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二十一
[087-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二十一
            宋 章如愚 編
  官制門
   唐官制
唐之官制名號禄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其
官司之别曰省曰䑓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
分職定位其辨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勲有階曰
[087-1b]
尚書曰門下曰中書曰祕書曰殿中曰内省此六省也
曰太常曰光禄曰衛尉曰宗正曰太僕曰大理曰鴻臚
曰司農曰太府此九寺也臺有御史而其属則有三院
監有五監而其名則自國子而至於都水左右衛而下
有曰驍衛曰武衛曰威衞而至於金吾衞千牛衞者凡
十六衞焉左右率府而下有曰親府曰勲府曰翊府而
至於司禦率府内率府者凡十率府焉然其中别位叙
之崇卑則有品自一品而至于九品有正有從而正四
[087-2a]
品而下又有上下之别凡三十等焉定食邑之多寡則
有爵自子男而上以至于王而各比其品之数者凡有
九等焉自武騎而上至于䕶軍自䕶軍而上極于上柱
國凡十有二等者所以為勞能之别也自開府而下至
于将仕二十九階自驃騎而下至于陪戎四十五階所
以為文武之别也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盖其始未嘗
不欲立制度明紀綱為萬世法而常至於交侵紛亂者
由其時君不能謹守而循一切之茍且故其事愈繁而
[087-2b]
官愈冗至失其職業而卒不能復初太宗省内外官定
制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天下足矣然是時已有
員外之置其後又有特置同正員至於檢校兼守判知
之類皆非體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則罷
或遂置而不廢其名類繁多莫能徧舉且宰相之職佐
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以来位號不同
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唐初因隋制以三省之長共議
國政其後太宗為尚書令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
[087-3a]
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
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太宗時杜淹以吏部
尚書參議時政魏證以祕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曰參
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貞觀八
年李靖以疾而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起於此李勣以
詹事同三品而同三品之名起於此自開元以後常以
領他職實欲重其事而反輕宰相之體故時方用兵則
為節度使時崇儒學則為大學士時急財用則為鹽鐵
[087-3b]
使又其甚則為延資庫使至於國中太清宫之類其名
頗多皆不足取然其失非特宰相也自開元以来諸使
紛出李傑則為水陸運使宇文融則為租庸使裴耀卿
則為江淮轉運使論度支則以李元祐為之使論鑄錢
則以羅文信為之使以至木炭則有使青苗則有使修
書則有使群牧置使而太僕不得盡其職户口置使而
户部不得專其任無非奪百司之職者故百司之任最
為侵紊御史彈擊之司也知太府之出納者有之楊慎/矜
[087-4a]
禮部掌禮樂之司也而掌吏部之十銓者有之蘓/題陵夷
至于後世遂至於無復職掌劉蕡對䇿以為夏官不知
兵籍止於奉朝請大将不主兵事止於養勲封而陸長
源上宰相書亦曰兵部無戎帳户部無版圖虞水不管
山川金倉不司錢糓光禄不供酒衞尉不供幕祕書不
校勘著作不修撰亦可知矣雖然唐初之制亦有足取
者至後世不存矣官以勞考叙進所以考功也自髙宗
設泛階而其制以壊内侍不置三品所以防患也自元
[087-4b]
宗用髙力士而其法復隳銓曹注授之法既變於裴光
庭而門下過官之制又廢於楊國忠立法之善意不可
見矣
   唐考功九等法
唐考功之法掌於吏部京官之考則郎中主之外官之
考則員外主之而又有監中外官考使以涖督其事凡
百官之長嵗較其屬之功過州牧刺史縣令每嵗亦上
其状於考司監領之官差以九等大合衆而讀而唱第
[087-5a]
於尚書而後奏之代流内之官叙以四善焉善状之外
又有二十七最焉夫所謂四善者何也徳義有聞也清
慎明著也公平可稱也恪勤匪懈也此之謂四善夫所
謂二十七最者何也獻可替否拾遺補闕是近侍之最
也銓衡人物擢盡才良是選司之最也揚清激濁褒貶
必當是考校之最也禮制儀式動合經典是禮官之最
也其於音律克諧不失節奏則為樂官之最其於决斷
不滯予奪合理則為判事之最其於部統有方警守無
[087-5b]
失則為宿衛之最其於兵士調習戎装充備則為督領
之最若乃法官之最則以推鞫得情處斷平允者為之
校正之最則以讎校精審明於刋定者為之宣納之最
則以承㫖敷奏吐納開敏者為之學官之最則以訓導
有方生徒充業者為之以至於賞罰嚴明攻戰必勝是
之謂軍将之最禮義興行肅清所部是之謂政敎之最
詳録典正辭理兼舉是之謂文史之最訪察精審彈舉
必當是之謂糾正之最曰勾稽曰監掌曰役使曰屯官
[087-6a]
曰倉庫既各定其最矣而厯官之推歩方術之效驗關
津之檢察市司之不擾亦莫不各有最焉雖牧官之微
鎮防之逺亦以牧飬之肥碩邉境之清肅者為之最此
之謂二十七最也故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
中一最二善為上下其無最而有二善者次之無最而
有一善者又次之善最不聞者斯為下矣甚而或至於
愛憎之任情或背公而向私或居官之貪濁者皆列於
下之三等焉觀其九等之差猶詳於其所謂善而畧於
[087-6b]
其所謂最也盖善者徳也最者才也唐之法猶可嘉焉
凡考中上以上每進一等則有加禄之法中下以下每
退一等則有奪禄之法此又所以寓懲勸之微意也
   唐三銓之法通典云在尚書者則為尚書銓分/於侍郎者則為中銓為東銓唐六
    典曰又以三類勸其異一曰/徳行二曰才用三曰勞效
凡選有文武文選則吏部主之武選則兵部主之皆為
三銓之法在尚書則典其一在侍郎則分其二而其擇
人之法有四一曰身所以取其體貎之豐偉也二曰言
[087-7a]
所以取其言辭之辯正也三曰書所以取其楷法之遒
美也四曰判所以取其文理之優長也四者皆在所可
取則又以徳行先之徳均則以才才均則以勞其得者
為留其不得者為放自五品以上則不試于選特以冊
