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卷六十六
[066-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卷六十六   宋 章如愚 撰
  地理門
   水利類
禹分渠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灾之羨溢害中國
尤甚故道河自積石歴龍門南到華陰東至底柱及孟
津雒汭至於大伾於是禹以河所從來者髙水湍悍難
以行平地數為敗迺釃分也/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髙
[066-1b]
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勃海九
川既疏九澤既陂諸夏乂安功施于三代前漢志/
周溝洫之法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注曰小
司徒為經之立其五溝五塗之界其制似井之字因取
名焉九夫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此制小司
徒經之匠人為之溝洫相包乃成邑邱之屬相連比以
出田税溝洫為除水害 四井為邑方二里四邑為邱
方四里四邱為甸甸之言乗也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
[066-2a]
方十里為一成積其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
七十六夫出田税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洫 四
甸為縣方二十四里四縣為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
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同也積萬井九萬夫其
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税二千
三百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
二千四百夫治澮井田之法備於一同 遂人凡治野
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
[066-2b]
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
于畿注曰十夫二鄰之田百夫一酇之田千夫二鄙之
田萬夫四縣之田 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遂
廣深各二尺溝倍之洫倍溝澮廣二尋深二仞徑畛涂
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
容乗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萬夫者方三十三
里少半里九而方一同以南畮圖之則遂從溝横洫從
澮横九澮而川周其外焉 賈正義曰鄭知遂澮溝洫
[066-3a]
然者此雖溝洫法與井田異制其遂溝洫廣深亦與井
田溝洫廣深同故鄭還約匠人之法而言之也鄭知徑
容牛馬之等義如此者此從川上有路而差之凡道皆
三涂川上之涂則容三軌道容二軌軌皆八尺其畛宜
差小可容大車一軌軌廣六尺自然徑容牛馬及人之
步而不容車軌也 賈正義曰萬夫者方三十三里少
半里此解經萬夫有澮之義千夫萬步萬步有三十三
里百步百步是少半里以九澮揔而言之則萬夫矣又
[066-3b]
十洫於南畔為横澮則於四畔為大川此川亦人造雖
无丈尺之數葢亦倍澮此川與匠人澮水所注川者異
故百里之間一川謂大川也 遂從溝横洫從澮横九
澮而川周其外遂入溝溝入洫洫入澮澮注川周世井
田之法實公行於天下内外逺近其溝洫固无異制則
遂人匠人所掌其制一也説者言遂人十夫有溝而為
溝洫之法匠人言九夫為井井間有溝則為井田之法
誤矣遂從溝横遂水注溝地勢當如此説者謂遂人其
[066-4a]
遂從匠人其遂横則亦誤矣 小司徒九夫為井田可
知匠人亦九夫為井井間有溝自井地言之也遂人十
夫有溝兼溝涂言之也然遂人百夫有洫而匠人十里
為成成間有洫則九百夫之地遂人千夫有澮而匠人
百里為同同間有澮則九千夫之地其不同何耶成間
有洫非一成之地包以一洫而已謂其間有洫也同間
有澮非一同之地包以一澮而已謂其間有澮也成與
同地之廣者也洫與澮溝之大者也於成舉洫以同舉
[066-4b]
澮亦其大畧云爾遂入溝溝入洫洫入澮澮入川周世
井田之法實公行於天下内外逺近其溝洫固不異制
