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五十一
[117-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五十一
            宋 章如愚 編
  民門
   風俗
古者一道德以同俗齊七政以防民自五家之比至於
五州之郷使之相保相受而又以本俗六安萬民聨兄
弟以同其恩聨師儒朋友以同其義先王尚以謂民之
[117-1b]
觀聴志慮不可不一而上之好惡不可不示也故大司
徒以五禮六樂教民而在上無異教掌道王之徳意志
慮而在上無異政合萬民以通其財以同其量度而在
下無異尚除其怨惡同其好惡而在下無異情而訓萬
民又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正歲則布而訓四
方而觀新物是以人無異心而天下如一家則其風俗
可謂同矣自秦以來貴變詐而務峻刻使風俗薄惡人
物囂頑徳色誶語之風歴數十年而不改天下之風俗
[117-2a]
嘗趨於薄矣西漢髙祖之興改制易俗而蕭曹又以寛
厚清浄為天下先孝文復恭儉道徳於其上而萬石君
東陽侯張廷尉相與崇長者之風黜憸利之習河南守
呉公蜀守文公皆謹身率先以移河南巴蜀之俗日歸
於厚自武帝以來好大喜功而吾丘壽王嚴安朱買臣
之徒皆以辨説侍左右而張騫輩又大言無當自詭而
天下之風俗嘗侈於虚矣孝宣中興總核名實吏上計
簿預為欺謾以避其謀者必使御史按察其非實用法
[117-2b]
或持巧心増辭飾非者則詔二千石察而勿用是以文學法
理之咸精其能吏稱其職民安其業於是天下之風俗復
歸於實魏晉以來稍慕通達天下賤守節而貴清虚竹林
之遊輕滅禮法士大夫争慕效之而王衍之流又得以浮
誕為羙弛業廢職而天下之風俗又趨於浮矣歴江左數
百餘年而猶有存者盖至於唐太宗約己治人開文學舘
以崇儒重道而房𤣥齡収采人物杜如晦參謀軍事戴
胄之執法必歸於是魏徵之諌諍必糾其非刑罰之言
[117-3a]
黜而不用而仁義之説堅守力行是以官有常職田有常
産家給人足而放僻邪侈之行不作貞觀之時不三四年而遂
致太平外户不閉行旅不賫糧斷獄之數嵗止二十九於是天
下風俗復歸於醇也宋以深仁厚澤涵養天下至於天聖明
道之間百姓皆自衣食以樂其生戴白之老安坐以嬉童兒
幼稚什伯為羣相與鼓舞於里巷之間仁宗恭已無為其
上而執政大臣實得以參可否晏世無以異於漢文景之盛
時民生及識五代之亂者益於是與世相忘矣故蘓公軾有曰
[117-3b]
生於野者不願為公侯藏於家者且多於府庫則民俗為
可知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
以犯顔敢諫為忠則士大夫之風俗為可知矣至上書闕
下則曰仁祖德澤在人風俗知義社稷乆安終必賴之
   井田代田限田均田永業口分世業籍田
井田之法自黄帝而逮於周其法始大備鄉遂之間井
牧有法始於九夫之井而井方一里終於四縣之都而
都廣一同從之有溝洫横之有甽澮大司徒之造都鄙
[117-4a]
辨其不易再易之有差遂人之辨郊野别其上地中地
下地之等其受田則由百畆而差之至於二百畆其列
等則由上農夫而辨之至下農夫疆里有常度分畫有
常數地利足以食人人力足以闢地至商鞅遂廢井田
開阡陌收功一時而後世不勝其弊其後不可之制起
於趙過一畆三畆嵗代其處善田者令學養苗之狀亡
牛者教以人耕之法命卒於官儒教民於邊郡此代田
之制而漢武行之也限田之議出於石苞謂王公以國
[117-4b]
為家京城宜不復有田宅今可限之自國王公侯以至
於丁男丁女皆有降差此限田之制而晉武行之均田
之法男子四十畆婦人止二十畆户絶者以為公田刺
史十五頃縣令以上六頃其田則更代相付此李安世
之議而行於後魏孝文之時永業之制男子十五皆有
田畆婦人十五皆有營業又令男子十八而受田六十
而免役此北齊孝成之制而行之於清河之時也後周
伯政之初置司均之官掌田里之政視户口之衆寡而
[117-5a]
有五畆四畆三畆之宅有家者畆百四十有丁者止百
畆是之謂同均至貞觀之時則有口分出業唐授田之