以制以𠡠而授之自六品以下始集而試觀其書判已
試而銓察其身言已銓而注詢其便利已注而唱則以
類而聫其名先簡於僕射而乃上於門下給事中讀之
黄門侍郎省之侍中審之不審者則駁其非既審者則
[087-7b]
以聞主者受㫖而奉行焉謂之奏受其視品及流外官
則判補之皆給以符而謂之告身凡試判登科則謂之
入等而其拙者則謂之藍縷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者謂
之宏詞試判三條者則謂之㧞萃而其中者則以官授
之此選法之大畧也自是而外又有所謂小選曰東選
曰南選之名凡流外兵部禮部舉人郎官得自主之者
則謂之小選東人選者或集於洛州則謂之東選嶺南
黔中之屬郡縣之官不由吏部乃遣郎官御史而為選
[087-8a]
補使則謂之南選其名亦不一焉然其名雖不一而所
以擇之之法當不易也自裴行儉設長名榜引銓注法
復定升降之等而銓法於是而始改張仁偉員外郎造
姓厯改状様銓厯之法而銓法於是而遂宻裴光庭作
循資格而賢愚一槩必與格合乃得銓授而銓法於是
而遂變姚崇宋璟之流患斜封墨敇之濫也乃合三銓
而通掌之於是有通銓之事宇文融患吏部選試之不
公也欲精其選而分掌之於是有十銓之名其後楊國
[087-8b]
忠以右相而兼吏部悉唱注於都堂以誇神速而門下
過官三銓注官之法遂一旦而盡廢此法之所以壊也
然銓法在唐盛時諸公固已病之如杜如晦則曰今吏
部取人獨舉其言辭刀筆而不詳才行張九齡亦曰今
吏部始造簿書以備遺忘而反求精於案牘不急人才
而時人有平配之誚官曹無得賢之實至沈既濟言四
大之弊於徳宗之時則又以為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
厯言辭俯仰之間安行徐言非徳也空文善書非才也
[087-9a]
累資積考非勞也則是唐之法猶未為良法也雖然亦
存乎人而已矣如鄭愔之納貨而選人滯留崔湜之納
賂而銓選無序李義府無品鑒才而谿壑之欲惟賄是
利則安望其得人若髙季輔之在太宗時善銓序人物
至賜金鑑以况其清鍳李義之在睿宗時請謁不行而
時人有李下無蹊徑之譽則亦何病於法乎其他若馬
載若盧從愿若李朝隐或摘檢詭偽而以平允聞或罷
黜斜封而不避怨誹者則銓法未嘗不善也故史臣載
[087-9b]
前有裴馬後有盧李有深意矣
   唐六典
唐六典之書作於元宗之開元也方開元之十年詔於
集賢院修定六典而元宗手冩六條曰理敎禮政刑事
時張說委徐堅為之經嵗而無規制乃命韋述等參撰
始以令式象周禮六官其後蕭嵩張九齡之徒亦與焉
至二十六年而書始成凡三十卷嘗以其書而攷之自
太師太傅太保則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則為三公尚
[087-10a]
書都省門下省中書省祕書省殿中省内侍省則為六
省御史之官則為御史臺曰太常曰光禄曰衛尉曰宗
正曰太僕曰大理曰鴻臚曰司農曰太府則為九寺曰
國子曰少府曰軍器曰将作曰都水則為五監曰左右
衛曰左右驍衛曰左右武衛曰左右威衛曰左右領軍
衛曰左右金吾衛曰左右監門衛曰左右千牛衛則為
十六衛左右羽林軍則為北衙其他如東宫五府之官
京兆河南太原三府之官督府州縣之官皆可於其書
[087-10b]
而攷焉且以三師三公言之皆古宰相之職也唐不常
置盖三師三公皆正一品雖尚書令亦不過正二品左
右丞相不過從二品耳故吏部叙階凡二十有九乃自
從一品以下而三師三公不在焉盖三師三公之尊非
可以叙遷也以六省言之尚書都省則有尚書令有左
右丞相有左右丞有六部之属夫尚書令號為端揆之
官所以統乎六部而為之長也自武徳中太宗嘗親其
職自是闕而不置其國政樞宻皆委中書八座之官但
[087-11a]
受其成事而已若令闕則以左右僕射為省主此唐尚
書令之制也左右丞相在咸亨中名為僕射自開元而
始為左右丞相之名唐初未嘗不知國政也自開元中
張說兼之後罷知政而猶為丞相自此以後遂不知國
政而丞相為虚名耳此唐丞相之制也糾舉憲章以表
六官之儀制正百僚之文法若御史有糾劾不當兼得
彈奏此唐左右丞之制也吏部之叙有尚書有侍郎所
以掌天下之官也故郎中則有叙階之法自開府儀同
[087-11b]
為從一品而至于文林将仕之從九品凡二十九焉而
其中自四品而下每品又有上下之别其叙階也有以
封爵有以姻戚有以勲庸有以資䕃有以秀孝有以勞
考其嶺南黔中三年一置選補使則號為南選郎中所
掌之選則號為少選京司之吏未入九流者謂之流外
銓員外所掌之選院則號為南曹司封司封爵之制自
王而至于子男則有九等司勲勲級之制自上柱國而
至于武騎雲騎則有十二等考功之法則有四善二十
[087-12a]
七最此吏部之大畧也户部之職有尚書有侍郎所
以掌天下之户口土田也貢賦之差則分為十道户之
資産則定為九等給田之制則曰永業曰口分凡有二
焉賦役之制曰租曰調曰役曰雜徑凡有四焉此皆户
部之大畧也禮部尚書之與侍郎所以掌天下之禮儀
貢舉之政令也而其属曰禮部曰祠部曰膳部曰主客
凡五禮之儀吉凶軍賔嘉凡一百五十有二舉試之制
自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筭其科有六此禮部之大畧
[087-12b]
也兵部尚書之與侍郎所以統天下之軍衞武選也其
属曰兵部曰職方曰駕部曰庫部以三銓之法領其事
以五等閱其功以三竒㧞其異武官之勲禄品命自驃
騎輔國而下至于仁勇陪戎叙階之法凡二十有九焉
自上柱國而下至于雲騎武騎勲官之等亦十有二焉
左右衛之親勲翊則通謂之三衛左右衞之三衞則分
為五仗成丁而入六十而免量其逺近以定其番第自
京兆河南蒲同華岐等則皆令番上餘州則納資而已
[087-13a]
凡親王總戎則曰元帥文武官總統則曰總管以奉使
而言之則曰節度使凡天下之節度有八又有大使副
使之名焉職方之掌鎮戍有上鎮中鎮下鎮上戍中戍
下戍之號駕部之掌輿輦車乗天下之傳驛凡三十里
一驛焉此兵部所統之大畧也刑部之職掌天下之刑
法自尚書侍郎而下其属有四曰刑部曰都官曰比部
曰司門文法之名有四曰律曰令曰格式此刑部之大
畧也工部之職掌天下之百工屯田自尚書侍郎而下
[087-13b]
其属有四曰工部曰屯田曰虞部曰水部凡軍州邊防
鎮守轉運不給則設屯田以益軍儲凡天下諸軍州管
屯總九百九十有二凡屯各有屯官屯副文武職事官
則有職分田在京諸司則有公廨田此工部之大畧也
自侍中黄門侍郎而下曰給事中曰左散騎常侍曰左
諫議大夫曰左補闕拾遺曰起居郎曰𢎞文館學士則
皆属於門下省焉自中書令中書侍郎而下曰中書舍
人曰右散騎常侍曰右補闕拾遺曰起居舍人曰通事
[087-14a]
舍人曰集賢殿書院學士曰集賢院學士曰史館則皆
属於中書省焉夫侍中所以掌出納帝命而黄門為之
貳至給事中則分判省事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
而書之以駮正遺失此門下之制也中書令所以掌軍
國之大政而侍中為之貳至中書舍人則詔㫖制敕起
草進畫既下則行之此中書之制也然曰散騎曰諫議
曰補闕曰拾遺其左乃属於門下其右乃属於中書何
也曰起居曰𢎞文既属之門下矣曰舍人曰通事曰集
[087-14b]
賢曰史館乃属之中書何也竊考唐中書門下之兩省
乃在於宣政殿之東西廡其地亦邃矣則凡諫正之事
