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續集卷五
[136-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續集卷五
             宋 章如愚 編
  經籍門
   商書
湯誓何以稱王曰孔曰泰誓云獨夫受此湯稱為王則
比桀於一夫桀既同於一夫故湯可稱王矣是言湯於伐桀
之時始稱王也周書泰誓稱王則亦伐紂之時始稱王也
[136-1b]
 辨作書者以王稱陳曰湯由七十里起順四方徯后
 之心以伐夏救民鳴條之野不自王也孔安國謂桀
 為一夫而自稱王必無是理使當諸侯欲王湯耶則
 克夏之後諸侯自王之矣使諸侯不欲王湯則朝覲
 不至貢賦不入雖遽稱王亦無益也要知作書者追
 述之爾説者又引武王稱有道曽孫周王殊不知泰
 誓言予小子發至武成之書史文其言以記其成功
 爾
[136-2a]
盤庚何以不言誥正義曰盤庚三篇皆以民不樂遷開
解民意告以不遷之害遷都之善也中上二篇未遷時
事下篇既遷後事上篇人皆怨上初啓民心故其辭尤
切中篇民心少悟故其辭稍緩下篇民既從遷故辭復
益緩哀十一年左傳引此篇云盤庚之誥則此篇皆誥
辭也題篇不曰盤庚誥者王肅云取其徙而立功故但
以盤庚名篇然仲丁祖乙河亶甲等皆以王名篇則是
史意異爾
[136-2b]
太甲元年之疑程正叔曰湯崩太丁未立而死外丙方
二嵗仲壬方四嵗故太甲得立也太甲又有思庸之資
故伊尹立之非謂六年之間太甲方立也
高宗曷任傅説陳曰學者言治亂之應一槩之以人事
而不係於天道此固然也然不知天道人事初非異端
苟能一本之以至誠則人事至而天道得矣夫高宗舉
天下之政而授之版築之夫此事之所未有者也然髙
宗恭黙致誠神交於天天有所授亦無不可况高宗之
[136-3a]
學于甘盤遯于荒野宅于河服勞于外以同小人之役
當時風俗之利病人材之賢否在髙宗必能知之使傅
説而不賢則已傅說而賢高宗必得其詳矣得其詳於
聲聞之交而方其夢於形容之間此所以一見而置諸
左右也
説命出於漢後說命之書疑出於漢之後也觀孟子舉
書曰若藥弗暝眩厥疾不瘳今以說命觀之辭皆然也
而趙岐於注乃云書逸篇也趙岐猶以説命之書為逸
[136-3b]
篇則出於漢之後可知
伐黎之年不同正義曰鄭𤣥云紂聞文王斷虞芮之訟
又三伐皆勝而始畏惡之所言據書𫝊為説伏生書𫝊
云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質二年伐䢴三年伐宻湏
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耆即黎也
伐黎之前始言惡周故鄭以伐䢴伐宻須伐犬夷三伐
皆勝始畏惡之武成篇文王誕膺天命九年乃崩則伐
國之年不得如書𫝊所說
[136-4a]
微子誥不言作正義曰殷紂既暴虐無道錯亂天命其
兄微子知紂必亡以作言誥告父師箕子少師比干史
敘此事而作此篇也名曰微子而不言作微子者已言
微子作誥以可知而省文也
   周書
泰誓非伏生所𫝊孔曰按史記及儒林𫝊皆云伏生獨
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則今之泰誓非初伏生所得按
馬融云泰誓後得鄭𤣥書論亦云民間得泰誓而書别
[136-4b]
録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書於壁内者獻之與博士使
讀説之數月皆起𫝊以教人則泰誓非伏生所𫝊而言
二十九篇者以司馬遷在武帝之世見泰誓出而得附
入於伏生所𫝊内故為史揔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復曲
别分析云民間所得其實得時不與伏生所𫝊同也
 辨遷史已得泰誓孔曰按王充論衡及後漢史獻帝
 建安十四年房宏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有壞
 老子屋得古文泰誓三篇論衡又云以掘地所得者
[136-5a]
 今史漢書皆云伏生𫝊二十九篇則司馬遷時已得
