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羣書考索 > 群書考索 卷十六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書考索卷十六    宋 章如愚 撰
  正史門
   通鑑類
初温公以載籍煩多人主不能徧覽乃約戰國至秦二
世如左氏體為通志八卷上之英宗命續其事治平中
辟官屬編集前後漢則劉貢父自三國歴七朝而隋則
劉道原唐訖五代則范純甫晁以道送王生之序李燾/
[016-1b]
通鑑序初祖禹修唐長編盖六百卷今刪止八十卷/
乃刪削冗長舉撮機要闗國家興衰生民休戚善可為
法惡可為戒者為一書凡一千一百六十二年計二百/
九十四卷/神宗製序賜名資治通鑑命經筵進讀公又
畧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録三十卷/參考羣
書評其異同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公又患
通鑑其書浩大難於領畧而目録第撮精要之語無復
首尾晚乃著通鑑舉要八十卷又採戰國以来至周之
[016-2a]
顯徳凡諸國治亂集以為圖毎年一行六十行為一重
六重為一卷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離為五卷治平元
年上之而今本六卷盖自威烈二十二年上距共和元
年増多四百三十有八年見威烈王二十二年/實光晚
年所修是為通鑑厯年圖館閣書目/又自宋一天下按
於熙寧著為百官表乃若威烈丁丑而上伏羲書契已
来論纂成書為稽古録二十卷稽古録序/
英宗治平中𠡠司馬光編集歴代君臣事跡仍命自選
[016-2b]
辟官屬於崇文院置局許借龍圖天章閣三館祕閣書
籍賜以御府筆墨
神宗御製序神宗序畧云英考留神載籍萬幾之暇未
嘗廢卷乃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歴代君臣事
迹起周威烈王迄於五代光之志以謂周道衰王室㣲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秦晉始大桓文更霸
猶託尊王為辭以服天下自威烈王陪臣執命韓魏趙
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
[016-3a]
之所由也詩言商鑒不逺在夏后之世故賜其名曰資
政通鑑以著朕志焉又曰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
之精語徳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
福盛衰之本規摹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畧循吏之條教
斷之以邪正要之以治忽辭令淵源箴諫深切之義良
謂備焉
公嘗謂恕曰春秋之後迄今千餘年史記至五代史一
千五百卷諸生歴年莫能竟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
[016-3b]
畧厭煩趨易行將泯絶予欲託始於周威烈王命韓魏
趙為諸侯下訖五代因丘明編年之體倣簡要之文網
羅衆說成一家書恕曰司馬遷以良史之才敘黄帝至
秦漢興亡治亂班固已下世各名家李延夀總八朝為
南北史而言詞卑弱義例煩雜書言表志沿革不完梁
武帝通史唐姚康復統史世近亡軼不足稱也公欲以
文章論議成歴世大典髙勲羨徳褒贊流於萬世元凶
