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識遺 > 識遺 卷十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識遺卷十        宋 羅璧 撰
  天幹地支      古樂
  夢卜        圜扉
  名犯聖賢      服節
  社稷        九夷
  矢字        創業之主誠直
  文武取人      度才
[010-1b]
  御小人       東南國勢
  荆襄        前定
  㝠官厯       月受日光
  文尚喻       儒者生殺
   天幹地支
陰陽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名天幹子丑
寅夘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名地支其配甲乙木丙
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寅夘木巳午火申酉
[010-2a]
金亥子水辰戌丑未為土幹支皆分配五行也然
十幹配五行合而類五十二支配五行合而𩔖四
要之五陽數屬天故竒圓為天四陰數屬地故偶
方為地幹支一本天地非誣也幹本十又竒函偶
陽包陰天統地也支本十二而偶後竒隂附陽地承
天也二氣錯綜萬物化生故分陰分陽必曰動静互
根云
   古樂
[010-2b]
書論韶樂之感曰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虞賔在位羣后徳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
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宋子
京謂此后䕫推美舜徳侈言之非真有鳳儀獸舞也盖
樂作之朝廷郊廟有宫室之嚴有階陛之阻有營衛之
宻鳳獸山林物安得至此鳴舞於羣后衆賔間耶若祖
考來格亦豈儼然見之乎又夏王懋徳山川鬼神亦莫
不寧鳥獸魚鱉咸若等語説者亦謂誇美聖徳之辭周
[010-3a]
禮言樂一變致羽物川澤之示再變致臝物山林之示
三變致鱗物丘陵之示四變致毛物及墳衍之示
五變而致介物土示六變致象物天神又云六變天神
降八變地示出九變人鬼禮史記述師曠鼓琴曰一奏
𤣥鶴二八集門再奏延頸鳴舒翼舞復鼓雲從西北起
大風至雨隨之飛廊瓦其後晉國大旱赤地三年漢武
用樂甘泉亦有此等語余嘗謂古樂固不敢知今樂自
晉魏以來明音者多矣未聞有此髣髴何耶想亦史氏
[010-3b]
誇辭或聖人德動天地行通神明所感不專樂也不然
經史之論荒矣
   夢卜
六經信夢卜其語不一余謂憑以决細微可矣將相係
國安危才否未諳但參夢卜可乎髙宗夢傅説俾以形
求一旦胥靡惟肖置諸左右爰立作相更無擬議堯舉
舜側微詢四岳試諸艱舜傳禹驗之治水委之征苖參
之歴數狥詢謀龜卜而後定髙宗以一夢立相何易也
[010-4a]
後世固有竒才不次用之者然多見之搶攘猝急之際
若齊桓相管仲以鮑叔為之先漢髙將韓信亦蕭何薦
其才販繒屠狗之流皆識其有一長始乃舉用未聞以
想像决也史記著文王取太公亦决之獵卜然孟子言
太公之出曰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濵聞文王作興曰盍
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其出實太公就之又曰若
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以親聞道於文王也豈有
不平日師資太公之才德而徒以一旦非熊之形象乎則
[010-4b]
卜載歸師之説史遷無謂也闕/  修和有夏之佐曰
有若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則五人之外無太
公一語至武王予有亂臣十人説者始益以太公詩述
武王牧野之戰曰惟師尚父時維鷹揚則太公特以韜