講論之益記注之官正欲随所在而致其力也是以命
出於中書則造命之地有人焉命行於門下而審覆之
地有人焉此建官之羙意也至於祕書監之掌經籍圖
畫之事而有經史子集四部之别其下又有二局焉曰
著作局者所以掌撰碑文之属曰太史局者所以掌厯
數天文之事此又祕書省之制也其外有殿中省内侍
[087-15a]
省並列為六省焉至於御史䑓則以御史大夫為之長
曰中丞曰侍御曰殿中曰監察御史皆䑓官也自馬周
以布衣太宗令於監察御史裏行自此遂有裏行之號
此御史䑓之制也其次太常光禄而下及于太府者九
寺之制也國子監而下及于都水者五監之制也左右
衛而下曰驍騎曰武騎曰威衛曰領軍衞曰金吾衞曰
監門衞曰千牛衛皆有左有右者此十六衞也夫所謂
衞者何也唐制每衛則有大将軍有将軍有中郎将凡
[087-15b]
兵士𨽻衞各有其名𨽻左右衛者則曰驍騎𨽻驍衛者
則曰豹騎𨽻武衞者則曰熊渠𨽻威衞者則曰羽林𨽻
領軍衞者則曰射聲𨽻金吾衛者則曰佽飛總名為衛
士皆取六品以下子孫充之如左右衛大将軍職掌宫
庭警衛之法凡親勲翊五中郎将及折勲府所𨽻者皆
總衛焉則左右衛者又諸衛之長也其曰親府曰勲一
府曰勲二府曰翊一府曰翊二府號曰五府總曰三衞
皆左右衛之制也若左右驍衛武衞威衛左右領軍衛
[087-16a]
其掌皆如左右衛而金吾則掌宫中及京城廵警之法
監門衛則掌諸禁衞門籍之法千牛衞則掌宫殿侍衛
及宫御之儀仗者也每府則有折衝都尉左右果毅都
尉夫折衝之職掌領五校之属以備宿衛凡衛士三百
人為團以一校尉領之以便習騎射者為越騎餘為歩
兵其團十人為火凡兵馬在府每季冬折衝都尉率五
校之属以教其軍陣戰鬪之法其果毅則為之貳此皆
十六衛之制也杜牧以為内以十六衛蓄養戎臣唐㑹
[087-16b]
要以為置十二衛将軍分關中諸府𨽻焉唐制以為唐
因隋置十二衛唐鑑載武徳中以十四衞為京職事官
其說不同何也盖唐志十六衞中領府者十有二而監
門千牛不與焉十六衛之外又有左右羽林軍職統北
衞禁軍之法此皆見於六典之可攷者也然六典之建
實傚周制今以李林甫所注者攷之如六部尚書所以
倣周之六卿也尚書之下有侍郎所以倣周禮六官之貳
也郎中之制所以倣周禮六官之属所謂下大夫者也
[087-17a]
員外之制所以倣周禮六官之属所謂上士者也不獨
此也中書令者所以倣周之内史也史館史官所以倣
周之太史小史也秘書省所以倣周之外史也然則六
典之建豈非有意於法古哉然侍中黄門本秦漢之制
也給事諫議亦秦漢之制也尚書六曹之名盖自漢而
始盛𣪚騎常侍之名盖自魏而始合唐實踵而行之則
其所謂法古者又不獨在於周矣然唐之制雖不純於
周而其親近儒士之意則猶古意何也有常叅官有供
[087-17b]
奉官有清望官有清官皆儒士也如五品以上職事官
八品以上供奉官至於太常博士之属則謂之常叅官
侍中中書令左右𣪚騎常侍黄門中書侍郎諫議大夫
給事中中書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左右補闕拾遺中
丞侍御史之属則謂之供奉官黄門侍郎尚書左右丞
諸司侍郎太常少卿祕書少監國子司業等則謂之清
望官如諭徳如給舍臺諫左右史諸司員外郎至於四
門助教皆謂之清官每日以三品已上清官兩人待制
[087-18a]
於衙内此豈非樂親儒士之意乎如𢎞文集賢翰林學士
之類則又有可言者自武徳貞觀以来妙選賢良文學之
士為𢎞文學士曰直學士曰文學直館所置無員數自禇
無量檢校館務而學士號為館主其後有張太素劉禕之
范履氷並以特𠡠相次為館主此非𢎞文之盛事歟自太
宗秦府學士之後𢎞文崇文皆有學士元宗大收羣書以
廣儒術命禇無量馬懐素校四部書於乾元張說為修書
使於是改修書所為集賢殿書院以說為大學士其後更
[087-18b]
置修撰校理多以他官為之加無量懐素侍講之號至集
賢院學士則又偹顧問應對承㫖撰集文章此又集賢之
盛事也獨六典所載而於翰林學士特缺焉然以唐百官
志考之則知翰林之有學士乃在於開元之二十六年而
六典固已成故唐志謂𢎞文集賢分𨽻中書門下省而翰
林學士獨無所属特附於百官之序云今其言曰唐制乗
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自太宗時名儒學士時時召
以草制然猶未有名號乾封以後始號為北門學士元宗
[087-19a]
初置翰林待詔以張說張九齡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
和文章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制誥書敕開元
之二十六年始改供奉為學士别置學士院専掌内命選
用益重而禮益親至號為内相初無定員自諸曹尚書而
下至校書郎皆得與選内宴則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憲
宗又置承㫖於是又有翰林承㫖之名豈非其尊重儒生
之意乎此其制度之美也若夫凡出身非清流者不注
清資之官凡注官階卑而擬髙者則曰守階髙而擬卑
[087-19b]
者則曰行其在吏部兵部考功都省御史臺中書門
下是謂之前行要望目為七司其餘則曰後行閑局其
制亦不可不知也然以唐志而較之六典専於尚書令
之下則曰左右丞相而唐志乃謂之左右僕六典於太
學博士之下則繼以四時博士而唐志於太學博士之
下乃有廣文館博士天寳/時置唐志於羽林軍之後又有左
右龍武神武神䇿之名而六典無之此豈非六典所載
乃開元以前之制而唐志所載者乃開元以後之制乎
[087-20a]
此又攷制度之所當知者故附見焉
   唐太宗定功臣
髙祖論太原首功自裴寂劉文静而下至于趙文恪許
世緒之徒凡十有四人武徳九年太宗復定功臣而文
静已沒故自寂而下至于秦行師馬三寳之属等其功
之小大而第之總為四十有三人焉今以其傳而攷之
自趙文恪而下十有八人雖附見於裴寂傳後而其功
不為甚顯君子不暇論也惟寂等三十人已見於傳則
[087-20b]
其功有可言者如裴寂之共建大計長孫無忌之入定
大難李藥師之南平江陵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而遼
東之役猶有雖老尚堪一行之語則靖之功為可知李
懋功之平建徳俘世充降黒闥而又破頡利於磧北使
突厥稽首請命而不敢南向殆有賢於長城者則勣之
功為可知其他如從破建徳則羅藝尉遲敬徳從平黒
闥則李子和殷開山至於狥巴蜀降蕭銑則趙王孝恭
也平師都討谷渾則柴紹也破潼關而遂定陕者長孫
[087-21a]
順徳也從戰東都以少擊衆者王君廣也劉𢎞基之討
薛舉劉政㑹之圖武周竇軌之起兵募衆畧地渭南髙
士亷之能舉交趾歸心附義屈突通不牽於質子之愛
而以死許國故有烈士狥名之稱唐儉雖有武周之辱
猶籍府庫而有不敢忘朝廷之志秦叔寳之先鋒鏖陣
程知節之搴旗先登封徳彛之議軍事而髙祖謂雖張
華叶策晉武亦何以加則軍謀為可取叚志元之堅守
軍門而太宗謂周亞夫亦何以加則軍政為可法蕭瑀
[087-21b]
有疾風勁草之節足為社稷之臣杜淹有才辨多聞之
名足居左右之任宇文士及當濟北豪傑竊觀形勢之
時而能獨歸王室張亮當謀伐髙麗他人畏怯之時而
毅然請行張公謹之經畧突厥侯君集之能平髙昌此
皆其效績於一戰之間者也故史臣贊之曰帝王之興
其威靈氣燄有以動物悟人者故士有一槩皆填然躍