 泰誓以并歸於伏生不得云宣帝時始出也
 辨泰誓以古文為真孔曰史記云伏生得二十九篇
 武帝記載今文泰誓末篇由此劉向班固因同於史
 記而劉向云武帝末得之泰誓理當是一而古今文
 不同者即馬融所云所見書𫝊多矣凡諸所引今之
 泰誓皆無此言而古文皆有則古文為真亦復何疑
武成非述作之體正義曰此篇叙事多而王言少其辭
[136-5b]
又首尾不結體裁異於餘篇自惟一月至受命于周史
叙伐殷王反及諸侯大集為王言發端也自王若曰至
大統未集述祖父已來開建王業之事也自予小子至
名山大川言已承父祖之意告神陳紂之罪也自曰惟
有道至無作神羞王自陳告神之辭也既戊午已下又
是史叙往伐殺紂入殷都布政之事無作神羞以下惟
告神其辭不結文義不成非述作之體
 辨諸儒疑武成之非疑武成之誤者古今之常説也
[136-6a]
 孔頴逹曰此篇序事多而王言少其辭又首尾不結
 體裁異於餘篇無作神羞當有其辭今無其語是言
 尚未訖簡篇斷絶也自漢以來豈惟頴逹疑之耶特
 為之䟽義故説行於世也近世王氏程氏之徒莫不
 疑之人自為斷家自為讀而卒無定論嗚呼書之不
 幸出於口授壁藏孔安國定其可知者五十有九篇
 曰其餘錯亂摩滅不可復知然則五十九篇既定之
 後豈無錯繆也哉盖亦有之矣若夫武成之書則似
[136-6b]
 顛倒錯亂然深究其旨實未嘗錯誤也武成者武王
 伐紂之功已成識其政事之書皆史官記武王征伐
 及其歸周所行之事此與堯典舜典冏命之書體同
 孔氏乃疑其序事多而王言少且據左氏無作神羞
 以下皆有其辭此獨無文何拘之甚邪王氏則離析
 其章句以予小子其承厥志以下即繼以乃反商政
 夫繼上言先王之勤勞文王之未集大統武王方承
 厥志經以底商之罪此其辭理是順無其承厥志以
[136-7a]
 下不言伐商罪遽謂反商政則其語無倫世之學者
 惟患武成之失次及其離而讀之反以無倫可乎
武成一篇之旨武成一書惟知古人作書之體者乃知
其無誤也武王既勝商歸豐史官雜記其事首曰惟一
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歩自周于征伐商此
則記其始往伐商之時也繼以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
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以下此則記其克商還周之時
也既述其往又記其歸此其記史之揔目也即載其命
[136-7b]
冡君百官之辭告皇天后土所過山川之言至無作神
羞述武王往伐之時有此言爾述武王之言已盡乃曰
既戊午師逾孟津此史官卒言其勝商之事爾至於封
墓式閭散財發粟皆謂天下已定行之雖若不相倫續
盖相雜記其政事無害作書之體也以此月既生魄乃
序其歸周之後既戊午重述其伐商之時不得於戊午
繼四月生魄為疑也學者反復深思之理可見也
 辨疑武成當如孟子或曰孟子之於武成固盡信之
[136-8a]
 矣豈得無所疑乎曰孟子將疑其仁人伐罪不至於
 流血漂杵爾孟子雖疑其理之或非未嘗疑其文之
 錯誤後人疑武成當如孟子而後為知書也
天錫禹為洪範正義曰易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
則之九類各有文字即是書也而云天乃錫禹知此天
與禹者即是洛書也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禹治洪水
錫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先逹共為此説龜負洛書
經無其事中候及諸緯多説黄帝堯舜禹湯文武受圗
[136-8b]
書之事皆云龜負書經候之書不知誰作通人討覈謂
偽起哀平雖復前漢之末始有此書以前學者必相𫝊
此説故孔以九類是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從一
而至於九禹見其文遂因而第之以成此九類法也
 辨洪範不本於洛書洛書之為物果如後世所𫝊一
 六畫北二七畫南者乎則其數有位而無文禹安知
 其一為五行二為五事也果如先儒所𫝊自五行至
