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卷五十
[050-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卷五十    宋 章如愚 撰
  樂門
   樂名類
宋建隆三年二月有司請改一代樂名并太廟四室酌
獻迎俎送神樂章詔竇儼撰進四月儼上新定二舞十
二樂曲名并樂章文為文徳之舞武為武功之舞祭天
用髙安之曲祭地用靖安之曲先農藉田同靖安祭宗
[050-1b]
廟用理安之曲祭天地宗廟登歌用嘉安之曲皇帝臨
軒用隆安之曲王公出入用正安皇帝飲食用和安皇
帝受朝皇后入宫用順安皇太子軒垂出入用良安正
冬朝㑹登歌用永安郊廟俎入用豐安祭享酌獻飲福
受胙用禧安 五月竇儼上太廟四室舞名并登歌辭
僖祖室舞大善之舞奏大善之曲順祖室舞大寜之舞
奏大寜之曲翼祖室舞大順之舞奏大順之曲宣祖室
舞大慶之舞奏大慶之曲 乾徳元年陶榖上祀感生
[050-2a]
帝樂章曲名降神州大安太尉行禮用保安奠玉帛用
慶安司徒奉俎用咸安酌獻用崇安飲福用廣安亞獻
終獻用文安送神用普安 四年十月詔太常寺置熊
羆十二案及文武舞羽籥干戚樂工之數本寺上言文
舞二十六人二人執纛武舞六十六人二人執旌及引
舞十八人共百五十人具服各異其鼓吹十二案鼓氊
牀十二為熊羆騰倚之狀以承其下鼓吹工共一百八
人二舞用樂章四首詔陶穀竇儀分撰是月和峴言樂
[050-2b]
器中有妙手笛與雅樂正聲清濁相應可以旋十二宫
可以通八十四調其制如雅笛而小其長六尺與黄鍾
之管等其竅六左四右二請改為拱宸管於十二案上
及十二編磬并登歌兩架下各一望編於令式又言郊
廟殿廷通用文徳武功之舞然其綴兆未稱武德之形
容又依古義以揖遜得天下者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
下者先奏武舞陛下以揖遜受禪宜先奏文舞請改殿
廷所用文舞為文徳升聞之舞其舞人約唐太宗舞圗
[050-3a]
用百二十八人以倍八佾之數分爲八行皆著履執拂
服袴褶冠進賢冠引舞二人執五采纛其舞狀人容變
數聊増改舊制又陛下以神武定宇内即次奏武舞請
改爲天下大定之舞人數行列悉同文舞舞人皆披金
甲持㦸引舞二人執五采旗其舞六變一變象六師初
舉二變象上黨克平三變象維揚底定四變象荆湖歸
復五變象卭蜀納款六變象兵還振旅仍别撰舞曲樂
章而文德武功二舞請於郊廟仍舊通用又按唐貞觀
[050-3b]
中景雲見河水清張文收采古朱鴈天馬之義制景雲
河清歌名曰讌樂元會苐二奏是也伏見今春有進甘
露嘉禾紫芝緑毛龜白兎者欲依月律撰五瑞各一曲
每朝會登歌首奏之至十一月冬至帝御乾元殿受朝
賀畢群臣詣大眀殿有上夀之禮始用雅樂登臣二舞
先是帝每謂雅樂聲高近於哀思不合中和又念王朴
竇儼素各知樂皆已淪没因詔和峴討論峴奏曰十二
月聲含在寂默古聖設法演而出之立尺寸作爲律呂
[050-4a]
三分損益上下相生取合真音謂之形器但以尺寸長
短非書可傳故累秬黍求為准的後代試之或不符㑹
西京銅臬可校古法今司天臺影表上有銅臬下有石
尺是也今以朴尺淺量短於影表上尺四分知今樂聲
之髙皆由於此况影表測於天地則律管可以準繩帝
乃令依古法别造新尺并黄鍾九寸管令工人品校其
聲果下於朴管一律尋又中出上黨秬黍累尺校律亦
相符合乃下尚書集官議定遂重造十二律管取聲自
[050-4b]
此雅音和暢自國初以來御正殿受朝賀用宫垂次御
别殿羣臣上夀舉樂是歳始備用焉 六年十月詔和
峴作瑞文駟象玉烏皓雀四瑞樂章以備登歌從和峴
請依漢朝作天馬赤鴈御鼎白麟之歌也是月太常寺
言准令宗廟殿庭宫垂三十簴殿庭加鼓吹十二案開
寳四年郊祀誤用宗廟之數今歳親郊欲用舊禮詔圜
丘增十六簴餘依前制
