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卷五十六
[056-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卷五十六   宋 章如愚 撰
  歴數門
   天文器類
三家言天古之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
三曰渾天晉劉智云顓帝造渾儀黄帝為盖天漢蔡
邕言宣夜之學絶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
多所違失渾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䑓所用銅儀則
[056-1b]
其法也立八尺之圓體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察
法歛以行日月歩五緯官有其器而無本書
盖天蔡邕所謂周髀者即盖天之說也其本包羲氏
立周天歴度其所𫝊則周公受之於商故曰周髀其
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盆天地各中髙外下北極之下
為天地之中三光隐映以為晝夜天地聳髙相從日
去地常八萬里日麗天而平轉分冬夏之間日前行
道為七衡六間每衡周經里數惟晷影以為逺近之
[056-2a]
數又云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棊局天旁轉如推磨而
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
以西没譬之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行磨疾
而蟻遲故隨磨而左回焉天形南髙而北下日出高故
見日入低故不見天之居如倚盖故極在人北是其
證也極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
葢也日朝出陽中暮入隂中隂氣暗冥故没不見夏陽
多隂少日出即見故夏日長冬隂多陽少掩日之光
[056-2b]
故冬日短 隋書貟盖志曰昔者先王正歴明時作
員盖以圖列宿極在其中廽之以觀天象分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定日數日行於星紀轉廻右
行故圜規之以為日行道欲明其四時所在故於春
以青為道於夏以赤為道於秋則以白為道於冬則
以黒為道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則以黄為道盖圖以
定仰觀雖明而未可以正昏旦分晝夜故作渾儀以
象天體開皇以後靈䑓以後魏鉄渾天儀測七曜盈
[056-3a]
縮以盖圖分列星分黄赤二道距二十八宿分度而莫
有更為渾象者矣 唐志盖天之說李淳風以為天地
中髙而四潰日月相隠蔽以為晝夜遶北極常見者謂
之上規南極常隠者謂之下規赤道横絡者謂之中規
及一行考月行出入黄道為圖三十六䆒九道増損而
盖天之狀見矣削蔑為變與圖等自中樞之外均刻百
四十七度度之末旋為外規規外太半度再旋為重規
又為赤道帶天之紘距極三十五度為内規乃歩冬至
[056-3b]
日旋所在以正辰次之中按渾儀所測仰視小殊者由
渾儀去南極漸近其度益狹而盖圖漸逺其度益廣若
攷其去極入宿數移於渾天則一也
宣夜宣夜之書絶無師法惟漢郄萌云天本無質仰而
瞻之髙逺無極日月衆星自然浮生虗空之中其行其
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
根繫故各異焉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衆星西
没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速任情
[056-4a]
其無所繫可知矣晋咸康中虞喜因宣夜之說作安天
論以為天髙窮於無極地深極於不測天有常安之形
地有居靜之體方則俱方員則俱員無方員不同之義
也光耀布列各自運行葛洪聞而譏之曰茍辰宿不躔
於天天為無用便可以言無何必云有之而不動乎稚
川可謂知言之選也虞聳作穹天論云天形穹窿如鷄
子幕其際周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譬如覆奩以抑
水而不没者氣充其中也日繞辰極没西而還東不出
[056-4b]
入地中天之有極猶盖之有斗也日行黄道繞極北去
黄道百一十五度南去黄道六十七度二至之所至以
為短長呉姚信作昕天論云天之體南低入地北則偏
髙冬至極低而天運近南故日去人逺而斗去人近夏
至極起而天運近北故日去人近而斗去人逺極之立
時日行地中淺故夜短天去地髙故晝長也極之低時
