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五十二
[118-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五十二
            宋 章如愚 編
  財門
   漕運
言兵之患財賦之不足過計也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千
里饋糧士有飢色賦者兵之所急而不足以為患何邪
及觀周禮國用悉見於九式而獨於軍旅之費不與焉
[118-1b]
當是時兵農不分而國無養兵之費司馬所掌而軍政
屬焉而又設六軍之衆軍賦所出卒因井田之制自地
方一里而為井而至於成方十里自成十為終而至於
同方百里自同十為封而至於畿方千里截然有序於
是而有税有賦而兵食所仰以是盖先王之時自都逹
境十里有飲食三十里有委五十里有積以待師旅又
有委人軍旅共其委積疆埸有積倉之具徹申伯土疆
以峙其糧而左氏亦云衛取於相土之東都以㑹王之
[118-2a]
東蒐定四年/積倉於豳峙糧於申㑹蒐之備逹於衛境
天下之富藏亦可見矣春秋之世猶有存者齊桓之師
陳鄭欲供資糧屝屨僖四年/晋文城濮之役館榖楚地
三月楚師伐庸自廬以往振廪同食烏有賫糧轉送者
耶秦人貪於聚歛以千八百國之民自養賈山/雖瀕海
之粟亦致京師伍被傳/丁男力耕不足糧餉滎陽又置
敖倉亦聚逺方之粟負海之郡轉輸河北率三十鍾而
致二石先王之制蕩然矣漢因秦敖倉之舊嵗漕闗東
[118-2b]
粟以給京師自是而後漸致其弊淮南地逺或數千里
遥屬於漢而吏卒遥役往長安道中衣装悉自備吴楚
兵起長安中列侯從軍者皆貸子錢以自餉西南夷役
負擔餽餉費千金鍾致一石而戰士之祿塞卒之糧班
班見於信史食貨志與霍去病傳/按大司農職凡郡國
所積錢穀隨時轉送以供國用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
為報給損多寡取相給足大農錢盡則以少府續之夫
移郡國之財以給邊費自為勞擾而已此轉漕之病所
[118-3a]
以相望於秦漢而下也故耿夀昌在宣帝請糴三輔𢎞
農等郡榖以給京師而省闗東漕卒亦可見也唐都長
安而闗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
備水旱故嘗轉漕東南之粟髙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
而易贍水陸漕運嵗不過二十萬石髙宗以後嵗益増
多江淮漕米至於東都陸運至陜其費不貲開元中裴
耀卿請罷陜陸運而置河口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轉
粟於倉而去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
[118-3b]
而河陽栢厓太原永豐渭南諸倉節次轉運故三嵗漕
七百萬石省陸運錢三十萬緡代宗廣徳中劉晏專領
轉輸晏為歇艎又江船二千艘自揚州至河隂江船不
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
之運積河隂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嵗轉
運百一十萬石