宿奸貶絀甚於誅殛上可繼仲尼之經丘明之傳司馬
[016-4a]
遷安可比擬荀恱何足道哉治平三年公以學士為英
宗皇帝侍講受詔修歴代君臣事迹恕蒙辟寘史局嘗
請於公曰公之書不始於上古或堯舜何也公曰周平
王以来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益曰曷不始於獲
麟之嵗曰經不可續也恕乃知賢人著書尊避聖人也
始知儒者可以法矣
年號皆以後来者為定如隋義寧三年便稱唐武徳元/
年/詩賦有所譏諷詔誥有所戒論妖異有所警戒談諧
[016-4b]
有所補益者皆存之餘乃刪去范祖禹得司馬公書云/
又曰周秦漢晉隋唐皆嘗混天下傳祚後世子孫微弱
播遷猶承祖宗之業有紹復之望今全用天子法臨統
諸國其餘蜀魏吳宋齊梁陳後魏秦夏涼燕北齊後周
五代諸國地醜徳齊不能相一名號匹敵本非君臣者皆
用列國法至如𤣥德雖曰承漢然屬族疎逺不能紀其
世數名字亦猶宋髙祖自稱楚元王後李昪自稱吳王
恪後是非難明今並同之列國不得以漢光武晉元帝
[016-5a]
例為比温公與劉道原書/
陳瓘自言因讀通鑑然後知司馬文正公之相業也此
書編年紀事先後有倫凡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迹若
登乎喬嶽天宇澄清周顧四方悉来獻狀雖調元宰物
輔相彌綸之業未能窺測亦信其為典刑之總㑹矣胡/
文定公通鑑舉要補遺/
通鑑之得文帝時晁錯以賢良對策也而一辭不録武
帝時董仲舒漢廷之對三策所陳首尾畧具盖温公之
[016-5b]
意以為文帝開賢良之科正欲聞切直之論而晁錯未
免以五帝神聖其臣莫及諛其君仲舒之辭正切直所
以格君心而裨聖徳者多矣其去取之意或者在此焉
 姚崇十事之諫非不切直也通鑑則一言不録獨魏
鄭公之諫疏與陸宣公之奏議紀之特詳切以唐史鄭
公宣公列傳較之如信小人而疑君子之言從諫不逮
往年之言皆不取諸傳而取諸諫録如遣使振撫之言
内節財賦之言皆不取諸傳而取於奏議温公去取之
[016-6a]
意豈不以崇以十事要君非忠愛也而魏陸拳拳之心
今以其言皆可攷也故録之特詳歟 魯仲連却秦軍
此談者之夸大耳故不書四皓之立太子乃立黨以制
父耳故不載劇孟以俠顯而不録姚崇十事以要君而
不紀一先仁義二不求逐功三中官預事四罷邪封五/
請行佞倖法六塞貢獻七絶造寺觀八禮大臣九容諫/
臣十請書外戚之禍於史/魯肅以荆州借先主而曺操
聞之墮筆其事皆不書於通鑑而於考異有焉
[016-6b]
通鑑之失項羽垓下之敗不敢復還彭城而東走烏江
正以灌嬰引兵定淮地下彭城已覆其國都矣温公雖
載漢敗羽垓下而不載灌嬰下彭城之事豈亦有所遺
乎漢自七國之變務抑諸侯獨嚴安上書武帝論州郡
列城數十形束壊制帶脇諸侯非宗室之利是盖有見
於安危之端者而温公通鑑削而不載豈非有所缺乎
劉昭以為嚴安慷慨發憤謂千里之職即古之強國慮/
非安本無窮之計其後漢家以中外殫㣲不降階序以/
[016-7a]
運天下/ 胡致堂管見謂田千秋薨二年不拜丞相是
霍光少昭帝也楊敞薨踰月而拜蔡義是霍光不敢少
宣帝也其言善矣然攷之百官表田千秋之後即拜王
訢為相通鑑失於登載遂使致堂發此議耳年紀參異/
王嘉上疏言元帝温恭少欲都内錢四十萬萬水衡錢
二十五萬萬少府錢十八萬萬通鑑書都内錢而刋去
下兩語豈温公以上為總結而下為分别而言之乎故
總云都内錢四十萬萬耳殊不知都内官名也食貨志云/
[016-7b]
武帝募民田南夷入粟郡官而内受錢於都内/都内掌
天下之經費水衡少府掌天子之私藏嘉之所言謂經
費私藏皆富耳劉先主即皇帝位於武擔之南而温
公以昭烈於中山靖王族屬疎逺不能紀其世數名位
是非難辨遂使抑之不得紹漢統則未知其去取之意
也昔諸葛亮稱𤣥徳為帝室之胄豈憑虚無據云耳温
公寛宥曺操謂操取天下於羣盗非取之漢室抑退蜀
