳目所接者為明而不知
其非明也聖人皆孩而畜之使不為非明/所亂然則非明者豈釋氏所謂無明者歟
宏甫注百姓有善不善而聖人皆善之百姓有信不信/而聖人皆信之夫聖人曷嘗有善信之心哉一
以百姓之心為善信故也是謂同徳之善而非一人之/善同德之信而非一已之信故曰徳善徳信也夫天下
之人各一其心也久矣聖人則合天下之人而渾為一/心百姓皆注其耳目以我觀彼以此視我各相是非不
[002-24a]
可一也聖人見此不喜聞彼不怒一以嬰兒遇之是以/彼亦不矜此亦不愠釋然皆化而天下定矣聖人無常
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也如此此太/上治世之大㫖所以能無為者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
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葢聞善攝生
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
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出謂自/無而見
於有入謂自有而歸于無莊子萬物皆出于機入于機/又曰其出不忻其入不詎又曰有乎出有乎入皆以出
為生入為死夫音符攝生如攝政攝官之攝不認生為/已有如暫焉管攝之也不期而會曰遇兕音似山海經
[002-24b]
兕出湘水之南蒼黒色爾雅/云形如野牛一角重千斤
蘇注性無生死出則為生入則為死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
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黙知思而不知㤀以⬤于盡則所謂動而之死地者
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不生不死則易所謂
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即死之徒
也人之所賴于生者厚則死之道常十九聖/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
呂注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則生死相為出入而已/矣生之徒十有三則由生而得生非幸生者也死
之徒十有三則由死而得死非不幸而死者也民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則豹養其内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
[002-25a]
而病攻其内非不以生為事顧不得其道而動之死地/者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葢由生得生由死得死者
固不必論而以生為事而反之死地其失為在此也葢/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
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老子之于此固已體之而言葢以疑之言聞以質
之何也此莊周所謂重言耶嘗試論之人之所以遇虎/兕被甲兵而虎兕甲兵之所以能傷人者以吾有身故
也今我視吾心莫知其鄉則吾心不可得吾心不可得/則吾身與物亦不可得内不見有身外不見有物則孰
為死地孰為虎兕甲兵而投其角措其爪/容其刃哉然則善攝生者夫何以加此
元澤注至人不知死不知生故亦莫能死亦莫能生故/曰未嘗死未嘗生也彼偏乎陰陽而與生死為
徒者及徇欲為咎動之死地者凡是三𩔖所見則殊而/原其所以迷大道之至正而不免于生死者由⬤有其
[002-25b]
生而矜生過厚故耳或曰彼為道而至乎枯槁者豈生/生之厚乎曰吾之所以為我不死不生湛爾常一唯當
息⬤而彼乃執其所見更為枯槁故雖志趨空寂而不/知其為有我之尤者也無死地者由其無生彼無生者
湛然常生而不自生故未嘗死未嘗生道至乎此則雖/其形有禪而神未嘗變安得死乎此中國之神聖而西
方之佛也若然者變化無常水火不能焦濡斫撻不能/創病乘虛觸實往無不通則物欲有之而不得況能傷
之哉或曰然則何以謂之攝生曰降此一等便為死生/所有故攝生必至于此然後生常存也是比于含徳之
厚者又/為至矣
筆乘生之徒十有三此練形住世者也死之徒十有三/此珣欲㤀生者也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此斷
滅種性者也凡此十分之中率居其九皆生生之厚者/也夫有生必有死是生固死之地矣兕虎甲兵將安避
[002-26a]
之善攝生則無生矣故兕之角無所投虎之爪無所措/兵之刃無所容何者彼無地以受之也厚生者九無生
者一老子于十者之中闕一自擬其旨微矣然聖人無/生非故薄之也本無生也昔人云愛生者可殺也愛潔
者可汙也愛榮者可辱也愛完者可破也本無生孰殺/之本無㓗孰汚之本無榮孰辱之本無完孰破之知此
者可以出入造/化遊戲死生
程俱論萬物之變莫大乎死生人之為道超然于死生/之際則無餘事耳生果來乎死果往乎以生為
實來則吾之所從來者宜可知矣南北邪東西邪上下/邪審不可以言也而謂之實來可乎以死為實住則吾
之所從往者宜可知矣心邪物邪人邪天邪審不可以/言也而謂之實往可乎然則吾之生也前不知其所起
後不知其所斷貫萬古而常存者湛然也然後曉/然知我之未嘗生未嘗死也將以奚為死地哉
[002-26b]
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
貴徳道之尊徳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
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𤣥徳畜許六反夫音/符長上聲下同
希聲注夫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其所由生/者道也其所以畜者徳也形其材者事也成其
用者勢也萬物以能生故尊道以能畜故貴徳道徳以/生畜之故自然為萬物所仰豈有授之爵位而後見尊
貴哉然道者真精之體徳者妙物之用體可以兼用用/不可以兼體道可以體徳徳不可以兼道故稟其精謂
之生含其炁謂之畜遂其形謂之長字其材謂之育權/其成謂之亭量其用謂之毒保其和謂之養䕶其傷謂
[002-27a]
之覆此之謂大道既生之而不執有既為之而不矜恃/既長之而不宰制此之謂𤣥徳營⬤章言人同于道徳
今此章言道徳同于人是/以其辭同而其理通也
蘇注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為徳/牧養羣衆而不辭故畜萬物者徳也然而道徳則
不能自形因物而後形見物則不能自成逺近相取剛/柔相交積而為勢而後興亾治亂之變成矣形雖由物
成雖由勢而非道不生非徳不畜是以尊道而貴徳尊/如父兄貴如矦王道無位而徳有名故也恃爵而後尊
貴者非實/尊貴也
呂注萬物之生常本于無名之物而其畜常在于一而/未形而物得以生之際無名者道也一而未形物
得以生者徳也及其為物則特形之而已非其所以生/且畜也已有形矣則躶者不得不躶鱗介羽毛者不得
[002-27b]
不鱗介羽毛以至于㓜壯老死不得不㓜壯老死皆其/勢之必然也故曰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然則
勢出于形形出于徳徳出于道道徳本也形勢末也本/尊而末卑本貴而末賤是以萬物奠不尊道而貴徳道
之尊徳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此其所以能以無為/之柔弱而勝形勢之剛强則王矦之所以賓化萬物者
在此而不在彼也然則雖曰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至本而言之則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
之覆之莫非道也而道終無名焉故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𤣥徳
元澤注此四者皆道也以其各得其道故但為徳為徳/則畜之而已然畜之所以為徳也及乎得其得
而成形則物而已矣物有其形則逺近相取剛柔相交/各因其勢而成狀故德者道之分物者徳之器勢者物
之理明乎道徳則形勢不足知而應酢無難矣命于天/則為天子命于天子則為諸矦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
[002-28a]
賤之矣唯道萬物之先而制/其命孰能假之故常自然也
息齋注物非道不生非徳不畜自其有形以至於勢長/莫不以道徳為主道之尊徳之貴至於此極矣
然不自尊其尊不自貴其貴其施於物非有心于物也/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而生自然而畜凡所以長育成
熟以至于養之覆之莫非自然者由其自然故/未嘗望物之報生不辭勞施不求報是謂𤣥徳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兊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兊
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歸其
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兊口也人之有口家之有門皆/喻物所從出者塞而閉之藏有
[002-28b]
於無守母者也參同契云耳目已之寳閉固勿發揚兌/口勿以談希之順以洪即此義不可目窺曰小不可力
得曰柔遺唯季反襲常猶前言襲明/密而不露也記曰揜而充裘曰襲
蘇注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方無名則物之/所資始也及其有名則物之所資生也故謂之始
又謂之母其子則萬物也聖人體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其子了然無不祭也雖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嘗以物
㤀道故終守其母也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患㤀道而徇/物目悦于色耳悦于聲開其悦之之心而以其事濟之
是以終身而陷溺不能救夫聖人之所以終身不勤者/唯塞而閉之未嘗出而徇之也悦之為害始小而浸大
知小之將大而閉之可謂明矣趨其所悦而不顧自以/為强而非强也唯見悦而知畏之者可謂强矣世人開
其所悦以身狥物往而不反聖人塞而閉之非絶物也/以神應物用其光而巳身不與也夫耳之能聴目之能
[002-29a]
見鼻之能臭口之能甞身之能觸心之能思皆所謂光/也葢光與物接物有去而明無損是以應萬變而不窮
殃不及于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襲而不絶矣
呂注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則經所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
常無名而為天下母何也葢有名徒為萬物母而未足/為天下母無名天地之始則自天而下皆生于無名故
曰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也聞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今我既得其母以與心契矣非特聞之而已也則
知天下之物皆我之所出也知天下之物皆我之所出/而我常守之而不失則天下孰能以其所出而害其所
自出哉此其所以歿身不殆也塞其兊閉其門終身不/勤此則守其母之謂也心動于内而吾縱焉是之謂有
兊有兊則心出而交物我則塞其兊而不通不通則心/不出矣物引于外而吾納焉是之謂有門有門則物入
[002-29b]
而擾心我則閉其門而不納不納則物不入矣内不出/外不入雖萬物之變芸芸于前各歸其根而不知矣夫
何勤之有哉古之人有能廢心而用形者以此道也若/開其兊而不塞濟其事而不損則我之心直為物之逆
旅莫適守者何恃而不亾哉此所以終身不救也夫惟/守其母者毎見其心於動之㣲則寂然不動矣寂然不
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見小曰明守無形之至柔/而物莫之能勝也故曰守柔曰强既用其光以照其動
之㣲復歸其明以反于寂然也則未嘗開兊濟事以至/于不救何殃之有哉如是則襲于知和而深不可見矣
故曰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息齋注道為物母物為道子古之得道者能使子母不/離而道物為一葢物從道出物不異道子從母
出子不異母物不異道而世欲棄物以求道子不異母/而世欲棄子而求母本不異而自異之是以終不得而
[002-30a]
一也使人知物即道子即母知之守之則左右逢其原/有不難者凡物不自道而用物以遺道者以人開其兊
也兊者突也穴其突以濟其欲心蕩而精衰則物隨而/䘮必閉其兊塞其門神不外出旋元自歸自然子母不
離道與物一矣古之至人保其身而身存者用此道也/人之患在于不謹其小不養其㣲若自小而謹之自㣲
而養之雖小必明雖㣲必强故曰見小曰明知柔曰强/明者本也光者明之所自出也元明為本其末分而為
視為聴為覺為觸者皆其光也道自本流于末學自末/求其本故曰用其光復其明是謂襲常常即本明光自
明而光今以光歸/其明故曰襲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
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劒厭飲食資貨
[002-30b]
有餘是謂盗竽非道哉介然有知猶言㣲有知也夸張/曰施嗇之反也夷平也路狹而
㨗為徑除治也傳曰糞除先人之敝廬是也青赤為文/色絲為采傳奕云采是古文繡字資貨一作財貨盗竽
誤作盗夸今/從韓非本
韓非解朝甚除也者獄訟繁也獄訟繁則田⬤田⬤則/府倉虛府倉虛則國貧國貧而民俗淫侈民俗
淫侈則衣食之業絶衣食之業絶則民不得無飾巧詐/飾巧詐則知采文知采文之謂服文采獄訟繁倉庫虛
而有以淫侈為俗則國之傷也若以利劒刺之故曰帶/利劒諸夫飾智故以至於傷國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
