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十四
[080-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十四
            宋 章如愚 編
  官制門
太守
郡守秦官掌理其郡秩二千石秦滅諸侯以其地為郡/
 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
漢景帝中元二年更名太守 王莽改曰大尹中興仍西
[080-1b]
漢三國及南朝因之晉郡守皆加將軍 後魏初郡置
三太守 北齊制郡為上中下三等 後周郡太守各
以户多少定品命 隋因北齊九等之制開皇三年罷
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大業三年又改為郡 唐武徳元
年改為州刺史加號持節天寶元年改為郡太守 五
代仍刺史之號
宋朝藝祖開基召諸鎮㑹于京都賜第以留之分命朝
 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軍謂兵州謂民政焉其
[080-2a]
 後文武官參為知州軍事二品以上及帶中書樞宻
 院宣徽使職事稱判官太守掌總理郡政宣布條教
 導民以善而糾其姦慝嵗時勸課農桑獄訟錢榖之
 事皆總焉建炎元年詔河北京東西路除帥臣外舊
 差文臣知州去處許通差武臣一次詔要郡帶本路
 兵馬鈐轄次帶兵馬都監紹興三年罷五年令郡守
 除授罷任並上殿六年詔控扼去處並以三年為任
 九年罷並帶提舉學事乾道二年令不任守臣不為
[080-2b]
 郎淳熈中令郡守罷帶學事漢教化太守在蜀則有/
 文翁興學潁川則有黄覇力行教化淮陽則有汲黯/
 卧治董仲舒䇿曰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以使/
 承流而宣化宣帝詔曰太守吏民之本又曰與我共/
 治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孟舒為雲中守號為長吏後/
 漢魏颯遷桂陽太守下車脩庠序之教任延光武時/
 為九真太守教之耕桑禮配劉寵為㑹稽太守簡除/
 煩苛郡中大化趙廣漢為潁川太守郡中震慄尹翁/
[080-3a]
 歸為東海大守治豪猾而大治李廣為上谷太守才/
 氣天下無雙後漢范曄為天水太守政嚴猛道不拾/
 遺黄昌為蜀郡太守宿惡大奸皆奔之他境唐韓愈/
 潮州刺史鰐魚徙六十里開元以後四十年間治廣/
 清節者三人宋璟李朝隐盧奐杜南同元結舂陵行/
 序當天下分憂之地得結軰十數人落落然參錯天/
 下為邦伯萬物吐氣天下安矣賈厚順為洛州刺史/
 百姓立碑袁滋為華州刺史拜將軍耆老至遮道不/
[080-3b]
 得進狄仁傑寜州刺史撫和戎夏人得歡心賜勞勸/
 勉漢宣嘗拜刺史輙召見親問考其所行以質其言/
 王嘉上言云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二千石長/
 吏亦安官樂職其後或數月而遷送故迎新居官者/
 茍安求全二千石益輕吏民慢之成帝下詔二千石/
 有急取辨尊重事難危乃能使下唐太宗嘗曰朕思/
 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録姓名於屏風卧興對之得/
 不肖牧輒疏下之以擬廢置始都督刺史皆臨軒䇿/
[080-4a]
 受後不復冊受命日便殿賜衣物乃遣元宗時已辭/
 詣側門候進㫖所以光寵守臣以責其功開元中詔/
 三省侍郎缺擇嘗任刺史者宣宗大中元年詔古者/
 郎官出宰公卿治郡所以重親民之官馬周言古者/
 郡守縣令皆選賢徳欲有所用必先試以臨人或由/
