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别集卷十五
[202-1a]
欽定四庫全書卷
 羣書考索别集卷十五  宋 章如愚 撰
  禮樂門
   車服
周家冬官職領之嚴周人尚輿而制作之法領於冬官
其輿之廣六尺六寸故其轍迹之在地者相距之間廣
狹如一無有逺邇莫不齊同凡為車者必合乎此然後
可以行乎方内而無不通不合乎此則不惟有司得以
[202-1b]
討之而其行於道路自將偏倚杌隉而跬步不前亦不
待禁而自不為矣中庸或問/
周輅過侈之弊曰周輅為過侈何也曰夫輅者身之所
乘足之所履其為用也賤矣運行振動任重致逺其為
物也勞矣且一器而工聚焉則其為費也廣矣賤用而
貴飾之則不稱物勞而華飾之則易壊費廣而又増費
之則傷財周輅之所以為過侈歟語或問/
周家車服之制路車金輅以賜同姓象輅以賜異姓也
[202-2a]
𤣥衮𤣥衣而畫以卷龍也黼如斧形刺之於裳也周制
諸公衮冕九章侯伯鷩冕七章則自華虫以下子男毳
冕五章衣自宗彛以下而裳黼黻孤卿絺冕三章則衣
粉米而裳黼黻大夫𤣥冕則𤣥衣黼裳而已詩傳/
大車兵車之制凡車之制廣皆六尺六寸其平地任載
者為大車則軫深八尺兵車則軫深四尺四寸
車轂之制轂者車輪之中外持輻内受軸者也大車之
轂一尺有半兵車之轂長三尺二寸故兵車曰暢轂並/
[202-2b]
同上/
輦車之制觀通典夏末制輦之言則知輦制自夏而肇
原觀地官車輦辨物之語則知輦制至周而大備夫輦
者車之制也在商則曰胡奴車在周則曰輜車至秦則
為乘車昭其名也夏以三十人而輦商以十八人而輦
周以十五人而輦昭其數也周以黄金為飾漢以彫玉
為飾後魏以羽葆為飾昭其文也或使人挽或用馬駕
漢之制也形似輜車裝用金飾梁之制也絡飾以朱輦
[202-3a]
不施輪隋之制也一曰大鳯二曰大芳三曰仙遊四曰
小輕五曰芳亭六曰大王七曰小王唐之制也然則整
六飛而肅萬乘固非所以侈辨物之儀而事文藻之飾
實所以重君尊之義也不然後魏輿輦乖制李徳林何
以有請從太和之奏哉
夏商之制簡曰周冕之不為侈奈何曰加之首則體嚴
而用約詳其制則等辨而分明此周冕所以雖文而不
為過也夏商之制雖不可考然意其必有未備者矣語/
[202-3b]
或問/
衮衣之制衮衣裳九章一曰龍二曰山三曰華虫四曰
火五曰宗彛皆繢於衣六曰藻七曰粉米八曰黼九曰
黻皆綉於裳天子之龍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龍以龍
首卷然故謂之衮也
三命之服芾冕服之韠也一命緼芾黝珩再命赤芾黝
珩三命赤芾葱珩大夫以上赤芾乘軒並詩傳/
古今朝服之制古者有朝服有祭服祭服謂鷩冕之類
[202-4a]
朝服所謂皮弁𤣥端之類自漢以來祭亦用冕服朝服
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自隋煬帝時始令百官戎服唐
人謂之便服又謂之從省服乃今之公服也祖宗以來
亦有冕服車旗之類而不常用惟大典禮則用之文公/
語録/
自天子至庶人禮制之異且如冕服是天子祭服皮弁
是天子朝服諸侯助祭於天子則服冕服自祭於其廟
則服𤣥冕大夫助祭於諸侯則服𤣥冕自祭於其廟則
[202-4b]
服皮弁又如天子常朝則服皮弁朔旦則服𤣥冕无旒/
之冕也/諸侯常朝則用𤣥端朔旦則服皮弁大夫私朝
亦用𤣥端夕深衣士則𤣥端以祭上士𤣥裳中士黄裳
下士雜裳前𤣥後黄也/庶人深衣同上/
古者朝服祭服之制古朝服用布祭服則用絲詩絲衣
繹賔尸也皮弁素積皮弁以白鹿皮為之素積白布為
同上/
今公服非法服後世禮服固未能猝服先王之舊然且
[202-5a]
得内外稍有辨别尤得今世之服大抵非法服如上領
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
劉石後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非法
並同上/
今朝服乃古間服今朝廷服色三等乃古間服此起於
隋煬帝時然當時亦只是做戎服當時以廵幸煩數欲
就簡便故三品以上服紫五品服緋六品以下服緑他
當時亦自有朝服大祭祀時用之然不常以朝到臨祭
[202-5b]