五瑞四瑞樂之章乾徳四年十月和峴言唐貞觀十四
[050-5a]
年景雲見河水清張文收采古朱鴈天馬之義制景雲
河清歌名曰讌樂元會第二奏者是也伏見今年荆南
進甘露京兆果州進嘉禾黃州進紫芝和州進緑毛龜
黄州進白兎欲依月律撰神龜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
瑞各一曲毎朝會登歌首奏之 六年十月峴又言漢
獲天馬赤雁神鼎白麟之瑞並爲郊歌國朝台州進瑞
木成文馴象南方自至秦州獲白烏黄州獲白雀並合
播在管絃薦于郊廟詔峴作瑞文馴象玉烏皓雀四瑞
[050-5b]
樂章 太宗皇帝㳺藝集萬國朝天樂曲平晉樂曲法
音前集同和之舞定功之舞二曲樂譜二曲樂章 淳
化三年元日朝賀畢再御乾元殿羣臣上夀用宮垂二
舞登歌五瑞曲 又請取今朝祥瑞之尤者作爲四瑞
樂章備郊廟奠獻以代舊典詔從之注有司雖承詔而
不能奉行故今闕其典 至道元年十二月帝以新増
九絃琴五絃阮宣示近臣因謂之曰古樂之用與鄭衞
不同朕近因内治心術外觀時政求古人之意有未盡
[050-6a]
者增琴為九絃曰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阮為五絃曰
金木水火土别造新譜凡三十七卷俾太常樂工肄習
之以備登薦二年正月太常寺言音律官田琮以帝新
增九絃琴五絃阮均配十二律旋相為宫隔八相生並
以叶律冠于雅樂以旋宮相生之法畫為圗以獻遂請
廢拱宸管帝覽之喜詔遷職以賞之 真宗祥符六年
四月召輔臣至龍圗閣宣示上件太宗御製詔以太宗
聖制曲為名共三百九十六付修史院又以萬國朝天
[050-6b]
樂曲同和之舞平晉樂曲定功之舞二曲雅樂譜及御
製二曲樂章令太常寺與禮官叅議於郊廟祭享叅用
景徳樂纂景徳三年判太常事李宗諤編録律吕法度
樂物名數上之名曰樂纂
景祐廣樂記景祐樂髓新經景祐大樂圗景祐三年六
月九日馮元等上言奉詔修撰樂書望特降書名詔以
景祐廣樂為名七月十三日馮元等上廣樂記凡八十
一卷先是太常燕肅建言金石不調願以周世王朴律
[050-7a]
凖更加攷按詔令李照宋祁共領其事眀年金石一部
成帝御延福宮臨閲因問照樂果和否照對金石之音
與王朴律凖已叶然朴凖比古樂差高五律比禁防樂
差髙二律臣願制管以調度帝曰誠爲之乃取京縣秬
黍累尺成律鑄鐘審之其聲猶高更用太府布帛疋尺
爲法潞州所上羊頭山秬黍擇大者縱累之檢攷長短
尺成與太府尺合法乃堅定下太常四律於是詔内東
門供奉官鄧保與照監視羣工改作金石命聶冠卿檢
[050-7b]
閲典實佐其興作丞相府緫領焉凡所改制皆關相府
詳定以聞别詔臣元臣冠卿討論爲一代典帝乃親制
雅樂聲譜以受有司親制郊廟樂章二十一曲財成頌
體告成于神眀詔丞相呂夷簡等分造樂章叅施郊祀
及爲景祐樂髓新經凡五篇第一釋十二均第二眀主
事第三辨音聲第四圖律呂相生并祭天地宗廟用律
及陰陽數配五十二管長短次第歴代度量衡皆本之
於陰陽配之於四時建之於日辰通之於覲望演之於
[050-8a]
王戍遁甲之法以授樂府以教正聲以暢羣臣初照等
改造金石所用貟程凡七百一十四起五月止九月成
金石興七案焉至於鼔吹及十二案悉修飭之令臣冠
卿等作景祐太樂圖二十篇以載鎔金鑪石之法歴代
八音諸器異同之狀新舊律管之差是日與新樂并獻
于崇政殿詔中書門下樞宻院大臣與觀焉考聲展器
靡不如素帝悦自監董以下至卒徒進秩賞賜各有差
其年十一月有事南郊悉以新樂并聖製及諸臣樂章
[050-8b]
用之 其後議者以李照立黍累尺爲非詔不行用宋
祁馮元乃諧於樂書舊本刪去李照樂事一節詔張方
平與宋祁等同共刪潤 祥符七年六月詔玉清昭應
宮景靈宮其宮架樂並用三十簴舊用二十簴/ 景祐
二年二月燕肅等以考定樂器畢元年肅上言乞考定/
編鏄磬/詔於延福宮進呈按試作御製天地宗廟樂曲
