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五十五
[121-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五十五
            宋 章如愚 編
  財賦門
   漕運類
古無漕運之法禹貢所載入于渭亂于河之類不過是
朝廷之路所輸者不過幣帛九貢之法通典曰其四百
里粟五百里米盖麄而重者為近賦百里納總二百里
[121-1b]
納銍三百里納秸精而輕者為逺賦若數千里漕運其
費百倍矣至周王畿止於千里賦税則無逺輸其管仲
曰粟行三百里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無二年之
積粟行五百里衆有饑色孫武曰千里饋糧士有饑色
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是言粟不可推移也通/典
左傳曰秦輸粟于晉自雍及綘相繼命曰泛舟之役吴
城䢴溝通江淮通糧道也
秦欲攻匈奴使天下飛芻輓粟於瑯琊負海之郡轉輸
[121-2a]
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漕運之法自此方詳
漢髙祖擊楚蕭何轉關中給軍帝又築甬道屬河以取
敖倉粟時漕山東粟以給中都官嵗不過數十萬石謂/京
師之官府/ 通典
孝文時賈誼上疏曰天子都長安而以淮南東道為奉
地鏹道數千不輕致輸郡或乃越諸侯而逺調均發徴
至無狀也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将繇使
其逺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都輸将
[121-2b]
繇使逺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輸者不苦其繇繇者不傷
其費故逺方人安及秦不能分人寸地欲自有之輸将
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賦數十錢之費不輕而致也上之
所得甚少而人之苦甚多也帝不能用通/典
武帝官多役使在關中之粟四百萬猶不足於建元中
通西南夷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其後東滅
朝鮮置滄海郡人徒之費擬西南夷又衛青擊匈奴取
河南地復興十萬餘人築衛朔方轉漕甚逺鄭當時請
[121-3a]
引渭穿渠以漕雖曰便利其後來皆言漕從山東西嵗
百餘萬石更經底柱之險敗亡甚多後張湯欲通褒斜
道五百餘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通/典
宣帝時耿夀昌五鳯中奏故事嵗漕闗東榖四百萬斛
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糴三輔宏農河東上黨太原
諸郡榖足供京師可省闗東漕卒之半蕭望之以為不
可帝從之漕事果便通/典
趙充國條留屯十二便其五曰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
[121-3b]
漕榖至臨羗以威羗虜揚武折衝之具也
光武北征命㓂恂守河内收四百萬斛以給軍以輦車騼
駕轉輸不絶虞翊為武都太守開漕船道而水運通利本/傳
蜀諸葛亮出祈山以木牛運又出斜谷以流馬運
魏正始四年司馬宣王使鄧艾開河渠廣漕渠東南有
事興衆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通/典
晉武帝太始十年鑿陜南山决河東注洛以通運漕謝
𤣥淝水之役乃堰吕梁水以利運漕公私便之通/典
[121-4a]
懐帝永嘉元年修千金堨於許昌以通運通/典
成帝咸和六年以海賊寇抄運漕不繼發王公已下千
餘丁各運米六斛通/典
穆帝時頻有大軍糧運不繼制王公已下十三户共借
一人助度支運通/典
後魏自徐揚州内附之後經畧江淮轉運中州以實邊
鎮有司請於水運隨便置倉乃於小平石門白馬津漳