之主相不少假於孔明北伐亦以入冦書之亦獨何哉
[016-8a]
習鑿齒作漢晉春秋以蜀為正統其編目叙事皆謂蜀
先主為昭烈皇帝觀此則温公之失可見矣 漢興七
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
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距萬貫朽而不可較太倉之粟
陳陳相因物盛而衰固其變也此段見平凖書而通鑑
載於景帝後三年按平凖書云上即位數嵗漢興七十
年餘正謂武帝漢帝紀年考異/漢之薛包茅容等舊史
止附别傳通鑑具載事迹不可謂不廣記而淮南王太
[016-8b]
史公皆稱屈原離騷與日月爭光而公乃不載歴代文
苑隠逸傳直十削去七八㑹要前例並存
外記皇朝劉恕撰司馬光受詔修通鑑恕辟置史局嘗
謂司馬遷史記始於黄帝包羲神農缺而不録光為歴
代書而不及書威烈之前以包羲至末命三晉為諸侯
可為前紀宋朝一祖四宗一百八年可為後紀将俟書
成有請於光及恕病廢絶意於後紀乃更前紀曰外紀
書目/ 劉道原作外紀網羅考摭詳矣獨惜其博焉而
[016-9a]
未粹擇焉而未精包羲以来黄帝以前詭異不經之說
往往畢載而史記所録西伯尚父隂謀修徳以傾商之
事亦復兼採至於論十六相之未舉四凶之未去始堯
知舜於側微天下未服故遺之大功二十使民臣仰其
功業是以唐太宗用李勣之微術曽謂聖人亦出此哉
又論夏禹攝政虞舜南廵往而不反欲兆庶專意戴禹
而逺邇無徯望之意也此豈足以語聖人事乎其論傅
說也謂其出於胥靡之中一旦舉用衆必駭懼故髙宗
[016-9b]
託諸夢寐以服羣臣耳其論命也謂命以杜旡妄之求
中人安於擯棄俟時而不競盖聖人以此籠羣愚而息
爭端也若此之類盖不一也識者當自能辨其當否
   雜史類
通厯唐馬總撰起天皇氏總以史籍繁蕪故上索三墳
中稽五典迄于隋季為十卷今存目十一卷起唐髙祖
者即孫光憲也光憲皇朝人館閣書目云孫光憲作續
通厯十卷今附於通厯後者唯五卷爾通厯一書大抵
[016-10a]
簡畧首紀三皇尤詭誕不經與司馬正補史記所言無
異隨事間有論著謂文帝庶幾於王道而景帝之擬周
成康則有惠徳謂宣帝刑名圖霸之主也而世以比光
武非其倫也斯言當矣
帝王世紀晉正始初皇甫謐撰以漢紀殘缺始博按經
傳傍觀百家著帝王世紀并年厯合十二篇起太昊帝
包羲氏迄漢獻帝
蕭穎士編年蕭穎士嘗謂仲尼作春秋為百王不易法
[016-10b]
而司馬遷作史記書表世家列傳叙事依違失褒貶體
不足以訓乃起漢元帝訖隋義寧編年依春秋義類為
傳百篇黜陳閏隋以唐武徳承梁大徳皆自論斷諸儒
不與太原王緒者僧辯裔孫撰永寧公輔梁書黜陳不
帝穎士佐之亦著梁蕭史譜及作梁不禪陳論以著義
例使光明云
編年通譜慶厯七年六月九日參知政事宋庠上之取
十七代史并百家雜說凡正偽年號成一書詔送史館
[016-11a]
歴代紀要開寶五年四月參知政事劉熙古上五十卷
蘇子由古史蘇轍作因司馬遷史記上觀詩書下考春
秋及秦漢雜録記伏羲神農訖秦始皇帝為七本紀十
六世家三十七列傳謂之古史書目/ 太史公始易編
年之法為本紀世家列傳記五帝三王以来後世莫能
易之然其為人淺近而不學疎畧而輕信漢景武之間
尚書古文詩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於學宫世能讀之
者少故其記堯舜三代之事皆不得聖人之意戰國之
[016-11b]
際諸子辨士各有著書或増古書以自信一時之說遷
一切信之甚者或以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說古/
史序/
史記無三皇本紀而古史則増之史記列孔子於世家