富故曰資貨有餘國有如是者則愚民不得無術而效/之效之則小盗生由是觀之大姦作則小盗隨大姦唱
則小盗和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姦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
[002-31a]
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劒厭飲/食而資貨有餘者是之謂盗竽矣
希聲注老氏言若吾囂然略無知道之心始欲希於當/世則唯所行之為務務其茍合於當世也使我
介然微有知常之明方將行于大道則唯所施而是畏/畏其不合於大道也夫大道之云猶亨衢也亨衢平易
無往不達以其大直不患小迂而世人欲速由于捷徑/是以崎嶇迷惑不達所趨故聖人病之慎所施教畏其
導民於邪路終不合于大道焉噫入其國其政教可知/也觀朝闕甚修除墻宇甚雕峻則知其君好土木之功
多嬉遊之娱矣觀田野甚⬤蕪則知其君好力役奪民/時矣觀倉廩甚空虛則知其君好末作廢本業矣觀衣
服多文彩則知其君好淫巧蠹女工矣觀佩帶皆利劒/則知其君好武勇生國患矣觀飲食常饜飫則知其君
好醉飽忘民事矣觀資貨常有餘則知其君好聚斂困/民財矣凡此數者皆盗用民力以為夸毗故謂之盗夸
[002-31b]
盗夸者非有道之治也然則盗用之云陰取/之而民不知也所謂唯施是畏其在此乎
蘇注體道者無知無行無所施設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于大道則有施設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
者矣大道夷易無有險阻世之不知者以為迂逺而好/徑以求捷故凡舍其自然而有所施設者皆欲速者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豈復飾末廢本以施設為事夸以誨盗哉
呂注君子之于道不可以不刳心心刳而無餘雖萬變/陳于前而不足以撓吾之静夫何施而畏哉使我
不能刳心而有介然之知行于大道則唯施是畏求其/周行不殆不可得也况夫開其兊濟其事者耶大道之
為體不知而知則夷之甚者也而民乃欲以有知求之/是好徑而不知所由也人之生以食為本而食必出于
田田治而倉實倉實而食足食足而財豐財豐而廷治/以知其本之所自出故也今以介然有知之心而行于
[002-32a]
大道則已不得其母不得其母則其子非吾有也非吾/有而取之猶之洒掃其庭内蕪其田虛其倉而服文采
帶利劒厭飲食資財有餘亦非其有而/取之矣非盗夸無以為也豈道也哉
息齋注道不在知知者邪思也真道必明明而非知知/不可及故施之不盡用之不窮使我介然以有
知之心而行大道所知有限而道無窮怵怵然恐其施/之不足是謂惟施是畏葢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好徑者
知之為賊也使行于無知則凡所見聞無非道者豈不/蕩然廣大心逸日休哉後世不然朝甚除除者治也除
治其朝廷則外飾者至矣田甚蕪則心不治倉甚虛則/行不修方且服文采以眩人帶利劒以威衆積飲食財
貨而無所用之是謂盗/夸如此則去道逺矣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
[002-32b]
徳乃真修之于家其徳乃餘修之于鄉其徳乃長修之
于邦其徳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
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之然哉以此邦一作國漢人避高帝諱改/之於韻不叶今從韓非本
蘇注世豈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脱者乎唯聖人知性之/真審物之⬤捐物而修身其徳充積實無所立而
其建有不可拔者實無所執而其抱有不可脱者故至/其子孫猶以祭祀不輟也身既修推其餘以及外雖至
于治天下可也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見矣然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
觀國皆吾之所及知也然安知聖人以天下觀天下亦/若吾之以身觀身乎豈身可以身觀而天下獨不可以
[002-33a]
天下觀乎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亦以身知之耳
呂注凡物以建而立者未有不拔者也唯為道者建之/以常無有則善建而不抜矣凡物以抱而固者未
有不脱者也唯為道者抱神以静則善抱而不脫矣夫/唯所建所抱者如此則其傳豈有窮哉此子孫所以祭
祀不輟也世之所謂修徳者或修之于天下國家而不/知其本真乃在吾身也故曰修之身其徳乃真或修諸
其身而不能推之于天下國家者故曰修之家其徳乃/餘修之鄉其徳乃長修之國其徳乃豐修之天下其德
乃普也莊周以為道之其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其説出于此也然則何觀而修之身哉
以身觀身而已矣何謂以身觀身今吾觀吾身之所有/何自也則知吾身之所自而有矣又觀吾身之所以觀
者何自也則知吾觀之所自而觀矣既知吾身之所自/而有又知吾觀之所自而觀則所以修之身者已足而
[002-33b]
無待于外也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亦/若是而已矣古之所以藏天下于天下者用是道也
含徳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
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終日
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
使氣曰强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毒蟲蜂蠆之/𩔖以尾端肆
毒曰螫猛獸虎豹之𩔖以爪按拏曰據攫鳥鵰鶚之𩔖/以羽距擊觸曰搏趙志堅曰以四指握拇指為握固䘒
子垂反説文云赤子陰也號平聲嗄所嫁反聲嘶也又/啼極無聲曰嗄一作嗌不嗄黄茂材云古本無嗌字嗌
不嗄莊子之文後人増/入之祥凶吉之候也
[002-34a]
蘇注老子之言道徳每以嬰兒况之者皆言其體而己/未及其用也夫嬰兒泊然無欲其體則至矣然而
物來而不知應故未可以言用也道無形體物莫得而/見也況可得而傷之乎人之所以至于有形者由其有
心也故有心而後有形有形而後有敵敵立而傷之者/至矣無心之人物無與敵者而曷由傷之夫赤子所以
至此者唯無心也無執而自握無欲而自作是以知其/精有餘而非心也心動則氣傷氣傷則號而啞終日號
而不啞是以知其心不動而氣和也和者不以外傷内/也復命曰常遇物而知反其本者也知和曰常得本以
應萬物者也其實一道也故皆謂之常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則非其正矣氣惡⬤作而又以心使之則强梁甚
矣益生使氣不能聽其自然日入于/剛强而老從之則失其赤子之性矣
呂注人之初生其徳性至厚也比其長也耳目交于外/心識受于内而益生日益多則其厚者薄矣為道
[002-34b]
者損其所益生性修反徳徳至同于初故曰含徳之厚/比于赤子夫赤子之為物特以其受冲氣之和積而未
散而猶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況夫充純氣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于物者夫孰能害之魏
文侯之間卜商是也葢唯精為能致和何以言之今夫/赤子不知所取而握固不知所與而䘒作則精也使赤
子也介然有取與之知則不一而粗矣其能如是乎故/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之至無
所憂愠故雖終日號而嗌不嗄則和也使赤子也有所/憂愠則氣戾而不和其能若是乎故曰終日號而嗌不
嗄和之至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精而又精反以相天/精而至于相天則其充沖氣之和以至大同于物不足
異也故致道之極則至于復命復命曰常含德之厚則/至于知和知和亦曰常則道徳雖有間及其會于常則
同也知常則常因其自然而不益生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奚以心使氣為哉
[002-35a]
故益生則曰祥禍福無有則無人灾祥者禍福兆于此/而人灾隨之矣心使氣則曰强强梁者死之徒夫致虛
而守柔者道也道乃久沒身不殆致實而强則物而已/物壯則老其道也哉故曰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
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鋭解其紛和
其光同其塵是謂𤣥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疎不可
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
下貴
蘇注道非言説亦不離言説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兑閉門以杜其外挫鋭解紛和光同
[002-35b]
塵以治其内者黙然不同而與道同也可得而親則亦/可得而疎可得而利則亦可得而害可得而貴則亦可
得而賤體道者均覆萬物而孰為親疎等觀逆順而孰/為利害不知榮辱而孰為貴賤情計之所不及此所以
為天下/貴也
呂注知至于知常則知之至也知之至則黙而成之而/無不理也何所容心哉茍為不能無言則不能無
我雖知之非真知者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𤣥同則
黙而成之之道也若然者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無所甚/親無所甚踈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疎不就利不違
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榮通不醜窮故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夫可得而親疎利害貴賤者則貴
在于物而物能賤之不可得而親疎利害貴賤者貴在/于我而物不能賤也其為天下貴不亦宜乎然則知道
[002-36a]
者固終不言故曰今以言言道則言非道也而知者乃以/言為知則是知知矣斯言所以不得不出也以其言出于
無言雖言猶不言也/夫道豈黙然也哉
碧虛注君平曰五味在口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師曠能别之其
所以别之者口不能言也音味尚爾况妙道乎所以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塞兊閉門已見第五十二章然
彼則約道清淨以塞耆欲愛悦之端此則宗道無言故/興損聰棄明之説夫道無形不可以目眡不可以口傳
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議此至人不待收視緘/口而自塞兊閉門也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已見第四章
然彼則就道以論功此則據人以明行至人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則進鋭紛亂之心於何而有
光塵分别之意於何而生哉故至人之遊處顯則與萬/物共其本晦則與虛無混其根語黙隨時而不殊巵言
[002-36b]
日出而應變是/以謂之𤣥同也
元澤注不言者非密而不言誠無所事言何則不見一/法故也不見一法故物物而不物于物况可得
而親疎貴賤之乎可得而親疎貴賤者物而已/矣彼物物而不物于物故冀之爵而常貴也
息齋注世之所有皆為夢境故知者不言知言之未盡/也世之昧者以夢為實譊譊誦説終不離夢故
言不知由其見之未至也塞其兌謹其出也閉其門□/其入也挫其鋭者治其内也解其紛者理其外也和其
光者抑其在已也同其塵者隨其在物也無出無入無/内無外無已無物是謂𤣥同既得其同謂之親而逺謂
之疎而近謂之利而不喜謂之害而不懼謂之貴而不/高謂之賤而不下凡物不足以名之故能為天下貴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
[002-37a]
然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
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
而民自樸
蘇注古之聖人柔逺能邇無意于用兵唯不得已然後/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國為正以用兵為奇雖然此
亦未足以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唯體道者廓然無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人主多忌諱下情不上達則民貧而無告利器權謀也/明君在上常使民無知無欲民多權謀則其上眩而昏
矣人不務本業而趨末技則非常無益之物作矣患人/之詐偽而多為法令以勝之民無所措手足則日入于
[002-37b]
盜賊/矣
呂注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其來久矣則其所以治/國用兵者固不同也治國者不可以不常且久者
也故以正而不以奇正者所以常且久也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故有道者不處兵而常且久則是處之
也故以奇而不以正奇者應一時之變者也以奇故不/能不有以為以正故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治國而無
所事智則有事之不可以取天下也明矣故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何以知無事之足以取天
