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四十七
[113-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四十七
            宋 章如愚 編
  兵門
   兵法
夫兵法自神農黄帝以來則有其書至周太公而其法
始備戰國以來著書者甚衆孫武穰苴吳起其尤者也
漢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一曰權謀二曰形勢
[113-1b]
三曰隂陽四曰技巧今以藝文志攷之吳孫子兵法齊
孫子公孫鞅吳起范蠡大夫種李子娷兵春秋龎煖兒
良廣武君韓信則列之權謀計十三家所著之書共二
百五十九篇夫所謂權謀者以正守國以竒用兵先計
而後戰兼地勢包隂陽用技巧者也楚兵法蚩尤孫軫
繇叙王孫尉繚魏公子景子李良丁子項王則列之形
勢十一家所著之書共九十二篇圖十八卷所謂形勢
者靁動焱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
[113-2a]
制敵者也太乙兵法天一兵法神農兵法黄帝封胡風
后力牧鵊冶子鬼容區地典孟子東父師曠萇宏别成
子望軍氣辟兵威勝方則列之隂陽十六家所著之書
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所謂隂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
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鮑子兵法伍子胥
公勝子苗子逄門射法隂通成射法李將軍射法魏氏
射法強弩射法王圉射法望逺連弩射法護軍射師王
賀射書蒲苴子弋法劒道手搏諸家兵法蹵鞠則列之
[113-2b]
於技巧十三家所著之書百九十九篇所謂技巧者習手
足便器械精機闗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已上並藝文志/
唐李靖對太宗曰黄帝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
爲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五爲陣法四爲
閑地所以起數於五虚其中大將居之環其四面諸部
連繞此所謂終於八也及乎變化制敵則紛紛紜紜鬬
亂而法不亂渾渾沌沌形員而勢不散此謂散而成八
復而為一者也
[113-3a]
太宗曰深乎黄帝之制兵也周之始興太公實繕其法
始於岐都以建井畆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以立軍
制六步七步六伐七伐以教陣法陳師牧野太公以百
夫致師以成武功以四萬五千人勝紂七十萬衆太公
既没齊人得其遺法至桓公伯天下任管仲復修太公
法謂之節制之師管仲之法三分齊國以為三軍
春秋時鄭國禦王有中軍左軍右拒左拒是為魚麗之
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乗為偏初/
[113-3b]
鄭敗燕亦用潜軍/李靖曰魚麗陣車步兼之謂之左右
拒言拒禦耳非敢出竒勝也邲之戰隨武子曰楚軍行
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又欒武子曰楚戎
二廣廣有一戎卒卒偏之兩右廣初駕及日中左則受
之以至於昏内官序當其夜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
以致晉師
昭公元年晉中行穆子毁車以為行五乗為三伍為五
陳以相離兩於前五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
[113-4a]
拒以誘之
襄公二十三年齊侯伐衛有先駈前軍也/有申駈交前/
軍也/有公車有二廣副軍也/有啟左翼也/有胠右翼也/
有大殿后軍也/楚漢之際韓信以背水陳下趙 尉繚
子武王伐紂皆濟水而陳 垓下之陳淮隂將三十萬
自當之孔將軍左費將軍右皇帝在后絳侯又在皇帝