 二千石髙第入為宰相今獨重内官縣令刺史頗輕/
 其選又刺史多武夫勲臣或京官不稱職始出補外/
 張九齡言古者刺史入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今朝/
[080-4b]
 廷士入而不出其於計私甚其自得也臣愚謂治之/
 本莫若重守令𤣥宗嘗選諸司長官有聲望者一十/
 人為刺史命宰相御史餞於洛濵宋朝太平興國九/
 年選祕書丞楊延慶等十餘人分知諸州太宗謂宰/
 相曰刺史之任最為親民非其人則民受其弊皇祐/
 三年楊景宗請為一州帝曰景宗章恵太后之弟然/
 貪戾之性老而益甚今與一州則一州之民受其弊/
 卒不與/
[080-5a]
沿邊太守國朝沿邊州郡或當一道衝要者並兼兵馬
 鈴轄或帶沿邊安邊沿邊溪洞廵察餘州則否
通判
秦置郡丞以佐守在邊為長吏掌兵馬漢因之歴代相
 仍不廢而後改為别駕
宋懲藩鎮之弊置諸州通判建隆四年詔知府公事並
 須長吏通判連書方許行下時大郡二員餘郡一員/
 州不及萬户不置
[080-5b]
縣令
周官有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而賞罰之春秋時縣大
 而郡小左傳云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千里百縣/
 縣有四郡/縣邑之長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其職一
 也戰國郡大而縣小甘茂曰宜陽大縣其實郡也
漢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户以上為令減萬户為
 長侯國為相秩亦如之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
 列侯食縣曰國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
[080-6a]
後漢令掌治民勸善罰惡理獄訟平稅賦秋冬上計於
 所屬郡國晉制大縣令有治績官報以大郡若不經宰
 縣不得入為䑓郎
自晉宋以後令長國相皆如漢制
北齊制為縣上中下三等
唐制縣有六等之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縣令各一人
 導揚風化撫字黎民察寃屈親獄訟
五代任官凡齷齪無能者始注為縣令故天下之邑率/
[080-6b]
 皆不治甚者誅求刻剥猥瑣萬状/
宋朝建隆元年應天下諸縣除赤畿外有望緊上中下
 四千户為望三千以上為緊二千户以上為上千户/
 以上為中不滿千户為中下五百户以下為下/ 戍
 兵則兼攝兵馬都監或監押三年始以朝臣為知縣
 其間復參用京官或幕職為之朝臣知縣自大理正/
 奚璵等始/淳化四年詔京朝京官未歴州縣不得任
 知州通判慶厯間詔天下知縣非鞫獄毋得差出政
[080-7a]
 和二年詔縣令以十二事勸課農桑自政和以来太
 平盛時人皆重内輕外士大夫皆輕縣令之選吏部
 兩選不注者甚多然後議所以増重激勸之法宣和
 五年縣令止差六十以下人從王敏之請靖康初詔
 請改官必為縣紹興七年詔將寺監丞簿等任滿已
 改官人未歴民事者各與堂除知縣一次九年詔吏
 部自後縣令差文臣乾道元年詔京官知縣以二年
 為任雖屢有更革卒以三年為任二年御筆今後非
[080-7b]
 兩任縣令不除監察御史楚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
 無喜色三已無愠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子/
 㳺為武城宰孔子聞絃歌之聲曰割雞焉用牛刀子/