樂章凡五十一曲帝問李照此樂如何照爲集賢按理/
初亦詔參其事/照對高古樂五律遂命詳陳其事照上
[050-9a]
言臣始到太常寺時已磨琢鐘磬成就切聽八音之作
雖與王朴所造律准品格符合其於聲調則乃太髙比
之古樂約髙五律比之胡部亦高二律若擊黄鐘則必
齊於仲呂若擊夾鐘則必齊於夷則乃是冬行夏令春
召秋風此皆王朴所造律凖經五代亂離之後雅樂廢
壞鑿空創意不合古法臣又觀編鐘鑄鐘大小輕重厚
薄長短並無差降倫叙之法加以銅錫不精聲韻失美
大者則陵小者則節非中度之器也雖無鑄造年代文
[050-9b]
字本寺相傳云是唐末舊鐘亦有周朝所制驗其率易
必在倉卒之時也且唐室遺故物於末代累經衰亂之
世王朴造律准於前朝莫覩福應之驗以兹爲美未見
其可昔黄帝命伶倫截竹爲律復令神瞽叶其中聲然
後聲應鳯鳴而管之參差亦如鳯翅是以大樂著美世
稱其善望令臣特依神瞽律法試鑄編鐘一架則大小
輕重長短厚薄必令合法帝令照於錫慶院作編鐘既
成奏御照遂欲改大樂并引集賢校理聶冠卿爲檢討
[050-10a]
雅樂制度故實官因更定尺律别創樂器其形詭異多
非經説
范鎮樂律初仁宗命李照改定太樂下王朴樂三律皇
祐中又命胡瑗等考正范鎮與司馬光皆預鎮上疏論
律尺之法又與光書徃復論難凡數萬言元豐三年神
宗詔鎮與劉幾定樂鎮曰定樂當先正律上曰然雖有
師曠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鎮作律尺龠合升豆
區鬴斛欲圗上之又乞訪求真黍以定黄鍾而劉幾即
[050-10b]
用李照樂加用四清聲而奏樂成詔罷局賜賚有加鎮
謝曰此劉幾樂也臣何與焉及哲宗即位鎮欲造樂獻
之自以為歉乃先請致仕既得謝請太府銅為三逾年
乃成比李照樂下一律有奇二聖御延和殿召執政同
觀以樂下太常詔三省侍從臺閣之臣皆往觀焉實元
祐三年也東坡作范蜀公墓誌/
宋朝太安樂皇祐三年七月翰林學士承㫖王堯臣言
案太常天地宗廟四時祠祀樂章凡八十九曲自景安
[050-11a]
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安名曲豈特本道徳政教嘉靖之
美亦縁神祗祖考安樂之故謹上議國朝樂宜名曰大
安其祀感生帝降神大安曲請更爲元安詔從之先是
帝自景祐初詔有司博訪通古知音之士討論雅樂制
度與歴代沿革考正音器作爲新書成一朝之典至皇
祐二年九月三日帝御崇政殿召近臣宗室館閣臺諫
官閲雅樂自宮架登歌舞佾之奏凡九十一曲徧作之
因出太宗皇帝琴阮譜及御撰眀堂樂曲音譜并按習
[050-11b]
太樂新録賜羣臣又出新製頌塤匏笙洞簫仍令登歌
以八音諸器各奏一曲因謂輔臣曰作樂崇徳薦之上帝
以配祖考今將有事于眀堂然世鮮知音其令太常益
加講求於是内出改制樂曲名及譜法樂章令肄習之
又詔鏄鐘特磬未叶音律令鄧保信阮逸盧昭等同太
常寺檢詳典禮别行鑄造閏十一月十二日詔古者作
樂不相沿襲然必太平始克眀備周武受命至成王時
始大合樂漢初亦沿舊樂至武帝時始定泰一后土樂
[050-12a]
詩光武中興至明帝時始改大予之名唐髙祖造邦至
太宗時孝孫文收始定鍾律明皇方成唐樂國初亦循
因王朴竇儼所定周樂太祖患其聲髙遂令和峴減下
一律真宗始議隨月轉律之法屢加按覆亦未就緒頃
者雖博加訪求縱未有知聲知經可信之人嘗為改更
未適茲意宜委中書門下集兩制及太常禮樂以天地
五方神州日月宗廟蜡祭享所用登歌宫架審更定奪
聲律是非按古合今調諧中和使經久可用以發揚祖
[050-12b]
宗之功徳云及是而羣臣上議故有是詔皇祐四年召
兩府及侍臣觀新樂于紫宸殿凡鏄鐘十二詔以其圗
送中書五年六月御紫宸殿奏太常寺新定大安樂召
宰臣至省府館閣預觀
皇祐紫宸殿奏大安樂宋受皇天大寳命藝祖太宗統
一區夏建萬世無窮之基惟真宗克昭前人重光允釐
康功逮我仁宗皇帝益阐潤色之洪猷道洽治隆超三
