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義門讀書記 > 義門讀書記 卷三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義門讀書記卷三
          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焯撰
  論語上
學而篇學而時習之章首節 注後覺者必效先覺之
所為按效先覺自立志始 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按明善是知復初是行 善者所性固有之善也復其
初者復其性也性有五而仁統四者故下章言仁仁之
[003-1b]
施以親親為大故為仁必求端於孝弟合内外皆誠然
後復其性故三章戒巧令義理自絲貫繩連
時復繹思至/則說也 此一段是知
學者將以行之至/立時習也 此二段是行
第二節 注以善及人而信從者衆按人性皆善故信
從 私箋云到得說田地已是君子了按非樂不足以
語君子盖君子者成徳之名成不獨成合内外之道也
第三節 此與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同意非謂世
[003-2a]
無見用者也此對上說樂二字故云不愠中庸對上半
塗而廢故云不悔耳
其為人也孝弟章第二節 注或問孝弟為仁之本此
是由孝弟可以至於仁否按此漢儒延篤仁孝前後之

巧言令色章 此與下章連類記極有深意正是提撕
教人加之省察切已反求從言貎細微處實下手做工
夫起不是汗漫觀人之法
[003-2b]
吾日三省吾身章 忠信所以進徳也故曰得為學之
本傳習是業 人生日用要務如事親從兄處事接物
何往非切於身乃獨約舉三者不亦疎乎須認取省字
盖省察工夫必加意於易忽之處乃為至精至宻人生
為己謀無不盡為己之私慝謀亦無不盡至於泛泛悠
悠之人則容有不忠者矣人於父兄之前不敢不以實
君上之前不敢不以實至于相狎相等之友則容有不
信者矣人於苦心勞力所得未有不益求精熟者至於
[003-3a]
見成傳授出口入耳得之甚易視之無難則容有不習
者矣於此日加省察乃不惟日用要務皆反身而誠且
至精至宻他人易忽之處工夫無所遺矣如此看三不
字正極包括周偹非疎漏也乃安溪先生看此章書之
大意三者皆要從身字認取而用先生之說細細洗發
為人謀而不忠乎 人字對下朋友言之
道千乘之國章 何以聚人曰財故為政莫先於戒専
利若侈用無節則財匱不得不出於聚斂矣故敬信之
[003-3b]
後即繼之以節用也然民之疾苦非上所能盡知茍其
慮之不周雖有良法美意庸有不被其澤者必随時随
事常存愛人之心而後能以身體之民生可得而遂也
 世得云以時只是重農故歸於務本而五者皆是論
其所存正徳間文尚如此分曉 東漢韋彪云農人急
於務而苛吏奪其時欲急其所務當先除其所患是末
句善据 注五者反復相因各有次第按各有次第乃
讀經之要法也
[003-4a]
賢賢易色章 法言孝至篇曰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
舜乎竭力句當如此二句
君子不重則不威章 首節收其放心次節養其徳性
三節兼致知之務末節舉力行之要 此章次於子夏
論學之後盖能以盡倫為本則雖得之生質者多而不
得謂之未學若不能居敬存誠遷善改過切已用力雖
既嘗學之亦浮游而無實之功已 朱子答章蜚卿云
為學約而易操者莫如敬敬則凡病皆可去如不重則
[003-4b]
不威章敬是總腦不渾在散句裏必敬而後能不輕如
主忠信亦先因敬不敬則誕謾而已何以主之合之鄭
文相所錄四者皆是身修之要就其中主敬又是最要
若不主忠信便正衣冠尊瞻視只是色莊一條此章之
義乃偹纂大全者専取後一條故近日作文四柱之外
僅知主忠信句當重而於首節變化氣質工夫殊少理
會又豈程子所謂未至於誠則敬然後誠之次第耶南
軒曰學以重為先嚴於外也忠信者存乎中者也存中
[003-5a]
以制外嚴於外所以保其中也而資友以輔之改過以
成之君子之學不越于是矣參觀此說則四節之輕重
自明
首節 此君子或指始學之士言 不是决其後日不
固也當下便如此故朱子云學則不固與不重不威只
一套事 學字内兼包致知 志向雖髙知識雖敏亦
不堅固
第三節 朱子云朋友才不如我時便無敬畏之意而
[003-5b]
生狎侮之心如此則無益按不待到他損我上細極
注友所以輔仁按將與講習也
第四節 注自治不勇按不是不改但不能如風雷之

總注 游氏云云按以威重為質小學也學以成之直
貫下以忠信為主存心也以勝己輔之致知也吝於改
過無以入徳力行也 游說將末句另提起說
禮之用章首節和為貴 言人之用禮貴於和人多認
[003-6a]
注中推原處為正面
第二節 班固曰事舉其中禮取其和不以禮節則失
中而歸於不和矣何可行之有
總注 則失其中正而各倚於一偏按中和相因未有
不中而可以為和者也
信近於義章恭近於禮 過與不及皆非禮也
食無求飽章 金云敏於事三字截斷前後總攝入此
三字而字直貫下句亦佳徐思曠文如此
[003-6b]
貧而無諂章第二節 朱子答張敬夫云引詩正謂孔
子以無諂無驕為未足必至於樂與好禮而後已有似
乎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
磨之盖不離是質而治之益精之意也
末節 注其所己言其所未言按兩言字與上句縈抱
最𦂳往來二字又無禪病
不患人之不已知章 兩截各開說
為政篇為政以徳章 此節即中庸篤恭而天下平之
[003-7a]
義徳字要在誠敬上說 注無為而天下歸之按無為
二字貼居其所說 北極非北斗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章 總注故因其近似以自名云
云又以圓程子之說
子游問孝章 敬只在養内如曾子必請所與必曰有
兩必字即是敬即是至處 至於犬馬只從能養極言
若從事親說下便背理傷道且奪下矣
子夏問孝章 曰弟子曰先生則以㓜事長之常道也
[003-7b]
罔極之恩可以是為報乎
吾與囘言終日章 助我起予此足發者也不違則不
足矣退省其私亦足以發此亦字之根也發發明吾道
也 注坦然由之而無疑按無疑二字與不違二字相

温故而知新章 知新當從大本大原中出不是逐節
去學來底
由誨女知之乎章 能勿以所不知自欺自必求至於
[003-8a]
知而不能已焉
知之為知之 私箋云本來真知按此隆慶戊辰後杜
撰邪說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章孝慈則忠 此孝字兼慎
終追逺而言
或謂孔子曰章第二節 注何必居位乃為為政乎按
乃始也不要說煞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章首節 子張所欲知者不是今
[003-8b]
日風明日雨盖以世變無窮則治道容有難以預定者
將欲立百王之大法竟何所守故問之注中事字極分

