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水經注釋 > 卷十一
[053-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十一

  仁和趙一清纂

  滍水篇

  水出北山七泉竒發卷三十一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北山下落阜字寰宇記校增泉當作□

  南流注滍水卷三十一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流字衍文

[053-1b]
  救養者卷三十一一頁十九行

  箋曰白氏六帖作救癢一清案癢本作□荀子榮辱
篇骨體膚理辨寒暑疾□凡从疒後人所加

  有魯縣居其陽卷三十一三頁一行

  一清案有魯下落山字漢書地理志校增

  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侯苞冢卷三十一四頁十二行

  一清案金石録漢𨽻字源引此文俱作吉成侯州苞
今校補

[053-2a]
  基西枕岡卷三十一四頁十二行

  一清案基𨽻釋作墓

  淯水篇

  攻離山卷三十一五頁十四行

  箋曰孫按山海經云支離之山淯水出焉一清案方
輿紀要云郡志云淯水出嵩山縣雙雞嶺雙雞蓋攻
離之譌然方俗之稱字隨讀改山海經作支離字形
之近也

[053-2b]
  淯水導源卷三十一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導源下落𢎞農二字全祖望校增

  淯水又東南流雉縣之雉衡山卷三十一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流下落歴字

  有陽伯者卷三十一六頁十二行

  一清案陽伯當作伯陽詳渭水篇刋誤

  淯水又東南流逕博望縣西北故城東卷三十一六頁十八行

  一清案西北二字衍文

[053-3a]
  郡東北一百二十里卷三十一六頁十九行

  一清案郡上落在字

  地理志曰南陽有望縣卷三十一七頁一行

  一清案當作博望縣落博字

  功曹栢孝長卷三十一七頁四行

  箋曰九州春秋曰時柏季長在城中一清案魏書注
引九州春秋正作柏孝長季字誤刻也

  清水又南卷三十一七頁七行

[053-3b]
  一清案清水當作淯水

  或是余夏逕驛途卷三十一七頁十五行

  一清案逕𨽻釋作景

  墓樓東平林不卷三十一八頁四行

  一清案不𨽻釋作下

  謂之卷三十一八頁五行

  一清案謂之下落肄水二字

  東出赭陽卷三十一八頁十二行

[053-4a]
  一清案全祖望云漢志續志晉志皆作堵陽魏收志
始作赭陽然水經舊本仍作堵陽章懷註引水經注
云堵水南逕小堵鄉可証也世本忽堵忽赭不亦惑
乎予謂六朝後魏改堵為赭道元于沔水篇作堵于
滍淯篇改從赭各存所是正無取乎從同也

  而道方城卷三十一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而孫潛校改西

  郡國志所謂宛有𤓰里野津卷三十一八頁十五行

[053-4b]
  一清案野字衍文

  温以升平五年與范汪衆軍北討列營淯水卷三十一八頁十六


  箋曰按晉書穆帝本紀桓温遣諸將討河北在永和
五年而范汪傳云桓温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國以
失期免為庶人卒于家本紀范汪之廢則在升平三
年與此互異一清案晉書穆帝紀永和五年桓温北
伐乗石遵之亂也十年伐關中討苻健也十二年又北
[053-5a]
伐則討姚襄也海西公太和四年又北伐慕容暐蓋
不僅永和五年一役而已范汪之廢温公通鑑目録
書于升平五年而穆帝紀升平五年又無廢汪事汪
廢在哀帝紀之冬十月即升平五年之冬十月也汪
傳以為温令汪率文武出梁國似是討姚襄事温傳
所云以譙梁水道既通請徐豫兵乗淮泗入河是也
然升平五年春正月北中郎將都督青徐兖冀幽五
州諸軍事徐兖二州刺史郄曇卒二月以范汪代之
[053-5b]
又在伐姚襄之後豈温以汪勢既盛忌之追論前事
而廢之耶朱氏以汪廢在升平三年三豈五之誤刻


  故申伯之國卷三十一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國黄省曾本作都

  其東城城内有舊殿基卷三十一九頁四行

  一清案城字重文宜衍

  有基周一百步髙五丈卷三十一九頁六行

[053-6a]
  一清案有下落殿字五丈當作五尺

  地西三里卷三十一九頁六行

  一清案地當作城黄省曾本校

  魏書曰公征至宛卷三十一九頁十二行

  一清案三國志註引魏書曰公南征此落南字

  祠亡將士卷三十一九頁十三行

  一清案亡上落陣字三國志註校補

  紫谿又逕宛西卷三十一九頁十五行

[053-6b]
  一清案紫谿當作梅谿

  案漢髙帝七年卷三十一十頁二行

  一清案案字衍文

  遣潁陽侯祭遵西擊鄧奉弟衆卷三十一十頁五行

  一清案衆後漢書祭遵傳作終

  又謂之汝谿之流卷三十一十頁六行

  一清案下之字當作合

  苞隰衍注卷三十一十一頁十五行

[053-7a]
  一清案全祖望校改作隰衍苞注

  割南陽伍屬陽蔡陽穣鄧山都封為卷三十一十二頁一行

  箋曰屬下當脫一字一清案晉志義陽郡統縣十二
有棘陽落棘字為黄省曾本作焉

  王莽更名曰豐穣也卷三十一十二頁九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註作農穣

  赭水出棘陽縣北卷三十一十二頁十七行

  一清案棘陽當作堵陽寰宇記云唐州方城縣本漢
[053-7b]
堵陽縣有堵水一名柘水水經注云堵水出堵陽縣
北山落山字

  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宫從上擊赭也卷三十一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赭下落鄉字後漢書臧宫傳不書擊堵鄉事
見岑彭傳云三年夏帝自將征奉至堵陽鄧奉夜逃
歸淯陽彭復與耿弇賈復及積弩將軍傅俊騎都尉
臧宫等從追鄧奉于小長安帝率諸將親戰大破之
奉迫急乃降而彭于建武二年冬十一月先率朱祐
[053-8a]
賈復耿弇王常郭守劉宏劉嘉耿植八將軍先擊堵
鄉鄧奉來救董訢彭等攻之不尅帝故自將征之傅
俊臧宫皆從二年當作三年以光武帝紀及岑彭傳
校正也字衍文

