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四分律 > 四分律 59
[23-0623b]
依止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
卽反上句是復有五法不應无依止而
[23-0623c]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張婦住不
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廣
誦二部毗尼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
而住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反上句是復有
五法失依止若驅出若去若休道若
休不與依止若至戒塲上有是五法
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
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五歲若過
五歲有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
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
止若見本和尙有是五法失依止復
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
休不與依止若和尙阿闍梨命過有
是五法失依止復有五法失依止若
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
尙阿闍梨休道有是五法失依止復
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
休不與依止若還隨本和尙有是五
法失依止有五法驅遣弟子若和尙
語弟子言今驅汝去汝不應入我房
汝不應復營勞我莫復至我所不共
語是爲和尙五法驅遣弟子阿闍梨
有五法驅遣弟子語言今驅汝去汝
勿復入我房不應復營勞我不
[23-0624a]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一張婦應依
止我住不共語是爲阿闍梨五法遣
弟子弟子有五法爲和尙阿闍梨驅
遣無慙无愧不可教呵非威儀不恭
敬弟子有是五法爲和尙阿闍梨所
驅遣復有五法无慙無愧不可教呵
親惡知識數徃婬女家有是五法爲和尙阿闍梨所遣如是憙徃婦女家大童女家黃門
家若比丘
尼閒若式义摩那閒若沙彌尼間捕麤鱉人閒如是等

上四事五五爲句如婬女句
有五
種與欲一言與欲二爲我故說欲三
現身相四口語五現身相口語是爲
五種與欲有五種失欲若受欲比丘
死若休道若至外道若徃別部僧中
若至戒塲上明相出有是五種失與欲有五種與清淨
與自恣亦如是若失亦如是
來出世見諸比丘有過失故以五種
利義制護臥具法不令風飄雨漬曰
曝塵坌不令鳥汙是爲五和尙有五
非法弟子應懺悔而去應語和尙言
我如法和尙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
若我犯戒捨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
犯而懺悔亦不知和尙有如是五法
弟子應懺悔而去毗尼有五事答一
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羅五隨順修
[23-0624b]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二張婦多羅
是爲五有五法名爲持律知犯知不
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是爲五復
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
毗尼是爲五復有五法知犯知不犯
知輕知重住毗尼而不動是爲五復
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諍事
起善能除滅是爲五有五種持律誦
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
事是初持律若誦戒序四事十三事
二不定三十事廣誦九十事是第二
持律若廣誦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
廣誦二部戒毗尼是爲第四持律若
都誦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秋冬
應依上四種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
夏安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