   常平義倉
成周養民之法縣都有委積倉廪有分頒振荒䘏災具
[118-4a]
載禮典古先聖人法制豫防俾嵗雖凶而常豐民雖貧
而常足者罔不由此唐自太宗立口分田以制民之産
設租庸調以歛民之財市無濫征田無横賦民生其時
既富既庶而帝心猶惟惠民之務是講是求貞觀三年
戴胄言隋固有社倉儲民所輸以備一嵗民免饑饉時
號良法今聖仁在御約已便民無復遺利社倉之制尚
未及舉臣愚謂可倣隋舊法立義倉以廣儲蓄乃自王
公以下爰及衆庶計墾田之數畆税二升粟麥秔稻隨
[118-4b]
地所宜鄉之寛狹田之登耗悉為定制商賈無田者以
户為九等自石至斗其數有差貯之州縣以備歉嵗於
是四海之廣廪庾相望隨致斗米三錢之效言唐治者
以太宗為首義倉之立不為無助也厥後明皇開元踵
而行之申賑給之法嚴變易之禁致治之美相與比隆
彼漢之文景太倉有紅腐之粟百姓有家給之效顯宗
永平粟直止三十立常滿倉於京師可謂盛矣乃不能
設歛散之法以垂無窮回視太宗之制一何異歟栁宗
[118-5a]
元作貞符鋪張有唐受命之懿有曰鄉為義廪歛發謹
飭嵗丁大浸人似有年端不誣已其後洛相豳并秦蒲
等州各有儲蓄有九年五年之制又自别為常平倉至
肅宗時第五琦請天下常平倉皆置庫以蓄本錢趙賛
請竹木茶漆稅十之一以贍常平本錢皆常平之事也
宋義倉始於建隆而復備於慶厯常平立於淳化而廣
於景徳
   蓄積
[118-5b]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
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雖有水旱民無菜色周官遺人掌
邦之委積以待施惠自鄉里而至於闗市自野鄙而至
於都縣莫不皆有委積倉人則掌粟入之藏以待邦用
廪人掌九穀之數以詔穀用如積倉於豳峙糧於申㑹
蒐之備逹於衛境天下之藏亦可見矣秦人盡歛天下
之財賦負海之粟歸於京師男子力耕不足糧饟西漢
之興髙帝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無盖藏於是省法約
[118-6a]
禁輕田租十五而税一轉漕闗東粟以給中都官嵗不
過數十萬石孝文恭儉節用勸課農田故賈誼有論蓄
積之疏以為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漢之為漢幾四十
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於是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
晁錯有廣蓄積之䇿以為明主廣蓄積以實倉廪備水
旱故民可得而有於是募天下入粟縣官以拜爵除罪
是以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而不可
食孝武外事四夷内興功利役費並興而民去本故末
[118-6b]
年海内虚耗而趙過代田之䇿始事務本用力少而得
穀多宣帝時耿壽昌請置常平倉以省漕運唐太宗時
備㓙荒則有社倉從戴胄之議則又置義倉其後又置
常平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故貞觀間斗米三錢行旅
不賫糧開元之際海内富貴米斗之價不過十三末年
用不知節錢榖之臣始事朘削漁陽之變民物廢耗天
下蕭然藝祖建隆之初命朝臣以掌倉廪淳化之時又