時取用文公語録/
朝服變於隋朝今之朝服乃戎服盖自隋煬帝數遊幸
因令百官以戎服從一品紫次朱次青皂靴乃上馬鞋
也後世循襲遂為朝服
今公服即唐常服唐人有官者公服幞頭不離身以此
為常服又别有朝服如進賢冠中单服之類其下又有
省服為常服今之公服即唐之省服也
   玉佩
[202-6a]
珩璜瑀琚之制雜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繫三
組貫以蠙珠中組之半貫一大珠曰瑀末懸一玉兩端
皆鋭曰衝牙兩旁組半各懸一玉長博而方曰琚其末
各懸一玉如半璧而内向曰横又以兩組貫珠上繫珩
兩端下交貫於瑀而下繫於兩璜行則衝牙觸璜而有
聲也詩傳/
   圭笏
五等諸侯之制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
[202-6b]
璧男執蒲璧五等諸侯執之以合符於天子而驗其信
否也周禮天子執冐以朝諸侯鄭氏注云名玉以冐以
徳覆冐天下也諸侯始受命天子錫以圭圭頭斜鋭其
冐下斜刻小大長短廣狹如之諸侯來朝天子以刻處
冐其圭頭有不同者即辨其偽也書説/
執笏始於宇文周古者君臣所執五玉三帛二生一死
皆以為贄而已笏則指之用以指畫記事而已不執之
以為儀也宇文周復古乃不脩贄而執笏於是攝齊鞠
[202-7a]
躬之禮廢升堂而蹴齊者多矣語或問/
古今圭笏之制笏者忽也所謂備忽忘也天子以球玉
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漢書有秉
笏奏事又曰執簿亦笏之類本只是為備遺忘故手執
眼觀口誦或於君前有所指畫不敢用手故以笏指畫
今世遂用以為常執之物周禮典瑞王搢大圭執鎮圭
大圭不執只是搢於腰間却執鎮圭用藻藉以朝日而
今郊廟天子皆執大圭大圭長三尺且重執之甚難古
[202-7b]
者本非執大圭也文公語録/
   樂律
聲和則樂和聲者宫商角徴羽也大抵歌聲長而濁者
為宫以漸而清且短則為商為角為徴為羽所謂聲依
永也既有長短清濁則又必以十二律者和之乃能成
文而不亂假令黄鍾為宫則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鍾
為徴南吕為羽盖以三分損益隔八相生而得之餘律
皆然即禮運所謂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所謂律
[202-8a]
和聲也聲既和乃以其聲被之八音而為樂則无不諧
和而不相侵亂失其倫次可以奏之朝廷薦之郊廟而
神人以和矣聖人作樂以養情性育人才事神祗和上
下其體用功效廣大深切如此書注/
律陽而吕隂六律為陽黄鍾太簇姑洗蕤賔夷則無射
六吕為隂大吕夾鍾仲吕林鍾南吕應鍾凡十二管皆
徑三分有竒空圍九分而黄鍾之長九寸大吕以下律
吕相間以次而短至應鍾而極焉以之制樂而節音聲
[202-8b]
則長者聲下短者聲髙下者則重濁而舒遲髙者則輕
清而剽疾書注/
古人吹律以合聲以黄鍾為宫便用林鍾為徴太簇為
啇南吕為羽姑洗為角應鍾為變宫蕤賔為變徴這七
律自成一均其聲自相諧應古人要合聲先須吹律使
衆聲皆合律方可用後來人想不能解去逐律吹得京
房始有律凖乃是先做下一个母子調得正了後來只
依此為凖國語謂之均梁武帝謂之通其制十三弦一
[202-9a]
弦是全律底黄鍾只是㪚聲又自黄鍾起至應鍾有十
二絃要取甚聲用柱子來逐絃分寸上柱定取聲立均
之意本只是如此文公語録/
黄鍾不可為它律所用樂律中所載十二詩譜乃趙子
敬所𫝊云是唐開元間鄉飲酒所歌也但却以黄鍾清
為宫此便不可盖黄鍾管九寸最長若以黄鍾為宫則
餘律皆順若以其他律為宫便有相陵處今日只以黄
鍾言之自第九宫後四宫則或為角或為羽或為商或
[202-9b]
為徴若以為角則民陵其君矣若以為商則臣陵其君
矣徴為事羽為物皆可類推樂記曰五者皆亂迭相陵
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故制黄鍾四清聲用
之清聲短其律之半是黄鍾清長四寸半也若後四宫
用黄鍾為角徴商羽則以四清聲代之不可用黄鍾本
律以避陵慢故漢志有云黄鍾不復為他律所役其餘