而古史則黜之傳 史記無栁下恵曺子臧吳季札晉
范文子晉叔向鄭子産傳而古史則有之
編年通載皇朝熙寧章衡撰始自唐虞至於治平四年
曰編年通載大率編年之例首國號廟諡以表元繋日
[016-12a]
月以記事其書正統之君以至公大義而得天下者堯
舜夏商周漢唐宋是也其書或詐或乗衰亂而得天下
者秦晉隋五代之梁後唐晉漢周是也其書乗時並起
兩立而爭天下者魏蜀吳東晉後魏宋齊梁陳後周是
也其書吕后稱制之年繋之少帝黜則天擅政之嵗列
之中宗者懼後世改元據位讐偽假真以失正也其書
后妃世子宗室之廢立者懼後世登庶黜冢徇愛滅公
而失順也其書將相大臣之善惡者懼後世之惡直醜
[016-12b]
正詭諛擅權而失任也其書奸雄篡奪之興亡者懼後
世貸刑拂教稔禍敗亂而失守也其書夷狄君長之逆
順者懼後世持安危窮凶起難而失備也至如志災異
以示戒去符瑞以防怠明卒𦵏以正終始皆所以權衡
褒貶㑹成史法以便觀採焉通載序/
竹書按隋經籍志晉太康中汲郡人發魏襄王冢得古
竹簡書帝命荀氏朂和嶠撰次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
雜怪妄其紀年用夏正載三代事不及他國時紀晉魏
[016-13a]
事終哀王盖魏之史記也此本止有第四第六及雜事
三卷下皆標云荀氏敘録一紀年一紀今應二雜事悉
皆殘缺崇文總目不著録書目/ 按杜預左傳後序曰
其紀年篇起自夏商周皆三代王事無諸别國也惟特
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之十一
年十一月魯隠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編年相次
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國之史
記其著書文意大似春秋經惟此足見古者國史策書
[016-13b]
之常也 按劉知幾史通云汲冢書云舜放堯於平陽
益為啓所誅又曰太甲殺伊尹文王殺季歴凡此事語
異正經其書近出世人多不之信也
東殿新書許敬宗李義府奉詔於武徳内殿修撰其書
自史記至晉書刪其繁辭龍朔元年撰髙宗製序
古史穆天子傳冊府元龜云周穆王内史作體制與今
起居注正同得於汲冢唐經籍志云郭璞撰六卷未知
孰是
[016-14a]
史記譙周古文考譙周以司馬遷史記書周秦以上或
採俗語百家之言不專據正經於是作古史考二十五
篇皆憑舊典以糾遷之謬誤司馬彪復以周為未盡善
條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為不當多據汲冢紀年之
義云
史記至言唐褚無量撰史記至言二十篇明皇時/
西漢書前史精要皇祐三年十月癸未詔丁度等前後
漢書節義令撰序及名度請名曰兩漢簡微詔以前史
[016-14b]
精要為名
西漢荀恱漢紀漢獻帝以班固書文繁難省乃詔恱依
左氏傳刪為漢紀三十篇五年乃就其言簡要史通/
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其稱論者乃恱表其大事以參得
失也館閣書目/
或問荀恱文中子曰史乎史乎袁宏曰荀恱才智經綸
是為嘉史司馬温公通鑑考異云荀紀無漢書外事竊
嘗攷之殆不然也漢書汲黯傳載帝問黯曰吾欲云云
[016-15a]
注以為史畧其辭而恱紀載曰吾欲興政治法堯舜何
如十字趙后之立諫者固多而王仁之䟽班氏所不載
今存于紀者首尾具在則其旁搜博采有補於漢史者
多矣又其去取之間間亦有意如孝元贊曰上牽制文
義優游不斷孝宣之業衰焉此班固本文也而恱則述
其上兩語而孝宣之業衰焉一詞則削而不録其意深
矣其他紀載差誤固亦不少後元之嵗乙巳乃載於丙
午之後中元二年建元四年未更正朔也而冬十月皆