 游曰昔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
 易使鄭子皮欲尹何為邑子産曰少未知可否子皮/
 曰使往學焉子産曰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僑聞學/
 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漢薛宣為彭城令宣曰/
 吏道以法令為師可聞而知及能與不能自有資才/
[080-8a]
 何可學也董宣為洛陽令摶擊豪强後漢卓茂為宻/
 令視人如子人不忍欺道不拾遺魯㳟為中牟令専/
 以徳恵為治不任刑罰劉昆教授江陵光武除為江/
 陵令連年火災昆能降雨止風前漢卜式為中郎將/
 曰治民如牧羊惡者輒去毋令敗羣上竒其言試使/
 治民拜緱氏令三國龐統字士元守耒陽令在縣不/
 治魯肅遺先主書曰龎士元非百里才使之處治中/
 别駕方始展其驥足天寶九載詔親人之官莫過縣/
[080-8b]
 令比来選司取人必思書判古来良宰豈必文人自/
 今以後以政績為最大歴中淫雨害稼渭南令劉藻/
 曲附度支韓滉言所部無損代宗以為水旱咸均不/
 宜渭南獨免縣令職在恤人不損猶損損而不聞豈/
 有恤人之意乃貶劉藻貞元四年上召京兆府請縣/
 令對于延英殿訪以民之疾苦翌旦減免之𤣥宗新/
 除縣令宣政殿親問治人之䇿擢其髙第者開元中/
 郎官缺擇嘗任縣令者又縣令數中辭赴職帝自制/
[080-9a]
 令長新誡以諭之仍於廟堂賜宴以遣之其憂民擇/
 吏如此宋朝尹洙知河南伊陽縣與穆修以古文革/
 楊劉文體之弊天下翕然宗之嘉祐中王允規知河/
 清縣軍民歌詠有十竒㓂準知巴東縣毎朝會賦役/
 不出符移惟其姓名掲縣門民莫敢後嘗手植雙栢/
 於縣庭至今民以比甘棠謂大萊公栢/
京畿令宋朝以通判資序人充
縣丞國初不置天聖中因蘇耆請開封兩縣始各置丞
[080-9b]
 一員在簿尉之上仍於有出身幕職令録内人充元
 祐中因給納常平免役置丞並行省罷事務難劇處
 不罷
主簿自漢以来皆令長自調至隋始置之
宋朝開寶三年詔諸縣千户以上置令簿尉四百户以
 上置令尉令知主簿事四百户以下置簿尉主簿兼
 知縣事
   薦舉類
[080-10a]
舜命禹為司徒遜于稷契臯陶垂作共工遜于殳斨伯
 與益作朕虞遜于朱虎熊羆命伯夷為秩宗遜于䕫
 龍四岳薦鯀當時不以為疑 春秋時晉侯問祈奚
 嗣曰午也可君子曰立其子不為比祈奚為中尉羊
 舌職佐之羊舌職死舉其子赤君子曰舉其偏不為
 黨 又晉侯問咎犯誰可為西河守曰虞子羔羔謝
 犯曰薦公也不以私事害公議 趙簡子曰趙簡王
 問解狐孰可守上黨曰荆伯栁王曰非子之讐乎曰
[080-10b]
 舉賢不避讐晉悼公稱伯六卿皆取民譽祈奚薦其/
 子韓無忌薦其弟范匄欒書魏絳之徒聞其人之賢/
 則上之昭頃以後伯美襄魏獻子為政用魏戊等十/
 人為大夫而謂成鱄曰吾與戊縣人其以我為黨乎/
 夫存形畏謗不見於六卿輔晉之時而在於六卿分/
 晉之後為公道之不行也/
漢初宰相列侯薦士蕭何薦韓信魏無知薦陳平灌嬰
 薦張孟不特此也廷尉呉公薦賈誼召為博士文翁
[080-11a]
 以蜀郡太守察舉至蜀郡太守武帝初年除吏之權
 盡出宰相又有繆舉之罰竇嬰田蚡推轂趙綰為御
 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
 主上隂欲殺其權恐不知其人可用遂置侍中等為
 加官除宰相外皆帶之朝夕在側以薦導人物嚴助
 侍中則薦朱買臣衞青侍中則薦主父偃楊得意侍
 中則薦司馬相如而丞相不得薦舉是以公孫𢎞開
 東閣不曽進一士石慶欲治一近臣反受其過鄭當/
[080-11b]
 時推轂薦士衞青以薦賢人主之柄不肯薦舉/ 末
 年綉衣薦人尤峻有自縣令至二千石如主所是也