則遂人匠人之所掌也其制一也 井田之法自説溝
洫者不通故曰采地之制用井田鄉遂公邑用溝洫紛
紛異議於是始失而不知周時皆用井田凡曰田者皆
用徹法孟子曰鄉田同井則是鄉皆同井謂鄉遂用溝
洫非也哀公問年饑用不足有若告以盍徹則是邦國
亦用徹法後世拘九夫為井以為造都鄙之説則是井
[066-5a]
田之法獨都鄙為然故云鄉遂公邑用溝洫之法不知
周禮書皆通率而言所謂互見者固不一也陳采邑有/
賦而旡貢邦國有貢而无賦周官太宰之職九賦有甸/
稍縣都而九貢云邦國之用是也/ 匠人為溝洫耜廣
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古犬反/
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專達於川各載其名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 方十里為成
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
[066-5b]
尋深二仞謂之澮注曰此畿内采地之制九夫為井井
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及
公邑三夫為屋屋具也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
以出賦税共治溝也方十里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
里出田税緣邊一里治洫方百里為同同中容四都六
十四成方八十里出田税緣邊十里治澮 以匠人攷
之井間有溝成間有洫同間有澮兹不易之制也一説
謂方里之内二溝十里之外九洫百里之内九澮一説
[066-6a]
謂一同之地直達而為遂者九萬相溝而為溝者九千
洫而為洫以百計之九矣澮而為澮以千計之九矣匠
人之制豈其然乎 凡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
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 凡溝逆地阞音勒謂脉理也/
謂之不行水屬讀為注/不理孫音遜順也/謂之不行謂/
決溢也/ 梢溝三十里而廣倍注云謂不墾地之溝也/
鄭司農云謂水潄齧之溝故三十里而廣倍梢音蕭/
凡行奠音亭/水磬折以參伍水行欲紆曲也/ 凡溝必
[066-6b]
因水勢防必因地勢善溝者水潄之善防者水淫之潄/
猶齧也鄭司農云淫謂水淤泥土留著助之為厚/ 凡
為防廣與崇方等也/其閷色界切薄其上也/參分去一
大防外閷又薄其上厚其下/ 凡任索約縮也/大汲引/
也/其板謂之无任築防若牆者以繩縮其板大引之言/
板橈也板橈築之則鼓土不堅矣/
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澤之地種穀也/以瀦蓄水以防止
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
[066-7a]
芟作田偃瀦者蓄流水之陂也防瀦旁堤也蕩謂以溝/
行水也遂田首受水小溝也列田之畦㽟音劣也非一/
道以去水也澮田尾去水大溝以涉揚其芟以其水寫/
故得行其田中舉其芟鉤也/
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凡害於國稼者春令為阱擭溝
瀆之利於民者秋令塞阱杜擭
成周揔論天下之地勢西北髙而東南下故古者或東
其畝或南其畝畝之所向溝瀆隨之則東南其畝者亦
[066-7b]
其大致如此而已不必盡然鄭氏曰以南畝圖之遂從
溝横洫從澮横凡澮而川周其外然川之所流當適地
所非於萬夫之外必有大川圍而匝焉穎達疏詩謂鄭
氏所言特設法耳其説是也溝洫之於田野可决而决
則无水溢之害可塞而塞則无乾旱之患荀卿曰修隄
防通溝洫之水潦安水藏以時决塞則溝洫豈特通水
而已哉稻人掌稼下地以瀦蓄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
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此又下地之制與遂人
[066-8a]
匠人異也考工記所謂水屬者屬溝洫也所謂稍溝者
溝末也自溝末言之謂之稍溝自田端言之謂之田首
溝逺而不倍不足以容水水行不磬折不足以殺其勢
觀易坎為弓輪而河亦百里一曲一曲一直則溝洫之
制磬折可知矣先王之時通九川陂九澤溝洫脈絡布
於天下則无適而非利也及井田廢而阡陌作於是史
起引漳以富河内鄭國鑿涇以注闗中李氷壅江以灌
蜀地番係引汾以溉蒲阪以至白公之於渭郡信臣之
[066-8b]
於南陽馬臻之於鏡湖張闓之於新豐塘劉義欣之於
芍陂鉗盧李襲稱之於雷陂史臣書之以為異績之特
名主於不足耳 遂溝洫澮川雖不同皆謂之溝司險