第二節 不言唐虞夏繼世者其道同也若湯武革命
去舊汚而即新政宜若有難知者矣然大經大法固不
外乎夏殷先世所行之舊不過與時變通小小損益而
已觀往事知來者世變雖無窮而規模之大者即與天
地相終始可也又何所不可知哉 注非若後世讖緯
[003-9a]
術數之學也按不必說到此
非其鬼而祭之章 私箋云諂與無勇乃即其事而斷
之之詞非推原也
八佾篇孔子謂季氏章 私箋云廟制室外為堂堂外
為庭按廟庭本馬季長注
三家者以雍徹章 小序云雍禘太祖也以問禘章注
語反看則穆穆之義方見亦非天子無此容異乎尋常
之僾聞愾見矣 升歌在上貴人聲也故曰於堂歌則
[003-9b]
明明可辨故以奚取問之
林放問禮之本章第三節 注儉戚則不及而質按質
朴了便可反本孔子從先進亦此意 程子近於本之
說最精
夷狄之有君章 尹說不得程子之意惟大夫僭亂皆
有無君之心此春秋所以作也
巧笑倩兮章第二節 此句正解素以為絢注中猶人
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乃申上節以素絢句繼倩盻之
[003-10a]
意也時文讀注不明并上節注中如有素地而加采色
句遂云子夏言詩而夫子忽通之繪事直以繆解便其
油腔耳
第三節禮後乎 須抱定上文繪事後素講出禮後來
方切因論詩而知學下文可與言詩之脉亦貫注泛講
道理便失語氣 中庸以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為道問
學之事忠信為質則尊徳性以立其大本也
夏禮吾能言之章 聖人自曰能言則豈無徴者然亦
[003-10b]
須得把宋之文獻為證佐天下乃肯信從今二國之文
獻不足則能徴者不得不有所拘限矣然則如何而足
耶其中材守之勿失其能者修明而講求之則聖言因
而可徴矣
禘自既灌而往者章 兩漢刋誤補遺曰韋元成傳劉
歆曰大禘則終王師古曰每一王終新王即位乃來助
祭仁傑按禮不王不禘王非謂天子盖所謂終王者鄭
康成孔頴逹以禘為郊祭謂非天子則不郊殊不思下
[003-11a]
文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諸侯及其太祖則是禘非郊
祭而為天子諸侯之所通矣韋元成等議亦引祭義乃
謂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此鄭孔之失所從起也
國語荒服終王韋昭曰終謂終世也朝新王及即位而
來見與顔注小異夷攷二說略為近之據國語祭公諫
王謂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則是
彼以即位來見耳非為新王而來顔說止及一事而韋
說及兩事也
[003-11b]
或問禘之說章 注先王報本二句一層非仁敬三句
二層而不王不禘二句三層 真西山云凡人於世之
近者則意其精神未散或嘗逮事而記其聲容必起哀
敬之心而不敢忽若世之逺者相去已乆精神之存與
否不可得知人素不識其聲容則有易忽之意故禘禮
非極其仁孝極其誠敬者不能知其理不能行其事惟
仁孝之深者能知此身之所自來惟誠敬之至者能知
我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也 叅觀張子西銘則治天
[003-12a]
下不難之義自見
祭如在章 注祭神祭外神也按外神二字乃對先祖
言之夫子之分所得祭者亦不過室中五祀而已
王孫賈問曰章第二節 一思量到媚便是逆理便是
得罪於天
周監於二代章 吾從不過詠嘆周文之盛與中庸殊
别入手即提從字者非也周文之盛全由監二代來二
代擡得髙則郁郁句益有精神矣第二句亦不可截斷
[003-12b]
講第三句從日用躬行上體貼方是實事亦不可槩指
國家典章
子入太廟章 儀文度數聖人豈是不知其名其每事
問者亦随事討論一番使大家可以感格神明耳聖人
謙退只似不知而問不露講求之迹故或人疑之耳
是禮也 是字要實貼每事問敬謹之至乃注中推其
意惟每事問所以為敬謹之至若說成敬謹處即禮便
與或人之疑不相對
[003-13a]
射不主皮章 貫革之射息謂軍皆入東西學耳非先
王直廢武射也 古道二字空描不得復尚貫革題中
所無添出不得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章 春秋正義云天子頒朔於
諸侯諸侯受而藏之於祖廟每月之朔以特羊告廟受
而施行之遂聴治此月之政謂之視朔因以其日又以
朝享之禮祭皇考以下謂之朝廟又云告朔謂告於祖
廟視朔謂聴治月政視朔由公疾而廢其告朔或有司
[003-13b]
告之不必廢也論語云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必是廢
其禮而羊在盖從是以後更有不告朔者故欲去其羊
耳 視朔亦謂之聴朔玉藻說天子之禮云聴朔於南
門之外諸侯皮弁聴朔於太廟 注請而行之按行之
二字包視朔在内 魯自文公始不視朔按六年書閏
月不告朔猶朝於廟十六年書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第二節 上節注云猶供此羊則禮未廢也但弗躬弗
親名存實亡耳此節注中然禮雖廢廢字乃吾不與祭
[003-14a]
如不祭之意不可作人見為羊吾見為禮等囈語 六
年書閏月不告朔猶朝於廟則但怠於臨朝不聴治此
月之政及其末失則有司僅供其羊而君并不自請於
廟但謂之餼羊明不親殺也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子
貢欲去之注中禮廢句有兩層意
總注 楊氏云云按禀命於君親此句是頭因而視朔
是尾
定公問君使臣章 大小皆禮常變皆忠 人臣不合
[003-14b]
而去亦是冀君之悟
哀公問社於宰我章首節 注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
為主也按如今世俗神樹模様非是將木來截作主也
以木名社如櫟社枌榆社之類 社主用石見新唐書
儒學傳中卷張齊賢所議中
管仲之噐小哉章第二第三節 管仲本賢大夫只是
學問粗不曾謹小慎㣲便不知不覺流入於侈僣後生
叙兩節中事都是他極意要如此這便是三家了此亂
[003-15a]
臣賊子何止噐小哉 或人但駭仲之何以為小故疑
而問若何者是噐則始終不知亦不能問也
第三節 或人當周末文勝故疑不儉為知禮 小而
又不儉故疑是拘於禮節
子語魯太師樂曰章 此是正樂之本能備此則無殘
缺失次矣以成内須透出此㫖
總注 謝氏云云按樂之始作只有人聲與鐘磬琴瑟
耳言五音六律上蔡不知考於經也從之只是笙入時
[003-15b]
亦但可云八音克諧人聲與八音如一清濁髙下四字
到皦如内方可用繹如則清濁髙下之相生如珠貫也
時文輒入旋相為宫等語亦謬此只論音聲也
儀封人請見曰章 古者相見必由紹介逆旅之中無
可因緣故稱平日未嘗見絶於賢者見氣類之同致辭
以代紹介故從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請與不見
孺悲異也
子謂韶章 揖讓征誅何妨說出題中有兩謂字本合
[003-16a]
斷做不必順衍口氣也私箋謂宜空說者非也
居上不寛章 無處觀他了不要看作餘不足觀
里仁篇 自一章至七章皆論仁惟第三章是治人之
事其他皆由淺及深自治之功志仁無惡誘之使進於
仁也觀過知仁雖觀人之法亦引之使不終棄於不仁

