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卷五十八
[058-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卷五十八   宋 章如愚 撰
  天文門
   天文類
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歴象日月星辰仰則
觀象於天俯則觀象於地天有日月地則有隂陽
天有五星地則有五行天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三
光者隂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昔者包
[058-1b]
犧氏觀象察法以通神明之徳以類萬物之情故
易曰天垂象見吉㓙聖人象之黄帝創受河圖始
明休咎星官之書自黄帝始降及髙陽乃命南正
重司天北正黎司地爰及帝嚳亦式序三辰唐虞
則羲和繼軌夏則昆吾紹徳年代綿邈文籍靡𫝊
至於商之巫咸周之史佚格言遺記于今不朽其諸
侯之史則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禆竈宋有子韋
齊有甘徳楚有唐昧趙有尹臯魏有石申皆掌著天
[058-2a]
文各謹圖驗其巫咸甘石之徒後代所宗漢司馬談父
子繼為史官著天官書以明天人之道劉向廣洪範灾
異作皇極論以參徃行之事及班固叙漢史司馬續述
天文而蔡邕譙周各有撰録司馬彪采之以繼前志漢
之傳天文者則有唐都李尋之倫光武以來則有蘇伯
况郎雅光並參伍天文發揚善道後張渾為太史令鑄
渾天儀總序星經謂之靈憲在三國時吳之陳卓始列
甘石巫咸三家著於篇録並著占賛唐興太史李淳風
[058-2b]
浮屠一行尤稱精博如淳風之法象志一行之覆矩圖
後世未能過也故唐史采其要說而以為天文志王朴
之在五代通於歴數嘗以歩日歩月歩星歩法歛四篇
合為歴經故史臣載其遺說而為司天考今以其論日
月者攷之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此前漢天文志之說也
中道者黄道也一曰光道九行者黒道二則出於黄道
之北赤道二則出於黄道之南白道二則出於黄道之
西青道二則出於黄道之東此之謂日有中道月有九
[058-3a]
行也日有九道並與月同此又鄭康成所用以為注月
令者也月令於春其日甲乙而注則以為春從東道月
令於夏其日丙丁而注則以為夏從赤道月令於秋其
日庚辛而注則以為秋從白道月令於冬其日壬癸而
注則以為冬從黒道季夏之末其日戊己而注以為四
時之間從黄道此之謂日有九行也至於五代史司天
考所載王朴之說則又曰自古雖有九道之說盖亦知
而未詳徒有祖述之文而無推歩之用今以黄道一周
[058-3b]
分為八節一節之中分為九道盡七十二道而使日月
無所隠其斜正之勢此王朴所以有九道之法也晋書
天文志所載王蕃渾天之法則有曰赤道帶天之紘黄
道日之所行也半在黄道之内半在赤道之外與赤道
東交於角西交於奎此王蕃所以詳言黄道赤道之卞
也若日月之行則正嵗凡十二㑹焉子為元枵丑為星
紀寅為析木卯為大火辰為壽星巳為鶉尾午為鶉火
未為鶉首申為實沈酉為大梁戍為降婁亥為娵訾此
[058-4a]
一嵗十二㑹之次也日月周天則凡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焉星則循天而左行日月則遡天而右行日
行一度一嵗一周天月行十二度有竒一月一周天此
日月周天之度數也日行太隂則無光月行太陽則能
照極南為太陽極北為太隂此又王充論衡太陽太隂
之說也日者陽精之宗月者隂精之宗月光生於日之
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此張
衡靈憲生魄生明之說也日出于暘谷浴于咸池拂于
[058-4b]
扶桑以至于隅中虞淵者此又淮南子日出日入之說
也今自其論星辰者言之則有五星有四宫星有極星
有中星又有經星瑞星焉夫所謂五星者何也嵗星之
属於東熒惑之属於南太白之属於西辰星之属於北
鎮星之属於中央五星同色百姓寧然五星有嬴有縮
早出為嬴晩出為縮至甘氏太初歴又各不同盖以星
嬴縮在前名録後所見也古歴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
甘氏石氏經則以熒惑方曰為有逆行盖以周衰之變
[058-5a]
遂因以為皆非正行也夫所謂四宫星者何也東宫之
星則蒼龍之属角亢氐房心尾箕之七宿其形如龍故
曰蒼龍南宫之星則朱鳥之属井鬼栁星張翼軫之七
星其形如翼鳥故曰朱鳥西宫之星則咸池之属奎婁
胃昴畢觜參有白虎體故曰白虎北宫之星則元武之
属謂斗牛女虚危室壁有龜蛇體故曰元武其所謂北
極者北辰也北辰天之中也天運無窮三光迭曜而極
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此北極也而又有所
[058-5b]
謂南極者焉北極則髙於地者三十六度南極則下於
地者三十六度故北極之下三十六度常見不没南極
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見此南極北極之别也古者舉
中星以正四時春則日中星鳥夏則日永星火秋則宵
中星虚冬則日短星昴此堯典之中星也而又有月令
