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真誥 > 真誥 19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真誥卷十九      梁 陶𢎞景 撰
  翼真檢第一
   真誥叙錄
真誥運題象第一此卷並立辭表意發詠暢㫖論/冥數感對自相儔㑹分為四卷真誥
甄命授第二此巻並詮導行學誡厲愆怠兼/曉諭分挺炳發禍福分為四卷真誥協昌
期第三此卷並修行條領服御節/度以會用為宜隨事顯法真誥稽神樞第四此/巻
並區貫山水宣叙洞宅測真/仙位業領理所闕分為四巻真誥闡幽微第五此巻並/鬼神官
[019-1b]
府官司氏族明形識不/滅善惡無遺分為二卷真誥握真輔第六此卷是三君/在世自所記
錄及書疏往來非真/誥之例分為二巻真誥翼真檢第七此巻是標明真/緒證質𤣥原悉
𨼆居所述非真誥/之例分為二卷
   右真誥一蘊其十六卷是真人所/誥四巻是在世記述
 仰尋道經上清上品事極高真之業佛經妙法蓮華
 理㑹一乘之致仙書莊子内篇義窮𤣥任之境此三
 道足以包括萬象體具幽明而並各二十卷者當是
 璇璣七政以齊八方故也隱居所製登真𨼆訣亦為
[019-2a]
 七貫今述此真誥復成七日五七之數物理備矣
 夫真人之㫖不同世目謹仰範緯候取其義𩔖以三
 言為題所以莊篇亦如此者蓋長桑公子之微言故
 也俗儒觀之未解所以
真誥者真人口㖟之誥也猶如佛經皆言佛説而顧𤣥
平謂為真迹當言真人之手書迹也亦可言真人之所
行事迹也若以手書為言真人不得為隸字若以事迹
為目則此迹不在真人爾且書此之時未得稱真既於
[019-2b]
義無㫖故不宜為號
南嶽夫人傳載青籙文云嵗在甲子朔日辛亥先農饗
旦甲寅羽水起安啓年經乃始傳得道之子當修玉文
謹推按晉厯哀帝興寧二年太嵗甲子正月一日辛亥
厯忌可/祀先農四日甲寅羽水正月中炁/羽即雨也起者興也安者寧
也故迂隱其稱耳如此則興寧二年正月南真已降授
楊君諸經也今檢真授中有年月最先者惟三年乙丑
嵗六月二十一日定錄所問從此月日相次稍有降事
[019-3a]
又按中候夫人告云令種竹比宇以致繼嗣
又云福和者當有二子盛徳命世尋此是簡文為相王
時以無兒祈請於是李夫人生孝武及會稽王福和應/是李夫
人私名也于/時猶在卑賤孝武崩時年三十五則是壬戌年生又在
甲子前二嵗如此衆真降楊已久矣
又定錄以乙丑年六月喻書與長史云曾得往年三月
八日書此亦應是癸亥甲子年中也
又按萼綠華以升平三年降即是乙未嵗又在甲子前
[019-3b]
五年此降雖非楊君楊君已知見而記之也又按乙丑
嵗安妃謂楊君曰復二十二年明君將乘雲駕龍北朝
上清則應以太元十一年丙戌去世如此二十許載辭
事不少今之所存畧有數年尋檢首尾百不遺一又按
衆真未降楊之前已令華僑通傳音意於長史華既漏
妄被黜故復使楊令授而華時文迹都不出世又按二
許雖𤣥挺高秀而質撓世迹故未得接真今所授之事
多是為許立辭悉楊授㫖疏以示許爾唯安妃數條是
[019-4a]
楊自所記錄今人見題目云某日某月某君㖟許長史
及掾某皆謂是二許親承音㫖殊不然也今有二許書
者並是别寫楊所示者耳
又按掾自記云泰和三年行某道二錄是二年受自三
年後無復有疏長史正書既不工所繕寫蓋少今一事
乃有兩三本皆是二許重寫悉無異同然楊諸書記都
無重本明知唯在掾間者于今頗存而楊間自有杳然
莫測自楊去後六七年中長史間迹亦悉不顯
[019-4b]
又按今所詮綜年月唯乙丑嵗事最多其丙寅丁夘各
數條而已且第一卷猶可領畧次第其餘卷日月前後
參差不盡得序
又按凡所注日月某受多不書年今正率其先後以為
次第事有斷絶亦不必皆得又本無年月及不注某受
者並不可知依先闕之
又按真授説餘人好惡者皆是長史因楊請問故各有
所答並密在許間于時其人未必悉知
[019-5a]
又按併衿接景陽安亦灼然顯説凡所興有待無待諸
詩及辭喻諷㫖皆是雲林應降嬪僊侯事義並亦表著
而南真自是訓授之師紫微則下教之匠並不闗儔結
之例但中侯昭靈亦似别有所在旣事未一時故不正
的的耳其餘男真或陪從所引或職司所任至如二君
最為領據之主今人讀此辭事若不悟斯理者永不領
其㫖故畧標大意宜共密之
又按二許應修經業既未得接真無由見經故南真先
[019-5b]
以授楊然後使傳傳則成師所以長史與右英書云南
真哀矜去春使經師見授洞房云云而二許以世典為
隔未崇禮敬楊亦不敢自處旣違真科故告云受經則
師乃恥之耶然則南真是𤣥中之師故楊及長史皆謂
為𤣥師又云疾者當啓告於𤣥師不爾不差而長史與
右英及衆真書亦稱惶恐言者此同於師儀爾實非師

