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後集卷四
[070-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後集卷四
            宋 章如愚 編
  官制門
國初舊官制
宋朝沿唐制設官間有損益中書門下尚書雖為三省
 長官多不除中書令尚書令侍中雖國初趙普范質/
 直拜不復言平章事外是未嘗除人/雖除亦不為政
[070-1b]
 皆為空官特以寓祿秩叙品位而已中書門下平章
 事即為宰相任有二人即分日知印上相為昭文次
 為集賢下宰相一等即為參知政事太祖乾徳二年/
 趙普為相太祖畏其專将使官為副而難其名問陶/
 榖榖曰唐有參知幾務參知政事今可用之矣乃命/
 吕餘慶薛居正為參知政事不升堂不押班不知印/
 開寳六年始與宰相分日知印至道中升政事堂議/
 軍國事矣/
[070-2a]
樞宻前有使副有知院有同知有僉書有同僉書國朝/
 樞宻與中書對侍文武二柄號為二府禮遇畧同樞/
 宻之名起於唐代宗時以中官二人為使承授表奏/
 若人主有處分則宣付門下中書朱梁改為崇政院/
 命敬翔為使始用士人後唐復為樞宻院命宰相郭/
 崇韜兼使又置院使一人然權侔宰相矣晉天福中/
 以劉處謙兼樞宻奏事不稱旨遂廢其院以卻付中/
 書門下開運中復置國初有參知樞宻院有使有副/
[070-2b]
 使太平興國中始有僉書院事自石熈載始也淳化/
 中以張詠知院㓂凖同知二院之名始此治平中以/
 郭逹同僉書院同僉書之名始此/
宣徽有南院使三司則有使三司之属二十四案如兵/
 刑曹之類其後令三司判官各領八案而緫於三司/
 使自太平興國八年始分三司為三部各置使焉有/
 鹽鐵使又有度支使有户部使/
有審官院東院文臣/西院武臣/三班院使臣/流内銓流
[070-3a]
 外銓格式司則有審刑院有禮儀院有翰林學士院
 韋執誼翰林故事云翰林院者六藝能技術召見者/
 之所處也而學士則自唐初有之太宗時名儒學士/
 時召草制然猶未有名號乾封以後始號北門學士/
 𤣥宗初置翰林待詔掌四方表䟽批荅應和文章繼/
 以誥敕文誥悉由中書多壅滯始選朝官有詞藝學/
 識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然由未定名制詔書敕猶/
 或分在集賢開元二十六年始以翰林供奉改稱學/
[070-3b]
 士别建學士院於翰林之南俾在内命其後又置東/
 翰林院於金鑾殿之西隨上所在禮遇益親號為内/
 相又以為天子私人凡學士無定員下自校書上及/
 諸曹尚書皆為之晋天福中以翰林歸中書舍人開/
 運中復置與舍人分為兩制各六員/ 宋朝翰林學/
 士掌内制承旨為長承旨始於憲宗元和元年命鄭/
 綱也/ 宋朝不常置以院中久次者一人充淳化中/
 以翰林學士賈黄中蘇易簡同管勾差遣院而學士/
[070-4a]
 領外司自此始也自是學士兼領他司只與職名同/
 唐制官序未至而他官權攝者為真官宋朝開寶中/
 以李昉盧多遜並直學士院而直院之名始此六年/
 以張澹權直翰林院而權直之名始此/
登聞進奏官吿則又有院
門下封駁有司通進銀䑓有司發敕則有司
有知諌院有知制誥起居有院舍人有院御史則有中
 丞知雜三院經筵則有侍講說書
[070-4b]
太常宗正光祿衞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皆有寺
 祕書殿中内侍皆有省國子少府将作都水軍器司
 天皆有監凡三省六曹寺監給舍諌垣史館皆為官
 品不釐本務而别領内外使更設主判官以司其職
 自著作郎而上京官在内為主判在外則為奉使雖
 筦庫而上皆同其領在京官職任則不分京朝若擢
 為䑓諌經筵則必借命朝臣差遣惟擢新進之士官
 未升朝者即以太子中允處有出身人中舍處無出