波逸提持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堅牢
善勝諸冤於衆中決斷无畏若有疑
悔能開解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是
爲五有五種賊心黑闇心邪心曲戾
心不善心常有盜他物心是爲五復
有五種賊決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見
便取倚託取是爲五復有五種與
罪人同業若教授人作賊若復
[23-0624c]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三張婦爲賊
先看知財物處所還示處若爲賊守
物若爲賊邏道是爲五復有五種犯
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
提舎尼突吉羅是爲五亦名五種制
戒亦名五犯聚若不知不見五犯者
我說此人愚癡波羅夷僧伽婆尸沙
波逸提波羅提提舎尼突吉羅是爲
五種犯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
如是若不知不見五犯波羅夷僧伽
婆尸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舎尼突吉
羅者僧應與作呵責羯磨五種制戒
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復有五種犯
或有犯自心念懺悔或有犯小罪従
他懺悔或有犯中罪亦従他懺悔或
有犯重罪従他懺悔或有罪不可懺
悔有五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
破見破威儀若毀佛及法是爲五復
有五法破戒破見破威儀毀佛及僧
是爲五復有五破戒破見破威儀毀
法及僧是爲五法應與作呵責羯磨
如是擯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
擧羯磨亦如是有五法作呵責羯磨
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
[23-0625a]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四張婦所何
等五不作擧不作憶念不作自言非
法別衆是爲五復有五法若不犯犯
不可懺若犯巳懺非法別衆是爲五
法羯磨不成不得處所復有五如法
羯磨成就得處所卽反上句是被呵責羯磨
人有五事不應作如呵責揵度中說被擧人有
五法不應爲解若罵謗比丘方便爲
比丘作損減无利作無住處若在界
内界外受善比丘礼拜供養在無比
丘處住有是五法不應爲解擧羯磨
復有五法應爲解擧羯磨卽反上句是若比
丘被不見罪擧羯磨者應以五事自
觀察若我不見罪諸比丘不共我羯
磨說戒自恣同一房宿不共同一坐小
食大食上不隨大小次第不執手礼
拜恭敬問訙是爲被不見罪擧羯磨
者以此五事自觀察被不懺悔羯磨
惡見不捨擧羯磨亦如是爲他作不見罪
擧羯磨者亦應以此五事自觀察不
懺悔不捨惡見擧羯磨亦如是比丘有
五法僧不應爲作遮不至白衣家羯
磨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不善
受語有是五法不應爲作遮不
[23-0625b]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五張婦*至
白衣家羯磨有五法應爲作遮不至
白衣家羯磨卽反上句是復有五法應與作
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喜罵謗白衣方
便爲白衣家作損減无利益作無住處
鬪乱白衣是爲五法復有五法在白
衣前毀佛法僧罵白衣作下業若調
誑白衣是爲五法比丘有五法令白
衣不信如上鬪乱白家句比丘復有五法令白
衣不信如上調*白衣句白衣有五法僧不應
與作覆鉢若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
羅門不事比丘是爲五白衣有五法
僧應與作覆鉢卽反上句是有五法僧應
與作覆鉢罵謗比丘爲比丘作損
減作無利益作無住處鬪乱比丘是
爲五復有五法於比丘前毀佛法僧
以无根不淨行謗比丘犯比丘尼是
爲五有五事毀訾得波逸提罪不以
義故不以法故不以毗尼故不以教
授故不以親故有是五事毀訾得波
逸提復有毀訾不得波逸提卽反上句是
比丘僧不差以五事向未受大戒人
說他犯者得波逸提若說名字若種
姓若相若衣若房舎是爲五事有
[23-0625c]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六張婦五處
行婬犯波羅夷婦人童女二根黃門
男子是爲五有五種盜犯波羅夷若
自取若指示取若遣使取若重物若
移本處是爲五復有五事若非巳有
想不蹔取不親厚取若重物移本處
是爲五復有五是他有作他想若重
物若作盜心若移本處是爲五死人
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
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
