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事物紀原 > 事物紀原 卷四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事物紀原卷四      宋 髙承 撰
  經籍藝文部十七
文字
 淮南子曰蒼頡之初作書以辨治百官領理萬事愚
 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逺又曰昔者蒼頡作書而
 天雨粟又曰見鳥跡而知著書吕氏春秋曰蒼頡作
 書注云蒼頡生而知書寫倣鳥跡以造文字黄帝内
[004-1b]
 傳曰帝煞蚩尤因命蒼頡造文字以變質帝王世紀
 曰蒼頡取像鳥跡始作文字李瀚䝉求曰蒼頡黄帝
 史臣觀鳥跡以作文字鬼夜哭龍潛藏晉衛恒曰昔
 在黄帝創制造物有沮誦蒼頡始作書葢觀鳥跡以
 興思世本亦曰沮誦蒼頡造書宋𠂻云皆黄帝史也
 字源曰太昊時始有文字或云篆黄帝變古為文字
 又曰庖犧氏獲景龍作龍書炎帝因嘉禾作穂書蒼
 頡變古文寫鳥跡作鳥跡篆少昊作鸞鳯書取似古
[004-2a]
 文髙陽作科斗書堯因軒轅龜圖作龜書夏后氏作
 形似篆商務光作倒薤篆今曰薤葉周瑞赤雀丹烏
 作鳥書又媒氏作填書今曰勒字書斷曰古文黄帝
 史蒼頡作大篆周宣王史史籀作小篆秦丞相李斯
 作八分秦羽人上谷王次仲作𨽻書秦獄吏下邽程
 邈作飛白漢左中郎將蔡邕作章草漢黄門令史史
 游作行書後漢頴川劉徳升作草書王右軍云其先
 出杜氏名伯度趙壹云興於秦末或云漢時杜伯度
[004-2b]
 屬草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章草韋誕謂之草聖漢興
 有之不知誰作書斷謂如淳之作起草為藁草書葢
 起于此一說李斯又作刻符書雲頭鳥脚斯及趙髙
 俱善之 章帝時曹喜作垂露懸針二體晉王羲之
 作龍爪篆山𦙍作花篆魏鍾繇作正書散𨽻漢蔡邕
 見門吏帛飛自成字故名飛帛劉公嘉話曰飛帛始
 於蔡邕在鴻都學見匠人施堊帚遂剏意焉唐會要
 曰貞觀十八年五月太宗為飛白書作鸞鳯蝶龍等
[004-3a]
 字葢自是始改舊體又李陽氷論篆云秦始皇時王
 次仲作八分蕭子良云漢靈帝時人與秦人同姓名
 鍾繇謂之章程繇善𨽻書始為楷法鶴頭偃波二書
 繇又善八分有隼尾行書亦繇作謂之行押或曰秦
 程邈變篆作隸李瀚云邈字元岑始皇用為獄吏得
 罪雲陽獄中幽囚十年改篆為隸今楷字是也酈道
 元水經曰臨淄有人發古塜棺前隠起為隸字言齊
 太公六代孫胡公之棺唯三字是古餘同今字元則
[004-3b]
 謂證知隸字出於古非始於秦也其餘諸家體法更
 有百餘種各記所作見太平御覽也孟詵錦帶前書
 載周處云小篆秦徐邈造刻符扶風曹喜造籀篆書
 周柱下史所造
圖書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張晏曰庖犧氏將興
 神龍負圖而至帝王世紀曰黄帝游於洛水上見大
 魚煞五牲祭之雨七日夜魚流始得圖書春緯云河
[004-4a]
 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出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
 發孔安國以為河圖八卦是也洛書九疇是也
書契
 尚書序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
 契以代結繩之政帝王世紀曰伏犧氏仰觀象於天
 俯察理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
 諸物於是造書契
五經
[004-4b]
 六英始畫八卦則易之始也又有網罟之歌則詩之
 始也伏犧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墳則書之始也易
 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故謂之周易葢夏曰連山商
 曰歸藏周曰周易故也濟南伏生以其上古之書故
 曰尚書毛公傳詩以名家而鄭康成箋之故曰毛詩
 然則五經或因或作而成於仲尼秦焚六籍班班僅
 存書亡其半詩亡者六篇春秋偶完而禮樂之書無
 復遺文易以卜筮故得全今禮記又雜出於漢儒如
[004-5a]
 月令之出於吕不韋蔡邕王肅則以為周公作漢文
 帝令諸儒博士作王制子思作中庸劉瓛云公孫尼
 子作緇衣而樂記一篇司馬遷以為公孫洪所記著
 以為樂書在八書之一他皆錯雜出自漢世也
四部
 今崇文所録書具經史子集為甲乙丙丁四部者葢
 始於晉李充按晉書李充傳充為著作郎時典籍混
 雜充以類相從分為四部此葢其始也續事始曰魏
[004-5b]
 武置四庫圖書分甲乙丙丁為部目藏之録云普祕
 書監荀朂因魏中經更以四部别之恵懐之亂及李
 充始加刪正荀朂四部之法總以甲乙為次也
巾箱
 南史齊衡陽王鈞嘗親手細書五經部為一卷置巾
 箱中侍讀賀玠曰殿下家有墳素復何細書别藏巾
 箱鈞曰巾箱中檢閱既易且更手寫則永不忘矣諸
 王聞之爭效為巾箱今謂籍之細書小本者為巾箱
[004-6a]
 始於此也
石經
 漢靈帝詔諸儒校定五經鐫石以刋其文命蔡邕等
 書為古篆隸三體立於太學門謂之石經
印板
 筆談曰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道始印五
 經之後典籍皆為板本即唐始為板印矣五代㑹要
 曰後唐長興三年二月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
[004-6b]
 刻九經印板也
八卦
 易繫辭曰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庖犧氏之
 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類萬物之情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犧始畫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叙
 曰伏犧至純厚作易八卦董巴議曰昔伏犧始造八
 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禮緯含文嘉曰伏犧徳合
 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伏犧則而
[004-7a]
 象之始作八卦王子年拾遺記曰伏犧坐於方壇之
 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六十四
 帝王世紀曰炎帝重八卦之數究八八之體為六十
 四卦史記周本紀曰西伯囚羑里葢益易之八卦為
 六十四揚子法言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孔頴達
 周易正義曰重卦之人王弼以為伏犧鄭𤣥以為神
 農孫盛以為夏禹史遷以為文王說卦云昔者聖人
[004-7b]
 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謂伏犧也又繫辭之
 論用蓍云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明用蓍在
 六爻之後非三畫之時太昊始有蓍筮則伏犧重卦
 明矣穎達以謂王弼以伏犧既畫八卦即自重為六
 十四卦為得淮南子亦曰八卦可以識吉凶知禍福
 矣而伏犧為之六十四變不然周官太卜三易二曰
 歸藏杜子春以為黄帝書而其卦六十四安得與周
 同也
[004-8a]
繇爻
 繫辭曰易之興也當商之末世周之盛徳耶當文王
 與紂之事耶司馬遷曰文王囚而演易揚子法言曰
 文王重易六爻漢書揚雄傳曰文王附六爻藝文志
 曰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按升之六四曰王用享
 于岐山謂文王也文王之追王在克商之後明夷之
 六五曰箕子之明夷箕子之囚在觀兵之時二者非
 文王所及也乾鑿度曰垂皇者犧卦道演徳者文通
[004-8b]
 卦驗曰蒼牙通靈昌之盛葢言卦繇辭文王作也春
 秋左氏傳曰韓宣子適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
 徳葢言卦爻辭周公作也易更三聖不言周公頴達
 謂父統子業故也
十翼
 漢書藝文志重易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序
 卦之屬凡十篇孔頴達周易正義曰彖象十翼以為
 孔子所作謂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
[004-9a]
 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也
二禮
 通典曰周公攝政六年致太平述文武之徳制周官
 及儀禮孔子時已不能具秦平天下收儀禮歸之咸
 陽故得不亡也
春秋
 杜預春秋序曰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孟子曰晉謂
 之乗楚謂之檮杌而魯謂之春秋事始據此云起自
[004-9b]
 周公旦尚書序亦曰孔子約史記而修春秋
論語
 孔子沒七十子之儔會集夫子之言以為論語葢其
 書成於曽參有若故其文毎至二子所記多曰曽子
 有子他則皆字也唐柳宗元亦謂成於曽子子思之
 徒宋朝翰林鄭學士獬亦謂論語成於曽子不然曽
 子弟子所記也
孝經
[004-10a]
 史記仲尼弟子傳曰曽參字子輿孔子以為能通孝
 道故授之業作孝經葢孝經以曽子故作也
爾雅
 郭璞爾雅序曰興於中古隆於漢代豹䑕既辨其業
 亦富大抵解詁詩人之㫖或曰周公作以其文考之
 如瑟兮僩兮衛武公之詩也猗嗟名兮齊人刺魯莊
 公也而文皆及之則周公安得述也承謂當是出於
 孔子刪詩書之後爾西京雜記曰郭偉謂爾雅有張
[004-10b]
 仲孝友張仲宣王時人則非周公之制明矣劉子駿
 以問揚子雲曰孔子門徒游夏之儔所記以解詁六
 藝者也劉向以為外戚傳稱史佚教其子以爾雅小
 學又記言孔子教魯哀公學爾雅爾雅之出逺矣舊
 傳學者皆云周公所記也張仲孝友之類後人所足
 耳
御製
 家語舜作南風之詩此則御製之始也
[004-11a]