下哉以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而知之也夫唯為不出于/無為而至于有事則天下多忌諱以避其所惡則失業
者衆而民彌貧人多利器以趨其所好則下難知而國/家滋昏民彌貧而多利巧國家滋昏而奇物滋起此法
令所以滋彰而盜賊多有也法禁于法之所加而不能/禁于法之所不加令行于令之所聽而不能行于令之
[002-38a]
所不聴民貧而多利巧則令有所不聴矣國家昏而奇/物滋起則法有所不加矣此所以滋彰而盗賊多有也
若然者凡以有事取天下之過也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
民自樸此則取天下常以無事之證也盖其失之也由/有事故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而國家滋昏
惟其如此故民多利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賊多有/也其復之也由無為故好静無為故民自化而絶巧棄
利奇物不起好静故民自正而盗賊無有由無為好静/故無事而無欲以無事故民自富而無忌諱之貧以無
欲故民自樸而無利/器之昏其序然也
息齋注我以正治人由人之本正也以奇用兵由兵之/本奇也以無事取天下由天下之本無事也凡
我之應物者豈以我哉亦由物而已矣古之聖人能以/天下為一身中國為一人者其治自心出也我多忌諱
[002-38b]
則禁防必設禁防既設則民安得而不貧我以利示民/則民多趨利民既趨利則國安得而不昏我以巧示民
則民多伎巧伎巧既勝則奇物安得不滋我以法治民/則民亦竊法以自便上下相冒則盗賊安得而不多聖
人示以無為示以好静示以無事示以無欲天下各以/其所示者報之故曰德猶風也民猶草也草上之風必
偃/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祅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悶音門缺殘缺也一作⬤⬤失望/貌以其察察宜無不及故人望之
[002-39a]
而卒失望也極終也奇衺也廉稜也/劌居衞反割也皆謂芒利傷物也
蘇注天地之大世俗之見有所眩而不知也葢福倚于/禍禍伏于福譬如老穉生死之相繼未始有止而
迷者不知也夫惟聖人出于萬物之表而攬其終始得/其大全而遺其小察視之悶悶若無所明而其民醇醇
各全其性矣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體以耳目之所知/為至彼方且自以為福而不知禍之伏于後方且自以
為善而不知妖之起于中區區以察為明至于察甚傷/物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知小察之不能盡物是以
雖能方能廉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于一偏而不反也此則世俗所謂悶悶也
呂注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則其政悶悶悶悶者言/其不以察為快也故其民淳淳淳淳者言其不⬤
于薄也以智治國以有事為天下則其政察察察察者/反悶悶者也故其民缺缺缺缺者言其不全于樸也淳
[002-39b]
淳故安于徳性而不為禍福奇正善祅之所遷是不染/于薄也缺缺故避禍而未必免求福而未必得以為正
也而有時乎為奇以為善也而有時乎為祅而禍福奇/正善祅未知孰在也徒令智多而難治是不全于樸也
何則時有終始世有變化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有所/宜有所拂者世所謂禍而有所宜則福所倚也有所宜
者世所謂福而有所拂則禍所伏也則孰知其極而避/就之耶自殉殊而有所正者有所差則所謂正者果未
可知也今為正者後或為奇此為奇者彼或為正善與/祅亦然則天下之禍福正奇善祅果未可定也民自有
知以來迷而執之其日久矣奈何重之以察察之政而/使之不得反樸而全乎是以聖人方而不割故不以一
人斷制利天下廉而不劌故勝物而不傷直而不肆故/能曲全而枉直光而不耀故用其光復歸其明此無它
取此悶悶而去/彼察察故也
[002-40a]
息齋注其政悶悶若無求于民而民不以巧應上故其/民醇醇察察若有得于已而民以巧求免故其
民缺缺天下之事禍福之相為倚㐲所從來久矣政悶/悶者無得在我而有得在民政察察者有失在民而有
得在我我得則彼失我福則彼禍自然之理也昧者不/知理道之正專以察為明以求僥倖之福遂使正復化
而為奇善復化而為祅人之迷其日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賞罰刑政葢有
設而不用其極則能使奇者反而為正祅者變而為善/故曰敎化之行引中人而納于君子之域敎化之廢引
中人而陷于小人之/途此不可不知也
農師注其無正邪葢有正者有正正者所謂正正者無/正是也夫唯無正故能超乎吉凶之表而無禍
無福以知其極也若夫未能致于無正之地而流于吉/凶之域則一禍一福其運如輪其循如環終于迷而已
[002-40b]
故曰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徳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
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
服一作復柢一/作蒂花趺也
韓非解衆人之用神也躁躁則多費多費之謂侈聖人/之用神也静静則少費少費之謂嗇嗇之為術
也生於道理夫能嗇也是從於道而服於理者也衆人/離於患陷於禍猶未知退而不服從道理聖人雖未見
患禍之形虛無服從於道理以稱蚤服故曰夫唯嗇是/謂蚤服知治人者其思慮静知事天者其孔竅虛思慮
[002-41a]
静故徳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入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氣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謂重積德
蘇注凡物方則割廉則劌直則肆光則耀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謂嗇也
夫嗇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無以服人茍誠有而能嗇/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物
既已服斂藏其用至于歿身而終不試則德重積矣德/積既厚雖天下之剛强無不能克則物莫測其量矣如
此而後可以有國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一試不服天下測知其深淺而爭犯之雖欲保其國家
不可得也吾是以知嗇之可以有國可以有國則有國/之母也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嗇治人
則可以有國者是也以嗇事天則深根固蔕者是也古/之聖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内則根深而不可拔
蔕固而不可脱雖以長生久視可也葢治/人事天雖有内外之異而莫若嗇則一也
[002-41b]
呂注治人而不以人之所以為人者治之則人不可得/而治矣事天而不以天之所以為天者事之則天
不可得而事矣精神四達並流而無所不極化育萬物/其名為同帝則人之所以為人而天之所以為天者也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則人其有不/可得而治天其有不可得而事者乎故曰治人事天莫
如嗇也夫唯嗇其精神而不用則早復者也茍為不嗇/而費之至于神敝精勞雖欲反其精神亦無由入矣其
於復也不亦晚乎故曰夫唯嗇是謂早復人之生也固/足于徳夫誠能嗇而早復之則德日益以充故曰早復
謂之重積徳重積徳則德之至者也至徳者火不能熱/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而禽獸不能滅則安往而不克
哉故曰重積徳則無不克夫有所不克則其道有時而/極也無所不克則執知其極哉故曰無不克則莫知其
極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莫知其極則不物而能物物者也雖有土而
[002-42a]
無其累矣故曰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殁身不殆故曰有國之母可以
長久然則嗇之為道是謂深根固蔕長生久視之道也/精神者生之根嗇而藏之則根深而生長矣長生者視
之蔕衛而保之則/蔕固而視久矣
息齋注外以治人内以事天皆莫若嗇嗇者無所不嗇/之謂也謹于内閑於外内心不馳外心不起之
謂嗇故能早服内服其心外服其形寂然不動則徳有/所積積于不積則無不勝無不勝則無不治雖有國猶
可也人知其可以有國而不知其可以有國者由其有/本也本積既厚則其塵垢糠秕猶將陶鑄堯舜况其下
者哉此所謂深根固/蔕治人事天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002-42b]
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
傷故徳交歸焉蒞力至反聖人亦不傷之一作傷人以/下徳交歸焉觀之作之為是之指神而
言/也
韓非解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作者數揺徙則亾其功/一人之作日亾半日十日則亾五人之功矣萬
人之作日亾半日十日則亾五萬人之功矣然則數變/業者其人弼衆其虧彌大矣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
易則民務變務變之謂變業故以理觀之事大衆而數/揺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
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静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人處
疾則貴⬤有禍則畏鬼聖人在上則民少欲民少欲則/血氣治而舉動理舉動理則少禍害夫内無痤疽癉痔
[002-43a]
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輕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與鬼神相害也故曰
非其鬼不傷人也其神不傷人也鬼祟也疾人之謂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民犯法令之謂民傷上
上刑戮民之謂上傷民民不犯法則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謂上不傷人故曰聖人亦不傷民上不與民相
害而人不與鬼相傷故曰兩不相傷民不犯法則上内/不用刑罰而外不事利其產業上内不用刑罰而外不
事利其産業則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積盛民蕃息而畜/積盛之謂有德凡所謂祟者䰟⬤去精神亂精神亂則
無徳鬼不祟人則䰟⬤不去䰟⬤不去則精神不亂精/神不亂之謂有徳上盛畜積而鬼不亂其精神則徳盡
在于民矣故曰兩不相傷則徳交歸/焉言其徳上下交盛而俱歸于民也
蘇注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聖人無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無所煩内
[002-43b]
無所畏則物莫能侵雖鬼無所用其神矣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傷人耳非神之不傷人聖人未嘗傷人
故其鬼無能為耳人鬼所以不相/傷者由上有聖人也故徳交歸之
呂注得有國之母以治國雖大無難也烹魚者不可以/煩而烹小鮮者尤當全之而不割者也治大國者
亦若是而已烹而割之則傷矣以道蒞天下者謂之大/制亦不割以傷之而已及其至也則其鬼不神凢以不
傷之所致也何以言之鬼之為道非不神也厥與人雜/擾而見其神則不能不傷人而所以不神者以聖人為
能以道蒞天下使人不淫其性不遷其德無大喜大怒/以干陰陽之和所謂處混⬤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漢焉
者也則是聖人亦不傷人也唯聖人為能不傷人故陰/陽和静鬼神不擾萬物不傷羣生不天則其神不傷人
也神不傷人則無以見其靈響而神焉由此觀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由其神不傷人故不神也非其神
[002-44a]
不傷人由聖人亦不傷人故其神不傷人也使聖人之/于人不能全其樸而傷之而人失其性至于四時不至
寒暑之和不成人之所以傷神者為多則神其能不傷/人乎夫唯神不傷人則神歸徳于人神不傷人而人亦
歸徳于神矣故曰夫兩/不相傷故徳交歸焉
息齋注治國者聖人之餘事不啻如烹小鮮雖恢奇譎/怪道通為一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使鬼而
有神凡恢奇譎怪皆化而為道道豈有傷人者乎本欲/吾不傷人故其幽至于鬼神皆不能以神傷物大而政
治幽而鬼神兩不傷故人鬼之/心交歸焉非至德其能如是乎
程俱論聖人不傷氏固也而能使鬼神亦不傷人何哉/蓋人之在道道之在人猶魚之在水水之在魚
也亦何生死之辨乎方其以道蒞天下天下之民其生/也泊焉所以善其生也其死也寂然所以善其死也寂
[002-44b]
然而已鬼安得而神乎生也如彼死/也如此尚安得有靈響祟厲之為哉
宏甫注烹小鮮者攪之則爛故聖人以無為治天下雖/有神姦無所用之非聖人能絶之使不神也雖
神而自不能為人之傷也何也以聖人未嘗傷人也夫/聖人不傷人神亦不能為人之傷是兩不相傷也但不
傷則徳歸焉豈别有徳以/不傷之哉夫徳即傷之矣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勝牡以静
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而下大國則取