  赭水縣卷三十一十三頁四行

  一清案赭水下落於字

  古今斷岡兩舌卷三十一十三頁五行

  箋曰當作左右斷岡兩舌一清案非也古今是右合
[053-8b]
之誤

  東為榮源卷三十一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榮當作滎潕水注云滎水上承赭水是也

  俱水枝分卷三十一十三頁九行

  一清案俱當作其

  謂所受焉卷三十一十三頁十一行

  一清案謂當作唯

  故謝沈漢書卷三十一十三頁十二行

[053-9a]
  一清案漢書上落後字隋書經籍志校增故字衍文

  前營皆阻兩川卷三十一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皆當作背後漢書齊武王傳云南渡潢淳水
臨泚水阻兩川間為營絶後橋示無還心是也

  二軍潰卷三十一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二當作三

  縣在棘之陽卷三十一十三頁十六行

  一清案棘下落水字漢書地理志校補

[053-9b]
  後漢兵起擊唐子鄉卷三十一十三頁十八行

  箋曰鄉一作卿一清案唐子鄉地名光武帝本紀注
云唐子鄉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南

  世以棘子木為力子之木也卷三十一十四頁五行

  一清案之字衍文

  西過鄧縣東南入于沔卷三十一十四頁八行

  一清案西過上落又字南入于沔四字柳僉鈔本另
為一條在鄾聚注之後

[053-10a]
  清水右合濁水卷三十一十四頁九行

  一清案清水當作淯水

  濁水又東逕鄧塞者卷三十一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者當作南

  㶏水篇

  其南瀆東南流行卷三十一十五頁八行

  一清案行字衍文

  時人謂之㶏水卷三十一十五頁八行

[053-10b]
  一清案謂之下落大字孫潛校補

  清陵陂水自陂東注之卷三十一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清當作青

  蓋藉㶏汾注卷三十一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汾當作沿

  灈水篇

  灈水出汝南吳房西北興山卷三十一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興山當作奥山方輿紀要云遂平縣西七十
[053-11a]
里有奥來山即是山也亦見山海經及瀙水注

  白羊出北淵卷三十一十六頁三行

  一清案北當作此

  野母驚仆卷三十一十六頁四行

  一清案仆當作扑楚辭天問注手拍曰扑上云俗禁
拍手是也

  封吳漢孫且為侯國卷三十一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且范史作旦

[053-11b]
  瀙水篇

  而東與此水合卷三十一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當作泌以先司空本校改寰宇
記云唐州泌陽縣漢舞隂縣泌水在邑界是也

  潕水篇

  其水又東流入于潕潕水東北逕于東山西西流入潕
卷三十一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上重文二潕字當作葉陂不然潕
[053-12a]
水何以流入于潕乎以汝水注叙灃水文參校正之

  水出黄城山卷三十一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水上落有谿二字全祖望校增

  苦萊于東之間卷三十一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案方輿紀要云黄城山在葉縣北十里一名苦
菜山一名長城山萊字誤也

  若南北雖無基築卷三十一十八頁八行

  一清案若字衍文南北御覽引此文作北面

[053-12b]
  郡國志曰葉縣有長城曰方城卷三十一十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今本郡國志作葉縣有長山曰方城此注落
山字彼文落城字劉昭補註引杜預曰方城山在縣
南可證也

  晉太康地理志曰卷三十一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理字衍文

  以陽翟郭鎮之為尚書令卷三十一十九頁四行

  一清案之字衍文郭鎮後漢書有傳

[053-13a]
  溳水篇

  處平縣衆阜之中卷三十一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縣當作原

  而穴内常有風熱火無能以經乆故也卷三十一十九頁十二行十三


  箋曰舊本作風勢吳本改作風熱一清案當作風爇
而當作以火字以字俱衍文

  水出洪山卷三十一二十頁一行

[053-13b]
  一清案當作大洪山落大字

  山上土山卷三十一二十頁二行

  箋曰山上二字疑脫誤一清案下云富水左合土山
水世謂之章水於文當作水出土山

  東南逕隋縣西卷三十一二十頁三行

  一清案逕當作過

  隋為大者也卷三十一二十頁四行

  箋曰孫云左傳作隨一清案隨古作隋戰國䇿寶珍
[053-14a]
隋珠蓋不獨楊堅受禪始去辵為隋也

  晉武太康中立卷三十一二十頁五行

  一清案晉武下落帝字

  又東南流于溠卷三十一二十頁八行

  一清案流下落入字方輿紀要校增

  溳水又南逕石巖山北卷三十一二十一頁四行

  一清案溳水下全祖望校増㑹之二字

  追斬於江夏卷三十一二十一頁六行

[053-14b]
  箋曰舊本作斬于江矣吳本改作斬于江夏一清案
春秋分記引此文作江涘說文涘水厓也音俟

  蓋溳水又東南流卷三十一二十一頁九行

  一清案蓋字下落溳水之通稱矣全祖望曰以先司
空本校増寰字記亦云清發溳水之别名可証也

  又西南流逕杜城西卷三十一二十一頁十四行

  箋曰孫按漢志江夏郡有雲杜縣杜城疑誤一清案
漢志江夏郡無新市縣續志有之蓋東京分安陸縣
[053-15a]
立也與雲杜並列晉志宋志因之則雲杜非新市治
所矣方輿紀要云雲杜城在沔陽州景陵縣西北南
新市城在承天府京山縣東北百里水經注新市治
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縣北箋說非也