住處是爲五犯戒人有五過失有身
口意業不淨如彼死屍不淨我說此
人亦如是或有身口意業不淨惡聲
流布如彼死屍臭氣従出我說此人
亦復如是彼有身口意業不淨諸善
比丘畏避如彼死屍令人恐怖我說
此人亦復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令
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我云何乃
見如是惡人如人見死屍生恐畏令惡
鬼得便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有身口
意業不淨者與不善人共住如彼死
屍處惡獸非人共住我說此人亦復如
是是爲犯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
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凶惡不
[23-0626a]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七張婦*忍
二後生悔恨三多人不受四惡聲流
布五死墮惡道是爲五能忍辱人有
五功德卽反上句是向火有五過失一令人
無顏色二无力三令人眼闇四令人
多鬧集五多說俗事是爲五常憙徃
反白衣家比丘有五過失一不囑比
丘便入村二在有欲意男女中坐三
獨坐四在屛處覆處坐五無有知男
子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是爲五復有
五一數見女人二旣相見相附近三轉
親厚四巳親厚生欲意五巳有欲意
或犯死罪若次死罪是爲五散乱心
眠有五過失若見惡夢諸天不祐護
心不思法不繫意在明失不淨是爲
五不散乱心眠有五功德卽反上句是飮酒
有五過失無顏色體無力眼闇憙現
瞋相失財物是爲五復有五事生病
益鬪諍惡名流布智慧轉少死墮惡
道是爲五破戒有五過失自害爲智
者所呵有惡名流布臨終時生悔恨
死墮惡道是爲五持戒有五功德
卽反上句是復有五事先所未得物不能得旣
得不護若隨所在衆若刹利衆婆
[23-0626b]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八張婦羅門
衆若居士衆若比丘衆於中有愧恥
无數由旬内沙門婆羅門稱說其惡
破戒惡人死墮惡道是爲五持戒有
五功德卽反上句是不嚼楊技有五過失口
氣臭不善別味熱嚼不消不引食眼
不明是爲五嚼楊枝有五事好
反上句是
食粥五事好除飢解渴消宿食大小
便通利除風是爲五經行有五事好
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飮得定久住
有五種食飯乾飯麨肉魚有五種鹽
靑鹽黑鹽毗荼鹽嵐婆鹽支都毗鹽
是爲五復有五種鹽土鹽灰鹽赤鹽
石鹽海鹽是爲五佉闍尼食有五事
不應食若非時若不淨若不與若不
受若不作餘食法是爲五有五事應
卽反上句是有五種受食身與身受衣與
衣受曲肘與曲肘受噐與噐受有時
因緣置地取是爲五復有五身與身
受或身與物受或物與身受或物與
物受或遥擲與得墮手中是爲五有
五種淨菓火淨刀淨若瘡淨若鳥淨
若不任種淨是爲五復有五若剝少
皮若都剝若腐爛若破若瘀是
[23-0626c]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十九張婦爲五
有五種脂羆脂魚脂驢脂猪脂失首
摩羅脂是爲五有五種皮不應用師
子皮虎皮豹皮獺皮猫皮是爲五復
有五種皮人皮毒虡皮狗皮錦文虡
皮野狐皮是爲五有五種皮不應畜
象皮馬皮駞皮牛皮驢皮是爲五復
有五羖羊皮白羊皮鹿皮熊皮伊師
皮是爲五有五種肉不應食象肉馬
肉人肉狗肉毒虡獸肉是爲五復有
五師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羆肉是爲
五有五種說戒或說序已應白僧言
餘者如僧常聞若已說戒序說四波羅
夷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說序
說四波羅夷說十三僧殘已應白僧
言餘者如僧常聞說序四波羅夷僧
殘二不定已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
聞若廣說是爲五復有五若說序四
波羅夷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聞
若說序四波羅夷僧殘竟應白僧言
餘者如僧常聞若說序四波羅夷僧
殘二不定竟應白僧言餘者如僧常
聞說序四波羅夷僧殘二不定三十
尼薩耆波逸提竟應白僧言餘
[23-0627a]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張婦者如
僧常聞若廣說是爲五復有五說序
四波羅夷僧殘竟應白僧言餘者如
僧常聞如是一一増乃至波逸提若
廣說是爲五有五法不應差爲分粥人
若已差不應分如上房舎揵度中說以五事因緣
受功德衣得畜長衣離衣宿別衆食
展轉食不囑入村有此五事因緣受
功德衣受功德衣巳得五事卽反
上句是有五事因緣留僧伽梨若有恐怖
若疑有恐怖若雨若疑當雨若經營