富與貴章 此章工夫一層髙一層首節不過為仁初
入手事終食不違則無時非仁矣造次顛沛則又無處
[003-16b]
而非仁也
第二節 惡乎二字須從君子心上作自警自問語不
敢以取舍明為可恃方鞭辟得下節起盖時時自問自
警便是存養省察事也
末節 世得云造次二句亦如孟子殀壽不貳之意
青湖云造次難在始顛沛難在終 終食猶是無事之
時造次則異於閒暇顛沛則又異於造次矣
總注 則其取舍之分益明按此盖云其於仁如此而
[003-17a]
又何不處不去之難與有耳通章皆言為仁不重富貴
貧賤不可粘煞首節講
吾未見好仁者章首節 注此皆成徳之事按便是顔
子得一善拳拳服膺曾子任重而道逺與啟手足處故
為成徳之事本語類/
第二節 注志之所至氣必至焉按力是氣能用是志
講章多不分明
第三節 注盖不敢終以為易云云按程子有言聖人
[003-17b]
未嘗言易以驕人之志未嘗言難以阻人之進知得此
意則下二節反覆屬望處自說得有味
人之過也章 茍志於仁則無惡矣功夫未宻過不能
無然觀過可以知仁終無流於不仁者也 各於其黨
謂為學未至於純則或偏於剛或偏於柔時而為氣質
所使 末句但云觀其存心之厚薄則于仁之離合可
知矣便不於題面外添出不仁二字
朝聞道章 程子曰聞道知所以為人也夕死可矣是
[003-18a]
不虛生也 知之真便信之篤行之力守之固如此則
生不虛生亦死不徒死
士志於道章 學莫先於立志志於道是矣然志又要
篤篤志則必力行而不肯外慕 這志字只是略知嚮
慕之意與述而篇不同道字寛朱子以為有志為學便

放於利而行章 不能大公無我則放利所不免也此
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四句對面
[003-18b]
不可粗看 利與害對不與義對處處擇利而蹈則害
必歸人怨者四起已亦歸於蹈害矣 南軒云損以逺
害益以興利非謂去天下之害興天下之利也害於己
者逺之如懲忿窒慾是也利於己者興之如遷善改過
是也逺如逺佞人之逺興如興於詩之興先生云損身
之過則物害亦逺益己之善則世利可興更看得圓足
持此以觀亦可以得逺怨之道矣 不必為害人之事
但處處要占便宜則人自有受其害者髙蘓生文體貼
[003-19a]
注中欲字必字最好 注欲利於己二句只是不恕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章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不患無位章 知須在位之先何以反說在下二句盖
此是反已自修之事愈鞭辟向裏故第二層收𦂳一歩

參乎章 曽子一日三省其為學主於誠身誠者聖人
之本也故下學之功既至而上逹者已不外此一聞夫
子呼而告之即反求以得衆理所自來矣然當夫子之
[003-19b]
卒其年才二十有九後此尚有完養吾一以幾於熟而
化者觀其戰戰兢兢之言正中庸戒慎恐懼孟子存心
養性實功盖死而後已焉今人徒見此章已得其傳而
不知其求進於聖人天道之極者方未止也 注盖已
随事精察而力行之按曾子只知逐事皆要實心做出
夫子便與直㨗總說萬事皆從此出
第二節 注竭盡而無餘之詞也按竭盡無餘當照真
積力乆說謂即這箇忠恕做到到家處便是 如心為
[003-20a]
恕按推己者人道如心者天道
總注 忠者天道道當作理以程子遺書改正安溪先
生云天道不如天理之確 聖人教人各因其材云云
按曾子年甚少夫子亦示之知本使不求之汗漫耳一
唯之後正有事在非傳道已畢也其應之速而無疑則
以平日篤學事事反身切已下工夫故渙然便得其本
耳後人看做通身汗下一悟百了則異端之髙者猶不
肯云爾也
[003-20b]
父母在章 第三句但言游而不言逺恐傷父母之心
也只離膝下便是逺何必他邦異域 注去親逺數句
都在人子心上講出不字 亦恐親之念我不忘倒補
在上極有意親之念子固情理所必然為子者必當先
意承志若待其若此而後輟行則不可以為子矣
父母之年章 只這壽上又懼其來日之無多本朱子/
古者言之不出章 言之不出安得有躬之不逮恥字
原是虛景比唯恐有聞更活只可於也字推原指㸃寓
[003-21a]
湛刻於活潑之中一著實講相去萬里
以約失之者鮮矣章 儉約意亦當帶說欲敗度之與
縱敗禮其失維均故注中非止二字亦自斟酌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章 此章言行各開說非相
顧之謂尹氏所謂君子之志乃欲字根本也 不可說
似恥其言而過其行 胡氏說甚精
徳不孤必有隣章 泛論事之理徳字只作好事看
事君數章 朱子謂子游之言以儆學者於幾微之際
[003-21b]
須說得細 程子曰責善之道要使誠有餘而言不足
則於人有益而在我者無自辱矣 注是以求榮而反
辱二句按求榮求親謂使君與友過而能改則臣主俱
榮且可取善輔仁之意但不學無術便反致疏辱不可
說得汗下如凌茗柯朋友數二句文也
公冶長篇子謂公冶長章首節 可妻也三字畫斷下
特明其非罪以見不害為可妻若以下二句為可妻之
實則雖觀過可以知仁然非必待其有過而後可知也
[003-22a]
第二節 南容是世卿之家故云不廢
子謂子賤章 朱子云此君子亦是大槩說恐子賤未
能強似子貢按此二章書不必牽連如子行三軍則誰
與是子路欲自質其學問不必牽連夫子獨許顔淵來