置常平倉河東之地立和糴之法真宗咸平之間則惠
[118-7a]
民又有倉矣仁宗嘉祐之間則廣惠又有倉矣
   鹽鐡酒茶
鹽鐡酒茶皆起於漢唐兵興之時而皆足以裕國昔猗
頓於塩池煑塩與王者埒富而蜀之卓氏即鐵山鼓鑄
而富至童八百人自鄭當時薦齊之大鬻塩與南陽之
大冶而鹽鐡悉在官郡國置鹽官者三十九鴈門沃陽
有長丞焉置鐡官者五十一而不出鐡者有小鐡官焉
天下之私煑鐡器者有刑故董仲舒曰今鹽鐡之利二
[118-7b]
十倍於古元始之間賢良文學議罷鹽鐡而桑大夫力
争之惟恐國用之不足此漢鹽鐡之大畧也唐之鹽池
十八井六百四十皆𨽻度支第五琦初變鹽法盡𣙜天
下鹽斗加其價自兵起後不足供費劉晏於是上塩法
輕重之冝以塩利多則州縣擾惟出塩鄉因舊吏亭户
糶商人縱其所之江嶺去塩逺者有常平鹽每商人不
至則减價以糶民官収厚利而人不知貴晏之始至也
鹽鐡嵗纔二十萬緡至大厯末六百餘萬緍天下之賦
[118-8a]
鹽利居半至於李巽繼之三倍晏時此唐鹽之大略也
酒之𣙜也始於漢自武帝天漢三年始漢𣙜酒而唐初
無酒禁肅宗時禁酤酒元和間罷京師酤肆以𣙜酒錢
隨兩税青苖歛之凡百五十萬餘緡茶之税也始於唐
自趙賛在徳宗時税天下茶張滂繼之自是嵗得四十
萬穆宗時王播乃増天下茶税
   和糴
開元中西北邊數十州常宿重兵地租營田皆不能贍
[118-8b]
始用和糴之䇿有彭梁者請行糴法於闗中命増時價
什二三和糴東西畿粟各數百萬斛江淮所運租自是
闗中蓄積羡溢車駕不復幸東都矣天寳中嵗以錢六
十萬緍賦諸道和糴貞元初吐蕃刼盟召諸道兵十七
萬戍邊月給粟十七萬斛皆糴於漢中徳宗興元初詔
所在和糴上入趙充竒家問百姓樂乎對曰和糴而實
强取不識一錢愁苦如此何樂之有憲宗即位之初有
司以嵗豐稔請畿内和糴當時府縣促督限有稽違則
[118-9a]
廹蹙鞭撻甚於賦税號為和糴其實害民貞元八年陸
贄上書請令户部以二十萬付京兆令尹令糴米以補
渭橋之闕斗用百錢以利農人以百餘萬付邊鎮吏糴
十萬人一年之糧自是詔西北邊貴糴以實倉儲邊偹
浸充仁宗時韓琦論和糴之弊曰若非髙於市糴何人
肯糶於官力請増價 太祖建隆元年河北豐稔命使
添價散糴以惠貧民 太宗淳化二年京畿大穰遣使
増價以糴貯於近倉
[118-9b]
   財用
九賦之歛財賄九式之節財用則冡宰掌之頒其貨於
受財之府頒其賄於受用之府太府掌之職内以掌邦
之賦入職賦以掌邦之賦出職幣則又振掌事者之餘
財而上之用財用則必攷于司㑹此成周之所以無乏
用也秦人盡數歛天下財雖負海之粟亦歸之京師賈
山所謂千八百國之君自養者也漢量吏禄度官用以
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至封君湯
[118-10a]
沭邑皆各為奉養不領天子之經費孝文用晁錯之䇿
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免罪孝景三十税一其後
復修賣爵令及徒復作府庫餘財京師之錢至鉅萬貫
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至陳腐而不可食武帝之時患
幣之輕也而鑄白金造皮幣患商賈之重而筭舟車及
緍錢賣爵免罪矣郡國置農官矣行均輸矣𣙜鹽酒醋
矣日用宜滋益矣然而忽有水旱之變往往不給昆邪
之降至不能具三萬乘兩軍之出塞戰士頗不得禄何
[118-10b]
直若是凛凛也盖漢武帝承文景富庶之後内多欲而