曰五溝也溝徑畛涂道路雖不同皆謂之涂司險曰五
涂是也
楚呉蜀水利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
曹衞與濟汝淮泗㑹於楚西方則通渠漢川雲夢之際
東方則通溝江淮之間於呉則通溝三江五湖於齊則
[066-9a]
通淄濟之間於蜀則蜀守李氷鑿離音堆岸也/避沫
水之害沫水出蜀西南徼外東南入江穿二江成都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百姓饗其利
魏水利魏㐮王使西門豹為鄴令史起進曰魏氏之行
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
豹為鄴令不知用於是以起為鄴令遂引漳水溉鄴以
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
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
[066-9b]
秦鑿溉田渠其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疲之无令東伐
乃使水工鄭國間説秦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抵瓠口為
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
殺國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
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
皆畝一鍾於是闗中為沃野无凶年命曰鄭國渠
漢文帝水利漢文帝以文翁為蜀郡太守穿煎㳛口溉
灌繁田千七百頃人獲其饒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
[066-10a]
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武帝水利孝武元光中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
淮泗上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輙復壞 元光中
大司農鄭當時言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
百餘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益肥闗中之
地得穀天子以為然令齊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
穿漕渠三嵗而通渠下民頗得以溉田矣 河東守番
係請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
[066-10b]
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壖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
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萬石以上天子以為然發卒數
萬人作渠田數嵗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乆
之河東渠田廢與越人令少府以為稍入如淳曰時越/
人有徙者以田與之其租税入少府也師古曰稍漸也/
其入未多故謂之稍也/ 嚴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
重泉以東萬頃故惡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
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下岸善崩乃鑿井
[066-11a]
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頽以絶商
顔東至山嶺十餘里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
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嵗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是
時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