軼五爰有制作顯彰厥成迺皇祐紀元之三可羣臣之
[050-13a]
奏肇創雅樂名以大安越眀年十有二月壬辰有司以
樂備聞又眀年六月乙亥皇帝親御便殿閲焉律度契
乾坤之正聲氣叶陰陽之純器異制而同和工殊習而
舉閑若節若守有度有序小音紆徐大音激越匪霆匪
雷天籟自然百度秩八風從冕旒虛已以當宁俊乂儼
容而布列泠然肅然感於耳而動於心如觀周舞而見
分綴憲左之有容如處舜庭而見堂上堂下之異奏四聖
人之成功盛德雍容於綴兆之内而發揮於搏拊之閒
[050-13b]
浩蕩於天地覆育之内而鼔舞於動植散殊之衆不待
聰眀見微之士而後喻皇乎休哉國家非常之大典古
今罕儷之上儀不可貶已臣竊惟祖宗御圖出治之經
其逺者大者雖㒺克究識若稽遺承沿襲之一道則麗
于三極之内者惟曰有以安之而已新樂崇雅固已
集百王之大成至於定名大安訂義考類寔叶寔從又
足以表章聖謨昔所謂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此者亶屬
兹乎莫仲頌/ 景祐五年五月韓琦言奉詔詳定鐘律
[050-14a]
伏覩李照所造樂不依古法率意妄行别為律度朝廷
因而施用識者久以為非竊聞太常舊樂見今存在乞
將來郊廟大禮復用舊樂詔晏殊宋綬等詳定殊等言
照新樂比舊樂減下三律衆論以為無所依據且用和
峴所定舊樂従之 八月太常寺言舊宫垂内用龍鳯
散鼓四面以應樂節李照樂廢散鼓不用止以晉鼓一
面應節舊樂建鼓四架并左鞸右應共二十四面設於
宫垂四隅備而不撃李照樂以四隅建鼓與鏄鐘相應
[050-14b]
考擊舊樂雷鼓雨架各八面止用一人考擊李照樂别
造雷鼓每面各用一人順天左旋三步一止各用一人
考擊又令二人揺鞉應之詔並依舊樂制度李照所作
更不用 皇祐二年五月太常寺言奉詔定明堂樂皆
當隨月用律九月以無射為均五天帝各用本音之樂
從之
   樂器類
黄帝景鐘有熊氏以神靈之資法天則地正名百物為
[050-15a]
五帝先涿鹿一戰萬國咸順乃膺土徳之瑞受河圖興
寳鼎紀雲官舉力牧爲相調政理之緩急以作五鐘青
曰大音赤曰重心黄曰洒光黑曰隱常而景鐘其一也
五聲既調時位倶正甘露降醴泉出是爲天地之美猗
歟盛哉惟古樂自羲農而上制作無聞迨黄帝之兵起
五部建氣物創法垂世以前民用惟兹景鐘神畀符命
祥金隠曜受於赤城位得本體聲含正氣不繫方色獨
取其起而名之故咸池之樂由是而備後聖因之作樂
[050-15b]
崇德雖書記舜鏞禮具周鎛文物爲盛而究其音制悉
自黄帝始想夫垂衣法宮金奏在庭大聲洋洋與嶰谷
之管所以寫鳯鳴而定律本者異名而同調信乎足以
暢天地之化而和人神也周麟之景鐘銘/
舜五絃樂記云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䕫始制樂以
賞諸侯五絃謂無文武二絃唯宮與商等之五絃也䕫
是舜典樂之官欲天下同行舜道故歌此南風以賞諸
侯使海内同教也鄭注云其詳未聞案聖證論引尸子
[050-16a]
及家語難鄭云昔舜彈五絃之琴其辭曰南風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今案馬昭云家語王肅所増非鄭所見又尸子雜説未可
取證正經故言未聞也禮記正義/
禹五音聽治淮南子曰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
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爲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
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
