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卷五十三
[053-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卷五十三   宋 章如愚 撰
  律歴門
   律吕類
昔者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鍾正聲半之為清聲
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還相
為宫以應十二月之律此律之正也至於周禮九
變之樂宫商徴羽之法考之七始之次序乃雜然
[053-1b]
而不同也周禮之變為人思而作人以情相合大
吕太簇應鍾律之相合者也將以致人思則安得
以相生之正體而必其同歟音律之用自是而變益
不窮掌者於是求為法以通之京房之六十律通
十二律之法也房受學於焦延壽既以律吕之本衍
而相生始於黄鍾極於中吕然後又立執始去滅
南事之名以畢之其為術亦精矣五音之叙宫商
必濁徴羽必清正也然律吕之用或相配而成或
[053-2a]
相反而生其清濁豈得獨有定體耶黄鍾之宫在十始
之次則太簇為商而濁在九變之叙則太簇為徴而清
可疑也五音之宫商角為正徴羽為變固也然五聲之
作其配則金木水火土其象則君臣民事物臣與民不
可變變者君與事而已是故有變宫變徴而無變商角
羽何分之瀆哉若所謂積黍為律之制此又古人定律
之法後世學者紛紛於短長廣狹之辨而不一也古者
因一桴二米之黍以起數由一黍之多積而至於律度
[053-2b]
量衡皆以黍而定後世之黍未必皆與古同學者之法
不生於自悟之心而責諸不同之黍其惑亦冝矣要之
公孫崇之以長累寸即李照之以横累寸也李照之以
横累尺即劉芳之以廣積分即胡瑗之以横累尺也差
之毫釐繆以千里安得以不求法於心以斷之哉陸唐/
老䇿/ 律定於尺樂主於音音生於律律定于尺尺成于
黍黍既不具尺亦不定尺無所凖律亦自差古者神瞽
考中聲而量之以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司馬遷黄鍾之
[053-3a]
律八寸七分之一太簇七寸七分之二林鍾五寸七分
之四應鍾四寸二分之三班固司馬彪說黄鍾長九寸
聲最濁太簇長八寸林鍾長六寸應鍾長四寸七分四
釐强聲最清蔡邕鄭𤣥杜䕫荀朂䓁所論尺有損益而
黄鍾之宫要以九寸為定始荀朂當武帝泰始中校大
樂八音不和知漢到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乃部著作
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後汲冢得古周時玉
律及鍾磬與新律闇同于時郡國或得漢時故鍾吹朂
[053-3b]
律以命之其聲皆應時人稱其精宻徐古編/ 樂有所
謂本中聲者樂之本亦有所謂末器者樂之末也秉本
以正末若挈裘振領之易也就末以齊本猶治絲而棼
之也先王之作樂豈徒事其干戚羽毛鍾磬管籥綴兆
疾徐以為世俗觀美哉探天地之至賾求隂陽之妙義
得所謂中聲者黄鍾之宫也揚子曰黄鍾以生之中正
以平之禮曰量聲中黄鍾之宫月令曰律中黄鍾之宫
則黄鍾信乎其為樂本也黄鍾以一生三以三而生九
[053-4a]
九而九之終於八十一其管所以九寸而餘律自此生
也揚雄之作太𤣥也以一元生三方三方生九州九州
生二十七部二十七部生八十一家而其音之辭則曰
陽氣潜萌於黄鍾之宫信乎無不在其中是則𤣥之文
高極蒼天深入黄泉大也包畛纎也企戚良由求黄鍾
之法而創為方州部家也夫得黄鍾之法猶足以草𤣥
又况以是而制作烏不足以考中聲哉黄帝之雲門顓
帝之五莖而帝嚳之六英堯之咸池舜之簫韶禹之大
[053-4b]
夏湯之大濩武之大武成王之大酌樂名雖異其中聲
之和未始不本於黄鍾也是以奏之圜丘則神明降用
之方澤則地祗昇搏拊球石則百獸率舞樂終九成則
瑞禽來翔此徳音之音雅樂之情也三代而下號為博
識之士相與論譔定次多矣由漢已來則有京房六十
律由唐以來則有祖孝孫之八十四調因而轉相祖述
又從而損益高下之其間祖意决著眉睫之論無所考
者類皆弃經任傳徒紛紜為此贅疣也彼烏知所謂中
[053-5a]
聲哉古語有曰黄鍾委弃瓦釡雷鳴吾知殆為此曹設
也夫欲樂之聲清不太輕濁不太重髙不至於揚下不
至於抑大不過宫細不過羽當以黄鍾之中聲求之也
三山疑難要折/  前漢志律以統氣類物吕以旅陽宣
氣周景王時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律所以立均
出度也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一曰黄鍾所以
宣飬六氣九徳也二曰太簇所以金奏賛陽出滯也三