[070-5a]
 身人所以别流品也
勲官十有二級上柱國 柱國 上護軍 護軍 上
 輕車都尉 輕車都尉 上騎都尉 騎都尉 驍
 騎尉 飛騎尉 雲騎尉 武騎尉 率三嵗一遷
 必因其除授以加之所以别年勞也
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宋朝三公之官尤重太師趙
 韓王以勲文潞公以年方得之王文正公吕文靖公
 皆在相二十年纔以太尉致仕可見宋朝重太師之
[070-5b]
 官也
太尉司徒司空是為三公
至於武臣則厚其祿而薄其禮凡貴於正任重於官軍
 要在積行近在承旨御帶寵在閣職設遥郡以賞勞
 績設使臣以别祿秩此武臣之名分也以莭度使留
 後觀察防禦團練刺史為正任以殿前馬歩軍副指
 揮使三軍都虞候天武捧日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
 為管軍以内閣省使省引進四方館東西上閤門使
[070-6a]
 副為横行以通事舍人閤門祗候為閤職以横行使
 及諸司使帶防禦團練使刺史為遥郡以諸司使副
 内殿承制崇班為大使臣供奉官侍禁殿直供奉職
 為小使臣自遥郡而上名俸皆厚其使臣本祿雖稍
 薄而添支給劵皆優若朝謁都燕惟正任御焉盖正
 任方號武臣得與文臣分班也管軍臣僚號侍衞横
 行大使臣皆為祗應官耳此所謂薄其禮也
外郡官自太祖時剪削藩鎮有缺則令文臣權知三年
[070-6b]
 易又設通判以貳其事擇文吏為之佐建隆元年諸
 郡判官皆令吏部注擬所以革将吏自補之弊也三
 年置簿尉所以懲親吏為諸縣鎮将之弊也又選朝
 臣以掌倉庾所以懲諱吏監視重槩量之弊也乾徳
 中平湖南令潭州諸郡直屬京師至太宗藩鎮無復
 支郡夫既收其金榖之權擇其精銳之士以赴闗然
 後藩鎮無陸梁之禍節度之權歸於州鎮将之權歸
 於縣又分天下而置轉運使以察之而一路之財貨
[070-7a]
 歸之太宗時雖節度防禦團練觀察刺史皆不預僉
 書金榖刑獄之事矣淳化中詔諸路轉運各命掌參
 官一人專知糾察州軍刑獄事是時猶𨽻轉運未别
 立司也景徳四年始置提刑自為别司而不𨽻轉運
 權稍重矣是時雖專糾刑獄及詞訟未及他事也至
 天禧中已兼勸農一事其後或罷或置而盗賊軍器
 河渠保甲封樁錢榖之類悉歸提刑而轉運所緫唯
 財賦綱運之責而已
[070-7b]
元豐新官制神宗喜觀唐六典六典𤣥宗撰李林甫等
 注一日諭王珪等朕欲倣唐六典酌古今之宜修改
 官制蔡確為參知政事與珪賛行之命官置局上自
 考求故實咸親臨决以定其論四朝志云神宗慨然
 欲更官制熈寧末始命館閣校唐六典元豐三年以
 摹本賜羣臣乃置局中書命翰林學士張琮等詳定
 八月遂下詔肇新官制凡省䑓寺監領空名者一切
 罷去而易之以階九月詳定所上寄祿格㑹明堂禮
[070-8a]
 成近臣遷秩即用新制而䑓省寺監之官各還所職
 矣
文階自開府儀同三司而下二十四階以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易三司官平章事左右僕射以金紫光祿大夫
 易吏書以銀青光祿大夫易五部尚書以光祿大夫
 易左右丞以正議大夫易六部侍郎以通議大夫易
 給事中以大中大夫易左右諌議大夫以中大夫易
 祕監以中散大夫易光祿衞尉二卿少府監以朝議
[070-8b]
 大夫易左右司郎中太常光祿少卿以朝請朝散朝
 奉大夫易郎中以朝請朝散朝奉易員外郎以承議
 郎易太常國子博士奉議郎易太常祕書殿中丞通
 直郎易太子中允中舍左右賛善大夫宣徳郎易侍
 從宣文郎易監丞承事郎易大理評事承奉郎易太
 常寺太祝奉禮郎承務郎易寺監主簿是為寄祿官
 也張演元豐職官記中云自大中大夫至金紫止六
 階昔之五部尚書今為銀青一官昔之六部侍郎今
[070-9a]
 為正議大夫是十一官而併為兩官左右丞左右諌
 議又併四官而為兩官祖宗舊制出身自郎中三遷