 文心雕龍曰鬻熊作書題曰鬻子盖周初人此名子
 之始也

 吕氏春秋曰蒼頡造史帝王世紀曰黄帝時造史蒼
 頡始作文字史官之作葢自此始記其言行䇿而藏
 之則史之原起於黄帝
實録
[004-11b]
 三代之王有左右史記其言動漢武有禁中起居明
 帝有起居注而無名實録者唐藝文志所載實録自
 周興嗣梁皇帝實録為始則其事自兹以為始也
著書
 史記太史公自叙曰昔西伯拘於羑里演周易則著
 書之始也
類事
 證古類事其始本出於梁沈約之徒屬辭比事徃徃
[004-12a]
 成編故唐白居易傚之為六帖
山海經
 其文所記皆山川草木鳥獸之竒疑禹治水所過所
 見而識之莊子所謂齊諧者志怪也禹知而名之益
 見而記之當是此也其書盛行於漢氏自劉向辨貳
 負之屍始也
音韻
 筆談曰音韻之學自沈約為四聲及天竺梵學入中
[004-12b]
 國其學漸宻也
切字
 又曰切字本出於西域漢人訓字正曰讀如某字未
 用反切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如不可為叵如
 是為爾而巳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似西國二合音蓋
 切字之原也如耎字從而犬亦切音殆與聲俱生莫
 知從來也
切韻
[004-13a]
 陸法言切韻序曰隋開皇初劉臻等八人論法言論
 及音韻法言記之後取諸家字書所記定為切韻五
 巻其書成於仁夀元年唐天寳十三載孫愐増修目
 曰唐韻
押韻
 張孟押韻後序曰押韻肇自顔魯公迄于聖宋蓋孟
 在天聖中准宋韻重編集也
玉篇
[004-13b]
 梁大周九年三月顧野王撰也唐上元元年甲戍九
 月孫强又増加字云