 嚮用五福威用六極乎則其書有凡而無目禹安知
[136-9a]
 其五事之為視聽言貌思八政之為食貨祀司徒司
 空也若以為終篇皆出洛書則上天之言又不應如
 是之繁悉也天人交感理誠有之其所以諄諄者特
 誘發人之智慮所未悟爾其已知已行則未嘗及也
 今九疇之中所謂卜筮者伏羲已兆之所謂歴數者
 黄帝已推之所謂司徒司空者堯舜已官之是無待
 乎洛書而後禹知之也則洪範之不本於洛書審矣
洪範皇極皇者君也極者至極之標/凖不可訓皇極為大中洛書之數而五居
[136-9b]
中洪範九疇而皇極居五故自孔安國訓皇極為大中
而後之諸儒莫有以為非者予嘗考之皇者君之稱也
極者至極之義標凖之名嘗在物之中央而四外望之
以取正焉者也故皇極為在中之至則可而直謂極為
中則不可若北辰之為天極屋棟之為屋極其義皆然
而周禮所謂民極者於皇極之義為尤近顧今之説者
既誤於此而並失之於彼是以其説展轉迷繆而終不
能以自眀也即如舊説姑亦無問其它但於洪範之文
[136-10a]
易皇以大易極以中而讀之則所謂惟大作中大則受
之之屬為何等語乎故予竊獨以為皇者君也極者至
極之標凖也人君以一身立乎天下之中而能修其身
以為天下至極之標凖則天下之事固莫不恊於此而
得其本然之正天下之人亦莫不觀於此而得其固有
之善焉所謂皇極者也是其見於經者位置法象盖皆
本於洛書之文其得名則與夫天極屋極民極者皆取
居中而取極之意初非指中為極也則又安得以是而
[136-10b]
訓之哉曰皇建其有極者言人君以其一身而立至極
之標凖於天下也曰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者言人
君能建其極而於五行焉得其性於五事焉得其理則
固五福之所聚而又推以化民則是布此福而與民也
曰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者言民視君以為至
極之凖而從其化則是以此還錫其君而使之長為天
下之標凖也曰凡厥庶民無有滛朋人無有比徳惟皇
作極者言民之所以能若此者皆君之徳有以為至極
[136-11a]
之標凖也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法則念之不恊
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者言君既立極於上而民之
從化或有遲速深淺之不同則其有謀為操守者固當
念之而不忘其不能盡從而未抵於大戾者亦當受之
而不拒也曰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徳汝則錫之福時人
斯其惟皇之極者言人有能革面而以好徳自名雖未
必出中心之實亦當教以脩身求福之道則是人者亦
得以君為極而勉其實也曰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
[136-11b]
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者言君之於民不當問
其貴賤强弱而皆欲其有以進徳故其有才能者必皆
使之勉進其行而後國可頼以興也曰凡厥正人既富
方榖汝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徳
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者言欲正人者必先有以富
之而後納之於善若不能使有顧於其家則此人必將
䧟於不義而不復更有好徳之心矣至此而後始欲告
之以修身求福之説則已緩不及事而其起汝惟有惡
[136-12a]
而無善矣盖人之氣禀不同有不可以一律齊者是以
聖人立極於上者至嚴至正而所以接引於下者至寛
至廣雖彼之所以趨於此者遲速真偽才徳髙下有萬
不同而吾之所以應於彼者矜憐撫奄懇惻周盡未嘗
不一也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
