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隱居通義 > 隱居通議 卷一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隱居通議卷一
             元 劉壎 撰
 理學一
  儒者職分
儒者職分不在於作文而在於講學講學不在於章句
而在於窮理窮理不在於外求而在於存心
  道統遺論
[001-1b]
自孟子推明道統見於七篇之末章其後韓文公作原
道伊川公序明道皆承其意推明之而皆不能無遺論
孟子説見知聞知而武王周公不得與於太公望散宜
生之列昌黎論𫝊道而曽子子思不得續孔子之脈伊
川則又謂孟子之後一人而已千四百年間漢董生唐
韓子以至宋周子俱不與焉非遺論歟當考
  古人自少力學
一日几間見南豐先生文閲視其上歐陽公書乃慶厯
[001-2a]
元年也時年二十三耳其書有曰明聖人之心於百世
之上明聖人之心於百世之下又曰嘗自謂於聖人之
道有絲髪之見焉周㳺當世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
徒嗜皮膚随波流搴枝葉而已又曰茍得望執事之門
而入則聖人之堂奥室家自知可以少分萬一於其間
也執事將推仁義之道横天地貫古今則宜取竒偉閎
通之士使趨理不避榮辱利害以共争先王之教於衰
滅之中謂執事無意焉某不信也觀先生之志如此是
[001-2b]
其少年所學超卓不凡非若新學小生惟務詞章而已
且是時濓洛未興而先生之學専向聖域何可得哉同
日又閲延平李先生師友問答集有摯見羅仲素先生
書其年亦纔二十四耳其書有曰道可以治心猶食之
充饑衣之禦寒也人有迫於饑寒之患為衣食之謀造
次顛沛未嘗忘也至於心之不治有沒世不知慮者豈
愛心不若口體哉弗思甚矣又曰燭理不明而是非無
以辨宅心不廣而喜怒易以揺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
[001-3a]
神不完而智巧襲擇焉而不詳守焉而不博朝夕恐懼
不啻饑寒切身者求充饑禦寒之具也又曰聖學中未
有見處在佛子中有絶嗜欲捐念想即無往以生心者
時相與㳺亦足以澄汰滓薉洗滌垢坌妄情乾慧得所
休歇言蹤義路有依倚處日用之中不無益也然謂儒
者之道可㑹為一所以窮理盡性治國平天下者舉積
諸此非愚則欺衆皆坐某以此而不知某暫引此以為
入道之門爾二先生生世不同人品不同然皆以甫踰
[001-3b]
弱冠之年便已有志於作聖乃知古人力學自少時已
下工夫回思吾儕小人當此年紀不過刻意舉業志求
榮達日夕汲汲惟黄冊之文是務舉世陷溺相習成風
曷嘗有一之志於道哉亦由所師不過如此繆種相承
卒誤後學斯時也儻有名師能舉二先生之説開發提
警安知不於道有進邪虚老一生晩悔何及熟復二書
仰天浩歎要知舍内學而從外務誠不足道
  朱陸
[001-4a]
乾道淳熈間晦菴先生以義理之學闡於閩象山先生
以義理之學行於江西嶽峻杓明珠煇玉潤一時學士
大夫雷動風從如在洙泗天下並稱之曰朱陸朱氏之
學則主於下學上達必由灑掃應對而馴至於精義入
神以為如登山然由山麓而後能造絶頂也故晦菴多
著書以開悟學者然象山每不然之議其為支離其鵝
湖之詩曰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又曰六
經注我者也陸氏之學則主於見性明心不涉箋注訓
[001-4b]
詁而直超於髙明光大然晦菴毎不然之以為江西之
學近於禪晦菴殁其徒大盛其學大明士大夫皆宗其
説片言隻字茍合時好則可以掇科取士而象山之學
反鬱而不彰然當是時雖好尚一致而英偉魁特之士
未嘗不私相語曰時好雖若此要之陸學終非朱所及
也蓋二先生之學不同亦由其資稟之異晦菴則宏毅