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諸水汝南九江引淮東
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餘頃佗
小渠陂山通道不可勝言 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
百三十六嵗而倪寛為左内史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
[066-11b]
溉鄭國傍髙仰之田帝曰農天下之本也泉流灌寖所
以育五穀也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衆細民未知其
利故為通溝瀆畜陂澤所以備旱也今内史稻田租挈
重不與郡同其議减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徭行水勿
使失時 後十六嵗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
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
餘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
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
[066-12a]
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
此兩渠饒也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嵗嵗因以數不
登而梁楚之地尤甚上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乾封
少雨上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自臨
决河湛白馬玉壁上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於
是卒塞瓠子築宫其上名曰宣防而道河北行二渠復
禹舊迹而梁楚之地復寧无水灾武帝塞瓠子築宫其
上名曰宣防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非也自戰國
[066-12b]
以來地理家所載禹迹多失其真孟子禹疏九河瀹濟
漯而注之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按禹貢揚州沿
于江海達于淮泗是禹之時淮泗无達江之道也及呉
王夫差掘溝通水以與晉㑹于黄池然後江始有通淮
之道而孟子之説是誤認呉王所掘之溝以為禹之
舊江矣司馬遷河渠書載禹導河疏二渠按禹貢導河
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
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
[066-13a]
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是河自龍門而發以至于大陸
者皆為一流初非有二渠也自齊桓公填九河之八流
以自廣惟以徒駭一河通流至秦之時河決魏郡然後
始有二流而子長之論是誤認秦時所決之渠以為禹
之舊河矣地理之説最為近古者莫如孟子史記然且
誤認後世之迹以為禹之舊功則夫地理家之所載益
可疑也
宣帝水利宣帝地節中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
[066-13b]
勢皆斜直當也/貝邱縣乃各更穿渠直東經東郡界中
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
元帝水利元帝建昭中邵信臣為南陽太守於穣縣理
南六十里造鉗盧陂累石為堤傍開六石門以節水勢
澤中有鉗盧小池因以為名用廣溉灌嵗増多至二萬
頃人得其利及後漢杜詩為太守復修其業時歌之曰
前有邵父後有杜母
西漢揔論漢治河凡五策隄防以塞水穿渠以分水或
[066-14a]
欲復九河韓收/或欲決河注湖中齊人延年/或言不與
水争地漢用二策一隄防一穿渠按本志孝文時河決
酸棗武帝時河決瓠子成帝時河決館陶後決平原皆
築塞之則漢治河之策大抵出於隄防耳平當曰經无
隄防築塞之文賈遜以増堤為下策張戎以隄塞於平
地猶築垣而居水觀此則専用人力以隄防非至計也
按本志武帝塞瓠子河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潘係