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
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者言民
皆不溺於己之私以從夫上之化而歸㑹于至極之標
[136-12b]
凖也析而言之則偏陂好惡以其生於心者言也偏黨
反側以其見於事者言也遵義遵道遵路方㑹其極也
蕩蕩平平正直則已歸於極矣曰皇極之敷言是彞是
訓于帝其訓者言人君以身為表而布命乎下則其所
以為常為教者一皆循天之理而不異乎上帝之降衷
也曰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者
言民於君之所命能視以為教而謹行之則是能不自
絶逺而有以親被其道徳之光華也曰天子作民父母
[136-13a]
以為天下王者言能建其有極所以有作民父母而為
天下之王也不然則有其位無其徳不足以建立標凖
子育元元而履天下之極尊矣天之所以錫禹箕子之
所以告武王者其大指盖如此雖其奥雅深微或非淺
見所能窺測然試嘗以是讀之則亦坦然明白而無一
字之可疑者但先儒昧於訓義之實且未嘗講於人君
修身立道之本既誤以皇極為大中又見其辭多為含
洪寛大之意因復誤認以為所謂中者不過如此殊不
[136-13b]
知居中之中既與無過不及之中異而無過不及之中
乃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以毫厘差者又非含糊茍且
不分善惡之名也今以誤認之中為誤認之極不謹乎
至嚴至宻之體而務為至寛至廣之量則漢元帝之優
柔唐代宗之姑息皆是物也彼其是非雜揉賢不肖混
殽方且昬亂陵夷之不暇尚何斂福錫民之可望哉吾
意如此而或者疑之以為經言無偏無陂無作好惡則
所謂極者豈不實有取乎得中之義而所謂中者豈不
[136-14a]
真為無所去就憎愛之意乎吾應之曰無偏無陂者不
以私意而有所去就爾然曰遵王之義則其去惡而從
善未嘗不力也無作好惡者不以私而自為憎愛耳然
曰遵王之道遵王之路則其好善而惡惡固未嘗不明
也是豈但有包容漫無分别之謂又况經文所謂王義
王道王路者乃為皇建有極之體而所謂無所偏陂反
側者自為民歸有極之事其文義亦自不同也邪必若
子言吾恐天之所以錫禹箕子之所以告武王者上則
[136-14b]
流於老莊依阿無心之説下則溺於鄉原同流合汙之
見雖欲深體而力行之是乃所以幸小人而病君子亦
將何以立大本而序彞倫哉
皇極為至極大君居中有至極之徳而後/能立至極之標凖於天下三曰皇極之
為至極何也予應之曰人君中天下而立四方靣向而
觀仰之者至此輻輳於此而皆極焉自東而望者不能
過此而西也自西而望者不能踰此而東也以孝言之
則天下之孝至此無以加以弟言之則天下之弟至此
[136-15a]
而無少過此人君之位之徳所以為天下之至極而皇
極所以得名之本意也故惟曰聰明睿智首出庶物如
所謂天下一人而已者然後有以履之而不疚豈曰含
容寛裕一徳之偏而足以當之哉 又曰人君以眇然
之身既居天下之至中則必有天下之絶徳而後可以
立至極之標凖故必順五行敬五事以脩其身厚八政
恊五紀以齊其政然後至極之標凖卓然有以立乎天
下之至中使夫靣向而環觀者莫不於是而取則焉語
[136-15b]
其仁則極天下之仁而天下之為仁者莫能加焉語其
孝則極天下之孝而天下之為孝者莫能尚也是則所
謂皇極者也由是而權之以三徳審之以卜筮驗其休
咎於天考其禍福於人如挈裘領豈有一毛之不順哉
此洛書之數所以雖始於一終於九而必以五居其中
洪範之疇所以推本於五行究於福極而必以皇極為
之主也文公文集/
九疇次序之義孔曰自初一曰已下至此六極已上皆
[136-16a]
禹所第也禹為此次者盖以五行世所行用是諸事之
本故五行為初也發見於人則為五事故五事為二也
正身而後及人施人乃名為政故八政為三也施人之
政用天之道故五紀為四也順天布政則得大中故皇
極為五也欲求大中隨徳是任故三徳為六也政雖任
徳事必有疑故稽疑為七也行事在於政得失在於天
故庶徴為八也天監在下善惡必報休咎驗於時氣禍
福加於人身故五福六極為九也皇極居中者總包上
[136-16b]