后淮隂先合不利孔將軍乗之大敗垓下初項梁教羽
以兵法羽不肯竟垓下之陳兵家致人之術而羽獨不
[113-4b]
悟此馬隆所以議魯公之不識也
漢平天下張良韓信申軍法序次百八十二家定著三
十五家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時楊僕捃摭遺逸紀
奏兵錄猶未能備至於孝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

正義用兵唯衛霍功績最著顧方畧如何不學古兵法
之論豈其天機敏而有所自得乎及觀李靖太宗問曰
以為霍去病暗與孫呉合耳漢氏貙劉法亦𨽻孫呉法
[113-5a]
六十四陣漢氏三分有諸葛亮者以區區之蜀爭衡二
國之間八陣之法亦嘗考之矣四為正四為竒餘為握
竒或總稱之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行地有軸前後為
風風輔於天雲輔於地衡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衝各
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軸各三
隊雲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有八陣陣
訖遊軍從後躡其敵或警左或警右聽音望麾以正四
竒天地前衝為虎翼風為蛇蟠為主之義也虎居於中
[113-5b]
張翼而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後軸為飛
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於中張翼以進鳥掖兩
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虚實三軍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
川利害隨時而進以正合以竒勝今魚腹平沙上有土
石存焉其八陣遺跡尚可想也隅落鈎連曲折相對出
入變化莫知其蹤是殆黄帝太公管仲之遺制歟
太宗嘗問李靖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陣何義也
靖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八名耳八陣
[113-6a]
本一也分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旛
名龍虎鳥蛇者本乎隊伍之别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
止八而已乎二說未知誰當也李靖又云臣觀破陣樂
舞前出四表後綴八旛左右折旋趍歩金鼓各有其節
此則八陣圖四頭八尾之制也其後馬隆以晉師討凉
州用八陣法卒以取勝寥寥數百載間誰復知此獨唐
李靖作六花陣本諸葛八陣法也左右各三軍又虞候
兩軍中軍居中六軍在四畔象六出花外畫之方内環
[113-6b]
之貟太宗曰内員外方何謂也靖曰方生於正員生於
竒方所以規其歩員所以綴其旋是以歩數定於地行
綴應於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此武侯之法也 又
嘗敎十三萬每陣三千以其一為營法五方員曲直銳
之形每隊五變凡二十五而止 又嘗論諸家兵法唯
五法為要左傳先偏後伍司馬法五人為伍尉繚子有
束伍令漢制有尺籍五符後世符籍以紙為之失其制
矣臣酌其法自五人而變為二十五自二十五人而變
[113-7a]
為七十五此則歩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之制也舍車
用騎則二十五人當八馬此則五兵五當之制也 太
宗又問五行陣如何靖曰本因五方色立此名方員曲
直銳矣因地形使然凡軍不素習安可臨敵乎兵詭道
也故强立五行焉 其後太宗命靖以兵法教侯君集
君集言於上曰李靖將反上問其故曰靖獨教臣以其
