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雲麓漫抄 > 雲麓漫抄 卷六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雲麓漫抄卷六     宋 趙彦衞 撰
古人祭器以竹木為之傳曰大夫祭器不假爾雅曰木
豆謂之豆瓦豆謂之登旊人為簋周禮四命受器鄭司
農云受祭器為上大夫茍有功德則又得銘其祖考之
功烈故銘欵多云敢對揚天子之丕顯休命所謂銘施
於鼎彞者是也三代鼎匜有存至今皆大夫以上得受
器者之所為宣和博古圖遂以聶崇義竹木之説為非
[006-1b]
抑不思耳
紹興中有漁者得一石於淮狀如瓜於瓜瓣凸處有字
屢鬻而不售淳熙十一年王仲行尚書守廬得之出以
示予予曰乃新莽律權石字甚細篆體類詛楚文因為
釋之曰律權石重四鈞黃帝初祖德闕/ 于虞虞帝始
祖德帀于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
工德受正號即眞改正建闕/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闕/
 當前闕/ 龍在己巳歲次實沈初班天下方國永遵
[006-2a]
子子孫孫享傳億年按漢書律厯志王莽徵天下通知
鍾律者百餘人使羲和劉歆等典領條奏其權衡篇曰
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均物平輕重也本起於黃
鍾之重一籥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
銖也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王莽傳梓潼
人哀章作銅匱述符命莽下書曰予以不德託于皇初
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敢不欽承以戊
辰直定師古注於建除之次其日直定又資治通鑑莽
[006-2b]
始初元年歲在戊辰明年改元始建國歲在己巳故其
文有皇初祖黃帝始祖虞帝戊辰直定之語趙石勒十
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圓石狀如水碓銘曰律衡石重
四鈞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續咸議是王莽時物與此
同其間有一兩字疑者闕之以俟博識之君子
辛應仲云婦翁陸少卿在襄陽修城得一碑字頗佳而
父子同名曰靖出其墨本示予碑額書云大唐羅君墓
誌文前復題云隋處士羅君夫人誌銘君諱靖字禮襄
[006-3a]
陽廣昌人春秋三十有一隋仁壽四年五月終則羅君
隋人也繼云夫人張氏年八十四龍朔二年六月終則
夫人唐人也今題羅君曰唐夫人曰隋固已大謬碑乃
靖之子紹嗣善佐所立而呼其父為君所書三代目靖
為父又類已所立碑故辛有父子同名之疑因知文章
工拙初無古今
淳熙四年車駕幸太學建石經閣遂新兩學議者以舊
像無福厚氣象合改塑既畢工始悟舊像無著處欲遷
[006-3b]
於富陽縣學武成王遷於殿前司廡下富陽縣中諸生
不願易殿師亦以不便為詞時湯村新建東嶽行祠兩
廊未有像設將遷焉已定送辭之儀行下臨安府具鼔
吹學中士人襴鞹送至關外予時為臨安幕屬以為駭
俗且舊像經兩朝祭奠宜奉安首善閣諸公以為然議
遂定自是繪像一變與古不同矣
漢大要以軍吏立國蕭曹起郡吏而為相自絳灌至申
屠嘉皆向時椎埋狗竊之人至趙廣漢尹翁歸張敞王
[006-4a]
尊之徒非郡獄吏則卒史胥佐也治效皆顯著史册及
公孫洪以儒闕/
 
  胥史耶
漢高祖詔守尉長吏善遇高爵惠帝令民得賣爵高后
文帝賜天下民爵七年賜民爵户一級當為父後者爵
一級景帝三年賜民爵一級四年五年又賜爵一級賜
天下民為父後者爵可矣賜民爵户一級景帝三年間
[006-4b]
三遷其爵茍有犯法不知當時守尉長吏何所施其治
景帝於七國反後連年賜爵與高后之户一級同皆欲
収人心殊非先王固結人心之實
