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十九
[085-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十九
           宋 章如愚 編
  官制門
   文階類
宋朝沿唐制設文階而等級小異
 唐階曰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特進正二品光禄大
 夫從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銀青光禄大夫從
[085-1b]
 三品正議大夫正四品上通議大夫正四品下太中
 大夫從四品上中大夫從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
 上朝議大夫正五品下朝請大夫從五品上朝散大
 夫從五品下朝議郎正六品上承議郎正六品下奉
 議郎從六品上通直郎從六品下朝請郎正七品上
 宣徳郎正七品下朝散郎從七品上從義郎從七品
 下給事郎正八品上徴事郎正八品下承奉郎從八
 品上承務郎從八品下儒林郎正九品上登仕郎正
[085-2a]
 九品下文林郎從九品上将仕郎從九品下凡二十
 九宋朝舊階曰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以上宰臣使相
 階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正奉大夫以執政階朝
 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郎宣徳郎承事郎承奉郎儒
 林郎文林郎登仕郎将仕郎以上為京朝官至侍從
 階凡十有五
元豐新制以階易官乃雜取唐及祖宗舊制而損益之
定為二十四階號寄禄新格
[085-2b]
 元豐三年詔中書令将使臺省寺監之官實典職事
 領空名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禄未幾官制
 以階易寄禄新格今具下項特進金紫光禄大夫銀
 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
 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
 朝奉大夫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議郎奉議郎通
 直郎宣教郎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
元祐初三光禄正議中散朝議六階各分左右詞人為
[085-3a]
左餘人為右
 元祐三年詔自今朝議中散正議光禄銀青光禄金
 紫光禄大夫並置左右進士出身及帶職人轉至左
 朝議中散為二資餘人轉至朝議中散為左右二字
 為四資以上各理七年磨勘其正議至金紫並分左
 右字為八資應今官已及此者悉加之實/録
既而寄禄官並分左右
 元祐四年三省言舊制京朝官以上各各分進士出
[085-3b]
 身及餘人自改為寄禄官並後一等改轉元差别除
 朝奉大夫以上置左右兩等外承務郎以上至朝請
 大夫亦欲分左右兩等進士出身人加左字餘加右
 字從之實/録元祐董正官制易其稱呼元祐間議者以
 為無以甄别流品遂詞人加左字餘人加右字而著
 今将詞人有犯貪墨者去左而稱右庶以為戒予時
 守江夏且以為詞人犯貪而稱右可以為戒然餘人
 合稱右者得毋恥乎又若餘人犯貪墨則復何以為
[085-4a]
 戒也請應貪墨吏詞人則去左餘人則去右此庶幾
 有别而有所懲書上不行豈朝廷法令事有未安非
 外官所得與耶麈/史
紹聖罷之
 紹聖三年詔寄禄轉正議大夫光禄大夫銀青光禄
 大夫分左右朝請大夫中散大夫亦仍舊存左右作
 兩資轉以分有無出身外餘並罷
崇寧初換選人七階
[085-4b]
 崇寧三年刑部尚書鄧洵武奏吏部選人自節察判
 官至主簿尉凡七等宜出自睿斷造為新名因而寄
 禄今擬下項留守莭察判官為承直郎掌書記支使
 防團判官為儒林郎留守節察推官軍事判官謂之
 兩使職官為文林郎防團軍事推官軍監判官謂之
 初等職官為從事郎司録録事參軍縣令為通事郎