下故皇極𫝊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謂行九疇之義
是也福極處末者顧氏云前八事俱得五福歸之前八
事俱失六極臻之故福極處末也
九疇以五行為首夫箕子之言九疇自五行至五福六
極固不能無先後緩急之序首以五行者以天生五材
闕一不可一日而無五行則人不能以自生何暇論五
事八政五紀三徳以至五福六極乎故曰鯀湮洪水汨
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言九疇始於五行
[136-17a]
五行本於水水性失則五行汩亂五行之性失則九疇
無序矣謂九疇以五行為重可也而謂九疇皆配合於
五行則非也
向歆傳洪範之非蘇曰或曰古人言洪範又莫深於歆
向之傳吾嘗學而得之矣今觀子之論子其未之學邪
何遽反之也子之論曰皇極裁節五事其建為五事之
得失𫝊則擬五事而言之其咎其罰其極與五事此非
所以裁節五事也子又曰皇極建則五福應皇極不建
[136-17b]
則六極應𫝊則條福極而配之與貌與言與視與聽與
思與皇極又非皇極兼獲福極也然則劉之𫝊子之論
孰得乎曰爾以箕子之知洪範與歆向之知孰愈必曰
箕子之知愈也則吾從之彼歆向拂其意矣吾復何取
 辨蘇論惑於劉𫝊近世蘇子知劉氏之失立論以非
 之是矣而其自為説則又以理五行資五事正五事
 頼於皇極五行包羅九疇者也五事檢節五行者也
 皇極裁節五事者也此亦不可也五行之用特急於
[136-18a]
 九疇何以能包羅九疇乎五事之在人無與於五行
 何以能裁節五行乎皇極之道凡天下事皆欲歸之
 八政三徳之類亦然豈惟裁節五事而已哉乃欲以
 一治三以三治九以九治五十以五十治百未見其
 可也且謂皇極之建凡九疇皆序亦可矣若皇極之
 不建吾不知木何以不曲直金何以不從革土何以
 不稼穡至於六極之中生而抱病謂之疾狀貌醜陋
 謂之惡勢力孤寡謂之弱此皆出於天命非人所為
[136-18b]
 也今以皇極不建五事不當五行不順乃使人疾使
 人惡使人弱者有是理乎故夫蘇子之論正與五行
 𫝊辨而未免五行傳之惑也誠使劉氏之𫝊舉而焚
 之不為後儒惑則九疇之義昭昭矣
福極合為一疇陳曰五福六極合為一疇盖可知矣八
疇皆得則五福應八疇皆失則六極應劉向以福極分
應五事而五行庶徴皆以類合不知聖人立論不如是
也况六極者五福之反也五福曰壽曰考終命而六極
[136-19a]
以凶短折之一極反之五福曰攸好徳而六極以惡之
一極反之五福曰富而六極以貧之一極反之或以一
極反二福或以三極反一福若之何離而為五以配五
事顧弱之極無所係也又以皇之不極附之為六漢儒
之學其病在此
太保何以作旅獒武王克商通道夷蠻方物畢獻固其
宜也按周禮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謂之蕃國各以所貴
寳為贄鄭𤣥云所貴寳見經傳犬戎獻白狼白鹿是也
[136-19b]
然則西旅獻獒武王受之未害也旅獒何戒焉嗚呼公
之意有在矣學者未之攷也不寳逺物則逺人格所寳
惟賢則邇人安茍於此而不戒則四方之夷珍禽異獸
莫不畢至是止知寳逺物而不知寳賢也茍不惟賢之
是寳則惟物之是玩王之志將由是而䘮矣太保之戒
其可緩邪
大誥序文不同陳曰大誥之序曰周公相成王將黜殷
是黜武庚也而孔子之序曰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夫
[136-20a]
孔子之序言三監也而獨不及武庚何耶盖武王之立
武庚非得已也立武庚則武庚必叛無疑矣武王知武
庚之必叛故立武庚以為商王之後以奉一代之祀而
治民之事則三叔監之武庚不得而預也然則何由知
之曰由堯舜之封象而知之也舜之封象於有庳也不
使之有為於其國而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賦武王之
封武庚也亦若此而已矣故治武庚之國而納其貢賦
者即三監也武庚為諸侯而三監治其國使三監不叛
[136-20b]
而武庚欲叛得乎此大誥之序言黜殷而孔子正其實
以為三監叛也孔子以武庚為三監之一夫哉武庚既
為諸侯矣安得謂之三監乎
周公營洛居土中正義曰周禮大司徒云以土圭之法