律亦皆有清聲若遇相陵則以清聲避之不然則否惟
是黄鍾則不復為他律所用然沈存中續筆談説云唯
[202-10a]
君臣民不可相陵事則不必避先生一日又説古人亦/
有時用黄鍾清為宫前説未是/ 文公語録/
辨絲竹之聲絲尚宫竹尚羽宫聲大故以羽聲濟之絲
聲細故以竹聲諧之
當先定黄鍾之律十二律自黄鍾而生黄鍾是最濁之
聲其餘漸漸清若定得黄鍾是便入得樂都是這裏纔
差了些子其他都差只是寸難定所以易差
隋何妥之失謬南北之亂中華雅樂中絶隋文帝時鄭
[202-10b]
譯得之於蘇祗婆蘇祗婆乃自西域𫝊來故知律吕乃
天地自然之聲氣非人之所能為譯請用旋宫何妥恥
其不能遂止用黄鍾一均並同上/
上下皆損益之理律管只以九寸為凖則上生下生三
分益一損一如破竹矣
黄鍾應鍾長短清濁管有長短則聲有清濁黄鍾最長
則聲最濁應鍾最短則聲最清
造樂關國祚長短律管只吹得中聲為定若謂用周尺
[202-11a]
或羊頭山黍雖應凖則不得中聲終不是大抵聲太髙
則噍殺低則盎緩劉歆為王莽造樂樂成而莽死後來
荀勉造於晋武帝時即有五胡之亂和峴造於周世宗
時世宗亦死惟宋朝太祖皇帝神聖特異初不曽理
㑹樂律但聼樂聲嫌其太髙令降一分其聲遂和唐太
宗所定樂及宋朝樂皆平和所以世祚長久
今之樂非古樂今之樂非古樂也雖古之鄭衛亦不可
見矣今關雎鹿鳴等詩亦有人播之歌曲然聽之與俗
[202-11b]
樂无異不知古樂如何古之宫調與今之宫調无異但
恐古者用濁聲處多今樂用清聲處多
當明制樂之本孟子論今樂古樂則與民同樂乃樂之
本學者所當知也若欲明其聲音節奏特樂之一事耳
啞鍾以避宫聲王朴當五代之末杜撰得个樂當時有
㡬鍾名為啞鍾不曽擊盖古人制此不擊以避宫聲若
一例皆撃便有陵節之患並同上/
吾身之樂有舜之文徳則聲為律而身為度簫韶二南
[202-12a]
聲不患其不作文公答陳佐仁/
審音不在聲而在律由民論之則審音之難不在於聲
而在於律不在於宫而在於黄鍾盖不以十二律節之
則無以著夫五聲之實不得黄鍾之正則十一律者又
無所受以為本律之宫也今又極論宫聲之妙而無曰
黄鍾云者則恐其於聲音法制之間猶有所未盡也夫
以聲音法制之粗而猶有未盡則雖有黄帝大舜之君
伶倫后䕫之佐亦如之何徒手而可以議大樂之和哉
[202-12b]
聲律辨/
詩雅變風之辨夫二南正風房中之樂也鄉樂也二雅
之正朝廷之樂也商周之頌宗廟之樂也是或見於序
義或出於𫝊記皆有可考至於變雅則固已无施於事
而變風又特里巷之歌謠其領在樂官者以為可以識
時變觀土風而賢於四夷之樂耳讀吕氏詩記桑中篇/
三代禮樂達天下三代之時禮樂用於朝廷而下達於
閭巷學者諷誦其言以求其志詠其聲執其器舞蹈其
[202-13a]
徳以涵養其心則聲樂之所助於詩者為多文公語録/
鄉飲之樂可疑鄉飲酒所奏樂有不用二南小雅與笙
詩而用南吕无射兩宫十章不知何據豈有以見古之
鄉樂用此律而冩其遺聲邪將古樂已亡而不可稽考
而别制此樂也然則特用此律其㫖安在文公答林黄/
中/
樂亡而不可學古樂既亡不可復學但講學踐履間可
見其遺意耳文公答李饒卿/
[202-13b]
正聲子聲之别盖正聲是全律之聲如黄鍾九寸是也/
子聲是半律之聲如黄鍾寸半是也/一均之内以宫聲
為主其律當最長其商角徴羽之律若短即用正聲或
有長者則只可折半用子聲此所謂一均五聲而分正
聲子聲之法也十二律既自有正聲又皆有子聲以待
十二均之用所謂黄鍾大吕太簇无子聲以其一均之
内商角徴羽四聲皆短於本律故也若以中吕為宫則
黄鍾為徴而當用子聲矣若以㽔賔為宫則大吕為徴
[202-14a]
而當用子聲矣若以林鍾為宫則太簇為徴而當用子
聲矣此十二律所以皆有子聲也文公答陳淳/
小雅大雅之别正小雅燕禮之樂也正大雅㑹朝之樂
受釐陳戒之辭也故或歡欣和説以盡羣下之情或恭
敬齊莊以發先王之徳詞氣不同音節亦異詩傳/
上下通用之樂按儀禮鄉飲酒及燕禮前樂既畢皆間
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
儀間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則此六者盖一時之詩而
[202-14b]
皆為燕享賔客上下通用之樂同上/