[016-15b]
載於嵗之末西漢有諫大夫之職而未有諫議大夫也
而恱紀載蕭望之薦諫議大夫劉向又貢禹至拜為諫
議大夫或習見東都之制而誤書乎
孫盛稱左氏春秋書吳楚則畧荀恱漢紀迹匈奴則簡
盖所以賤夷狄而貴諸夏也史通/
荀恱既刪畧班史勒成漢紀而班彪論王命列在末篇
夫以規諷隗囂翼戴光武忽以東都之事擢居西漢之
中皇甫湜謂荀氏為漢紀強欲復古為編年然其善語
[016-16a]
嘉言細事詳說所遺多矣如覽正史方能備明其論裴/
子野宋畧亦然/
天作長厯栁璞作長厯斷自漢武紀年為編年以大政
侵叛戰伐著之門位附見其左
袁宏後漢紀宏見漢時傅教作顯宗頌辭甚典雅乃作
頌成章頌簡文之徳上之於孝武時為東陽太守宏撰
後漢紀三十卷傳於世
晉袁宏撰并序宏以後漢書煩穢因撰後漢紀又以謝
[016-16b]
承華嶠諸書錯謬同異唯張璠言漢末之事差詳故採
而益之
荀恱作前漢紀在班固之後袁宏作後漢紀在范曄之
宏在晉末為一時文宗性強直雖桓温禮遇每不阿/
屈晁志/
荀袁二紀於朝廷紀綱禮樂刑政治亂成敗忠邪是非
之際指陳論著每致意焉故其辭縱横放肆反覆辨達
明白條暢既啓告當代而垂訓無窮其為書卓矣王鍾/
[016-17a]
復序/
袁紀之失固亦不少薛包安帝時人也乃載於章帝紀
順帝之元無所謂元嘉而袁紀順帝之末嵗乃以元嘉
紀號司馬公固嘗駮其失也其有補於漢事者亦間有
之鄭洪諫答烏孫之議并言竇憲之惡今於袁紀有考
焉而范史未之聞也
司馬彪續漢書司馬彪以漢迄建安忠臣義士亦以昭
著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譙周雖已刪除然猶未盡安
[016-17b]
順以降亡缺者多乃討論衆書掇其所聞起世祖終孝
獻編年二百録世十二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

元嘉漢記漢桓帝元嘉中詔伏無忌與黄景崔寔等共
撰漢記
東觀漢記漢自明帝以後撰光武帝紀及表志列傳載
記皆每朝旋修至靈帝時已成百二十七卷雖未終一
代之事且見逐時不闕修述今東觀漢記是也
[016-18a]
王隠晉史晉王隠父銓少好學有著述之志每私録晉
事未就而卒隠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舊事多所講
究大興初召隠為著作郎令撰晉史時虞預私撰晉書
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隠并借隠所著書竊
寫之後更嫉隠隠以謗免黜歸於家依征西将軍庾亮
亮供其紙筆乃得成書上之隠雖好著述而文辭鄙拙
蕪舛不倫其書次第可觀者其父所撰文體混混漫義
不可解者隠之作也
[016-18b]
于寶晉紀中興草創未建史官王導上疏宜備史官𠡠
著作佐郎于寶著晉書自宣帝迄於愍帝五十三年凡
三十卷奏之其書簡畧直而能婉咸稱良史
徐廣晉紀廣撰成國史成晉紀四十六卷
修文殿御覽北齊後主置上林館以中書侍郎杜徳林
黄門侍郎顔之推判館事文命共撰修文殿御覽
唐春秋吳兢在長安景龍間撰唐春秋詔兢就集賢院
論次兢敘事簡核號良史晚稍疎悮人病其太簡
[016-19a]
韋述唐春秋韋述性嗜書撰唐春秋三十卷
韋述續七志馬懐素奏述與諸儒即祕書續七志
韋述六典先是詔修六典徐堅造意歴年未有所述始
摹周六官領其屬事歸於職規制定初令狐徳棻吳兢
等撰武徳以来國史皆不能成述因二家參以後事遂
分紀傳文為例一篇文約事詳蕭穎士以為譙周陳夀
之流
唐六典開元十年起居舍人徐堅被詔修六典於集賢
[016-19b]
院明皇手寫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張說知院委徐堅