又按楊書中有草行多儳黵者皆是受㫖時書既怱遽
[019-6a]
貴畧後更追憶前語隨復增損之也有謹正好書者是
更復重起以示長史耳
又按三君手書今旣不摹則混寫無由分别故各注條
下若有未見真手不知是何君書者注云某書又有四
五異手書未辨為同時使寫為後人更寫旣無姓名不
證真偽今並撰錄注其條下以甲乙丙丁各甄别之
又按書字中有異手增損儳改多是許丞及丞子所為
或招引名稱或取會當時並多浮妄而顧皆不能辨從
[019-6b]
而取之今旣非摹書恐漸致亂或並隨字注銘若是真
手自治不復顯别
又按三君手迹楊君書最工不今不古能大能細大較
雖祖効郄法筆力規矩並於二王而名不顯者當以地
微兼為二王所抑故也掾書乃是學楊而字體勁利偏
善寫經畫符與楊相似鬱勃鋒勢殆非人功所逮長史
章草乃能而正書古拙符又不巧故不寫經也隱居昔
見張道恩善别法書歎其神識今覩三君跡一字一畫
[019-7a]
便望影懸了自思非智藝所及特天假此監令有以顯
悟爾
又按三君手書作字有異今世者有龜龍虛華顯服寫
辭闕闗之例三君同爾其楊飛掾/飛楊我掾/我楊靈長史靈/掾靈
楊真長史/真楊師掾/師楊惡長史/惡此其自相為異者又鬼魔
字皆作摩淨潔皆作盛潔盛貯皆作請貯凡大畧如此
亦不可備記恐後人以世手傳寫必隨世改動故標示
其例令相承謹爾按此諸同異悉已具載在登真隱訣
[019-7b]

又按三君書字有不得體者於理乃應治易要宜全其
本跡不可從實闇改則澆流散亂不復固真今並各朱
郭疑字而注其下
又按三君多書荆州白牋嵗月積久或首尾零落或魚
爛缺失前人糊㩉不能悉相連補並先抄取書字因毁
除碎敗所缺之處非復真手雖他人充題事由先言今
並從實綴錄不復分析又按三君書有全卷者唯道授
[019-8a]
二許寫酆都宮記是楊及掾書並有首尾完具事亦相
𩔖其餘或五紙三紙一紙一片悉後人糊連相隨非本
家次比今並挑拔取其年月事𩔖相貫不復依如先卷
又按衆真辭㫖皆有義趣或詩或戒互相酬配而顧所
撰真迹枝分𩔖别各為部卷致語用乖越不復可領今
並還依本事并日月紙墨相承貫者以為詮次
又按起居寶神及明堂夢祝述叙諸法十有餘條乃多
是抄經而無正首尾猶如日芒日象𤣥白服霧之屬而
[019-8b]
顧獨不撰用致令遺逸今並詮錄各從其例
又按有未見真本復不測有無流傳所記舛駁不𩔖者
未敢便頓省除皆且注所疑之意各於條下
又按所載洞宮及諸山仙人氏族並欲以外書詳注出
其根宗恐大致顯泄仰忤冥軌唯有異同疑昩者畧標
言之其酆宮鬼官乃可隨宜顯説
又按此書所起以真降為先然後衆事繼述真降之顯
在乎九華而顧撰最致末巻
[019-9a]
又先生事迹未近真階尚不宜預在此部而顧遂載王
右軍父子書傳並於事為非今以安記第一省除許傳
别充外書神仙之例唯先生成仙之後與弟書一篇留
在下卷
又長史書即是問華陽事華陽事仍是答長史書强分
為兩部於事相失今依㫖還為貫次又顧所記二許年
月殊自違僻今謹依真㖟檢求又以許家譜參校注名
異同在此卷後
[019-9b]
又按三君書迹有非疏真㖟或寫世間典籍兼自記夢
事及相聞尺牘皆不宜雜在真誥品中既寶重筆墨今
並撰録共為第六一卷顧所遺者復有數條亦依例載