曰姑洗所以羞潔百物考神納賔也四曰㽔賓所以安
[053-5b]
靖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示平民無貳
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徳示民軌儀也為之
無間以揚沉伏而黜散越也元間大吕助宣物也二間
夾鍾出四隙之細也三間中吕宣中氣也四間林鍾和
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吕賛陽秀也六間
應鍾均利器用俾應復也皆所以述時氣效節物也
五音尊卑清濁月令孟春其音角注云角數六十四属
木者以其清濁中民象也正義曰凡數多者濁數少者
[053-6a]
清今宫數八十一商數七十二徴數五十四羽數四十
八角數六十四少於宫商多於徴羽故云清濁中既尊
者為濁卑者為清民則卑於君臣尊於事物亦是尊卑
之中故云民之象也案樂記及律歴志云宫為君商為
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羽属北方其數少所以黄鍾
在子其數多者冬時凝寒之氣在於地土水又清輕羽
既禀寒氣又象水聲故其數少冬至陽氣伏於地下温
積土中黄鍾含藏陽氣又象土聲故其數多各自為義
[053-6b]
不相須也凡聲尊卑取象五行者宫主土土聲濁其數
多故主君商主金金聲稍重其數稍多故為臣角主木
木聲清濁中其數多少中故為民徴主火火聲稍輕其
數少故為事事謂人之所營事務也羽主水水聲極輕
其數最少故為物也物謂人之所用財物也月令季夏
之末云中央土其音宫正義云案律歴志五聲始於宫
陽數極於九九九相乘故數八十一以五聲中最尊故
云君之象春三月其音皆角夏三月其音皆徴秋三月
[053-7a]
其音皆商冬三月其音皆羽
八音本五聲說心感於内情形於外而单出者樂之聲
也曲折成萬交錯成文而雜出者樂之音也樂發聲則
中之為宫章之為商觸之為角徴之為徴宇之為羽此
五聲原於五行也五方於器則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
之匏以宣之瓦以賛之革木以節之此八音所以逐八
風也大司樂曰凡樂皆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𫝊曰
五聲和八音諧而樂成此五聲八音而成之者也然五
[053-7b]
聲者八音所從出也故金尚羽石尚角瓦絲尚宫匏竹
尚徴而無清濁之常革木一聲而無清濁之變其說以
謂律吕和五聲施之八音合以成樂也是則知音必自
聲始故曰不知音者不可與言聲不知聲者不可言樂
案書曰聲依永律和聲繼之以八音克諧無相奪倫則
音本於聲者明矣三山要㑹/
律吕相生京房易云十二律得位者生五子失位者生
三子不失不得生四子五律得位各生五子謂黄鍾太
[053-8a]
簇姑洗林鍾南吕也五五二十五并五凡三十也失位
者生三子亦五半謂大吕夾鍾中吕夷則無射三五十
五并本五凡二十二十就三十合成五十也不得不失
者生四子謂㽔賔黄鍾也二四為八并本二為十也十
就五十合為六十也言其得位者謂以陽居陽以隂居
隂失位者謂以陽居隂以隂居陽不失不得者處隂陽
交際之間也又黄鍾太簇等七律各統一月自為宫其
餘五十三律隨所生月六七等為其月之宫則周一期
[053-8b]
月數如京房所述然其所生者則黄鍾生色育執始大
吕生分否陵隂之類是也其上三分益一下生三分去
一皆漢書律歴志云禮記正義/ 續通典云漢書所載
律吕相生皆一上一下起黄鍾九寸為首展轉生之終於
仲吕得十二律所云下生者謂長管生短管也所謂上
生者謂短管生長管也皆云三分其管而損益之應下
生者損其一分應上生者益其一分各得其所生之管
長短之數是則損長為短益短為長也假如黄鍾九寸
[053-9a]
之管分作三分每分合有三寸計九寸除其三分自然
合成六寸即得六月林鍾之管謂之下生也如以林鍾
六寸之管分作三分即三分合有二寸即此之數加於
六寸之上自然合成八寸即得正月太簇之管謂之上
生也盡十二管其例一同陽下生隂隂上生陽然則准
黄鍾林鍾太簇三管各得全寸之分餘外九管則有㣲
分之數中三分損益自然之所致也據漢志又司馬遷
等本法皆三分十月應鍾益一上生五月㽔賔損一下
[053-9b]
生十二月大吕若用此法則大吕之管惟長四寸有竒
此是漢志一上一下之法而京房等遂從五月㽔賔又
重上生十二月大吕縁此大吕夾鍾仲吕三管各於漢
志本數之上三分益一以為生於是六吕之管添長八
寸有竒夾鍾之管添長七寸有竒仲吕之管添長六寸
有竒餘之九律並依漢志不改所以㽔賔本合下生大
吕而遂改為上生因與應鍾重生上也縁大吕一管改
作上生所以自大吕以下相生咸易漢志上下之號故
[053-10a]
大吕本合上生夷則而遂改為下生也夷則本合下生