而附之若椽榱梁柱以成大室义負偃植各安所施而
無遺材諸将之謂耶雖然又有大於此者𤣥齡杖策軍
[087-22a]
門一見如舊獨收人物致于幕府下與諸将宻相申結
人人願盡死力故太宗嘗曰𤣥齡有决勝帷幄立社稷
功蕭何所以先諸将也則𤣥齡之功為如何如晦之常
從征伐叅謀帷幄時方多事裁處無留莫見其涯故𤣥
齡嘗謂帝曰必欲經營四方捨如晦無共功者則如晦
之功為如何若夫𤣥齡之善謀如晦之善斷二人同心
叶濟以佐帝室當紀綱彫弛之餘而能興仆植僵使號
令典刑燦然罔不備雖數百年猶蒙其澤可謂名相然
[087-22b]
求其所以致之之蹟逮不可見何哉唐栁芳有言削定
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遜其直英衞善
兵而房杜濟以文持衆美而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
用使人由而不知是後新進更用事𤣥齡身處要地而
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故當時語良相必曰
房杜云此又餘子之所可並論也然而武徳功臣之次
不始於房杜而乃以裴寂為先豈非特以晉陽之始謀
乎其後至徳宗時録武徳以来宰相功臣詔差為二等
[087-23a]
凡増至百八十有七人每等則以武徳以来宰相為首
功臣次之至徳肅宗以来将相又次之故房杜之名乃
在諸臣之首今自房杜而下至于南霽雲凡八十二人
為第一等自竇威而下至于李憕姚誾凡百有五人為
第二等並載其名於忠義傳後者即當時所定之次也
 裴寂傳始髙祖論太原首功詔尚書令秦王尚書左
 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靖恕二死
 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徳 右驍衛大將軍劉𢎞基
[087-23b]
 右屯衞大将軍竇琮   左翊衞大将軍柴紹
 内史侍郎唐儉     吏部侍郎殷開山
 鴻臚卿劉世龍     衞尉少卿劉政㑹
 都水監趙文恪     庫部郎中武士彠
 驃騎将軍張平髙    李思行 李髙遷
 左屯衞府長史許世緒等十四人恕一死 武徳九
 年十月太宗又定功臣封户時文静已死乃自寂而
 下差功大小第之揔四十三人
[087-24a]
  寂户千五百  長孫無忌  王君廓
  尉遲敬徳   房𤣥齡
  杜如晦户千三百      長孫順徳
  柴紹     羅藝
  趙郡王孝恭户一千二百   侯君集
  張公謹    劉師立户千 李勣
  劉𢎞基户九百 髙士亷   宇文士及
  秦叔寳    程知節户七百
[087-24b]
  安興貴    安脩仁   唐儉
  竇軌     屈突通   蕭瑀
  封徳彛    劉義節户六百
  錢九隴    樊興    公孫武達
  李孟常    叚志𤣥   龎卿惲
  張亮     李藥師   杜淹
  元仲文户四百 張長遜   張平髙
  李安逺    李子和   秦行師
[087-25a]
  馬三寳户三百
 長孫無忌傳貞觀十一年乃詔有司朕憑明靈之佑
 賢佐之力克剪多難掃清㝢内盖時屯共資其力世安
 專享其利朕所不取刺史古諸侯雖名不同而監統
 一也無忌等義貫休戚效挺夷儉嘉庸懿績簡在朕
 心其改錫土宇用世及之制乃以
 無忌為趙州刺史以趙為公國
 房𤣥齡宋州刺史國於梁
[087-25b]
 杜如晦贈宻州刺史國於莱
 李靖濮州刺史國於衛
 髙士亷申州刺史國於申
 道宗鄂州刺史王江夏
 尉遲敬徳宣州刺史國於鄂
 侯君集陳州刺史國於陳
 孝恭觀州刺史王河間
 李勣蘄州刺史國於英
[087-26a]
 叚志𤣥金州刺史國於褒
 程知節普州刺史國於盧
 劉𢎞基朗州刺史國於䕫
 張亮李州刺史國於鄖
  凡十有四人餘官食邑尚不在
 李澄傳武徳功臣十六人貞觀功臣五十三人至徳
 功臣二百六十五人徳宗即位録武徳以来宰相及
 實封功臣子孫賜一子正員官史館攷勲名特髙者
[087-26b]
 九十二人以三等條奏第一等以其嵗授官第二等
 以次年第三等子孫數訟於朝有詔差為二等增至
 百八十七人每等武徳以来宰相為首功臣次之至
 徳以来将相又次之
 司空太子太傅知門下省事梁國公房𤣥齡 尚書
 右僕射檢校侍中莱國公杜如晦 太子太保同中
 書門下三品宋國公蕭瑀 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
 門下三品知政事上柱國申國公髙士亷 太子太
[087-27a]
 師知政事特進鄭國公魏徴 侍中永寧郡公王珪
  吏部尚書參豫朝政道國公戴胄 中書令江陵
 縣子岑文本 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檢校吏部尚
 書髙唐縣公馬周 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檢校吏部
 禮部民部尚書事清苑縣男劉洎 尚書右僕射同
 中書門下三品河南郡公禇遂良 太子太師同中
 書門下三品燕國公于志寧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
 門下三品兼太子少傅北平縣公張行成 中書令
[087-27b]
 行侍中兼太子少保蓨縣公髙季輔 侍中兼太子
 賔客襲潁川縣公韓瑗 中書令兼太子詹事南陽
 縣侯來濟 侍中兼太子賔客張文瓘 侍中甑山
 縣公郝處俊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
 右庶子酒泉縣公李義琰 内史河東縣侯裴炎
 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温國公蘓良嗣 内史
 梁國公狄仁傑 納言檢校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天
 兵軍大總管隴右諸軍大使譙縣子婁師徳 鳳閣
[087-28a]
 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石泉縣公王方慶 文昌
 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襲邢國公王及善 尚書右
 僕射兼中書令知兵部尚書事齊國公魏元忠 紫
 微令梁國公姚崇 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朱敬則 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許國公
 蘓瓌 吏部尚書兼侍中廣平郡公宋璟 黄門監
 梁國公魏知古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兗
 國公陸象先 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門平章事許國