九歌乃韶樂之本韶與武今皆不可考但書所謂正徳
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
威勸之以九歌此正是韶樂之本也所謂九徳之歌九
韶之樂也文公語録/
七音之辨不攷鄭譯答蘇䕫之語無以知七音之始不
觀杜佑加文武之文無以知七音之變是何也盖伏羲
始紀陽氣而為律黄帝聽鳯凰而定音但有五聲未聞
[202-15a]
有變宫變徴也至周武王始加二變聲而七音備焉攷
之周語可見矣武王克商之時嵗在鶉火月在天駟日
在析木越三日而辰在斗越四十八日而辰在天黿鶉
火張也天駟房也自張及房則為七列鶉火午也天黿
子也自午至子則為七同合之以數昭之以聲而七律
於是乎作然則加變宫變徴而為七音者豈非自武王
始乎故後世或謂之七始或謂之七華黄鍾為天林鍾
為地太簇為人姑洗為春㽔賔為夏南吕為秋應鍾為
[202-15b]
冬此則以七音而為七始者也婆陀力華為宫聲鷄識
華為南吕沙識華為角聲沙侯加濫華為變徴沙臘華
為徴聲般贍華為羽聲利建華為變宫此則以七音而
為七華者也吁故必知七始七華之説而後可與論七
音之妙也顔氏/
三夏之歌讀左傳而知三夏之奏觀周禮而知三夏之
名考詩頌而知三夏之説夫三夏者歌之大也天子享
元侯用之故尸出入則奏肆夏牲出入則奏昭夏四方
[202-16a]
賔來則奏納夏昭其聲也其聲載於樂章其職掌於鍾
師其名始於周代重其事也然杜預之説則曰肆夏一
名樊韶夏一名遏納夏一名渠吕叔玉之説則又曰一
曰肆夏二曰繁遏三曰渠夏三夏之名為不同也愚嘗
攷之詩而得其説盖肆之為言遂也時邁之詩遂於大
位豈古所謂肆夏者乎遏之為言止也執競之詩言福
禄止於周之多豈非古所謂昭夏者乎渠之為言大也
思文之詩言后稷配天之大豈非古所謂納夏者乎吁
[202-16b]
愚以是知肆夏繁遏渠夏皆為周頌而即三夏之異名也
若夫三夏之外又有所謂王夏章夏齊夏族夏驁夏是
總為九夏之名尤不可不知也同上/
周人何以不用商音先儒之言曰聞宫聲使人温良而
寛大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角聲使人惻隱而愛
人聞徴聲使人樂義而好施聞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
則知樂有五音闕一不可然周人祭祀何以用宫角徴
羽而不用商乎圜鍾為宫黄鍾為角太簇為徴姑洗為
[202-17a]
羽此禮天神之樂而遺商也函鍾為宫太簇為角姑洗
為徴南吕為羽此禮地示之樂而遺商也黄鍾為宫大
吕為角太簇為徴南吕為羽此禮人鬼之樂而遺商也
故或以為人聲或以為殺聲或以為中聲不知天地鬼
神非人孰享商果人聲何為不與於祭也黄鍾之太簇
函鍾之南吕莫匪殺聲是殺聲未嘗不用也宫生徴徴
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中聲闕則上下之音㪚是中聲尤
為當用也吁三者之説皆非愚未敢以為信盖古樂以
[202-17b]
鍾殸為主無鍾磬則以管為主晉志所謂笛猶鍾磬是
也今之笛即古之管古者之管但有四孔未有商音至
漢京君明始加一孔於笛之後是為商聲然則周人祭
祀用管為主奚嘗惡商哉此非愚之臆説實得之馬融
之笛賦並同前/
   樂器
八音之制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皆樂器也書説/
壎箎之制樂器土曰壎大如鵞子鋭上平底似稱錘六
[202-18a]
孔竹曰箎長尺四寸圍三寸七孔一孔上出徑三分凡
八孔横吹之詩傳/
簧笙竽之制簧笙竽管中金葉也盖笙竽皆以竹管植
於匏中而竅其管底之側以薄金障之吹則鼓之而出
聲所謂簧也故笙竽皆謂之奏笙十三簧或十九簧竽
三十六簧也並詩傳/
鍾磬特垂編垂之别鍾磬有特垂有編垂者其特垂者
器大而聲宏雜奏於八音之間則絲竹之聲皆為所掩
[202-18b]
而不可聽故但於起調畢曲之時擊其本律之垂以為
作止之節其編垂者則聲器皆小故可以雜奏於八音
之間而不相凌也文公答王子順/
 
 
 
 
 羣書考索别集卷十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