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
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002-45a]
蘇注天下之歸大國猶衆水之趨下流也衆動之赴静/猶衆高之赴下也大國能下則小國附之小國能
下則大國納之大國下以/取人小國下而取于人
知以道治其國固不傷其人矣而不知所以交天/下者則已雖不傷人而有傷其人者矣大國者下
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静勝牡以静為下是/乃所以交天下而保其人之道也葢天下之交牝而牝
常以静勝牡而所以勝者由以静為下故也大國誠能/居下流以致天下之交則牝以静為下而勝牡之道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則所謂或下以取之也下/以取之者言大之于小宜若可以無下而下之者以取
之故也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則所謂或下而取之/者也下而取之者言小之于大不得不下而取之故也
葢大國不⬤欲兼畜人而小國不過欲入事人今大者/下小小復下大兩者各得其所欲則其有不取之者乎
[002-45b]
取之者言得其心而不失之謂也然則大者小者莫不/為宜下而獨曰大者宜為下何也小而不能下大非徒
不能取大國而亦災禍及之矣則不/嫌于不宜故曰大者宜為下而已
息齋注國大而能降以求物則物必交歸之牝以静而/下物故牝常勝牡以大國而下小國則必得小
國以小國而下大國則必得大國故大國或下小國以/取小國或下大國而取者各獲其心之謂也故大國不
過欲畜小國小國不過欲事大國夫如是而後兩者各/得其所孟子曰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以大事小樂天
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故大國尤宜為下
吳注交㑹也大國者諸小國之交㑹如水之下流為天/下衆水之交㑹也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
求牝動求者招損静俟者受益故曰以静勝牡動求者/居上静俟者居下故曰以静為下或曰牝字其一疑衍
[002-46a]
大國不恃其尊謙降以下小國則能致小國之樂附小/國甘處于卑俯伏以下大國則能得大國之見容下以
取謂大國能下以取小國之附下而取謂小國能下而/取大國之容也大國下小國者欲兼畜小國而已小國
下大國者欲入事大國而已兩者皆能下則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
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為下章首下流之喻以/喻大國非在人下而能下者牝牡之喻以喻小國素在
人下而/能下者
林希逸注大國不過欲兼畜乎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乎/人二者皆非自下不可惟能自下則兩者皆
得其欲然則知道之大者常以謙下為宜矣此句乃一/章之結語其意但謂强者須能弱有者須能無始為知
道一書之意往往如此解者多以其説喻處作真實説/以故失之獨黄茂材云此一篇全是借物明道此言最
[002-46b]
當但不能推/之于他章耳
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寳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
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行去聲先/悉薦反
蘇注凡物之見于外者皆其門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見耳夫唯賢者得而有之
故曰善人之寳愚者雖不能有然而非道則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葢道不逺人而人則逺之今誠有
人美言之則可以為市于世尊行之則可以加于人矣/朝為不義而夕聞大道妄盡而性復雖欲指其不善不
[002-47a]
可得也而又安可棄之哉立天子置三公將以道救人/耳雖有拱璧之貴駟馬之良而進之不如進此道之多
也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則得之矣道/無功罪人患不知知則凡罪不能汙也
呂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則未有一物而不/足于道者也室之有奥深邃燕閒而尊者之所處
也萬物莫不有深邃燕閒尊高之處則道是也故曰道/者萬物之奥唯其如此故善人之寳而不善人之所保
也何則善人知其善之所自出則得之而有無窮不貲/之富非其寳耶不善人知其不善至于此而𤣥同則雖
有萬惡渙然而釋矣非其所保耶夫言之美者可以市/行之尊者可以加人則人無善不善固知美所美而尊
所尊也有道者之于人猶天地也天無不覆地無不載/非特美言尊行之比也則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
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所以享於上者禮之恭/幣之重者也然不如坐進此道以道之為天下貴雖坐
[002-47b]
而進之過于恭禮重幣也天子三公所以坐而論者不/過此而已矣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
罪以免耶求以得則所謂善人之寳有罪以免則所謂/不善人之所保也唯其如此此所以為天下貴而古之
所以不得/不貴也
息齋注奥者藏也道為萬物之所貴如奥之能藏物賢/者以道為寳故樂得其得不賢者非道莫保故
樂免其罪由其根于人心之自然無使之者故言依于/道則其美可市行依于道則其尊可加于人茍非人心
之自然則言而不從行而不應矣由人各根于道不幸/而陷于不善則聖人亦何忍棄之故立天子置三公非
茍利其富貴也葢不欲遂棄人於不善還以斯道善之/而已使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出一善言建一善行
使天下之人不失其善則其利豈小補哉由其以道覺/民是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以其善者
[002-48a]
不日而得其善使不幸而至于不善則亦/足以自免于惡此豈不足以為天下貴邪
吳注萬物之奥萬物之最貴者奥室之西南隅寢廟之/制有堂有室室在内故室為貴室中之制東南隅
曰㝔東北隅曰宦西北隅曰屋漏奥尊者所居故奥為/貴道之尊貴猶寢廟堂室之奥拱璧合拱之璧駟馬一
乘之馬拱璧先駟馬猶春秋傳言乘韋先十二牛也坐/跪也朝聘之享駟馬陳于外執拱璧以將命曰先朝聘
以拱璧駟馬為至貴而未足貴/也不如跪而進此道之尤貴
葉注夫婦之愚未有求道而不得一有聞焉雖向所嘗/以為罪者可以一洗皆空則道之為貴果在此不
在彼/也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徳圖難于其
[002-48b]
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
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為營為也純甫/云人皆有所為
聖人亦人耳獨無所為乎但衆人所為者有為之事聖/人所為者無為之道此其所以異也事所為之條件也
味所為之理/趣也作起也
蘇注聖人為無為故無所不為事無事故無所不事味/無味故無所不味其于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
已葢人情之所不㤀者怨也然及其愛惡之情㤀則雖/報怨猶報徳也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難多而易少至
於難而後圖大而後為則事常不濟矣聖人齊大/小一多少無所不畏無所不難而安有不濟者哉
[002-49a]
呂注有道者其為常出於不為故為無為為無為故事/無事事無事故味無味何則方吾之為也求其為
者不可得則為出于不為矣有為則有事為而無為則/事亦無事也非徒無事也雖味之而無味矣味之者反
覆尋繹之之謂也道之為物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雖反覆尋繹之復歸于無物而已矣唯其如此故
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多可以少多少舉在于我而所謂/怨者固無常心則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不信者吾亦
信之徳信而皆報之以徳矣人之所難㤀者怨也而以/徳報之則它不足以累其心矣非徒然也而圖難于其
易為大于其細以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而我常無作也茍有所作必于易與細而見
之則所謂知幾其神者是也能得之於吾心則其推之/于天下國家無難矣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以為大於其細而不為大于其大故也出諾易也復言/難也不慎重于出諾之際則言難復矣易而圖之則易
[002-49b]
也難而圖之則難矣不圖之于易圖之始而圖之於難/則難矣此俗人之所以寡信而多難也是以聖人由難
之故終無難以難之于/其易而不難之于難也
息齋注為無為則已不勞事無事則人不煩味無味則/物不費世所謂大小多少者以形言也聖人遊
於形器之外故大小多少等而為一夫大小多少尚等/而一之又況於恩怨報施之間乎吾所為所施者惟德
而已豈知其有所怨豈知其有所報者哉既無恩怨報/施之别又無大小多少之異其于天下之故豈有心于
為之哉事必求易大必由細自易而往則難者亦易自/細而行則大者亦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而大必歸之
者由其無心也惟其無心於事故未嘗先事而期於物/豈若世之小夫己未為而先諾事至而多易先諾則必
寡信多易則必多難聖人于事未至則常若難之非難/之也不以我必于物故若難之惟其難之故終無難
[002-50a]
筆乘夫事涉於形則有大小係乎數則有多少此怨所/由起也惟道非形非數而聖人與之為一以無為
為為以無事為事以無味為味愛惡妄除聖凡情盡而/泊然棲乎⬤宅則大小多少一以視之而奚怨之可報
哉惟德以容之而已然此無為無事無味也不可力得/至易也不可目窺至細也雖至易而至難者待此以解
雖至細而至大者待此以成豈可以其易與細而忽之/哉學道者亦或有見於此而又以為大之心奪之故易
與細不常為我有唯聖人自始至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而不以世俗所謂大者分其心故難者大者當處
寂然了無留礙而大道自此全矣此所謂成其大者也/嗟乎此非特起大丈夫見理明用心剛者不能信不能
守而可與輕諾/多易之流道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異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
[002-50b]
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於豪末九成之臺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
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脆/此
芮反判一作破成一作層今從傅奕古本未有者心未/起時未亂者心未染時幾平聲復反也恃一作輔非既
曰自然矣而又輔之非/自然也今從韓非本
蘇注方其未有持而謀之足矣及其將然非泮而散之/不去也然猶愈于既成也故為之于未有者上也
[002-51a]
治之於未亂者次也木也臺也行也積小成大治亂禍/福之來皆如彼三者聖人待之以無為守之以無執故
能使福自生使禍自亾譬如種苗深耕而厚耘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盗危坐而熟視之盗將自卻世人不知物
之自然以為非為不成非執不留故常與禍爭勝與福/生贅是以禍至于不救福至于不成葢其理然也聖人
知有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終皆因其自然故無不成/者世人心存于得䘮方事之微猶有不知而聽其自然
者及見其幾成而重失之則未有不以為敗之者矣故/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皆狥其所欲以傷物信其所
學以害理聖人非無欲也欲而不欲故雖欲而不傷于/物非無學也學而不學故雖學而不害於理然後内外
空明廓然無為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呂注其安易持危而持之則難矣其未兆易謀已動而/謀之則難矣其脆易破則不可使至於堅其微易
[002-51b]
散則不可使至于著物皆然心為甚通諸其心則于天/下國家無難矣安也未兆也則是為之于未有也脆也
微也則是治之于未亂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大生于/小也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高起于下也千里之行起于
足下逺起于近也則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其本末/常如此也為之于未有則是以不為為之也治之于未
亂則是以不治治之也已有而為之則為之欲成而反/敗之已亂而治之則執之欲固而反失之也是以聖人
為之于未有則我固無為也故無敗治之于未亂則我/固無執也故無失民之從事常在既有之後故至于幾
成而敗之以不知其本故也使知大生于小高起于下/逺始于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也是以聖人欲不欲不
貴難得之貨則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非知此者也/學不學以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則繕性于俗學以求復/其初者非知此者也