 而至祕書監䕃補人自郎中五遷而至祕書監所以
 示其别也今也併為三階矣其後増置奉直中奉而
 有出身人不遷中散大夫奉直則猶髣髴舊制也舊
 制所以分别流品者至嚴一官冗數等衆執侍從之
 遷為一等列卿館職之遷為一等雜流之遷為一等
 出身人遷為一等列卿館職之遷為一等自將作監簿
[070-9b]
 至祕書二監其遷秩各視其品由諌議大夫而上兩
 省兩制告侍從之選故不復别其品非故為是紛紛
 也誠以流品有别則人安其分而無倖進之心爵秩
 有章而名器加重元豐寄祿之制混為一流無復差
 别當時羣臣不能推祖宗制官之意立為品章故士
 大夫慊然以兩制為未盡也新階既少品而轉行者
 易及至元祐初於朝議大夫六階以上始分左右又
 以流品無别乃詔寄祿官悉分左右紹聖中罷之崇
[070-10a]
 寧中自承直至将仕凡換選人七階大觀初乂増宣
 奉正奉通奉中奉奉直大夫之階政和末又改從政
 至廸功郎三階而寄祿之格始備矣
武臣亦詔易以新階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而横行班
 十二階使副亦然故有郎居大夫之上者政和中以
 新名未具増置宣正履正大夫郎凡十餘階通為横
 班而文武臣官制益加詳矣
在内設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門下省置侍中中書省
[070-10b]
 置令已上為三省即宰相之職兩令侍中不除人尚
 書有左右丞門下中書各有侍郎而參政之官罷矣
 自漢元成以外戚領尚書光武中興事歸䑓閣於是
 權在尚書魏武以祕書令典尚書章奏文帝改為中書
 有令有監於是權在中書自晉以侍中緫門下樞要
 江左五朝因之王曇首王華之徒皆宻侍帷幄於是
 權在門下歴代各有偏重至唐則三省鼎立有中䑓
 東䑓西䑓之稱揆其本原皆六卿之屬曰尚書者本
[070-11a]
 天官之司㑹曰門下侍中本夏官之太僕曰中書令
 者本春官之内史在周不過為中大夫而後世遂為
 宰相之任宋朝用之元豐正官名而三省猶因唐六
 典之舊以中書造命門下審覆尚書省奉行而政歸
 中書又分班奏事各行其職此蔡確之所以得專政
 柄也元祐末吕正獻公諸三省同班奏事紹聖更革
 謂元祐政事三省分班之制章子厚為門下相懼其
 權之去已乃不果改故歴紹聖崇寧以來元祐政事
[070-11b]
 無一存者獨此法不變也政和更左右揆為太宰少
 宰靖康復為左右僕射建炎中罷尚書左右丞宰臣
 不兼兩省侍郎復祖宗之舊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置參政二員通知三省乾道七年改為左右丞相而
 參政如故樞宻院有知樞宻院事有同知樞宻院事
 而廢使副僉書元祐中復置僉書院事紹興七年詔
 依故事置樞宻使及副使其知院同知院僉書並如
 舊時以宰臣張俊兼使也
[070-12a]
尚書六部吏部有尚書有侍郎侍郎二人分掌四選吏
 部司封司勲考功屬焉户部有尚書有侍郎侍郎二
 人分左右曹而户部度支金部倉部屬焉禮部有尚
 書有侍郎禮部祠部主客膳部屬焉兵部有尚書有
 侍郎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屬焉刑部有尚書有侍郎
 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屬焉工部有尚書有侍郎工部
 屯田虞部水部屬焉 每部郎官二人知州資序及
 階官朝議大夫以上為郎中餘為員外郎唯吏部户
[070-12b]
 部刑部郎官各置四員以其劇曹也左右司郎官各
 二員通糾六部號都司專佐宰相理省事謂之宰屬
 也
翰林院有學士以二員為額久次者為承㫖
御史䑓有中丞有侍御史有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如