開元二十六年書成先是詔修六典徐堅命意嵗餘未
成及肅宗引韋述撰定始以令式摹周六官規制遂定
栁芳唐厯肅宗詔芳與韋述綴緝吳兢所次國史叙天
寶後事棄取不倫史官病之又倣編年為唐厯四十篇
頗有異聞然不立褒貶義例為諸儒譏訕
髙氏小史唐藝文志髙峻初六十卷子迥釐正之峻元
和中人凡一百卷
[016-20a]
建隆重編唐會要建隆二年正月乙未司空平章事監
修國史王溥等進編唐㑹要一百卷文簡理備太祖嘉
之此書徳宗時蘇冕始撰四十卷至武宗時崔鉉又續
四十卷至是溥又采宣宗以後故事勒成之詔藏於史
閣賜物有差
諸家唐書
 温大雅創業起居注 房𤣥齡許敬宗撰實録
 姚思亷撰紀傳   長孫無忌令狐徳棻綴舊史
[016-20b]
 許敬宗撰髙宗紀傳 李仁實撰敬宗諸傳
 牛鳳撰唐書    劉子𤣥吳兢等更撰唐書
 劉吳徐更定則天實録
唐武徳間温大雅首撰創業起居注三篇自是房𤣥齡
許敬宗敬璠相次立編年體號為實録貞觀初姚思亷
始撰紀傳粗成三十年顯慶元年長孫無忌于志寧令
狐徳棻楊士卿等因其舊書綴以事復為五十卷龍朔
中敬宗總統史任更増前作混成百卷始髙宗本紀及
[016-21a]
永徽名臣四夷等傳多是其所造敬宗所作紀傳或曲
希時㫖或猥釋私憾凡有毁譽多非實録其後李仁實
續撰于志寧許敬宗李義府等傳載言記事見推直筆
長夀中牛鳳及又斷自武徳終于洪道撰為唐書百有
十卷然以鳳及之不才而輒議一代大典敘事則參差
倒錯既而悉收姚許諸本欲使其書獨行由是舊典殘
缺殆盡長安中劉子元與朱敬則徐堅吳兢更撰唐書
八十卷神龍元年又與堅兢重定則天實録總為三十
[016-21b]

新史糾繆哲宗時吳鎮進唐新史糾繆凡二十條或云/
哲宗時乃紹興間可更攷/
唐起居注起居郎掌録天子起居法度天子御便殿則
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而聴退而書之季終以授
史官貞觀中以給事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每仗下議
政事起居郎一人執筆記録於前史官隨之其後復置
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筆隨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
[016-22a]
閤則夾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㘭處
時號螭頭髙宗臨朝不決事有所奏唯辭見而已許敬
宗李義府為相奏請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對
仗承㫖仗下與百官皆出不復聞機務矣長夀中仗下
後宰相自録軍國政要為時政記則天時姚璹請宰相
自撰時政記月送史館然率推美遜善事非其實未幾
亦罷而起居郎猶因制𠡠稍稍筆削以補國史之闕開
元初詔修史官非供奉者皆隨仗而入位於起居郎舍
[016-22b]
人之次及李林甫專權又廢太和九年詔入閣曰起居
郎舍人具紙筆立螭頭下復貞觀故事楊嗣復開成中
為相請延英對宰相語闗道徳刑政者委中書門下直
日記録月付史官他宰相議不同乃止裴休大中六年
奏言宰相論政上前知印者次為時政記所論非一詳
已辭畧他議事有所闕史氏莫得詳請宰相人自為記
合付史館詔可
太宗欲觀起居注朱子奢太宗時為諫議大夫𢎞文館
[016-23a]
學士帝常詔起居紀録臧否朕欲見之以知得失若何
子奢曰陛下舉無過事雖見無嫌然以此開後世史臣
之禍可懼也史臣全身畏死則悠悠千載尚可聞乎
隋志起居注者録紀人君言行動止之事春秋傳曰君