篤實象山則頴悟超卓是以象山之文亦皆勁健斬截
不為纒繞至其㳺戲翰墨狀物冩景信筆成文往往亦
[001-5a]
光晶華麗有文人才士所不能工者誠一世之天才也
  論子在川上章
朱文公與門人論子在川上一章曰此是形容道體伊
川謂與道為體此一句最妙某嘗為人作觀瀾詞有兩
句云觀川流之不息兮悟有本之無窮門人問曰明道
謂其要只在謹獨如何先生曰能謹獨則無間斷而其
理不窮若不謹獨便有欲來参入裏面便間斷了豈能
如川流之意門人又問曰明道云自漢以來諸儒皆不
[001-5b]
識此如何曰此事除了孔孟猶是佛老見得些形象譬
如畫人一般佛老畫得些模様後來儒者於此全無相
著如何不放佗兩箇做大門人曰只為佛老從心起工
夫其學雖不是然却有本儒者只從言語文字上做間
有知此事是合理㑹者亦只做一塲話説過了所以輸
與佛老先生曰彼所謂心上工夫本未是然却勝似儒
者多矣朱門師弟子講明此論可謂極至大綱為學必
合從天命性上理㑹起此之謂原頭識得原頭從此下
[001-6a]
工則如川流之晝夜不息矣禮記論祭河海曰或原也
或委也此謂務本亦是見得此意佛老俱是畧識原頭
然亦未可為真識也
  工夫熟中出
文公曰書所以維持此心若一時放下則一時徳性有
懈此語甚當又曰工夫自熟中出又曰只是熟便自㑹
先生於熟之一字屢言之不一言之
  水心論朱陸
[001-6b]
水心文集中稱朱文公或曰新安先生朱公或曰朱公
元晦又嘗騰章為文公力辨林黄中之劾其於陳止齋
吕東萊亦屢稱之獨不及於象山心嘗疑焉以為此時
號為儒宗者有四曰朱張吕陸何獨見遺惟於胡崇禮
墓誌中一寓其辭曰朱元晦吕伯恭以道學教閩浙士
有陸子静後出號稱徑要簡㨗諸生或立語已感動悟
入矣以故越人為其學尤衆雨併笠夜續燈聚崇禮之
家皆澂坐内觀以上皆水心語然無靳詞似亦有取於
[001-7a]
陸者特謂之後出則非嘗觀象山與晦菴往來書俱各
稱兄及勉東莱勿於喪服中聚徒講授書中言詞峻切
止如平交陳止齋専書致幣於象山勤矣而回書亦惟
稱止齋曰兄止齋之於水心蓋前輩也象山視如平交
則不得謂之後出矣水心輕視竊所未喻
  朱張吕陸
性學之肇興也以周張二程為宗其繼盛也以朱張吕
陸為宗然當時水心文字實未嘗合而言之荆谿吳公
[001-7b]
子良師事水心持節江右日為隆興府學作三賢堂記
有曰道公溥不可以専門私學深逺不可以方冊既貫
羣聖賢之㫖可以㑹一身心之妙充一身心之妙可以
補羣聖賢之遺孰為異孰為同哉合朱張吕陸之説溯
而約之於周張二程合周張二程之説溯而約之於顔
曾思孟合顔曾思孟之説溯而約之於孔子則孔子之
道即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孔子之學即臯益伊尹傅箕
周召之學百聖而一人萬世而一時尚何彼此户庭之
[001-8a]
别哉以上皆荆谿公記中語予初疑水心或有不滿於
象山今其髙第弟子一筆貫通即平日師友授受必有
確論其為此決定語而刻之金石者殆出於師説也亦
可見其心矣
  魏益之悟入
水心公志陳叔向之墓有曰君既與魏益之㳺毎恨志
慮昏而無所明記憶煩而不足頼益之因教以盡棄所
懷獨立於物之初未久忽大悟洪纎小大髙下曲直皆
[001-8b]
彷彿若有見焉自是以斯道歸益之且疑吕伯恭讀書
徒多朱元晦修方不療時吕公已下世矣朱公雖論未
合然重其讜直無隠士有比君所者必使往從之曰可
以寡過也昔孔子稱憤悱啓發舉一反三而孟子亦言
充其四端至於能保四海往往近於今之所謂悟者然
仁必有方道必有等未有一造而盡獲也一造而盡獲
莊佛氏之妄也叔向掊包蒙之梏㳺於廣大而常自言
用功益難進道逾逺古人今人皆未可輕議其厲志勇
[001-9a]
猛蓋不以悟自足也而益之不然獨守其悟而百聖之
户庭虚矣然則叔向之所以異於其師者益之未暇詳
也以上皆志中語予嘗記乾淳間有魏掞之者嘗以直