[087-28b]
 公蘓頲 中書令河東縣侯張嘉貞 中書侍郎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水縣公李元紘 黄門侍郎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宜陽縣子韓休 中書令始興縣
 伯張九齡 司空河東郡公裴寂 納言上柱國魯
 國公劉文靖 太尉檢校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
 揚州大都督趙國公長孫無忌 禮部尚書河間郡
 王孝恭 尚書右僕射檢校中書令行太子左衛率
 上柱國衞國公李靖 司空兼太子太師英國公李
[087-29a]
 勣 開府儀同三司鄜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敬徳
 左光禄大夫洛州都督蒋國公屈突通 陕東道大
 行臺吏部尚書鄖國公殷開山 衛尉卿䕫國公劉
 𢎞基 澤州刺史邳國公長孫順徳 民部尚書上
 柱國莒國公唐儉 右驍衛大将軍駙馬都尉譙國
 公柴紹 右驍衛大将軍褒國公叚志𤣥 洪州都
 督渝國公劉政㑹 左武候将軍相州都督郯國公
 張公謹 右武衛将軍盧國公程知節 左武衛大
[087-29b]
 将軍上柱國胡國公秦叔寳 𢎞文館學士祕書監
 永興縣公虞世南 右衛大将軍兼太子右衞率工
 部尚書武陽縣公李大亮 左武衞大将軍邢國公
 蘓定方 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清邉道行軍
 摠管耿國公王孝傑 中書令漢陽郡公張柬之
 中書令博陵郡公崔𤣥暐 侍中平陽郡公敬暉
 侍中譙國公桓彦範 中書令南陽郡公袁恕己
 右武衛大将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韓國公張仁愿
[087-30a]
 尚書左丞相兼黄門監徐國公劉幽求 黄門侍郎
 參知機務修文館學士齊國公崔日用 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 尚書左丞相兼
 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燕國公張說 紫微侍郎上柱
 國趙國公王琚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持節
 朔方軍節度大使中山郡公王晙 尚書左僕射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河南江淮副元帥東都留守冀
 國公裴冕 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縣
[087-30b]
 公房琯 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衞國公杜
 鴻漸 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衛尉
 卿兼懐州刺史虢國公李嗣業 平盧軍節度使桞
 城郡太守劉正臣 恒州刺史衛尉少卿兼御史中丞
 顔杲卿 常山郡太守袁履謙 河南節度副使左
 金吾衛将軍檢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張廵 睢
 陽郡太守兼御史中丞許逺 御史中丞留臺東都
 知武部選盧奕 睢陽郡太守特進左金吾衛将軍
[087-31a]
 南霽雲
  右第一
 内史令延安郡公竇威 将作大匠判納言陳令公
 竇抗 侍中兼太子左庶子江國公陳叔達 納言
 觀國公湯恭仁 判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安吉郡公杜
 淹 中書令虞國公温彦博 中書侍郎檢校刑部
 尚書參知機務崔仁師 中書令兼檢校太子詹事
 上柱國安國公崔敬禮 户部尚書平恩縣公許圉
[087-31b]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沮江道行軍摠管任
 雅相 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范陽郡公盧承
 慶 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兼𢎞文館學士楚國公
 上官儀 右相廣平郡公劉祥 左侍極兼檢校左
 相嘉興縣子陸敦信 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
 樂城縣公劉仁軌 荆州大都督府長史安平郡公
 李安期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賔
 客襲道國公戴至徳 司列少常伯太子右中䕶兼
[087-32a]
 正諫大夫同東西臺三品趙仁本 中書令趙國公
 李敬𤣥 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 中書令
 同中書門下三品崔知温 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
 襲廣平郡公劉齊賢 納言樂平縣男王徳真 地
 官尚書檢校納言鉅鹿縣男魏𤣥同 文昌左相同鳳
 閣鸞臺三品特進輔國大将軍鄧國公岑長倩 鳳
 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臨淮縣男劉褘之 納言
 博昌縣男韋思謙 地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087-32b]
 格輔元 司禮卿判納言事渤海縣子歐陽通 内
 史李昭徳 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陸元方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杜景佺 尚書右僕
 射兼太子賔客同中書門下三品鄖國公韋安石
 左𣪚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知東都留守趙郡公
 李懐逺 中書令逍遥公韋嗣立 守侍中同中書
 門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常山縣男李日知 檢校
 黄門監渙縣伯盧懐慎 中書令左丞相兼侍中安
[087-33a]
 陽郡公源乾曜 黄門侍郎同紫微黄門平章事魏
 縣侯杜暹 侍中趙城侯裴耀卿 左武衛大将軍
 開府儀同三司淮安王神通 特進太常卿江夏王
 道宗 荆州都督周國公武士彠 右屯衛大将軍
 檢校晉州都督總管譙國公竇琮 少府監葛國公