 舊制焉但更知雜及裏行之名
門下後省置左散騎常侍而不除人給事中四員起居
 郎左諌議大夫左司諌左正言寓焉
[070-13a]
中書後省置右散騎常侍而不除人中書舍人六員起
 居舍人右諌議大夫右司諌右正言寓焉號兩省官
祕書省有監少監丞郎校書郎正字而著作郎佐郎寓
 焉號為館職罷直館院校理等員闕而唯存修撰直
 祕閣號貼職而别領在外任使
九寺則太常宗正光祿衞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
 有卿少卿丞簿而太常復置博士太祝奉禮協律郎
 大理則復置寺正評事司直
[070-13b]
四監将作少府軍器置監少監丞簿都水置使者丞簿
 南外北外丞已上為寺監官國子監有祭酒司業
 丞簿太學有博士正錄已上為學官是謂職事官也
罷諸主判官而以其職分𨽻諸省部寺監郡牧司使名
 不除而其職併於太僕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
 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皆論道之官無專領之職為宰
 相兼官
緫論國初元豐官制
[070-14a]
黄琮曰宋朝自太祖設官分職多襲五代之制雖稍有
 増損而大體俱舊制也其唐制省部寺監之官備員
 而已無所職掌别領内外任使而省部寺監别設主
 判官員額惟以侍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
 宰相此尚循唐制也至乾徳二年始置參知政事為
 宰相副貳初以薛居正吕餘慶為之宰相所居省謂
 之中書門下國政所出也而兵政歸樞宻院承五代
 之制有使有副至太宗朝初命石熈載以樞宻直學
[070-14b]
 士僉書樞宻院事後以張士遜為知樞宻院事㓂凖
 温仲舒同知樞宻院事治平中郭達以檢校太保同
 僉書樞宻院事故樞宻有使副使知院同知院僉書
 院員額與中書號為二府焉尚書省置判尚書都省
 一員掌百官赴省集議及大祀受誓戒之事
六部各有主判率以學士待制館閣官領之吏部即審
 官東院掌尚書左選審官西院掌尚書右選吏部南
 曹掌侍郎左選三班院事掌侍郎右選流内銓考功
[070-15a]
 郎中之職也户部即三司使尚書之任也其官崇職
 重久次者為使稍輕則為權使資淺則為權發遣使
 公事度支副使户部副使鹽鐵副使各二員此侍郎
 之任也别置子司判官八員度支判官户部判官鹽
 鐵判官各一員所掌本曹郎中之職也判胄案一員
 掌造器械唐軍器監職也判修造案一員唐工部将
 作少府監職也判磨勘司一員掌句考唐比部職也
 判太上皇帝嫌名院一員掌審復出納及審覆百官
[070-15b]
 諸司兵級請俸舊兼禁軍以繁冗别立諸司專討司
 掌之以分其職判理欠司一員掌催促諸路遺欠禮
 部有判部及判禮部貢院郎尚書侍郎之任内兵部
 事歸樞府工部事歸三司故此二部不設主判官多
 以别官兼之刑部則判審刑院及詳議官掌詳覆諸
 路奏案是其職也
翰林學士襲唐制以六員為額其帶知制誥即釐本院
 職事其别領省府職任即不帶知制誥内年徳俱重
[070-16a]
 者一員為承㫖
知通進銀䑓司兼門下封駁事其任即給事中也而𨽻
 樞宻院知制誥即中書舍人之職也
御史䑓雖有大夫員而不除以中丞為䑓長次侍御史
 知雜吏侍御史裏行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裏行
 監官御史裏行以上為䑓官諌官以别官兼領者即
 為知監院同知諌院亦有正諌議大夫司諌正言者
九寺則判太常寺禮院即卿之任也資輕耳為知院同
[070-16b]
 知院兼掌博司職宗正有判寺一員太僕職屬群牧
 司有制置使一員以樞府及學士領之則判官二員
 大理則糾察在宗刑獄是其職也鴻臚歸客省四方
 館光祿司農太府其職皆𨽻三司衛有無所緫樞其