宣帝而下韓増舉馮奉世使大宛宣帝謂所舉得人張
 安世有郎功髙不調不肯出一言必待人主自明谷
 永薦薛宣為御史大夫何武薦兩龔兩唐又薦鮑宣
 為諫大夫
光武詔自三公至州牧嵗舉茂才孝亷郡國守相未滿
 嵗不得察舉以其未久不周知也杜詩薦伏湛郎顗
[080-12a]
 薦黄瓊虞詡薦左雄左雄薦周舉杜喬薦荀淑
晉武帝時羊祐所進達之人皆不知所由常曰拜官公
 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也且薦杜預自代其後權浸
 下移勢位之家更相薦記有如互市中興謝安舉兄
 子謝𤣥為將不負所舉
唐太宗謂房𤣥齡曰公為僕射當助朕訪賢才比聞閱
 牒訟數百豈暇求人哉武后時狄仁傑為相婁師徳
 實薦之仁傑不知仁傑薦張柬之又薦桓彦範敬暉
[080-12b]
 姚崇等數十人率為名臣或謂仁傑曰天下桃李悉
 在公門曰薦賢為國非為私也
肅宗謂崔祐甫曰人言卿擬官多親故曰夫薦擬者必
 悉其才行如不聞知何由得賢
文宗謂宰相薦人勿問親踈朕聞竇易直為相未嘗用
 親故若果才避嫌而棄之亦不為公裴度薦李徳裕
 姚崇薦魏知古裴垍為相有故人求京兆判司曰才
 不稱不敢以私傷至公他日盲宰相不妨得之垍則
[080-13a]
 不可
陸贄請令臺省官各舉其屬而徳宗疑諸司所舉皆親
 故受賂者贄諫曰陛下擇相亦不出臺省長官之中
 豈有為長官而不能舉一二屬吏居宰相則可擇千
 百具僚其要在於精擇長史贄之説盡矣
宋朝祖宗時以考第資歴無過犯有勞績者逓遷謂之
 循資若磨勘應格自令録以上及六考皆改著作佐
 郎無出身及七考改大理寺丞今宣教郎/其有功賞
[080-13b]
 循資者減一等若未該磨勘循資至支使今文林郎/
 及八考者有出身人改太子中允餘改太子中舍今
 通直郎/其四色判官今承直郎/及九考以上者改祕
 書丞今奉議郎/十二考以上改太常博士今承議郎/
 無出身人止殿中丞亦奉議郎/
仁宗始以及第改官者多遂詔用帥守監司通判保薦
 以嵗改百員為額
元豐稍鑴改官之格故觀察判官以上改奉議郎無出
[080-14a]
 身人改通直郎掌書記改通直郎支使以下一例改
 宣徳郎續通鑑節要/
祖宗之初上自侍從大臣下至常參官又下至部使者
 與郡守又下而至監當知縣之為陞朝官者皆得以
 薦舉其路至廣也有嵗舉有御禮舉有一人而嵗舉
 數十人者有不限之以數者其為員至寛也侍從舉
 四員而本道轉運使副所舉或一二員皆得以引對
 磨勘其為法至畧也不至有繆舉之患自天禧罷監
[080-14b]
 當朝臣舉官之制至寳元康定又罷常參薦舉治平
 御史知雜以上又罷薦舉至熈寜又併式郡舉官罷
 之而路始狹矣仁宗康定雖詔定内外臣僚薦舉之
 數而諸路薦舉屬之監司其不限之以數猶故也其
 後皇祐懲張易濫舉之弊又併部使者舉員差定之
 而員姁拘矣増四考為六考増舉者四人為五人所
 共益宻矣此薦舉之因革也
仁宗皇帝尤以選人遷官為重引對之際予奪抑揚不
[080-15a]
 専於有司之法陳琪用薦者十餘人知其為龎籍之
 婿則抑之胡宗堯用薦者十餘人知其為胡宿之子
 則抑之李師錫用薦者三十餘人知其為王徳用之
 姻則抑之且曰朕設保舉以寵天下士今但勢要者
 得孤寒之士何由而進又吕文靖公薦其子夷簡以
 為有宰相之才後果為名宦宋維翰薦种放為諫官
 嘗出十輔之書以禆聖政此薦舉之公也
富弼論西事疏曰有才徳者然後知人之才徳無者見
[080-15b]
 必増忌歐陽公言三弊亦曰守亷謹者各主清幹之
 人贓汚者舉貪濁之人狥私者舉請求之人乾徳中
 嘗詔陶榖等四十五人舉郡佐矣太平興國中又嘗
 詔李昉等十二人舉二司判官及轉運使矣至邢昺
 等四人舉學官則景徳之詔也張齊賢五人舉御史
 則祥符之詔也張知白等十二人舉監司則天禧之
 詔也夫居近列者非不多而被詔舉者有數此祖宗
 用人之法也側聞太宗語大臣曰若不擇舉主何由