  分安陸立縣卷三十一二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案縣字衍文

  漻水篇

  亦云鄉故賴國也卷三十二一頁十六行

[053-15b]
  一清案亦云下落賴字

  蘄水篇

  水即謂巴水也卷三十二二頁三行

  一清案水上落五字即謂下落蘄水希水四字蓋蘄
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歸水合為五水也見宋書夷
蠻傳

  縣從江州卷三十二二頁七行

  一清案從當作徙

[053-16a]
  謂蘄口卷三十二二頁十行

  一清案謂下落之字

  決水篇

  俗名之檀山峴卷三十二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山方輿紀要引此文作公亦見梁書裴䆳傳

  即注水也卷三十二三頁八行

  箋曰孫云當作灌水一清案非也據漢志是淮水淮
即灌也非出桐柏之淮然其字相承已古要不可改
[053-16b]
而作灌

  灌水于蓼亦入決卷三十二三頁十二行

  一清案入決下落縣西蓼邑即臯陶之封邑也十一
字寰宇記引此文校補

  沘水篇

  泚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卷三十二四頁六行

  一清案泚水當作沘水後漢書光武本紀云與甄阜
梁丘賜戰于沘水章懷註云沘水在今唐州沘陽縣
[053-17a]
南廬江灊縣亦有沘水與此别也章懷所云唐州沘
陽縣之沘水是泚水之誤其云廬江灊縣亦有沘水
即是水也道元云沘字或作淠以沘與淠音同若从
此作泚相去逺矣篇中泚字俱當作沘

  或作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卷三十二四頁十二行

  一清案於文當重一淠字

  水出東南蹹川卷三十二四頁十四行

  一清案當作蹹鼓川落鼓字

[053-17b]
  淠水又西北分為二水出焉卷三十二五頁二行

  一清案二水下落芍陂二字

  泄水篇

  上承北水卷三十二五頁九行

  一清案北字當作比即比水也

  於麻步川西北歴山濡谿卷三十二五頁九行

  一清案山當作出移在西北下

  西與泚水合卷三十二五頁十一行

[053-18a]
  一清案泚當作沘

  安豐縣卷三十二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安豐縣上落逕字

  謂之其濡口卷三十二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其濡口當是濡須口之誤

  肥水篇

  肥水又北逕獲城東又北逕荻江東卷三十二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獲城當作荻城荻江當作荻丘南北朝置戍
[053-18b]
守于此魏書李神傳為陳留太守領荻丘戍主亦曰
荻城梁普通五年裴䆳自合肥㧞荻城是也

  又北逕死馬塘東卷三十二六頁四行

  一清案死馬誤魏書王肅宋書劉勔等傳俱作死虎
通鑑宋紀明帝泰始三年殷琰將劉順柳倫皇甫道
烈龎天生等馬步八千人東據宛唐胡三省曰杜佑
通典作死虎又齊紀東昏侯永元二年蕭懿遣禆將
胡松李居士帥衆萬餘屯死虎胡三省曰通典曰死
[053-19a]
虎地名在夀州夀春縣東四十餘里以此證之足知
宋書明帝泰始三年劉勔破劉順于宛唐即死虎之
誤也通鑑注引此文作死虖字近致訛通典作死武
則唐人避諱故也

  肥水東北又合閻潤水上承施水卷三十二六頁六行

  箋曰謝據宋本作肥水又北右合閻潤水一清案非
也東北字不誤閻潤當作閻澗上承上當重一水字

  北流逕復道縣西卷三十二六頁七行

[053-19b]
  一清案漢志逡遒縣續志作浚遒晉志作逡道此復
道是浚道之誤

  水分為澗二洛澗出焉卷三十二六頁十四行

  一清案上澗字衍文

  魏太尉王陵與吳將張休文戰于芍陂卷三十二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文當作大事見吳書顧譚傳

  文欽之叛吳軍北入諸葛緒拒之於黎漿卷三十二七頁四行

  箋曰魏書諸葛誕在夀春被徴為司空遂舉兵反殺
[053-20a]
揚州刺史樂綝遣人至吳求救吳遣全懌等與文欽
俱來吳將朱異以誕被圍再以大衆來迎誕等渡黎
漿水此云諸葛緒拒之於黎漿所未詳也一清案諸
葛緒事在鄧艾傳毌丘儉作亂文欽以後大軍破敗
于城下艾追之至丘頭欽奔吳吳大將軍孫峻等號
十萬衆將渡江鎮東將軍諸葛誕遣艾據肥陽艾以
賊勢相逺非要害之地輒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諸
葛緒等於黎漿拒戰逐走之即注所引事也

[053-20b]
  谿水引瀆北山卷三十二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山當作出

  肥水西逕夀春縣城北卷三十二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縣下落故字

  又西石橋門北卷三十二八頁四行

  一清案又西下落逕字

  倉光都水卷三十二八頁七行

  箋曰史記倉兕倉兕總爾舟楫王充論衡作倉光一
[053-21a]
清案非也史記齊世家蒼兕索隠曰本或作蒼雉按
馬融曰蒼兕主舟楫官名王充云蒼兕水獸九頭然
則論衡本作蒼兕不如朱氏所云