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上問靖曰此乃君集欲反今諸
夏已定臣之所教足制四夷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
[113-7b]
而何
肅宗時郭子儀討史思明敗於渭渠思明類為長蛇陣
以待官軍擊之首尾為兩翼而夾攻軍遂大潰陳霸先/
謂王僧辨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
宋太祖乾徳二年以王全斌伐蜀示之川陜地圖親授
以方畧
太宗皇帝覽兵法隂符經謂左右曰此皆詭詐竒巧不
足以訓葢奸雄之志也古人所謂守文為難朕孜孜庶
[113-8a]
政靡敢怠惰家訓/ 雍熈四年五月上製平戎萬全陣
圖出示近臣因召邊將田重進潘美等陞殿親授其進
退攻擊之方
仁宗嘉祐六年大理寺丞郭固編校御閱所裁兵書先
是見官編校書籍而兵書與天文為秘書而不預大臣
或言固知兵法即以命之然兵書殘缺者多不能編補
長編/
英宗治平四年詔六宅副使郭固為内藏庫副使使陞一
[113-8b]
任固嘉祐六年四月奉詔編修兵書於秘閣至是書成
故有是命同上/
神宗熈寧三年上曰今兵無紀律有紀律則足以勝敵
矣安石曰紀律所以自治筭數所以勝敵故兵法曰多
筭勝少筭不勝况於無筭乎今非但無紀律尤患無筭
同上/熈寧四年大理寺丞館閣校勘顧臨為太子中
允荆湖南路轉運判官提舉常平等事臨喜談兵嘗召
對問以兵學臨曰兵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
[113-9a]
動靜之機安危所係也同上/熈寧五年詔賜王昭御製
攻守圖符軍環珠武經總要神武秘畧風角集占四路
戰守約束各一部仍令秦鳳路經畧司抄錄 熈寧六
年十二月乙亥上謂輔臣曰李靖團力之法以三人者
為隊長已令李浩試之懿治二州疑亦可行王安石等
曰三代至於漢魏皆以五人為伍至如三人若一人戰
死押官執刀在後即斬二人恐不可同上/ 上復論孫
呉司馬及李靖團力之法王安石曰古論兵無如孫武
[113-9b]
者以其粗見道故也如日有短長月有死生五聲之變
不可勝聽五色之變不可勝觀竒正之變不可勝窮葢
粗能見道故其言有及於此上曰能竒正乃用兵之要
竒者天道也正者地道地道有常天道則變而無常至
於能用竒正以竒為正以正為竒則妙而神矣安石曰
誠如此天能天而不能地地能地而不能天能天能地
利用出入則所謂神也神固能以竒為正以正為竒也
 上善李靖結隊法召賈逵問之逵以為非詔中書宻
[113-10a]
院同議之安石曰今但結三人為隊又結五人為伍相
摶執以觀其孰勝則其可用與否立見矣上乃令郭固
與殿司各為一法試其可者七年二月上批已降㫖令
吕惠卿曽孝寛比校三人五人隊法可速具比校事實
以聞後惠卿等奏至而上㫖卒用五人相結為法長編/
三月知制誥王益柔言試將作監主簿麻皓年嘗注孫
呉二書及唐李靖對問頗得古人意㫖兼自撰臨機兵
法甚精當欲望詳進所注書或可採錄乞加試用從之
[113-10b]
李靖兵法世無全書畧見於通典今對問出於此阮逸
家或云逸因杜氏附益之也同上/六月上論古人用兵
竒正之術以謂旗參差而不齊石大小而不應此真敗
也至如韓信之破趙背水為陣而弃大將旗鼓以誘敵
彼成安君知兵者非示以真敗何能勝乎同上/ 甲午
上論結隊法因歎州兵之難以謂今之邊臣曉知竒正
之體者已自無人非竒正之變乎且天地五行之數不
過五故五陣之變出於固然非强為之耳韓絳曰臣昔
[113-11a]
嘗請置講說之官今諸路帥臣各具戰陣之法來上取
其所長立以為法上可之乃詔五路安撫使各具可用
陣隊法及訪采知陣隊法者陳所見以聞同上/ 命太
子中允館閣校勘崇政殿吕升卿兼同修撰經義丙午
上與輔臣論戰陣之法因曰兵隂事也主殺尚右而陽
多者勝如髙者可以勝下長者可以勝短是也内出攻
守圖二十五部賜河北又出敵樓様送軍器監頒降修
同上/上以新定結隊法并賞罰格及置陣形勢等遣
[113-11b]
近侍李憲付鄜延帥趙卨俾講求推及諸路詔卨曰陣
法之詳已令憲面諭今所圖止是一小陣卿其從容折
問憲必一一有說然置陣法度久失其傳今朕一旦據
意所得率爾為法恐有未盡宜無避忌但具奏來繼又
詔卨曰近令李憲齎新定結隊法并賞罰格併卿同詳
議施行可否及因以同立將官更置陣法想卿必已深
悉朝廷經畫之意如日近可以了當宜令李憲齎赴闕
下於是卨奏臣伏詳置陣之法以結隊為先按李靖法