涯黒水濟州陳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閣毎軍國有須
[121-4b]
應機漕引通/典
孝文太和七年骨律鎮將刁雍上表曰臣鎮内之兵
率皆習水一運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用人工
輕於車運十倍詔永以為式通/典
隋開皇三年以京師倉廩尚虚議為水旱之備詔於蒲
陜虢熊伊洛鄭懐邠衛汴許汝等十三州置運米丁又
於衛州置黎陽郡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
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通/典 又詔韋瓉向
[121-5a]
蒲陜以東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底柱之險逹
於常平者免其征戎其後以渭水多流沙有淺深漕者
苦之通/典 四年又詔宇文愷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
城東至潼闗三百餘里名廣東渠轉運通利闗内賴之通/典
煬帝大業元年中發河南諸郡開通濟渠自西苑引殳
洛水達於河又引河通於淮海自是天下利於轉輸通/典
 四年又發河北諸郡開永濟渠引沚水南達於北河
通涿郡 五年於西域之地置西海鄯且子餘/切末等郡
[121-5b]
大開屯田發四方諸郡運糧以給之 七年大㑹涿郡
分江淮别以舟師濟滄舳艫數百里糧㑹於襄平髙麗/所都
並通/典
唐都長安而闗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
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髙祖太宗之時用
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
自髙宗已後歲益增多而工利繁興民亦罹其弊矣
初江淮漕租未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馱陸運至陜
[121-6a]
而水行來逺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故其率
一斛得八斗為成勞至陸運至陜纔三百里率兩斛計
庸錢千民送租者皆有水陸之直食貨/志
唐髙祖武徳中姜行本請開五節堰引水通運許之貞
觀永徽之際廩禄數少毎年轉運不過一二萬斛而已
唐髙宗咸亨三年於岐州陳倉縣東南開渠引渭水入
昇源渠通船栰至京故城通/典
唐明皇至開元國用漸廣每年陜路漕運米二百五十
[121-6b]
五萬斛時李傑奏濬汴州梁公堰以通江淮漕運開元
十八年𤣥宗問朝集使利害之事宣州刺史裴耀卿上
便宜以水陸遥逺轉運艱辛功力雖勞倉儲不益竊見
毎州所送租及庸調斗門水淺已有阻碍渡淮入汴乾
淺停留上河入洛船艘隘閙般載停滯備極艱辛伏見
舊法河口置武牢倉鞏縣置洛口倉爰及河陽倉栢崖
倉太原倉永豐渭南倉安置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
河之舟不入洛口水通則隨近運轉不通則且納在倉
[121-7a]
不滯逺船不憂欠耗等利病䟽奏不省通/典至開元二十
一年耀卿為京兆尹京師榖價踴貴帝召裴耀卿問以
救人之術奏曰若能通河漕變陸為水則所支有餘且
江南租船所在候水始進吴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
留上然其言乃置河隂縣及河隂倉河清縣置栢崖倉
三門東置集津倉三門西置三門倉開三門北止十八
里陸行以避灘險自江淮西北泝鴻溝悉納河隂倉自
河隂浮漕含嘉倉又逓送納於太原倉所謂北運也自
[121-7b]
太原浮於渭以實關中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脚費三
十萬貫民間傳云用斗錢運斗米其糜耗如此及耀卿
罷相北運頗艱米歳至京師纔百萬石二十五年遂罷