又真誥中凡有紫書大字者皆隱居别抄取三君手書
經中雜事各相配𩔖共為證明諸經旣非聊爾可見便
於例致隔今同出在此則易得尋究又此六篇中有朱
書細字者悉隱居所注以為誌别其墨書細字猶是本
[019-10a]
文真經始末
伏尋上清真經出世之源始於晉哀帝興寧二年太嵗
甲子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瑯
瑘王司徒公府舍人楊某使作隸字寫出以傳䕶軍長
史句容許某并弟三息上計掾某某二許又更起寫修
行得道凡三君手書今見在世者經傳大小十餘篇多
掾寫真㖟四十餘卷多楊書瑯瑘王即簡文帝在/東府為相王時也長史
掾立宅在小茅後雷平山西北掾於宅治寫修用以泰
[019-10b]
和五年隱化長史以泰元元年又去掾子黃民時年十
七乃收集所寫經符秘籙歴嵗于時亦有數卷散出在
諸親通間今句容所得者是也元興三年京畿紛亂黃
民乃奉經入剡長史父昔為剡縣令甚有徳惠長/史大兄亦又在剡居是故投憩焉為東
闡馬朗家所供養朗一名/溫公朗同堂弟名罕共相周給時
人咸知許先生得道又祖父亦有名稱多加宗敬錢
杜道鞠即居士京/產之父道業富盛數相招致于時諸人並未
知尋閲經法止稟奉而已至義熙中魯國孔黙崇信道
[019-11a]
教為晉安太守罷職還至錢塘聞有許郎先人得道經
書具存乃往詣許許不與相見孔膝行稽顙積有旬月
兼獻奉殷勤用情甚至許不獲已始乃傳之孔令令晉
安郡吏王興繕寫興善有心尚又能/書畫故以委之孔還都唯寶錄而
已竟未修用元嘉中復為廣州刺史及亡後其子熙先
休先才學敏贍竊取看覽見大洞真經説云誦之萬遍
能得仙大致譏誚殊謂不然以為仙道必須丹藥鍊
形乃可超舉豈有空積聲詠以致羽服兼有諸道人助
[019-11b]
毁其法或謂不宜蓄此因一時焚蕩無復孑遺此當是/㝠意不
欲使流傳於外世故也後熙/光等復與范⬤同謀被誅也王興先為孔寫輒復私繕
一通後將還東修學始濟浙江便遇風淪漂唯有黃庭
一篇得存興乃自加切責仍住剡山稍就讀誦山靈即
火燒其屋又於露壇研詠俄頃驟雨紙墨霑壞遍數遂
不得畢興深知罪譴杜絶人倫唯書厯日貿糧以續炁
命其子道泰為晉安船官督資產豐富數來拜獻兼以
二奴奉給興一無留納而終乎剡山於是孔王所寫真
[019-12a]
經二本前後皆滅遂不行世此當是興先不師受妄/竊寫用所致如此也
復有王靈期者才思綺拔志規敷道見葛巢甫造構
靈寶風教大行深所忿嫉於是詣許丞求受上經丞不
相允王凍露霜雪幾至性命許感其誠到遂復授之王
得經欣躍退還尋究知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難以顯泄
乃竊加損益盛其藻麗依王魏諸傳題目張開造制以
備其錄并增重詭信崇貴其道凡五十餘篇趨競之徒
聞其豐愽互來宗稟傳寫既廣枝葉繁雜新舊渾淆未
[019-12b]
易甄别自非己見真經實難證辨其㸃綴手本頗有漏/出即今猶存又朱先
生僧標學増禇公伯玉語云天下才情人故自絶羣吾/與王靈期同船發都至頓破崗埭竟便已作得兩卷上
經實自可訝自靈期已前上經己往往舛雜𢎞農楊洗/和隆安四年庚子嵗於海陵再遇隱盟上經二十餘篇
有數卷非真其云尋經已來一十二年此則楊君去後/便以動作故靈寶經中得取以相證非都是靈期造製
但所造製/者自多耳今世中相傳流布京師及江東數郡畧無人
不有但江外尚未多爾此當是道法應宣而真妙不/可廣布故令王造行此意也
既獨擅新奇舉世崇奉遂託云真授非復先本許見卷
袠華廣詭信豐厚門徒殷盛金帛充積亦復莫測其然
[019-13a]
乃鄙閉自有之書而更就王求寫於是合迹俱宣同聲