之中星焉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昬參中旦尾中仲春之
月日在奎昬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日在胃昬七星
中旦牽牛中例而推之四時皆然此月令堯典中星之
[058-6a]
異也若夫經星者如曰四輔曰華盖如斗魁所載之六
星曰上將曰次將曰貴相司命司中司禄者則名之曰
文昌斗魁之下兩相比之六星曰泰階曰中階曰下階
者則名之曰三台太微為五帝之坐東壁為圗書之府
執法郎官之象其官明堂靈䑓之象其物皆經星也故
馬績云天文之在圗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
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宫官物
象之類張衡靈憲論曰中外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
[058-6b]
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數萬有一千二
百五十庶物蠢動咸有繫命此之謂也若夫瑞星者如
隋志所載一曰景星出於有道之國二曰周伯星所見
之國必昌三曰含譽四曰格澤此瑞星之類也然總諸
星而觀之北斗者乃七政之樞機隂陽之元本也魁四
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者
也太史公曰杓擕龍角東方宿/衡殷南斗魁枕參首斗
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海分陽隂建四時均五行移
[058-7a]
節度定諸紀皆繫于斗故天官之書首言極星又以北
斗為諸星之首此又觀象之所當先也或曰第一曰天
樞二曰璇三曰璣四曰權五曰玉衡六曰開陽七曰揺
光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玉衡為音開陽為律
揺光為星石氏乃曰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
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
呉五主燕六主趙七主齊亦不可不知也常觀馮相氏
之職掌十有二嵗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二十有八星之
[058-7b]
位辨其叙事以㑹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
之叙保章氏之職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辨
其吉㓙此又觀象之法也雖然魏崔浩甞攷校漢以來
日月薄蝕五星行度并譏前史之失别為魏歴以示髙
允而允謂漢元年五星聚東井乃漢史之謬案星傳金
水二星常附日行冬十月日旦在尾箕昬没於申南而
東井方出於寅北二星何因背日而行是史官欲神其
事不復推之於理也及浩考之果如充言乃以前三月
[058-8a]
旅於東井而非十月也吁安得斯人而與之言天文哉
   中星
聖人南靣視四時之中所以候四時以布民政也故堯
命羲和歴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舜在璿璣玉衡以齊
七政皆謂此也然則天以二十八宿分布四方凡三百
六十五度有竒為日月五星之次舎日行一度為一日
一周天為一嵗月行三十日一周天為一月故日月一
嵗十二㑹為四時時有孟仲季仲為分至人君不能以
[058-8b]
朝夕察候乎星度也故舉四時之中以驗之曰日中春
分也曰日永夏至也曰宵中秋分也曰日短冬至也所
謂星鳥者南方之星七為朱鳥體春分則見於南方也
所謂星火者東方之星七為蒼龍體夏至前見於南方
也所謂星虚者北方之星七為元武體秋分則見於南
方也所謂星昴者西方之星七為白虎體冬至則見於
南方也鄭康成曰凡記昏明中星者為人君南靣而聽
天下視時候以授民事也既舉四時之中又昏旦但視
[058-9a]
方之列宿則孟季之月與周天之度數從可知也故歴
代聖王尚之夏有小正周有時訓秦漢曁唐及宋朝皆
有月令所以順天時而督民務也詩曰定之方中作于
楚宫又有三星在天在隅在户之候春秋𫝊曰啓蟄而
郊龍見而雩又曰土功水昏正而栽又曰凡鳥日中而
出日中而入此皆視列宿而行國政也歴三代漢唐至
于今數千年日行漸逺故中星隨而轉移堯典之中星
與月令之中星為不同月令之中星與歴之中星又不
[058-9b]
同書於春舉星鳥而月令於仲春則曰昏弧中書於夏
舉星火而月令於仲夏則曰昏亢中書於秋舉星虚而
月令於仲秋則曰昏牽牛中書於冬舉星昴而月令於
仲冬則曰昏東璧中書之中星常在後而月令之中星
常在前故鄭康成之釋禮記則曰月令舉其初朔而尚
書總舉其月之中也豈非與月令為不同乎月令於孟
春昏參中而三統歴於立春則以為昏畢十度中元加
歴於立春則以為昏昴九度中皆不同其為昏參中者
[058-10a]
考之餘月之昏旦亦莫不然是月令為歴未嘗同也故
孔頴逹之䟽禮記則曰月令但舉其大畧所以昏明之
星不可以正依歴法也是豈非與歴為不同乎昔元祐
中蘇頌為儀象法要以月令洎唐及本朝所測者合為
四時昏旦中星圗陳祥道為禮書亦併論其月令尚書