[113-12a]
五十人為一隊每三人自相得意者結為一小隊合三
小隊為一中隊合五中隊為一大隊餘押官隊頭副隊
頭左右傔旗五人即充五十並相依附凡諸隊頭與賊
相殺左右傔旗急進相救若左右傔旗被賊纒繞以次
行人進前相救其進救人又被賊纒繞以次後行人急
須進救其前行人被賊後行人不救者押官隊頭即斬
之今聖制毎一大隊合五中隊五十人為之中隊合三
小隊九人為之小隊合三人為之亦擇心意相得者又
[113-12b]
選壯勇善槍者一人為旗頭令自擇如已藝心相得者
二人為左右傔次選勇幹者一人為引戰軍校一人執
刀在後為擁隊凡隊内一人用命二人應援小隊用命
中隊應援中隊用命大隊應援大隊用命小隊應援如
逗遛觀望不即赴救致有䧟失者本隊仰擁隊軍校次
隊委本轄隊將審觀不救所由斬之其有不可救或赴
救不及或自受敵體受重槍但非可救者皆不坐其義
雖與古同而用法尤為精宻此盖陛下天錫勇智不待
[113-13a]
學而能也然而議者謂四十五人而一長不若五人而
一長之宻且以五人而一長即五十人而十長也推之
於百千萬則為長者多而統制不一也至如周制五人
為伍属之比長五伍為兩属之閭胥四兩為卒属之族
師五卒為旅属之黨正五旅為師属之州長五師為率
属之命卿此猶今之軍制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
軍十軍為廂四廂都指揮而下各有節級有員品亦昔
之比長閭胥族師黨正之任也議者謂什伍之制於都
[113-13b]
法為便然都法恐非臨陣對敵决勝之術也况八陣之
法久失其傳聖制焕然一新稽之前聞若合符節葢法
制一定易以致人敵好擊虚吾以虚形之敵好背實吾
以實形之然而所擊者非其虚所背者非其實故逸能
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此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也
長編/ 熈寧八年二月上批見校試七軍營陣以分銀
不齊前後抵牾難為施用可令見校試官擇其可取者
草定八軍法以聞特詔樞宻院唐李靖兵法世無完書
[113-14a]
雖見通典離析譌舛又官號物名與今稱謂不同武夫
將佐多不能通其意可令樞宻院兵房檢詳官與檢正
中書刑房王震提舉修撰經義所檢討曽旼中書吏房
習學公事王白管勾國子監丞郭逄原校政分類解釋
令可行後又差樞宻副都丞㫖張一誠入押班李憲震
逄原行視寛廣處闗殿前司差馬軍二千八百人教李
靖營陣法以歩軍副都指揮使楊遂為都大提舉誠一
憲為同提舉震逄原參議公事夏元象臧景等為將副
[113-14b]
部隊將勾當公事凡三十萬人誠一等初用李靖六花
陣法約授兵二萬人為率為七軍内虞候軍各二千八
百人取戰兵千九百人為七十六隊戰兵内每軍弩手
三百弓手三百馬軍五百跳盪四百竒兵四百輜重每
軍九百人是為二千八百人長編/ 上諭李憲等曰黄
帝始置八陣法敗蚩尤於涿鹿諸葛亮造八陣圖於魚
腹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晉桓温見之曰常山蛇勢文
武皆莫能識之此即九軍陣法也後至隋韓擒虎深明
[113-15a]
其法以授其甥李靖靖以時遭久亂將臣通曉其法者
頗多故造六花陣以變九軍之法使世人不能曉之大
抵八陣即九軍九軍者方陣也六花陣即七軍七軍者
員陣也葢陣以員為體方陣者内員而外方員陣即内
外俱員矣故以員物騐之則方以八包一員以六包一
此九軍六花之陣大體也六軍者左右虞候各一軍為
二虞軍左右廂各二軍為四廂軍與中軍共為七軍八
陣者加前後二軍共為九軍 宋祖宗以來置殿前馬
[113-15b]
歩三帥即中軍前後軍帥之别名而馬歩軍都虞候是
為二虞候軍天武捧日龍神衛四廂是為四廂軍也中
軍帥總制九軍即殿前都虞候專總中書一軍之事務
是其名實與古九軍及六花陣相符而不少差也今論
兵者俱以唐李筌太白隂經中所載陣圖為法失之逺
矣朕嘗覽近日臣僚所獻陣圖皆妄相惑無一可取果
如此軰之說則兩敵相遇必須遣使預約戰日擇一寛
平之地仍夷阜塞壑誅伐木如射圃教塲方可盡其法
[113-16a]
耳以理推之知其不可用也决矣今可約李靖法為九
軍營陣之制然李筌之圖乃營法非陣法也朕采古之
法酌今之宜曰營曰陣本於一法而已止則曰營行則
曰陣在竒正言之則營為正陣為竒也長編/ 元豐元