北運通/典 崔希逸為河南陕運使歳運百八十萬石其
後以太倉積粟有餘歳减漕運十萬石 開元二十七
年河東採訪使汴州刺史齊澣以江淮漕運經淮水波
濤有沉損遂開廣濟渠下流自泗水至楚州合於淮踰
時畢功既而以水流浚急行旅艱險旋即停廢通/典
[121-8a]
開元二十九年陜郡太守李齊物避三門河路急峻於
其北鑿石渠通運船為漫流河泥旋填淤塞不可漕而
通/典 盧暉開通濟渠置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
天寶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韋堅開漕河自苑西引
清水因古渠至華隂入渭引永豐倉及三門倉米以給
京師名曰廣運潭通/典 是嵗漕山東粟四百萬石自裴
耀卿言漕事進用者常兼轉運之職而韋堅為最唐/志
初耀卿興漕路請罷陸運而不果廢自景雲中陸運北
[121-8b]
路分入逓雇民車牛以載開元初河南尹李傑為水陸
運使運米嵗二百五十萬石唐/志
肅宗末年史朝義兵分出宋州淮運於是沮絶租庸鹽
鐵泝漢江而上河南尹劉晏為户部侍郎兼勾當度支
轉運鹽鐵鑄錢使江淮粟帛繇襄漢越商於以輸京師
唐/志及代宗出陜州關中空窘於是盛轉輸以給用唐/志
廣徳二年以劉晏顓領東都河南淮西江南東西轉運
租庸鑄錢鹽鐵轉輸至上都度支所領諸道租庸觀察
[121-9a]
使凡漕事亦皆決於晏晏即鹽利雇傭分吏督之隨江
汴河渭所宜故時轉運船繇潤陸運至楊子斗米費錢
十九晏命囊米而載以舟減錢十五繇揚州距河隂斗
米費錢百二十晏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十船為綱江船不入汴汴河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
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隂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
之運入太倉歲輸粟百一十萬石又分官吏主丹陽湖
禁引溉自是河漕不涸唐/志
[121-9b]
大厯八年以闗内豐穰減漕十萬石度支和糴以優農
晏自天寶末掌出納監歲運知左右藏主財穀三十餘
年矣唐/志
及楊炎為相以舊惡罷晏轉運使復歸度支凡江淮漕
米以庫部郎中崔河圖主之唐/志
徳宗以給事中崔造為相乃奏諸道觀察使刺史選官
部送兩稅至京師廢諸道水陸轉運使及度支巡院江
淮轉運使以度支鹽鐵歸尚書省宰相分判六尚書事
[121-10a]
以户部元琇判諸道鹽鐵𣙜酒侍郎吉中孚判度支諸
道兩稅増江淮之運浙江東西嵗運米七十五萬石復
以兩稅易米百萬石江西湖南鄂岳福建嶺南米亦百
二十萬石詔浙江東西節度使韓滉淮南節度使杜亞
運至渭橋倉唐/志 韓滉復為江淮轉運使而滉為度支
諸道鹽鐵轉運使於是崔造亦罷滉遂劾琇常運米緇
青河中而李納懐光倚以構叛貶琇雷州司户尋賜死
是時汴宋節度使春夏遣官監汴水察盗灌溉者嵗漕
[121-10b]
經底柱覆者幾半河中有山號米堆運舟入三門雇平
陵人為門匠執標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唐/志 陜虢觀
察使李泌益鑿集津倉山西逕為運道属於三門倉治
上路以回空車費錢五萬緡下路减半又為入渭船方
五板輸東渭橋太倉米至百三十萬石遂罷南路陸運
唐/志 其後諸道鹽鐵轉運使張滂復置江淮廵院及浙
西觀察使李錡請使江淮堰埭浙西者増私路小堰之
稅以副使孟湯主上都留後唐/志 李巽為諸道轉運鹽鐵
[121-11a]
使以堰埭歸鹽鐵使罷其増置者自劉晏後江淮米至
渭橋寖减矣至巽乃復如晏之多唐/志 初揚州䟽太子
港陳登塘凡三十四陂以益漕河輙復堙塞淮南節度
使杜亞乃濬渠蜀岡䟽句城湖愛敬陂起隄貫城以通
大舟河益庳水下走淮夏則舟不得前節度使李吉甫
築平津堰以洩有餘防不足漕流遂通然漕益少江淮
米至渭橋者纔二十萬斛唐/志 諸道鹽鐵轉運使盧坦
糴以備一歳之費省冗職八十員自江以南補署皆剸
[121-11b]
屬院監而漕米亡耗於路頗多唐/志 刑部侍郎王播代
坦建議米至渭橋五百石亡五十石者死其後判度支