外事兵役徒見其取諸民之未病也則重賦歛而不拯
䘏曽不知文景休養生息之餘所頼以扶持而海内虚
耗之弊始於末年見之唐之始授人以口分世業之田
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其用之也有節盖其蓄兵以府
衛之制故兵雖多而無所損設官有常員之數故官不
濫而易禄明皇初至於開元國用猶足天寳以來外奉
軍兵於是韋堅楊愼矜王鉷楊國忠各以裒刻進代宗
[118-11a]
時劉晏用𣙜鹽法以充軍國之用其始江淮鹽利不過
四十萬季年乃六百萬用漕運法以轉相給受毎嵗運
鹽或至百餘萬斛排商賈以制低昂常操天下贏貨以
佐軍興雖拏兵數十年歛不及民而用度足徳宗用楊
炎因租庸調法壊遂作税法取大厯中一年科率多者
為兩税法其後朱泚之反用益不足而借商之令出陳
京請借富商賈錢陳少遊請増本道税錢趙賛請税緍
錢除陌錢已而又有析紬曰進奉曰宣索曰和市此大
[118-11b]
厯之數再倍矣故陸贄上疏言兩税新制竭耗編甿以
錢為賦其害尤甚徳宗自居奉天儲蓄空窘朱泚既平
於是屬意聚歛有日進又有月進自裴延齡用事益為
天子積私財而生民重困憲宗罷進奉而分天下之賦
以為三一曰上供二曰邊使三曰留州及用皇甫鏄由
是益刻剥矣 宋制三司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
入朝廷未嘗與也一歸三司總塩鐡度支户部計省使
其所掌之財勘磨財賦則悉置磨勘司造作軍器則歸
[118-12a]
之霄案水土之正則𨽻之修造河防之役則歸之河渠
案且國家工役之費無出於三事其所用為耗蠧之大
者必欲三司使縂之乃可節以制度也
   税賦
古者冡宰以九賦歛財用自邦中之賦而至於幣歛之
賦取之為有度太府以式法受財用自闗市之賦以待
膳服至於幣餘之賦以待賜予而用之為有節載師之
近郊十一逺郊二十而三則取於田者不至於過㕓人
[118-12b]
掌歛市絘布總布質布罰布㕓布而入於泉府則取之
於市者不至於多自秦人以頭㑹箕歛之法盡括天下
之財賦而民不能以聊生漢興田租十五而稅一或三
十而税一或五十而税一或賜其田租之半或令民無
出今年租則其賦為甚薄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亦出
賦錢百二十民生七嵗至十四出口錢賦又戍邊則曰
更賦則其賦為有利觀文帝時諸侯無入貢郡國無來
獻除田租税闗無用傳弛山澤之賦惟市肆之租不聞
[118-13a]
蠲减之詔往往以抑末之故也武帝之時舟車緍錢則
有筭鹽鐡酒醪則有𣙜其所以司歛藏輸納之職田租
則領於司農渠田則入於少府假民之田則有稻田使
者掌焉池苑之所田者則有水衡掌焉海租則歸之海
丞魚鹽則歸之魚官用度疑若有餘也然貫朽紅腐之
效不復見於武帝之世而大農錢盡賦税耗竭文帝之
時有是乎方唐之初授田百畝嵗輸粟稻謂之租此所
謂税也丁則嵗嵗輸綾絹絁布謂之調用人之力嵗二
[118-13b]
十日不役則收其庸此所謂賦也自貞觀至開元未嘗
有所變也天寳以後供億不常漸隳經制肅宗始用第
五琦𣙜鹽劉晏繼之其初鹽利嵗四十萬緍至末年則
六百餘萬徳宗始用趙賛𣙜茶張滂繼之茶利嵗以四
十萬緍至其後則増倍矣楊炎始取軍興以來非法賦
歛如急備如供軍如折估如宣索之類皆合之以為兩
税陸贄以為兩税新法耗竭編氓日月滋甚則賦歛之
重至於兩税極矣而猶以為不足如借商錢如税間架
[118-14a]
如筭除陌如日進如月進方且源源而未巳何開元以