[080-16a]
 得賢真宗語近臣曰不若行擇舉主以類求人此擇
 舉之法也
   銓選類
成周之時鄉大夫鄉老舉賢能而賔其禮司徒教三物
 而興諸學司馬辨官材以定其論太宰詔廢置而持
 其柄内史専與奪而式於中司士掌其版而知其數
 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盖擇
 才如此之詳
[080-16b]
漢至成帝建始初置常侍曹尚書一人主公卿又有二
 千石曹尚書一人掌郡國二千石盖選曹之所起也
 漢末立資格而資格甚嚴郡縣守相之髙第者然後/
 為二千石二千石之有治行者然後為九卿九卿之/
 稱職者然後為御史大夫至於丞相則非御史大夫/
 之任職者不遷也此其大者之有常格也博士髙第/
 者為尚書次者為御史否則以次補諸太學博士弟/
 子二嵗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其髙第為郎中文/
[080-17a]
 事掌故郡屬備員此其小者之有常格也諸官初除/
 必先試守試守一嵗然後為真則稱號有常格矣有/
 市籍者不得為官入財為官者不得名職則流品有/
 常格矣/
後漢光武改常侍曹尚書為吏部尚書其時選舉於郡
 國屬功曹於公府屬東西曹於天臺屬史曹尚書亦
 曰選部而尚書令總之其所進用加嵗月先後之次
 其後所舉皆特拜不復簡試謗議漸生安帝永嘉中
[080-17b]
 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
 吏試章奏如有顔回子竒之類不拘年齒時徐淑年/
 未及而舉孝亷乃以不拘年為對雄詰之曰回聞一/
 知十孝亷聞一知㡬淑無以對乃遣還郡/雄在尚書
 十餘年察選清平各得其人後黄瓊以雄孝亷之選
 専用儒學文吏於取士之義猶為有違乃増為四科
 孝弟及能從政/
三國魏文帝時陳羣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
[080-18a]
 以定其選中正以州郡之賢者為之有言行脩著或/
 以五升四以六升五道義虧則或自五退六自六退/
 七是以吏部不能審定故委中正銓第及其弊也惟/
 知問悶不辨賢愚故劉毅云下品無髙門上品無寒/
 士南北朝至于隋選舉之法雖互有損益而九品及/
 中正至開元才罷/其武選俾䕶軍主之又以崔琰毛
 玠為丞相掾並典選舉所用皆清正之士吏潔於上
 俗成於下
[080-18b]
晉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書司徒左長史外官
 有大中正州郡有小中正皆掌舉選其後中正任久
 愛憎由已而九品之法漸弊劉毅上疏曰九品有八
 損而官才有三難請因用土斷復鄉舉里選之法及
 劉頌為吏部尚書復建九班之制令百官在職少遷
 時賈郭専朝任者務速故不行山濤居選部甄别人/
 物各為題目時號山公啟事/
宋文帝限年三十而任郡縣以六周而代刺史十餘年
[080-19a]
 及至武帝仕者不拘老幼守宰以三周是時謝莊請
 令大臣各舉所知以付尚書銓用帝不欲重權在下
 乃分吏部置兩尚書以散其權
梁制九流常選州置州重郡置郡崇鄉置鄉豪各一人
 専典捜薦無膏梁寒素之隔後復置中正
陳選無定時随缺則補官
後魏時中正所銓但在門第吏部彛倫仍不才舉文帝
 求理内官通班以上自考覈以為黜陟其後員少應
[080-19b]
 調者多選曹無以處之崔亮乃奏不問賢愚以停觧
 日月為斷魏之失才從亮始也
後周以吏部長選蘇綽為六條欲罷門資之制/
隋制尚書舉其大者侍郎銓其小者則六品以下官吏
 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無復辟
 署矣
後魏北齊以来州郡僚佐以多為吏部所授