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則影短多暑日北則影
長多寒日東則影夕多風日西則影朝多陰日至之影
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
雨之所㑹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
[136-21a]

 辨大司徒論中土之非營王邑者欲居天下之中使
 四方道里均此則可矣而謂天地必合於此四時必
 交於此恐無是理也况於風雨之㑹隂陽之和無非
 在人君徳政故應天心如何爾但居洛邑以求風雨
 之㑹隂陽之和空言也今觀洛誥之書特云卜澗水
 東瀍水西何嘗如大司徒之説乎
周召相營洛周孔曰召誥云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
[136-21b]
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是召公先相宅即卜之又云乙
卯周公朝至于洛則逹觀于新邑營是周公自後至經
營作之召公相洛邑亦相成周周公營成周亦營洛邑
各舉其一互以相見卜者召公卜也周公既至洛邑按
行所營之處遣使以所卜吉兆逆告成王也
諸儒議君奭非是君奭之書學者惟見序有召公不説
之言書有汝有合哉之語則皆以為召公疑周公召公
聖人之徒也不疑周公於四國流言之際而疑周公於
[136-22a]
復辟之後有是理耶司馬遷作史記燕世家且曰成王
幼周公立政因踐祚召公疑之乃作君奭此尤謬也君
奭書乃周公復辟之後二公為師保之時何得云爾乎
夫召公之不疑周公先儒或能言之矣然其自為説則
又未得也孔頴逹曰周公攝王政不宜復列於臣職是
以召公不恱周公之留也王氏曰習文武至治之後則
難為繼成王非有過人之聰明則易以壊以易壞之資
任難繼之事此召公於親政之始有不恱也蘇氏曰伊
[136-22b]
尹既復政而告歸周公不歸故也王氏之説則是召公
以成王聰明不足難與有為豈聖賢之意乎如孔氏蘇
氏之説則是周公不知以禮進退反使召公欲其告歸
又且不免聖賢之有疑也
 辨召公所以不悦君奭一書無召公憂成王難與共
 治之事亦無召公欲周公告去之意然則召公之不
 恱者非為周公也自有所不恱也夫召公之自有所
 不恱何也召公相文武成王三世矣至成王能自為
[136-23a]
 政召公之年已老矣而復尊以師保之任方功成身
 退之時而加以莫重之寄雖成王之所眷注周室之
 所倚頼爵位日隆任責日重非召公所樂也况召公
 已封於燕身留相周而不得優游於公不悦之旨盖
 為此爾是以周公勤勤作書以留之盖不以寵利居
 成功者人臣去就之節忘身狥國愛君不忍去者大
 臣始終之義召公之欲吿老雖得去就之節未可以
 為忘身狥君之義此君奭之書所由作也
[136-23b]
撫萬邦廵侯甸正義曰周之法制無萬國也惟伐淮夷
非四征也言萬國四征亦是大言之爾六服而惟言侯
甸者二服去圻最近舉近以言之言王廵省偏六服也
虞周廵守異同孔曰周禮大行人云十有二嵗王廵守
郡國是周制十二年一廵守也如舜典所云春東夏南
秋西冬北以四時廵行故云時廵考正制度禮法於四
岳之下如虞帝廵守然
康王之誥分合正義曰康王既受顧命在天子之位羣
[136-24a]
臣進戒於王王遂報誥諸侯史叙其事作康王之誥伏
生以此篇合於顧命共為一篇後人知其不可作分而
為二馬鄭王本此篇自高祖寡命已上内於顧命之篇
王若曰已下始為康王之誥諸侯告王王報誥諸侯而
使告報異篇失其義也
穆王非荒媱之主嘗謂夫子定書自周成康之後獨存
穆王作君牙伯冏吕刑三書使後世觀書知其用人與
其訓刑之際如是明審可知穆王之為人不墜文武成
[136-24b]
康之風烈矣今觀穆王三書其命君牙為大司徒則自
謂守文武成康之遺緒其心憂危若蹈虎尾渉春冰必
頼股肱心膂為之翼也其命伯冏為大僕正則自謂怵
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至有僕臣諛厥后自聖之
言非惟見其任君牙伯冏之得人且知其飭躬畏咎也
其命吕侯以刑也則歴告以謹刑罰恤非辜雖當耆年
而其心未嘗不在民反謂之意不在天下何耶使穆王