夾鍾而遂改為上生也夾鍾本合上生無射遂改而為
下生也無射本合下生仲吕而遂改作上生也案晋書
律歴志云五音之體務在和聲益則加倍損則减半其
於本音常為無爽然則言上生下生者相生之道也言
重上生者吹候之用也於㽔賔重一生者通為用之數
故言律者因焉非相生之正謹案晋書此說猶未盡其
義何者既云其於本音常為無爽何更云非相生之正
[053-10b]
耶案所以㽔賔重上生大吕者亦不獨在取聲和以及
吹候之用也其本意盖取排管餘殺欲使一例均同耳
律吕乘之數禮運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宫也鄭
𤣥注云宫數八十一黄鍾長九寸九九八十一也三分
宫之一生徴徴數五十四林鍾長六寸六九五十四也
三分徴益一生商商數七十二太簇長八寸八九七十
二也三分商益一生羽羽數四十八南吕長五寸三分
寸之一五九四十五又三分寸之一為四十八也三分
[053-11a]
羽益一生角角數六十四姑洗長七寸九分寸之一七
九六十三又九分寸之一為六十四也三分角去一生變
宫三分變宫益一生變徴自此以後則隨月而變所謂
還相為宫三塲指南/
聲律生於日辰揚子雲曰聲生於日律生於辰取法於
五行十二辰之義也聲生於日日有五故聲亦有五日
謂甲己為角乙庚為商丙辛為徴丁壬為羽戊癸為宫
是五行合為五日五音之聲生於日也律生於辰者十
[053-11b]
二律出於十二辰子為黄鍾之類是也
律吕𫝊後之說唐禮樂志云聲無形而樂有器古之作
樂者知夫器之必有弊而聲不可以言𫝊益懼器失而
聲遂亡也乃多為聲以著之故始求聲者以律而造律
者以黍自一黍之廣積而為分寸一黍之多積而為龠
合一黍之重積而為銖兩此造律之本也故為之長短
之法而著之於度為之多少之法而著之於量為之輕
重之法而著之於權衡是三物者亦必有時而弊而又
[053-12a]
摠其法而著之於數使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於黄鍾
然後律度量衡相用為表裏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
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不幸而皆亡則推其法數而制
之用其長短多少輕重以相參攷四者既同而聲必至聲
至而后樂可作矣夫物用於有形而必弊聲藏於無形
而不竭以有數之法求無形之聲其法具存無作則已
茍有作者雖去聖人於千萬嵗後無不得焉此古之君
子知物之終始而憂世之慮深其多為之法而丁寧纎
[053-12b]
悉可謂至矣三代既亡禮樂失其本至其聲器有司之
守亦以散亡自漢以來歴代莫不有樂作者各因其所
學雖清濁髙下時有不同然不能出於法數至其所以
用於郊廟朝廷以接人神之歡其金石之響歌舞之容
則各因其功業治亂之所起而本其風俗之所由
黄鍾之宫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鍾之宫正義云黄鍾之
宫於諸宫為長季夏土王其聲最重謂土之聲氣應此
黄鍾之宫聲非黄鍾一聲也黄鍾候氣之管本位在子
[053-13a]
此是黄鍾宫聲與中央土聲相應但土無候氣之法取
黄鍾之宫聲以應土耳非候氣也故賀瑒云黄鍾是十
一月管何縁復應此月正以土義居中故虗設律於其
月實不用候氣也是以此項注云季夏氣到則黄鍾之
宫應直言律中黄鍾之宫不言律應者明謂中央土聲
與黄鍾為宫音相應非為氣應也蔡氏及熊氏以為黄
鍾之宫謂黄鍾少宫半黄鍾九寸之數管長四寸五分
六月用為候氣案六月林鍾之律長六寸七月夷則長
[053-13b]
五寸三分有餘何以四寸五分之律於六月候之乎又
土聲最濁何以與黄鍾半聲相應乎其說非也不云黄/
鍾律最長而云黄鍾之宫最長者惟黄鍾宫聲於諸律/
最長故云黄鍾之宫也/禮記正義曰國語云黄鍾所以宣
飬六氣九徳案彼注十一月建子陽氣在中六氣隂陽
風雨晦明九徳金木水火土榖正徳利用厚生作事宣
徧黄鍾象氣伏地物始萌所以徧飬六氣九功之徳若
施於人六情正徳天徳利用地徳厚生人徳也
[053-14a]
變宫變徴說夫五音相生而獨宫徴有變聲何也宫為
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君也者法制號令之
所自出也宫故生徴法度號令所以授臣臣所以奉承
者也徴故生商君臣一徳以康庶務則萬物得所民遂
其生矣故商生羽羽生角也然臣有常職民有常業物
有常形不可以遷遷則失其常矣商羽角三聲此其所
以無變也君摠萬務不可執以一方事通萬務不可滯
於一隅故宫徴二聲必有變也
[053-14b]
鍾律月令注曰律候氣之管以銅為之律中者中猶應
也孟春氣到則太簇之律應應謂吹灰也正義云角是
春時之音律審正月之氣音由氣成以其音氣相須故
角律同處其太簇夾鍾六律六吕等皆是候氣管名又