賜也何如章 亭林云記曰夏后氏之四璉殷之六瑚
是夏曰璉殷曰瑚也此仍古注之誤 盛黍稷之噐則
雖未至於成徳而亦有馨香之徳足以感神明也須兼
[003-22b]
發此意不可但說三代法物玉之所以美者亦以其徳
也 注然則子貢雖未至於不噐按此句與上以君子
許子賤照應
或曰雍也章第二節 被人看破所以取憎不但正人
憎之即同為佞者亦憎之所謂口戕口也故曰屢 全
體不息之謂仁心徳畧有一毫欠缺便未全即全矣而
此心略有一息間斷便非不息故曰不知其仁
子使漆雕開仕章 朱子曰信者自保得過之意按自
[003-23a]
保得過四字最妙如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
不為也如被虎傷者談虎而色變豈非自保得過之謂
夫子所謂求為可知也可字亦在自保下學而上逹知
我者其天乎亦是自保得過到此方可謂能信 信字
不獨在知上說盖明徳工夫已該格致誠正也 朱子
曰曾㸃開濶漆雕開深穏又曰曾子父子却相反按參
也以魯得之㸃也能見大意而不能實實下手做工夫
故一貫之傳不傳其父而傳其子顔淵深潜純粹心解
[003-23b]
力行兼到可惜早夭而未逹一間漆雕開能見大意故
不安於小成不以小成自安故為篤志然未能見得透
徹故一貫之傳到底未得亞於顔子者其子路乎天資
髙朗毫無渣滓若逹却為國以禮道理便是堯舜氣象
乃粗處未能克去卒以行行死故夫子於其死亦曰天
棄予聖門髙第弟子在此五人而優劣判焉故吾道獨
歸曾氏
注此聖人所不能知二句 惟他人所不及知故開曰
[003-24a]
吾 其材可以仕聖人元非誤使
道不行章 無所取材只在一喜字上便覺意思過當

女與回也孰愈章第二節賜也何敢望回 望字便見
得大相懸絶已含下知十知二
吾未見剛者章 邵子曰中剛則足以立事業處患難
剛在内者也若掩襲於外未有不臨事忽然喪之也以
孟子集義所生節求之自見 觀物篇補注曰内剛則
[003-24b]
無慾此語甚好 夫子忽然發嘆正是激人立志注中
有志無志二句極當翫味 程子云禹不矜不伐至柔
也然乃見剛此言與悻悻自好正相反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章 程子又曰我不欲人之加
諸我也我亦欲無加諸人中庸曰施諸己而不願亦勿
施於人正解此兩句然此兩句甚難行故孔子曰賜也
非爾所及也安溪先生謂此說比注優盖君子之道四
丘未能一焉恕即甚難盡不必又言仁者之事不待勉
[003-25a]
強 總注無者自然而然按曰欲無何嘗不是禁止之

子路有聞章 徒聞而不行則為口耳之學而無以實
有諸已矣子路勇於必行所以為升堂之選歟
子謂子産章 或問云四者亦有相因之序按此說可
資科舉之學
令尹子文章 子張稱子文在三字必字上稱文子在
又字上人能勉於暫而不能勉於乆故疑其仁也 未
[003-25b]
知焉得仁與不知其仁也異直言他何處得箇仁來也
第二節 十乘是世守食邑所出不可看得輕小所之
之邦皆有髙任重禄足以係縻不難富於其舊而文子
志在潔身去亂不俟終日泊然無所動於中方與下仁
字清字有闗渉
總注 文子之仕齊云云按只當責其不數歲而復反
正君討賊非其任也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章 注引使晉之事只以證三思
[003-26a]
非舉此以議其失
寗武子章 武子之愚只是但知有君不知有身并不
知有成敗利鈍始終奉君以周旋竭力致死無有二心其
後晉怒卒解成公卒歸其初實未計及向使不幸為士
榮鍼莊之續成公不免於酖君臣同盡亦其所心安理
得畧無梗避者故曰其愚不可及若但以濟君於難立
論則曹之侯獳得而及之矣
子在陳曰章 惟狂故簡或云其一種髙曠絶俗之致
[003-26b]
便是成章處非也勇成箇勇藝成箇藝不是髙曠絶俗
伯夷叔齊章 朱子曰要見得他胸中都是義理按有
私意便不能不念舊惡惟都是義理則可惡在彼吾無
與焉惡既舊則吾惡之之念亦與之俱化矣 清者之
量乃是聖人表幽闡微處與孟子栁下恵不以三公章
說和者之介正同
顔淵季路侍章 此章伊川數條至矣盡矣而李守約
所錄朱子語云二子之異於夫子者更有一意無憾對
[003-27a]
憾言之也無伐無施對伐施而言也二子日前想亦未
免此病今方不然夫子則更無懲創不假修為者也合
之其家處謙所錄一條以看程子所謂未免於有意如
天地之化工者覺意味親切
第二節 尤重在敝之二字上横渠云仲由樂善故車
馬衣裘喜與賢者共敝從願字至敝之為句 白虎通
徳三綱六紀篇以共敝之為句此張子所本也又張文
昌贈殷山人詩有同袍還共敝蘇子瞻戲周正儒墜馬
[003-27b]
詩有故人共敝亦常情句不獨張子如此讀也 馬戴
邊館逢賀秀才詩鹿裘共敝同為客 北齊書唐邕傳
云顯祖嘗解所服青䑕皮裘賜邕云朕意在車馬衣裘
與卿共敝 今人往往粗看子路先儒講為國以禮云
若逹却便是堯舜氣象可見子路胸次開朗毫無渣滓
故曰亞於顔子者子路也
第四節 全體此心随感而應方能因物付物不可只
有下半截上面大徳敦化下面小徳川流也總注中如
[003-28a]
天地三字畧一讀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節是其
義疏
總注 然未免出於有意也按小大在此分 二子用
力者也夫子自然者也
十室之邑章 忠信二字口氣中要說得活相只如天
資篤實不汨於習染流於浮偽可以為向道入徳之基
注中如聖人三字不可太執着
雍也篇雍也可使南面章第二節 簡字只就不煩說
[003-28b]
第三節 上行簡是簡要下行簡是簡畧居簡是簡静
末節 因上有不亦可乎之辨故注曰未喻
總注 程子云云按東陽許氏曰有主以理言無物以
欲言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章 怒未便是己不遷處見他
克己過則是己不貳處由他克己
總注 所謂不善只是微有差失至/便更不萌作按不
貳過韓子說自好程子所謂微有差失者與韓意同看
[003-29a]
來朱子力闢不貳之言行之說與易不逺復意思稍濶
逺今須兼兩家之意謂非但言行之過不貳即一意始
萌亦不貳之於言行如此則顔子初時下手後來成就
地位皆能包括矣
子華使於齊章首節 私箋云與釡與庾便是義所當
與義所當益若謂不當與不當益而夫子姑示其意則
為徇人矣按義者宜也情之所可通則亦不失其義也
五秉則過情過情非義也使受之者不安
[003-29b]
第三節 以九百為多故辭非不受祿也
第四節 注有餘自可推之以周貧乏按有餘對九百
以周貧乏應周急
總注 聖人寛容不欲直拒人按二句得聖人氣象
思辭其多按辭多故有鄰里鄉黨一語當體㑹 可見
聖人之用財矣按結以用財之語可見通章眼目止論
當與不當與
伯牛有疾章 漢書楚王囂傳成帝詔書中引此作蔑
[003-30a]
之命矣夫是亡字當讀為無也釋文闕 亡之言無可
以致此疾之道
賢哉回也章 史記載孔子答子貢貧富之問云不如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樂道之說自是稳當 注學者但
當從事於博文約禮之誨云云按所樂者豈有外於是