中星之異皆此意也雖然月令於餘月之昏旦中皆舉
二十八宿如孟春之參尾中季春之牽牛中孟夏之曰
翼曰婺女季夏之曰火曰奎孟秋之昏畢中季秋之昏
[058-10b]
虚中孟冬之旦七星中季冬之旦軫中皆二十八宿也
惟仲春之月日奎昏弧中旦建星中獨非二十八宿者
以弧星近井而建星近斗也石氏星經曰井有二十三
度斗有二十六度以井斗度多其星體廣逺不可的指
其昏旦之中故舉弧建以定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分野
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辰王侯之所國周
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土十有二壌保章氏以星土辨九
[058-11a]
州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盖九州十二域或係
之北斗或係之二十八宿或係之五星則雍主於魁冀
主於樞青兖主於璣揚徐主於權荆主於衡梁主於魁
陽豫主於揺光此繫之北斗者也星紀呉越也元枵齊
也娵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晋也鶉首秦也
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此
國之係於二十八宿也壽星之次其州曰兖大火之次
其州曰青娵訾之次其州曰并降婁之次其州曰徐大
[058-11b]
梁之次其州曰冀實沈之次其州曰益鶉首之次其州
曰雍鶉火之次其州曰三河鶉尾之次其州曰荆此州
之繫於二十八宿也嵗星之主齊呉熒惑之主楚越鎮
辰星之主燕趙代此係之五星者也然呉越南而星紀
在丑齊東而元枵在子魯東而降婁在戍東西南北相
反而相属何耶先儒以為古者受封之日嵗星所在之
辰其國属焉觀春秋𫝊凡言占相之術以嵗之所在為
福故師曠梓慎禆竈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晋不害嵗
[058-12a]
滛元枵而鄭飢則古之言星紀者未嘗不視嵗之所在
也梓慎曰陳太皥之虚也鄭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衛
髙陽之虚也其星為大水以陳為火則太皥之木為火
母故也以衛為水則髙陽水行故也子産曰髙辛氏有
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遷閼伯於商邱主辰商人是
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故參為
晋星然則十二域所主亦若是爾班固曰甲乙海外日
月不占而丙丁則江淮海岱也戊己則中州河濟也庚
[058-12b]
辛則華山以西壬癸則常山以北一曰甲主齊乙主東
夷丙主楚丁主南夷戊主魏己主韓庚主秦辛主西夷
壬主燕趙癸主北夷子主周丑主翼寅主趙卯主鄭辰
主邯鄲巳主衛午主秦未主中山申主齊酉主魯戍主
吳越亥主燕代此又以方位辨州土也盖自甘徳石申
以十二次更配十二分野而分野之次巳明自班固取
三統歴十二次以配十二野而分野之次益明及費直
之說周易蔡邕之月令章句所言頗有先後故陳臯更
[058-13a]
言郡國所入之宿度而分野之度數為尤明張衡蔡邕
之在漢則以漢之郡而配十二次者也李淳風之法象
志則以唐之州縣而配十二次者也然唐志所載一行
之論則曰近代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國虞夏秦
漢列國廢置不同周之興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僅得
河南七縣今天下一統而直以鶉火為周分則疆埸舛
矣七國之初地形雌韓而雄魏皆綿亘數州相錯如綉
考雲漢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餘宿其後魏徙大梁則
[058-13b]
西河合於東井秦㧞宜陽而上黨入於輿鬼方戰國未
㓕時星家之言屢有明驗今則同在畿甸中矣而或者
猶據漢書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遺術而不知變通之
數也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在乎兩戒北戒則自三危積
石負終南地絡之隂東及于太華北抵于常山乃東狥
塞而至于朝鮮是謂北紀所以限戎狄也南戒則自岷
山嶓冡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南踰江漢乃東狥嶺而
至于閩中是謂南紀所以限蠻夷也故星𫝊謂北戒為
[058-14a]
胡門南戒為越門河源自北紀之首北與地絡相㑹分
而東流與涇渭濟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河源自南紀
之首南與地脉相㑹分而東流與漢水淮瀆相為表裏
謂之南河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始終而分野可知矣
   渾天儀
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蔡邕言