 知録事參軍為登仕郎軍巡判官司理司户司法簿
 尉為将仕郎奉聖㫖依㫖國朝選人寄禄凡四等七
[085-5a]
 資留守節察判官掌書記支使防團判官留守節察
 推官軍事判官為兩使職防團軍事推官軍監判官
 為初等職官司録縣令知縣為令録軍巡判官司理
 司户司法簿尉為判司簿尉其陞遷之序則自判司
 簿尉舉令録令録舉職官自職令薦書及格皆改京
 官不及格而有二薦書則遷兩使職官謂之短般以
 勞叙賞謂之循資崇寧中鄧樞宻洵武建言以為名
 實渾殽不正乃改令七等以待選人其一曰三京府
[085-5b]
 判官留守判官節度觀察判官四色今目為承直郎
 是也其二曰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今目為儒林郎
 是也其三曰防禦團練軍事判官留守節度觀察推
 官今目為文林郎是也其四曰防團練軍事推官今
 目為從事郎是也其五曰縣令録事參軍今目為從
 政郎是也其六曰試階知縣知録事今目為修職郎
 是也其七曰三京軍廵判官司理户曹司户法曹司
 法參軍主簿縣尉今目為迪功郎是也祖宗朝以考
[085-6a]
 第資歴無過失而或有勞績者逓遷謂之循資若磨
 勘應格自縣令録參以上及六考者有出身皆改著
 作郎無出身及七考者改大理寺丞其有功賞循資
 者减一考若未該磨勘循資者至支使及八考者有
 出身改太子中允餘改太子中舍其四色判官及九
 考以上者改秘書丞十二考以上者改太常博士無
 出身人止於殿中丞而已至仁宗朝議者悉以考第
 改官者其員猥多遂詔用帥臣監司通判保薦而以
[085-6b]
 州縣多寡定数以嵗改百員為額元豐肇新官制稍
 鎸改官之格改觀察判官以上有出身改奉議郎無
 出身改通直郎掌書記改通直郎支使以下一例改
 宣徳郎而以朝廷每以選人改官為重必命制詮近
 臣引對便殿上親閱其人材厯任功過降㫖改令入
 官或令改次等官或令更任一任回改官不自廟堂
 進擬使此權專出主上也官制/舊典
大觀初又置増宣奉正奉中奉奉直四階
[085-7a]
 大觀二年中書省檢㑹御筆寄禄官在神考時不分
 左右曩雖釐正猶有存者若盡去之則序爵制禄等
 差終少人易以及今擬下項金紫光禄大夫銀青光
 禄大夫光禄大夫舊係右銀青光禄大夫宣奉大夫
 舊係左光禄大夫正奉大夫舊係右光禄大夫通議
 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舊係左中散大夫
 有出身人及帶職人更不轉中散奉直大夫朝議大
 夫奉直大夫舊係右朝請大夫奉聖㫖依詔㫖官制
[085-7b]
 寄禄銀青光禄大夫與光禄正議中散朝議皆分左
 右朝議中散有出身人皆超右其餘並以叙遷大觀
 中予為中書舍人奉詔以為非元豐本意下擬定釐
 正乃參取舊名以奉直易右朝議中奉易右中散通
 奉易右光禄而左銀青大夫正為光禄大夫遂為定
 制石林/燕語
政和末改迪功修職從政三階
 政和六年御筆假将仕郎可去假字為将仕郎假承
[085-8a]
 務郎奉承事郎可為通仕郎舊将仕郎為迪功郎登
 仕郎為修職郎通仕郎為從政郎依通為十階而後
 寄禄之制始備紹興舉行元祐之法亦分左右至孝宗
 時階官並去左右焉
寄禄官
  特進見散/秩門從一品    舊為左右僕射
  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  舊為吏部尚書
  銀青光禄大夫     舊為五曹尚書
[085-8b]
  光禄大夫從二品    舊為左右丞
 秦郎官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氏因之武帝太初元年
 更名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論議無員後漢因之
 自魏以来諸公卿告老多加其位晉太始初分為左
 右光禄大夫皆為員宋因之唐六/典南齊左右光禄大
 夫位從公開府置佐史如光禄大夫皆銀章青綬詔
 加金章紫綬者為金紫光禄大夫南齊百/官志
  又唐六典云魏晉有加金章紫綬者則謂金紫光
[085-9a]
  禄大夫晉則金紫銀青左右四職並置又云晉有
  銀青光禄大夫王翹之則銀青非南齊始置今並
  載
 梁左右光禄大夫並無員以飬老疾陳金紫光禄大
 夫中二千石後齊光禄大夫金紫銀青用人倶以舊
 徳就閑者居之隋髙祖左右光禄大夫金紫銀青光