子游為武城宰章 總注愚謂云云按茍字邪字貼由
徑賤字媚字貼非公事至朱子無一閒字如此
[003-30b]
孟之反不伐章 䇿馬句注中鞭字當活看抽矢於弸
則猶殿後之偹䇿馬者急欲自掩耳
誰能出不由戸章 或問何莫之云猶云何莫學夫詩

質勝文則野章 鶴灘看質字只是質樸之意方妥
須發得七分是質三分是文之意分明盖無本不立無
文不行此之謂彬彬也觀注復存楊氏之說於圏外可
以得朱子之意矣
[003-31a]
樊遲問知章敬鬼神而逺之 卜筮稽疑亦質鬼神事
程朱語錄非一條不可専指祀典就祀典論若臚列國
家大事不切學者日用於樊遲何與耶
先難而後獲二句 先難者克己也程子亦統言其無
私之意若以克己實疏所難則此因樊遲之失而告之
遽躐等而希顔子之乾道哉例以先事後得只當就處
心積慮上發明仁者循天理之自然無計功謀利之私
意 就凡事泛說 注民亦人也按此恐人誤以此為
[003-31b]
有位之事耳
知者樂水章 此章須㸔六箇者字
齊一變章 此章只指國俗說向謂變齊只是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者尚濶於情事也
仁者雖告之曰章 注而憂為仁之陷害按陷元板作
蹈字極善
君子博學於文章 此章不過入門之規模顔子則由
於規模而直至於成徳者也雖不是兩箇然淺深大小
[003-32a]
則懸絶即如博學於文有身通六藝之文多學而識之
文聞一知十之文 約漢人讀曰要
如有博施於民章 分三段看
述而篇徳之不修章 第一句是涵養第二句是致知
第三第四句是力行但分遷善改過所以聖人說有四
項新安一條畧得大意
志於道章首節 注而心必之焉按之字内包用力不
是空空志
[003-32b]
第三節 注則存養之熟按游藝亦是熟之事末句當
幫貼在依仁中說内既常存外亦無所放也
末節 藝從小時已學到此只是涵養
子謂顔淵曰章二節 注自負其勇按此句說得太粗
子路此時亦復茫然自失乃以所能質証更求進歩耳
第三節 安溪先生云臨事而懼對暴虎馮河好謀而
成對死而無悔盖暴虎馮河是無懼也死而無悔不計
其成也邵子云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難若只以斷字
[003-33a]
下注脚恐未是子路對症
富而可求也章 總注楊氏在天之說盖以命言不如
古注鄭曰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徳以得之若於道
可求者雖執鞭之賤職我亦為之獨以義言為當疏引
秋官條狼氏掌執鞭以趨辟乃下士之職士字亦有下
落伊川和靖以義言為勝不知何以却取楊氏也 義
命二者本相為表裏孔子亦曰有命賤職雖士字較有
下落然亦是國家所設之官與從吾好語氣亦不合
[003-33b]
此聖人舉下之言從所好句尚未須論到極精微處
子在齊聞韶章 不圖一嘆全從學之三月内生來
私箋云向吾已知其盡善盡美也而不意其一至於斯
也按盡善盡美便是至字下面更着不得不意一轉矣
 安溪先生云只將注語畧一那動云不意古今為樂
者至於如韶之美方合題面亦不似夫子平日全然不
知舜者并無罅漏也
冉有曰夫子為衞君乎章第二節 怨乎句只問他當
[003-34a]
下可有感憤矯激為非中正否不是後來追悔或問中
甚明 陳文子注中怨悔是後來不甘貧賤一時勉強
終有悔心此則謂其賢知之過非天理人情所安猶有
可怨悔者則不可以古律今也 注夷齊扣馬而諫按
扣馬牽馬也 則視棄其國猶敝蹝爾按不可誤看此
二句此段并不為衛君一直說下故也
飯疏食飲水章 樂字當貼知命不憂之意說聖人盡
性至命者也義命是對待字方與下截相闗
[003-34b]
加我數年章 不可以易而學意不重易道固無窮無
過亦不易言也到不踰矩方是無過 看繫辭中獨許
顔子之不逺復以為庶幾便知學易須膠粘無過說來
上二句不可落空 此章惟雲峯胡氏說最好與無大
過方貼合注語理則是而按之題語却汗漫 胡氏曰
易占辭於吉凶悔吝之外屢以无咎言之大要只欲人
無過故曰无咎者善補過者也悔則過能改而至於吉
吝則過不改而至於凶使人人皆知學易則可以無大
[003-35a]
過此夫子教人之深意也
子所雅言章 謂之曰雅言則自言教人及辨析經意
皆是 不可只指教人說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章第二節 注未得則發憤而㤀
食按未得之上補出立志來二字方有着落
子以四教章 世得云小學先行而後文弟子章是也
大學先文而後行此章是也接續看聖門施教次第方