 樂書曰伏羲之樂曰立基神農之樂曰下謀夫樂必
 有章樂章之謂詩始於太昊之世
五言
 李翰䝉求曰李陵初詩始變其體作五言格也其始
 亦本於詩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榖之類六帖曰谷
[004-14a]
 永始作六言亦詩公尸來燕來寧之類也
七言
 劉義慶世說曰王子猷詣謝公云詩何七言子猷曰
 昻昻若千里之駒泛泛若水中之鳬此語出離騷東
 方朔傳曰漢武在柏梁䑓上使羣臣作七言七言之
 作始起於此也
律格
 本事詩載李白謌詩云梁陳以來艷藻斯極沈休文
[004-14b]
 又尚以聲律唐宋之問傳曰建安江左詩律屢變至
 沈約庾信以音律相婉附屬對精宻及之問沈佺期
 又囘忌聲病約句凖篇則律格之始原於約信而成
 於沈宋也
聨句
 自漢武為柏梁詩使羣臣作七言始有聯句體梁何
 遜集多有其格唐文士為之者亦衆凡聯一句或二
 句亦有對一句出一句者五子之歌有其一其二之
[004-15a]
 文則又聨句之體也其事見于夏書五子之歌始於
 漢武柏梁之作而成于何遜也
唱和
 帝舜與臯陶乃賡載歌則唱和之初也亦本於詩之
 籜兮倡予和女之義其事新見於齊梁時顔延年謝
 元暉始之也
次韻
 顔延年謝元暉作詩相倡和皆不次韻至唐元稹作
[004-15b]
 春深二十首並用家花車斜四字為韻白居易劉禹
 錫和之亦用其韻及令狐楚和詩多次其韻宋朝真
 宗時楊内翰億謂次韻于此也見談苑

 詩序六義次二曰賦當謂直陳其事爾左傳言鄭莊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於後荀卿宋玉之徒演為别體
 因謂之賦故昔人謂賦者古詩之流以荀宋為始漢
 書曰不歌而頌曰賦釋名曰敷布其義曰賦
[004-16a]

 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目為論語葢羣論立
 名始於兹矣莊周之書有嘗試論之荀卿有正論賈
 誼有過秦論論以荀賈為始

 事始云起自漢武帝䇿董仲舒始以其文曰興自朕
 躬故也按前漢書有錯賢良䇿盖文帝䇿之曰興
 自朕躬則䇿始於漢文帝之䇿錯也
[004-16b]

 管子曰軒轅有明堂之議此盖疑為議之始也

 文心雕龍昔虞舜重贊及益贊于禹伊陟贊于巫咸並
 揚言以明事嗟嘆以助辭故漢置鴻臚唱拜為贊如
 相如之贊荆軻班固之褒貶以讚皆取益贊于禹之
 義要之自司馬相如贊荆軻始

[004-17a]
 詩序六義其六曰頌盖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其成
 功告于神明者也詩有商周魯三頌文心雕龍昔帝俈
 之世咸黒為頌以歌九招則頌起于帝俈也

 文心雕龍曰軒轅輿凡以弼不逮即為箴又曰斯文之興
 盛於三代夏商二箴餘句尚存及周辛甲百官箴闕
 虞人之箴體義備焉
連珠
[004-17b]
 傅𤣥曰連珠興於漢章帝班固賈逵傅毅皆受詔作
 之體則假喻達㫖賢者㣲悟欲使歴歴如貫珠易覩
 而可恱故曰連珠梁沈約云連珠之作始自揚子雲
 歐陽詢作藝文類中亦有揚雄連珠則為斯文之興
 不自漢章明矣
  官爵封建部十八

 公侯伯子男謂之爵唐虞輯五瑞修五玉是五等自
[004-18a]
 堯舜始也禮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五等或謂黄帝
 立五等也
封建
 沿革曰黄帝分州畫野得百里之國萬區唐虞列為
 五等此封建之始也帝王世紀曰炎帝之世有諸侯
 夙沙氏史記曰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則炎帝時已
 有諸侯至黄帝始大封也陸士衡五等諸侯論略曰
 五等之制始於黄唐謂黄帝唐堯也
[004-18b]
實封
 通典曰唐封公侯無國土其加實封者則食其所封
 之户分食諸郡以租庸調給沿革曰魏黄初間爵自
 關内侯不食邑但虚封而已故唐因之加實封宋朝
 會要曰唐制食實封者户給縑帛每賜爵逓加一級
 唐末及五代始有特加邑户而罷實封之給今位為
 虚名也
户封
[004-19a]
 晉書地理志曰古者有分土無分民若乃以户口為
 差降略封疆之逺近所謂分民自漢始也盖漢艾亡
 秦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户則封國之以户漢
 其始也
諸侯
 帝王世紀曰女媧未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
 伯而不王炎帝世乃有諸侯夙沙氏叛炎帝修徳夙
 沙之民自攻其君則建侯分土自炎帝始也
[004-19b]
諸王
 古者天子稱王周失其道春秋之時吳楚之君始僭
 稱之楚世家曰周夷王時楚熊渠曰我蠻夷也乃立
 長子康為句亶王紅為鄂王執疵為越章王厲王暴
 虐復去之至於熊通始僭號是為楚武王此諸侯號
 王之始也七雄爭强亦各稱之秦至恵王始稱之四
 年齊魏為王十三年韓亦為王秦并天下號皇帝除
 王之名漢滅楚始謂之諸侯王盖諸侯封王自楚漢
[004-20a]
 之際也
郡王
 事始云後魏始封功臣為郡王以為王封郡之始按
 晉書宗室傳太康九年益封子邁為隋郡王則其事
 自晉始矣然庶姓功臣之封而稱某郡王當自元魏
 始也
國公
 事始曰隋文帝始封功臣為國公
[004-20b]
郡公
 後漢光武建武十三年以土無二王爵不過公於是
 以太原王章為齊公魯王興為魯公功臣悉為公晉
 始曰開國郡公也
開國
 由三代至漢魏諸侯無以國為號第曰某侯耳晉令
 始有開國之稱故五等皆郡縣開國陳亦有開國郡
 公縣侯伯子男侯已降無郡封田唐迄今因而不改
[004-21a]
 盖開國之號自晉始也