  肥水又左納葛陂瀆卷三十二九頁五行

  一清案葛當作芍

  引瀆夀春北卷三十二九頁六行

  一清案夀春下落城字

  沈約宋書言大始元年卷三十二九頁十二行

[053-21b]
  一清案泰始是宋明帝年號作大非

  故佐龎□為廟讚卷三十二九頁十四行

  箋曰一作故吏一清案故吏猶故佐也□當从玉作


  西北流水北出際有曲水堂卷三十二十頁三行

  一清案水字當移在北出下

  又西北流卷三十二十頁四行

  一清案流下落逕八公山四字全祖望校増

[053-22a]
  謝𤣥北禦苻堅祈八公山卷三十二十頁四行

  箋曰謝云祈疑作於一清案祈禱也左氏所謂戰禱
也道元故以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解


  施水篇

  余案川亡派别卷三十二十頁十二行

  箋曰川亡字誤當作川流一清案通鑑釋文辨誤作
川殊今校正

[053-22b]
  自城父東逕合肥縣卷三十二十頁十四行

  一清案自上落施水二字孫潛校増

  居四水中卷三十二十頁十四行

  一清案居上落城字

  沮水篇

  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水卷三十二十一頁四行

  一清案淮水楊慎刋本作淮山山字是也淮字則非
矣方輿紀要湖廣大川下云沮水本作睢左傳定四
[053-23a]
年吳人敗楚及郢楚子出涉睢又哀六年楚子所謂
江漢睢漳者也後作沮又譌為柤今襄陽以南沮水
左右皆曰沮中亦謂之柤中後漢建武二十三年南
郡蠻反劉尚討破之杜佑曰潳山蠻也潳亦作柤即
柤中蠻矣郡縣志南漳縣東北一百八里有柤山吳
朱然諸葛瑾從沮中險道北出處也吳志赤烏四年
朱然圍樊諸葛瑾取柤中漢志沮水出東山蓋異名
也沮山本因沮水得名字亦作睢後人因漢志上文
[053-23b]
有淮山淮水所出之文而誤作淮又訛山為水今校


  沮水又東南逕當陽縣城北縣城因岡為阻北抗沮川
卷三十二十二頁三行

  一清案當陽縣下落故字下縣字衍文抗當作枕

  傳云子胥造驢磨二城以攻麥邑卷三十二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麥邑下落即諺所云東驢西磨麥城自破者
矣十四字名勝志引此文校補

[053-24a]
  漳水篇

  新城沛鄉縣界卷三十二十二頁十七行

  一清案沛鄉當作沶鄉晉書地理志校

  縣舊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卷三十二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舊城下落在字

  又東逕于麥城東卷三十二十三頁二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鳥扶邑卷三十二十三頁七行

[053-24b]
  一清案鳥當作烏

  東至江陵入楊水卷三十二十三頁九行

  一清案楊水當作陽水漢書地理志校

  夏水篇

  夏水出江流卷三十二十三頁十一行

  一清案注云江流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此江流字誤
當作江津方輿紀要荆州府東南二十五里有夏水口
亦謂之豫章口二十里有江津戍或謂之津鄉荆州
[053-25a]
記江陵縣東三十里有津鄉蓋沿江津得名漢時于
此置戍有江津長司之夏水蓋出于此江津戍亦見
江水注

  江之氾也卷三十二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案氾當作沱

  割華容諸城為頴王都卷三十二十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晉志割南郡之華容州陵監利三
縣别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為成都王頴國今曰
[053-25b]
頴王都文義未合王頴二字當倒互

  晉太原地記卷三十二十四頁二行

  一清案原當作康

  水又東逕監利縣南卷三十二十四頁七行

  一清案水上落夏字

  謂之堵口焉卷三十二十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堵口是䐗口之誤下同詳沔水篇

  羌水篇

[053-26a]
  羌水出羌中叅糧卷三十二十五頁八行

  箋曰孫按漢志引水經云羌水出羌中叅谷一清案
此師古注引水經非班固原文叅糧當是叅狼之訛
後漢書羌無弋爰劒傳云或為叅狼種武都羌是也
谷因種人得名狼誤作粮轉冩作糧今本漢書注脫
狼字

  水又東南逕宕昌婆州城東南卷三十二十五頁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水上落白字昌字衍文

[053-26b]
  從此谷將出北道卷三十二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此谷當作孔函谷三國志校

  維更從此道渡橋頭卷三十二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此道當作北道三國志校

  又東南葭蘆城西卷三十二十五頁十六行

  一清案東南下落逕字

  又東南逕三部城南卷三十二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案三部當作五部方輿紀要云階州盤堤城後
[053-27a]
魏太和四年置南五部郡尋改為縣寰宇記引郡國
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將姜維勦五部
氐羌之所

  東南右妾水合卷三十二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案右下落與字

  涪水篇

  王莽之統睦卷三十二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統睦下落矣字孫潛校増

[053-27b]
  屈而東西流入于涪卷三十二十六頁十四行

  一清案西當作南

  枝出焉卷三十二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案枝下落津字

  梓潼水篇

  其水導源卷三十二十七頁十行

  一清案導源下全祖望校増山中二字

  又西南至小廣魏縣卷三十二十七頁十三行

[053-28a]
  箋曰孫云小廣魏當作小廣漢衍一縣字一清案道
元多改廣漢為廣魏觀涪水篇自知之

  亦言涪水至北入漢水亦謂之為内水卷三十二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案北當作此内水下落也字

  勢動山谷卷三十二十七頁十七行

  箋曰勢當作聲一清案後漢書臧宫傳云右步左騎
挾船而引呼聲動山谷明與注左步右騎之文相違
酈蓋習用謝書不關范史也

[053-28b]
  左沔為三水口也卷三十二十八頁八行

  一清案左當作合

  江水篇

  小大百數卷三十三一頁九行

  一清案大當作水

  亦謂之為天谷也卷三十三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當作天彭谷落彭字

  漢延平中卷三十三一頁十四行

[053-29a]
  一清案延平當作元延何焯校正

  江水自天彭闕氐道縣北卷三十三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經

  自白馬嶺回行二千餘里卷三十三一頁二十行

  一清案千胡渭校改十

  至濕坂卷三十三二頁三行

  一清案方輿紀要云茂州茂溼山在州北十二里林
木茂密常有嵐氣益州記云江至溼坂而稍大是也
[053-29b]
濕當作溼

  東北百四十里崍山卷三十三二頁八行

  一清案崍上落曰字黄省曽本校増

  又有湔水入焉卷三十三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别為沱卷三十三三頁四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歴都安縣卷三十三三頁八行