前取之少而用不至於乏天寳以後取之加多益以不
足也昔歐陽文忠公作唐食貨志始叙租庸調之制謂
其始也用之有節畜兵以宿衛故兵多而無損設官有
常員故官不濫而易禄此所以善也其後兵冗官濫而
用度之數復不節此所以弊也 宋乾徳之初諸州民
田有荒甚者即蠲其租不待奏 太平興國之間津渡
鏁税有仍五代之舊者一切罷去天聖中兩税之外不
[118-14b]
許發運如税茶鹽課虧則不使三司増額
漢世祖入則有田園山澤門闗市肆之租舟車緍錢
則有筭鹽鐵酒醪則有㩁郡國供貢與夫均輸平凖
之利國賦筭缺/ 賦與夫免更之錢其外則又有贖
罪賣爵之目焉其所以司歛藏輸納之職則田租領
於司農矣而渠田入於少府陵田入於太常而假
民之田則有稻田使者掌焉池苑之所田者又有
水衡掌焉其所謂賦入之最多者曰鹽鐡則始之
[118-15a]
於司農最後又分於水衡矣若其山海池澤之税則主
之少府以給供養故海租歸之海丞少府之属也市肆
之租本給供養不領經費則少府事也酎金所以供宗
廟嘗酎之用而少府省之其他闗租則掌之闗都尉贖
罪之錢則典之北軍尉而司農之職除田租鹽鐡之外
則舟車緍錢酒𣙜均輸平凖口賦筭賦賣爵之類而已
及改其支用之目則山川園池市肆租税之入以為私
奉養田租以給軍食筭賦錢則治庫兵車馬而又取口
[118-15b]
賦養天子之餘以補之過更錢以給更卒酎金以供祭
祀闗税以給闗市罰錢以給北軍之用而鹽鐡舟車緍
錢之利與夫郡國租入之類則以供軍興至於軍市租
則又或以給士卒焉觀此則漢財賦之歛藏調用之目
畧可覩矣觀文帝時諸侯無入貢郡國無來賦除田税
租闗無用傳弛山澤賦惟市肆之租不聞蠲减之詔正
欲抑末趨本也武帝之時患幣之輕也而鑄白金造皮
幣患商賈之重也而筭舟車告緍錢賣爵免罪郡國置
[118-16a]
農官矣行均輸𣙜塩酒酤矣財用宜益滋也然而忽有
水旱之變往往不給昆邪之降至不能興三萬乘兩軍
之出塞戰士頗不得禄何直若是凛凛也秦之商君漢
之晁錯其為術刻矣而其治財猶知本末至如後世一
切用商君之法使民耕織致粟帛布復其身晁錯之法
使民入粟買爵而勿收其租武帝承文景富庶之後内
多欲而外事兵役彼徒見其取諸民之未病也則重賦歛
而不卹曽不知文景休養生息之餘所頼以扶持而海
[118-16b]
内虛耗之弊始於末年見之自其兵役之興而轉移餽
餉之煩也而農民困自其斡鹽鐡置均輸筭商告緍也
而商人困自其賣爵而得以免罪也而富民困自其立
轉遷之法而入財補郎也而世家之子弟困自其差出
馬也而封君之吏三百石以上困自其造皮幣省酎金
也而列侯困雖然民田什五税一宜歸之大司農諸倉
悉在郡國嵗漕闗東粟給中都僅不過數十萬石而已
筭賦為錢百有二十古之所以供士馬車徒之費而今
[118-17a]
所謂調也然十月朝獻其入司農者纔六十三而在郡
國者尚五十七也更之不役者出平價今所謂庸也而
更卒庸錢悉在州郡盖時以假貸貧民彼其視天下猶
一家也財粟之積在在而有忽有水旱之變夷狄盗賊
之虞則即用其民即發其粟即調其車馬器械是故雖
有災變而莫為之憂漢之所謂有瓦觧而無土崩者其
或以此唐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開元以後天下
户籍乆而不更造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其後兵興
[118-17b]
財用益出而租庸調法弊壊自代宗時不以畝定税而
歛以夏秋徳宗用楊炎遂作兩税置兩税使以總之量