宣夜之學絶旡師承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惟渾天
者近得其情所謂周髀者即盖天之說也其言天地中
[058-14b]
髙而四隤日月相隠蔽以為晝夜又云天形南髙而北
下日出髙故見日入下故隠天之居如倚盖極在人北
是其證也所謂宣夜者惟漢郗萌記先儒所𫝊而云天
本無質日月衆星浮生空虚之中其行其止皆湏氣焉
晋虞喜因宣夜之說於是而有安天之論虞聳亦祖宣
夜之說於是而有穹天之論呉姚信又以天之體南低
北髙於是而有昕天之論此皆好竒狥異之說非極數
談天者也盖宣夜有其名而無其𫝊周髀有其術而無
[058-15a]
其驗惟渾天謂地居中而天周焉日在地上為晝日在
地下為夜雖王仲任據盖天之說以駁渾儀而葛洪釋
之曰周天之度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
半隠天轉如車轂之運晋志載黄帝書曰天在地外水
在天外水浮天而載地者也易之晋坤下離上以證日
出於地明夷之離下坤上以證日入於地需之乾下坎
上此亦天入水中之象也當有何損而謂為不可乎故
歴代所用多用渾天本朝韓顯符渾天法象序曰自伏
[058-15b]
羲立渾儀測北極髙下量日影短長定南北東西觀星
間廣狹則伏羲已有渾儀矣隋志曰唐堯即位羲和立
渾儀舜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而璿璣即渾天儀也是知
渾儀者實天地造化之凖隂陽歴數之元自古聖帝明
王莫不用是以精詳天象故前漢則有洛下閎渾天儀
東漢則有張衡渾天儀在呉則有王蕃渾天儀在晋則
有陸績渾儀在宋元嘉中則有錢樂之渾天儀唐正觀
則有李淳風渾天儀在開元則有梁令瓉黄道游儀而
[058-16a]
其中之最精詳者則漢之張衡唐之李淳風為可考也
張衡之儀以八尺圎體而具天地之象則有内規外規
有南極北極有黄道赤道以至于二十四氣二十八宿
與夫日月五星之属莫不咸在轉之以漏水告之於靈
䑓而星中出没與天相值若合符節故崔子玉為之銘
曰其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范曄云其範圍兩儀天
地旡所藴其靈陸公紀之徒以為推歩七曜之道度歴
象昏明之證候校以四八之氣考以刻漏之分占晷景
[058-16b]
之徃來求形證于事情莫宻於此則張衡之渾天為可
考也淳風之儀表裏三重曰六合儀曰三辰儀曰四遊
儀皆儀之别也天經金渾金常璿璣者儀中之規也上
列十日十二辰三百六十五度中著日月五星列宿相
距下為元樞主衡遊以横筩以觀象而察器者儀之用
也推驗之法本於黄道盖帶天之中距極南北定而不
易者赤道也視日所照以為光道發歛不時者黄道也
治歴者不難於筭平朔而難於定氣差制儀者不難於
[058-17a]
規赤道而難於規黄道是以太宗置於凝暉而用以測
候此則淳風之渾儀為可考也漢自張衡渾儀之外而
洛下閎之儀君子亦有取焉晋志曰漢太初洛下閎等
造貟儀以攷歴度揚子雲論渾天亦曰洛下閎營之鮮
于妄人度之耿壽昌象之幾幾乎莫能違也此豈非洛
下閎之可取者乎唐自李淳風之後梁令瓉之黄道游
儀君子亦有取焉唐志曰令瓉以木為游儀使黄道運
行以追列舎之變因二分之中以立黄道以赤道定位
[058-17b]
黄道游仰月環白道動與天合簡而易從一行是之乃
奏令瓉所為日道月交皆自然契合於推歩尤要此豈
非梁令瓉之可取者乎其他如後漢之銅儀則有以銅
而為儀者矣後魏之銕儀則有以銕而為儀者矣宋元
嘉之小儀則曰小渾天李淳風之木渾則曰木渾圖唐
明皇武成殿之水渾天則運以水者也張平子之候風
地動儀則又用之以測地者也若夫曰赤道曰黄道此
其法之不同者也曰单規曰雙規曰雙環規其制之不
[058-18a]
同者也盖至本朝張思訓之渾儀則作於太平興國之
中其制則有地軸地輪地足之異有横輪側輪斜輪之
别晝夜長短之刻日月五星之度皆具焉而其機轉之
用皆隠於樓中此又踵一行令瓉之遺象者也韓顯符
之渾儀則成於大中祥符之間其制則有游規直規之
别黄道赤道之分曰窺管曰平凖皆其儀之號也曰龍
柱曰水臬皆其號之殊也此又本乎淳風一行之遺法
者也嘗觀蘇頌上儀象法要於元祐中有曰古人測候
[058-18b]
天數其法有二一曰渾天儀二曰銅候儀又按吳王蕃
云渾天儀者羲和之舊器又有渾天象者以著天體以
布星辰二者以考於天盖宻矣詳此則渾天儀銅候儀
之外又有渾天象凡三器也渾天象歴代罕𫝊其象惟
隋書志稱梁秘府有之云元嘉中所造由是言之古人
候天具此三器乃能盡妙今惟一法誠恐未得精宻古
人言天有周髀之術以鉤股法推考天度若通此筭術
則天數從可知矣唐開元中太史監南宫說等馳徃安
[058-19a]
南蔡蔚等州測候日景一行以南北日影校量用交股
法筭之即此法也雖然一行作大衍歴詔太史測天下
之晷求其地中以為定數其議曰周禮大司徒以土圭
之法測土深日至之景又有五寸謂之地中鄭氏以為
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南宫說擇河南平地度之大
率五百餘里晷差一寸而舊說謂王畿千里影差一寸
妄矣原古人所以歩圭影之意將以節宣和氣輔相物
冝不在於辰次之周徑其所以重歴數之意將以恭授
[058-19b]
人時欽若乾象不在於渾盖之是非若乃述旡稽之法
於視聽之所不及則君子當缺而不議也而或者各守
所𫝊之器以術天體謂渾元可任效而測天象可運筭
而闚迭為矛盾誠以為盖天耶則南方之度漸狹果以