日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淺故晝短自虞喜虞聳姚
信皆好奇狥異之說非極數談天者也
[056-5a]
渾天春秋文耀鈎云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虞書舜在
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所謂璇璣者謂渾天儀也先儒或
因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名璣第五名玉衡即以為北
斗七星莫之或辨焉李淳風謂璇璣為渾天儀鄭元謂
以玉為渾儀也唐李淳風曰璇璣玉衡即渾天儀也/
蕃云渾天儀羲和之舊器積代相傳謂之璣衡又虞喜
云洛下閎為漢武帝於地中轉渾天定時節作太初歴
或其所製也和帝時太史揆候皆以赤道儀與天度頗
[056-5b]
有進退至永元十五年詔賈逵造太史局黄道銅儀延
熹中張衡更以銅製於宻室中具内外規南北極黄赤
道列二十四氣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緯以漏
水轉之於殿上室内令司之者閉户而唱也以告靈䑓
之觀天者璇璣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已中某星已没皆
如合符崔子玉為其銘曰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髙
才偉藝與神合契呉時王蕃以古制局小張衡所作又
復傷大而制儀立論考度曰前儒舊說天地之體狀如
[056-6a]
鳥卵天包地外猶殻之褁黄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然
故曰渾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
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謂之南極北極
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
十二度半强繞北極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謂之上規
繞南極七十二度常隠不見謂之下規赤道帶天之紘
去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强黄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
外半在黄道内與赤道東交於角五少弱西交於奎十
[056-6b]
四少强其赤道外極逺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
度是也其入赤道内極逺者亦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
是也北極規道之行度日南至在子二十一度去極百
十五度少强是也日最南去極最逺故景最長黄道斗
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日晝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故日
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長自南至之後
日去極稍近故景稍短日晝行地上度稍多故日稍長
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稍北故日稍北
[056-7a]
以至於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極六十七度少强是
日最北去極最近景近景最短黄道井二十五度出寅
入戍故日亦出寅入戍日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
弱故日長夜行百四十六度强故夜短自夏至之後日
去極稍逺故景稍長日晝行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夜
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長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稍南
以至於南至而復初焉此日冬夏至之度斗二十一井
二十五南北相應四十八度春分日在奎十四少强秋
[056-7b]
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交中也去極俱九十