制有丁者人一頃其八十畆為口分二十畆為永業二
百四十歩為畆百畆為田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為寛鄉
少者為狹鄉授田減寛鄉之半凢庶人徙鄉及貧無以
塟者得賣世業自狹鄉而徙寛鄉者得并賣口分田已
賣者不復授凡授田者嵗輸粟稻謂之租輸絹綾謂之
調用人之力嵗二十日不役者為絹三尺謂之庸此唐
[117-5b]
制之大畧也周世宗嘗夜見唐元稹均田圖慨然嘆曰
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頒其圖於天下期
以一嵗均之此亦有志於古也雖然又有籍田之禮焉
仁宗皇帝明道二年二月十有一日帥羣臣耕於朝陽
門千畆之甸禮也先時一日備祝號太史侍祗命大臣
䖍告於皇天上帝宿乾元殿及日至乗耕根車盛服而
出僕臣以象輅載耒耜陳於仗前遂即於壇壇髙九尺
其陛有四各四十歩堊之以青二壝寛博取容御耕之
[117-6a]
位天子三推禮儀使張士遜以禮畢奏天顔穆然䕫䕫
祗肅計耦耕事訖十一跬而止既復大次則百僚師師
稱慶在所黻座端冕駕言旋歸翌日執爵太極殿公卿
羣有司咸在勞酒已而肆大賚於天下命士遜秉筆記
之四方萬里獲覩二帝三王之盛天地神祗亦罔不懌
其累洽之閎休無窮之偉觀不可尚矣粤自周宣之後
弃禮而不能行逮於漢文綿蕞紹復武昭繼承厥有鉅
定筭田上林之事晉泰始躬耕潘岳作賦貞觀籍田文
[117-6b]
本頌之自晉至唐亦皆循之直美觀而已惟太宗皇帝
始躬耕之匪我仁祖乃罔攸聞嗚呼盛哉
   井田
周禮於都鄙言易不易者地事也於鄉言上地中地下
地者地利也於遂言田萊者地力也司馬之令賦則欲
知其地之厚薄食之多寡故亦以地利言之其實一也
惟遂人上地有萊五十畮為異於鄉與都鄙以鄉之地
狹於遂而都鄙之地又輕於遂故也春秋楚蒍掩書土
[117-7a]
田之事井衍牧沃隰臯大率二牧而當一井漢趙過教
民治田一畮三甽嵗易其處謂之代田與一易再易之
意同也然周禮上地家七人而王制孟子則上食九人
次以八人中地家六人而王制孟子下食亦五人者盖
合禹貢之田上地至下下凢九等蒍掩别楚地自上田
以至衍沃亦九等而周禮所言上中下地三等而已孟
子王制舉上中而不及下周禮舉中地而不及上下耳
書曰濬畎澮距川詩曰惟禹甸之語曰禹盡力乎溝洫
[117-7b]
春秋傳曰少康有田一成有衆一旅則井田溝洫之制
尚矣周禮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
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
任地事以令貢賦遂人凡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
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
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考工記匠人為溝洫
廣尺深尺謂之甽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溝九
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遂方十里為成成間
[117-8a]
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
仞謂之澮司馬法六尺為歩歩百為畮畮百為夫夫三
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成成十為通通十為終終十為
同鄭康成以小司徒為邑甸縣都之别而其名與采邑
同匠人有甽遂溝洫澮之制而多寡與遂人異故言采
地制井田鄉遂公邑制溝洫又謂畿内用夏貢邦國用
商助然先王之為井田也使所飲同井所食同田所居
同㕓所服同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鄉遂