者擊磬有獄訟者揺鞀
[050-16b]
禹待賢以虡夏后氏以神聖之資勤勞天下溝壑之地
殖爲桑麻魚鼈之民育爲衣冠廼膺𤣥圭之錫受九牧
之貢襲爵行道垂拱視阜欽惟盛帝求賢自輔善旌諌
鼔懇懇之意尤見於功崇德茂之時爰資五聲以廣聴
治凡爾賢士能輔不逮教以道諭以義告以事語以愛
鼔鐘鐸磬或振或擊或得以聞至於揺鞀以聽彼詔而
来箴規五者之器屹然在虡又從而銘著之想夫當時
千里並應四海来告有諤諤之昌無訑訑之拒信乎其
[050-17a]
徳之成足以為三王之祖也夏書所載猶有闕遺而鬻
子淮南諸書不能具載至於設虡待賢與夫揚旌求士
對而言之猶見於王融策秀才文之作盛意隆指終以
不昧是用為銘述待賢之美賡續聖作以補詩書之闕
莫叔光銘/
周樂器制度周地官鼔人有六鼔雷鼓八面/靈鼓六面/
路鼔四面長一丈八尺/鼛鼔長一丈二尺/晉鼔長六尺/
六寸/而周禮經圗又有鼓足夏后氏謂之鼓足/建鼔建/
[050-17b]
立也以木貫而截之/鼗鼔持其柄揺之旁耳還自擊/
前共為九鼓四金金鐲金錞金鐃金鐸又樂器圗有特
垂鐘謂黄鐘之律倍半而為之狀如鈴不圜黄鐘聲前
長三律二尺七寸後長二律一尺八寸此謂特垂大磬
配鏄鐘也編鐘十六枚同在一簨簴編磬垂鐘磬半為
堵全為肆鐘磬十六枚同在一簨簴曰堵鐘一堵磬一堵
謂之肆琴七絃瑟二十五絃柷如漆桶中有椎柄以節
樂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050-18a]
竽三十七簧長四尺二寸用竹爲之形參差象鳥翼笙
長四尺列管匏中施簧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塤燒
土爲之大如雁卵鋭上平底篪以竹爲之長尺四寸圍
三寸小者尺二寸篴今時所吹五孔笛是也籥如篴三
孔笙師教奏應長六尺五寸其中有雅笙師教奏雅如
漆筩而弇口雅簫長尺四寸二十四管類簫二十三管
又相案記云治亂以相即拊也 琴瑟管簫干戚戈羽
簧笙篪釋樂云大琴謂之離聲留離/廣雅云琴長三尺
[050-18b]
六寸六分五絃大瑟謂之灑瑟之布音如掃灑郭景純
云瑟長八尺一寸二十七絃之釋樂云大管謂之簥音/
驕/郭景純云管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賈氏以爲如篪
六孔釋樂云大簫謂之言郭景純云編二十二管長尺
四寸劉熈釋名云干盾也戚斧也戈鉤羽鳥羽也周禮
云竽三十六簧鄭注周禮云笙十三簧釋樂云大笙謂
之巢郭景純云列管瓠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釋樂
云大篪謂之沂郭景純云篪以竹爲之長尺四寸禮記/
[050-19a]
正義/ 宻須鼓昭十五年王謂籍談曰宻須之鼓與其
大路文所以大蒐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唐叔受之以
處參虛注謂宻須姞姓國也文王伐之而得也 漢犍
爲古磬成帝時犍爲郡得古磬十六枚議者以爲善祥
劉向因是説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
盛揖遜之容以化天下 京房律凖京房云竹聲不可
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準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絃隠
問九尺以應黄鍾之律九寸中央一絃下有畫分寸以
[050-19b]
為六十律清濁之節其術施行於史官候部用之 晉
古尺武帝太始九年荀朂校太樂八音不和始知後漢