作僧伽梨若浣若染若深藏舉是爲
五事因緣留僧伽梨以五事因緣留
雨衣若受界外請食若渡水若病若
飽食巳若經營作雨衣若浣若染若
深藏擧以此五事因緣留雨衣夏安
居竟應作五事自恣應解界應還結
界受功德衣應分臥具是爲五比丘
有五法不應與作親厚若憙鬪諍若
多作業若與衆中勝比丘共諍若憙
遊行不止止不爲人說法言示人善
惡是爲五有五法應與作親厚反上句是
有五法應差教授比丘尼若具持波
羅提木义戒多聞善巧語言慈心辯說
[23-0627b]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一張婦了了
令聽者得解不爲佛出家而犯重罪二
十臘若過二十是爲五有五法令正
法疾滅何等五有比丘不諦受誦憙
忘誤文不具足以教餘人文旣不具
其義有闕是爲第一疾滅正法復次
有比丘爲僧中勝人上座若一國所
而多不持戒但修諸不善法放捨
戒行不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而入
未證而證後生年少比丘仿習其行
亦多破戒修不善法放捨戒行亦不
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證而
證是爲第二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
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不以所誦教
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便命
終彼旣命終令法斷滅是爲第三疾
滅正法復次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
善言不能忍辱餘善比丘卽捨置是
爲第四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憙鬪
諍共相罵詈彼此諍言口如刀劒互
求長短是爲第五疾滅正法復有五
法令正法久住反上句是比丘有五法不應
將作伴行憙大在前行憙大在後憙
抄斷人語次不別善惡語善語
[23-0627c]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二張婦不讃
稱美惡言如法得利不以時爲彼受
有是五法不應將作伴行有五法應
將作伴行反上句是比丘有五法而自損減
有犯爲有智者所呵得罪无量染汙
於人不令清淨爲彼作犯不作無犯
若受彼自言不如自言法治不知言
說遠近損減是爲五復有五法不自
損減反上句是復有五法自損減不解所
可言亦不善憶識彼語應難不難若
彼難來不能解不具持波羅提木义
戒是爲五復有五法不自損減
上句是
復有五法自損減憙瞋恚不放捨増益
他語受不善語離善語是爲五復有
五不自損減反上句是病人有五法難瞻視
有五法易瞻視有五法應受病人衣
如上衣揵度中說比丘有五法生人疑惑乃至
阿羅漢何等五若比丘數徃婬女家
婦人家大童女家黃門家比丘尼家
是爲五比丘有五法爲白衣所不憙
憙親白衣憙瞋白衣强至白衣家憙
與白衣竊語憙乞求是爲五白衣所
不憙見有五法白衣憙見反上句是尒時
世尊在王舎城時優波離従坐
[23-0628a]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三張婦起偏
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年少
比丘在上座比丘前懺悔有幾法佛
告優波離有五法偏露右肩脫革屣
礼足右膝著地合掌應說罪名種性
作如是語我某甲比丘犯如是如是
罪従長老懺悔上座應答言自責汝
心生猒離彼人答言尒年少比丘在
上座前懺悔應以是五法優波離復
問年少客比丘礼上座舊比丘應以
幾法佛告言年少客比丘應以五法
礼上座舊比丘應偏露右肩脫革屣
右膝著地捉上座兩足言大德我和
南是爲五法年少舊比丘礼客上座
比丘亦如是有五種人不應礼自言
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
黃門是爲五復有五法煞父煞母煞
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是爲五
比丘復有五種威儀不應礼若大便
若小便若露身若剃髪時若說法時
是爲五復有五若嚼楊枝若洗口若
食若飮若食菓是爲五上座若次座
有五法於鬪諍比丘無利益不具持
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廣誦二
[23-0628b]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四張婦*部
戒不能問答不能如法教呵及作滅
擯令得歡喜不善能滅鬪諍事是爲
復有五法上座若次座於鬪諍比丘有利益
反上句是有五法名爲大賊長
壽作大罪不被繫縛何等五若住无
定處有好伴若多刀杖若大富多有
財寶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當多與
財寶若有大人親友若依止王若大
臣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王及大臣