一度少强南北處斗二十一井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
至長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夘入酉日亦出夘入酉日
晝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日見伏之
漏俱五十刻謂之晝夜同此日二分之度隋志曰梁華
林重雲殿前所置銅儀檢其鐫題是偽劉耀時孔挺所
造則古渾儀之法也宋何承天之徒咸以為即張衡所
造其儀畧舉天狀而不綴經星七曜魏晉䘮亂沉没西
[056-8a]
戎義熈中宋髙祖定咸陽得之然失之逺矣後漢命晁
崇修渾儀以觀星象後永興中詔造太史候部鉄儀其
制並以銅鉄惟星度以銀錯之唐志曰正觀初李淳風
上言云漢洛下閎作渾儀其後賈逵張衡等亦各有之
而推驗七曜並循赤道按冬至極南夏至極北而赤道
常定於中國無南北之異盖渾儀無黄道乆矣太宗異
其說因詔為之至七年儀成表裏三重一曰六合儀二
曰三辰儀三曰四游儀皆用銅帝稱善置於凝暉閣開
[056-8b]
元九年一行受詔改治新歴故知黄道進退而太史無
黄道儀梁令瓉以木為游儀一行更鑄為銅鉄十一年
儀成一行又曰靈䑓鉄儀後魏蘭觧所作規制朴畧制
度不均赤道不動以考月行遲速多差淳風黄道儀以
玉衡旋規别帶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鐫四游法
頗難臣更造游儀使黄道運行以追列舎之變因二分
之中以立黄道交於奎軫之間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
黄道内施白道日壊則䆒隂陽朓朒動合天運簡而易
[056-9a]
從元宗嘉之自為之名又詔一行令賛等更鑄渾天銅
儀圗天之象具列宿道及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
轉一晝夜而天運周外絡二輪綴以日月令得運行每
天西旋一周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二十九轉其餘而日月㑹三百六十五轉而日周天無
幾而銅儀漸澁不能自轉而遁藏於集賢院其黄道游
儀古所謂旋儀也其赤道當天之中以分列宿之度黄
道斜運以明日月之行乃立八節九限校二道差數著
[056-9b]
之歴經此渾儀之制也渾天象者其制有璣無衡梁末
祕府以木為之由斯而言儀象云二氣逺不相渉以則
張衡所造盖亦止於渾天七曜而何承天莫辨儀象之
異亦為乖矣宋文帝元嘉詔錢樂之采効儀象鑄銅為
之梁末置於文徳殿前吳時陸績作渾象形如鳥卵以
施二道不得如法又有葛衡改作渾天使地居天中以
機動之天動而地止以上應晷應到元嘉十七年又作
小渾天以白青黄三色珠為三家星其日月五星悉居
[056-10a]
黄道以象天運而地至其中宋所道儀象器隋大業初
移於東都觀象殿晋劉智曰顓帝造渾儀黄帝為盖天
此二器皆古聖王之制作也說者乃云始自張衡非也
虞喜云洛下閎周而渾天又在張平子前也後漢賈逵
永元中造黄道儀張衡始以延熹七年更造銅儀後王
蕃陸績晁崇劉卓李淳風皆修渾儀之法
諸儒論三家異同漢末揚子雲難盖天八事以通渾天
其一論周天之度差其二論春秋分之日晝夜之刻不
[056-10b]
同其三論星之見伏隨日之出入不同其四論天河之
曲直不同其五論二十八宿顯見之多少其六論日托
天而旋日出地下而影上行何也其七論日與北斗逺
近小大之異其八論北極為天轂二十八宿為天輻其
踈宻不同何也其后桓譚鄭元蔡邕陸績各陳周髀考
驗天狀多有所違逮梁武帝於長春殿講義别綴天體
全同周髀之文善立新意以排渾天而已漢王仲壬據
盖天之說以駁渾儀之舊說天從地下過天何得從水
[056-11a]
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隨天而轉非入地今視日入非入
也逺使然耳日月本不貟也望之所以貟者去人逺也
葛洪釋之曰渾天儀注云天如鷄子地如鷄子黄孤居
於天内天大而地小表裏有水天地各隨氣而立載水
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
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隠天轉如車轂
之運也諸論天者雖多然精於隂陽者莫宻於渾象也
若天果如渾天者則天之出入行於水中為的然矣故
[056-11b]
黄帝書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載地者也天
出入水中當有何損而王生謂不可乎又曰今視諸星
出於東者初但去地少許爾漸而西行先經人上后遂
西轉而下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没無
比轉者日之出入亦然若謂天如磨石轉者衆星日月
宜隨天而廻初在於東次徑於南次到於西次反於北