[002-52a]
元澤注不欲之欲非無欲也欲在于不欲耳故不貴難/得之貨而已聖人所謂無為無執者故未至于
釋然都㤀也但不于性分之外更生一切耳且民飽食/煖衣性所不免欲此而已不為有欲而離性之後更貴
難得之貨此乃愚人迷妄失本已逺故也故聖人常欲/不欲以捄其迷而反之性不學之學非無學也所學在
于不學耳以復衆人之所過故也衆人逐末多事聖人/以不學之學捄其過而反之道輔自然者莊子所謂反
以相天是也為之則以人滅天矣故不敢為然則萬物/安乎性命之常而事物無所兆矣夫豈有脆之可泮㣲
之可散/者哉
息齋注聖人常安其所安故其安無不安而其持無所/持故曰易持以不持持其安儻有微心之起自
其未兆而謀之自其脆而破之自其微而散之故無有/撓其安者由持其安於未有治其心于未亂譬如合抱
[002-52b]
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於無為之中自然而為于無積之中自然而積累日
益去善日益積而聖人未嘗知也若有意為之即為敗/之有意執之即為失之由其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世之於道所以難成而易壞者由其有意於為之執之/方其始若無所容其勤及其終又不免于怠皆為之執
之之咎也使其始不為其始不執則求其勤且不可得/而况於怠歟此世所以幾成而敗也惟聖人以不欲為
欲故未嘗貴難得之貨所謂難得者不必金玉也身外/之物皆難得矣衆人目過于色耳過于聲吾以不學為
學收視反聽復衆人之所過以輔道之自/然而不敢為夫豈有為之執之之病哉
吳注慎終如始又承上文終無難與終不為大二終字/而言始雖以為難至終而不以為難始雖不敢以
為大至終而自以為大則事幾成而敗于終者有矣故/必慎終如始始以為難而終亦以為難始不為大而終
[002-53a]
亦不為大則/終無敗事也
劉槩注欲衆人之所不欲故曰欲不欲不欲衆人之所/欲故曰不貴難得之貨學衆人之所不學故曰
學不學不學衆人之所/學故曰復衆人之所過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
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
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𤣥徳𤣥徳深矣逺矣與物反矣
乃至於大順楷模也式法也下㣲曰深㫄周曰逺反乃/順者司馬曰物情莫不貴智而有𤣥德者
獨賤之雖反於/物乃順於道
[002-53b]
蘇注古之所謂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覽於物之終始故/足貴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于小智以察為明
則智之害多矣故聖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將以愚之/耳葢使之無知無欲而聽上之所為則雖有過亦小矣
茍以智御人人亦以智應之則上下交相賊耳吾之所/貴者德也物之所貴者智也德與智固相反然智之所
順者小而徳之/所順者大也
呂注衆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我愚人/之心也哉古之善為道者在已若此則推之于民
也固非明之將以愚之也察察昭昭則所謂明之也若/昬悶悶則所謂愚之也民之失性居華而去實故智多
而難治誠欲治之則去智與故鎮之以無名之樸則彼將/自化而以智治之適所以亂之也葢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而毁則為賊治國而以智則毁其則矣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治國而不以智則無介然之知其道甚夷而無益生
[002-54a]
之祥則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故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非特施之於治國而已而於身亦楷式而未嘗違也
葢知其子守其母歿身不殆則不以智治之而福者也開/其兊濟其事終身不救則以智治之而賊者也則不以智
之與以智非亦我之楷式乎誠知楷式而不違其德可謂/𤣥矣徳而至於𤣥則深而不可測逺而不可量以情觀之
不能莫逆于心及其至也與物反本無所于逆故曰常知/楷式是謂𤣥德𤣥德深矣逺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息齋注夫所謂道者不在耳目聲色之間而世人目視/非色耳⬤非聲為聲色之所留礙而不知見聞
覺知有出于聲色之外者今遽告人曰爾之見聞覺知/皆非真也則人孰不怪且笑哉故道非明民將以為愚
而憐之可也夫民之愚留礙于聲色不知自解吾方示/之以無為示之以澹泊且猶未悟而況欲以智示之歟
生民之患在于多智智不以正其智為邪今吾未能覺/其邪而又以智示之是反開其偽也故以智治國為國
[002-54b]
之賊倘行其所無事而不開民之機心機心不生則純/白備謂之國福不亦可乎上之所行下之所效未有我
静而彼動我素朴而民多欲者故曰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𤣥徳𤣥徳深矣逺矣由其與物反是故
不可明民由其與道/合是故謂之大順
劉仲平注不以智治國者開天者也以智治國者開人/者也開天則順順則行其所無事其政所以
不嚴而治開人則鑿鑿則失于太察其民所以不淳/而缺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
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
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能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002-55a]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王之為言天下所歸往/也處上聲下同樂入聲
蘇注聖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葢下/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呂注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則能為天下王者亦善下之而已則𤣥德
者乃所以下下之道也莊周以為以此處下則𤣥聖素/王之道而舜之在下則曰𤣥徳升聞則𤣥德者固聖人
所以處下之道也以處下之道而居人上乃所以下之/也聖人之有天下也以言其位則固欲上人也然以孤
寡不穀為稱而受國之垢與不祥則以其言下之也以/言其序則固欲先人也然迫而後動感而後應不得已
而後起則以其身後之也夫惟以其言下之則處上而/人不重不重則以戴之為輕矣以其身後之則處前而
人不害不害則以從之為利矣不重不害此天下所以/樂推而不厭也夫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後之則不争者
[002-55b]
也樂推而不厭則天下莫能與之争者也非體𤣥徳/者其能若是乎故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息齋注聖人不得已臨蒞天下其視首出庶物與在民/上為何等事哉故有天下而能以言下民能以
身後民非㤀天下者不能也是以處民上而民不重不/知其有君也處民前而民不害不知其有民也惟其上
下相㤀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葢吾之⬤取者非民之/所争也無為之為天下且不見其朕况欲與之争乎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
其細也夫我有三寳寳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
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
能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
[002-56a]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肖似/也夫
並音符長舍並/上聲衛護也
蘇注夫道曠然無形頽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為大也若似于物則亦一物耳而
何足大哉道以不似物為大故其運而為徳則亦悶然/以鈍為利以退為進不合于世俗今夫世俗貴勇敢尚
廣大夸進銳而吾之所寶則慈忍儉約廉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謂不肖者也世以勇决為賢而以慈忍為不及
事不知勇决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勝其終必至於勇/也世以廣大葢物而以儉約為陋不知廣大之易窮而
儉約之易足其終必至于廣也世以進鋭為能而以不/敢先為耻不知進鋭之多惡于人而不敢先之樂推于
世其終卒為器長也葢樸散而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自樸成器始有屬有長矣勇廣先三者人之所共疾
[002-56b]
也為衆所疾故常近于死以慈衛物物之愛之如父母/雖為之効死而不辭故可以戰可以守天之將救是人
也則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慈/無所不慈則物皆為之衛矣
呂注天下徒見我道之大而謂其似不肖而不知其所/以大固似不肖也何以言之太道汎兮其可左右
無乎不在者也彼見其無乎不在無可擬者謂之似不/肖而不知其無不在而似不肖乃道之所以為大也葢
萬物莫非道也則道外無物矣道外無物則無所肖者/此其所以為大也若有所肖則道外有物矣道外有物
則道有所不在其尚得為大乎故曰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葢我道
所以如此之大者以吾無我而不爭故也夫唯無我而/不爭故能持人之所難持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皆持人之所難持者也/何則人不能無我而不爭故勇而不能慈廣而不能儉
[002-57a]
先而不能後則無我不爭乃其所以能保此三寳而持/之也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而我守之常寛容于物不
削于人非慈乎其行身也徐而不費以約為紀非儉乎/未嘗先人而常隨人人皆取先已獨取後非不敢為天
下先乎夫慈為柔弱矣而能勝剛强是能勇也儉為不/費矣而用之不可既是能廣也不敢為天下先為後人
矣而聖人用之以為官長者皆從我者也是能成器長/也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剛强之
徒而已死不亦宜乎夫自事觀之則軍旅之事愛克厥/威允罔功則慈宜若有所不行也然自本觀之則所以
能立其威者以慈而已故曰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夫唯慈故儉儉故不敢為天下先則慈者三寶之所自
而始也舍其慈則死保其慈則生則慈乃所以衛吾/生者也故曰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慈立而三寶舉矣
元澤注肖者有所似道為萬物祖故體道者物當似我/我豈似物乎葢有所似則是象彼則彼必大而
[002-57b]
我小矣凡此三寳皆俗情所謂小而乃至人之所以為/大也慈主于愛愛物仁也而獨稱慈者仁則廣德以覆
下于末為盛矣老子方語其本故不曰仁曰慈慈者父/道仁之本而不假為者也儉之為德寡欲也貴本也愛
物也一言而三善至者其儉乎若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葢聖人制禮將以為儉而方其為禮也不得獨儉
非禮則無末非老子則不知本本乎本乎聖人之道于/是為至乎于易則謙是也天地人神皆以謙為貴故聖
人寳之慈者不爭而勝勇莫大焉區區以奢侈自廣者/其狹甚矣唯無以末傷本無以外滅内者至廣也此聖
人之行故但為器長而已若道之長則未嘗在物後也/以人滅天以事勝道借使幸免葢失所以生矣三寶皆
天徳而立本者也正如正兵之正正兵之言師整而不/動也愛民如子則民愛之如父不令而齊矣彼倒戈攻
于後以北者上不慈故也一本作以戰則勝/戰守主于殺伐而尚以慈為徳則餘事可知
[002-58a]
韓非解愛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貴功者慈於事/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致其福務致其福則事除
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聖人之
於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故見必行之道見/必行之道則明其從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不疑生於
慈故曰慈故能勇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况於人乎故
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國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是以智士儉用其材則家富聖人愛寳其神則
精盛人君重戰其卒則民衆民衆/則國廣是以舉之曰儉故能廣
董注此假用兵以明道貴在于守慈也或云若以人身/言之則邪念多于敵國利欲勝于鋒銛盍亦寡欲
以至于無欲以/全其所寳乎
[002-58b]
夢得注我自處也易物無所不濟難故即三者推慈以/為先而終復明之以為戰則勝守則固是今之