出制入户無主客以居者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取
大厯中一年科率多者為兩税定法然法既行民力未
及寛而朱滔王武俊田悦合從而叛用益不足而借商
之令出韋都資陳京請借富商錢淮南陳少遊請増本
道税錢趙賛閲商賈之錢舟緍税二十竹木茶漆税十
之一以贍常平本錢其後請税間架筭除陌及朱泚平
[118-18a]
天下户口三耗其二貞元四年詔天下兩税審等第髙
下三年一定自初兩税貨重錢輕既而物價愈下所納
愈多雖賦不増舊而民愈困矣度支以貨物頒諸司皆
増本價為虛估以給之而謂之折納復有進奉宣索之
名改科役曰召雇率配曰和市以巧避微文比大厯之
數再倍陸贄上䟽請釐革其甚害者其言兩税新制竭
耗編甿以錢為賦其害尤甚然徳宗自居奉天儲蓄空
窘朱泚既平於是屬意聚歛常奉之外進奉不息西川
[118-18b]
節度韋臯則有日進江西觀察李亷則有月進淮南節
度杜亞等以常賦入貢名曰羡餘其外又有進奉刺史
進奉自裴肅始判官進奉自嚴授始自裴延齡用事益
為天子積私財而生民重困憲宗罷進奉而分天下之
賦以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皇甫鏄遂由
是益刻剥穆宗時錢重物輕比兩税初大率加三倍帝
亦以貨輕錢重民困而用不充詔百官議革其弊而議
者多請重挾銅之律楊於陵曰王者制錢以權百貨古
[118-19a]
者權之於上今縻之於下昔散之四方今藏之公府昔
廣鑄以資用今减爐以廢工昔行之於中夏今洩之於
邊裔今宜悉輸之以布帛榖粟由是兩税上供留州皆
易以布帛租庸課調不計錢而納布帛云嘗厯攷唐一
代財貨損益盈虛而切有疑焉方唐之初其取於民者
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家則有調自貞觀至開元
未嘗有所更變也天寳以後供億不常漸隳經制肅宗
始用第五琦𣙜鹽劉晏繼之其初塩利四十萬緍至季
[118-19b]
年則六百餘萬矣徳宗始用趙賛𣙜茶張滂繼之茶税
嵗以四十萬緍至其後則増倍之楊炎始取軍興以來
非法賦歛如急偹如健軍如折估如宣索之類皆合之
以兩税陸贄以為兩税新法竭耗編甿日月滋甚則賦
歛之重至兩税極矣而猶以為不足如借商錢如税間
架如筭除陌如日進月進方且源源不已何開元以前
取之少而不至於乏天寳以後取之加多而益以不足
也竊求其所以制兵者而得其説焉盖唐因舊制立府
[118-20a]
兵之法有事則出而為兵無事則隐之於農則有為兵
之利而無當兵之害此其所以取之少而用之不乏也
自明皇以府兵耗散用張説之議變府兵為廣騎朝廷
有禁兵藩鎮有衛兵兵農於是乎判故雖安平之時而
不免饋餉之費此其取之多而用常不足也抑嘗合漢
唐而論之漢之法比於三代為重當時有所謂卒更踐
更過更又有筭賦獻賦取於民者非一疑若非甚苛而
民不告病者惟於農甚優而田税則甚輕如髙帝十五
[118-20b]
税一孝惠復行之文帝今年賜田租之半明年又除民
田租至景帝則又三十稅一其待農者既厚故其他賦
雖重亦無害也武帝悉意改作費用百出桑洪羊孔僅
謀利紛然至於海内虛耗然輪䑓之詔一下而民有息
肩之意者盖當時取民之法固為甚苛而漢家二十税
一之法猶存而不改雖商賈重困於農則無加損觀西
域傳曰當時有司亦請益民賦三十以助邊用而帝不
從至于唐租庸調亦良法也柰何徳宗從楊炎之請遽
[118-21a]
變為兩税使其他雜賦有出於商賈漆林之征者亦併