 禄大夫並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徳齊者並不理事
 隋職/官志唐為文散官宋朝舊階為執政階職/畧元豐寄禄
[085-9b]
 新格以階易官以吏部尚書為金紫光禄大夫五曹
 尚書為銀青光禄大夫左右丞為光禄大夫續㑹/要
  宣奉大夫大觀/新置   正奉大夫大觀/新置
  正議大夫     舊為六曹侍郎
  通奉大夫大觀/新置
  通議大夫     舊為給事中
  太中大夫     舊為左右諫大夫
 宣奉大夫元豐新制未有此階大觀初改左光禄大
[085-10a]
 夫為宣奉大夫
 正奉大夫元豐新制未有此階大觀二年改右光禄
 大夫為正奉大夫
 正議大夫隋煬帝置散官盖取秦大夫掌論議之義
 通/典○宋朝元豐新制改六曹侍郎為正議大夫
  六侍郎併作一等換正議大夫時論以宰執貪進
  官作此盖故事丞郎作四轉今乃減作兩轉爾官/制
  舊/典
[085-10b]
 元祐寄禄習分左右紹聖罷分而正議大夫仍舊存
 左右作兩資轉大觀初改右正議大夫為通奉大夫
 而左正議大夫去左字為正議大夫職/畧
 通奉大夫元豐新制未有此階大觀初改右正議大
 夫為通奉大夫
 通議大夫隋煬帝置散官盖取秦大夫掌論議之義
 通/典○宋朝元豐新制改給事中為通議大夫職/畧
 太中大夫秦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論議漢氏因之
[085-11a]
 梁班第十一秩千石北齊從第三品唐從散官宋朝
 元豐新制改左右諫議大夫為太中大夫
  神宗以寄禄官等級少遂以太中為宰相官蔡確
  時任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兊換太中大夫及拜
  相則依前太中大夫守左右僕射遂為定制官制/舊典
 中大夫自此以下甄别流品/至詳 舊為祕書監秦置中大夫漢武帝太
 初元年改為光禄大夫唐為散官宋朝元豐新制改
 祕書監為中大夫
[085-11b]
  祕書殿中監為一等元豐三年偶闕任殿中監者
  故只著祕書監神宗以太中大夫為宰相官故初
  除執政止授中大夫是時以翰林學士蒲宗孟王
  安禮為左右二公寄禄官皆未至大夫遂除中大
  夫守之官制/舊典
 中奉大夫大觀/新置
 中散大夫舊為光禄卿/至少府監王莽所置後漢因之六百石無
 員魏晉因之齊職儀品第七絳朝服進賢一梁冠班第
[085-12a]
 十陳秩千石唐為散官六/典宋朝元祐寄禄官皆分左
 右詔左右中散大夫以二十員為額紹聖罷分而中
 散大夫仍舊存左右作兩資轉大觀初改左中散大
 夫為中奉大夫其右中散大夫去右字為中散大夫
 朝議大夫舊為太常少卿左右/司郎中光禄少卿漢官儀大夫以上得
 奉朝議則其義也隋文帝置為從三品散官唐為正
 五品下六/典宋朝元豐新制改太常至光禄少卿為朝
 議大夫
[085-12b]
  少卿監左右司郎中等級最多一換之則清濁莫
  分舊制從官為左右司郎中當遷者左司轉左諫
  議大夫右司轉右諫議其太常少卿若自吏兵部
  郎中轉到者遇特㫖轉行亦遷右諫則是朝議轉
  太中也崇寧以前從官自轉朝議直轉中大夫乃
  用元豐故事以中大夫為執政官比舊制太中大
  夫自増中奉大夫遂用細轉乃由當時執政不知
  典故爾至庶僚職方郎中轉光禄少卿駕部郎中
[085-13a]
  轉司農少府或将作監次遷衛尉卿則是有出身
  者三遷至祕書監無出身者五遷至殿中監皆中
  大夫也近制増中奉大夫奉直大夫兩等乃合舊
  制官制/舊典
 元祐三年詔左右朝議大夫以五十員為額
 奉直大夫元豐新制未有此階元祐寄禄官皆分左
 右紹聖罷分而朝議大夫仍舊存左右作兩資轉大
 觀初改右朝議大夫為奉直大夫詔有出身及帶職
[085-13b]
 人更不轉中散奉直大夫政和中詔朝議奉直大夫
 今後共以八十員為額
 朝請大夫舊為前/行郎中隋置散官取将軍公卿年髙徳
 重者以列侯就第特進奉朝請之義大唐因之通/典
 朝元豐新制改六曹前行郎中為朝請大夫
  朝請大夫授前行郎中朝散大夫授中行郎中朝
  奉大夫授後行郎中故事曹名雖轉正郎亦不呼
  郎中只稱曹名以示其出常調也自改大夫更無
[085-14a]
  别焉官制/舊典
 朝散大夫舊為中/行郎中隋置散官大唐因之宋朝元豐新
 制改六曹中行郎中為朝散大夫
 朝奉大夫舊為後/行郎中宋朝元豐新制改六曹後行郎中
 為朝奉大夫職/畧
 朝請郎舊為前行員/外郎侍御史隋置散官盖採晉宋齊梁陳並