為渾天耶則北方之極浸髙此二者盖渾盖之家盡智
畢誠未有能通其說也則王仲壬葛稚川區區於異同
之辨何益人倫之化哉凡晷度冬夏不同南北亦異先
儒一以里數齊之遂失其實今更為覆矩圗南自丹宂
[058-20a]
北暨幽都每極移一度輙累其差可以稽日食之多少
定晝夜之長短而天下之晷皆叶其數矣唐末邊罔修
歴術服其精粹以為不刋之數也昭宗/
   刻漏
周天之星二十有八星星之辰十有二辰之度三十有
竒而十二辰之度三百六十五有竒星辰徇天而左旋
日月五星遡天而右轉日陽也舒而遲故朞而周月隂
也蹙而速故一月而周日月㑹於辰則為月十有十二
[058-20b]
㑹則為嵗嵗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而日之長短參差不
齊於是先王刻箭沃漏以揆之故隋志曰黄帝創觀漏
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則漏刻之制盖始於黄帝其後
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及攷之鄭氏所注則
有曰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短長焉太史立
成法有四十八箭此亦可見周制之大畧也漢興因徇
古制武帝所用之法二至之後九日而増損一刻建武
中興歴稍後天宋浮許淑請更歴法天下初定顧猶未
[058-21a]
遑而令甲第六漏品斯載日分百刻率以九日為刻増
損視夏歴為踈焉永平紹隆張盛景防以四分法課校
弦望術頗施行元和編訢李梵推廣其術歴用四分而
官漏之制一仍其舊或時至差二刻以上不與天應迄
于和帝永元之十四年未知改作惟霍融待詔太史視
考夏歴露章抗議詔刻四十八箭以二十四氣日躔所
在泊于黄道去極晷景昏明中星刻于其下隨日南北
以為長短始終互起凡一再周而一嵗之運畢焉四分
[058-21b]
歴法訖定于茲然則是氣之設實為至妙終于魏晋相
𫝊不改故晋陸機則有刻漏賦晋李充孫綽則有刻漏
銘梁陸倕則又有刻漏銘唐藝文志則有刻漏經唐歴
志則有一行歩軌漏術此亦可以攷歴代之大畧也然
孔頴逹謂浮箭壺内以出刻為凖賈公彦謂漏水壺内
以設刻為度或浮或沉此其說之異也古今刻漏之法
有浮漏有稱漏或浮或稱此其制之異也漢夏賀良則
有百二十刻之說宋何承天則有春秋二分晝夜各五
[058-22a]
十刻之說梁武帝大同之所改用者則又有百八十刻
之說至於陳隋則仍用百刻之制此又其效之不同者
也在天聖中燕肅所上刻漏浮箭之壺為金蓮花則曰
連花漏皇祐初舒易簡等所造刻漏以水為權衡増平
水壺置于文徳殿則為文徳殿刻漏蘇頌之在元祐上
儀象法要於渾天儀銅候儀渾天象三器之外又置刻
漏四副一曰浮箭漏二曰稱漏三曰沈箭漏四曰不息
漏使挈壺専掌時刻與儀象互相叅考以合天星行度
[058-22b]
為正所以驗天數與天運為不差則寒暑之氣候自正
也雖然周官挈壺氏曰凡軍事垂壺施之於軍所以嚴
警守以至朝夕之禮而常以是為節焉然春官雞人凡
國事為期則告之時而齊詩特罪挈壺氏者盖天子備
官挈壺氏掌漏雞人告之諸侯則掌漏告時一於挈壺
氏而已此不可不知也
 沈存中筆談云古今言刻漏者數十家悉皆踈謬未
 合天度予占天候景驗儀象考數下漏凡十餘年方
[058-23a]
 粗見真數成書四卷謂之熈寧晷漏皆非襲蹈前人
 之迹其間二事尤㣲其術可以心得不可以言喻非
 深知造筭之理者不能與其微也
   歴
聖人作歴大要有三一曰象二曰氣三曰數攷之以日
月星辰之象驗之以隂陽寒暑之氣積之以抄忽毫釐
之數盖四時寒暑旡形而運於下日月星辰有象而見
於上二者常動而不息一有一旡出入升降或遲或速
[058-23b]
不相為謀其乆而不能旡差者勢使之然也故為歴者
其始未嘗不精察而其後多踈不合亦理之然也不合
則屢變其法以求之自古以來歴未嘗同也黄帝作調
歴乃命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車區占星泠倫造律吕大
撓造甲子𨽻首作筭數容成總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
行察發歛起消息正閏餘歴法之詳盖肇於此顓帝之
歴正以孟春號為歴宗堯歴象日月星辰箕子言九疇
而五紀明歴法夏商周迭用三統正朔不同歴亦以異
[058-24a]
周室既衰歴官失紀疇人子弟散在諸國於是國各有
歴魯歴其一也漢之歴凡四變自張蒼用顓帝歴武帝
用太初歴而劉歆有三統歴章帝則用元和四分歴其
後劉洪則又有乾象歴此其歴之四變也唐之歴凡八
變髙祖則用傅成均戊寅元歴髙宗則用李淳風麟徳
甲子歴開元則用一行大衍歴代宗則用寳應五紀歴
徳宗則用建中正元歴憲宗則用元和觀象歴穆宗則
用長慶宣明歴在景福則又有邊岡崇元歴此其歴
[058-24b]
之八變也自漢唐之外在晋則有杜預春秋長歴二元
乾度歴在宋元嘉則有何承天之新歴在元魏則有崔
浩五寅元歴在隋則有皇極歴在周顯徳則有王朴欽
天歴然漢之歴莫善於太初盖鄧平唐都洛下閎之徒
以律起歴其衍起於黄鐘初九而乘之得其數八十一
以為日法以前歴上元太初而推之復得閼逢攝提格
之嵗中冬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故罷廢尤䟽逺
者十有七家至淳于覆驗而太初歴之晦朔弦望皆為
[058-25a]
最宻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此太初歴之所以獨顯