皇甫鏄議萬斛亡三百斛者償之千七百斛者流塞下
過者死盗十斛者流三十斛者死而覆船敗輓至者不
得十之四五部吏舟人相挟為姦榜笞號苦之聲聞於
道路禁錮連歳赦下而獄死者不可勝數唐/志 秦漢時
故漕興成堰東逹永豐倉咸陽縣令韓遼請䟽之自咸
陽抵潼闗三百里可以罷車輓之勞宰相李固言以為
[121-12a]
非時文宗曰茍利於人隂陽拘忌非朕所顧也議遂决
堰成罷輓車之牛以供農耕關中頼其利唐/志 及户部
侍郎裴休為使以河瀕縣令董漕事自江逹渭運米四
十萬石居三嵗米至渭橋百二十萬石凡漕達於京師
而足國用者大畧如此唐/志
太祖建隆元年汴都仰給漕運故河渠最為急務先是
嵗調丁夫開浚糗糧皆民自備丁未詔悉從官給遂著
為式又以河北仍嵗豐稔榖價彌賤命髙其價以糴入
[121-12b]
長/編 二年給事中范陽劉載徃定陶督漕軍丁夫三萬
浚五丈渠自都城北歴曹濟及鄆以通東方之漕上因
謂侍臣曰煩民奉己之事朕必不為也開導溝洫以濟
京邑蓋不獲已也同/上
太宗雍熈四年始并水陸路發運為一司以右神武将
軍王繼昇刑部貟外郎直史館董儼同掌之同/上 至道
元年先是汴河嵗運江淮米三百萬石菽二百萬石黄
河粟五十萬石菽三十萬石惠民河粟四十萬石菽二
[121-13a]
十萬石廣濟河粟十二萬石凡五百五十萬石非水旱
大蠲民租未嘗不及數是歳汴河運米至五百八十萬
石上因問汴水䟽鑿之由參知政事張洎退而講求其
事以奏曰今𢃄甲數十萬戰騎稱是萃於京師仍以亡
聊之民悉集於輦下此漢唐京邑民庶其人矣甸服時
有水旱而不至艱難者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
𣲖引脉分㑹於天邑舳艫相接贍足京師以無匱乏也
唯汴之水横亘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
[121-13b]
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然則大禹
䟽鑿以分水勢煬帝開甽以奉廵遊雖數堙塞而通流
不絶者百代之終為國家之用者其上天意乎長/編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江南轉運使闕中書進擬人數見
却一日上乃除張士遜為之士遜謁宰相王旦於政事堂
自言止歴縣道未歴郡事今未領使職願聞善教旦從
容曰朝廷權利至矣士遜起謝既去旦語人曰此轉運
識大體士遜後徙廣西河北再思旦言不敢妄有興建
[121-14a]
長/編 景徳元年宋雄監河隂屯兵雄習河渠利害因
領䕶汴口均節水勢以濟江淮漕運居官數年三遷将
作監不易其任職務修舉朝廷頼焉同/上 天禧二年以
崇儀使昭州團練使賈宗户部貟外郎薛奎並為制置
發副使郭盛為都監發運司置都監始此同/上
仁宗天聖四年閏五月定江淮制置發運司嵗漕米課
六百萬石初景徳中嵗不過四百五十萬石其後益至
六百五十萬石故江淮之間榖常貴而民貧於是吴耀
[121-14b]
卿請約咸平景徳嵗漕之數立為中制故裁减之然東
南災險輙减嵗漕數或百萬或數十萬又轉移以給他
路者時有焉同/上 康定元年初以陜西宿兵乆命晁崇
恐與夏竦韓琦議進取之策琦竦乃以所畫攻取二策
上之至是上與兩府議用攻策歐陽修上便宜三事一
曰通漕運今江淮之米嵗入於汴者六百萬石宜以三
百萬石分給關西浚治汴渠按修唐裴耀卿舊跡於大
河三門東西置倉陸運於所開山路十八里以避其險
[121-15a]
卒泝河入渭可紓闗中之困又置逓按求漢髙祖入闗
之道自武昌漢郢襄復梁洋金商均房光化沿漢等十
二州之地日入闗而不絶同/上 至和元年王鼎為淮南
江浙荆湖制置發運副使居二年遂以為使前使者多
漁市南方物因奏計京師特遺權貴鼎一無所市獨悉
精吏事度漕路逺近定先後為成法於是勞佚均吏不
能為輕重官舟禁私載舟兵無以自給則盗官米為奸
有能居販自贍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償所逋鼎為移州
[121-15b]
縣督償之舟人有以自給不為奸而所運米未嘗不足
同/上 嘉祐三年桂州興安縣有靈渠北通江湖南入
海自秦漢通舟檝皆石底淺狭十八里内置三十六斗
門一舟所載不過百斛乗漲水則可行李師中積薪焚
其石募工鑿之廢斗門三十六後三旬而成舟以通同/上