 劉義節 右光禄大夫羅國公張平髙 洛州都督
 右衛大将軍酇國公竇軌 䕫州都督息國公張長
 遜 金紫光禄大夫夷國公李子和 左監門衛大
[087-33b]
 将軍檢校右武候将軍榮國公樊興 左監門衛大
 将軍巢國公錢九隴 右驍衛大将軍歸國公安興
 貴 右武衛大将軍申國公安修仁 殿中監郢國
 公宇文士及 右武衞大将軍沔陽郡公公孫武達
  荆州都督懐寧郡公杜君綽 右驍衛将軍濮國
 公龎卿惲 代州都督同安郡公鄭仁泰 右翊衛
 将軍遂安郡公李安逺 幽州都督厯陽郡公獨孤
 彦雲 始州刺史左屯衛大将軍襄武郡公劉師正
[087-34a]
  右威衛大将軍濟東郡公李孟嘗 右監門衛大
 将軍河南縣公元仲文 右監門衛将軍廬陵郡公
 秦行師 左領軍大将軍新興公馬三寳 右衛大
 将軍駙馬都尉畢國公阿史那社爾 鎮軍大将軍
 虢國公張士貴 左衛大将軍琅琊郡公牛進達
 鎮軍大将軍嘉川郡公周䕶 陕州刺史天水郡公
 丘行恭 潭州都督吳興郡公沈叔安 散騎常侍
 豐城縣男姚思亷 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特
[087-34b]
 進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宋國公唐休璟 左羽林軍
 大将軍遼陽郡王李多祚 左領軍大将軍趙國公
 李湛 刑部尚書太子賔客魏國公楊元琰 殿中
 監兼知總監汝南郡公翟無言 冠軍大将軍左羽
 林軍大将軍光禄卿天水縣公趙承恩  将作大
 匠裴思諒 右羽林軍将軍𢎞農郡公楊執一 左
 衛将軍河東郡公薛思行 光禄卿駙馬都尉瑯琊
 郡公王同皎 中書令越國公鍾紹京 太僕卿立
[087-35a]
 節郡王薛崇簡 右金吾衛大将軍涼國公李延昌
  太子中允同正冀國公馮道力 少府監趙國公
 崔諤之 左監門衞中候光禄卿申國公許輔乾
 左金吾大将軍鄧國公張暐 朔方道行軍大總管
 左羽林軍大将軍平陽郡公薛訥 河南副元帥太
 尉兼侍中臨淮郡王李光弼 河南節度副大使守
 司空兼兵部尚書霍國公王思禮 左相豳國公韋
 見素 太保韓國公苗晉卿 中書令趙國公崔圓
[087-35b]
  太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金城郡王辛雲京 河南隴右副元帥兵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涼國公李抱玉 太子太師檢
 校尚書右僕射知省事信都郡王田神功 四鎮北
 庭涇原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知省事扶風郡王
 馬璘 左羽林軍大将軍檢校户部尚書兼御史大
 夫薛景仙 右散騎常侍檢校禮部尚書兼御史大
 夫尚衡 太原尹兼御史大夫北都留守河東節度
[087-36a]
 副大使南陽郡公鄧景山 河東節度副使兼鴈門
 郡太守光禄卿賈循 禮部尚書東京留守酒泉縣
 侯李憕 東平郡太守姚誾
  右第二
   唐登瀛之選
武徳四年太宗當冦亂甫平之初日不暇給乃作文學
館收聘賢才訪以政事討論墳籍𣙜畧前載于時在選
之士自房杜而下曰于志寧曰蘓世長曰薛收曰禇亮
[087-36b]
曰姚思廉曰陸徳明曰孔頴達曰李𤣥道曰李守素曰
虞世南曰蔡允恭曰顔相時曰許敬宗曰薛元敬曰盖
文達曰蘓勉凡十有八人焉其後薛收既卒復以劉孝
孫補之所謂十八學士者此也竊嘗以傳而攷其人之
大畧如𤣥齡之善謀如晦之善斷同心叶濟以創大業
此固非他人所及者至於收引人物致之幕府而軍符
府檄駐馬即辦陳事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者此又𤣥齡
之偉才也常從征伐㕘謀帷幄雖事務煩多而裁處無
[087-37a]
留莫見其涯者此又如晦之達識也于志寧識禇亮於
囚虜則其智為可稱蘓世長諫田獵於涇陽則其直為
可喜書檄露布馬上占辭如素成者薛收之敏也出入
軍旅嘗預祕謀而有裨補之益者禇亮之忠也姚思亷
之撰梁陳書顔相時之為漢書决疑虞世南之黙冩列
女傳則其才為長於史孔頴達之為五經義訓蓋文達
之明春秋三傳陸徳明之說經隨方立義徧析其要則
其才為長於經李元道以草書稱李守素以肉譜稱
[087-37b]
 本傳云通氏姓學世號肉譜
蔡允恭以能詩稱許敬宗以善属文稱薛元敬以文翰
稱此皆其一藝一能之可采者也獨蘓勉不見於傳
而劉孝孫之傳無可書故其事不得而詳焉然皆一
時之選也是以當時瀛州之號以為儒士之事而閻立
本則為之圖禇亮則又為之贊其後蒋義則又為秦府
十八學士史臣傳迨至開元得人之盛亦髣其事而擬
其數故唐翰林盛事所載則云張說徐堅賀知章之徒
[087-38a]
十有八人為集賢殿學士於東都上陽宫含象亭圖冩
其貌今攷於唐藝文雜藝術類中者殷韋無忝開元
十八學士圖者其意可想也雖然如房如杜如姚如陸
如頴達如世南此固其最優者而其次則如志寜如世
長如收如亮以至於允恭之徒其事之可見者亦足為
國家之盛彼敬宗者果何人耶而亦預是選雖其長安
城之對昆明池之對帝丘之對濟漯之對足以為一時
辨捷之快其後一言之繆竟為社稷之深禍其視諸公
[087-38b]
寧不媿乎若杜淹之才辨多聞攷之本傳亦曰嘗為文
館學士矣而名不列于圖魏徴之忠蹇顔師古之明練
治體令狐徳棻李延夀之史學其為益殆不淺也而反
不厠於其間又未知其果何如也此吾猶有遺恨云
 初武徳四年太宗為天䇿上将軍冦亂稍平於鄉儒
 宫城西作文學館收聘賢才 於是下教以大行臺
 司勲郎中杜如晦   記室考功郎中房𤣥齡
 及于志寧      軍諮祭酒蘓世長
[087-39a]
 天策府記室薛收   文學禇亮
 姚思亷       太學博士陸徳明
 孔頴達       主簿李𤣥道
 天策倉曹叅軍事李守素
 王府記室叅軍事虞世南
 㕘軍事蔡允恭    顔相時
 著作郎攝記室許敬宗 薛元敬
 太學助教蓋文達   軍諮典簽蘓昂
[087-39b]
 並以本官為舉
 七年收卒復召東虞州録事㕘軍劉孝孫補之凡分
 三畨遞宿于閣下悉給珍膳每暇自訪以政事討論
 墳籍商𣙜前載無常禮之嫌命閻立本圖像使亮為
 之贊題名字爵里號十八學士藏之書府以章禮賢
 之重方是時在選中者天下所慕向謂之登瀛州
 禇亮傳
  唐凌煙功臣
[087-40a]
太宗貞觀之十七年詔圖功臣于凌煙閣自長孫無忌
而至于秦瓊凡二十有三人焉夫長孫無忌非以其肺
腑之恩也以其數從征伐平大難討突厥之功而預焉
河間孝恭非以其宗明之故也以其徇巴蜀破夷陵有
方面之功而預焉房杜之謀謨帷幄共定社稷引㧞人
物致之幕府而臺閣制度皆所裁制足以為元功之首
英衛之料敵制勝掃平紛亂降蕭鐃俘世充勣破突
厥于定襄靖破延陀於磧北足以為元勲之次魏徴
[087-40b]
之忠蹇貴重世南之論議懇誠蕭瑀之抑過繩違曾無
所憚此皆以文而有功于社稷者也屈突通之舉兵圍
洛張公謹之副李靖破虜秦瓊之先鋒鏖戰前無堅對
此皆以武而有功於社稷者也其他如敬徳如唐儉如
叚志𤣥如劉𢎞基如殷開山如劉政㑹如柴紹如程知
節如長孫順徳皆其﨑嶇兵間戮力王室有功於開創
大業者也至於侯君集張亮雖不克終而其初亦未嘗
無一戰之勇如破谷渾平髙昌此君集之可見者也如
[087-41a]