於漢也其他如歆之三統而杜預則以為比諸家最踈
六十餘嵗輙増一日班固誤以為志而何承天亦云揚
雄惑歆之說采以為太𤣥如四分歴則出於圖䜟之所
著而漢人馮光等又病其歴元之不正至乾象歴雖鄭
𤣥以為其法窮幽極微而魏韓翊則以為减斗分太過
其視太初則有間矣唐之歴善於大衍盖一行専用大
衍之䇿竊攷其詳本於天地之二中始於冬至之中氣
[058-25b]
以合朔至日月之㑹以日度正周天之數以卦氣定七
十二候以中星正二十四氣天數始於一地數始於二
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合二終以
紀閏餘天數中於五地數中於六合二中以通律歴一
䇿之分十九而章法生一揲之分一十六而蔀法生以
卦當嵗以爻當月以䇿當日而其原皆本於易故唐史
臣謂自太初歴至麟徳歴有二十三家與天雖相近而
未宻也至一行宻矣其倚數立法固旡以易也後世雖
[058-26a]
有作者皆依倣而已此大衍之術所以獨顯於唐也其
他如戊寅元歴則以受命之嵗而為名而祖孝孫之徒
猶恨其踈闊李淳風之甲子歴雖當時以為精宻而後
復雜用以瞿曇之經緯歴若夫徐昴之觀象歴則又旡
蔀章之數至於察歛啓閉之候循用舊法而測驗不合
其視大衍則又有間矣自太初大衍之外而杜預之長
歴王朴之欽天歴為可采也預之言曰天行不息日月
星辰各運其舎皆動物也以新故相渉不得不有毫末
[058-26b]
之差積而成多以失弦望晦朔則不得不改憲以從之
易所謂治歴以明時言當順天以求合也李修卜顯依
其論以為乾度歴合日行四分數而微増當時參校以
為特勝預奏行之此其可取者然也朴之言曰為國家
者履端立極必體其元布政考績必因其嵗禮動樂舉
必正其朔三農百工必順其時五刑九伐必順其氣庻
政有為必從其日月是以聖人必治歴數包萬象以為
法齊七政以立元測圭箭以候氣明九道以歩月交遲
[058-27a]
速以推星攷黄道之斜正辨天勢之升降而交蝕詳焉
於是而為欽天歴此其可取者然也至於本朝歴凡十
變在建隆則曰應天在太平興國則曰乾元在咸平則
曰儀天在天聖曰崇天在治平曰明天在熈寧曰奉天
在元祐曰觀天在崇寧曰占天未幾又改曰紀元在紹
興曰統元在慶元曰㑹元此其大畧也然歴之道大矣
有歴元有歴譜後漢虞恭宋訢之議歴有曰建歴之本
必先立元正然後定日法法定然後度周天以定分至
[058-27b]
三者有程則歴可成也故黄帝造歴元起於辛卯顓帝
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商用甲寅周用丁巳魯用
庚子漢用乙卯武帝用丁丑范曄載於律歴志者為可
考也劉向深明洪範嘗作五紀論總六歴而列是非至
歆復䆒其微𦕈推易象春秋作三統歴及譜取尹咸所
校條而奏之為十八家之書曰黄帝五家歴曰顓帝歴
曰夏商周魯歴曰天歴曰大歴曰日月宿歴此其以歴
明者也曰日月行帛圖曰五星行度曰律歴數法曰五
[058-28a]
星宿紀曰日晷曰許商杜忠筭術此皆象數之書而歴
之流也故亦以歴名之曰帝王諸侯世譜曰古來帝王
年譜此以譜名者也盖譜也者歴叙古帝王授受之次
以明三統之序以紀灾祥休咎之徴而使作歴者得以
考驗故其書與歴並𫝊今班固載於藝文志者為可考
也不特此也唐一行之論則又有十二議焉曰歴本曰
中氣曰合朔曰没㓕畧例曰卦候曰卦議曰度議曰躔
盈縮畧例曰九道議曰晷漏中星畧例曰月蝕議曰五
[058-28b]
星議其外又有歩中朔術有歩發歛術有歩日躔術有
歩月離術有歩軌漏術有歩交㑹術歩五星術今載於
唐歴志者又可考也抑嘗觀唐藝文志其於律書也不
特叙歴代之歴書而首叙歴代之筭法如劉向九章重
差之筭法張邱建之筭經劉徽之海島筭經其他如曰
七曜歴筭曰黄鍾筭法曰五曹筭經纎悉備載而不遺
以見其明歴者又不可不先明乎此也歐陽作歴志論
邊岡用筭巧能馳騁反覆于乘除間由是簡㨗超徑䓁
[058-29a]
接之術具而經制逺大衰序之法廢吁歴其可輕議哉
雖然古之論朞數者在大𫝊則曰凡三百六十當朞之
日是一朞之日數止於三百有六十矣在堯典則曰朞
三百六旬有六日是一朞之數又餘於大𫝊所言者六
日矣至於杜預長歴又有周天之數凡三百六十有五
度四分度之一為言則一朞之度其所行不足又减於
堯典之三分矣則増損之數其不同者又何歟大𫝊所
言盖自其正數而言之堯典所言盖自其置閏之成數
[058-29b]
言之長歴所言盖自歩占之法言之此又論歴者之不
可不知也
 日蝕議曰使日蝕皆不可以常數求則旡以稽歴數
 之踈宻若皆可以常數求則無以知政教之休咎五
 星議曰五星留速伏見之效表裏盈縮之行皆係之
 於時而象之於政政有小失則小變不然皇天何以
 隂隲下民警悟人主哉
  地理門
[058-30a]
   江左經畧中原
晉自元帝植國於江左終晉之世雖未嘗恝然於中原
而終不能踰淮而北祖逖之於河南有端緒矣而竟不
能以酬其擊楫之素志庾翼之志在㓕胡亦少壯矣而
不能抗李熊之堅敵禇裒大舉而終以自阻以部將徐/
翕之敗而自沮/商浩北伐而終以不遂元温雖成闗洛
之功而枋頭頓挫之後大節遽變亦安望其勵志復仇
以混一區宇哉其後劉裕以英雄之才奮然以興復為
[058-30b]
己任東㓕南燕西取姚秦北圍滑䑓以與魏氏争河洛
之地前日諸人所以悉力經畫而不可得者徃徃次第
以平志氣亦雄健矣獨惜其入闗之後不能事形勢以
張國威英雄豪傑之士於是有得其用心者矣故東還
之師未及脫斾而秦隴之變已竊發而不可禦此夏連
勃勃所以逆知其不能守也裕之規模盖可知矣是以
魏太武一振兵威而青兖司豫之地拱手以歸魏豈非
規恢之畧旡以開其後歟更宋五十餘年雖文帝一再
[058-31a]