所急也天若救斯民必使有為慈者出而/衞之此老氏之所怛然有期于天下者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争善用人者
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徳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
古者車戰為士甲士三人在車上左執弓右持矛中/御車掌旗鼓皆欲其强武戰卒七十二人在車下葢
至争者惟兵故借之以明不爭之徳也/羅竹曰心形既空孰能與無物者爭
蘇注士當以武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則死矣聖/人不得已而後戰若出于怒是以我故殺人也以
我故殺人天必殃之以吾不爭故能勝彼之争若皆出/于争則未必勝矣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為用誠
[002-59a]
能下之則天/下皆吾用也
呂注士之為言事道而以將人為任者也事道則以不/爭而勝將人則用人之力若然者何所事武哉故
曰善為士者不武為士而無所事武則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争善用人者為之下固其宜也何則體道者
不争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是謂不爭之徳也體道者能下
人能下人者樂為之用而不自用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用人之力也徳則不爭力則用人雖用兵之危我
猶無為況其它乎無為為之之謂天德至于無為/則與天同而無以加矣故曰是謂配天古之極
息齋注聖人身且不有而況于争由其不争凡所應物/者皆其不得已也故為士則不武當戰則不怒
勝敵而不必與之爭用人而不必加其上故能以/徳服人而人亦樂為之死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002-59b]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
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
䘮吾寳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用兵有言古兵家有此/言也行上如宇下户剛
反言行列也仍就也詩曰仍執醜虜兵五兵戈矛殳㦸/千也説文云拱手執斤曰兵幾平聲䘮去也抗舉也林
希逸云此章全是借戰事以喻道/推此則書中設喻處其例甚明
蘇注主造事者也客應敵者也進者有意於爭者也退/者無意於爭者也茍無意於爭則雖在軍旅如無
臂可攘無敵可因無兵可執而安有用兵之咎耶聖人/以慈為寳輕敵則輕戰輕戰則輕殺人䘮其所以為慈
矣兩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也
[002-60a]
呂注道之動常在於迫而能以不争勝其施之于用兵/之際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
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則雖兵猶迫而後動而/勝之以不争也而況其它乎何則主逆而客順主勞而
客逸進驕而退卑進躁而退静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驕以静待躁皆非所敵也所以爾者道之為常出
於無為故其動常出于迫而其勝常以不争雖兵亦由/是故也誠知為常出於無為則吾之行常無行其攘常
無臂其仍常無敵其執常無兵安往而不勝哉茍為不/能出於無為知主而不知客知進而不知退是之謂輕
敵輕敵則吾之所謂三寳保而持之者幾于䘮矣故曰/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䘮吾寶夫唯以不争為勝者則
未有能勝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吳注此申言慈之寶用兵有言者用兵者嘗有是言為/主肇兵端以伐人也為客不得已而應敵也進寸
[002-60b]
難進也退尺易退也仍就也不為首兵但為應兵雖為/應兵亦不欲戰不敢近進寧于逺退進戰者整其行陣
而行攘臂以執兵前進以仍敵不行則雖有行如無行/不攘則雖有臂如無臂不執則雖有兵如無兵不仍之
則雖有敵在/前如無敵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
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也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
聖人被褐懷玉宗者族之總也/道者事之總也
蘇注道之大復性而足而性之妙見于起居飲食之間/耳聖人指此以示人豈不易知乎人能體此以應
物豈不易行乎然世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況/行之乎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使道可以言盡
[002-61a]
則聴言而足矣可以事見則考事而足矣唯言不能盡/事不能見非舍言而求其宗遺事而求其居不可得也
葢古之聖人無思無為而有漢然不自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則思慮所不及是以終莫吾知也使為衆人所能
知亦不足貴矣被褐懷玉者/聖人外與人同而中獨異也
呂注道法自然其言亦希而自然自然則無為則知之/行之也不乃甚易乎而天下不能知不能行何耶
以言有宗事有君而天下不知其宗與君是以不吾知/也何謂宗無為而自然者言之宗也自其宗而推之則
言雖不同皆苗裔而已矣其有不知者乎何謂君無為/而自然者事之君也得其君而治之則事雖不同皆臣
妾而已矣其有不行者乎惟其不知宗之與君此所以/不吾知也夫道之所以為天下貴以其不可以知知不
可以識識故為天下貴使道而可以知知識識則何貴/于道哉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以若辱若
[002-61b]
愚之容而大白盛徳天下/鮮儷者是之謂被褐懷玉
息齋注道甚易知易行而亦難知難行所謂易知者無/道可道無學可學無為可為無事可事豈不甚
易知甚易行者哉然至道不可道而言語皆非學不可/學而心動即偽為無為而寂然不為者未必是事無事
而終日事事者未必非此其所以為難而天下莫知莫/行也葢聖人言有宗事有君故言在此而義在彼事雖
是而心不同知言之宗則言之差殊不必問也知事之/君則事之差殊不必疑也夫唯人之無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不我知此我之所以為貴使我之知/不出于衆之知則為我者亦不足貴矣
宏甫注吾言甚易知是以天下莫不知甚易行是以天/下莫能行甚矣人之好為茍難也然雖莫能行
何者而不行雖莫不知何者而我知乎哉何也以吾言/一出于宗而吾行一制于君而我無知焉故也使吾而
[002-62a]
有知則人亦將以吾之知而知吾矣是以知/為天下役也非大君與宗主矣何足貴乎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
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蘇注道非思慮之所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則非知/無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則病矣故知而不知
者上不知而知者病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知知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呂注道之為體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知之至者也故曰知不知上雖知其不知而
以知知之則其心庸詎而寧乎故曰不知知病夫唯知/知之為病而病之則反乎無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故
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此而已故曰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南伯子綦曰我悲人之自䘮者吾又悲
[002-62b]
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後/而日逺矣若子綦者可謂病病者乎
息齋注知者逐物故多偽不知者返本故近真人能知/不知為近真知知為多偽則為上矣儻不知知
之為偽而徒益其知則是以病為藥其病有不可勝言/者惟知知之為病是以不病聖人所以不病者以其知
之/也
筆乘道以知入以不知化知即釋氏之知無也不知即/釋氏之無知也始以知無遣其有隨以不知遣其
知萬法歸無無亦不立非上而何彼於虛空之中横生/意見清浄之内忽起山河揑目生華迷頭認影則病矣
凡有知皆妄也凡有妄皆病也學者方狃以為𤣥覽寶/而持之病奚從瘳乎聖人之不能廢知猶夫人也而知
不為病者知知之為病故耳知其為病則勿藥而病瘳/矣知不知上所謂生而無生真性湛然也不知知病所
[002-63a]
謂無生而生業果宛然也唯其病病是/以不病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也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
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
去彼取此威畏古通用人不畏其所當畏則大可畏者/至矣下文皆畏其所當畏之事狹胡夾反一
作狎厭/於豔反
蘇注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謂大/威也人常患溺于衆妄畏生死而憚得䘮萬物之
威雜然乘之終身惴惴之不暇雖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茍誠知之一生死齊得䘮坦然無所怖畏則大威⬤然
見于前矣性之大可以包絡天地彼不知者以四肢九/竅為已也守之而不厭是以見不出視聞不出聴蕞然
[002-63b]
其甚陋也故敎之曰無狹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狹也則愀然厭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厭有
慕之方囿于物也故敎之曰無厭其所生夫唯聖人不/狹不厭與人同生而與道同居無廣狹淨穢之辨既不
厭生而後知生之無可厭也聖人雖自知之而不自見/雖自愛之而不自貴以眩人恐人之有厭有慕也厭慕
之心未㤀則猶有畏也/畏去而後大威至也
呂注民不冥于道而唯識知之尚故生生厚生生厚故/輕死輕死故不畏威民至于不畏威則無所不為
此天之所自以明威而大降其虐也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夫唯以道治天下者知夫充滿天地包裹六
極凡命于天者其居之所同然也勿狹之而已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凡命于天者其生之所同然也勿厭
之而已夫民無常在我而已夫唯我不厭是以民亦不/厭也則奚不畏威之有哉是故聖人自知以常而不自
[002-64a]
見以外其身知常而外其身乃所以不狹其居也自愛/以嗇而不自貴以遺其生愛嗇而遺其生乃所以不厭
其生也故去彼知識之病而/取此不識不知之不病也
元澤注民樸而主厚則畏威上失其道多乎有為以小/其道塞其生故民巧偽彫薄而威不能服也夫
如是則天誅所加禍亂將起故曰大威至民性本自廣/大流通而世教下衰不能使之復樸乃蹙其居之廣而
使狹厭其生之通而使塞夫唯狹其居故民不淳而偽/唯厭其生故民不厚而薄聖人不然使民逍遥乎天下
之廣居而各遂其浩然之性則其有干威者乎莊子曰/狶韋氏之國黄帝之囿堯舜之宮湯武之室此明世世
下衰漸狹其居也彼聖人豈有優劣乎而居乃漸狹者/所遭之時則然也上不自厭其生而盡性故民亦得盡
性也莊子曰不厭其天此之謂也厭者天厭之之厭自/見則矜成自貴則賤物此所以自狹其居自厭其生亦
[002-64b]
以狹民之居厭民之生也自知則明乎性而不為妄自/愛則保其身而不為非夫然則豈至于干天之威也
董注居者性之地居天下之廣居則與太虛同其體矣/生者氣之聚含太一之至精則與造化同其用矣
惟曲士不可以語道茍不溺于小術而實所無以自狹/其居則必棄有著無而蔽于斷滅以厭其所生矣是以
告之以無狹無厭使學者知夫性者氣之帥而其大無/量當擴而充之以全其大生者道之寓而其用不窮當
葆而養之以致其用則養氣全生盡性至命而不生厭/慕之心所以體無非彊無而無非頑也長生非貪生而
生非礙也夫如是則生與道居而道亦未嘗厭棄于人/矣見賢遍切顯也去上聲自知則返照無畏而不狹其
居自愛則絶外嗜欲而不厭其生惟自知自愛所以居/之安也而不自見以矜能不自貴以賤物故無知之之
見忘愛之/之心也
[002-65a]
息齋注夫欲人之畏愛者皆内不足而外慕者也聖人/足於内視人之喜不加益其不畏不加損是以
皆與之無為葢居物之上使人畏已者易使人不畏已/者難使我㤀人者易使天下兼㤀我者難民不畏威非
天下兼㤀我者不能也此豈非所謂道德之威乎聖人/之遇物随所遇而安故不狹其所居不厭其所生葢知
其所居所生者皆非其實也我惟不自厭故生亦莫吾/厭由其自知而不自見其有知由其自愛而不自貴其
有愛使其有自見自貴之心則狹其/所居厭其所生有不能一日安矣
吳注威可畏者損壽戕身之事大威大可畏者死也人/不畏其所可畏必戕身損壽以速其死有大可畏
者至矣莊子曰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狎玩習也所居身之所處厭猶惡
而棄之也平日所處凡損壽戕身之事無所畏憚狎習/為常安然為之言不畏威也厭所生謂傷生速死是厭
[002-65b]
惡其所生而棄其命大威至矣夫惟不狎舊本作不厭/廬陵劉氏云上句不厭當作不狎今從之夫惟不狎其
所居而畏所畏是以不厭其所生而大可畏者不至矣/自知自知愛身之道自見自顯著所知以示人自貴即