 職分為金吾街仗司其環衛之任分𨽻三衛皇城司
 矣故此五司别無制司并主判官員
祕書省即昭文館史館集賢院謂之三館典祕閣同𨽻本
 省有直館直院直閣校理館閣校勘謂之館職初除於
[070-17a]
 本省供職一年出補内外任使昭文史館有直館集
 賢院有學士修撰直院校理秘閣有直閣校理又有
 判祕書省祕閣一員專掌省事國子監有判某資淺
 者乃同知或同管即祭酒司業之任而博士轉為直
 講将作少府軍器三監之職並屬三司而都水無常
 職員遇興役即差官亦繫三司差人迨熈寧興役法
 水利方置判司農寺丞并司農寺丞員開建大理寺
 方置權發遣大理少卿公事二員職掌官外有學士
[070-17b]
 待制等員唯觀文殿大學士仁宗朝以賈昌朝辭使
 相特建此職内詔非曽任宰相不除觀文殿大學士
 資政殿大學士資政殿學士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
 侍講學士龍圖天章寳文閣學士樞宻直學士三閣
 待制皆為侍從清望之選並無職掌多帶職以領在
 内省府寺監在外藩方任使自資政以上多以授二
 府舊臣此宋舊官制如此文臣則兼帶勲階即自武
 騎尉至上柱國十二轉是也武臣則兼帶勲階憲御
[070-18a]
 檢校官四色憲御自監察御史至御史大夫號為憲
 御檢校自國子祭酒至三公亦唐及五代舊制也而
 宋遵之至元豐初始命置屬詳定官制大概皆本唐
 六典為法稍増損之
在内設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門下省置侍中中書省
 置令已上為宰相而兩令侍中不除人尚書有左右
 丞門下中書各有侍郎樞宻院有知樞宻院事同知
 樞宻院事已上為執政官
[070-18b]
尚書六部吏部一尚書二侍郎分掌四選吏部司勲考
 功屬焉户部一尚書二侍郎分左右曹而户部度支
 金部倉部屬焉禮部一尚書一侍郎禮部祠部主客
 膳部屬焉兵部一尚書一侍郎兵部職方駕部庫部
 屬焉刑部一尚書一侍郎刑部都官北部司門屬焉
 工部一尚書一侍郎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屬焉每部
 郎官二員知州以上資序及階官朝議大夫已上為
 郎官餘員外唯吏部户部刑部郎官各置四員以其
[070-19a]
 劇曹也左右司郎官各二員通糾六部號都司專佐
 宰相理省事謂之宰屬
翰林學士定以二員為額久次者為承㫖御史䑓官名
 如舊制而除知雜事及裏行之名門下後省置左散
 騎常侍而不除人給事中四員起居郎一員而知諌
 議大夫左司諌左正言寓焉中書後省置右散騎常
 侍而不除人中書舍人六員起居舍人一員而右諌
 議大夫右司諌右正言寓焉號二省官
[070-19b]
祕書省有監少監丞郎校書郎正字而著作郎佐郎寓
 焉號館職罷直館院校理等員闕唯存修撰直祕閣
 號貼職而别領在外任使
九寺太常寺宗正光祿衛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
 有卿少卿丞簿而太常復置博士太祝奉禮協律郎
 大理則置寺正評事司直
四監将作少府軍器置監少監丞簿都水置使者丞簿
 南外北外丞已上為寺監官國子監有祭酒司業丞
[070-20a]
 簿太學有博士正錄以上為學官是謂職事官
罷三司使副及諸主判官而其職分𨽻諸省部寺監郡
 牧司使名不除而不命官其職皆屬太僕寺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皆論
 道之官無專領之職為宰相兼官以開府儀同三司
 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號為使相
以唐文散階換省部寺監官歸釐務本職號階官為寄
 祿官而食其俸以領内外任使以特進易左右僕射
[070-20b]