 崔實政論曰太昊之世設九庖之官後有龍瑞則以
 龍紀官左傳郯子之論是也盖設官之初原於伏羲
 氏也至唐虞建官惟百故歴代稱百官焉
守官
 漢有守令守郡尉以秩未當得而越授之故曰守猶
 今權也則官之有守自漢始也宋朝神宗改官制始
[004-21b]
 正其名故有行試守三等通典曰試未正命也階髙
 官卑稱行階卑官髙稱守
試官
 職林曰唐武后天授二年凡舉人無賢不肖咸加擢
 拜大置試官則官之有試自唐始也謂之試取尚書
 明試以功之意唐會要曰天授二年二月十五日十
 道使舉人王山輝並授試官試官自此始也又曰檢
 校試官皆神龍已後有之
[004-22a]
檢校
 唐書髙祖紀武徳六年四月癸酉楊恭仁檢校梁州
 諸軍事疑檢校之官自此始也至太宗紀貞觀中又
 有杜淹檢校吏部尚書杜如晦檢校侍中唐會要曰
 檢校官神龍後有之非也譚賔録曰唐陳少游檢校
 職方員外郎充廻紇使云郎官之有檢校自此始也
知判
 職林曰唐中宗神龍二年既置員外官同正員又有
[004-22b]
 檢校試攝知判等官知者云知某官判者云判某官
 宋朝皆循用之府寺監省州縣城寨各以官知判盖
 自唐中宗始也
流内
 通典曰隋制九品自太師始焉謂之流内流内之目
 自此始也
流外
 又曰凡府寺胥吏守局既乆積月累勞故得齒於下
[004-23a]
 品文中子曰吏而登位非古也推此疑周隋之制唐
 有流外勲品自諸録事及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
 自兹始也
功臣
 筆談曰賜功臣號始於唐徳宗奉天之役自後藩鎮
 下至從軍資深者例賜之本朝唯以賜將相熈寧中
 因上尊號上不允曰正如卿等功臣何補名實時吳
 充為相請止從之自是罷不賜按今宿衛諸班直自
[004-23b]
 押班而下各有兩字功臣則宋朝不獨以賜將相也
 會要曰興國元年正月一日赦文諸軍諸使諸道應
 奉天及進收京城將士等並賜名奉天定難功臣唐
 兵志曰徳宗幸梁神䇿兵有勞皆號興元元年從奉
 天定難功臣又曰代宗即位以射生軍清難賜名寳
 應功臣此盖其始矣筆談誤也
勲品
 沿革曰勲品自齊梁有之今柱國而下是也周禮王
[004-24a]
 功曰勲盖取諸此舊唐書百官志曰勲官出於周齊
 交戰之際本以酬戰士其後漸及朝流也
品秩
 自太昊以龍紀官唐虞建官惟百未分品秩周官以
 九儀正邦國自一命至九命漢自中二千石至二百
 石皆有北魏文帝延康元年陳羣立九品官人之法
 後魏文有從品孝武自四品已下毎品為階北齊九
 品各分正從則品秩之原啟於魏陳羣也
[004-24b]
世廕
 尚書大禹謨臯陶稱舜之徳曰賞延于世則世廕之
 始盖起於有虞氏也
章服
 唐車服志曰髙祖初入長安罷隋竹使符班銀菟符
 後改銅魚貴賤應召命隨身盛以袋三品已上飾以
 金五品已上飾以銀開元時中書令張嘉正奏致仕
 官佩魚終身自是賞緋紫者必以魚謂之章服
[004-25a]
服色
 隋禮儀志曰大業元年煬帝詔牛洪宇文愷等創造
 章服差等五品已上通着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緋緑
 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二儀實録
 曰隋煬帝詔牛洪等衣冠皆有等差三四品通著紫
 五品朱六品已下緑官吏青庶人白商皂服色之分
 疑自此始而唐書馬周傳云品官舊止黄紫周於是
 建白三品服紫四五品朱六七品緑八九品青則又
[004-25b]
 其别為自馬周始矣筆談曰中國衣冠自北齊全用
 胡服窄袖緋緑此盖其始也
堂除
 續事始曰舊制内外皆吏部授自隋以來五品以上
 官中書門下訪擇聞奏然後下制肅宗復令中書以
 功除官今謂堂除也
考績
 起於虞舜三載考績之文故今官以考定勞一嵗為
[004-26a]
 考四考而遷謂磨勘也
循資
 唐選舉志開元十八年裴光庭始作循資格而賢愚
 一槩必與格合乃得銓授限年躡級不得踰越于今
 以為制也
致仕
 尚書咸有一徳曰伊尹既復政厥辟告歸疏云告老
 致政事于君此臣下致仕之初也至周乃有大夫七
[004-26b]
 十致仕之禮其事自伊尹始
折俸
 宋朝會要曰唐貞元四年定百官月俸僖昭之亂國
 用窄缺天祐中止給其半後唐同光初孔謙以軍儲
 不充百官俸錢數多而折之非實請减半數而支實
 錢是後所支半實俸復從虚折宋朝約後唐所定其
 非兼職者皆一分實錢二分折支景徳罷兵之後始
 詔俸當給他物者京師毎一千給實錢六百在外四
[004-27a]
 百則今折俸之始也祥符五年十一月詔又定加文
 武官月俸
  勲階寄禄部十九
開府
 漢文帝元年用宋昌為衛將軍位亞三司後漢章帝
 建初三年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自此
 始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
 同之號自此始也魏黄權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
[004-27b]
 司盖漢制唯三公開府至魏以餘官其儀同三公故
 以為號由此歴代以名官唐武徳七年以為散官
特進
 漢氏諸侯有功徳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進在
 三公下隋文帝以為散官
金紫