[053-30a]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於江作塴卷三十三三頁九行

  一清案於當作閼

  又羊摩江灌江西卷三十三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又下落引字全祖望校増

  盛不沒要卷三十三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要當腰

  光興上照卷三十三四頁七行

[053-30b]
  箋曰華陽國志作光映上昭一清案依文自通不必改

  江水又逕江鄉縣卷三十三四頁八行

  一清案江鄉當作江原漢志校

  神歳取童女二人為婦卷三十三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神上落江字

  吾鬬疲極卷三十三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疲黄省曽本作大

  永初後學堂遇火卷三十三五頁二十行

[053-31a]
  箋曰舊水經作永年華陽國志作永初謝云宋本作
永平一清案當從華陽國志為是

  有望穿卷三十三六頁七行

  一清案望穿下落原字劉昭郡國志蜀郡廣都縣下
補註引任豫益州記曰縣有望川源鑿石二十里引
取郫江水灌廣都田云後漢所穿鑿者華陽國志云
廣都有漁田鹽井之饒江有漁漕梁山有鐵鑛江西
有安稻田穿山崖過水二十里即望川源矣若此神
[053-31b]
功要非李氷不能也

  城北十里曰升遷卷三十三六頁九行

  一清案華陽國志作升僊橋今校正

  江水又東絶綿洛卷三十三六頁十九行

  一清案江水當作湔水

  斯為北江水又東至南安為壁玉津卷三十三七頁一行

  一清案於文當重一江字壁當作璧何焯云據文選
注校寰字記云玉津縣本漢南安縣地隋大業中置
[053-32a]
以江有璧玉津故以為名

  出江源縣卷三十三七頁九行

  一清案江源字誤當作江原漢書地理志校

  漢武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邛理旄牛道卷三十三七頁
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漢武下落帝字蜀都當作蜀郡下邛字衍文

  文井水又東逕江都縣卷三十三八頁四行

  一清案江都當作江原

[053-32b]
  東南至雲南都之蜻蛉縣卷三十三八頁九行

  箋曰都宋本作郡一清案全祖望云蜻蛉縣下落入
于僕三字

  僕水又逕寜州建寜縣卷三十三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晉志云建寜郡蜀置治咮縣宋志云建寜太
守漢益州郡劉氏更名建寜是郡非縣也縣字誤

  故南入謂之屯下卷三十三八頁十三行

  一清案入當作人古人字與入似

[053-33a]
  又東至來唯縣入勞水卷三十三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又東上落僕水二字

  僕水東至交州交阯郡麊泠縣南流入于海卷三十三八頁十六


  一清案全祖望云據漢志是勞水入海非僕水也僕
水入勞不入海僕水二字衍文

  亦謂之平謨水曰外水卷三十三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謨當作模亦字當移在曰字上通鑑注引此
[053-33b]
文校増

  漢河平中卷三十三九頁二行

  一清案河平當作和平

  與涐水合卷三十三九頁十三行

  一清案涐當作渽下同

  又東注水北流注卷三十三九頁十九行

  箋曰孫云注水疑誤北流注下當有之字一清案注
水是渚水之訛注渚音相近注云渚水則未聞是也

[053-34a]
  有仁道卷三十三九頁二十行

  一清案仁當作人

  其塹之迹猶存卷三十三十頁四行

  箋曰塹舊本作鏨一清案鏨下落鑿字方輿紀要校


  縣有蜀王兵蘭卷三十三十頁七行

  箋曰華陽國志云江有兵欄李氷燒之後漢志云有
玉岳蘭一清案兵闌天子之門禁也漢書汲黯傳上
[053-34b]
嘗坐武帳黯前奏事孟康曰今御武帳置兵闌五兵
于帳中也史記索隠曰天子門有兵欄曰司馬門也
庾子山作吳明徹墓誌云長沙楚鐵更入兵欄正使
此事蘭欄䦨三字通用郡國志之玉岳蘭蓋誤文耳

  猶有赤白𤣥黄五色焉赤白照水𤣥黄魚從焚來卷三十三
十頁十行


  箋曰後漢志云越巂舊本有僰人崖有五色赤白映
水𤣥黄一清案此是華陽國志文劉昭補註郡國志
[053-35a]
引之道元鈔變其詞以赤白𤣥黄并于五色之上則
下文不應又重赤白𤣥黄四字全祖望校衍之是也
焉字當移在照水之下魚從焚來補註作魚從楚來
當從僰來為正

  符有光洛卷三十三十頁十五行

  箋曰華陽國志云符有先絡一清案困學紀聞云孝
女叔先雄水經注以為光終符縣人符有光洛僰道
有張帛原注洛疑即終字何焯曰雄蓋雒字轉冩之
[053-35b]
誤後漢書亦誤當從華陽國志

  江水又與符里水合卷三十三十頁十七行

  箋曰孫云漢志汾關山符黒水所出一清案八字是
注混作經

  導源汾關山北水流卷三十三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出南廣縣卷三十三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053-36a]
  洛水出洛縣漳山卷三十三十一頁五行

  一清案漢志作音山蓋世本有缺畫耳

  縣曰廣信也卷三十三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漢志莽改雒縣曰吾雒後人不知西京廣漢
郡治雒而以廣漢縣宜為郡治故改縣曰廣信以實
之而不悟其非也黄省曽本元作吾雒可知舊本不
誤也