年大名府元城縣主簿呉璋上所注司馬穰苴兵法二
卷詔送學同上/ 二年九月癸巳范育上諸路清野備
敵法詔頒行之同上/ 予嘗謂世之所謂兵法者見其
所載司馬法有三代之遺制焉本之以仁治之以義明
[113-16b]
禮明信而師旅興焉太史公所謂宏達深逺穰苴為小
國行師可以及司馬之揖遜乎三代之師吾固因是而
畧知其意矣春秋已來民未知義民未知信與夫剛而
無禮雖伯者之佐猶有習聞三代之遺音者惜乎耳目
動於功利正不勝竒三復潜軍卒以取勝而古兵法益
逺矣孫呉號最善用兵者大抵料敵制勝莫長焉審世
用間莫先焉今其書具存可覆也若夫太公六韜意者
非太公書也其隂謀秘計葢將與孫呉相上下事帝之
[113-17a]
小心文武一轍而皆謂有傾商之素謀哉或茍以其書
為是則文武之志荒矣若夫李靖之對太宗其所以論
歴代兵法至詳宻焉葢自三代而上竒不勝正三代而
下正不勝竒雖以諸葛八陣之制正大之意尤愧古人
而卒不得尺寸之利終於三分葢世變之下人偽之滋
非竒不能制勝魏延直擣闗中之䇿豈所謂竒者乎惜
乎亮之不察也 孟子曰我善為戰我善為陣大罪也
豈有敵於戰國計謀之士乎為將愈精則殺人愈多為
[113-17b]
法益工而害物益甚然則孫呉者其亦三代司馬之罪
人乎
   統軍官
宋内有三衙殿司馬司歩司四廂之制外有總管鈐轄
都監將官之制中興以來沿江置都統之官此内外掌
兵之任也
   三衙詳見官制門/
宋沿五代之制有侍衛親軍及殿前兩司盖侍衛親軍
[113-18a]
起於後唐殿前始於周世宗顯德元年宋初侍衛親軍
置都指揮使雖都虞候亦在殿前都指揮使上自王超
罷職無復任者而侍衛司馬軍歩軍遂分為二并殿前
號三衙而馬歩二軍始居殿前司之下焉三司天下之
兵柄皆在其權雖重軍政號令則在樞宻院與漢周間
史洪肇之徒為之異矣此祖宗之㣲意非前此之所及

殿前司都指揮使副指揮使虞候/掌殿前諸班直及歩
[113-18b]
騎諸指揮之名籍統制訓練畨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
其政令入則侍衛殿陛出則扈從乗輿大禮則提㸃編
排整肅禁衛鹵簿儀仗掌宿衛之事都指揮以節度為
之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以刺史以上充資序淺則主管
本司公事馬歩軍亦如之備則通治闕則互攝祖宗以
來三帥不曽闕兩人殿帥以難於從下超補政和中詔
殿前都指揮使在節度之上殿前副都指揮使在正任
承宣之上殿前都虞候在正任防禦之上宋初沿後則
[113-19a]
有殿前都㸃檢在都指揮使上太祖由此承禪後不置
焉中興以來主管殿司一員
馬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都指揮使本方/
鎮軍校之名自梁起宣武軍乃以其鎮兵因仍舊號置/
在京馬歩都指揮使/掌馬軍諸都指揮之名籍凡統制
訓練畨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於政令餘所掌悉如殿
前司政和中詔以馬軍都指揮使馬軍副都指揮使在
正任觀察使之上馬軍虞候在正任防禦使之上中興
[113-19b]
以來主管侍衛馬軍司一員常出戍建康
歩軍司都指揮使副指揮使都虞候之職/掌諸指揮之
名籍凡統制訓練畨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餘
所掌如殿前司政和中詔以歩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
使在正任觀察使之上都虞候在正任防禦使之上中
興以來主管侍衛歩軍一員
四廂捧日舊曰日騎雍熈中改捧日 天武舊曰控鶴
興國中改曰天武
[113-20a]
四廂都指揮使龍神衛龍衛舊曰龍㨗興國中改曰龍
衛 神衛舊曰虎㨗興國中改曰神衛衛四廂都指揮
使皆以美名易禁軍之舊號也殿前司捧日天武馬軍
司龍衛歩軍司神衛謂之上四軍各有左右廂廂各有
三軍 捧日四廂都指揮使管舊城裏左廂煙火及殿
前司馬軍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管舊城裏右廂煙火及
殿前司馬軍龍衛四廂都指揮使管新城裏左廂煙火