 魏晉以來有左右光禄及光禄大夫皆銀印青綬重
 者詔加金章紫綬因稱金紫光禄大夫後周以為散
[004-28a]
 官
銀青
 漢有光禄大夫皆銀印青綬魏晉之代亦有金紫之
 别故號銀青光禄大夫後周時為散官
光禄
 秦置光禄勲屬官有中大夫漢武太初元年更名光
 禄大夫歴代不改後周始以為散官
正議
[004-28b]
 隋置正議大夫為散官取秦大夫掌議論之義宋朝
 㑹要曰太平興國元年詔改為正奉神宗正官名復
 曰正議
通議
 亦隋所置散官其命名之義同正議宋朝太宗太平
 興國元年始詔改為通奉神宗復曰通議
太中
 秦官也掌議論而劉向說苑有晉太中屠餘見晉平
[004-29a]
 公之驕則晉亦有其官矣當是晚周列國之官秦以
 太中為大夫也
中大
 中大夫亦秦置為光禄勲屬官前漢文紀後元五年
 有中大夫令免漢書載趙中大夫白公引涇為渠
中散
 王莽所置官也或云漢有中散大夫
朝議
[004-29b]
 隋置散官取諸大夫以上得奉朝議以為名
朝請
 通典曰漢竇嬰為朝請竇太后憎嬰門籍不得入朝
 請此其始也漢律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請又曰
 奉朝請無員本不為官漢東京罷省三公外戚皇室
 諸侯多奉朝請奉朝請者奉朝會請召而已隋開皇
 中罷奉朝請置朝請大夫為散官取漢公卿年髙徳
 重者以列侯奉朝請之義也
[004-30a]
朝散
 亦隋所置為散官也
朝奉
 宋朝會要曰太平興國元年詔改唐朝議大夫為朝
 奉大夫
朝請郎
 通典曰朝請郎亦隋官盖採晉宋齊梁奉朝請之名
 也
[004-30b]
朝散郎
 亦隋散官也
朝奉郎
 宋朝太平興國初改唐朝議郎為朝奉郎
承議
 通典曰隋所置舊唐書百官志曰唐武徳七年改隋
 文騎尉為承議郎
奉議
[004-31a]
 隋散官有通議郎舊唐書志曰貞觀十一年定令唯
 改通議郎為奉議郎通典作奉議郎神宗正官制亦
 曰奉議
通直
 通典曰隋所置盖採晉宋以來諸官皆有通直之名
 官品髙下通為宿直也舊唐志曰武徳七年改隋屯
 騎尉為通直郎
宣徳
[004-31b]
 亦隋置散官也
宣義
 唐改隋游騎尉為宣義郎取梁宣義將軍之名
承事
 漢昭帝時任官為丞相徴事捕斬上官桀注云徴事
 丞相屬官隋置徴事郎盖取諸此宋朝避仁宗嫌名
 改曰承事宋朝會要曰乾興元年詔改也
承奉
[004-32a]
 隋文帝置唐因之宋朝元豐新制改太常寺太祝奉
 禮郎為承奉郎
承務
 唐置因隋尚書省二十四司承務郎之名也古二十
 五階宋朝元豐中神宗改正官制所定以為寄禄格
 元祐初各分左右紹聖二年復舊也
二柱國
 楚寵官也懐王使柱國昭陽攻齊陳軫問曰楚國何
[004-32b]
 貴昭陽曰上柱國是也後魏孝莊始立柱國大將軍後將
 軍官廢有上柱國後周建徳四年又增置上柱國大將軍
 隋置上柱國柱國以酬勲勞實不理事故唐以為勲官
二䕶軍
 秦有䕶軍都尉漢以陳平為䕶軍中尉盡統諸將歴
 代為將領之任舊唐書志曰武徳七年定令改秦齊
 王下統軍為䕶軍副為副䕶軍盖未為勲官也又有
 上大將軍大將軍貞觀十一年改上大將軍為上䕶
[004-33a]
 軍大將軍為䕶軍也按漢百官表䕶軍都尉哀帝更
 為司冦平帝元始元年更為䕶軍也
二輕車
 漢武帝初置輕車將軍始以公孫賀為之又有輕車
 校尉唐採其名置上輕車都尉及輕車都尉舊唐志
 曰武徳七年改上開府儀同三司為上輕車都尉開
 府儀同三司為輕車都尉
二騎
[004-33b]
 漢武帝元鼎二年置騎都尉初以李陵為之唐採故
 事置上騎都尉與騎都尉舊唐志曰武徳定令改隋
 儀同三司曰騎都尉
四尉
 謂驍飛雲武四騎尉也並隋置為文散官舊唐書百
 官志曰武徳定令改隋上大都督為驍騎尉大都督
 為飛騎尉師都督為雲騎尉都督為武騎尉也右十
 二轉唐以為勲官宋朝因之
[004-34a]
  師保輔相部二十
三師
 尚書周官曰乃立太師太傅太保兹惟三公晉以為
 上公後魏始號三師
太師
 虞官商時箕子為之漢官儀曰紂時胥餘為之或云
 胥餘箕子字也書㣲子作誥父師少師是也史記曰
 周成王為太子以太公望為太師續事始曰史記周
[004-34b]
 文王得吕尚于磻溪以為師謂之太師
太傅
 周官或曰古官通典曰成王時畢公為之大戴禮曰
 周公始為之
太保
 虞官杜佑云商太甲時伊尹為之文王世子曰虞有
 師保是也
三公
[004-35a]
 周始有三公坐而論道後漢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
 三公或曰在莽時
太尉
 秦官河圗録運法曰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觀鳯凰應
 劭以為周官皆非也按禮記月令曰孟夏太尉贊儁
 傑月令本出于吕不韋不韋秦相故知其秦官耳漢
 百官表曰太尉秦官掌武事者
司徒
[004-35b]
 古官也管子曰黄帝得祝融南方使為司徒少昊以
 祝鳩氏為司徒舜之命契曰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
 寛
司空
 亦古官管子曰黄帝得奢龍辨于東方使為士師即
 司空也少昊鳲鳩氏為司空舜典曰伯禹作司空
三台
 傅子曰黄帝以風后配上台后土配中台五聖配下
[004-36a]
 台故後世由此以三公為三台
將相
 軒轅本紀曰帝舉風后為相力牧為將此盖將相之