而復還於東不應横過去也今日出於東冉冉轉上及
其入西亦復漸漸稍下都不繞邊北去如此王生必謂
[056-12a]
為不然者䟽矣若日以轉逺之故但當光耀不能復来
照及人耳宜猶望見其所在不應都失見其所在也日
光大於星多矣今見北極之小星而不見日之在北者
明其不北行也若曰以轉逺之故不復可見其北入之
間應當稍小而日方入時乃大非轉逺之驗也王生以
火炬諭日謬矣又日之入西方視之稍稍去初尚有半
如横破鏡之狀湏臾淪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轉北去
有半者其北都没之頃冝先如直破鏡之狀不應如横
[056-12b]
破鏡也如此言之曰入而方不亦孤孑乎又云水火者
隂陽之餘氣也若水火是日月所生則亦何得盡如日
月之員乎王生又云逺故視之員若審然者日月初生
之時及既虧之後何以視之不貟乎而日食或上或下
從側而起或如鉤至盡若逺視見貟不宜見之殘缺左
右所起也此則渾天之體信不誣矣以上用晋隋唐天/
文志所修/揚子或問渾天曰洛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
之耿中丞象之幾乎幾乎莫之能違也問盖天曰盖哉
[056-13a]
盖哉應難未幾也說者以盖天為周髀注云盖天即周/
髀也其本包羲氏立周天之度其所傳則周公受之於/
商而周人志之故曰周髀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則雄
於二者特取渾天而已古之論周髀者謂天地中髙外
下北極所臨為天地中日月周行於旁日近為晝日逺
為夜論渾天者謂地居中而天周焉日在地上為晝日
在地下為夜是以後漢張衡鄭康成陸績吳之王審晋
之姜岌葛洪江南皮延宗錢樂之司徒皆祖渾天而𫝊
[056-13b]
之盖其眡精祲察災祥有足驗也陳禮書/國朝太平興
國中張思訓造新銅儀言古之制作運動以水疎畧既
多寒暑無凖今以水銀代水運動不差詔置文明殿至
道中韓顯符新鑄渾儀其制用雙規詔司天監築䑓置
之大中祥符三年造成詔龍圗閣移之其制為天輪二
各分三百六十二度又為黄赤道亦管於側輪中測日
月星辰行度皆無差皇祐三年李晦言重定渾儀已成
欲乞依唐制從之熈寧七年沈括以新定渾儀進呈上
[056-14a]
領之宋朝㑹要/
宋朝渾儀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司天監學生張思訓造
新渾儀成詔置文明東南之鐘鼓樓以思訓為渾儀丞
注/思訓叙渾儀制度云云/為七直人左撼鈐右扣鐘中
擊鼓以定刻數又十二神報十二時刻數定晝夜短長
上列三百六十五度紫㣲宫及周天列象井斗建黄赤
二道太陽行度定寒暑進退又古之制作運動以水疏
畧既多寒暑無准臣今以水銀代水運動不差且冬至
[056-14b]
之日在黄路表去北極最逺謂之寒晝短夜長夏至之
日在赤路表去北極最近謂之暑晝長夜短春秋二分
曰在兩交春和秋凉晝夜復等寒暑進退皆由於此舊
制太陽晝夜行度行皆行手運臣今所製取於自然又
按唐開元中詔僧一行與梁令瓉及諸衛士造天儀鑄
銅為日月周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天數度注水激
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别立二輪絡此天
外綴以日月合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東行一度月
[056-15a]
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輪有餘而日月㑹
三百六十轉而日行匝仍置木櫃以為木平儀半在地
上半在地下晦明朔望遲速而有凖又立二木人於地
平之上前置鐘鼔以候辰刻則自然撞鐘皆櫃中各於
釣軸定交錯闗鏁相持後銅鐡漸澁不能自轉不復行
用令思訓以木偶人為土直神揺鈐撞鐘及十二神自
執牌循環而出并著日月星辰皆須仰視其機轉之用
俱隠樓中觀其制度頗有開元遺象 至道元年司天
[056-15b]
秋官正韓顯符造新渾儀詔司天監築䑓置仍以其事
付史館注/顯符衛新鑄儀制凡九事云云/ 大中祥符
三年閏二月司天監言冬官正韓顯符造銅渾儀成詔
移入龍圗閣令顯符選學中可教者𫝊授其業十一月
召輔成觀銅渾儀其制為天輪二一平一側各分三百
六十二度又為黄赤道立管於側輪中以測日月星辰
行度皆無差 宣祐二年十二月司天夏官李用晦言
重定渾儀鑄造以成欲乞依唐李淳風一行舊制紀以
[056-16a]
年月以永將来從之 治平四年十一月天章閣待制
孫思恭奉詔看詳翰林天文院渾儀如已得漢唐古法
即依製造渾儀雖依唐梁令瓉法其環固重大黄道運
轉澁滯經乆未便其司天監渾儀遊規運轉却且依常
其黄道鑄定不動 熈寧七年六月同提舉司天監沈
括以新定渾儀進呈上召轉臣觀之數問括括具對所
以改更之理
土圭表附/玉人之事以玉為圭而曰土圭者用以土其
[056-16b]
地其長尺五寸非惟建王國用土圭諸侯之國亦用以