作三書皆無實之言所任之人亦不當則夫子不取之
[136-25a]
也夫子存其書則君牙伯冏吕侯非妄人穆王非不恤
國事之主明矣
 辨世儒議穆王非是今之世儒有讀命伯冏為大僕
 正者則曰穆王好馬故也讀吕刑王享國百年耄荒
 則曰王老而荒怠故好游也據書曰王享國百年耄
 言時已老矣年雖老而猶荒度作吕刑以誥四方正
 見王之不怠也荒度之義與荒度土功同若果既耄
 且荒何暇訓夏贖刑乎
[136-25b]
穆王用夏刑之制孔曰周禮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
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
五百五刑惟有二千五百此經五刑之屬三千按刑數
乃多於周禮而言變從輕者周禮五刑皆有五百此則
輕刑少而重刑多此經墨劓皆千剕刑五百宫刑三百
大辟二百輕刑多而重刑少變周用夏是改重從輕也
禮記以吕刑為甫刑正義曰禮記書𫝊引此篇之言多
稱為甫刑曰故𫝊解之後為甫侯故或稱甫刑知後為
[136-26a]
甫侯者以詩大雅崧高之篇宣王之詩云生甫及申揚
之水為平王之詩云不與我戍甫明子孫改封為甫侯
不知因吕國改作甫名不知别封餘國而為甫號然子
孫封甫穆王時未有甫名而稱為甫刑者後人以子孫
之國號名之也
魯侯何以征徐戎孔曰禮諸侯不得専征伐惟州牧於
當州之内有不順者得専征之於時伯禽為方伯監七
百里内之諸侯故得帥之以征戎夷王制云千里之外
[136-26b]
設方伯以八州八伯是非别立一賢侯以為方伯即周
禮大宗伯云八命作牧是也禮記明堂位云封周公於
曲阜地方七百里孔意以周之大國不過百里禮記云
七百里者監此七百里内之諸侯非以七百里地并封
伯禽也
序何以終秦誓書之終以秦誓先儒言之不過曰美其
悔過耳愚則以為仲尼所以存周也子不繼則支繼之
支不繼則庶繼之明有𫝊而不絶也魯周之支也秦周
[136-27a]
之庶也周之衰孔子有望於魯矣魯之衰孔子有望於
秦矣文侯之命東遷之書也次之以費誓又次之秦誓
聖人之意豈徒然哉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
乎盖此意也
   雜辨
書備帝王之道㸔書湏要見二帝三王之道如二典即
求堯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
尚書之難㸔尚書難㸔盖難得胷臆如此之大只欲解
[136-27b]
義則無難也同/上
篇意之不同八/條二典三謨其言奥雅學者未遽曉會得
後靣盤誥等又難㸔如商書中伊尹告太甲五篇宜熟
讀極好
商書幾篇最分曉可玩太甲伊訓等篇又好㸔似說命
 典謨之書湏經史官潤色來如周誥等篇恐只如今
榜文曉諭俗人方言俚語各自不同
髙宗舊學于甘盤至此方言學字
[136-28a]
大誥一篇不可曉其意思緩而不切
看二典之書堯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
康誥三篇是武王書無疑其中分曉說王若曰孟侯朕
其弟小子封五峯吳才老皆説是武王書
尚書諸命皆分曉盖如今制誥是朝廷做底文字諸誥
皆難曉盖是當時與民説話後來追録而成並文公語/録
篇意序意之説其所言治心脩身處雖為人主言然初
無貴賤之别宜取細讀極好今人不於此等處理㑹却
[136-28b]
只去理㑹小序某看得書小序不是漢人作只是周秦
間低手人作然後人亦理㑹它本義未得且如臯陶矢
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申重也序者本意先説臯陶
後説禹謂舜欲令禹重説故將申字係禹字盡伏生書
以益稷合於臯陶謨而思曰賛賛襄哉與帝曰來禹汝
亦昌言禹拜曰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相連申之二字
使見是舜令禹重言之意此是序者本意今都不如此
説得多皆非其本意也又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此是
[136-29a]