後章貴生言貪生之心太重也聖人于自愛之道雖自/知于中然含德襲明知若不知不表表示人自見于外
雖自愛之篤然體道自然若無以生為亦不切切貪生/自貴之過彼謂自見自貴此謂自知自愛上文言不畏
則有大威之禍不狎則有不厭之福皆為衆人言爾若/聖人則不侍畏而自無可畏不待毋狎而自無所狎内
有自知自愛之實而外無自見自貴/之迹所無者所去也所有者所取也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
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
[002-66a]
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恢恢踈而不
殺猶死也利謂活害謂殺惡去聲繟音闡舒緩也王/作坦嚴作黙不如作繟為長葢黙則重不言坦則近
不爭/也
蘇注勇于敢則死勇于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僥倖其或
然而忍其常理夫天道之逺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之所從來哉故雖聖人猶以常為正其于勇敢未嘗
不難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難/知是以歴陳之不與物爭于一時要于終勝之而已天
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應者也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誰召之哉繟然舒緩若無
所營而其謀度非人之所及也世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覩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
[002-66b]
疑天網之疎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終始而盡/其變化然後知其恢恢廣大雖踈而不失也
呂注用其剛强而必於物者勇于敢者也則死之徒是/已故曰勇于敢則殺致其柔弱而無所必者勇于
不敢者也則生之徒是已故曰勇于不敢則活勇于敢/者人以為利而害或在其中矣勇于不敢者人以為害
而利或在其中矣然則天之所惡殆非可以知知而識/識也故曰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
聖人之動也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猶難之若此者/以天之惡為不可知故也夫唯不可知則不識不知乃
所以順帝之則也葢天之生物因其材而篤焉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則未嘗與物争者也而物莫能違之者故
曰不争而善勝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嘗差也故曰不言而善應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
之致而至者命也故曰不召而自來易則易知而其道/盈虛與時消息而未嘗違故曰坦然而善謀天聦明自
[002-67a]
我民聦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其聦明明威未嘗自用/而惠吉逆凶猶影響也故曰天網恢恢疎而不失夫唯
天之道不可知為如此聖人所以勇于/不敢而不識不知乃而所以順之也
息齋注人皆知勇于敢不知勇于不敢勇于敢者蹈白/刃也勇于不敢者蹈中庸也故曰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以兩者較之蹈白刃者有害而人輕其/害蹈中庸者有利而人不知其利此中庸所以為難者
歟輕于用勇人之所嫉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雖聖人猶/難之況衆人乎葢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
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知其惡于用勇也自其天之未/勝天之未應及來之未至謀之未定而言之則强者或
得勇者或勝葢有之矣要其後而徐/觀之然後知天網恢恢疎而不夫也
吳注敢為惡之人乃天所惡然天之所惡深昧難測何/以知其果為天所惡之人乎其人雖可殺聖人猶
[002-67b]
有難之之意而不敢輕易殺之也聖人不輕易殺之則/為惡者皆得漏網而天網不漏也天之于惡人非如人
之以力與争而天定自能勝人非如人之以口與言而/其應如響應聲其報應之速不待召之而自來至惡有
惡報雖用智計不可逃免天雖無心坦然平易而巧于/報應有非人謀之所能及此天網恢恢廣大似若疏而
不宻然未嘗失一惡人無得漏網/者聖人雖不殺之而天自殺之也
宏甫注勝以不争應以不言求以不召正天之疎/而不失也若争而後勝雖不疎必有失矣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而代司殺者殺是
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希有不傷其手矣斵陟/角反
[002-68a]
蘇注政煩刑重民無所措手足則常不畏死雖以死懼/之無益也民安于政常樂生畏死然後執其詭異
亂羣者而殺之孰敢不服哉司殺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詭異亂羣之人恣行于其間則天之所棄也而吾殺
之則是天殺之而非我也非天之所殺而吾自殺之是/代司殺者殺也代大匠斵則傷其手矣代司殺者殺則
及其/身矣
呂注民之為道固常不畏死者也唯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則可以使之畏威而重死矣奈何以死而
懼之而欲其畏死乎何以知其然也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則孰敢不畏死而為奇乎然而
執之而不勝殺之而不止者則民之不畏死而不可以/死懼之明矣然則以道治天下者宜如何哉常有司殺
者殺勿代之而已矣何謂常有司殺者殺天網恢恢疎/而不失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則司殺者天之謂也刑戮
[002-68b]
有出于好惡而不用于天討則是代司殺者殺也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代大匠斵希有不傷其手者矣則
代司殺者殺/其傷可知也
張耒夫人之生不殺之于袵席飲食之疾病則殺之盗/賊刑戮者過半矣則人之于死實未嘗知畏也而
世之馭物者而欲物之畏不過示之以死亦惑矣故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茍畏死邪則吾取為奇者而
殺之宜民之不復為奇也天下未嘗無刑而為奇者不/止則死之不足以懼物也明矣故曰若使人畏死而為
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也夫物不患無殺之者也萬/物冺冺必歸于滅盡而後止則常有司殺者殺矣竊司
殺者之常理而移之以行其畏非徒不足以懼物而亦/有所不及者也故曰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冇司殺是代
大匠斵希有不傷其手矣然則操政刑/死生之柄驅一世之民使從之殆非也
[002-69a]
息齋注此言世之刑法不足恃以為治也民不畏死吾/奈何以死懼之使民果畏死有為奇者執而殺
之則殺一人足以為治矣然愈殺而愈不可禁則刑之/不足恃也秦人用法嚴其網密而姦宄不勝漢用法疎
網漏吞舟之魚而天下歸於漢此亦足以見矣天道福/善禍淫是有司殺者于㝠㝠之中不可逃也若必代司
殺者殺如代大匠斵/未有不傷手者也
薛注我朝太祖皇帝道徳經序曰朕自即位以來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問道諸人人皆我見一日試覽羣
書有道徳經一卷見其文淺意奥久之見本經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是時天下初定民頑吏弊雖朝
有十人棄市暮有百人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經之所/云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減朕知斯經
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寳非金丹之術/也於戲太祖盖天縱大聖人故其聰明睿智知言之奥
[002-69b]
如此亶聰明作元后太祖之謂矣/仁人之言其利溥哉老子之謂矣
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
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
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税租也純甫云無/以生為者賢于貴
生即吾無吾身吾有何患之意此章/之言由粗及精要歸其重于此耳
蘇注上以有為導民民亦以有為應之故事多而難治/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雖死而求利不
厭貴生之極必至于輕死/惟無以生為而生自全矣
呂注一夫之耕足以食數口則奚至於飢哉而至於飢/者非以其上食税之多故飢邪織而衣耕而食是
[002-70a]
謂同徳奚難治哉而至于難冶者非以其上之有為故/難治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居則奚至于輕死
哉而至於輕死者非以其生生之厚故輕死耶是以聖/人無事而民自富無欲而民自樸則至于食税之多而
飢無有也無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則至于有為/而難治無有也自富自樸自化自正而不飢以難治則
至於生生之厚而輕死無有也葢所以生生之厚而至/于輕死者以其踶跂好知争歸于利而不可止故也夫
唯生生之厚遂至于輕死則無以生為者賢于貴生可/知矣是故聖人不自見以外其身不自貴以遺其生知
其無以生/為而已矣
息齋注上多取則下貧上有為則下亂必然之理也我/欲厚其生則不顧人之生我厚而彼薄彼安得
不輕死聖人之于生葢不得已彼視其生若無以生為/也豈肯厚吾之生而奪人之生哉是之謂賢於貴生
[002-70b]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枯槁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不
勝木强則共强大處下柔弱處上脆輭也徒𩔖也合手/曰共商桑榖生於朝
七日大共秦伯怒蹇叔曰墓木拱矣皆合/拱也董音如字言人共伐之也處上聲
蘇注冲氣在焉則體無堅强之病至理在焉則事無堅/强之累兵以義勝者非强也强而不義其敗必速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强大
呂注道之為物無形而不爭則天下之至柔弱而人莫/之喻也故以有形喻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
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則雖有形者亦以堅/强而死柔弱而生而況體無形之道而不致其柔弱其
[002-71a]
可得乎是以兵强則恃之而驕而敵國之所謀也我驕/而敵謀所以不勝也木强則伐伐之所以共而舉之也
非徒然也而以位言之則天以氣在上地以形在下氣/則柔弱形則堅强臣以有為事上君以無為畜下有為
則堅强無為則柔弱堅强居下柔弱處上/物之理也然則柔弱之能勝剛强可知矣
息齋注此章汎言柔弱之必生剛强之必死柔弱雖非/所以為道而近于無為剛强雖木離于道而涉
于有為無為則去道不逺有為/則吉凶悔吝隨之益逺于道矣
吳注用兵示弱者謀深而工敵輕而玩之故勝恃强者/慮淺而驕敵懼而備之故不勝兵法始如處女敵
人開户示之弱也後如脱兎敵不及距則能勝之矣秦/兵過周超乘三百竟敗于殽齊兵入晉桀石投人竟敗
于鞌此侍强不勝之驗也共兩手所圍也禾之弱而揺/動者為近末之小枝强而不揺動者則為近根合共之
[002-71b]
大榦也因言兵而并及于木上文言兵强者為人所勝/是處下也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木强者近根之榦是
處下也不得如小枝之處上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德行/凡堅强者矜已凌人必蹷其貴髙而反處人下矣柔弱
者衆所尊戴而/得一處人上矣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
聖人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其不欲見賢耶抑之舉之/二句言張
弓有餘不足二句言天道凡弛弓俯其體則弣在上弰/向下張之而仰其體則弣向下弰在上是抑弣之高者
[002-72a]
使之向下舉弰之下者使之在上天之損有餘如抑其/弣而使之下其補不足如舉其弰而使之高見賢遍反
希聲注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陽主升陰主降陽升/極天則降陰降極地則升此則抑高舉下葢張
弓之象也天道盈虛一章七閏損日之有餘補月之不/足人道則不然損其不足之民而奉有餘之君孰能法
天之道以為人道損已之有餘以奉天下之不足其唯/有道者乎在易損下益上曰損損上益下曰益以下為
本也是以聖人能為之而不恃其事能成功而不居其/所以其不欲見賢于人故天下謂之似不肖皆損有餘
奉不足/之㫖也
蘇注張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天之抑高舉下天無/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有道者贍足萬物而不辭