以穿渠引河宣帝時郭昌更穿直河是將以分殺水勢
[066-14b]
也是時馮逡則請開屯氏河孫禁則請開馬篤河平當
奏言則欲求能浚川疏河者賈遜中策亦不過多穿漕
渠以分水勢是治河之策宜无以易此也若復九河之
説決河注湖中之説皆不可行所可行者獨不與水爭
地之説耳
後漢章帝水利後漢章帝建初中王景為廬江太守郡
部安豐縣有楚孫叔敖所起芍陂先是荒廢景重修之
境内豐給
[066-15a]
順帝水利順帝永和五年馬臻為㑹稽太守始立鏡湖
築塘周迴三百十里灌田九十餘頃至今人獲其利
東晉水利東晉張闓為晉陵内史時所部四縣並以旱
失田闓乃立曲河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每嵗豐稔葛
洪為其頌乃徵入拜大司農
宋水利宋文帝元嘉七年劉義欣為荆河刺史治夀陽
于時土境荒毁百姓離散義欣網維補緝隨宜經理芍
陂良田萬頃隄堰乆壞秋夏常苦旱義欣遣諮議叅軍
[066-15b]
殷肅循行修理有舊漕引淠水入陂伐木開榛水得通
徑由是遂豐稔
後魏水利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至鎮上表曰富平
西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里鑿以
通河似禹舊迹其兩岸作溉田大渠廣十餘步山南引
水入北渠中計昔時髙於河水不過一丈河水激急沙
土漂流今日此渠髙於河水二丈三尺又河水侵射往
往崩頽渠既髙懸水不得上雖復諸處按舊引水水亦
[066-16a]
難求今艾山北中有洲渚水分為二西河小狹水廣百
四十步臣今請入來年正月於河西髙渠之北八里分
河之下五里平鑿渠廣十五步深五尺築其兩岸令髙
一丈北行四十里還入古之髙渠即修髙渠而北復八
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計用四千人四十日功渠
得成就所欲鑿新渠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今求從小
河東南岸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廣十步髙
二尺絶斷小河二十日功既得成畢合計用功六十日
[066-16b]
小河之水盡入新渠水則充足溉官私田四萬餘頃旬
日之間則水一徧水凡四溉穀得成實從之公私獲其
利 裴延儁為幽州刺史范陽郡有舊沈渠徑五十里
漁陽燕郡有故戾諸堰廣袤三十里皆廢毁多時莫能
修復水旱不調人多飢餒延儁自度水形營造未幾而
就溉田萬餘頃為利十倍
唐太宗水利貞觀十八年李襲稱為揚州大都府長史
乃引雷陂水又築句城塘以溉田八百餘頃百姓獲其
[066-17a]
利徵拜太府卿人至今賴之
髙宗水利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
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商大賈競造碾磑堰遏漕水
渠流梗澀渠一萬許頃請修營此渠以便百姓至於鹹
鹵亦堪為水田髙宗曰疏導渠流使通灌溉濟汲炎旱
應大利益太尉無忌對曰白渠水帶淤泥灌田益其肥
美又渠水發源本髙向下枝分極衆若使流入同州則
水饒足比為碾磑用水洩渠水隨入滑加以壅遏耗竭
[066-17b]
所以得利遂少於是遣祥等分檢渠上碾磑皆毁之至
大歴中水田纔得六千二百餘頃
憲宗水利唐韋丹江西隄丹為江南西道觀察使築隄
扞江長十二里竇以疏漲凡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
田萬二千頃宣帝讀元和實録見丹政事卓然它日與/
宰相語曰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對曰守江西韋丹/
有大功徳被八州没四十年老㓜思之不忘乃詔刻功/
穆宗水利長慶初朗州刺史溫造開後鄉渠百里溉田
[066-18a]
二千頃號右史渠後遷節度河陽復懐州古秦渠枋口
樞以溉田源河内温武陵四縣田五千頃
宋朝水利至道元年度支判官梁鼎陳堯叟言乞與南
陽陳潁夀春沛郡㐮陽水田復邵信臣鄧艾之制詔何
亮等經度之鼎等又言自唐季以來農政多廢民率弃
本不務力田是以廩庾无餘糧土地无遺利臣討論典
故備得端倪自陳許定鄧潁蔡宿亳至於夀春用水利
墾田先賢陳迹具在坊埭廢毁遂成汚萊儻開闢以為
[066-18b]
公田灌溉以通水利發江淮下軍散卒給官錢市牛及
耕具増築防堰每千人人給牛一治田五萬畝畝三斛
嵗可得十五萬斛凡七州之間置二十七屯嵗可得三
百萬斛因而益之不知其極矣行之二三年可以致倉
廩充實省江淮漕運閑田益墾民益饒足仍慎選官吏
兼督其事又引漢邵信臣晉杜預鄧艾等遺跡且言水
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茍修則地利可盡帝覽奏嘉之詔
皇甫遷何亮等按視經度明年遷等言先至鄭渠相視