出師以開拓境土隨得隨失終不得而有之嘗觀到彦
之統帥舟師徑趣河洛魏人歛袵而退司兖之地常一
平矣未幾而復失柳元景嘗以㐮陽之師克復潼闗向
義之徒所在響應闗輔之地嘗一平矣又未幾而復失
盖文帝雖號為有志中原而本旡進取之長䇿幸其事
之速辦而不知其敗之尤速也且魏歛戍之初豈真有
畏心哉特以天時不利而不敢與之較爾王仲徳曰胡
虜歛戍北歸必併兵全聚若河氷既合將復南來是固
[058-31b]
足以知敵人之心而帝莫之聽此彦之所以不能據全
其地也元景始進之初亦事幾之㑹也固冝精擇主帥
號召英傑以共成響應之勢而帝之所任者乃王元謨
虚誕之徒不閑將畧竟以退怯失利而元景亦不得以
獨進命將出師例以成律指授而先後遲速之機諸將
徃徃不得以自便闗防纎悉一至於此安得度外之士
以立非常之功乎至如檀道濟以盖世之威名此正敵人
之所深畏者也帝乃以猜疑畏忌之心使之進退旡以
[058-32a]
自免及事變不支之際始深悔之見何晚也况當時太
武之在魏内則有崔浩髙允之徒以為之謀外則有奚
行長孫翰之徒以為之將乘其翦㓕柔然之餘威震兵
南向聲勢所接已足以讋服人心於未戰之初矣夫敵
人之勢方張而宋之所自為國者乃復若是旡恠乎青
徐兖豫之地相繼覆殁而不自固也吾嘗觀何承天備
邊䇿曰今日非大田淮泗内實青徐使民有贏儲野有
積榖然後一舉蕩夷則不足為也若但欲遣軍追討報
[058-32b]
其侵暴則彼必輕騎犇走不肯㑹戰徒興巨費不損於
彼報復之役將遂旡已此䇿之最末者也承天之言最
切於用而一不暇講徒欲愜其欲速之心而不為乆長
之計志於苟得而卒不可得也嘗觀晋宋以來凡植國
於北方未有能乆者劉淵父子奄有闗洛而稱漢雖頼
石勒之力未幾而反為石勒所取歴二十有六年而亡
石勒據河南而稱趙雖出於張賔之謀未幾而竟為冉
闗所取歴三十有二年而亡慕容雋之興燕慕容恪之
[058-33a]
功也雖其取中山破青齊畧取闗河之地然不二世而
遂并於秦苻堅之興秦王猛之功也雖取洛陽平闗東
以據中原之地然淝水既敗之後遂分裂於慕容垂姚
萇之徒而不可禁其餘後梁之吕光北燕之馮䟦赫連
勃勃之於夏私自竊據而旡可乆之長筭是以隨起隨
㓕而不自知也語北方之盛者莫如魏然自孝文遷洛
之後亡形已見其後孝明六鎮之變纔起而東西分裂
之禍卒移於髙氏宇文亦可見矣然則有志於恢復者
[058-33b]
豈宜自沮哉
   荆㐮形勢
昔諸葛亮勸劉備以取蜀結呉跨有荆益周瑜亦勸孫
權分以荆州資劉備以發兵争蜀還據㐮陽以蹙曹操
北方可圖也由是觀之坐制吳楚通西蜀而守㐮陽英
雄之資而帝王之業也昔荀彧說曹操則曰先取河北
南臨荆州諸葛說備則曰跨有荆益魯肅說孫權曰荆
州與國鄰接據而有之天下可定及曹操破荆州順江
[058-34a]
東下則遣周瑜逆入劉備領荆州牧則躬援甲胄與魯
肅吕蒙陸遜軰數十年間以死拒戰而荆州卒為呉有
魏不復南渡蜀不敢南下者以不失上流之勢也此豈
非荆州之形勢乎孫權初有江南而周瑜吕䝉勸權取
㐮陽以抗曹操晋羊祜㓕吳果自㐮陽始元温之領荆
州也决䇿北征自江陵道㐮陽直抵闗中進至覇上而
還柳元景自㐮陽率諸軍據潼闗戰于陜下南國之威
少振焉苻堅乘䧟蜀之勢舉兵冦㐮陽則江表之勢固
[058-34b]
可憂矣此豈非㐮陽之形勢乎嘗聞吳紀渉之言曰自
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疆界雖逺而險要必争之地
不過數四猶人有六尺之軀其護風寒亦數處爾如此
則上流所備可得而言矣夫荆湖之地為州者十而其
鎮則江陵武昌是也京西道為州者八而其鎮則㐮陽
是也江西道為州者十而其鎮則九江是也凡畫野分
土必據其津塗而扼其喉衿今所謂險要必争之地不
過江陵武昌㐮陽九江是矣何以明之江水源於岷山
[058-35a]
下䕫峡而抵荆楚則江陵為之都㑹故諸葛亮以謂荆
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㑹西通巴蜀此用武之
國也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漢沔之上則㐮陽為之都㑹
故庾翼以謂㐮陽西接益梁與闗隴咫尺北去河洛不
盈千里方城險峻土沃田良水路通流轉運旡滯進可
以掃蕩秦趙退可以保據上流故也沅湘衆水合洞庭
之波而輸之於江則武昌為之都㑹故呉常都於此而
東晋宋齊梁陳之際號稱盛府者此也豫章西江與鄱
[058-35b]
陽之浸浩瀚吞納而匯於湓口則九江為之都㑹晋人
以謂潯陽北撫群蠻西運荆郢亦藩任之要者此也今
守江陵則可以開蜀道守㐮陽則可以控川陜守武昌
九江則可以蔽全呉夫蜀漢呉楚併而為一則東海之
守亦固矣
  秣陵建康府/
  壽州壽春又舊壽陽縣也今安豊軍/
  蘄州蘄春/
[058-36a]
  峽州夷陵又云西陵狼尾灘及安蜀城/
  廣陵今揚州/   泗州郡名臨淮/
  江陵今荆南府昔荆州又樂郡南郡公安/
  九江今江州又郡名潯陽湓口/
  武昌今下郢川又郡名江夏/
  京口今鎮江府又丹陽又潤州/
  合肥今廬州又云廬江/
  和州歴陽濡湏塢在無為軍巢縣/
[058-36b]
  舒州同安皖城皖公山/
  漢陽沔又名沔口/ 郢州冨水
  隨州漢東/    黄州齊安/
  光州弋陽/    徐州永陽/
  楚州淮隂/    池州秋浦/
  𤓰歩真州六合縣/ 采石和州對境南岸/
  姑熟太平州/
   江淮形勢
[058-37a]
江淮之險天地所以限南北也而長淮之地又天地所
以蔽長江也昔立國於南則守江以為家户備淮以為
藩籬是故輕重之權不在江而在淮知有江而不知有