[003-35b]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章 程子云不知而作妄作也聖
人固無所不知也在衆人雖未能知之若能多聞擇善
而從多見而記識之亦可以次於知之者也觀此及注
意則下三句乃為未知其道而欲求知者言之特愈於
不知而作故曰次此節分兩層看實知其理四字即指
上二句夫子身上事說 生知之人有不待於聞見小
知者衆人而欲效之則為妄作矣須補此意末句次字
方有下落
[003-36a]
仁逺乎哉章 乎哉是喚醒非反詰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章末節 注孔子不可自謂諱
君之惡二句按若作一節題須即粘在巫馬期以告上
翻落使首句都有情文勢亦𦂳死着皆活矣言期豈不
知是諱惡然竊計又難自言豈不知娶同姓非禮孔子
亦不肯曲辨然又碍諱惡故告之以觀孔子更如何處
此乃比時文得一先著
子與人歌而善章 必使反上蒙引補自停其歌四字
[003-36b]
細甚 注聖人氣象從容四句皆包兩層說世豳謂上
二句是聖人盛徳之至下二句是動容周旋中禮世得
則欲以誠意懇至句為主而以從容包謙遜意審宻包
不掩人善意
奢則不遜章 失中意不必做不遜則無中之可論矣
 此節只要痛講奢之害大不可贅加儉之害小一層
君子坦蕩蕩章 循理則為其所當為非有為而為無
往而不得其自然何所不寛平舒泰乎故范楊之言居
[003-37a]
俟上蔡之言不憂不懼朱子以為不出程子規模之内
而往往偏於一事也南軒之言求之在己而無必於外
大略與范楊同纂修大全者復取而附益之坐無識耳
泰伯篇泰伯章 父子兄弟之間一露形迹便使太王
有廢長立少之嫌季歴有奪嫡干統之咎雖能讓而不
可謂之至徳矣泰伯之不可及只在民無得而稱上定
之若與文王之至徳作一箇局勢看則尚濶於事情也
 後人拘泥天下二字偏主讓商往往至說不去 漢
[003-37b]
書地理志云殷道既衰周太王亶父興岐梁之地長子
太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聖子昌太王欲傳國
焉太伯仲雍辭行採藥遂奔荆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
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云云安溪先生云用此
段事實意脈以解論語便自明白不須紛紛謂讓商天
下 或問中只指讓國於父子兄弟之間冺然無迹說
天下乃後日推本而言 南軒解天下二字巧而不稳
辨疑中取之
[003-38a]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章第三節 許魯齋云君子所
貴乎道者三洪範九疇貎言視聼思便次五行聖人於
天道於此可見以此知大節目與天地同流顔淵問為
仁之目夫子告以視聴言動而已凡人行事大乖忤大
和合利害成敗無非在於氣槩容色之間於此少有忽
焉則禍有不可勝言者朱子謂修身之要為政之本
逺暴慢主敬是大本近信則有其質逺鄙倍則有其文
 循物無違謂信顔色取接物故曰近信
[003-38b]
以能問於不能章 不校是容而消之 說吾友嘗從
事便是欲追踪顔子不徒泛叙徃事 非徒希顔正欲
如顔子之希聖耳
可以託六尺之孤章 初看才志卓然已是君子及後
來益復堅定完固大小處無一㸃滲漏則其為君子更
無可疑矣方是下章一毅字層次洗發則設為問答口
氣亦到
興於詩章首節 立志致知之助
[003-39a]
第二節 居敬力行之助
第三節 盡性至命之助 胡雲峯曰興於詩是知之
事成於樂則知之精故曰義精立於禮是行之事成於
樂則行之熟故曰仁熟
民可使由之章 當時之人疑先王之以私意愚其民
但使之率由其政教而不告以深者故特言此以曉之
盖有為而發也 安溪先生謂此章當以朱子或問中
所發明智者過之賢者過之等意叅看乃可以明不可
[003-39b]
使知之意乃深於使之知者也若泛講深微難知便不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章 驕吝亦緣不能盡其才若聖
人為不厭誨不倦政與此二病相反之極 驕吝則無
補於世而才為天地間之棄餘有累於已而才為身心
之贅餘餘字要洗發
篤信好學章第二節 危邦二句去就天下二句出處
 注此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者能之按中庸所謂遯
[003-40a]
世不見知而不悔也惟其慎於始故能保其終
第三節 上言天下則是無邦也曰隠則是避世也比
之不入不居尚有所擇者更過之矣然亦有身雖將隠
而託迹是邦勢亦未能即去如栁下恵三黜之後而居
魯孔子當靈公出公之時未反魯而居衛是也則惟有
不居其位則進退自如足以歸潔其身矣大抵兩有道
句皆是陪說聖賢言語周偹 此章發端即說到守死
自是為身際季世者立之準繩權衡而子路死於衛不
[003-40b]
為聖人所予者於好學善道盖猶未也不然食孔悝之
禄死孔悝之難亦何過之有 私箋云此只發明上節
見隠意按若只明上節不變文曰邦矣
狂而不直章 而字是就一人身上流蕩到不好處去
了方與古疾今亡有别
學如不及章 無兩層亦無兩候只是汲汲用功之中
常常如此提醒注中一警字最有味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章 此節要照卒
[003-41a]
章楊氏之說兩路俱到
大哉堯之為君也章 只有性可與天準則天者盡性
之極也 獨稱堯之為大盖兼聖徳與歴數言之邵伯
温述康節之意所為極治之盛莫過堯先乎此者有所
未至後乎此者有所不及也惟天為大體味注中故字
亦如字自當以天徳言之主形體者大全誤載饒氏語
折以朱子手定之書則或問謂范氏尹氏為得之精義載
范太史云孔子賛易乾元曰大哉稱堯亦曰大哉天運
[003-41b]
於上無為而物成堯亦如之矣尹和靖云天道之大無
為而成唯堯則之以治天下故民無得而名焉尹氏說
今採入集註試參之中庸無為而成上二節同體同用
之說必兼神化言之方合朱子本意注不言堯徳之精
微而言徳之廣逺自并大業皆是徳所統貫下節特又
從不可名之中指其一半可見者示人不得判然分屬
微顯遂疑下節非仍廣逺無能名之事也 一篇堯典
皆其君徳之大也自以親九族而下譬之四時行百物
[003-42a]
生此則為可見者耳徳字貼為君上說則兼體用非僅
得於已之謂也豈可將徳業看成兩截乎下節人因注
中并存尹氏所可名者其功業文章巍然煥然而已之
語遂誤以兩有字對上無字謂此則可名者則失朱子
言堯之徳不可以名其可見者此耳句本意矣巍乎煥
乎經文同是賛嘆不盡之詞明道先生云文章成功有
成象可見只是極致事業然所以成此事功即是聖也
從此體味則成功文章仍為無能名何疑
[003-42b]
總注 所可名者按此名字仍當作見字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章第三節 唐虞之際二句若
云本為周而援及唐虞則上文何以並舉立案解注者
必以經文為本也觀大全中所採陳定宇語云此言人
才難得自古而然堯舜以聖聖繼作而後禹臯之徒聖
賢之才出焉文武亦以聖聖繼作而後周召之徒聖賢
之才出焉此天地間貞元㑹合之運亘古而僅兩見者
也絶無欹檣側柁之說必須如此平放然後徐徐找出
[003-43a]
惟字乃字口氣為下文二句収足難字轉捩地始八面
俱到自蒙引於此節之首冠以孔子之言盖主周言嘉
靖初存疑繼出又謂夫子說才難時必是舉武王予有
亂臣十人之言下文始承之曰於斯為盛不然則斯字
似虚下雖有九人而已之語終未明白舜有五人而天
下治或是門人因聖人此言而着一句則尤以文害辭
妄生穿鑿試取經文一再讀之果如次崖軰之云否也
 只就上文所記相較亦何必以周倒入而注中先從
[003-43b]
周室人才之多起義者為才難直貫下文二句也後人
乃謂唐虞為賔周為主二句轉為周之盛而發則不善
讀注而非夫子上下古今之意矣 注才者徳之用也
按難字從徳之用看出與知能技藝之才不同 注降
自夏商皆不能及按夏雖禪授而所存者僅前代之餘
才商非繼治而篤生者惟伊朱之二佐不能及不可一
様說
末節 私箋云三分有二只是以人心計之大概三分
[003-44a]
人心已有二歸文王矣按紂都在豫州之地如奄國之
屬皆在東方則云青兗豫近之只說人心則以字無着