  後洛縣卷三十三十一頁十四行

[053-36b]
  一清案後下落治字方輿紀要云漢雒縣屬廣
漢郡後漢為郡治蓋廣漢本治雒縣之乗鄉安帝時移治
涪城後更治雒縣劉焉徙治綿竹也

  益州舊以蜀郡廣漢犍為三蜀卷三十三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犍為下當重一為字

  為一州稱望卷三十三十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為字衍文

  洞泉泉出卷三十三十二頁二行

[053-37a]
  一清案洞當作泂下泉字當作潛

  又逕犍為牛鞞水卷三十三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案犍為下落牛鞞縣為四字漢書地理志犍為
郡有牛鞞縣蓋因此水得名下云縣漢武帝元封二
年置可證也

  又逕安漢縣卷三十三十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晉書地理志江陽郡有漢安縣宋書州郡志
東江陽太守領漢安縣前漢無後漢屬犍為晉太康
[053-37b]
地志屬江陽晉中興書曰穆帝永和二年以漢安獠
反復置漢安縣若安漢則巴郡之屬縣在今順慶府
東北三十五里注誤也二字當倒互

  曰中水卷三十三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曰上落亦字

  江水逕安漢縣北卷三十三十三頁六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安漢二字當倒互

  江水東逕樊石灘又逕大附灘卷三十三十三頁九行

[053-38a]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漢武帝建初六年卷三十三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建初當作建元

  漢武元鼎二年立卷三十三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漢武下落帝字

  北逕安縣界之東卷三十三十三頁十六行

  箋曰孫云北逕安縣疑有脫落按漢志犍為有南安
縣有符縣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作安樂縣元和郡
[053-38b]
縣志云合江縣晉置安樂縣梁改安樂戍寰宇記云
縣有安樂山注云縣治安樂水㑹蓋以山水受氏也

  故屬巴卷三十三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此文有脫誤當作故屬巴渠宋書州郡志云
魏興太守領宣漢令永初郡國何徐屬晉昌本建平
流雜民又巴渠太守領宣漢令與郡新立是也

  巴治江州卷三十三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巴字衍文

[053-39a]
  巴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卷三十三十五頁一行

  一清案郡字當移在漢世之下

  承三江之㑹卷三十三十五頁六行

  一清案三當作二即涪内水蜀外水也

  亦謂之為立水矣卷三十三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立水當作粒水

  江水北岸卷三十三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水當作之

[053-39b]
  常璩仲雍並言卷三十三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當作庾仲雍落庾字

  又江水東至枳縣西延江從䍧牱郡北流西屈注之卷三
十三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江水二字衍文延江下落水字䍧牱當作䍧


  東逕陽關巴子梁卷三十三十五頁十六行

  一清案東逕上落江水二字

[053-40a]
  今無人居卷三十三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案今名勝志作全

  江之兩岸有枳縣治卷三十三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兩岸禹貢錐指作南岸方輿紀要云賈躭四
夷縣道記涪陵故城在蜀江南涪江西其涪江南自
黔中來由城之西泝蜀江十五里有雞鳴峽上有枳
城即漢枳縣

  其水南道武陵郡卷三十三十六頁三行

[053-40b]
  箋曰宋本作逕一清案非也當作導

  塞射瘡卷三十三十六頁五行

  一清案何焯云創古字瘡俗字

  而届于積石東為桐柱灘卷三十三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積石當作黄石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岑彭破
公孫述將侯丹于黄石章懷註云即黄石灘也杜佑
曰今謂之横石灘亦謂之石梁桐柱當作銅柱寰宇
記云涪陵江中有銅柱灘昔人於此維舟見水底有
[053-41a]
銅柱故名

  又逕東望峽東歴平都卷三十三十六頁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巴子雖都江平州卷三十三十六頁十二行

  一清案平字衍文

  江水又逕虎鬚灘卷三十三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臨江縣南卷三十三十六頁十七行

[053-41b]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王莽之鹽江縣也卷三十三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監江

  㳂注谿井水卷三十三十六頁二十行

  箋曰孫云當作注鹽井谿水一清案非也井字衍文

  江水又東得黄華水口卷三十三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左逕石城南卷三十三十七頁三行

[053-42a]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至平洲卷三十三十七頁五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逕壤塗而歴和灘又東逕界壇卷三十三十七頁七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過魚復縣南夷水出焉卷三十三十七頁八行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經混作注

  江水又東右得將龜谿口卷三十三十七頁十行

[053-42b]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南㑹北集渠卷三十三十七頁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南㑹二字當倒互

  二谿水涪陵縣界卷三十三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案水下落出字

  三口相去各數十步卷三十三十七頁十五行

  一清案三當作二

  江水又右逕池谿口卷三十三十八頁一行

[053-43a]
  一清案又下落東字池當作汜八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右龍卷三十三十八頁三行

  一清案右當作石七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逕羊腸虎臂灘卷三十三十八頁六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彭水注之卷三十三十八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彭谿又入逕朐忍縣西六十里南流至于江卷三十三十八頁十
[053-43b]
四行


  一清案彭谿下落水字入字衍文至當作注

  江水又東右逕朐忍縣故城南卷三十三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之南岸卷三十三十八頁十八行

  一清案之上落江字

  江水又東逕瞿巫灘卷三十三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053-44a]
  江水又逕東陽灘卷三十三十九頁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山有大小石城卷三十三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石城下落勢字巴漢志校増

  故地理志曰縣有橘官有民市卷三十三十九頁十五行

  箋曰按漢志巴郡朐忍縣註云南有橘官鹽官此云
民市蓋傳冩之譌也一清案此篇多志市集有民市
三字道元所自云非引班書亦非傳冩之譌

[053-44b]
  江水又逕魚復縣之故陵卷三十三十九頁十七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為落牛灘逕故陵北卷三十三二十頁一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右逕夜清而東歴朝陽道口卷三十三二十頁九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又下落東字