計太簇管數倍而更半鑄之為鐘名曰太簇之鍾元生
於太簇之律是律在於前鍾生於後故律歴志云黄帝
制十二筩以聽鳯凰之鳴其雄鳴則為六律雌鳴為六
吕是律生在前蔡氏以為太簇鍾名先有其鍾後有其
[053-15a]
律非也陽管為律隂管為吕又隂律利同言與陽同也
摠而言之隂陽皆稱律故十有二月皆稱律中也
律管案司農注周禮陽律以竹為管隂律以銅為管鄭
康成則以皆用銅為之案律歴志量者龠合升本之黄
鍾之龠而五量加之其法皆用銅聲中黄鍾以此凖之
故知用銅也司農云陽律以竹隂律以銅非也律應謂
之吹灰者蔡邕云其法為室三重户閉塗苴必周宻布
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案内庳外髙從其方位
[053-15b]
加律其上以葮灰實其端其月氣至則灰飛而管通也
熊氏云謂作十二律管於室中四時位上埋之取蘆莩
燒之而實之律管中以羅縠覆之氣到則吹灰動縠矣
律空圍九分凡律空圍九分者以黄鍾為諸律之首諸
律雖長短有差其圍皆以九分為限孟康云林鍾長六
寸圍六分則圍之大小隨管長短然則分寸之數不可
定故鄭氏皆以為圍九分也
九數鄭氏注周禮保氏九數云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
[053-16a]
功均輸方程羸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禮記
正義云九數之名書本多誤儒者所觧方田一粟米二
差分三少廣四商功五均輸六方程七羸不足八旁要
九今有重差句股者鄭司農指漢時云今世於九數之
内有重差句股二篇其重差即為舊數差分也去舊數
旁要而以句股替之為漢之九數即今之九章也馬融
干寳等更云今有夕桀各為一篇未知所出今依鄭司
農注周禮之數餘並不取禮記正義/ 度量權衡書乃
[053-16b]
同律度量衡三代式遵斯制秦㓕學之後紛紜莫定漢
書曰夫推歴生律制器規圎矩方權重衡平唯䋲嘉量
探頥索隠鈎深致逺莫不用焉度長短者不失毫釐量
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紀於一恊於十
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其法在筭術宣于天下小學是
則職在太史羲和掌之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
短也本起黄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子北方北方黒/
謂黒黍也/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黄鍾九寸/
[053-17a]
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
五度審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
黄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
實其龠以井水凖其槩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
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
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黄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
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
為鈞四鈞為石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貟生矩
[053-17b]
矩方生䋲䋲直生凖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是謂五則
也位於北方太隂為智為水水曰潤下智者謀謀而深
故為權北方之義也大小有准輕重有數各應其象五
權謹矣度以黍起亦以絲起隋志曰孫子筭法云蠶所
生吐絲為忽十忽為杪十杪為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
此皆起度之源
斛數秉莒稯秅儀禮聘禮云十斗曰斛十六斗曰藪色/
縷反/十藪曰秉秉十六斛為江淮之間量名有為藪者/
[053-18a]