禹吾無間然矣章卑宫室而盡力乎溝洫 此溝洫二
字即班固溝洫志所本乃治天下之小水非指行井田
也朱子或問中以濬畎澮距川釋之為得本意天下之
小水無所不治則尺土寸壤無不可宅與上卑宫室對
照尤宻 注備旱潦者也按旱無可為者備澇而已朱
[003-44b]
子生長東南未知北地不可槩用翻水車也 或豐或
儉世得欲以無小無大易之較為櫽括 各適其宜各
字是各自無間不用看煞而字合說
總注 所謂有天下而不與也按不與在心上說是無
間之根
子罕篇逹巷黨人章 無所成名言其大而不可以一
事名也注中惜字當渾之私箋難名之說是末節注中
譽字與此惜字自相矛盾
[003-45a]
麻冕章首節 純變了禮 儉是由煩難而趨簡約
太宰問於子貢曰章第二節 固天縱之四字須一頓
聖是夫子所不居然殆是矣方得答問口氣 安溪先
生謂講聖字斷以中正仁義方與多能界際分明按此
四字在性分上說今人用聰明睿知等語便是中庸小
徳川流之事攙過多能界分矣
吾有知乎哉章 吾有知乎哉五字即在下截有問必
答處生出說本朱子/ 程子曰無知也者盡以告人他
[003-45b]
無知也與吾無隐乎爾同 鄙夫固空空然義理本其
所自具叩而發之則可盡以相告矣
鳯鳥不至章 不欲斥言明王不作故僅以文明之瑞
為言
總注 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按文章安得已
顔淵喟然嘆曰章首節 或問此四言正是顔子得見
聖人之道真實髙妙而苦未端的處 世得云無窮盡
在知一邉說無方體在行一邉說
[003-46a]
第二節 語類循循善誘非特以博文約禮分先後次
第博文亦自有次第約禮中亦自有次第有箇淺深次
第故髙者有可攀之理堅者有可入之理在前在後者
可從而審其歸之理
第三節 顔曾資禀不齊成功一也卓爾當以一貫參
觀 注所謂卓爾亦在日用行事之間按顔子亦向下
學處精察力行到後方卓然見得夫子動容周旋莫非
天理流行只是這大本中出耳 從之便是逹天徳事
[003-46b]
 注非所謂窈㝠昏黙者按莊子在宥篇至道之精窈
窈㝠㝠至道之極昏昏黙黙
總注 而歸功於聖人也按或問曰歸功一句未安盖
此非有所歸功但叙其所學之本末而嘆其未能遽至
於聖人耳
吾自衛反魯章 漢禮樂志云王官失業雅頌相錯孔
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云云固當即指得所為正樂
事也 只主區分雅頌方使題中各字有着落不可以
[003-47a]
南與風混攪侈其煩富 得所兼篇章及用之燕饗祭
祀言之
子在川上曰章 注無一息之停不已也道體之本然
全體也莫如川流一事也時時省察慎獨也無毫髮之
間斷純亦不已也
吾未見好徳如好色者也章 此章不必依史記講
語之而不惰者章 不惰只在力行上見顔子比子路
尤行得盡
[003-47b]
苗而不秀者章 為自恃苗無不秀秀無不實者警
後生可畏章 上二句勉之下二句警之
法語之言章 繹須說到悔悟上
三軍可奪帥也章 以帥將兵其勇在他人以志帥氣
其持守在自已奪不但外來境遇凡一身中嗜欲皆是
 匹夫非常人對上三軍看猶云一人也志泛說
衣敝緼袍章第二節 胡康侯解詩云不忮則能懲忿
不求則能窒欲朱公遷云仁則不忮義則不求此又是
[003-48a]
子路進歩境界
第三節 子路心中但能無累未曾有主求進於道者
存心養性則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又何有於不恥

歲寒章 須將范氏說翻轉看君子之在治世或與常
人無異唯至歲寒而其節益貞耳不重在旁觀者說
歲寒言其歲異於常歲非四令之冬
知者不惑章 程子謂仁者不憂三句是徳之序此是
[003-48b]
學之序 燭理明自然樂循理 不蔽於欲則自反而