金國毎年賀正旦生辰遣使所過州縣日有頓盱眙鎭
江平江赤岸有宴平江排辦司數
 撁船當直防䕶鎗旗槔手火臺火把岸槔燈籠共用
 五千三百一十四人
  防䕶禁軍一百三十二人鄰州替
[006-5a]
  撁船人二千六人
  使副當直一百六十人
  准備阻風添撁船一百五十人
  旗鎗隊一百二十人
  運使撁船二百九十六人
  盱眙鎭江平江三押宴防䕶當直撁船一百五人
  人使船槔手六十人
  押進馬至鄰州十三人
[006-5b]
  沿流五巡尉火臺火把岸槔三千一百七十六人
  火臺一千八百六十二座
  燈籠四百七十一架
  火把船九十八隻
 接伴使副當直五十人
 撁船二百四十人
 遞馬船十隻
 毎程用帶毛角羊二千斤四程計八千斤
[006-6a]
 北果錢五百貫
 御筵果桌十行行十二楪
 食十三琖並雙下
 頓食使副毎分
  羊五斤   猪五斤   麵四斤
  粳米五斤  雞一隻   鴨一隻
  鯉四斤   油半斤   柴三十斤
  炭二秤   四兩燭一對 酒一斗
[006-6b]
  果三十楪  密煎十楪
  油鹽醬菜料物各有數
 㸃心
  栗一升   羊一斤半
  猪腰子一對 麵一斤半
 上中下節各有降殺若折錢使副折銀三兩三錢
  都管九錢一分  上中節七錢六分
  下節四錢五分半
[006-7a]
 御筵不坐折金七錢
 姑蘇館批支一千五十六貫八百十五文
 公使庫一千六百三十九貫四百五十八文
 軍資庫八千七百六十七貫一百五十九文
凡賀正生辰來囘程御筵頓食等毎次用二萬貫共四
萬貫他州亦不減此
唐科目至繁唐書志多不載或畧見於列傳今裒集於

[006-7b]
 制科及第永徽/三年 志烈秋霜顯慶/三年 洞曉章程四/年
 材稱棟梁志標忠梗
 政均卓魯字俗之化通高
 安心畎畆力田之業夙彰
 道德資身鄉閭共挹
 養志丘園嘉遁之風載逺
 材堪應募    學綜古今
 茂材異行麟德/元年  消聲幽藪
[006-8a]
 幽素乾封/元年    詞贍文華
 直言極諫    抱儒素光宅/元年
 韜鈐      詞標文莊
 孝弟梗直天授/二年  臨難不顧循節寧邦長壽/三年
 長材廣度沈跡下寮證聖/元年
 文藝優長萬歲通/文二年 絶倫
 經邦聖厯/三年    疾惡大足/二年
 龔黃      拔萃
[006-8b]
 賢才神龍/元年    才膺管樂
 才高位下    賢良方正
 材堪經邦    孝悌亷謹
 草澤遺才    宰臣
 抱器懷能景龍/二年  文學優長
 茂才異行    藏器晦迹
 文可以經邦景雲/元年 文以經國
 藏名負俗    懷才抱器
[006-9a]
 明三經通大義  抱一史知其本末
 通三教宗旨究其精微
 經國治人先天/元年  藻思清華
 道侔伊吕    才堪刺史
 寄以宣風則能興化變俗
 文章俊拔超越流輩
 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開元/二年
 哲人竒士隱淪屠釣
[006-9b]
 良才異等    文儒異等
 文史兼優    博學通議五年/
 文辭雅麗    武足安邊十五/年
 高才草澤沈淪自舉
 才高未達沈迹下寮十七/年
 多才二十/一年    宏詞超絶流輩二十/二年
 宏詞絶超羣類二十/二年
 王霸三十/二年    知謀將帥
[006-10a]
 平判入等三十/四年  國子明經
 上書中書試同進士及第
 文辭秀逸天寶/元年  風雅古調四年/
 詞藻宏麗三年/  樂道安貧大厯/
 文辭清麗建中/元年  經學優深
 高蹈丘園    軍謀
 孝悌力田聞於鄉閭
 超絶貞元/元年    識洞韜畧堪任將帥
[006-10b]
 清亷守節政術可稱堪任縣令四年/
 書判拔萃元和/元年  五經
 開元禮     學究
 律令      明習律令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
 達於吏理可使從政
 三禮二年/    博通墳典達於教化
 軍謀宏逺材任將帥
[006-11a]
 詳明政術可以理人
 神童六年/    寶黃十二/年