  江水又東左逕新市里南卷三十三二十頁十一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053-45a]
  江水又東右合陽元水口卷三十三二十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水口出陽縣西南髙陽山東卷三十三二十頁十四行

  一清案口字衍文出下落髙字方輿紀要云歸州興
山縣有髙陽城在縣西楚舊城也劉昫曰興山縣治
髙陽城晉書地理志建平郡統興山縣宋書州郡志
云今無髙陽縣亦不詳建置之由

  江水又東逕南鄉峽東逕永安宫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頁一行

[053-45b]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左右民多墾其中卷三十三二十一頁四行

  一清案民下落居字

  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有亮所造八陣圖卷三十三二十一頁六行

  箋曰宋本云所作一清案造猶作也無異義也

  江水又東南逕赤岬西卷三十三二十一頁十一行

[053-46a]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南字衍文赤岬下落城字
鄭樵通志地理畧校増寰宇記䕫州奉節縣下云赤
甲城公孫述作與舊白帝城相連即楚地江關之要
焉方輿紀要云赤甲山上有石城類要云即魚復縣
之故址也

  其土悉赤卷三十三二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土黄省曽本作石

  江水又東逕魚復縣故城南卷三十三二十一頁十七行

[053-46b]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唯禆儵魚人逐之是也卷三十三二十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儵當作鯈左傳校

  東西十七丈卷三十三二十二頁八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七十

  猶斬為路卷三十三二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斬下落山字寰宇記校増

  亦有裁處矣卷三十三二十二頁十四行

[053-47a]
  箋曰處宋本作出一清案非也裁下落出字

  江水又東逕廣谿峽卷三十三二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尋則降雨卷三十三二十三頁二行

  一清案則當作即

  蓋自昔禹鑿以通江卷三十三二十三頁十一行

  一清案蓋上落其峽二字黄省曽本校増

  夏后䟽鑿者卷三十三二十三頁十二行

[053-47b]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又東出江關入南郡界卷三十三二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經混作注

  江水自關東逕弱關捍關卷三十三二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捍當作扞

  自巫上皆其城也卷三十三二十三頁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自巫下落東字城當作域

  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卷三十三二十三頁十九行

[053-48a]
  一清案十五字是經混作注此條經文是三十四卷
之首誤截于此

  江水入東烏飛水注之卷三十三二十三頁二十行

  箋曰克家云入東當作又東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
經此條是三十四卷注之首誤截于此

  水出天門郡烏飛口卷三十三二十四頁一行二行三行

  一清案此條注是三十四卷之首連下卷江水又東
逕巫縣故城南誤截于此

[053-48b]
  江水又東逕巫縣故城南卷三十四一頁六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與上卷注烏飛口接

  江水又東巫溪水注之卷三十四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井南有鹽井卷三十四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上井字當作水

  其水飛清潔石穴並髙泉卷三十四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潔字當移在石穴之下

[053-49a]
  江水又東逕巫峽卷三十四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歴峽東逕新崩灘卷三十四二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卷三十四二頁四行

  一清案續漢書五行志是十二年

  封于巫山之臺卷三十四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臺御覽引此文作陽

[053-49b]
  髙唐之姬卷三十四二頁十六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江源記云楚辭所謂巫山之陽髙
丘之岨岨字與上下文叶

  王命急宣卷三十四三頁一行

  一清案王命上落或字御覽引此文校増

  不以疾也卷三十四三頁二行

  一清案以當作似寰宇記引此文作加

  其間清滎峻茂卷三十四三頁四行

[053-50a]
  一清案滎當作榮

  江水又東逕石門灘卷三十四三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斬上䕫道卷三十四三頁十二行

  箋曰吳志作兠道一清案何焯云䕫字是也史文誤

  屈原宅于今具存卷三十四四頁八行

  一清案屈字衍文原下落田字黄省曽本校正

  江水又東逕城北卷三十四四頁十行

[053-50b]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逕下落其字胡渭校増

  其城憑嶺作固卷三十四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其字衍文

  地理志以為吳子之丹陽卷三十四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丹陽郡丹陽縣下云楚之先熊
繹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此是班固誤記宋祁曰丹
陽當作丹楊是也晉書地道記云丹楊縣丹楊山多
赤柳在西寰宇記潤州丹陽縣下云本漢曲阿縣地
[053-51a]
唐天寶元年復為丹楊縣以邑界楊樹生丹為名故
今字從木為稱按宋志亦从木作丹楊樂記故以復
為釋之何焯校衍子字改陽為楊

  江水又東南逕䕫城南卷三十四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跨據川阜卷三十四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跨據上落城字

  皆枕深谷卷三十四四頁十九行

[053-51b]
  一清案皆當作背

  東帶鄉溪卷三十四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鄉口溪見下此落口字

  江水又東逕歸鄉縣故城北卷三十四五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余謂袁松此言卷三十四五頁九行

  一清案袁松即袁山松晉書有傳謝安傳作袁崧而
是注前後亦多作袁崧蓋合二字為一終當以山松
[053-52a]
為是

  西南入縣卷三十四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南黄省曽本作北

  江水又東逕信陵縣南卷三十四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而注大江也卷三十四五頁十六行

  一清案而注下落于字黄省曽本校増

  江水又東過夷陵縣南卷三十四五頁十七行

[053-52b]
  一清案江水二字衍文

  盛𢎞之謂空冷峽卷三十四五頁十八行

  一清案謂下落之字冷當作泠通典寰宇記俱作空
舲峽顧祖禹曰夏秋水泛必空舲乃可上然作泠字
于義亦得梁書王僧辯傳作空靈灘即湘水注之空
泠峽也

  其間逺望交嶺表卷三十四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望下落勢字寰宇記校増

[053-53a]
  江水歴峽東逕宜昌縣之埵竈下卷三十四六頁三行

  箋曰埵竈洽聞記云挿竈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


  江水又東流頭灘卷三十四六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東下落逕字

  其水並浚激奔㬥卷三十四六頁十行

  一清案浚何焯校改峻

  倐忽淪沒别無期卷三十四六頁十一行

[053-53b]
  一清案倐當从犬作倏从火作倐非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卷三十四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便得宜昌縣卷三十四六頁十六行