 江湖上供米舊轉運使以本路綱輸真楚泗州轉般
倉載鹽以歸舟還其郡卒還其家其汴舟詣轉般倉漕
米輸京師歳運者四河冬涸舟卒亦還營至春復集名曰
[121-16a]
放凍卒得番休逃亡者少而汴船不渉汴路無風波沉
溺之患其後發運使權益重六路上供米團綱發船不
復委本路獨發運使專其任文移坌仲事日繁移有不
能檢察則吏胥可以用意於其間操舟者賕諸吏輙得
詣富饒郡市賤貿貴以趍京口自是江汴之舟合雜混
轉而無辨矣挽舟卒有終身不還其家而老死河路者
籍多空名漕事大敝長/編
神宗元豐二年六月甲寅提舉導洛通汴河言請汴城
[121-16b]
四月甲子起役六月戊申畢工凡四十三里自任村沙
谷至河隂瓦亭子并氾水關北通黄發漕運運河長五
十一里河兩岸為堤總長一百三里間所占官私地二
十九頃已引洛水新口斗門通流入汴候水調匀可塞
汴口乞徙汴口官吏河清指揮於新開洛口從之同/上
孝宗淳熈六年三月丁丑宰執奏事上曰諸路漕臣職
當計度欲其計一道盈虚而經度之也今則不然於所
部州郡有餘者取之不足者聽之逮其乏事從而劾之
[121-17a]
吾民亦被其擾矣朕今以手詔戒諭之俾深思古誼視
所部為一家周知其經費而通融其有無亷察其能否
而裁抑其耗蠧庶幾郡邑寛而民力裕也聖/政
總論攷之詩書如倉積於豳糧峙於申㑹蒐之偹逹於
衛境忽有水旱之變則省耕省歛以為施惠㑹同軍旅
之事則資糧屝屨以供困乏不責天下以取辦也自戰
國以来兵革不息於是漕輓之術起而竭土地之有無
問逺近以應上輸然事已兵休猶不至於甚病漢初漕
[121-17b]
運髙后文景時中都所用者省歳計不過數十萬石而
足是時漕運之法亦未講到得武帝官多徒役衆在闗
中之粟四百萬猶不足給之所以鄭當時開漕渠六輔
渠之類蓋縁當時用粟之多漕法不得不講然當漢之
漕在武帝時諸侯王尚未盡輸天下之粟至武宣以後
諸侯王削弱方盡輸天下之粟漢之東南漕運至此始
詳當髙帝之初天子之州郡與諸侯封疆相間雜諸侯
各據其利粟不及於天子是時所謂淮南東道皆天子
[121-18a]
奉地如賈生說是漢初如此至漢武帝時亦大概有名
而無實其發運粟入關當時尚未論江淮到得唐時方
論江淮何故漢會稽之地去中國封疆遼逺開墾者多
粟不入京都以京都之粟尚不自全何况諸侯自封殖
且如吴王濞作亂枚乗之說言京都之倉不如吴之富
以此知當時諸侯殖利自豐不是運江淮之粟到唐時
全倚辦江淮之粟唐太宗以前府兵之制未壊有征行
便出兵兵不征行各自歸散於田野未盡仰給大農所
[121-18b]
以唐髙祖太宗運粟於闗中不過十萬後來明皇府兵
之法漸壊兵漸多所以漕粟自此多且唐睿明皇以後
府兵之法已壊是故用粟乃多向前府兵之法未壊所
用粟不多唐漕運時李傑裴耀卿之徒未甚講論到二
子講論自是府兵之法既壊用粟既多不得不講論且
如漢漕係鄭當時之議都不曽見於髙惠文景之世唐
之李傑裴耀卿之議都不曽見於髙祖太宗之世但只
見於中睿明皇之時正緣漢武帝官多役衆唐中睿已
[121-19a]
後府兵之法壊兵聚既多所以漕運不得不詳大抵這
兩事常相為消長兵與漕運常相闗所謂宗廟社饗之
類十分不費一分所費廣者全在用兵所謂漕運全視
兵多少且唐肅宗代宗之後加河北諸鎮皆強租賦不
領於度支當時有如吐蕃回紇為亂所用猶多寶應至
徳之間嵗遣兩河諸鎮所以全倚辦江淮之粟議論漕
運其大畧自江入淮自淮入汴自汴入河自河入渭各
自正輸水次各自置倉如集津倉洛口倉含嘉倉河隂
[121-19b]
倉渭橋轉相般運道途之逺此法遂壊自當時劉晏再
整頓運漕之法江淮之道各自置船淮船不入汴汴船
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水之曲折各自便習其操舟者所
以無傾覆之患國計於是足所以唐人議論之多惟江
淮為最急徳宗時縁江淮米不至六軍之士脫巾呼於
道韓滉運米嵗至徳宗太子置酒相慶可見唐人倚辦
於此如此其急唐時漕運大率三節江淮是一節河南
是一節陜西到長安是一節所以當時漕運之臣所謂
[121-20a]
無如此三節最重者京口初京口濟江淮之粟並會於
京口京口是諸侯嚥喉處初時潤州江淮之粟至於京
口到得中間河南陜西互相轉輸然而三處惟是江淮
最切何故皆是江淮發足所以韓滉由漕運致位宰相
李錡因漕運飛揚䟦扈以至作亂以此三節惟是京口
最重所謂漢漕一時所運臨時制宜不足深論到得宋