内外交相養法事在外義由内制心在内禮自外作文/
公經説/
當求聖人之心尚書須要考歴代之世變先生曰世變
難看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逺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
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湯
誓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大抵尚
書有不必觧者有湏着意觧者有畧湏觧者有不可觧
者如仲虺之誥太甲諸篇只是熟讀義理自分明何俟
[136-29b]
於觧如洪範則湏着意觧如典謨諸篇稍雅奥亦畧湏
觧若如盤庚諸篇已難觧而康誥之屬則已不可觧矣
昔日吕伯恭相見語之以此渠云亦無可闕處因語之
云若如此則是讀之未熟後二年相見云誠如所説
訓字之是非棐字與匪同先儒錯解作輔至今承誤惟
顔師古注漢書曰棐匪同嘗疑尚書觧是後人做非漢
人文章觧得不成文字然張衡亦將棐錯使了
書中迪字或解為道或解為行疑只是訓順字恵迪吉
[136-30a]
從逆凶以逆對迪可見書中迪字用得皆輕也
書中弗弔字只如字先儒欲訓弔為至故音的非也其
義正如詩中不弔昊天耳言不加憫予於上帝也
忱諶字只訓信天棐忱如云天不可信也已上並文公/
遷史得罪於經書學不明其馬遷之過歟馬遷未嘗釋
書而吾獨咎之非咎其不能釋經也究其史記之作考
正不精使書因是不明也盖夫子以前載籍無經史之
殊夫子既刪定之然後經為經史為史經以明道史以
[136-30b]
記事經畧而史詳則世之學者引史而談經史其理也
遷當焚書之後經之闕遺多矣幸而伏生孔壁之𫝊至
於石室之書可得而考然而不能以翼經為心而自棄
於史家者流好竒尚異雖惑甚害於理者有不忍棄焉
盖自以為史家之學貴多貴博與經異體而不知説書
者皆引遷為證則遷雖無意於惑經而經之惑實由遷
致也書之序虞舜也直曰側微而已未嘗明言其族也
遷獨系之以為黄帝子孫至堯而四世至舜而八世其
[136-31a]
世數多少既已可疑而左氏曰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
則虞氏之先又有所謂幕者矣非止八世也堯舜世系
疑似難明遷遽數之至使後世謂舜為上娶祖姑則由
遷之誤以致之也書之述四凶也多以事體相類摠言
之未嘗一朝俱刑之也遷述本紀以謂舜廵守歸而言
於帝得流共工以變北狄放驩兠以變南蠻遷三苖以
變西戎殛鯀以變東夷其所謂流放以變夷狄者既未
必然而左氏曰鯀殛而禹興韓子曰堯授天下於舜共
[136-31b]
工不義舜舉兵伐之則共工之流在舜攝政之後伯鯀
之殛在舜未舉之前其時相去既逺而遷併以為一時
至使後世謂禹専其功而舜不能貸其父亦由遷之誤
以致之也書之言朕虞也曰伯益而已伯益之外未嘗
有人也遷既載伯益於舜紀又載栢翳於秦紀而不知
二人之本一至後世謂栢翳為女華之子謂伯益為臯
陶之子則又惑於遷之説也書之載禪位也曰受命于
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矣是舜不復事矣遷既書蒼梧
[136-32a]
南廵之事而不知舜之終實在鳴條至使後世謂大舜
耄期之後猶違禮而逺征則又惑於遷之説也上古帝
王之事頼書而𫝊書學不明尚頼史家證之而馬遷於
古䟽畧如此此吾所以正其端歟非特此也太甲桐宫
居廬之制也而謂伊尹放君則是高歡之事也周公踐
祚冡宰之事也而謂負扆居攝則是王莾之事也文王
稱王後世追稱耳而謂之命於虞芮質成之後則是梁
未亡而稱帝也召公不説懼主少國疑耳而謂忌周公
[136-32b]
之為師則是李林甫之張九齡源乾曜也以盤庚為
作於小辛之世以肜日為作於祖庚之世以金縢為作
於成王之世以文侯之命為作於襄王之世詆繆如此
此吾徒所以不得不正其端歟原遷之作史抑不為聖
經計固不當引經罪之然遷之失不闢則經不明此又
吾之不得已於遷也
 
 羣書考索續集卷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