淮是未知有重險者也夫江東西東極于海上流江陵
歸峽則㐮陽隨郢為之藩蔽中流武昌九江則舒蘄光
黄為之藩蔽下流建康京口則真陽楚泗廬壽為之藩
蔽昔三國時呉不得淮南至晋太康兵出廣陵壽春而
吳亡東晋經劉石苻姚之亂長淮以南一彼一此而合
[058-37b]
肥壽陽淮隂常為晋氏鎮守至陳宣帝始盡失淮南之
地其後賀若弼等自陽廬渡采石京口而陳亡南唐罷
把淺之師壽春失守而江北之地遂入于周此淮南之
得失係江左之安危也今自淮而東以楚泗廣陵為之
表則京口秣陵得以蔽遮自淮而西以壽廬歴陽為之
表則建康姑熟得以襟帶江西之鎮莫重於潯陽而舒
蘄者潯陽之表也湖北之鎮莫重於武昌而齊安者實
武昌之表也愚觀三國六朝之間争戰攻守嘗從事於
[058-38a]
此矣恨其未知所以用之也呉氏自孫䇿駐足江東而
於淮之地則有廬江之守故魏氏雖竊取中土而不能
以得吳世率以為守淮之利足以蔽長江也而不知用
淮之利以圖進取此吳氏之失也劉宋自劉裕立國於
建鄴而於淮之地則有盱眙之蔽故元魏雖有虎視之
意而終不能以窺宋世率以為守淮之利足以蔽長江
而不知用淮之利以争中原此劉宋之失也蕭梁自武
帝立國於江左雖與元魏交争於兩淮之間互有勝負
[058-38b]
而鍾離之守元英退縮歛袵而不敢争世之議者又以
為淮右之勢誠足以禦敵人之衝也而不知用淮以為
恢拓之計則其所失殆與孫呉劉氏等耳愚考之孫權
踵孫䇿之遺緒而旡争衝攻取之才觀孫䇿晩嵗付嘱
之語止以自保之能許之而魯肅帷幄之謀亦止為保
守江東之計故廬江之地吕蒙雖守之而合肥之後一
為張遼所敗遂終身不敢以窺魏此長淮之地在呉而
呉不能用也宋文帝紹劉裕之遺業雖有争戰之意而
[058-39a]
旡規恢之大志觀王元謨之徒率師進取以經畧中原
而欲止圗河洛之地劉興祖徑取河北之䇿則置而不
論故臧質盱眙之守僅免敗缺竟未足多而元嘉之政
從是不振卒不能挫元魏虎狼之勢此長淮之地雖在
劉宋而劉宋不能用也蕭梁自武帝創有基業初年英
武似亦可嘉然自其既有天下之後志氣凋落無復嚢
括宇宙之志雖席鍾離天險之勢而畧不能用險以挫
北軍之鋒元澄之圍鍾離雖以失利而自退元英之圍
[058-39b]
鍾離雖以韋叡之救而自觧不過僅僅自守耳此長淮
之地在梁而梁不能用也今邊之東有淮隂盱眙西有
鍾離蘄春西北有㐮陽樊城自丹陽而抵廣陵自廣陵
而抵淮隂自淮隂而抵盱眙此全淮之右臂也自采石
而抵歴陽自歴陽而抵鍾離自鍾離而抵蘄春此全淮
之左臂也自武昌齊安而逹信陽自江陵而至㐮陽此
漢沔之闗梁也故淮隂盱眙之城固則自淮而東可以
無患鍾離之城固則自淮以西可以獲全至於信陽樊
[058-40a]
城之壘全則漢沔以南無敵虞矣雖然豈特自固而已
哉王羲之與殷浩書曰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若還守
長江羲之勤告因長江以固大業此言是也至謂捨淮
而守江豈不謬哉
   江淮㐮陽巴蜀
自京口而至秣陵控帶荆陽引輔江湖咫尺淮甸應接
梁宋人皆知其為長江之險也自武昌而至於江陵東
通呉㑹西運巴蜀南極湖㐮北控闗洛人皆知其為荆
[058-40b]
湖之險也自涪陵而極於成都土地險塞沃野千里控
渝扼瀘聮接闗隴人皆知其為巴蜀之險也然知有長
江之勢而不知所以為守淮之計則非知江之險者也
徒知有荆湖之勢而不知所以為㐮漢之計則非知荆
湖之險者也徒知有巴蜀之勢而不知所以為漢中之
備則非知巴蜀之險者也盖長淮所以為江浙之藩籬
㐮漢所以為荆湖之唇齒漢中又所以為巴蜀之門户
陳宣帝失淮甸之地而致隋人之禍南唐罷把淺之師
[058-41a]
而啓周師之釁盖棄淮而守江則江左亦難以自立矣
吳人不得㐮陽杜預得以成江陵之㨗苻秦㑹師沔北
而朱序必欲以嚴城中之守盖棄㐮陽而守荆湖則荆
湖必不能以自固矣曹操既破漢中故蜀人皆無自固
之志姜維退保漢樂二城故鍾㑹如履無人之墟盖棄
漢中則巴蜀必不能自存矣惟守江以為家户備淮以
為藩籬則長江之險可得而保也以荆湖為重鎮以㐮
陽為唇齒則荆湖之險可得而固也以巴蜀為要害以
[058-41b]
漢中有門户則巴蜀之險可得而有也昔東晋守合肥
壽陽以為重地故劉石終不能踰淮以圗晋陶侃使元
宣以鎮㐮陽故趙人不能越漢沔以取荆蜀以魏延鎮
漢中故魏人不能踰南鄭以謀蜀合歴代之得失而並
觀之則荆㐮江淮蜀漢之相為用其效可觀矣昔祖逖
自淮隂進兵以復河南到彦之自淮入泗以平司兖則
在淮之形勢為可用也元温自江陵以趍霸上柳元景
自㐮陽以克潼闗則在荆㐮之形勢為可用也漢髙祖
[058-42a]
自南鄭以克三秦諸葛孔明自漢中以震闗隴則漢中
之形勢為可用也為今之計自淮泗以擣青徐自壽春
以収汝潁取財於蜀合軍於陜以遏河隴出師㐮陽因
粮唐鄧以趨京洛則天下之大勢一矣
  夏口今鄂州三江口江夏縣是也/
  山陽楚州/    歸州建平/
  𤓰洲      㐮陽樊城/
  雍州      㐮
[058-42b]
  岳州巴陵/ 巴邱/ 泗口今淮陽宿遷縣/
  濠州即鍾離/   信陽軍近淮河源又之義陽/
  江都      豫章隆興/
  漢樂蜀二地城也/ 東京梁地/
  南京宋/     西京洛陽本朝山陵所在/
  司西京之地/   兖東京之地/
  太原河東路/   樊口在今鄂州武昌縣東/
  當陽今荆門軍當陽縣/
[058-43a]
 
 
 
 
 
 
 
 
[058-43b]
 
 
 
 
 
 
 
 羣書考索卷五十八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