朝定都於汴是時漕運之法分為四路東南之粟自淮
入汴至京師若是陜西之粟使自三門白波轉黄河入
[121-20b]
汴至京師若是陳蔡一路粟自惠民河至京師京東之
粟自廣濟河至京師四方之粟有西路四條河至京師
當時最重者惟是汴河最重何故河西之粟江無阻及
入汴大計皆在汴其次北方西粟自三門白波入闗自
河入汴入京師雖惠民廣濟來處不多其勢也輕宋朝
置發漕兩處是江淮至真州陸路轉輸之勞其次北方
之粟㡳柱之門舟楫之利若其他置發運如惠民河廣
濟河雖嘗立官然不如兩處之重此宋朝之大略如此
[121-21a]
然而宋所謂嵗漕六百萬石専倚辦江淮其所謂三門
白波之類非大農仰給之所惟是江淮最重在祖宗時
陸路之粟至真州入轉船倉自真方入船即下貯發運
司入汴方至京師諸州回船却自真州請鹽散於諸州
諸州雖有費亦有鹽以償之此是宋朝良法凡以江淮
往來遲速必視風勢本朝發運使相風旗有官專主管
相風旗合則無罪如不合便是奸弊大船之遲速何故
以風為旗蓋縁風動四方萬里只是一等所以使得相
[121-21b]
風旗真州便是唐時楊子江後來宋朝改號曰真州運
法未壊諸州船只到真州請鹽回其次入汴入京師後
來發運嵗漕船謂之發運官船與諸州載米發運申眀
汴船不出江諸州又自造船雖有此約束諸州船終不
應副因此漕法漸壊惟發綱發運未罷及蔡京為相不
學無術不能眀考祖宗立法深意遂廢改鹽法置直逹
法無水處不如此且時奸吏多雖有漕運之官不過催
督起發其官亦有名而無實大抵用官船逐處漕運時
[121-22a]
便都無奸計若用直達法經渉嵗月長逺故得為奸所
費甚多東南入京之粟亦少故太倉之粟少似東南蓄
積發運有名無實此召亂之道也宋朝漕運之法壊自
蔡京東京發遣本原大畧如此東萊/文
漕法
唐制凡陸行之程馬日七十里歩及驢五十里車三十
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泝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餘水
四十五里空舟泝河四十里江五十里餘水六十里沿
[121-22b]
流之舟即輕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餘水
七十里
漕數
漢初嵗不過數十萬石武帝時度四百萬石唐初不過
二十萬石 太宗時河南陜運一百八十萬石 開元
中崔希逸嵗運百八十萬石 天寳中毎嵗水陸二百
五十萬石 代宗時劉晏嵗百一十萬石劉晏後浸减
至李巽乃復如晏之多後漕益少江淮米至渭橋纔二
[121-23a]
十萬斛通/典
宋太平興國始制汴河歲運江淮秔米二百萬石豆百
萬石
大中祥符初七百萬石此最登之數也 天禧末諸州
水運上供金帛緡錢二十二萬一千餘貫兩端疋珠寶
香藥三十七萬五千餘斤
太宗時歲漕江浙米四百萬石 景徳三年上供六百
萬石永為定制用發運李溥之請也至天聖四年或增
[121-23b]
置六百五十是歲以吳耀卿言詔減五十萬石
漕費
秦三十鍾致一石
漢武伐西南夷率十餘鍾致一石
唐都長安初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馱陸運
至陜而水行來逺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率
一斛而得八斗為成勞而陸運至陜率兩斛計庸錢千
 又𤣥宗時所出水陸之直增以函脚營窖之名民間
[121-24a]
傳言用斗錢運斗米
漕運得人
唐有裴耀卿劉晏韓滉
宋范旻為淮南轉運使太宗謂曰江淮之間輦運相繼
實我倉廪卿之功也旻曰唐貞元中江淮輸米纔十萬
石今每嵗輦運倍於貞元上曰知卿有功要/覽 三司張
方平畫漕運十四䇿富弼讀於上前漏盡十刻上太息
稱善悉如所啟施行弼退謂方平曰自慶歴以來公論
[121-24b]
食貨詳矣朝廷毎有損益必以公奏議為本其後未朞
年而京師有五年之蓄
宋朝置官
宋置淮南浙江湖路都大發運使副使都監以朝官以
上或諸司使充 至道元年兩浙發運使始於淮南創
值廨三年罷發運使自後並以淮南轉運使領其務
景祐元年罷江淮發運使五年復置會/要
 羣書考索後集卷五十五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