可與共學章 為學必始於致知致知必在於精義權
字義理在共學時便已見得大意只是必待涵養踐履
到義精仁熟地位然後時措皆宜惟變所適耳若說可
與立時尚不識輕重恐聖賢無此學問也楊氏所謂信
道篤是誠身事權則誠能動物推之而通感之而化矣
己亥夏以可與立二句題課徒漫紀於此惜乎師友凋
[003-49a]
謝無從質正也 注權謂能權輕重使合義也按正蒙
樂噐篇權過中而合義者也
鄉黨篇孔子於鄉黨章首節 此節兼言貎之不同恂
恂者信實之貎朱子謂亦有上蔡所解温恭之意乃通
指與鄉黨之人周旋容貎似不能言是於貎中兼及其
言下唯謹爾是於言中兼及其貎
入公門章首節 公門是最外庫門
第二節 禮玉藻天子聴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闔左
[003-49b]
扉立於其中一本作闔門左扉 入自左扉出自右扉
皆由闑右而不敢當中也 注禮士大夫出入君門按
士大夫當作大夫士此曲禮之文也
第三節 位在庫門之内外朝也 内朝是治朝非路
寝之燕朝 此外朝國有非常之事然後御此致萬民
而詢謀之焉
第四節 堂在雉門之内堂髙七尺階有七等 堂是
治朝鄭氏玉藻注所謂路寝門外之正朝 注兩手摳
[003-50a]
衣按衣謂裳 近至尊按此則已至堂上也 氣容肅
也按言氣包色在内
第五節 路寝是燕朝在路門之内 臣常朝而出君
乃退適路寝聴政 復位中庭之位 注舒氣解顔按
舒氣二字帶上屏氣來
執圭章首節 李云聘問所執非命圭朱子常覺其誤
而欲改之偶未遑耳 瑑圭璋八寸聘/璧琮八寸享/
覜聘見考工記玉人之事條注瑑文飾也衆來曰覜特
[003-50b]
來曰聘聘禮曰凡四噐者惟其所寳以聘可也 鞠躬
入門時上揖下授升堂時足蹜蹜如有循將授時 按
入門不敢趨進升堂不得攝齊汪說極與聘禮合執圭
唯在此入廟門升堂時也聘禮後亦有皇且行入門主
敬升堂主慎二語注云復記執玉異說盖上文已云上
介執圭如重授賔賔入門皇升堂讓將授志趨志趨謂
審行歩與此異也 曲禮執天子之噐上衡謂髙於心
彌敬也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綏讀曰妥
[003-51a]
妥之謂下于心 注手與心齊按升堂讓注云讓舉手
平衡也 戰色戰而色懼也按鄭注戰色敬也視今義

第二節 注發氣滿容按亭林曰儀禮文作發氣焉盈
容漢人避恵帝諱盈曰滿此當改而不改也
君子不以紺緅飾章首節 注飾領縁也按舉領以包
袖袪
第二節 䙝服當黑色
[003-51b]
第四節 李云俗分朝聘祭服非是此包禮服常服言
耳盖此節眼目在裘字不在衣字故注云衣以裼裘又
云注言裼以包襲耳 裼與襲即是一衣袒而不盡覆
其裘則謂之裼盡覆而不使裘見於外則謂之襲禮注
以覆盖裼衣之美為充美此恐有微誤盖襲者藏也非
重也 表裘不入公門惡其䙝也是䙝裘不裼 蜡祭
亦用皮弁素服息民則黄衣耳
第五節 䙝裘䙝字對上朝聘祭而言
[003-52a]
第六節 長李讀本音
第七節 居謂䙝裘
第八節 舉佩以包帶
第九節 婦人尚専一徳無所兼連衣裳不異其色男
子則深衣亦必具衣裳之象也 注裳用當作用裳至
此為讀見朱子文集中答歐陽希遜書
齊必有明衣布章齊必變食 私箋云潔其口按不但
潔其口而兼欲充其氣如玉藻所謂朔食加於日食一
[003-52b]
等是也
食不厭精章首節 注牛羊與魚之腥按牛羊與魚當
作牛與羊魚此少儀之文也 腥是生肉 聶而切之
為膾按禮記注聶之為言䐑也先藿葉切之復報切之
則成膾疏云謂先䐑為大臠而後細切之 膾麤則食
之不化矣此固必欲如是者也 不厭是言其工夫節
度不可茍簡不在聖人心上說注中下一句乃補此非
為口腹而欲如是當善㑹
[003-53a]
第三節 割不正樷說兼取邢疏折解牲體脊脅臂臑
之屬禮有正數若解割不得其正則不食之意極是
第八節 祭於公以下文勢若自為一節者安溪先生
文與上扇對 祭之明日尚有繹恐分其誠敬之心第
一日無暇致膳與賜胙第二日又不可以諸父昆弟與
煇庖翟閽同日故必待第三日乃遍也若出三日則留
神恵而肉亦敗矣不宿肉亦兼為已將三日不可更稽
也比君所賜可少緩當以是會之楊氏謂家祭可以宿
[003-53b]
食矣似欠體貼 韋昭國語注天子諸侯曰繹以祭之
明日卿大夫曰賔尸與祭同日更考之
鄉人飲酒章第二節 郊特牲篇鄉人裼孔子朝服立
於阼存室神也注中後一說正非無稽
問人於他邦章 如親見便是誠不可泛言其禮 人
字不可放過聖人雖誠敬無所不在然亦未有非其人
而槩施也盖擇而後交乆矣
君賜食章首節 注故不以薦句則餘當以頒賜矣句
[003-54a]
私箋旁批並云不重按也須照管到此節注精宻極矣
原本孔解邢疏而正席則采范太史義下二段則采楊
文靖公義逐字有發明
第二節 周禮注云品者每物皆嘗之導尊者也 玉
藻云若賜之食而君客之則命之祭然後祭先飯辯嘗
羞飲而俟若有嘗羞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飯飲而俟
上一段祭是客禮命之祭君不祭可知而仍先嘗君食
乃不敢當客禮也下一段則侍君而偶賜之食與禮食
[003-54b]
異不為君所客者則君使膳宰自嘗羞而不先飯夫子
本僅侍食而猶先飯者盖以臣之侍君尤當逺嫌不必
待以客禮而始不敢當也
第三節 古人之堂東向北墻南牖病者本寢北墻下
君來則遷於南牖下使君自東入堂南面視己則人臣
雖病亦不失北面之意矣詳見四書叢說伯牛有疾章
朋友死無所歸章首節 注中當補云朋友以義合本
不當殯之於家若其死無所歸而委之道路則義有不
[003-55a]
足不得不殯意乃完偹
第二節 私箋云祭肉則拜正以形容車馬之不拜按
義理如此不是空空形容
寢不尸章第三節 注負版持邦國圖籍者按圖地圖
籍名籍
第五節 左傳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疏云風不以
理舒散而暴疾害物雷不徐緩動發而震撃為害
色斯舉矣章末節 注梁橋也按今口外猶呼髙嶺為
[003-55b]
梁此古語之流傳者叔明之說疑非 共向也 色斯
舉矣翔而後集集解中本不與下雌雉相屬朱子亦據
胡氏謂雉之飛也决起其止也下投無翔集之狀故雖
與下通為一節注中仍謂色斯舉矣二句上下必有闕
文其謂色舉翔集即雉移山梁雌雉一句冠於首則辭
意尤明者始於陳定宇近所用也三嗅而作定宇猶主
不食之說既遇拱執亦不得語於見幾矣若取注中晁
氏一條則可仍歸於逺舉之意
[003-56a]
 
 
 
 
 
 
 
 
[003-56b]
 
 
 
 
 
 
 
 義門讀書記卷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