土其地但正四方不求地中也 周官大司徒曰以土
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
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隂日
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鄭康成曰景短於土圭謂
之日南是地於日為近南也景長於土圭謂之日北則
地於日為近北也東於土圭謂之日東是地於日為近
東也西於土圭謂之日西是地於日為近西也凡日影
[056-17a]
於地千里而差一寸陳禮書曰先儒謂天地相距八萬/
里其升降也不過三萬里之中日景於表移一寸則於/
地差千里張衡周髀之說皆然惟宋何承天曰六百里/
而差一寸也後魏信都芳曰千里而差四寸則二百五/
十里而差一寸也/典瑞以土圭致日月四時玉人曰土
圭尺有五寸以致日月以土地馮相氏曰春夏致日秋
冬致月以辨四時之序古者土圭必植五表地中植中
表千里而南植南表千里而北植北表東西二表相去
[056-17b]
亦如之以四表明中表之正以中表定四方之中鄭司
農云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影適與圭等謂之地中
是也王昭禹曰土圭横植於地於圭之端立表以表端/
之日影與土圭相齊无過不及然後見地之中疏曰度/
景之法必於夏至為漏半為之取日正午乃得其端直/
 周禮圗云日南則景短多暑據中土圭之南土圭而
言也夏晝漏晝土圭在南得尺四寸景不論尺五寸不
與圭等是也於日為近南也故云日南則景短多暑
[056-18a]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 日北則景長多寒據
中土圭之北土圭而言也冬晝漏半土圭在北得尺六
寸景過於尺五寸不與土圭等是也於日為近北也故
云日北則景長多寒 日西則景朝多隂者據中土圭
之西土圭而言之是於日為近西也夏晝漏半中土圭
景得正時土圭在西者日未中乃得朝時之景故曰日
西則景朝多隂日東則景夕多風者據中土圭之東土
圭而言之是也於日為近東也夏晝漏半中土圭景得
[056-18b]
時正土圭在東者日已昳矣乃得夕時之景故云日東
則景夕多風 周公度日景置五圭於頴川陽城置一
土圭為中中土圭之南千里置一土圭中土圭之北千
里置一土圭東去千里置一土圭西去千里置一土圭
為五圭天地相距八萬里先王立八尺之表以度日景
天地之升降不過三萬里之中自地以至日不過二萬
五千里以尺有五寸土圭測之盖日景於圭差一寸則
差千里先王以四表明中表正之以中表定四方之中
[056-19a]
在地則無道里逺近之不均在天則無寒暑風雨隂陽
之不和萬物得極其髙大故至於阜得其冝由其道故
至於安然後建王國焉匠人所謂晝參諸日景夜攷諸
極星盖如此也易巽為風言東多風盖風之所属者東
方也五行𫝊以風属中央失之矣 隋志曰先儒皆云
夏至立八尺表於陽城周頴川/地也景與圭等尚書攷靈曜
曰日永景尺伍寸日短景尺三寸易通卦驗曰冬至之
日植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景長短以占和否夏至景
[056-19b]
一尺四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周髀云成周土中夏至
景一尺六寸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劉向洪範論曰夏
至景長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
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後漢魏宋之歴皆與攷靈曜同
然或地域不改而分寸參差或南北殊方而長短難一
盖術士未能精驗也梁天監中祖常造八尺銅表其下
與土圭相連圭上為溝置水以取平正揆測日景大同
中太史令用九尺表格江左之景陳氏惟用梁法至隋
[056-20a]
開皇十九年袁充表曰隋興以後日景漸長又曰太平
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覇代行下道今景短日長振古
希有上曰景長之慶天之祐也宜取日長之意改元仁
壽百工作役並加程課以日長故也隋志/唐儀鳳四年
姚元辨奏於陽城測影䑓依古法立八尺表夏至日中
測景正與古法同調露元年於陽城周公測影所得圭
長一丈二尺七寸開元十二年命太史南宫說等馳𫝊
徃安南蔡蔚等州測候日影還與一行校之一行以南
[056-20b]
北日影校量大約南北極相去纔八萬餘里其餘州測
影尺寸如左林邑國北極髙十七度安南都䕶府北極
髙二十一度六分其餘州皆不同至海中南望老人星
下衆星燦然皆古所未名㑹要/
水平法按匠人建國之制水地之垂置𣙗以垂眡以景
夫𣙗則表也司徒言土圭而不言表匠人言表而不言
土圭互文以見也 水地以縣則旁植四木而縣䋲焉