舉黎陽伐髙麗此張亮之可見者也唐初功臣可謂盛
矣故吕温贊凌烟之勲臣而其序有曰唐莒公劉渝公
之首戴神堯舉晉陽而拯天下此則大禹之拯溺也
魏鄭公以致君為己任諫若不及此則咎繇之颺言也
虞永興糾合羣儒明備王禮克諧帝樂煥乎其有文章
此則夷䕫之制作也長孫趙公舉大義定社稷此則周
公之正救也英衛受天勇智麾定四方此則太公之鷹
揚也房杜並運帷幄謨成大公此則蕭何之指蹤子房
[087-41b]
之决勝也尉遲秦程剛毅木訥為王前軀此則吳漢之
樸忠賈復之雄勇也其所取大畧如此亦可見矣然唐
史所載凡二十三人而吕温之贊乃以春秋之義沒君
集張亮之名而為二十二贊至其序則曰圖畫於凌煙
閣者二十有四人又併髙士亷而總言之數之不同亦
不可不知也然而太宗以創業之功歸之羣臣而圖像
之設有古人不忘之意可謂厚矣故其後在永徽時髙
宗則又取其終始之著名者圖形于凌煙曰徴曰士亷
[087-42a]
曰瑀曰志𤣥曰洪基曰世南曰瓊者是也在寳應時肅
宗則又圖功臣于凌煙曰郭子儀曰李光弼者是也在
貞元時徳宗則詔圖勲臣于舊臣之次曰李晟曰馬燧
者是也在太中時宣宗則又差定元和将相圖形凌煙
曰李絳者是也既又詔求李峴王珪戴胄之徒以至于
李憕凡三十七人皆續之于是閣焉夫子儀光弼豈非
以其再造唐室之功乎取河北復長安回紇涇陽之圍
而乃單騎見虜一以至誠屈之故史臣謂之身為天下
[087-42b]
安危者二十年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
疑者子儀之功為如何以朔方而救常山轉戰太原而
冦盗之鋒為之震讋而退沮故史臣謂治師嚴整天下
服其威名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者光弼之功為如何
李晟馬燧豈非以其有扶持社稷之功乎朱泚僭竊於
京師懐光䟦扈於咸陽河北三盗盤據而紛錯晟獨提
孤軍以抗之卒能秉義挺忠以翦賊泚之黨史臣謂師
入長安而人不知雖三王之佐無過其能可謂仁義之
[087-43a]
将者則李晟之功為如何破田悅於魏博封懐光於河
中使中原之地不為盗區其制敵有過人者史臣謂馬
燧沉雄忠力鬪必决死未嘗折北名盖一時則馬燧之
功為如何至若李絳之在唐每有詢訪隨事補益以直
道進退名重一時如連屏之作立石紀徳之諫朋黨之
諫方鎮進獻之諫用賢豈容易之說皆有補於治道此
大中之初所以圖其像也不特此也李峴張鎰之剛直
盧奕李憕之忠義王珪之推誠納善戴胄之清直守法
[087-43b]
馬周之敷奏明敏張鎬之之論議有體王及善之臨事
不可奪栁渾之守正不阿此皆有益於國者裴寂劉文
静之共建大計禇遂良之安定社稷劉幽求之叅預大
策五王之興復唐室此又其功之卓卓者至若婁師徳
之屯田備邊郭元振之善撫夷夏朱敬則之諫羅織韓
瑗之定律令郝處俊引魏文帝令而明社稷之大誼
 遜位武后事曰魏文著令帝崩不許皇后臨朝
李勉劾武臣之驕縱而至朝廷之益尊為相諤諤而有
[087-44a]
大臣節者張九齡也兼叔向之遺直子産之遺愛者魏
知古也器識沈䆳有嵗寒後凋之節者陸象先也振厲
名節臨事方嚴而面斥謟䛕之臣者蕭復也以至張巡
之堅守睢陽南霽雲之斷指自誓李嗣業被堅數奮為
諸軍冠房琯之以天下為己任請自将平賊蕭華以魏
自守而不肯從漁陽之亂賈耽付節度於樊澤而不敢
稽天子之命袁履謙同杲卿以圖賊斬欽湊於外郵而
力為常山之守又皆其以忠勇而衛王室者也圖而像
[087-44b]
之其可緩哉推其所自寔貞觀忠厚之意有以先之也
 秦瓊傳貞觀十三年秦瓊改封胡國公
 後四年詔司徒趙國公無忌
 司空河間王孝恭   司空莱國公如晦
 司空太子太師鄭國公徴
 司空梁國公𤣥齡
 開府儀同三司鄂國公敬徳
 特進衞國公靖    特進宋國公瑀
[087-45a]
 輔國大将軍褒國公志𤣥
 輔國大将軍䕫國公𢎞基
 尚書左僕射蒋國公通
 陕東道行臺右僕射鄖國公開山
 荆州都督譙國公紹  荆州都督邳國公順徳
 洛州都督鄖國公亮  吏部尚書陳國公君集
 左驍衛大将軍郯國公公謹
 左領衛大将軍虞國公知節
[087-45b]
 禮部尚書永興國公世南
 户部尚書渝國公政㑹 户部尚書莒國公儉
 兵部尚書英國公勣  并叔寳並圖形凌煙閣
髙宗永徽六年遣使致祭名臣圖形凌煙閣者凡七人
徴士亷瑀志𤣥𢎞基世南叔寳皆始終著名者也
 李博傳大中初又詔求 李峴 王珪 戴胄
 馬周  禇遂良 韓瑗  郝處俊 婁師徳
 王及善 朱敬則 魏知古 陸象先 張九齡
[087-46a]
 裴寂  劉文静 張柬之 袁恕己 崔元暐
 桓彦範 劉幽求 郭元振 房琯  袁履謙
 李嗣業 張廵  許逺  盧奕  南霽雲
 蕭華  張鎬  李勉  張鎰  蕭復
 栁渾  賈耽  馬燧  李澄  三十七人
 畫像續圖凌煙閣云
   宋朝官制
宋朝自太祖設官分職多襲五代之制雖稍有増損而
[087-46b]
大體倶舊制也唐制省部寺監之官備員而已無所職
掌别領内外任使而省部寺監别設主判官名惟以侍
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此尚循唐制也
至乾徳二年始置參知政事為宰相副貳
以薛居正吕餘慶為宰相所居省謂之中書門下國政
所出也而兵政𨽻樞宻院承五代之制故樞宻有使副
使知院同知簽書與中書號為二府焉
 對持文武二柄故號曰二
[087-47a]
尚書省置判尚書都省
 只一員但掌百官赴省集議及大祀受誓戒之事
六部各有主判率以舉事待制館閣官領之吏部即審
官東院掌尚書左選審官西院掌尚書右選吏部南曹
掌侍郎左選三班院掌侍郎右選流内銓考功郎官之
職也户部即三司使尚書之任也
 其官崇職重乆次者為使稍輕則為權使資淺則為
 權發遣使公事
[087-47b]
曰度支副使曰户部副使曰鹽鐵副使皆侍郎之任也
别置子司判官度支户部鹽鐵各有判官所掌即本曹
郎官之職也判胄案唐軍器監職也
 掌造器械
判修造案唐工部将作少監職也
 掌修造
判磨勘司唐比部職也
 掌勾考
[087-48a]
禮部有判部及判禮部貢院即尚書侍郎之任若兵部
之事即歸樞宻工部之事則歸三司此二部不設主判
官多以他官兼之刑部則審刑院也
 掌詳覆諸路奏案
翰林學士襲唐制以六員為額其帶知制誥則釐職事
其别領省府職事則不帶知制誥年徳俱重者為承㫖
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駮事即給事中也知制誥即
中書舍人之職也
[087-48b]
御史臺雖有大夫而不除以中丞為臺長諫官以别官
兼領者即為知諫院同知諫院
 資輕者為知院同知院兼掌博士之職
九寺則判太常寺禮院即卿之任也宗正則有判寺太
僕職属羣牧司則有制置使以樞宻及學士領之大理
則糾察京師刑獄是其職也鴻臚則歸於客省四方館
光禄司農太府其職皆属三司衛尉無所摠轄其職分
為金吾衛仗司其環衛之任分為三衙皇城司矣故此
[087-49a]
五寺别無置司并主判官秘書省郎昭文史館集賢謂
之三館與秘閣𨽻本省有直館直院直閣校理館閣校
勘謂之館職
 初除於本省供職一年出補外任使
國子監有判監其資淺者為同知即祭酒司業之任而
博士轉為直講将作少府軍器都水之職並属於三司
矣都水無常員一遇興役則遣官亦係三司等人職掌
官外又有學士待制等員惟觀文殿大學士仁宗以賈