 處士十五/年    山人長慶/二年
 日試百篇    道舉三年/
 日試萬言    長念九經寶厯/二年
 學究周易處士太和/二年草澤應制
 三傳七年/    三史
 童子明經大中/元年  明算
[006-11b]
 童子學究
説者皆以嘉禮不野合古不墓祭春秋辛有適伊川見
被髪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自漢世祖令
諸將出征拜墓以榮其鄉至唐開元詔許寒食上墓同
拜掃禮沿襲至今遂有墓祭然是時有使子弟皂𨽻上
墓而延親知者唐賢有甚不敬之嘆殊不知嘉禮不野
合謂兩君相遇於境成事而退不講宴好非指祭禮也
周家冢人有祭墓為尸之語則墓祭亦三代禮先賢嘗
[006-12a]
言之
唐野史云貞觀中太宗嘗與魏徵論書徵奏曰王右軍
昔在永和九年莫春之月修禊事於蘭亭酒酣書序時
白雲先生降其室而歎息之此帖流傳至於智永右軍
仍孫也為浮屠氏於越州雲門寺智永亡傳之弟子辯
才上聞之即欲詔取之徵曰辯才寶此過於頭目未易
遽索後因召至長安上作贗本出示以試之辯才曰右
軍作此三百七十五字始夢天台子眞傳授筆訣以永
[006-12b]
字為法此本乃後人模倣爾所恨臣所収眞蹟昔因隋
亂以石函藏之本院兵火之餘求之不得上密遣使人
搜訪但得智永千文而歸既而辯才託疾還山上乃夜
祝於天是夜夢守殿神告以此帖尚存遂令西臺御史
蕭翼持梁元帝畫山水圖大令書般若心經為餌賺取
以進翼至越舍於静林坊客舍著紗㡌大袖布衫往謁
辯才且誑以願從師出家遂畱同處乃取山水圖并心
經以遺之辯才曰此兩種料上方亦無之去歲上出蘭
[006-13a]
亭模本唯老僧知其偽試將眞蹟晲秀才如何翼見之
佯為輕易且云此亦模本爾辯才曰葉公好龍見眞龍
而慴以子方之顧不虚也一日辯才持鉢城中攜翼以
往翼潛歸寺中紿守房童子以和尚令取净巾遂竊蘭
亭及山水心經復囘客舍方易服報觀察使至後亭召
辯才出詔示之辯才驚駭舉身仆地久之方甦翼日即
詣闕投進上焚香受之百僚稱賀拜翼獻書侯賜宅一
區錢幣有差及賜辯才米千斛二十萬錢上於内殿學
[006-13b]
書不捨晝夜既成書以賜歐陽詢等張彦遠法書要録
亦載劉餗嘉話云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
智永所得至大建中獻之宣帝隋平陳因獻晉王王不
之寶僧果從帝借搨及登極終不從索果師死後弟子
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因見搨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
書蘭亭終不至後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取得之武德四
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搨十本以賜近臣後褚遂良請
祕于昭陵又南部新書蘭亭者武德四年歐陽詢就越
[006-14a]
祚求之始入秦府麻道至嵩教搨兩本一送辯才一王
自収嵩私搨一本于時天下草創秦王雖親萬幾蘭亭
不離肘腋及即位學之不倦至貞觀二十年褚遂良請
入昭陵後得其模本耳尚書故實云太宗酷好法書有
大王眞蹟三千六百紙率作一丈二尺為一軸寶惜者
獨蘭亭為最置於座側朝夕觀覽嘗一日附耳語高宗
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
匣貯之藏於昭陵歐陽集古録世言眞本葬在昭陵唐
[006-14b]
末之亂為溫韜所發其所藏書畫皆剔取其裝軸金玉
而棄之於是晉魏以來諸賢墨蹟復落人間李端叔跋
云貞觀中既得蘭亭上命供奉官搨書趙模韓道政馮
承素諸葛貞等各搨數本分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而一
時能書如歐虞薛輩人皆臨搨相尚故蘭亭刻石流傳
數多嘗有類今所得獨定州本為最勝章敏公元發嘗
語人云慶厯中宋景文為定帥有游士攜此石走四方
最後死於定武營妓家伶人孟水清取以獻于宋愛而