取給於田是雖曰省賦而農民之蠧亦甚矣此終唐之
世民無聊生而亂亡隨之也
   唐賦税鹽茶酒錢楮坑冶銅禁
宋朝生財之法多因於唐今日乏財之患乃甚於唐愚
嘗讀唐食貨志而竊疑之昔歐陽公作唐書諸志而其
於食貨尤詳曰賦税曰茶鹽曰𣙜酤曰銅錢曰飛錢曰
坑冶曰銅禁皆次第而歴言其本末是非特為唐設也
[118-21b]
所以見我朝之源流相因如此也自今觀之租庸調之
後易以兩税是時唐都長安常入東南之粟以給闗中
肅代之世兩河用兵費用百出當時大半之用出於東
南是唐之賦税不見其不足唐之鹽利皆𨽻度支自第
五𤦺始變鹽法而權天下之鹽及劉晏上塩法輕重之
冝縱商人之所之故晏之始至也塩利嵗纔四十萬緍
至大厯末六百餘萬緍是唐之塩法不見其不足茶之
有税始於趙賛張滂繼之嵗得錢四十萬其後王涯置
[118-22a]
㩁茶使而㩁茶之法始於此矣是茶之在唐未嘗乏也
唐初雖無酒禁自廣徳中定天下酤户以月收税其後
以㩁酒錢隨兩税青苖歛之凡天下酤酒錢百五十六
萬是酒之在唐未嘗乏也劉晏易江淮鹽炭以廣鑄錢
嵗得十餘萬韓洎請復洺源廢監而起十爐嵗得錢七
萬餘緡是鑄錢之利又盛於唐唐自憲宗止有飛錢之
制令商賈至京師委錢於富家而以輕装趍四方合劵
乃取號為飛錢是楮幣之端又原於唐唐之銀銅鐡錫
[118-22b]
一百六十餘萬韓洄建議請山澤之利宜歸王者自是
皆𨽻於塩鐡使是坑冶之利在唐為盛貞元之初張滂
奏江淮鑄銅為器文宗時李珏請禁銅器一切市之於
官是禁銅之法在唐為嚴今日之賦税亦唐法也而又
有所謂和買又有所謂折帛而大農常患於或損今日
之鹽法亦唐法也而又有所謂舊鈔又有所謂新錢而
塩課常患其或虧今日之茶法豈非因於唐乎長引短
引嵗有定數而州縣征商常不及額今日之酒酤豈非
[118-23a]
因於唐乎户部之犒賞不聞贏餘州縣之贍軍不聞溢
數錢之在今也有邊闗漏泄之弊有鉟銷鼓鑄之弊雖
嚴其禁而錢愈不見其多楮之在今也有兌易折閲之
弊有偽造換易之弊雖嚴其法而諸弊不見其重坑冶
之利非不置使以專掌而採於山者有限而生於地者
易窮銅器之禁非不申明其法以嚴禁而今日稍稍知
懼數月之後浸以如故何乃用唐之法而終不能以如
唐歟豈古今之異宜而事勢之不相類歟豈法制之未
[118-23b]
備而不能窮其利歟又豈非謀議之臣尚有餘智而未
能以悉計歟非也蓋唐劉晏李巽韓洄之徒或爲户部或
為度支或為轉運或為鹽鐡皆能通知其財貨之本末
而後隨其盈虛損益之勢斟酌而斡旋之故能使利源
不竭而國頼其用今之尚書版曹所以總財貨之權其
次則有司農有常平有轉運坑冶往往朝而處之暮而
易之未有能通知其本末之所在者雖知其賦税之當
减者也茶塩之當去也㩁酤之當罷也鑄錢之當多也
[118-24a]
楮幣之當重也坑冶之不可以不盈也銅器之不可以
不禁也大抵隨事而議隨弊而救而不深明其所以然
之故此其患在於士大夫以財賦之職為假途也天下
之事皆易知惟財計之弊非深明其利害則未易論也
况利源之在天下本末常竭而今日東南之地又自古
財用之區曩時之國於此者玉帛之餘波及他國封於
此者銅鹽之利徧於天下或獨倚辦偏方以成鼎峙之勢
或專領江淮以當租税之半而國家全盛之時備禦西
[118-24b]
戎北狄宿兵方饒使無缺事亦皆仰給於東南安有曩
時皆然而今獨不然耶執事試以愚言思之財用之乏
非所憂也
   錢
錢法自九府圜法始而鼓鑄之官於周典無所可攷景
王鑄大錢之日尚未聞有禁令而秦漢之間始聞其説
意是法之立其自秦始乎漢之錢法凡九變自初變泰
錢而用莢錢高后變為八銖變而為五分即莢錢之制