相讚故致許王齊轡真偽比蹤承流向風千里而至後
又有莱買者亦從許受得此十數卷頗兼真本分張傳
受其迹不復具存莱買善行下道之教/於上經不甚流傳也馬朗既見許所
傳王經卷目增多復欲更受營理詭信克日當度忽夢
見有一玉椀從天來下墜地破碎覺而發疑云此經當
在天為寶下地不復堪用於是便停論馬朗雖不修學/而寶奉精至夢既
不凡解之又善/亦應是得道人元嘉六年許丞欲移歸錢塘乃封其先
[019-13b]
真經一㕑子且付馬朗淨室之中語朗云此經並是先
靈之迹唯須我自來取縱有書信慎勿與之乃分持經
傳及雜書十數卷自隨來至杜家停數月疾患慮恐不
差遣人取經朗既惜書兼執先㫖近親受教敕豈敢輕
付遂不與信我而許便過世所齎者因留杜間即今世
上諸經書悉是也許丞長子榮弟迎喪還鄉服闋後上
剡就馬求經馬善料理不與其經許旣慚戢不復苦索
仍停剡住因又以靈期之經教授唱言並寫真本又皆
[019-14a]
注經後云某年某月某真人授許遠遊于時世人多知/先生服食入山
得道而不究長史/父子事迹故也人亦初無疑悟者經涉數年中唯就
馬得兩三卷真經頗亦宣泄今王惠朗諸人/所得者是也元嘉十二
年仍於剡亡因葬白山榮弟在剡大縱淫侈都不以經/學為意所以何公在馬家快得
尋/寫馬朗馬罕敬事經寶有過君父恒使有心奴子二人
一名白首/一名平頭常侍直香火洒掃拂拭每有神光靈炁見於
室宇朗妻頗能通見云數有青衣玉女空中去來狀如
飛鳥馬家遂致富盛資產巨萬年老命終朗子洪洪弟
[019-14b]
真罕子智等猶共遵向末年事佛乃弛廢之爾此當是/經運應
出所/致也
山陰何道敬志向專素頗工書畫少遊剡山為馬家所
供侍經書法事皆以委之見此符跡炳煥異於世文以
元嘉十一年稍就摹寫馬罕旣在别宅兼令何為起數
篇所以二錄合本仍留罕間何後多換取真書出還剡
東墅青壇山住乃記説真經之事可有兩三紙但何性
鄙滯不能精修高業後多致散失猶餘數卷今在其女
[019-15a]
弟子始豐後堂山張玉景間何常以彭素為事質又野/朴顧居士聞其得經故往
詣尋詣正遇見荷鋤外還顧謂是奴僕因問何公在否/何答不知於是還裏永不相見顧留停累日請苦備至
遂不接之時人咸以何鄙/恥不除而失知人之會也何旣分將經去又泄説其意
馬朗忿恨乃洋銅灌㕑籥約敕家人不得復開大明七
年三吳饑饉剡縣得熟樓居士惠明者先以在剡乃復
攜女師鹽官鍾義山眷屬數人就食此境樓既善於章
符五行宿命亦皆開解馬洪又復宗事出入堂靜備
經㕑先已見何所記意甚貪樂而有鐍嚴固觀覽無方
[019-15b]
景和元年乃出都令嘉興殳季真啟敕封取景和旣猖
狂樓謂上經不可出世乃料簡取真經真傳及雜㖟十
餘篇乃留置鍾間唯以豁落符及真㖟二十許小篇并
何公所摹二錄等將至都殳即以呈景和於華林暫開
仍以付後堂道士秦始初殳乃啟將出私解
陸修靜南下立崇虛館又取在館陸亡隨還廬山徐叔
標後將下都及徐亡仍在陸兄子瓌文間此中有三君/所書真受後
人糊連裝㯓分為二十四篇建元三年敕董仲民往廬/山營功徳董欲求神異徐因分楊書一篇為雨篇與董
[019-16a]
還上高帝高帝以付五經典書戴慶戴慶出外仍將自/隨徐因亡後弟子李果之又取一篇及豁以去所餘惟
二十一篇悉以/還封昭臺也
樓從都還仍住剡就鍾求先所留真經鍾不以還之乃
就起寫久久方得數篇旣與馬洪為恨移歸東陽長山
馬後遂來潛取而誤得他經樓中時似復有所零落今
猶應一兩篇在其二巻已/還封昭臺
 
 
[019-16b]
 
 
 
 
 
 
 
 真誥巻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