及馬軍司馬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管新城裏右廂煙
[113-20b]
火及歩軍司馬軍三省總括紹興石本/此内之統握王
旅者然也
都總管副總管魏黄初始置都督諸州軍事 後周改
都督諸軍事為總管 武帝時以王謙為益州總管總
管之名始此 隋文帝以并孟荆揚四州置大總管其
餘總管府置於諸州列為上中下三等加使持節煬帝
改師都督為旅帥 唐諸州復有總管亦加使持節武
徳初邊要之地亦置 宋朝馬歩軍都總管以節度使
[113-21a]
充副總管以觀察以下充有止一州者有數州為一路
者有帶兩路三路者或文臣知州則管勾軍馬事舊相
重臣亦為都總管有禁兵駐泊之地者冠以駐泊之名
咸平廢三路都總管景徳詔鎭定兩路併為一路並去
行營之名其為駐泊總管慶厯初詔近分陜西緣邊為
四路各置經畧安撫招討等使自今路總管缺/ 鈐轄
以上許與都總管司同議軍事路分都監以下並聽都
總管等節制違者以軍法論 慶厯七年析河北四路
[113-21b]
各置都總管一員如無事止以安撫使總管諸路慶厯
八年諸州部置並改總管兵馬總管副總管 建炎初
李綱言守備當於沿河沿淮沿江置帥府要郡以控扼
其帥府文臣一員帶安撫使馬歩軍都總管武臣一員
充副總管改路分為副總管遇朝廷起兵則副總管為
帥副鈐轄為都監各以其兵從出聽其節制正官願行
者聽紹興初要郡守臣罷帶兵職諸路副總管可依舊
改充路分鈐轄紹興五年宻院言東南多事合要近上
[113-22a]
兵官總領軍政乃詔浙江荆福建廣東可依三路置總
管於帥府紹興七年淮東置總管十二年諸路並置州
總管一員
都鈐轄副鈐轄宋以朝官及諸司使以上充或一州或
一路或兩路或三路亦無都字者 嘉祐詔内臣為鈐
轄都監者逐路止置一員 建炎中要郡守臣兼兵鈐
轄以武臣為副改諸路都監為副鈐轄 紹興中守臣
罷兼兵職副鈐轄改為路分都監而帥府如故 二十
[113-22b]
八年鎭江守楊揆言舊法一路則有路分鈐轄一州則
有州鈐轄如常秀平江皆有之獨鎭江缺欲遂置州鈐
轄從之
兵馬都監宋朝兵馬都監有路分掌諸路禁旅屯戍邊
防訓練之政令以肅清所部 建炎中以要郡守臣帶
本路兵馬都監武臣帶本路兵馬都監武臣一員充副
都監 紹興中罷守臣兼兵職而副都監如故
諸路將官宋神宗留意武備本以捍西北二虜而推其
[113-23a]
法於東南故西北為多東南少陜西諸路四十二將河
北諸路三十七將而東南纔十三將合諸路九十二將
各有正副軍中行陣圖隊調發賞罰皆闗决於將副元
祐初司馬光請盡罷諸路將官其禁軍各委本州縣長
吏與總管鈐轄都監監押等轄一如未置將官以前之
法而樞宻院難之止詔諸路將副在州駐劄不係路分
兵官知州并州鈐轄兼充者並差將官一員兼本州都
監其軍將駐劄處不復差兼 乾道中詔諸州置凖備
[113-23b]
將一員專一管轄日逐訓練㨂中弓弩此則外之統擇
諸將州郡之兵然也
都統唐天寳末置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東北平
盧龍節度使都統之名始於此 乾元初李峘除都統
淮南江東西節度使宣慰觀察處置等使都統之號始
於此 唐制或總五道或總三道大中後討徐州以康
承訓討黄巢以荆玉鐸皆為都統黄巢之難置諸道行
營都統掌征伐兵罷則省雖總諸道兵馬不賜旌節宋
[113-24a]
朝中興置統制一時興兵稱謂不一諸路起兵有自稱
統制者州縣管押勤王兵者亦有稱統制者諸道都總
管及諸司使宜差充統制者建炎初劉光世上言於是
皆罷惟中都主兵官朝廷差充統制者仍舊 紹興中
韓世忠張俊岳飛除樞宻使副罷宣撫司其統領將副
並改充御前𨽻樞宻院各帶御前字入銜其兵馬就令
部統制官節制
副都統唐興元中置副都統 紹興中亦有副都統
[113-24b]
隆興初詔應諸軍副都統制並罷 乾道中陳天麟奏
荆南都統王宣久病恐誤邊計蔣芾奏差員琦為副都
統制就同管軍閏七月上謂宰執曰朕欲江上諸軍各
置副都統制一員令兼領軍事豈惟緒他日統制亦使
主將有所顧忌於是以郭剛為之樞宻院制云復置在
外副都統制禆贊主帥商議軍事覺察奸弊所有本司
文字與都統連銜調發軍馬并聽都統指揮 此沿江
諸鎭總軍旅者也
[113-25a]
 
 
 
 
 
 
 
 
[113-25b]
 
 
 
 
 
 
 
 羣書考索後集巻四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