 始也管子曰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虞舜舉元愷而
 謂之十六相
重事
 唐會要曰神龍元年五月制盧欽望加平章軍國重
 事是也景雲三年七月詔竇懐正軍國重事宜共平
[004-36b]
 章又大和四年六月制以裴度為司徒平章軍國重
 事是時度勲望髙以上相印又惜之故有此詔唐
 書裴度傳曰文宗大和四年加度司徒平章軍國重
 事則是此名自唐中宗命盧欽望始也宋朝元祐初
 今上新即位以文潞公始為之用前志也
平章
 唐有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任盖行丞相事之
 類漢韓安國為御史大夫行丞相事後漢周澤行司
[004-37a]
 徒事是也唐百官志曰李靖以辭位詔三兩日一
 至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名官自此始也會要曰貞觀
 八年十一月也又貞觀十七年六月髙士亷同中書
 門下平章政事髙宗永淳元年四月郭待舉等並同
 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上謂參知政事崔知
 温曰待舉歴任尚淺且令預聞政事未可與卿同受
 名稱自此四品已下知政事者以平章事為名唐志
 以為永淳元年也
[004-37b]
參政
 唐宰相有參知政事宋朝以為執政官唐會要曰武
 徳元年六月裴寂知政事貞觀元年九月杜淹參議
 朝政三年二月魏徴參預朝政十三年劉洎始為參
 知政事唐太宗本紀云十一月戊辰也盖其命官自
 劉洎始云宋朝會要曰乾徳二年四月以薛居正吕
 餘慶參知政事先是已命趙普為相將用居正等為
 副太祖召陶榖問下丞相一等有何官對曰唐有參
[004-38a]
 知政事故以命之盖帝意未欲令居正等名位與普
 齊也錢若水曰按唐故事劉洎為參知政事宰相任
 也髙宗用郭待舉謂崔知温曰待舉歴任尚淺未可
 與卿等同名稱遂令同平章事以此言之平章事亞
 叅知政事矣榖不能逺引漢御史大夫亞丞相故事
 失之也神宗元豐中行官制除之
左右相
 通典曰成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伊尹號阿
[004-38b]
 衡仲虺為左相是也又武丁得傅說爰立作相王置諸
 其左右書亦稱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
 故秦悼武王置左右相漢髙后亦置二相自此以後
 多非尋常人臣之職唐龍朔元年改侍中為左相中
 書令為右相武后又改尚書僕射為文昌左右相開
 元元年又為左右丞相天寳元年復為僕射又以侍
 中中書令為左右相至徳初復舊故今亦以左右丞
 相呼二揆者此其始矣
[004-39a]
宰相
 昔周公位冡宰正百工以相成王故有宰相之稱其
 事自秦漢始陳平言宰相上佐天子是也通典曰春
 秋之義尊上公謂之宰言海内無不統也漢亦謂上
 相陸賈謂陳平曰足下位為上相是也
丞相
 史記秦本紀悼武王二年初置丞相盖三代三公之
 任也今得中令僕射皆其職爾故今亦以為稱應劭
[004-39b]
 曰丞者承也相助也商鞅書定分篇云秦孝公問法
 令于鞅鞅有丞相置一法官之語則為具名也已見
 于孝公時非悼武王始特置之也大抵秦所建官云
相國
 亦秦置官始皇帝立尊吕不韋為相國漢初蕭何亦
 為之今人以呼宰輔也
使相
 唐睿宗景雲元年始置節度使首以賀拔延嗣領河
[004-40a]
 西至開元中朔方節度牛仙客同中書門下三品節
 度如故此盖使相之始也肅宗時郭元振李光弼號
 使相也
相銜
 唐百官志叙曰永淳元年郭待舉岑長倩同平章事
 始亦入銜後循之以為故事
當筆
 通典曰肅宗至徳二年三月宰相分直政事筆人知
[004-40b]
 十日徳宗貞元五年五月八月又分日一人執筆迄
 今為故事曰當筆
中堂
 唐制宰相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永淳中中
 書令裴炎移在中書省開元十一年張說奏改曰中
 書門下宋朝行官制除其名也
監國史
 唐百官志曰貞觀以後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
[004-41a]
 事也
樞宻
 西晉泰始中王景文為中書令兼管内樞宻此其名
 之始也君臣政要曰唐代宗永泰中勅中官董廷秀
 管樞宻因置内樞宻使後唐荘宗始用郭崇韜分中
 書兵房置樞宻院與宰相分秉朝政自此始用士人
 凡文事出中書武事出樞宻謂之二府宋朝會要曰
 開寳九年二月以曹彬為樞宻使領忠武軍節度樞
[004-41b]
 宻帶節度自此始也太平興國六年九月以石熈載
 為户部尚書充樞宻使文資正官充使自此始也
樞相
 宋朝會要曰唐以中官為樞宻使後唐始有帶相印
 者則樞相之始自後唐也又至道三年八月以曹彬
 為兼侍中充使大中祥符五年九月以吏部尚書王
 欽若户部尚書陳堯叟並守本官同平章事充使儒
 臣為樞宻而兼使相自欽若始也
[004-42a]
知樞
 宋朝會要曰周顯徳六年宰相范質王溥並叅知樞
 宻院事又淳化二年九月以副使宣徽北院使張士
 遜知樞宻院事知院之名自此始也
樞副
 五代會要曰梁開平元年五月改樞宻院為崇政院
 始命敬翔為院使仍置判官一人自後不置判官置
 副使一人後唐同光元年十月依舊為樞宻亦為樞
[004-42b]
 宻副使宋朝會要曰建隆元年八月以趙普為樞宻