畧為武王兵師遷未詳也竊疑書曰賚予良弼因說立
相早故假夢以神其入不知昧於聖人審重之㫖也或
又謂髙宗識傅說武王識太公而衆人未知故假夢卜
進之余謂此後世君臣相詐之術非所以論聖賢
[010-5a]
   圜扉
古圜上圜扉按圜圓也圓中規規圓主仁矩方主義獄
名圜者欲吏以仁心求其情乃仁以義斷也圜土周獄
名歴代名獄各不同夏曰均臺殷曰羑里秦曰囹圄漢
曰若虚魏曰司空
   名犯聖賢
後世諱犯古人不一若聖賢名姓例不避則通矣唐堯
虞舜帝王冠冕而漢有唐堯為缺/梁有虞舜官太常薦
[010-5b]
明堂議成湯殷之盛王而漢有成湯按湯名履初興亳/湯殷因以地號曰
成湯猶言成周然犯雖非其/名而與聖人相犯亦不雅顔回孔門髙弟而晉有顔
囬為羌師書兩伯夷一虞秩宗/一諫武王論語兩南宮括一論古/一十亂
中/共工氏覇九州而舜時垂官共工相類曽參殺人而
孔門曾參見疑羿善射一帝嚳之臣一有窮之君然則
漢以來兩龔遂兩京房之類無恠矣
   服節
易繫言上古喪期無數尚書言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則
[010-6a]
三年喪唐虞時然矣禮記言服制法象天地盖齊斬三
年則氣歴一閏期象嵗一周大功九月更三時則物已
成緦三月則一時之數法天也小功五月象五行法地
也故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豈不送死有已
復生有節按唐虞前吉凶無二服郊特牲曰太古冠布
齊則緇之皇氏謂鬼神幽/暗故齊則緇鄭𤣥曰三代下冠衰始異唐
虞以上吉凶皆用白布孔氏曰三代來吉凶異制始不
用齊冠故夏毋追殷章甫周委貌各以冠别而白布專
[010-6b]
為喪冠
   社稷
禮社祭土其神曰勾龍以治平水土也稷祭穀其神曰
后棄以教稼穯也地廣不能徧敬故封五土為壇而祭
之穀多不能盡祀故聚五穀為壇而祭之然獨祀稷者
以首種為百穀長爾雅粢盛亦釋稷土神之祠於家曰
中霤其形皆如陶竈詩曰陶復陶穴是也其中穴明雨
四霤之因名室中曰中霤後世易為屋漏朱文公謂當
[010-7a]
於屋中祭之
   九夷
孔子生衰周歴聘不遇固是道大難容亦是諸國各有
世臣把住如魯三桓齊田氏晉九卿不容聖人插手况
世臣皆有無君之心孔子得政必所不容故轍環不遇
聖人知道不行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曰言
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曰乗桴浮於海曰欲居
九夷此豈真欲棄中國入夷狄哉盖深歎中國無可與
[010-7b]
有為之人也九夷張儀李斯説曰楚破南陽九夷内許
沛鄢郢危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謂為楚地孔子嘗
聘楚使九夷為楚即之甚邇何以歎為按漢書班固地
理志指九夷為𤣥莵書宅嵎夷之地箕子始封之國今
屬髙麗范後漢東夷傳言東方之夷有九種天性柔
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且援應劭風俗通之
言曰夷者抵也言抵天而好生萬物抵地而出豈聖人
厭亂思治欲得柔順易以道御之國居之乎詳歎意其
[010-8a]
九夷只當如漢傳所指
   矢字
矢非但兵械左傳文公十八年叙襄仲殺惠伯曰殺而
埋之馬矢之中莊子人間世曰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
盛溺史記趙奢傳云趙使者毁亷頗曰與臣坐頃而三
遺矢三國志吳主遣取藏中蜜蜜有鼠矢魏髙歡妻微
時然馬矢作靴唐安慶緒缺/馬矢以食東坡詩但尋矢
次覔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皆此矢字
[010-8b]
   創業之主誠直
成湯放桀曰予有慙德恐來世以台為口實漢髙祖罵
儒生曰廼公於馬上得之及其病却醫曰命乃在天雖
扁鵲何益隋文帝謂王府僚佐曰何用碑為與後人作
鎮石耳皇后崩議葬地帝曰吉凶在人不在墓吾家墓
地若云不吉我不得為天子若云不凶我弟不當戰沒
唐髙祖相隋國柄歸已羣下請加九錫曰我秉大政自