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非有道者無以堪/此為而恃成而處則賢見于世賢見于世則是以有餘
[002-72b]
自奉/也
呂注天之道無為而已矣無為則無私無私則均猶之/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
補之適于均而已矣夫天之道非故以抑高而舉下也/無為任物之自然則高者為有餘不得不抑而損下者
為不足不得不舉而益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是也/人之道不能無為不能無為則不能無私不能無私則
至于損不足以奉有餘不足異也夫唯有道者知未始/有物而有為之與功名皆我所餘而天下之所不足而
爭之故損之以奉天下而不有此故曰孰能損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聖人則有道者也是以為而不恃功
成不居其不欲見賢者無/它凡以法天之道而已矣
息齋注裒多以益寡者天之道也裒寡而益多者人之/道也惟聖人能以己有餘而奉人不足故其能
[002-73a]
及萬物而不恃其能功葢天下而不居其功利澤/施于天下而不欲見其賢唯有道者而後如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
之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彊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
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
王正言若反
蘇注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為辱受不祥為殃故也
呂注天下之物唯水為能因物之曲直方圓而從之則/是柔弱莫過于水者也而流大物轉大石穿突陵
谷浮載天地唯水為能則是攻堅强者無以先之也所/以然者以其雖曲折萬變而終不失其所以為水是其
[002-73b]
無以易之也夫水之為柔弱而柔弱之勝剛强天下莫/不知而老子數數稱之何也以天下雖莫不知而莫能
行也夫聦明睿智足以有臨矣則其患者豈在于材力/之不足也顧未能損有餘以奉天下持之以柔弱而常
為名尸智主事任謀府之所累耳故老子論道徳之將/終而數數及此又引聖人言以信之曰受國之垢是謂
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明所以服天下者在/此而不在彼也夫三代之王必先其令聞而曰受國之
垢與不祥而為社稷主為天下王何也葢必先其令聞/非過名之言也不及名之言也受國之垢與不祥則過
名之言也名不足以言之也不及名之言應事應事言/之變也過名之言體道體道言之正也正言而曰受國
之垢與不祥故曰正言若反湯武之言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此知以國之垢與不祥而受之者也
宏甫注以堅强攻堅强雖能勝之終必缺陷故攻堅强/者莫勝于柔弱柔弱者不期勝而自勝也故又
[002-74a]
戒之曰其無以輕易柔弱為也畢竟柔弱能勝剛强而/剛强者不與焉夫山藪藏疾至柔也川澤納汙至弱也
茍為社稷之主而不能受多方之垢為天下之王而必/欲國家之無夭孽四海之無凶人可得耶雖欲剪除而
撲滅之祗自勞耳此葢若反于正言/其實天下之正言也不可不察也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
責于人故有徳司契無徳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契/苦
訃反徹徹法/也直列反
蘇注夫怨生於妄而妄出于性知性者不見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雖和而
内未㤀也契之有左右所以為信而息爭也聖人與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為常馳騖于爭奪之塲而不知性
[002-74b]
之未始少妄也是以聖人以其性示人使知除妄以復/性待其妄盡而性復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
不侍責之而自服也然則雖有大怨懟將渙然氷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無徳者乃欲人人而通之
則亦勞而無功矣徹通也天道無/私惟善人則與之契之無私也
呂注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不由此道則怨之所生也而人欲和之不可
勝解矣故曰和大怨者必有餘怨不善者吾亦善之乃/所以為徳善和大怨而不免于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哉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是乃使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不怨飄瓦而天下平均之道也葢古之獻
車馬執右契右契所以取左契所以與則左契者常以/與人而不為物主者也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居毎以
有餘奉天下至于殺人則有司殺者殺而未嘗尸之則/是執左契以與人而不為物主此其所以無怨而不責
[002-75a]
于人之道也夫豈以和之為悦乎故有德司契則不責/于人而己無德司徹以通物為事者也天道無親常與
善人無親而唯善人之與是亦/以執左契而不責于人之道也
息齋注怨之不可和猶火之不可寒水之不可熱若强/和之必有餘怨以此為善未足也是以聖人治
天下如執左契以求于右契恩怨取與吾何心哉如契/之合適於符而已茍有不合不强其所無不責之也葢
大小長短彼各有契自合其合而吾無容私焉若必欲/强通之是司徹非司契也天道亦然天道無親常不失
善葢亦司/契而已
吳注執左契不責于人無心待物也契者刻木為劵中/分之各執其一而合之以表信取財物于人曰責
契有左右左契在主財物者之所右契以付來取財物/之人王元澤曰史記云操右契以責事禮記云獻田宅
[002-75b]
者操右契則知左契為受責者之所執澂謂執左契者/已不責于人待人來責于已有持右契來合者即與之
無心計較其人之善否和怨者有心于為善人也不若/無心待物如執左契而不責于人静中觀物而任其自
然也有德無心待物無徳有心待物徹通也古者助法/周改助為徹法恐八家私田所收之不均故八家私田
亦令通力合作而均收之八家所得均平而無多寡之/異司左契者任人來取無心計較其人故曰有德司徹
法者患其不均有心計較故曰無徳和怨者恐善人受/害有心為之亦如司徹者有心于為力弱之家恐其所
得者/寡矣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逺徙雖
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
[002-76a]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
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書詔天下吏舍無得/置什器顔師古注云五
人為伍十人為什則共器物故通謂什伍之具為什物/不用者無往來免儲俯省徭役也舟輿甲兵舉其重者
言之樂入聲望平聲相望相聞近也至老死久也近而/且久不相往來者各足故也道足則無事咨詢財足則
不相/乞假
蘇注老子生于衰周文勝俗弊將以無為救之故于書/之終言其所志願得小國寡民以試焉而不可得
耳民各安其分則小有材者不求用于世什伯人之器/則材堪什夫伯夫之長者也事少民朴雖結繩足矣内
足而外無所慕故以其所有為美以其所處為樂而/不復求也民物繁夥而不相求則彼此皆足故也
[002-76b]
呂注三代以來至于周衰其文弊甚矣民失其性命之/情故老子之言救之以質以反太古之治小國寡
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逺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此救之以質而反乎
太占之道也莊周稱至德之世曰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
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則若此者非特老子之言而已古/固有是道也然詩書之所言則止于堯舜三代而老子
欲反太古之治何哉曰夫道與世之交相䘮久矣非大/道不足使人反性命之情言道而不及其世不足以知
大道之已試此其所以必反太古之治也然則世去太/古也久矣遂可以盡復乎曰未可也然則其言之何也
曰禮至于兼三王樂至於備六代其文極矣然而禮不/以𤣥水大羮而措之醴酒和羮之下樂不以嘒管清聲
[002-77a]
加之朱絃疏越之上者使人知禮樂之意所不得已者/如彼而所欲反本復始如此也方斯時也孔子方求文
武周公之墜緒而賡之老子論其道與世如此其意猶/是而已矣譬之月建已而火始王而金氣已生于其間
矣此五材所以相繼而不絶也故聞古之治雖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輿而不乘有甲兵而不陳則舉大事
用大衆非得已也聞其民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相聞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則煩文倦令督稽⬤留而足
迹接乎諸矦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非得已也則不/得已者常在於此而所欲復者常在於彼也則其肯煩
事為以深治人之過乎然則欲天下不安平泰不可得/也即歿而不言猶屏𤣥水徹疏越其孰知禮之能儉而
樂之節樂為反本復始之意/乎夫聖人之言豈小補哉
元澤注小國寡民則民淳厚葢國大民衆則利害相摩/巧偽日生觀都邑與聚落之民質詐殊俗則其
[002-77b]
驗也無道之世民貧土瘠而利欲勝乎好生末盛本衰/而貪求在乎外慕故觸刑犯險如履平地而車轍足跡
交乎四方矣樂生遂性則重死安土無求則不逺徙此/盡性之治民亦盡其性者也竊嘗考論語與孟子之終
篇皆稱堯舜禹湯聖人之事業葢以為舉是書而加之/政則其効可以為此也老子大聖人也而所遇之變適
當反本盡性之時故獨明道徳之意以收斂事物之散/而一之于樸誠舉其書以加之政則化民成俗此篇其
効也故經/之義終焉
吳注十人為什百人為伯什伯之器重大之器衆所共/也不用者不營為不貪求重大之器無所用也重
死者視死為重事而愛養其生不逺徙者生於此死于/此不他適也老子欲挽衰周復還太古國大則民衆難
治得小國寡民而治之使其民母慕于外自足于内如/此也舟車甲兵非一人所可獨用謂什伯之器也無所
[002-78a]
乘無所陳不用也無所往則無用乎舟輿無所爭則無/用乎甲兵民淳事簡上古結繩之治可復雖有書契亦
可不用不但不用什伯之器而已以所食之食為甘以/所服之服為美充然自足愛養其生言重死也以此身
之居為安而安之以此地之俗為樂而樂之言不逺徙/也惟老死于所生之處孰肯輕易逺徙哉民皆懷土雖
相鄰之國目可以相望雞犬之聲耳可以相聞/如此至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但不逺徙而已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
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為人之/為去聲
蘇注信則為實而已故不必美美則為觀而已故不必/信以善為主則不求辯以辯為主則未必善有一
[002-78b]
以貫之則無所用博博學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聖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
以與人人有盡而一無盡然後知一之為貴也勢可以/利人則可以害人矣力足以為之則足以争之矣能利
能害而未嘗害能為能争而未嘗争此天與聖人大過/人而為萬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為書與其所
以為道之大略也/故于終篇復言之
呂注道之為物視之不見聴之不聞摶之不得可以黙/契不可以情求者也則信言者信此而已安事美
善言者善此而已安事辯知言者知此而已安事博由/是觀之則美者不信辯者不善博者不知可知已何則
雖美與辯與博而不當于道故也道之為物未始有物/者也聖人者與道合體夫何積之有哉唯其無積故萬
物與我為一萬物與我為一則至富者也故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使其有積也則用之有時而
[002-79a]
既矣安能愈有而愈多乎老子之言也内觀諸心外觀/諸物仰觀諸天俯觀乎地無有不契是信也然而下士
聞而笑之天下以為似不肖是不美也言之至近而指/至逺是善也然而非以言為悦是不辯也其知至于無
知是知也而其約不離乎吾心是不博也而學者以美/與辯與博求之則疏矣老子之道也以有積為不足雖
聖智猶絶而棄之是無積也故至無而供萬物之求則/是愈有而愈多也而學者于是不能刳心焉則不可得
而至也凡物有所利則有所不利有所不利則不能不/害矣唯天之道無所利則無所不利無所不利則利而
不害矣凡物之有為者莫不有我有我故有爭聖人之/道雖為而無為無為故無我無我故不爭是天之道而
已/矣
筆乘或曰老氏之為書使人得以受而味焉則近乎美/窮萬物之理而無不至則近乎辯察萬事之變而
[002-79b]
無不該則近乎博然不知其有信而不美善而不辯知/而不博者存何也則以五千言所言皆不積之道耳不
積者心無所住之謂也夫積而不積則言而無言矣言/而無言故非不為人也而未嘗分已之有非不予人也
而未嘗損已之多斯何惡於辯且博哉茍非不積之道/而苐執其意見以與天下争則多言數窮者流非天道
也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學者于此而/刳心焉老氏之書亦思過半矣故曰敎而無敎何必杜
口於毗耶言乃㤀言自可了/心于柱下讀者其勉旃哉
 
 
 老子翼卷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