以水望其髙下所以求地之平既縣以䋲而取其直又
[056-21a]
以水而取其平然後於所平之地置𣙗焉於所平之中
央立八尺之表以懸正之眡日景之出入將以求四方
之正眡其出入之景可正東西而已又為規以度兩交
之間以求其南北則四方於是乎正然猶以為未也又
晝參諸日中之景互考諸極星以正朝夕四方正焉朝
夕皆正然後可以建王國
致日之法日在東井而北近極星則晷短故立六尺表
而景尺六寸日在婁而中日在牽牛而南近極星則晷
[056-21b]
長故立八尺表而景丈三尺日在角而中於極星則星
中故立八尺表而景七尺三寸八分
致月之法立春春分月循青道春分在東井貟於角下
弦在牽牛立夏夏至南從赤道立秋秋分月循白道秋
分上弦在牽牛貟於婁下弦東井立冬冬至北從黒道
總論漢書謂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北至
東井南至牽牛東至角西至婁夏至日在東井而北近
極星故晷短故亡八尺之表而景尺五寸八分冬至日
[056-22a]
在牽牛而南逺極星則晷長故立八尺之表而景丈三
尺春分日在婁秋分日在角去極中而晷中故立八尺
之表而景七尺三寸六分日陽也陽用事日則進而北
晝進而長陽勝故為温為暑隂用事則日退而南晝退
而短隂勝故為凉為寒日失節於南則晷過而長為常
寒日失節於北則晷短為常燠此四時致日之法也月
之九行在東西南北有白赤黒之道各二而出於黄道
之旁立春春分月循青道而春分上弦在東井貟於角
[056-22b]
下弦於牽牛立秋秋分月循白道而秋分上弦在牽牛
貟於婁下弦於東井立冬冬至北從黒道立夏夏至南
從赤道古之致月不在立春立秋而常在二分不在二
分之望而在弦者以月得隂陽之平故也然日之與月
隂陽尊卑之辨若君臣也君居中而佚臣旁行而勞君
近臣則威損臣逺君則勢盛威盛與君異勢盛與君同
月逺日則其光盈近日則其光闕未望則出西既望則
出東則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說盖是言也
[056-23a]
刻漏隋志曰昔黄帝創觀漏水以分晝夜梁刻漏經云/
刻漏之作肇乎黄帝之世宣乎夏周之代/其後因以命
官周禮挈壺氏下士六人掌挈壺以令軍井凡軍事垂
壺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鄭元曰以水守
壺者為沃漏也以火守者夜則視刻數也分以日夜者
異晝夜漏也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焉
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正義曰四十八箭據漢法而/
言也以器盛四十八箭箭各百刻四十八箭者取倍乎/
[056-23b]
二十四氣也/隋志曰其總以百刻分于晝夜凡有四十
一箭晝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
旦有星中每箭各有其數所以分時代守周衰齊詩東
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
能掌其職焉正義曰置箭壺内刻以為節而浮之水上/
令水漏而刻下以記晝夜昏明之數也/ 周天之星二十
有八而星之辰十有二辰之度三十有竒十二辰之
度三百六十五有竒星辰循天而左旋日月星辰遡天
[056-24a]
而右轉日陽也舒而遲故朞而周月隂也盛以速故一
日而周日月舎於辰則為月十有二㑹則為嵗嵗三百
有六旬有六日而日之短長參差不覺先王於是刻箭
沃漏以揆此挈壺氏所由設也盖月之行也斗建寅則
出巳而漸北斗建午則出艮而漸南漸北則春分而箭
加長漸南則秋分而箭加短不過百刻而已故晝長六
十刻夜短四十刻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刻盖天之晝
夜以日之出入為分人之晝夜以天之昏明為節明常
[056-24b]
先於日出昏常後於日入則日出之前二刻半為明日
入之後二刻半為昏損夜五刻以禆晝故夏至晝六十
五刻夜三十五刻冬至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二分之
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自春分至夏至晝所増者九
刻有半自夏至以至秋分所减者亦然自秋分以至冬
至所减者十刻有半自冬至以至春分所加者亦然挈
壺之法盖為箭四十八以候二十四氣大率七日太半
而易其一箭孔頴逹謂浮箭壺内以出刻為凖賈公彦
[056-25a]
謂漏水壺内以没箭為度盖各述其聞而已雖浮没不
同大槩一也故以火爨鼎則使之不疑守壺則使之不
差施之於軍事所以嚴守警施之於朝廷朝夕之禮亦
常以是為節焉然春官鷄人凡國事為期則告吉時而
齊詩特罪挈壺氏者盖天子備官挈壺掌漏鷄人告諸
侯則掌漏告時一挈壺氏而已
漢興武帝詔謝延等定東西之畧儀下漏刻以追二十