加九錫可乎且自尊而飾讓心竊耻之宋藝祖削平諸
[010-9a]
國諭南唐曰江南亦有何罪只是自家着他不得江南
徐鉉為李煜陳子事父之説祖曰汝謂父子為兩家可
乎又曰不須多言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
睡乎饗太廟有司陳禮噐曰我祖宗寜識此亟命撤去
皆誠直不事諱飾故朱文公謂藝祖氣象剛明正大宜
其言若此豈同曹孟德司馬仲逹貽譏於石世龍也
   文武取人
古今仕進之途曰戚寵曰貲粟曰世澤曰吏勞曰吏託
[010-9b]
而惟文武取人為正然唐人言能文不足佐時善射不
足克敵要在文吏察其行能武吏觀其制畧漢武初讀
相如賦恨不同時及用之終文園令知其才不堪也吳
起將戰左右進劔起却曰一劔非將事在運權制謀不
取一夫之勇噫文不經綸武昧方略弊也久矣
   度才
人之才各有限量裨諶謀野則獲謀邑則否孟公綽優
於趙魏老不可為滕薛大夫百姓之事蠡不如種敵國
[010-10a]
之事種不如蠡𤣥齡能謀如晦善斷姚崇知變宋璟持
正黄覇長於治郡劣於為相夏侯淵長於設變短於總
衆爾朱兆將兵過三千則亂晉殷浩唐房琯宋王安石
初皆才望炳著及登要地例以虚聲誤國故桓温謂浩
為令僕足以儀型百僚督師非其任也韓魏公謂王安
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為相則不可大槩今之用人者
惟以年資計考不復審量材實徃徃受弊不思古以䕫
典樂陶作士棄播種夷秩宗此皆唐虞明試博詢度其
[010-10b]
材之所宜任之終身所以世道稱治王臨川曰臯䕫稷/契在唐虞皆終身
一官不使更任其有降/陟亦特以禄秩而已漢文景並美成康為吏者長子
孫居官者以為姓此豈有資叙年勞哉武帝舉霍光輔
昭帝官榮位顯者何限獨㧞一奉車郎不以資論也謝
安當淮淝之役獨任一謝𤣥不以親嫌也
   御小人
趙廣漢治頴川吏俗朋黨不可施治廣設缿筩使相告
訐由是奸黨散落張敞治京兆合境多偷敞求偷長赦
[010-11a]
其罪令致諸偷自贖由是無偷唐髙宗幸東都命御史
魏元忠檢校盗前後元忠取赤縣獄盗一人釋械以從
倚以詰盗比及東都不亡一錢此三事皆就其黨制之
也宋西方用兵初命宦者監軍牽制主帥多失朝議改
選仁宗問於夷簡乞詔官長自保任其屬後有功罪同
之明日官長自請罷宦官宦官亦自請罷盖使中閹自
請罷則異日無覆出之惡且不歸怨於我文潞公為相
日穿漯渠會仁宗不豫司天言渠不利之故後議改穿
[010-11b]
公請遣前言不利司天相之司天恐他日所穿别有妨
已當其咎乃更言前穿方位無礙此二事各就其人制
之也元祐初司馬温公為相矯王介甫之失弛差役京
尹蔡京希新㫖五日盡改之使温公當時改作盡以此
策待之則異日紹聖紛紛不致諸君子獨當其咎也伊
川曰作新人才難變化人才易時諸人似皆可用且人
豈皆甘為小人若宰相用之為君子孰不願為君子此
等事教他們勝吾曹故人才在君相變化之爾侯仲良
[010-12a]
曰若然則無紹聖閒事也即是觀之古今局面更張夫
非變化人才之機哉
   東南國勢
楊誠齋言於紹興曰以全楚為家吳越為宫此楚莊闔
閭子胥種蠡所以强覇用武為根本西控全蜀南擁荆
襄北據長淮此髙帝先主孫仲謀楊行宻所以興起之
缺/   限其東三江五湖繞其南此六朝所恃以
為固而不可兼得者也引巴蜀之饒缺/  之粟市西
[010-12b]
戎之馬而號召荆楚之竒才此漢唐所仰以為資者也
奄是數者以為資而乃不能以自存是挾千金而憂貧
有孟賁之力而怯弱避人惜哉
   荆襄
荆襄地要考之三國可證方曹操劉備孫權割據各欲
占取荆州故先主方有荆州魯肅説權謀取缺/
  以下東南控缺/
   則可瞰宛洛下吳楚缺/
[010-13a]
   蜀嘗假荆矣又爭於吳吳卒圗關羽全取缺/
 陽襄陽南鄉入魏缺/ 荆南郡零陵武陵入蜀江夏
桂陽長沙入吳禹貢今荆之地遂裂為三其後吳得荆
之西守夷陵而北不得襄卒無以圗魏魏晉有襄并吳
卒自襄始危驪唐嘗著論曰得江陵則可以窺襄陽固
巴蜀失江陵則无以保武昌興九江武昌處沅湘洞庭/衆水之會故吳缺
 宋齊梁為盛府九江處江西畨陽彭蠡缺/之會故晉以來皆藩住二郡實蔽全吴得襄陽則
可以通巴峽綴關輔失襄陽則必須保巫峽護江陵襄
[010-13b]
陽一失則天下事無可言者余按江水原岷山出䕫峽
江實為長江上流孔明謂荆州利盡南海者此也嶓冡