[066-19a]
舊迹按史記鄭渠元引涇水注洛三百餘里溉田四萬
頃收皆畝一鍾白渠引涇水注渭中袤二百餘里溉田
四千五百頃兩處共四萬四千五百頃今之存者不及
二千頃乃二十二分之一分也詢其所由皆云職守之
人改修渠堰坼壊舊坊故灌溉之功絶不及古望今増
築堰埭云云/又鄧陳許潁等七郡官私閑田共二十二
萬餘頃並是漢魏以來召信臣杜詩杜預任峻司馬宣
王鄧艾等墾闢之地欲望於舊坊未壊可以疏引水利
[066-19b]
處先耕二萬餘頃漸興置之詔從其請令自鄧州始募
民耕墾免其税 嘉祐五年三司使包拯言京西多閑
田而唐州治四縣其田之入草莽者十八九雖簡其賦
役而民多流亡不能以還業知州趙寛興復召信臣渠
并境内之陂堰下溉民田數萬頃荒瘠之地變為沃壌
今非獨流民自歸又有淮湖之民至者萬餘戸請留再
任從之 治平四年京西南路安撫使郭中錫言知唐
州髙賦在任興建水利墾闢荒田民獲安業詔賦再任
[066-20a]
如更能興置水利開廣閑田當議陞陟
古今水利總論論古今水利之制莫善於周莫不善於
漢夫水利之在天下猶人之血氣然一息之不通則四
體非復吾有大而江河川澤微而溝洫畝澮其小大雖
不同而其疏通導達不可使一國之壅閼則一也成周
之盡力於溝洫西漢之用功於河渠不貪小利以害大
謀不急近功以遺逺害田畝有灌溉之益川澤旡壅塞
之憂此周禮述溝洫遷史書河渠之利歟且成周匠人
[066-20b]
之職方井之地廣四尺者謂之溝十里之成廣八尺者
謂之洫百里之同廣二尋者謂之澮夫自四尺之溝積
而至於二尋之澮一同之間其捐膏腴之地以為溝洫
之制者凡幾畝也禮冬官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井間/
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
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司徒之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説者論田税之所出則
百井之地出田税者六十有四而三十六井則治洫也
[066-21a]
萬井之地出田税者四千九十有六井而五千有竒則
治溝與澮也夫自一成之地積而至於一同萬夫之衆
其捐賦税之入以治溝洫之利者凡幾人也地官小司/
徒注/成周之君豈不愛膏腴之地賦斂之入而棄以為
无用之溝洫哉誠以所棄者小而所利者大所捐於公
上者不能毫髮而所以福斯民而澤天下者无窮已也
自經界不明而先王溝洫之制漫无可考以九河之地
猶失其八攴而莫得其迹東坡辨九河云以漢許鬲之/
[066-21b]
言攷之徒駭最北鬲津最南葢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
分為八齊小白塞之為一今河間弓髙以東至平原鬲/
津往往有其遺處葢其八支併歸徒駭也/則細而溝洫
之屬可知矣天下所謂有才之士始出而以私智經營
雖其利澤不博未及古人徧利天下之意不猶愈於後
世與水争地貪尺寸之利而遺无窮之害哉自春秋戰
國浚其源西漢道其流而河渠之水利詳矣孫叔敖起
芍陂楚受其恵文翁穿㳛口蜀以富饒史記/鑿漳水於
[066-22a]
魏者鄴旁有稻粱之詠魏㐮王時史起為鄴令曰魏氏/
行田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
豹為鄴令不知用於是引漳水灌田鄴以富民歌之曰/
鄴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
稻粱/導涇水於秦者谷口有禾黍之謠班固西都賦又/
前溝洫志自秦用鄭國鑿涇水為渠名鄭國渠至武帝/
中大夫白公復奏穿引涇水一起谷口以溝池陽賜名/
曰白渠民歌之曰鄭國在前白公在後且灌且溉長我/
[066-22b]
禾黍云云/此見於春秋戰國之時也自漢以來講明尤
備内而京師外而列郡又逺而邊地源流𤓰分原隰碁
布歴歴可見矣嚴羆穿龍首渠於馮翊之地注見前/
寛穿六輔渠於左内史之治武帝元鼎間倪寛為左内/
史奏請穿六輔渠/白公引涇水於池陽之區見上/決渠
降雨荷挿成雲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豈非京師之利乎
西都賦/其他郡縣泰山則引汶東海則引鉅定汝南九
江則引淮朔方西河酒泉諸郡則皆引河及川谷以溉
[066-23a]
溝洫之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
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闗中靈軹成國湋渠引諸川汝南/
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溉田各/
萬餘頃他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勝言也/陂山通道