 有奉朝請員為名大唐因之通/典宋朝元豐新制改六
 曹前行員外郎為朝請郎
[085-14b]
  朝請郎授前後員外郎朝散郎授起居舍人及中
  行員外郎朝奉郎授左右司諫及後行員外郎此
  三等階混殽尤甚舊制狀元登第初為将作監
  一遷右司諫次轉起居舍人兵部員外郎三人
  及第并制科厯一任回自太常博士遷祠部度支
  司封員外郎進士出身自太常博士遷屯田都官職
  方員外郎世賞自國子博士轉虞部駕部員外郎
  雜流自國子博士轉水部司門庫部員外郎祖宗
[085-15a]
  不以名器假人故命以别之也官制/舊典
 朝散郎舊為中行員外/郎起居舍人隋文帝置通/典唐因之宋朝元
 豐新制六曹中行員外郎及起居舍人為朝散郎
 朝奉郎舊為後行員外/郎左右司諌宋朝元豐新制改六曹後行
 員外郎及左右司諫為朝奉郎
 承議郎舊為左右正言/太常國子博士隋煬帝置唐因之六/典宋朝元
 豐新制改左右正言太常國子博士為承議郎
  承議郎授左右正言太常國子博士舊制初除知
[085-15b]
  制誥及待而官未至員外郎即除右正言状元自
  著作郎亦除左正言若有出身人皆遷太常博士
  餘人遷國子博士易階官後清濁無别矣官制/舊典
 奉議郎舊為太常祕書/殿中丞著作郎隋文帝置通議郎唐改奉議
 郎通/典宋朝元豐新制改太常祕書殿中丞為奉議郎
  奉議郎授三丞及著書郎舊制前名自太子中允
  太常丞著作郎遷祕書丞大理寺丞遷殿中丞状
  元自将作監丞遷著作郎無出身自贊善中舍洗
[085-16a]
  馬皆遷殿中丞以上皆號大朝官官制/舊典
 通直郎舊為太子中允/贊善大夫洗馬隋置通直郎盖採晉宋以来
 諸官皆有通直郎謂官髙下而通為宿直者也因此
 為名唐因之宋朝元豐新制改太子中允左右贊善
 大夫中舍洗馬為通直郎
  通直郎授太子中允贊善中舍洗馬號小朝官舊
  制初擢用京官選人為經筵官及䑓諫皆除中允
  若擢轉運判官則前除中允無出身人除贊善若
[085-16b]
  敘遷則有出身人轉中舍宰執奏補者轉贊善雜
  流轉洗馬盖有以别之自改官制後初除待制以
  上而官未厯陞朝者並改通直郎及倣舊帶除正
  官耳官制/舊典
 宣教郎舊為光禄衛尉寺/将作監丞㳺騎尉隋置散官唐改為宣義郎
 盖取梁宣義将軍之名通/典宋朝元豐新制改光禄衞
 尉丞将作監丞為宣義郎
  宣義郎授光禄衛尉寺丞将作監丞舊制凡前名
[085-17a]
  自太祝奉禮轉官選人改次等官皆遷光禄寺丞
  餘人大理評事自太祝轉官遷光禄寺丞奉禮轉
  者及選人改次等官皆遷衛尉寺丞官制/舊典
 承事郎舊為大/理評事隋煬帝置徴事郎唐因之六/典宋朝新
 制改大理評事為承事郎
  承事郎授大理評事舊制凡前名授書正字主簿
  皆轉大理評事登科甲者命官亦如之熈寜末状
  元方除評事餘人自太祝奉禮遷者皆轉評事宰
[085-17b]
  相任子亦如之官制/舊典
 承奉郎舊為太常寺/太祝奉禮郎隋文帝置六/典唐因之宋元豐新
 制改太常寺太祝奉禮郎為承奉郎
  承奉郎授大祝奉禮郎舊制執政任子為太祝其
  用宰執恩澤轉者遷太祝用侍從恩澤轉者遷奉
  禮官/制
 承務郎舊為祕書省校書郎/正字将作監主簿唐置盖因隋尚書二十
 四司承務郎之名通/典宋朝元豐新制改祕書省校書
[085-18a]
 郎正字将作監主簿為承務郎
  承務郎授校書正字監主簿制前執政任子校書
  郎學士任子為正字諫議待制任子為将作監主
  簿官制/舊典
 承直郎崇寧初以選人七等造為新名改留守節察
 判官為承直郎從鄧洵武之請也
 儒林郎唐置前史有儒林傳之名取其義也六/典宋朝
 崇寜新制改節察掌書記支使防團判官為儒林郎
[085-18b]
 文林郎唐置取北齊文林館徴文學之士以充之宋
 朝崇寜新制留守節察推官軍事判官為文林郎謂
 之兩使職官
 從事郎崇寜新制改防團軍事推官軍監判官為從
 事郎謂之初/等職官
 從政郎宋朝崇寧新制改司録為録事參軍縣令為
 通仕郎政和中御筆改通仕郎為從政郎
 修職郎宋朝崇寜新制改知録事參軍知録事為登
[085-19a]
 仕郎政和中御筆改登仕郎為修職郎
 迪功郎宋朝崇寧新制改軍巡判官司理司户司法
 簿為将仕郎政和中御筆改将仕郎為迪功郎
 
 
 
 
 
[085-19b]
 
 
 
 
 
 
 
 羣書考索後集卷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