[006-15a]
不敢有畱之公帑自是蘭亭傳天下此定本得石之始
也至元豐中薛師正為帥始攜去其長子别畱贗本上
鑱損湍流帶右天五字為證然其親友猶於薛氏得舊
本也大觀間其次子嗣昌始納之御府後因兵亂不知
所在世人不悟寶鑱本為定武本或云第五行有僧字
蓋是時搨本至多惟此僧永所藏為眞又云當其行間
是僧權押縱後權字磨滅曾不知老之將至誤用僧字
何子楚跋語云石晉之亂契丹自中原輦寶貨圖書至
[006-15b]
眞定德光死漢祖起太原遂棄此石于中山慶厯中李
學究者得之祕不示人韓忠獻守定武力求之乃埋石
土中别刻本以獻李死其子始摹以售人後負官緡宋
景文為帥出公帑代輸取石匣藏庫中非故舊莫得見
熙寧中薛師正為守其子紹彭别刻本易歸長安大觀
間詔取石龕置宣和殿丙午與岐陽石鼔俱載以北又
云定武初得刻于殺狐林後置郡廨薛至定士大夫乞
墨本者沓至薛惡模打有聲自刋别本畱樵樓下多持
[006-16a]
此以售求者蓋先後已二刻薛之子紹彭私又摹刻易
元殺狐林本以歸欲以自别乃取殺狐林本湍流帶右
天劖一二筆私以為記又謂定武本仰字如針眼殊字
如蟹爪到字如丁形又云一本正肥是唐古今語蘭亭
者不岀此今人多惑野史之言殊不知最為謬按唐書
開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採訪處置使至德三年改採
訪為觀察處置太宗時焉得有觀察使一謬也又龍朔
二年改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太宗時焉得有
[006-16b]
西臺御史二謬也三藏記云𤣥奘法師周游西宇十有
七年唐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勅於𢎞福寺翻譯聖
文凡六百五十部心經預焉右軍時焉得有心經其謬
三也唐太宗一朝文字最為詳備所謂拜獻書侯與夫
賜宅及百僚稱賀等不應史册不載其謬四也蘭亭蓋
是右軍適意書他日别書之終不及前豈有白雲先生
天台子眞守殿神告等事其謬五也蕭翼為御史焉得
潛出關而朝野皆不知至與僧為侍人其謬六也太宗
[006-17a]
開國之文君不應賺脱一僧而取翫好其謬七也觀其
詞有賺取睨秀才皆浙人語必是㑹稽人撰此以神其
事不可不知也
契丹用兵步騎車帳不從阡陌東西一概而行大帳前
及東西兩面差大首領三人各率萬騎分㪚遊奕百十
里外交相巡邏謂之欄子馬主帥吹角為號衆即頓舍
環繞穹廬以近及遠只折木梢屈之為三子鋪不設槍
營塹栅之備或聞人聲斫寨皆不實也毎軍行聽鼓三
[006-17b]
伐不問昏晝一發便行未逄大敵不乘戰馬俟敵近即
競乘之所以戰蹄有力也其用兵之術成列而戰休兵
而乘之多伏兵斷糧道互相舉火饋餉自齎退敗無恥
散而復聚
請盟録載女直用兵之法戈為前行號曰硬軍人馬皆
全甲刃棓自副弓矢在後非在五十步内不射弓力不
過七斗箭鏃至六七寸形如鑿入不可出人攜不過百
枚其法什伍百皆有長伍長擊柝什長執旗百長挾鼓
[006-18a]
千人將則旗幟金鼓悉備伍長戰死四人皆斬什長戰
死伍長皆斬百長戰死什長皆斬能同負戰没之尸以
歸者則得其家貲凡將軍皆自執旗衆視所向而趨之
自卒帥至步卒皆自馭無從者軍行大㑹使人獻䇿主
帥聽之有中者為特奨其事師還又㑹問有功者隨高
下與之金人以為薄復增之
東坡有贈參寥子詩云著論窮天人千春祕麟閣長揖
不受官拂衣歸林壑東坡所與交遊參寥乃僧也
[006-18b]
戰國有四公子謂春申平原孟嘗信陵梁亦四公子大
通中帝謙恭待士忽有四人來貌可七十鶉衣躡履入
丹陽郡建康里行乞經年無人知帝居同泰寺講佛經
僧瑳永安僧慥通㑹妙旨與之談論四人同謁二僧住
口帝驚召入儀賢殿給湯沐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
事了如目前問其姓名一人曰姓音/攜名闖琛去/聲一人
曰姓音/萬名杰音/傑一人曰姓䴰音/贖名䵎音/湍一人曰姓仉
音/掌名䀾音/覩今朝無識者惟昭明太子識之四人喜揖昭
[006-19a]
明如舊交目為四公子
南朝有貢計館在建康縣東二里洲子岸上諸州府秀
才選舉皆憩此館
六朝自石頭東至運署總二十四度皆浮航往來建康