[118-25a]
也已變為四銖其文半兩而重不稱然自文景皆用其
法迄無變更而建元元年始輕之為三銖焉自此錢法
盖多變矣或為半兩或為三銖或為五銖然自五銖行
後民多盗鑄乃始鑄赤仄錢以一當五後患民之盗鑄
乃更令上林三官鑄錢而錢法始定夫錢禁之嚴亦自
漢始凡盗鑄者棄市而鄰五家坐之闌出徼外亦案沒
入文帝最為仁民之主至雜錢罪黥之刑乃創見於此
時賈生曰鑄銅錫為錢敢雜以他巧者其罪黥武帝之
[118-25b]
世乃復定鑄錢棄市之律及赤仄錢不行之後卒始思
其弊令郡國毋得鑄錢舉郡國之銅悉輸之上林三官
銅不布於郡國而盗鑄始息五銖之錢得以乆行者銅
禁之功也隋末行五銖錢天下盗起私鑄錢行鐡葉裁
皮糊紙皆以為錢髙祖入闗民間行淺環錢其制輕小
凡八九萬纔滿半斛武徳四年鑄開元通寳積十錢而
重一兩得輕重小大之中至開元二十五年詔出銅所
置監鑄開元通寳而京師庫藏皆滿自秦漢以來錢弊
[118-26a]
不知其幾變如晉之比輪陳之六銖漢之八銖梁之兩
柱後周之曰五行曰大布曰永通萬國唐之乾元及第
五𤦺之重輪乾元此皆失之太重者也漢之榆荚後魏
之曰水浮曰風飄曰鵝眼宋之曰綖環曰菜子曰荇葉
曰吳之沈郎錢此皆又失之太輕者也惟漢之五銖與
唐之開元最為折𠂻今以唐攷之韓洄在徳宗時請復
洛源廢監而起十爐嵗七萬二千緍劉晏易江淮銅鉛
薪炭以廣鑄錢嵗得十餘萬緍此廣鑄之説也自是而
[118-26b]
錢日増故楊於陵在穆宗時曰昔廣鑄以資用今减爐
而費工昔行之於中原今洩之於邊裔正謂此也貞元
初張滂奏禁江淮鑄銅為器惟鑄錢而已文帝時李珏
請加罏鑄於是禁銅器官一切為市之及武帝廢浮屠
法李郁彦請毁銅像鐘磬而州縣銅益多此禁銅之法
也故劉秩曰銅之為噐則不如鐡鐡之為器則不如漆
禁之無害禁於人則銅無用銅無所用則益錢益錢則
錢之用給矣正謂此也
[118-27a]
   楮
楮幣之法萌於漢代皮幣武帝以公上之用不給於是
造白鹿以為皮幣或為馬或為龍或為龜各有其眞而
不紊國用頼以少舒至於唐又有飛錢之制憲宗令商
賈至京師委錢富家以輕装趍四方合劵乃取號為飛
錢即楮所由起也真宗時張忠定公詠鎮蜀以鐡錢重
不可貿易於是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繒始於祥符仁宗
時冦瑊以蜀人交子起民争訟議者請官自置務可以
[118-27b]
利民而止其爭蜀人至今為便 紹興之三十二年都
茶場始置務乾道之四年而㑹子始行用時兩界雜沓
二千萬緍而止逮淳熈甲午而衍之為四千一百二十
萬緍考其初用於乾道之四年而已聞折閲於乾道之
九年外路之觧發民間之輸納官吏之餼給並以錢㑹
中半為令則九年之措置也封樁之現錢為樁計者五
百三萬有竒而江上之積亦多南庫以金銀収換㑹子
凡四百餘萬而行於外者纔二百萬故淮東西南總乞
[118-28a]
以金銀兑換則㑹價髙而金銀低錢良臣申乞民間入
納則現錢多而㑹子少故孝宗於量行支降之時未甞
不存詳細究講之意豈有去七十年之乆而挾制扶持
之不給乎今之十六界為緍計者一億二千九百二十
五萬今之十七界為緍計者一億三千九百八十六萬
七千有竒計南界新楮之數乃又溢於未易舊楮之前
先之紹定之欎攸而十六界已出其一億八百三十餘
萬矣繼之以収楮而十六界盡出矣又繼之以用兵而
[118-28b]
十七界之緍大出矣
 
 
 
 
 
 
 羣書考索後集卷五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