當佐助我若於遠處作賊而還是爲
五如是破戒比丘有五法長壽多作
衆罪不速爲他所擧若住無定處有
伴黨若多聞若聞能憶持有如是多
聞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義具說淨
行於如是法中能憶持而不能善心
思惟深入正見若能得衣服飮食臥
具醫藥彼作是念若有擧我者我當
多與物若有大人爲親厚若上座若
次座彼作是念若有擧我者上座次
座當佐助我若在空野中住來至大
家求覔利養是爲五法破戒比丘長
壽多作衆罪不速爲他所擧有五非法遮說戒遮无根波羅夷僧伽婆
[23-0628c]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五張婦尸沙
波逸提波羅提提舎尼突吉羅是爲
五有五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有五非法捉
籌若不解斷事受籌若無同意受籌
若無善比丘受籌若非法若別衆受
籌是爲五有五如法受籌反上句是有五
非法默然有五如法默然有五法和
如上雜揵度中說有五法捨棄如拘賤彌揵度中說尒時
佛告優波離汝等莫數數擧他比丘
罪何以故擧他比丘者身威儀不清
淨而擧他罪卽生彼語長老先自令
身清淨優波離比丘若身威儀清淨
而擧他罪不生彼語若言不清淨命
木清淨亦如是復次優波離若寬聞
不知修多羅而擧他罪卽生彼語問
言長老此事云何此有何義便不能
分別答彼問卽生彼語長老先誦修
多羅然後當知優波離若比丘多聞
誦修多羅便不生彼語復次優波離
比丘寬聞不誦毗尼而擧彼罪生彼
問言長老此何所說因何而起若不
能說所起處復生彼語言長老且先
自誦習毗尼優波離若比丘多聞誦
習毗尼而擧被罪不生彼問優
[23-0629a]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六張婦波離
若比丘有是五法應以時如法擧彼
罪時優波離信樂歡喜受持尒時
世尊在迦陵伽國蕤羅林中時長老
波摩那詣世尊所頭面礼足却坐一
面白世尊言大德以何因緣如來滅
後正法疾滅而不久住復以何因緣
正法不滅而得久住佛告波摩那言
如來滅後比丘不敬佛法僧及戒定
以是因緣正法疾滅而不久住波摩
那如來滅後若比丘敬佛法僧及戒
定以是故正法不滅而得久住尒時
世尊在金毗羅國王園中時長老金
毗羅詣世尊所頭面礼足却坐一面
白世尊言以何因緣如來滅後正法
疾滅而不久住亦如上問答不異尒時有異比
丘徃佛所頭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
言大德以何因緣正法疾滅而不久
住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
不至心爲人說法亦不至心聽法憶
持設復堅持不能思惟義趣彼不知
義不能如法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
佛告比丘有是因緣令法疾滅而
不久住大德復以何因緣令法
[23-0629b]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七張婦久住
而不疾滅反上句卽是時有異比丘徃世尊
所頭面礼足却坐一面善哉大德爲
我略說法我當獨在靜處勤修精進
而不放逸佛告比丘汝若知世法不
能出離若知有受不能越度若知有
欲不得無欲若知有結不得無結若
知親近生死不得无親近汝比丘決
定應知此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若
比丘汝知此法是出離非世法是越
度非受法是離欲非有欲是无結非
有結是不近生死非親近汝比丘應決
定知此法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時
彼比丘聞世尊略說教授卽獨在靜
處勤行精進而不放逸初夜後夜警
意思惟一心修習道品之法所爲信
樂出家行道未久現世得證成阿羅
漢我生巳盡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
復還此彼比丘自知得阿羅漢佛說
如是法諸比丘聞信樂歡喜受持尒
時有異比丘徃世尊所頭面礼足却
坐一面白佛言善哉大德爲我略說
法我當獨在靜處勤修精進而不放
逸佛告比丘若汝知有法令
[23-0629c]
四分律卷苐五十九苐二十八張婦多欲
不令少欲令无猒不知足令難護不
易護令難養不易養令愚癡無智
慧比丘汝應知如是法非法非毗尼
非佛所教若比丘知有法令少欲不
多欲令知足不無猒令易護不難護
令易養不難養令有智慧不愚癡比
丘汝應決定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所
教時彼比丘聞佛略說巳卽獨在靜
處思惟如上所說四分
律卷苐五十九甲辰
歲高麗圈大藏都監奉勅彫

[23-0630a]
四分律卷第六十苐四分之十一婦姚
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舎共竺佛念等譯毗
尼増一之四尒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