城外有朱雀航即今之浮橋是也今浙西臨流州縣目
載行旅之舟謂之航船義或取此
所之名見於六朝永昌二年置犧所又有錢所天監中
有刻漏所
[006-19b]
爾雅曰山南曰陽水南曰陰故華陰山陰皆在山之北
淮陰濟陰江陰皆在水之南
漢明帝夢金人而摩騰竺法始以白馬陁經入中國明
帝處之鴻臚寺後造白馬寺居之取鴻臚寺之義隋曰
道場唐曰寺本朝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
僧首總稱主首宣和三年禁稱主字改曰管勾院門同
管勾院門事供養主作知事庵主作住持建炎初避御
名改曰住持
[006-20a]
班固才識不逮司馬遷逺甚於高祖紀見之史記第云
高祖姓劉氏母媼蓋司馬漢臣不敢斥其君名班固為
漢書盡用司馬遷舊文却云高祖諱邦字季意謂補其
遺闕不知害義至於世系却當推究反不書祇於贊畧
曰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
上皇父太公諱合言之亦從畧可見才識下於司馬矣
東坡黃州詞云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蓋疑其非也今
江漢間言赤壁者五漢陽漢川黃州嘉魚江夏惟江夏
[006-20b]
合於史漢陽之説出於荆州記漢川之説蓋亦赤壁草
市今其近處亦有烏林唐漢陽圖經云赤壁又名烏林
在㲼州縣西八十里跨㲼南北㲼州即/漢川據此二説相去
不遠然曹操初敗赤壁再敗烏林赤壁烏林乃二地今
指一地二名已失之况曹操舟師自江陵順流而下周
瑜自柴桑今江/州泝流而上兩軍相遇於赤壁則赤壁當
臨大江今臨嶂漢川皆非臨江處通典元和郡國志皆
嘗辨㲼川謬則臨嶂謬亦可知黃州出於齊安拾遺以
[006-21a]
赤鼻山為赤壁見水/經以三江下口為夏口以武昌華容
鎭為曹操敗走華容其説尤謬蓋周瑜自柴桑至樊口
㑹劉備與備進軍逆操而後遇於赤壁則赤壁當在樊
口之上今赤鼻止在鼻口對岸何待進軍而後遇又赤
壁初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而後有烏林之敗則赤壁
當在江南岸今赤鼻乃在江北岸亦非也又曹操既敗
自華容道走保南郡漢南郡今江陵華容監利石首武
昌華容豈走南郡路嘉魚之説唐章懷太子注東漢劉
[006-21b]
表傳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蕭圻通典引括地志亦
同元和郡縣志則云赤壁山在蒲圻縣一二十里北岸
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
處唐蒲圻臨江今析為嘉魚故説者據之而指今石頭
口為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而嘉魚縣圖經亦
云此地無赤壁考之水經則不然水經云江水源流至
今巴陵之下云江水左逕止烏林江水東注凡水經言/左者皆北岸右者皆
南/岸酈道元注云村居也呉黃蓋敗魏武於烏林即是處
[006-22a]
又云江水至今漢陽界云江水左逕百人山南酈道元
注云右逕赤壁山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處
據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餘里元和志所指烏林已
與此合而赤壁則不同今漢陽百人山對岸大江中有
赤磯者在江夏縣境江圖謂之赤圻為江夏之説者曰
此即道元所指也曰磯曰圻者壁之誤耳嘗以為烏林
赤壁二戰相繼烏林之捷又自赤壁始不應兩地懸絶
如此及觀江表志赤壁敗後黃蓋與操詐降書紿操以
[006-22b]
衆寡不敵交鋒之日蓋為前鋒當因事變化至戰日蓋
始用火攻之䇿操乃敗走如此則二戰初不同日方是
時操師八十萬首尾相接二百里不足訝水經之言為
然後漢紀總書烏林赤壁故後人指為一地
 
 
 
 雲麓漫抄卷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