 副使周末闕副使至是始置
同知樞
 宋朝會要曰淳化二年九月樞宻使王顯出鎮以副
 使温仲舒冦凖同知院事同知之名自此始也神宗
 元豐中正官名不置使但以寄禄官一人知院事一
 人同知為副而已
簽樞
[004-43a]
 又宋朝會要曰太平興國四年正月以石熈載為樞
 宻直學士簽著樞宻院事簽書之名自此始也治平
 中避英宗嫌名改曰簽書
宣徽
 唐書裴度傳有宣徽五坊小使則宣徽官名已見于
 元和之時矣唐末洎五代又有南北兩院使晉天福
 四年以樞宻副使張從恩為宣徽使權罷樞宻故也
 盖唐官云宋朝會要曰唐置宣徽南北院使有副使
[004-43b]
 後唐省副使開寳九年以潘美依前山南東道節度
 充宣徽北院使節度之領宣徽自兹始也按北史后
 妃傳叙北齊文宣河清中下嬪有宣徽為婦官之名
 也
  法從清望部
大學士
 唐書李泌加集賢殿大學士泌言學士加大始中宗
 時張說為之按說傳𤣥宗欲授說大學士辭曰學士
[004-44a]
 本無大稱中宗崇寵大臣乃有之唐百官志曰景龍
 二年置也盖其名自中宗時始今惟觀文資政端明
 有之
學士
 漢孔安國序尚書言秦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
 散盖以斥承學之士爾晉陶淵明集有學士祖企謝
 景夷而晉志不言其官然前亦未聞南史宋謝超宗
 傳曰齊受禪髙帝令撰郊廟歌有總明學士劉融等
[004-44b]
 陳有徳教殿學士北齊有文林舘學士後周亦有麟
 趾殿學士當是其稱始自漢晉而命官起于宋齊也
 唐初有東宫王府等學士齊王元吉亦有文學館學
 士此後集賢昭文崇賢翰林等雜置不一迄宋朝皆
 為侍從之臣貞觀初開文學館以房𤣥齡等十八人
 為學士
直學士
 職林曰唐憲宗朝裴垍奏集賢御書院請五品已上
[004-45a]
 為學士六品已下為直學士非登朝者為校理按唐
 書百官志儀鳯中𢎞文置詳正學士又曰武徳後五
 品已上曰學士六品已上曰直學士然則唐祖有國
 之初始有此官
觀文
 歐公歸田録曰唐至五代相承有文明殿大學士為
 宰相兼職又有學士為諸學士之首後以文明真宗
 謚也更曰紫宸議者又以紫宸非人臣宜稱遂更曰
[004-45b]
 觀文
資政
 又曰王欽若罷㕘政真宗特置資政殿學士以寵之
 時冦凖在中書定其官在翰林下欽若訴于上曰臣
 自學士拜㕘政今無罪而罷班反在下是貶也帝為
 特置大學士班在翰林之上宋朝㑹要曰景徳二年
 四月以㕘政王欽若為資政殿學士先是欽若求罷
 繼以面請故特置是職十二月又以為大學士
[004-46a]
翰林
 唐太宗時名儒時時召以草制待詔常于北門候進
 止號北門學士明皇改曰翰林待詔已而改為供奉
 開元二十六年乃為翰林學士此盖其始也職林云
 至徳後天子召集賢學士于禁中草書詔因在翰林
 待進止遂以為名
承㫖
 職林曰至徳以後翰林置學士六人内年深徳重者
[004-46b]
 一人為承㫖所以獨承宻命故也此疑承㫖之始也
 而唐百官志曰元和中翰林學士以院長一人别承
 勅㫖或宻受顧命為學士承㫖職林又謂徳宗貞元
 已後承㫖多至宰相疑唐志為誤
内翰
 唐百官志曰開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别
 置學士院其後選用益重號為内相又陸䞇傳䞇入
 翰林雖外有宰相主大議而䞇常居中㕘裁可否時
[004-47a]
 號内相則是其稱自陸䞇始也由此今亦呼翰林學
 士為内相亦曰内翰
勅設
 筆談曰京師百官上日惟翰林學士勅設用樂雖宰
 相無此禮優伶並開封府㸃集陳繹除學士時繹知
 府遂不用女優學士院勅設之不用女優自繹始也
 其事在熈寧中
端明
[004-47b]
 職林曰五代唐明宗初置端明殿學士如三館之例
 初入洛謂安重誨曰先帝時馮道何在曰近除翰林
 學士帝曰此人朕素諳委俄拜端明宋朝會要曰後
 唐明宗不知書每四方章奏令安重誨讀之多不曉
 文義宰相孔循獻議置端明殿學士二員在翰林之
 上以馮道為之太平興國中縁殿名改文明仁宗明
 道初改承明殿為端明殿明年置端明殿學士又云
 明道二年八月詔特置端明殿學士始以宋綬充之
[004-48a]
 也
二侍
 通典曰開元中馬懐素等侍讀禁中十三年集賢院
 置侍讀學士其後康子元為侍講學士宋朝真宗始
 置此二職文翰林盖自楊徽之邢昺始也宋朝會要
 曰咸平二年七月以楊徽之夏侯嶠並為翰林侍讀
 學士邢昺為翰林侍講學士景徳四年八月以翰林
 侍講學士邢昺知曹州此又侍講學士之外使自昺
[004-48b]
 始也天禧二年十二月以㕘政張知白為翰林侍讀
 學士知天雄軍此又侍讀之外使自知白始也唐宋
 申鍚敬宗寳厯二年充翰林侍講學士文宗時鄭覃
 亦為之
龍圖
 宋朝會要曰大中祥符三年七月以杜鎬充龍圖閣
 學士在樞直之下此其置官之始也又曰六年九月
 詔龍圖閣學士直學士結銜在本官之上初杜鎬之
[004-49a]
 為是職職在官下至是陳堯咨上言故更之此結銜
 在上之始也
小龍
 又曰景徳四年八月以待制杜鎬為龍圖閣直學士
 詔班在樞直之下少退待制在知誥之下並赴内殿
 起居由此為内制此其始也
待制
 唐永徽五年十二月五日詔許敬宗每日待制于武
[004-49b]
 徳殿此始有待制之名永泰元年三月一日勅裴冕
 等並集賢待制此始有待制之所然則盖唐設官也
龍制
 宋朝會要曰景徳元年十月以杜鎬戚綸充龍圖閣
 待制此其命官之初也或作咸平四年
直龍
 又曰大中祥符九年十月以馮元為太子中允直龍