[117-8b]
六軍之所寓豈各授之田而不為之井法乎大田之詩
言曾孫來止而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噫嘻之詩言春
秋夏祈榖于上帝而歌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
十千維耦周官遂人言興鋤旅師有鋤粟此鄉遂井田
之事也鄭氏以鄉遂無井田而又以遂人之法釋詩以
一井之法釋旅師自是戾也孟子曰鄉田同井請野九
一而助則鄉遂之為井田可知矣小司徒九夫為井匠
人亦九夫為井井間有溝自井地言之也遂人十夫有
[117-9a]
溝兼溝塗而言之也然遂人百夫有洫而匠人十里為
成成間有洫則九百夫之地遂人千夫有澮而匠人百
里為同同間有澮則九萬夫之地其不同何邪成間有
洫非一成之地包以一洫而已謂其間有洫也同間有
澮非一同之地包以一澮而已謂其間有澮也成與同
地之廣者也洫與澮溝之大者也於成舉洫於同舉澮
亦其大畧云爾春秋蔿掩為政井衍沃牧而司徒井牧
田野則取名於縣都而已觀二百一十國謂之州五黨
[117-9b]
亦謂之州萬二千五百家謂之遂一夫之間亦謂之遂
王畿謂之縣五鄙亦謂之縣縣都之名豈特施於采邑
哉然則鄉之井地謂之縣都可也
   水利
書曰濬畎澮距川語曰禹盡力乎溝洫遂人夫間有遂
遂上有徑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匠
人廣尺深尺謂之甽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
[117-10a]
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
二仞謂之澮專達於川雍氏溝瀆澮池之禁稻人掌稼
下地以瀦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
水以澮㵼水以溝洫之於田野可决而决則無水溢之
害可塞而塞則無旱乾之患先王之時通九州陂九澤
溝洫絡脉布於天下則無適而無非水利也及井田廢
而阡陌作於是魏史起引漳水以溉鄴田而河内之民
以富漢嚴熊穿洛以為隴首渠而井渠之生自此始番
[117-10b]
係穿渠引汾榖從渭上而底柱之險可毋復漕召信臣
於南陽造鉗盧陂用廣灌溉後漢杜詩復修其業顯宗
王景按山海經河渠書而使修汴渠張純穿陽渠引洛
水為漕而百姓得其利魏賈逵之為豫州也通運渠二
百餘所故謂之賈侯渠鄭渾之為沛郡也興陂碣開稻
田嵗増租入故謂之鄭陂渠云宋開寳中以闗河為恵
民河自新鄭蔡水合貫京師歴陳潁達夀春以通淮右
以五丈河為廣濟河自都城歴漕濟以及於鄆此河洛
[117-11a]
之水利也鄭國鑿涇水以溉田於是闗中為沃野秦以
富强名曰鄭國渠倪寛為左内史穿六輔渠以溉鄭國
髙卬之田故名曰六輔渠白公引涇水以注渭溉田四
千餘頃因名曰白渠鄭當時引渭穿渠漕闗東粟而渠
下之民頗得以溉故謂之鄭當時漕渠班孟堅賦西都
首陳源灌溉之利而盛稱鄭白渠之沃此闗中之水利
也鄧艾自陳潁以東至於夀春開廣漕渠東南有事汎
舟而下於江淮資食遂有儲而無水害唐杜亞之在淮
[117-11b]
南楊州二十四陂輙復湮塞亞乃浚蜀岡渠䟽受敬陂
起隄貫城以貫大舟李吉父築平津堰以洩有餘防不
足而漕流遂通築富人固本二塘而溉田萬頃漢王景
修叔孫敖之芍陂而境内豐治劉義欣引芍陂之舊水
而由是豐稔李襲引雷陂水以溉田而百姓獲其利此
皆淮之水利也韋丹為江西觀察築隄捍江實以䟽漲
凡為陂塘五百餘所溉田萬有二千頃唐宣宗讀元和
實錄見丹政事卓然他日與宰相語元和時治民孰為
[117-12a]
第一周墀對曰韋丹有大功徳被於八州乃詔刻功於
碑此江之水利也馬臻之鑑湖則見於㑹稽孟簡之孟
瀆則見於常州張鬭之新豐塘則見於晉陵此皆浙之
水利也李冰之金離堆則見於蜀者也趙昌之作常稔
塘則見於泉之晉江者也薊之漁陽則有平冦津傍海
穿渠以避海難姜師度傳云師度之刺史易州也並海
鑿渠以通餉路此海之水利也故太史公曰余南登廬