諫膺主眷而未知益之名諱爵里與夫所學𫝊承也夫
以悟為則固未足以盡道然誠妙悟則亦幾於見道矣
朗徹澂瑩纎翳不留髙出萬象之表與太初鄰其視薶
頭故紙迷溺訓詁而卒無益于自得者不差勝乎水心
之論雖有抑揚顧窺其微㫖則亦有取豈非泥於時好
[001-9b]
艱於顯露亦正言似反者歟不然則讀書徒多修方不
療二語正當斥絶豈宜表而出之邪或謂此語盖有激
而云然亦至論
  論悟
前段所載陳叔向受教於魏益之未久大悟而洪纎髙
下皆若彷彿有見者此事甚竒不知所謂彷彿有見者
何也佛家謂阿那佛具天眼一通能觀大千世界如掌
中果舍利佛智慧第一觀人根器至八千大劫仙家亦
[001-10a]
嘗曰我向大羅觀世界世界猶如指掌大雖二教之説
誕幻無實然参究互考亦惟一悟耳儒家所以諱言悟
者惡其近禪且謂學有等級不容一蹴而到聖處也故
必敬義夾持必知行並進必由知止而進於能得必由
下學而造於上達必由善信美大而入於聖神雖髙明
而本乎中庸此其序也故不以悟為主然前輩又有謂
人患不入悟境耳果能妙悟則一理徹萬理融所謂等
級固在其間蓋一通而萬畢也此論未知當否昔嘗聞
[001-10b]
老儒李伯煥與予言金谿有傅先生號琴山親承象山
先生學問甚髙生徒日衆日夕講論不倦鄰有一染匠
常往聴講久之忽大悟曰元來世間道理如此自是聰
明開豁遂能詩文不復為匠琴山從而作成之觀此豈
亦魏益之之學歟惜予生晩不及見諸賢而参請也近
於九月間客洪城遇北人曰東門老於宋庭賔家盖學
道之士也衣履如道人談論娓娓自言出家從師久而
無獲一日師令往某處正雪中既寒且饑因結屨忽有
[001-11a]
悟則見天地萬物洪纎曲直如清浄琉璃無不洞徹自
此了無滯礙其亦魏益之之學歟予甚欲究詰之顧初
見未能驟說欲再叩明日乃聞飄然往臨江矣洪人謂
東門老乃大徹大悟者惜不及竟其藴也話間極取程
邵二先生之學又曰聖人之道本是渾全朱晦菴先生
説得破碎今人不信孔子之説却信朱説安能見道又
曰吾道一以貫之只一便了曾子添箇忠信已多後來
千言萬語脚下注脚去道逾逺至謂有天之忠恕聖人
[001-11b]
之忠恕學者之忠恕尤大穿鑿其論如此又謂人當理
㑹心學如作詩作文多是説謊
  論悟二
兒童初學蒙昧未開故瞢然無知及既得師啓蒙便能
讀書認字馴至長而能文端由此始即悟之謂也然此
却止是一重粗皮特悟之小者耳學道之士剥去幾重
然後逗徹精深謂之妙悟釋氏所謂慧覺所謂六通儒
家所諱言也世之未悟者正如身坐窓内為紙所隔故
[001-12a]
不睹窓外之竟及其㸃破一竅眼力穿逗便見得窓外
山川之髙逺風月之清明天地之廣大人物之錯雜萬
象横成舉無遁形所争惟一膜之隔是之謂悟而儒家
不言者懼其淪於虚寂不合於帝王之大經大法而無
以成天下之務也惟禪學以悟為則於是有曰頓宗有
曰教門别𫝊不立文字有曰一超直入如來地有曰一
棒一喝有曰聞鶯悟道有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既入
妙悟謂之本地風光謂之到家謂之敵生死而老莊氏
[001-12b]
亦有所謂致虚極守静篤虚室生白宇定光發皆悟之
義儒家之學亦有近之者顔之如愚獨樂曾之浴沂詠
歸孟子之自得大學之自明以至如濓溪之庭草不除
明道之前川花栁横渠所謂聞悟亦悟之義水心又提
出憤悱舉隅與夫四端四海諸説以為近悟是邪非與
  論悟三
前段嘗疑陳叔向因悟有見之為異今觀晦翁作存齋
記有曰人所以位天地之中為萬物之靈者心而已矣
[001-13a]
然心之為體不可以聞見得不可以思慮求謂之有物
則不得於言謂之無物則日用之間無適而非是也君
子於此將何所用其力哉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
助長則存之道也如是而存存而久久而孰為之體必
將瞭然有見於參倚之間而無一息之不存矣詳此記