八宿亦未盡理哀帝又改用晝夜一百二十刻尋亦廢
[056-25b]
光武亦以百刻九日加减法編於申令為常符漏品和
帝時霍融言不如夏歴漏刻隨日南北為長短乃詔用
夏歴刻漏用四十八箭張衡以銅為器以玉虬吐漏水/
為兩壺右為夜左地晝此渾天儀之制也/終於魏晋相
𫝊不改宋何承天以前代諸漏春分晝長秋分晝短差
過半刻遂造漏法春秋二分晝夜漏各五十五刻齊梁
因而不改至天監六年武帝以晝夜百刻分配十二辰
得八刻仍有餘分以晝夜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八刻
[056-26a]
焉大同十年又改用一百八刻是時陸倕作新漏水銘/
曰則于地四參以天三金方筩貟之制飛龍吐納之規/
以考辰正晷/陳文帝命太史造漏依古刻為法周齊因/
循魏漏晉宋梁大同並以百刻分于晝夜/隋開皇中袁
充上晷影漏刻均布十二辰立表隨日影所指辰刻以
驗漏水之節然充以私智改舊章未為精宻又有張胃
元劉焯漏刻並不施用大業初耿詢作古歌器以漏水
注之獻于煬帝善之因令依後魏李蘭所修造隋志/
[056-26b]
宋朝初司天有挈壺正掌司辰刻置文徳殿門外之東
偏左右漏刻之法有水秤以水為衡衡上刻曰天河其
廣長容水箭以木為之著時刻更㸃晝夜更用制度精
巧未知作者誰盖唐五代用之乆矣唐朝殿前報時舊
有詞梁以来廢景徳四年復用舊詞如發鼔曰日欲暮/
魚鑰下龍韜布之類五更皆然/
天聖八年燕肅上蓮華漏法其制琢石為四分之壺剡
木為四分之箭以測十二辰二十四氣隅十千百刻分
[056-27a]
晝夜四十八箭一氣一易二十四氣各有晝夜故有四/
十八箭/嵗統二百十六萬分刻箭上又有渇烏銅荷之
制詔王立等攷定立害其黄道日躔不應今崇天歴不
可用罷之至景祐元年燕肅奉詔與楊惟徳測驗並合
天道而寸度以為乆難行用差章得象及馮元詳定乃
造百刻水秤别添水壺等凡定奪三年而卒用焉國朝/
㑹要/
孔頴逹謂浮箭壺内以出刻為凖賈公彦謂漏水壺内
[056-27b]
以没刻為度盖各述其所聞而已雖浮没不同大槩一
禮書/衛宏載𫝊呼之節較而未詳霍融叙分至之差
詳而不宻陸機有賦孫綽有銘
   占候類
候氣西漢志曰冬至極短垂土炭炭動以知日至孟康
曰冬至先三日垂土炭於衡兩端輕重適均冬至陽氣
至則炭重夏至隂氣至則土重後漢志曰隂陽和則景
至律氣應則灰除故天子常以冬至夏至御前殿合八
[056-28a]
能之士候鍾律權土炭於隂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
景長極黄鍾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隂氣應則樂均濁
景短極㽔賔通土炭重而衡低又曰候氣之法為室三
重必周宻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内卑外髙
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折其内端案歴而候之氣
至者炭去殿中候用玉律惟二至乃候
雲氣周禮眡祲氏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㓙一曰
祲曰象曰鐫曰鍳曰闇曰瞢曰彌曰序曰隮曰想及隋
[056-28b]
志曰海旁氣象樓䑓廣野氣成宫闕北夷之氣如牛羊
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舡幡旗自華以南氣下黒上赤嵩
髙三河之郊氣正赤常山之北氣青渤碣海岱之間氣
皆正黒江淮之間氣皆白又曰韓雲如布趙雲如行人
魏雲如䑕鄭齊雲如絳衣越雲如龍蜀雲如囷車氣乍
髙乍下徃徃而聚凡候氣之法氣初出若雲非雲若霧
非霧初出在桑榆上髙五六尺平望桑榆間二千里登
髙而望下属地者三千里 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
[056-29a]
㓙水旱降豊荒之祲象 物色也視日旁之雲色降下
也知水旱所下之國青為虫白為䘮赤為兵荒黒為水
黄為豊上注/ 正月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觀䑓以
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左僖五/
年/ 永平二年升靈䑓望元氣吹時律觀物變注元氣
天氣也王者承天心理禮樂通上下四時之氣也故望
之焉明帝紀/ 春將禘于武宫梓慎曰吾見赤黒之祲
非祭祥也䘮氛也其在涖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涖事
[056-29b]
籥入而卒左昭十五年/ 日南至梓慎望氛曰今兹宋
有亂國幾亡三年而弭蔡有大䘮注氛氣也時魯侯不
行登壇之禮使梓慎望氣也昭二十年/
 
 
 
 
 羣書考索卷五十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