在在相望豈非諸郡之利乎輪臺以東有渠溉田五千
桑洪羊奏故輪臺以東枝渠黎皆欲國地廣饒水草/
有溉田五千頃以上温和田益可廣通溝渠種五穀/
鮮水左右亦有橋七十所趙充國屯田奏云願留萬二/
[066-23b]
千人屯要害處繕鄉亭浚溝渠治湟陿以西道橋七十/
所今鮮水左右/是雖極邊之地水道源流无不加意又
豈非邊地之利乎西漢之君不計地利之廣狹不論費
役之多寡不一勞者不永逸不暫費者不永寧此漢人
得享溉灌之利也然周漢之所以得水利者治之者非
一官領之者非一人得以盡心於溝洫河渠之間是故周
官營溝行水之制則職之匠人俾任浚導之功也匠人
為溝洫凡溝必因水勢防必因地勢止水蓄水之令則
[066-24a]
領之稻人俾専儲蓄之利也地官稻人以儲蓄水以防/
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夫惟浚
之於其始積之於其終又安有旱澇之患哉漢之京師
則少府揔禁池之事其屬則有池監百官表少府掌山/
海陂澤之税其属有上林上池監有都水長丞/有都水
見上/水衡掌林苑之事其屬則有水司空百官表水衡/
都尉水司空長丞属焉/有都水前百官表/ 常注如淳/
曰都水治渠隄水門又按太常少府水衡置有都水長/
[066-24b]
丞/三輔以行京師之職太常以領巴陵之渠並百官表/
郡國則九江有陂湖官南海則有淮浦官南郡江夏則
有雲夢官夫惟既任於其内又分於其外又安有壅閼
之憂哉地理志九江郡有陂官湖官南海郡中有淮浦/
官南郡江夏郡有雲夢官/國朝恵養元元留心水利三
司則有都水監本朝官制都水監屬三司員无常職興/
役則差/諸路則有提舉淳熙七年臣僚乞委提舉常平/
築陂塘修堰門瀦水為備/州有倅貳邑有丞佐淳熙七/
[066-25a]
年又臣僚劄子乞委諸路常平司籍定所𨽻郡縣公私/
陂塘川澤之數専責縣丞因民暇日勸率疏導聖旨依/
令専督責縣丞於農隙日浚治疏導廣行儲蓄/而又郡
有守邑有令皆得以行其浚導儲蓄之利故修蕭何之
故堰則若許景山而廢壊之地復蒙大利真宗朝知/
興元府許景山嘗修漢蕭何所為故堰顧其属曰酇侯/
方定天下乃暇為此以灌農田今吾豈憚一時之勞而/
廢萬世之利於是因其壊堰大修之/正鄭公在前白公
[066-25b]
起後之意也見上/修召信臣之舊渠則若趙尚寛而荒
瘠之場變為沃壌仁宗朝有唐州太守趙尚寛者復修/
召信臣渠與境内陂堰向為荒瘠之地變為沃壌三司/
使包拯上其事上嘉其能命留再任且有旌擢之諭/
前有召父後有杜母之意也後漢杜詩復修召信臣南/
陽渠人歌之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築海隄以衞田而
民享其利則如范文正范仲淹監西溪為建白於朝請/
築海隄於通泰海州之境長數百里以衞民田以文正/
[066-26a]
為興化令専掌役事發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
民享其利興化以范為姓/興水利有功而治累得聲則
如劉彞安定胡先生有治道齊如治兵水利之類甞言/
劉彞善治水後累為政皆興水利/得人如是則其計可
勝計耶今日聞有論水利之事矣而不䝉其利聞有任
水利之官矣而不行其勞太湖藪陂澤水之所瀦而河
渠畝遂水之所泄豪民墾之以獲豐殖之資官司仰之
以享租輸之久及其日増嵗衍而水利之故地皆為創
[066-26b]
置之良田曩之仰其水利以耕者今不勝旱溢之害是
固不可以悉舉也姑以越之鑑湖言之自漢永和中始
闢其廣二百餘里而灌溉之利及於民者為田八千餘
頃及熙寧中盜耕其中者九百頃至近嵗又甚矣至取
其田以歸之公上此未害也而不知所剩者僅數百畝
而利之所入復未必盡歸之官所言者凡數千頃而駸
駸不已則越三郡將受其弊矣倘今日公上不利絲毫
之賦守令不恤豪右之民毋惑於紛紛之議毋付於悠
[066-27a]
悠之事則何患乎利不具害不除而使周漢専其利哉
雖然水利固當舉也亦未易輕舉也才不辨者不足任
心不盡者不足任茍且順從者不足任上縻帑庫下奪
農田隄防一開水失故道間有指鄰國以為壑説禹貢
而行河者益以滋其謬耳不然閩之苕溪入太湖東坡
何託此以諷熙寧興水利者哉東坡請謫王安石興水/
利/ 自史起溉鄴田鄭國鑿涇水漢興文翁穿煎㳛口
鄭當時引渭莊熊引洛自是後王景理芍陂馬臻築鑑
[066-27b]
湖至晉初杜預疏荆兖之水宋人引淠魏人引河唐疏
雷陂築句城皆代天施長地力衣食元元而足公家之
費故三代溝澮之法潛而赴時務功此不可不望也伏
願我國家頒行古制分命有司每一嵗三月舉行其政
委之州牧伯於縣宰通陂湖通溝洫旱魃作厲則引而
灌之雨害粢盛則決而注之令民自便不禁其時然後
復三老之官以勸耕稼置常平之食以禦灾變上資邦
計下慰民望夫倉廩既足民犯重法則仁義之化可以
[066-28a]
階漸矣夏英公文/
 
 
 
 
 
 
 
[066-28b]
 
 
 
 
 
 
 
 羣書考索卷六十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