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周官内史掌王之命遂書
其副而藏之是其職也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後漢明
徳馬后撰明帝起居注則漢時起居似在宫中為女史
之職然皆零落不可復知今之存者有漢獻帝及晉代
[016-23b]
以来起居注皆近侍之臣所録晉時又得汲冢書有穆
天子傳體制與今起居正同盖周時内史所記王之副

唐貞觀政要吳兢神龍中撰采摭太宗朝政事之要隨
事載録以備勸戒合四十篇上之
唐贊文宗恭儉儒雅出於天性嘗讀太宗政要慨然慕
之及即位銳意於治故太和之初政事修飾號為清明
于時因政要思魏鄭公賢詔訪其後
[016-24a]
唐太宗政要李延夀嘗撰太宗政要調露中髙宗觀之
咨美直筆藏副祕閣
吳兢武后實録初與劉子元撰定武后實録敘張昌宗
誘張說誣證魏元忠事說為相即從容謬謂曰劉生書
魏齊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元之亡不可受誣地
下兢實書之其草故在聞者歎其直說屢以情蘄改辭
曰徇公之情何名實録卒不改世謂今董狐云
唐時政記武后時姚璹進言永徽後左右史惟對仗承
[016-24b]
㫖仗下謀議不得聞璹以帝王謨訓不可闕紀請仗下
所言軍國政要責宰相自撰號時政記四十卷以授史
官從之
韋述開元譜述述好譜學更撰開元譜二十篇
順宗實録韓愈為順宗實録其間載李吉甫事似不少
假借徳裕當國怏怏有不平之意請更之者屢矣其後
卒竄定無全篇
憲宗前代君臣事跡憲宗見太宗撰金鑑録帝範明皇
[016-25a]
撰開元訓戒採尚書春秋後傳史記漢書三國志晉漢
晏子春秋新序說苑等書君臣行事可為龜鑑者集成
十四篇
  君臣道合  辨邪正   戒權倖
  戒微行   任賢臣   納忠諫
  謹征伐   謹刑法   去奢泰
  崇節儉   奨忠直   修徳政
  簡畋獵   録勲賢
[016-25b]
憲宗連屏憲宗詔李絳與崔羣錢微幸洪景白居易等
撰次君成敗五十種為連屏張便坐右
穆宗政記㑹要長慶元年四月修聖政記中書門下奏
國朝舊制每正朝奏事史官載筆於玉階之下議論政
事悉得書之永徽後仗下便散宰臣謀議莫得聞長夀
二年姚璹請撰時政記此事久廢史官不復得聞唯寫
誥詞記除授而已伏望臣等每坐日所有謀議事關政
體者便日撰録足為聖政記至嵗末則付史官永為常
[016-26a]
式從之
唐實録唐貞觀中房𤣥齡等上所撰髙祖太宗實録各
二十卷永徽初史官太尉無忌等修貞觀實録上之顯
慶中許敬宗等撰貞觀二十三年已後至顯慶三年實
録至二十卷添成一百卷髙宗以敬宗所記多非實録/
謂劉仁軌等曰先朝身擐甲胄親履兵鋒削平區宇數/
年之間四海清晏方始歸功上帝臨御下人昨觀國史/
所書多不周悉卿等必須探微索隠原始要終盛業洪/
[016-26b]
勲咸使備至如先朝作威鳳賦意屬阿舅及士亷敬宗/
仍移向尉遲敬徳内又嘗幸温湯教習長圍四合萬隊/
俱前忽然雲霧晝昏部伍錯亂先聖恐枉法者多待其/
既整然後臨觀顧朕曰振旅訓兵國之大事此之錯失/
於法不輕我見必須行法我之不出乃為良也乃移魏/
徵傳稱是徵之諫語此既乖於實録何以垂之後昆哉/
開元中史官劉子元吳兢撰唐睿宗實録二十卷則天
實録三十卷中宗實録二十卷
[016-27a]
韓愈撰順宗實録愈書禁中事切直閹宦不喜訾其非
實在文宗時詔開正摘去元和永貞間事
五代㑹要王溥又采梁開平至顯徳事跡為五代㑹要
三十卷獻之
 
 
 
 
[016-27b]
 
 
 
 
 
 
 
 羣書考索卷十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