今文藪為愈/二百四十斗謂一車之米/秉有五藪四秉
曰莒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也莒音才竹反者也若今/
萊易之間刈稲聚把有名為莒毛詩云彼有遺秉又云/
此有不歛穧/十莒曰稯總十稯曰秅䄷四百秉為一䄸
一車之禾三稯為千二百秉三百莒三十稯也/
王制言古尺周尺玉人職云圭尺有二寸又云桓圭九
寸是周猶以十寸為尺也王制云以周尺六尺四寸為
步乃是六十四寸則謂周八寸為尺也或言周尺八寸
[053-18b]
鄭即以古周尺十寸為尺八尺為歩則歩八十寸鄭又
以今周尺八寸為尺八尺為歩則今歩皆少於古歩一
十六寸以此計之則古之四歩剰出今之一歩古之四
十歩為今之五十歩古之八十歩為今之一百歩則合
云古者百畝當今百五十六畝二十五歩古者百里當
今百二十五里今王制乃曰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四
十六畝三十歩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歩四
尺一寸二分與此不相應者盖六國時變亂法度經文
[053-19a]
散亂不可用也禮記正義/ 周有十寸之尺有八寸之
尺家語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投壺記曰籌室中五扶
堂上七扶公羊𫝊曰膚寸而合鄭氏曰鋪四指曰扶一
指按寸何休曰側手為膚按指為寸扶即膚耳然則寸
尺之度取諸身也漢律歴志曰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
寸十寸為尺然則寸尺之廣又取諸物也先王制法近
取諸身逺取諸物足以考信而無疑焉然後尺寸之度
起矣則指尺之與黍尺一也黍有巨細故尺有長短先
[053-19b]
儒以黍之巨者積而為寸則於膚指不合於是有指黍
二尺之辨謂圭璧之属用指尺冠冕尊彛之属用黍尺
豈其然乎周禮典瑞羡以起度考工記壁羡度尺好三
寸以為度壁徑九寸羡而長之從十寸廣八寸同謂之
度尺則周之法十寸八寸此皆為尺也考工記於案言
十有二寸於鎮圭言尺有二寸此十寸尺之證也說文
曰咫八寸周尺也王制曰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周六尺
四寸為歩六尺四寸乃八尺亦此八寸尺之證也隋書
[053-20a]
所載歴代之尺至有一十五種盖古尺既廢後世長短
異同之論遂不一也陳禮書/
造歴之時太史公之為律書其始不言律而言兵不言
兵之用而言兵之偃及言兵之偃而言漢文帝尤加詳
焉既曰陳武請伐朝鮮而文帝以謂願且臨邊設候結
和通使由是而天下富庻鷄鳴狗吠煙火萬里可謂和
樂者矣又曰文帝之時能不擾亂由是而百姓遂安耆
老之人不到市廛遊遨嬉戯如小児狀嗚呼若太史公
[053-20b]
者可謂知制律之時而逹制律之音者也何則文帝時
偃兵息民結和通使而天下安樂則民氣歡洽隂陽恊
和而天地之氣亦隨以正茍制律以候之其氣之相應
自然知音律之為是其氣之不合自然知音律之為非
因天地之正氣以定三代之正律律有不可定者乎古
人所謂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正而十二律
定殆謂是歟
後周正律唐製十二和樂合四十曲八十四調又有九
[053-21a]
功九徳之舞開元中更造三和樂郊廟元㑹冊命大禮
則用之自漁陽入㓂樂工散亡樂音不嗣周世宗留意
雅樂時王朴竇儼俱號知音顯徳中命朴儼考正八音
為一代之樂朴乃以古黒黍之法以審其度造成律吕
以定六律六吕旋相為宫之義續通典/
宋朝考正音律五代之亂禮樂之制寂然無聞太祖雖
在兵革之間注意於禮樂之内故和峴之徒因周人舊
樂創為一代之制其為典則有龍安髙安之異其為舞
[053-21b]
則有文徳武徳之殊用之宗廟而交神人之慶也以至
太宗增琴阮之制真宗新隨月之律厥後李照叅考和
峴之徒而黄鍾之音或近於太簇峴遂改造而調又髙
則是和峴失之於清而李照失之於濁也於是又制神
龜紫芝甘露嘉禾玉兎之歌謂之五瑞又假律鑄十二
鍾設黄鍾大吕太簇夾鍾以附四清聲之次以奏朝㑹
登歌此其所以有雅鄭之異也 皇祐中仁宗祀明堂
遂銳意樂律詔訪天下通知音律之士而胡瑗阮逸之
[053-22a]
徒相繼而起瑗以上黨之黍考正鍾律而鍾之不合於
古制者三磬之不合於古制者七莫不按古樂為之仁
宗遂造七均十二律造乾安之曲制化俗右文威功睿
徳之舞與夫大善大宰大順大慶大定大盛大明之舞
相間之郊廟明堂故一代之典鼎新大備盖由先和民
心後正律吕而然也
 
 
[053-22b]
 
 
 
 
 
 
 
 羣書考索卷五十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