則大意與釋氏之説合而所謂瞭然有見者非悟也夫
  佛學主悟
水心作宗記序述永嘉鮑壄刪擇禪宗要語定著百篇
[001-13b]
有曰予嘗問壄儒之於佛强者愠弱者眩皆莫之睨子
以何道知之壄曰無道也悟而已矣其為是宗者亦曰
無道也悟而已矣予聞而逾悲夫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故曰亦可以弗畔矣夫今悟而遂畔之庸知非迷之大
乎雖然考之於其書則信悟矣觀此序則水心固未嘗
以佛家之悟為是也
  徐侍郎悟學
徐侍郎諱誼字子宜乾道進士由池州教授敡歴清要
[001-14a]
歴事孝光寜三宗入為刑部侍郎出為寳謨閣待制江
淮制置使移鎮隆興府而卒中忤韓侂胄貶南安軍移
袁婺州流落十年而後得釋水心志其墓有曰諸儒雖
争為性命之學然而固滯於語言播流於篇末多茫昧
景響而已及公以悟為宗懸觧昭徹近取日用之内為
學者開示修證所縁至於形廢心死神視氣聽如静中
震霆㝠外朗日無不洗然自以為有得也參玩兹語似
亦近禪而當時諸儒學術亦因可見徐公卒於嘉定初
[001-14b]
元時閩浙諸老存者寡矣
  李牧坡悟入
旴江李子原諱漙自號牧坡嘗從克堂包先生學公曰
何必逺求子之鄰有利公文伯者即子之師也子原信
而就學焉利公舉學習而説克己為仁以叩之未契也
忘寢食而反求者數月一日渙然有省自是磊磊落落
軒豁呈露無秋毫凝滯吟風弄月撫掌抱膝笑歌自若
休休其心欣欣有喜如口之於芻豢常有餘味蓋其所
[001-15a]
好既得所説益深自命曰牧志其所自養也自養者厚
而其證騐有不可掩於外者如此淳祐癸卯歳年七十
有七悠然而逝宏齋包文肅公志而銘之曰志道於逺
得師於鄰一覺之後一好之神蓋以表其有悟也觀此
則牧坡之渙然有省其亦陳叔向之忽然有悟者乎
  黄仲山言性
越之新昌黄仲山名仁静有子名度登朝顯宦纍封仲
山至 奉大夫賜服金紫年八十七開禧元年八月卒
[001-15b]
自言見性命真處如水中鹽味非無如有其説深矣嘗
與陳君舉傅良縱論夜分君舉名善辨不能窮詰曰此
非師授而得也病中嘗曰除世俗塵事易除心中情想
難吾用力於此久矣然葉脱枝生不知其幾今真斷矣
故樂也臨絶視度而笑度指其心曰得非能於此洞然
乎公應曰然遂殁以上載水心志中詳其為人豈亦融
㑹儒釋之學者歟
  水心論佛學
[001-16a]
云余在荆州無吏責讀浮屠書盡數千卷於其義類粗
若該涉夫西戎僻阻無有忠信禮義之教彼浮屠者直
以人身喜怒哀樂之間披析觧剥别其真妄究其始終
為聖狂賢不肖之分蓋世外竒偉廣博之論也與中國
之學較然殊異豈可同哉世儒不知淺深猥欲强為攘
斥其於道鮮矣蜀人范東叔自云在學省時晨朝必讀
楞嚴陳君舉與鄰省問念佛者誰東叔拱而後對君舉
戲曰吾以為老兵所課爾東叔言誦此書三十年矣予
[001-16b]
問東叔楞嚴要義安在東叔沉思久之曰如雞倐鳴顧
瞻東方已有精色此是逼撲到𦂳切處也予聞而歎息
夫不讀者固不能知而讀者知之止於如是以上皆水
心先生語味其㫖若靳之者又嘗稱天台端信師兼習
諸宗性義融徹詞辨蠭起援據今古中其機要咸曰信
書厨不可與争也闔户長年人莫識面惟教其徒令速
趨西方空寂以此自終予毎病學佛者徒守一悟而不
知悟本或外示超俗而實墮俗紛若師庶幾免矣觀此
[001-17a]
論則先生所指悟本者未知何在先生以荆州讀佛書
有見告之文公文公答之曰此殊可駭不謂正則乃作
如此語話中間得君舉書亦深以正則講究辨切為不
然此無佗只是自家不曽見得親切端的不容有毫釐
之差處故作此見耳又曰若見得道理分明便無事煞
決不暇讀佛書若偶讀之亦須便見得其亂道誤人處
愈親切不至為此言矣
 
[001-17b]
 
 
 
 
 
 
 
 隱居通議卷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