 金紫光祿大夫易吏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易五曹
 尚書光祿大夫易左右丞正議大夫易列曹侍郎通
 議大夫易給舍太中大夫易左右諌議大夫中大夫
 易祕書監殿中監中散大夫易大卿監朝議大夫易
 少卿監朝請朝散朝奉大夫易郎中朝請朝散朝奉
 郎易員外郎承議郎易太常國子博士奉議郎易太
 常祕書殿中丞通直郎易太子中允中舍左右賛善
 大夫宣志郎易寺丞宣議郎易監丞承事郎易大理
[070-21a]
 評事承奉郎易太常寺太祝奉禮郎承務郎易寺監
 主簿自承務郎至特進為寄祿官
其大學士至待制其名皆存以為二府罷政省部長貳
 給舍諌議補外之職集賢殿脩撰直龍圖直憲閣號
 貼職庶僚領在外繁劇任使者帶之削去憲銜檢校
 官留勲十二轉自通直郎以上帶入銜此為元豐新
 制官名即循唐舊典職掌亦倣周禮六官之法也
元豐罷三司使副
[070-21b]
 神宗喜觀六典一日諭王珪等倣唐六典修改官制然唐
 六典以中書造命行無法式事門下審覆行有法式
 事尚書奉行而政柄盡歸於中書又分功奏事各有
 其職蔡確言於神宗不置三省長官以左僕射兼門
 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各主兩省事時王珪為
 左而確為右獨專政柄而珪不與聞除吏之事後吕
 正獻公乃請三省同班奏事分省治事而元祐行之
 其後不能易也然元豐官制以唐六典為宗名實正
[070-22a]
 矣而寄祿之制混為一流無復差别當時群臣不能
 推原祖宗制官之意者蓋祖宗官制所以甄别流品
 者為至嚴宻一官凡數等曰宰執侍從之選卿列館
 職之選出身人之選䕃補人之選雜流之選各為一
 等有條不紊可謂盛矣不獨此也宋之待武臣也厚
 其祿而薄其禮凡貴於正任重於管軍要在横行近
 在承旨御帶寵在閣職設遥郡以賞勞績設使臣以
 别祿秩此武臣之名分也若夫三司使之職又其制
[070-22b]
 之善者宋沿五代及復唐之制置三司使以緫國計
 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未嘗預焉一歸三司緫鹽鐵
 度支户部號計省使位亞執政自為計相稱省主其
 恩數廪祿與參樞均若除翰林承旨及資政端明學
 士或官至尚書或久任權三司使者方正除之若待
 登柄用多先預焉鹽鐵度支户部在唐五代皆專使
 額皇朝方各設副使以三司使緫之故號三司鹽鐵
 副使其度支户部亦如之位亞待制乃稱省副恩數
[070-23a]
 視大卿監逐司各置判官其資序視轉運使又有三
 司判官子司其資序視提刑乃稱省判凡初除必任
 子司自子司遷鹽鐵等判官判官而後副使盖祖宗
 不用資淺新進人厠列於其間也
祖宗舊制選除執政侍從必先歴錢榖自有三司度支
 副使擢起居舍人知制誥有先除權三司使而乃拜
 樞宻可見祖宗之意也其所掌之財驅磨財計檢察
 慿由悉歸磨勘司造作軍器則謂案主行土木之工
[070-23b]
 𨽻修造案防河之役則河渠案行之且國家工役之
 費先出於三事其所用為蠧耗之大者必命三司使
 緫之乃可節以制度也至安石為相以周禮行新法
 故持冢宰掌邦計之說謂宰相當主財計遂與三司
 分權凡稅賦常貢征榷之利方歸三司摘山煮海坑
 冶𣙜貨户絶没納之財悉歸朝廷其立法與常平免
 役坊場河渡禁軍闕額地利之資皆號朝廷封樁又
 有嵗科上供之數盡運入京師别立庫以貯之三司
[070-24a]
 不預焉於是祖宗處國計之良法盡失矣自元豐改
 官制户部尚書全無計相之權職在行朝廷之文移
 僅能經畧在京官吏諸軍俸祿而已以此論之三司
 使之職不待改官制而不受權自熈寧變更法度之
 時已壊矣元豐罷三司副使
 
 
 
[070-24b]
 
 
 
 
 
 
 
 羣書考索後集卷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