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朂乃部著作郎劉恭依周禮
制尺所謂古尺也依古尺更鑄銅律呂以調聲韻以尺
量古器與本銘尺寸無差及汲郡盜發六國時魏襄王
冢同周時玉律及鍾磬與新律聲韻闇同于時郡國或
得漢時故鍾者吹律命之皆應朂銘其尺曰晉㤗始十
年中書考古器校今尺長四分半即所校古法有七品
[050-20a]
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銅望臬四曰
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銅尺姑洗微
强西京望臬㣲弱其與此尺同銘八十二字
晉㑹稽鍾元帝初為晉王使郭璞筮遇豫之暌曰㑹稽
當出鍾以告成功上有勒銘及大興初剡縣人果於井
中得一鍾上有古文竒字十八字云㑹稽嶽命璞曰王
者之作必有靈符塞天人之心與神物合契乃可以言
受命觀五鐸啓號於晉陵棧鍾告成於㑹稽鐸發其響
[050-20b]
鍾告其象
東晉石磬謝尚以鎮西將軍鎮夀陽採拾樂人并制石
磬以備太樂江左有太古之樂自謝尚始也
梁四通十二笛梁武帝素善鍾律欲釐正雅樂乃自製
四器名之為通每通施三絃黄鍾絃用二百七十絲長
九尺應鍾絃用百四十二絲長四尺七寸四分差强中
間十律以是為差因以通聲不推月氣悉無差違而還
得相中又製十二笛黄鍾笛長三尺八寸應鍾笛長二
[050-21a]
尺三寸中閒十律以是爲差以寫通聲於是被以八音
施以七聲莫不和順
唐崇業里鍾大唐缺黄鍾鑄不能成李嗣真居崇業里
疑土中有之弗得道上逢一車有鐸聲甚厲嗣真曰宮
聲也市以歸振於空地若有應者掘之得鍾衆聲遂振
特命嗣真為太常寺丞唐賜學士銀鍾杜淹爲秦王文學
館學士侍宴賦詩尢工賜以銀鍾 駱越銅鼓馬援於
交阯得駱越銅鼓爲式焉 岐陽石鼓韓愈嘗作石鼓
[050-21b]
歌云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蒐于岐陽騁
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
嵯峨從臣才藝咸第一簡選撰刻留山阿 太常王朴
律聲周顯徳六年詔朴考正樂朴以謂十二律管互吹
莫得其真乃依京房爲凖以九尺之絃十三依管長短
寸分設柱用七聲爲均乃和宋朝至景祐七年九月帝
御觀文殿詔取王朴律準觀視御筆篆寫律凖宋祁為
之贊其詞云在周有臣嗣古成器絃寫琯音柱分律位
[050-22a]
俾援攸司謹傳来世上聖稽古規庭閲視嘉御正聲親
銘寳字奎鉤奮芒河龍獻勢樂府増榮乾華俯賁用叶
咸韶永和天地 慶厯新製晋鼓仁宗嘗曰鍾磬之音
未合古法其集兩制太常與知音者考定其當既而議
者各守所習久而不決上乃命各為鍾律以獻又新作
晋鼔三牲鼎鸞刀以補禮器之缺召輔臣宗室諫官御
史省府推官臨視之時慶厯五年九月十九日也 景
祐鎛鍾景祐二年七月李照言鑄造鎛鍾大小法云謹
[050-22b]
按國語制鍾大不出鈞重不過石注云以木長七尺有
絃擊之以爲鈞此文既言大小不出鈞理當以器量之
義擇之不當以木長之法爲解諸書皆云三十斤爲鈞
此文既云大小不出鈞者乃是三十斤之量爾若以三
十斤金土之重凖其量則量太小若以三十斤之黍穀
之重凖其量則太大漢志云以水凖其槩乃得大小輕
重酌中之法可爲準矣今稱水三斗則重三十斤以爲
鎛鍾之量頗協聲韻鑄造成鍾之後其重者亦不過
[050-23a]
百二十斤蓋據事見法有此顯驗從之
雙鳯管景祐中以李照等新製雙鳯管詔付太樂府其制
合二管以定律聲管端刻為雙鳯之飾施其兩簧焉
南蠻銅鼓乾徳二年南蠻進
 
 
 
 
[050-23b]
 
 
 
 
 
 
 
 羣書考索卷五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