隋一切歸在省司劉炫曰小大之官悉由吏部職介之
[080-20a]
 迹皆屬考功所以繁也省官不如清心
唐制諸王及職事正三品以上若文武散官三品以上
 及都督都䕶上州刺史之在京師者冊受五品以上
 皆制授六品以下守五品以上及視五品以上皆勅
 授凡制勅授及冊拜皆宰司進擬白六品以下㫖受
 悉由尚書文官屬吏部武官屬兵部謂之銓選文武
 選事各分為三銓尚書典其一侍郎分其二凡選始
 於孟冬終於季春武徳以十一月起選至春則閒停/
[080-20b]
 至貞觀劉休甫奏四時總選随到注擬/其擇有四事
 曰身言書判四事可取則先乎徳徳均以才才均以
 勞六品以降計資量勞而擬官五品以上不試列名
 上中書門下聽制勅凡選以類為甲先簡僕射乃上
 門下省給事中讀之黄門侍郎省之侍中審之不審
 者皆得駮下既審然後上主者受㫖而奉行焉給告
 身武選亦然其黔中嶺南閩中之官不由吏部謂之
 南選
[080-21a]
髙宗麟徳以後選人漸多裴行儉設長名姓歴榜引銓
 注之法開元中裴光庭以選人無常限復作循資格
 賢愚一貫必合乎格者乃得銓授久淹者皆荷之謂
 之聖書而掄才之方失矣武徳初官不充員吏曹移
 牒州府課人應集至則授官無退遣後求者漸多始
 有沙汰太宗詔杜如晦曰吏部取人舉言辭不詳才
 行將依漢法令本州辟召事寢不行貞觀十八年髙
 季輔獨知選事太宗賜金鏡一面以表其清鑒焉永
[080-21b]
 徽中以来官紀以紊武后朝以選人多不實令糊名
 暗考以定第及中宗韋氏太平公主用事神龍後除
 官不由宰司特勅斜封便拜凡數千員内外謂之三
 無坐處言宰相御史及員外郎也韋氏敗始以宋璟
 為吏部尚書李義盧從愿為侍郎姚元之為兵部尚
 書陸象先盧懐慎為侍郎悉奏罷斜封官量闕留人
 雖資髙考深非才實者不取初尚書銓掌七品以上
 選侍郎銓掌八品以下選至是通其品而掌焉未㡬
[080-22a]
 璟元之等罷崔涖薛昭希太平公主意上言罷斜封
 官人失其所而怨積於下必有非常之變乃下詔盡
 復斜封别勅官𤣥宗以選試不公乃置十銓試人明
 年復故天寳中楊國忠以吏部尚書三銓注官皆自
 専之與左相唱注以誇敏速由是不經門下省審侍
 郎不得參議肅代以後銓注無可道者徳宗時沈既
 濟有四太之説入仕之門太多世胄之家太優利禄
 之資太厚督責之令太薄顯慶中劉祥道知選事上
[080-22b]
 疏陳六事㑹杜正倫亦言入流者衆乃詔與祥道參
 議而執政憚改作遂格其議矣以通鑑唐書修/
宋朝太祖承五季之弊文武常參官非有勞者未嘗進
 秩考滿叙遷之法稍不復舉當是時京朝𨽻中書三
 班屬樞宻主管差遣磨勘之法歸之大臣則是大臣
 實預黜陟之權建隆詔吏部判銓選人並試判三道為/
 上中下三等太平興國中定十四等惟除下等餘三/
 等皆注官/
[080-23a]
太宗淳化建審官院為黜陟之地量才較績而引對不
 廢其無功可録者至有供奉官四十年不遷 至道
 中官缺至千七百人而有司請併合吏員三而省一
 以實空官一切超折就擬尚不充也承平既久官塗
 大啟天禧之間遂有假員之法取審官虚闕而躐授
 吏部待擬之人而銓品浸革矣祥符中黄綬之吏未
 得選者遂至三千始預用一嵗員闕至
仁宗時吏在仕版者無慮八九千人而調補者復不在
[080-23b]
 焉預用之闕且渉三嵗議者以為流爛之極是時范/
 仲淹陳事有言曰今不聞勞逸能否一切以嵗月叙/
 遷非考績之法而蘇紳亦曰今不問才能之長短惟/
 以資歴深淺為先後欲賢不肖有别不可得也/ 今/
 吏部之注擬者何也始入官而得簿尉自簿尉而得/
 令丞推而上之至於幕職由是法也又上而至於守/
 貳由是法也其宜得者則曰應格其不宜得者則曰/
 不應格/
[080-24a]
 
 
 
 
 
 
 
 
[080-24b]
 
 
 
 
 
 
 
 羣書考索後集卷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