[087-49b]
昌朝辭使相特建此職仍詔非曾任宰相不除觀文殿
學士而下曰資政殿端明翰林侍讀侍講龍圖天章寳
文學士三閣待制皆為侍從清望之選
 並無職掌多帶職以領在内省府寺監在外藩方任
 使
自資政以上多以授二府自北宋朝舊官制如此文
臣則兼帶階勲即自武騎尉至上柱國十二轉是也武
臣則兼帶階勲憲御檢校官四色憲御自監察御史至
[087-50a]
御史大夫號為憲衘檢校自國子祭酒至三公亦唐及
五代舊制也而宋朝遵之元豐初始命置局詳定官制
大槩本唐六典為法稍増損之設尚書省置令左右僕
射門下省置侍中中書省置令已上為丞相尚書有左
右丞門下中書各有侍郎樞宻院有知有同知已上為
執政官尚書六部有尚書有侍郎有郎中有員外
 惟吏户刑各置四員以其劇曹也
左右司郎官通糾六部號都司專佐宰相理省事謂之
[087-50b]
宰属翰林學士有定員御史臺官如舊制而除知雜事
及裏行之名門下後省置左散騎常侍中書後省置右
散騎常侍而不除人給舍諫官左右史之属
 曰左右散騎曰給事中曰起居郎曰左右諫議大夫
 曰左右司諫曰左右正言是也
皆號為兩省官秘書省有監自監少而下曰丞郎校書
正字著作又佐郎號館職罷直館院校理等員惟有修
撰直秘閣號貼職而别領在外任使九寺四監為寺監
[087-51a]
官國子祭酒而下有司業丞簿太學有博士正録已上
為學官是謂職事官罷三司使副及諸生判官而其職
分𨽻諸省部寺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
司空為三公皆論道之官無專領之職為宰相兼官以
開府儀同三司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號為使
相以唐之散階易省部寺監官歸釐本職號階官為寄
禄官而食其俸以領内外任使削憲衘檢校留勲十二
轉此元豐新制官名即循唐舊典職掌亦倣周禮六官
[087-51b]
之法也
 黄元禮崇官制
初神宗喜觀六典一日諭王珪等倣唐六典修改官制
然唐六典以中書造命行無法式事門下審覆行有法
式事尚書省奉行而政柄盡歸於中書又分班奏事各
行其職蔡確言於神宗不置三省長官以左僕射兼門
下侍郎右僕射中書侍郎各主兩省事時王珪為左確
為右獨專政柄而珪不預聞除吏之事後吕正獻乃請
[087-52a]
三省同班奏事分班治事而元祐行之其後不能易也
正獻吕公著
 流品有别則人安其分無幸進之心爵秩有章則名
 器加重而天下知所趨向也
然元豐官制以唐六典為宗名實正矣
 臺省寺監職掌之官
而寄禄之制混為一流無復差别當時群臣不能推原
祖宗制官之意者盖祖宗官制所以甄别流品者至為
[087-52b]
嚴宻一官凡數等曰宰執侍從之選卿監館職之選出
身人之選廕補人之選雜流之選各為一等有條不紊
可謂盛矣不獨此也
 張演論
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禮凡貴於正任重於
管軍要在横行近在承㫖御帶寵在閣職設遥郡以賞
勞績設使臣以别禄秩此武臣之名分也以節度使留
後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為正任以殿前馬歩軍副都
[087-53a]
指揮使三衙都虞候天武捧日龍武神衞四廂都指揮
使為管軍以内客省使客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閣門
使副為横行以通事舍人閣門祗候為閣職以横行使
及諸州帶防禦團練使刺史為遥郡以諸司使副内殿
承制崇班為大使臣供奉官侍禁殿直供奉職為小使
臣自遥郡而上本俸皆厚其使臣本禄雖稍薄而添支
給劵皆優若朝謁御燕惟正任預焉盖正任方號武臣
得與文臣分班也管軍臣僚號侍衞横行大使臣皆為
[087-53b]
祗應官爾此所謂薄其禮也三司使之職又有制之善
者宋沿五代後唐之制置三司使以摠國計五代專以
鹽鐵為理財之要在三司之首
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未嘗預焉一歸三司摠鹽鐵
 鹽鐵今之金薄
度支
 主用度
户部
[087-54a]
 主版圖
號計省使位亞執政目為計相稱省主其恩數廪禄與
参樞均若除翰林承㫖及資政端明殿學士或官至尚
書或乆任權三司使者方正除之若待登柄用多先預
焉鹽鐵度支户部在唐五代皆專使額
皇朝方各設副使以三司使摠之故號三司鹽鐵副使
其度支户部亦如之位亞待制乃稱省副恩數視大卿
監逐司各置判官二員號三司鹽鐡判官三司度支户
[087-54b]
部判官以佐副使
其資序視轉運使又有三司判官六員謂之子司
 子司各主一司開坼司兼○覆衙司磨勘司兼憑由
 胄案兼刑案修造案河渠案各號三司判官管○開
 坼司或衙司公事之類以専職也内二貟兼刑案推
 治隠盗㫁刑事通稱省事
又其資序視提刑乃通稱省别凡初除必任子司自子
司遷塩鐵等判官判官而後副使盖祖宗不容資淺新
[087-55a]
進人厠列於其間也祖宗舊制遷除執政侍從必先歴
錢榖有自三司度攴副使擢起居舍人知制誥有先除
權三司使而乃拜樞宻可見祖宗之意也其所使掌之
財驅磨財計檢察憑由悉歸磨勘司乃今之/比部造作軍器
則胄案主行之今之/庫部土木之工則𨽻修造案今之/工部河防
之役則河渠案行之今之/水部且國家工役之費無出於三
事且所用為蠧耗之大者必命三司使摠之乃可節以
制度也至王安石為相以周禮行新法故持冡宰邦計
[087-55b]
之說謂宰相當主財計遂與三司分權凡賦稅常貢征
㩁之利方歸三司摘山煑海坑冶㩁貨户絶沒納之財
悉歸朝廷其立法與常平免役坊場河渡禁軍闕乏地
利之資皆號朝廷封樁又有嵗科上供之數盡運入京
師别創庫以貯之三司不與焉於是祖宗處國計之良
法盡壊矣自元豐改官制户部尚書全無計相之權職
在行朝廷之文移僅能經畫在京官吏諸軍俸禄而已
以此論之三司使之職不待改官制而失其權自熈寧
[087-56a]
變更法度之時已壊矣
 蔡允道官制論
三司使之名起於後唐明宗時宋朝因之既專掌利柄
而天下之事應用財者亦多兼摠之以故事權最重幾
與二府相抗嘉祐中京師大水始取三司之河渠按置
都水監元豐官制復以三司曹按歸之軍器監修造案
之事歸之将作監三監皆𨽻工部如此之類不一於是
户部掌版籍財用二事而已權任非復三司之比元祐
[087-56b]
中蘓子由為户部侍郎大以為不便建言祖宗參酌古
今之宜建立三司所領天下事幾半非以私三司也事
權不一則財利散雖欲求富其道無由因請都水監将
作軍器監悉𨽻户部凡三監有所為户部定其事之可
否裁其費之多少其工部任其工之良苦程其作之遲
速朝廷以為然從之按唐貞元初度支使杜佑辭錢榖
之任引李巽自代先是度支以制置措費漸權百司之
職廣設員吏繁而難理佑始奏營繕歸之将作木炭歸
[087-57a]
之司農染練歸之少府綱條頗整公議多之由是而言
計司兼領他職自唐已然不特出於祖宗之意子由所
懇懇而言之者皆佑之所釐正也豈時移事異利病固
不同耶佑之所請見於蘓冕㑹要新史載之不如是之
詳也
 
 
 
[087-57b]
 
 
 
 
 
 
 
 羣書考索後集卷二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