導漾東流為漢出興洋襄陽實衆水上流庾翼謂進可
以掃秦趙退可以護江流者此也漢水至武昌下與江/水合失漢上流則水
路中襄可缺江中流江陵上流之保遂/為虚襄陽蔽江陵又杜漢入江之委也吳陸抗嘗言上
流有警乃社稷安危之機當傾國拒之非徒侵陵小害
也近代以堕甑視襄豈特出孔明庾陸諸人之下亦豈
有方翥缺/ 者哉建炎南渡李忠定胡安國切切荆襄
[010-14a]
盖深者也
   前定
大數皆前定成王定鼎卜世三十卜年八百始皇盛時
預䜟亡秦者胡王莽未簒夏良賀言漢厯運當中衰揚
子雲太𤣥言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髙祖至孺子嬰/二百一十四年
隋文臨御卜葬者説言三十為三千二世為二百晉牛
繼馬後符元帝郭璞推江東與中原分合至三百年當
復合唐李淳風言武氏殺唐子孫宋興已有過唐不及
[010-14b]
漢庚申缺/   及寒在五更頭等說舊傳太宗卜世/於陳希夷希夷
曰寒在五更頭又有缺半更眠風雨蕭蕭欲曙天莫道/五更天便猶怯缺 因此宮漏增為六更按
宋以庚申起運將及第五庚申而己未警於江又五年/理宗薨十年祚移五庚申後又延十五年豈半更眠之
兆/也
   冥官厯
趙清獻公平生所為夜必衣冠焚香拜告缺/
 寢即計一日食飲之費及所為之事缺/
  必求稱之司馬温公曰吾無過人者缺/
[010-15a]
 學見之實踐如此東坡志林著蘇子缺/
 罪冥官曰子歸置厯一通晝之所為缺/
 述缺/詩曰怕人知事莫萌心余謂趙范司缺/
        之在側也缺/
冥官厯
   月受日光
天文志言月不能自明資日而明京房曰月與星隂者
也有形無光先師云月體似鏡其照處明不照處暗張
[010-15b]
衡曰日譬火火外光月譬水水含影故月光生於日之
所射月暗由於日之所蔽當日則賦光盈就日則光盡
洪容齋五筆述太史劉孝榮之言曰月本無光受日為
明沈存中筆談曰月形如弹丸受光如粉塗月去日近
則光一消漸逺則漸生明又曰凡天地之光皆日也如
星亦受日光朱文公注楚詞援沈説且謂月初生日在
其傍故光側人見如鈎日漸逺則斜照而光漸滿又援
王晉説曰月生明之夕人望之則人在側但見一鈎至
[010-16a]
日月相望人處其中方見全明如有能凌倒景徃參其
間雖弦晦剥復光具全明詳諸説則月光常滿人立有
偏正因見光有虧盈非既死復生也余嘗因是驗之日
沒天晦知天倚日而明取盆水置赤日中光輙印置隂
處動靜隨之水受日光可推月光資於日矣星受日光
之說亦嘗驗之德祐乙亥六月朔日蝕既晝晦星獨朗
然日蝕光既星光自若何耶豈宋厯告終光固有常變
之異耶
[010-16b]
   文尚喻
古人立言皆取象盖即麄可以明細因事可以識天理
故詞每以喻而顯詩之多識禽獸草木蟲魚之名可證
已若易龍馬龜牛魚狐鳥隼鴻雉虎豹狗豕豚羝羊䑕
則鳥獸備也茅𤓰杞蘭葦竹木華稊株莽葛藟枯楊蒺
藜叢棘碩果苞桑則草木備也户牗藩廬蔀屋牀几枕
柅舟車鼓輿輪輻斧鬯甕缶筐鼎弧矢簋貳則噐用備
也雲月氷霜雨塗泥陂險淵田谷埜菑畬園巷郊邑川
[010-17a]
陸井石階衢城隍干磐陵穴則天地備也備服飾則簪
圭襦帯袽紱袂裳是也備一身則耳目鼻舌牙頤面腹
髮臀拇股肱心背腓趾是也
   儒者生殺
儒者未嘗不羡長生而其要在省嗜欲定形性老氏之
吐納修煉所不計儒者未嘗不惡殺生而其要在逺庖
厨循禮制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羣大夫不取麛卵諸/侯无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
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老者五十衣帛七十食肉與/夫豺未祭不田獺未祭不漁草木黄落不入山林皆節
[010-17b]
以/禮釋氏之持齋奉戒所不取
  考據確而精論斷審而正記載書絶髙品故宋元
  著述家多援引之然傳冩日久間有亥豕脱亡欲
  借一善本訂之遍索鄴侯于海内無有應也故岫
  藏于篋中六十年餘亦不輕以借人隆慶改元三
  祀姑蘇方山吳岫識
 
 識遺卷十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