山觀禹䟽九江遂至於㑹稽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
[117-12b]
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雒北
自龍門至於朔方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
宣房悲瓠子之時而作河渠書漢都水之職属之水衡
郡國都水長丞則領於司農外是則有所謂渭水司空
有所謂池監有所謂河隄使者有所謂陂官湖官浦官
雲夢官通水之渠非一所領水之官非一人則亦異乎
後世文具之政多矣
   農田
[117-13a]
舜戒十二牧曰食哉惟時商飭諸侯嵗事來辟亦曰稼
穡匪解先王之治天下未始不以農為先故井田之法
至周大備始於九夫之井而井方一里終於四縣之都
而都廣一同從之有溝洫横之有甽澮大司徒之造都
鄙辨其不易一易再易之有差遂人之辨郊野别其上
地中地下地之有等其受田則由百畆而差之至於二
百畆其列等則由上農夫而辨之至於下農夫修其稼
政簡其稼器治其稼穡勸其耕耨器不足則有合耦之
[117-13b]
法力不足則有移用之法宅不毛者有里布田不耕者
出屋粟先王務農之法如此秦任商鞅以政晉地狹人
貧秦地廣人富於是誘三晉之人使之力耕故廢井田
開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少多井田之制自此遂壊漢武
帝時仲舒請限民名田以塞兼并而卒不果行其後趙
過代田之䇿一畆三甽嵗代其處至於師丹限田之議
欲使民無過至三十頃丁傅用事而其議遂格至晉石
苞乃有限田之法而晉武帝行之若均田之法出於李
[117-14a]
安世之議而行於後魏孝文之時永業之制如此齊孝
成之制而行於清河之時也後周之初置司均之官掌
田里之政唐貞觀時則有口分世業授田之制成丁者
人一頃其八十畆為口分二十畆為永業田多者為寛
鄉田少者為狹鄉狹鄉授田減寛鄉之半凡徙鄉則自
賣世業自狹鄉而徙寛鄉者併賣口分歳輸粟稻謂之
租輸綾絹謂之調用人之力嵗以二十日不役者日為
絹三尺謂之庸此唐制之大畧也明道三年仁宗嘗躬
[117-14b]
耕於朝陽門以勸天下計耦耕事訖十一跬而止上言
謂天下田疇半為形勢所占者於是又定限田之法
   荒政
周之盛時頌詩以告太平而豐年康年之歌更唱迭和
竊意當時天人叶應和氣充塞人民享有年之樂而慮
不勤於荒政也然周官一書作於太平極盛之時而乃
拳拳於荒政之目官聨分列申命惟謹是故以荒政十
二聚萬民則司徒職之廵國及野以賙萬民之艱危則
[117-15a]
鄉師掌之以至遺人之掌委積廪人之移民就粟曽不
敢緩夫以有年之時而先為凶年之備此周家之逺慮
而非茍安於目前者所可及也春秋以來秦飢乞糴於
晉魯飢乞糴於齊嵗不登則使者轍環於鄰國平時之
所備者何在哉魏李悝制平糴之法漢耿夀昌立常平
之制隋長孫平獻義倉之畫皆公歛散之權以為凶荒
之備三代而下之良法也今日之論荒政固將為異時
之備而非求為目前之計也則愚敢以是二者為預備
[117-15b]
之䇿宋朝開基之初藝祖首復義倉於五代廢弛之餘
太宗繼復常平於淳化之後以至因豐稔以廣糴置之
近倉且以常參官典領焉則又太宗之制也聖王立法
有加無已廣惠之有倉廣濟之有倉此又慶厯嘉祐之
法也是以蓄積有素而凶年之不吿豈非有先備之具
乎雖然今日為荒凶之備固無以異於祖宗之時義倉
之目常平之額遍州縣而有之而和糴之法且命戒臣
僚廣糴以欲其有餘所入之數不知其幾千百石也夫
[117-16a]
以國家為荒政之備亦既詳矣而斯民一遇水旱之變
乃嗸然有不給之憂何哉豈非儲蓄之雖衆而賙給之
實或寡士大夫未能仰承上意之過歟明道中遣使賑
䘏江淮而范仲淹實當其選所至賑乏絶而不遺寳元
中遣使賑䘏蜀道而韓琦實預其行故斯時不見其不
足吁必得若人者而用之則實惠足以及民而荒政非
所慮矣
 
[117-16b]
 
 
 
 
 
 
 
 羣書考索後集卷五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