 圖閣直閣之始也
[004-50a]
天制
 又曰天聖八年十月詔特置天章閣待制始用范諷
 為之龍圖天章寳文皆置學士直學士而天章學士
 罕以命人訖仁宗世纔王贄一人而已自後無聞也
天章侍講
 又曰景祐四年三月詔以賈昌朝等為天章閣侍講
 比直龍圖閣此盖設官之初也
寳文
[004-50b]
 英宗治平初以寳文閣藏仁宗御書御製即置寳文
 閣學士直學士及待制之官盖始用邵必為學士也
樞直
 職林曰五代朱梁太祖開平二年改樞宻院為崇政
 院始置直學士後唐復為樞宻院亦曰樞宻院學士
 宋朝會要曰後唐同光中置樞宻直學士同光盖莊
 宗時年號也盖朱梁崇政院判官之職也
制誥
[004-51a]
 唐百官志曰中書舍人六人以久次者一人為閣老
 判本省雜事一人知制誥領進書開元初以他官掌
 詔勅册命謂之知制誥宣宗時選用尚書郎盖先是
 率用前行正郎宋朝自司諫正言以上㕘用之官制
 改其事歸中書舍人又宋朝會要曰雍熈四年以知
 制誥范杲知京兆府以知制誥領外藩自杲始也續
 事始曰開元元年蘇頲王琚為紫㣲侍郎知制誥自
 後以他官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皆稱制誥
[004-51b]
直學士院
 宋朝會要曰開寳元年中書李昉知制誥盧多遜並
 直學士院盖其始也又作二年十一月
直舍人院
 又曰開寳九年十一月以張洎王克正直舍人院此
 其置職之始也
集賢學士
 唐𤣥宗開元五年始置修書院于集仙殿即置學士
[004-52a]
 員後改集賢亦曰集賢學士通典曰開元五年十一
 月于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令馬懐素禇无量總其
 事于麗正殿安置為修書使十六年宴張說等于集
 仙殿改殿名集賢改修書使為集賢殿書院學士宋
 朝曰集賢院學士
修國史
 唐㑹要曰自貞觀中始置史館而著作罷史任至顯
 慶四年三月始詔劉仁軌等修史長安二年劉允濟
[004-52b]
 又稱修國史天祐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勅史館修撰
 張䇿職名稍卑不稱内庭宻重宜稱兼修國史盖太
 宗始置館雖有修史之官尚未以修國史為名也髙
 宗乃以命仁軌等云鄴城舊事曰北齊神武時魏收
 自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修國史
修撰
 唐明皇開元八年始置修撰于集賢殿天寳後他官
 兼史職者亦曰史館修撰吳處厚青箱雜記曰太平
[004-53a]
 興國中趙鄰幾等直史館掌修撰楊文舉為史館編
 修是時修撰未列于職至道中始以李若拙為史館
 修撰也
侍講
 後漢張酺顯宗時數請于御前每侍講有救正之辭
 帝常言酺侍講屢諫正及他𫝊徃徃有侍講禁内之
 文名盖起于此也
侍讀
[004-53b]
 唐明皇開元三年七月勅每讀史籍中有闕宜選耆
 儒博碩一人每日侍讀故馬懐素禇元量更日入直
 此侍讀之始也
直史館
 唐會要曰正觀三年閠十二月移史館于門下省其
 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領或品卑而有才者亦直焉此
 直史館之始也
直昭文
[004-54a]
 宋朝會要曰淳化元年八月二十五日以吕誨之等
 直昭文闕/
    職也談苑曰淳化中復置直史館疑唐有是
 職也
直集賢
 唐明皇開元十二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院増置
 校理及直院宋朝會要曰淳化元年八月二十六日
 以和濛直集賢院集賢舊無直院惟江南李氏嘗以
[004-54b]
 朝士任之至是始置從新置也談苑曰淳化中始置
直秘閣
 宋朝會要曰端拱元年五月詔就崇文院中堂建秘
 閣是月以宋泌直秘閣此蓋置官之始也
校理
 唐開元十二年増置集賢校理宋朝太宗端拱元年
 建秘閣即以杜鎬為秘閣校理此立官之始也青箱
 雜記曰端拱初以李宗諤為集賢校理則本朝集賢
[004-55a]
 校理自宗諤始也
說書
 宋朝會要曰景祐元年二月詔以賈昌朝等為崇政
 殿說書明道元年翰林侍講孫奭年老乞外郡上問
 誰可代充講官奭舉昌朝等至時始特置此職四年
 改為天章閣侍講慶厯二年以趙師民預講復為崇
 政殿說書
稱謂
[004-55b]
 筆談曰集賢院記云開元故事校書官許稱學士今
 三館貼職皆稱學士循唐典也宋朝神宗行官制秘
 書省官亦以學士為稱謂也
駙馬
 駙馬都尉漢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駙馬駙馬非正
 駕車者皆為副馬又曰駙近也也通典袁樞議曰
 駙馬都尉置由漢武帝以假功臣戚屬齊職儀曰凡
 尚公主必拜駙馬都尉者自魏晉已來因為襜帷蓋
[004-56a]
 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輕若不加等級寧可合卺所以
 假之皇女也漢制以列侯尚公主而魏何晏始以主
 壻拜故後代循用為常制蓋自晏為始也唐韻曰晉
 尚公主者並加之也
 
 
 
 
[004-56b]
 
 
 
 
 
 
 
 事物紀原卷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