  一清案縣下落也字御覽引此文校増

  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歴人灘卷三十四六頁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黄牛山卷三十四七頁一行

[053-54a]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有色如人負刀牽牛卷三十四七頁三行

  箋曰孫云當作有石一清案當作有石色荆州記校


  加江湍紆迴卷三十四七頁四行

  一清案加下落以字寰宇記校増

  朝發黄牛暮宿黄牛卷三十四七頁六行

  一清案二句下御覽引此文有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053-54b]
八字今校補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卷三十四七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及余來踐躋此意卷三十四七頁十五行

  一清案躋孫?校改齎

  始信之耳聞不如親見矣卷三十四七頁十五行

  一清案之字當移在耳聞下

  江水歴禹斷江卷三十四七頁二十行

[053-55a]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南峽北有北谷村卷三十四八頁一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郡國志曰西陵有七谷村北字誤

  江水出峽東南流逕故城州卷三十四八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據此城降晉遣太傅羊祜接援卷三十四八頁九行

  一清案于文當重一晉字

  江水又東逕故城北卷三十四八頁十一行

[053-55b]
  箋曰宋本作陸抗故城北一清案非也若此有陸抗
二字則下不應又以所謂陸抗城也釋之八字是注
混作經朱氏蓋不識也

  四面大險卷三十四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大當作天

  後復夷陵卷三十四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後復下落曰字

  嘗有白馬出穴食人逐之卷三十四八頁二十行

[053-56a]
  箋曰食字下疑有禾麥字乃成文理白帖引荆州記
正同但云昔有馬從穴出因復還入潛行乃出漢中
一清案嘗有白馬出穴人逐之自足成文正
不必有禾麥字也

  正可見其逺峯耳卷三十四九頁六行

  一清案見其黄省曽本作再見

  江水又東逕白鹿巖卷三十四九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053-56b]
  江水又東歴荆門虎牙之門卷三十四九頁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下門字當作間後漢書
註校

  虎牙在此卷三十四九頁十一行

  一清案此當作北後漢書註引此文校

  此三山卷三十四九頁十二行

  一清案三當作二

  劉備曰宜都卷三十四十頁五行

[053-57a]
  一清案劉備下落改字孫潛校増

  下臨青江卷三十四十頁九行

  一清案青當作清即佷山清江也

  又東過枝江縣南沮水從北來注之卷三十四十頁十四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經混作注

  江水又東逕上明城北卷三十四十頁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地理志曰江沲出西南東入江是也卷三十四十頁十九行

[053-57b]
  箋曰江沲當作江沱地理志蜀郡郫縣注禹貢江沱
在西南東入大江一清案漢志南郡枝江縣下云江
沱出西東入江師古曰沱即江别出者按此是荆州
之沱朱氏引梁州之沱以相證可謂踈鹵矣又班志
枝江之沱無南字恐是世本脫失耳

  大敗於津鄉卷三十四十一頁三行

  一清案何焯據左傳校衍鄉字杜預曰津楚地或曰
江陵縣有津鄉

[053-58a]
  此津鄉縣即其地也卷三十四十一頁五行

  箋曰津鄉縣舊本作津鄉𢎞吳改作縣亦無所據漢
晉地志無津鄉縣也或是似字之譌一清案何焯曰
𢎞疑當作殆

  中桑田甘果卷三十四十一頁九行

  一清案中下落有字

  乃漕一洲卷三十四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漕寰宇記作増

[053-58b]
  義熙初武烈王斬桓謙處卷三十四十一頁二十行

  箋曰武烈王當是武陵王按宋書髙祖討桓𤣥𤣥敗
走江陵乃奉武陵王遵為大將軍承制大赦天下𤣥
走至枚回洲斬首傳京師義熙元年正月劉毅等至
江津破桓謙桓振江陵平一清案何焯云武烈乃烈
武之譌宋臨川烈武王道規也事見本傳朱氏蓋未
詳桓謙復以譙縱蜀師冦江陵之事耳

  其子孫世令卷三十四十二頁十三行

[053-59a]
  一清案世令當作至今𨽻釋校

  江水又東㑹沮口卷三十四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縣江有洲卷三十四十二頁十七行

  一清案江當作北名勝志校

  王昭之卷三十四十二頁二十頁

  一清案昭當作韶

  江水又東逕鷰尾洲卷三十四十三頁九行

[053-59b]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合承大溪卷三十四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承當作成黄省曽本校

  江水東得馬牧口卷三十四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卷三十四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縣曰江陵卷三十四十四頁七行

[053-60a]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註作江陸

  遵善于防攻卷三十四十四頁十二行

  箋曰孫云防攻當作方功謂以方計土功也一清案
漢書張湯傳云治方中孟康曰方中陵土作方也師
古曰古謂掘地為阬曰方今荆楚俗土功築作算程
課者猶以方計之朱氏言之不詳

  江水又東逕郢城南卷三十四十五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053-60b]
  江水又東得豫章口卷三十四十五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曲而極水曲之勢卷三十五一頁八行

  一清案曲而當作屈西全祖望校改

  湧水出焉卷三十五一頁九行

  一清案湧當作涌

  江水又東涌水注之卷三十五一頁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053-61a]
  南通于江卷三十五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于江下落二水之間四字

  春秋所謂閻敖游涌而逸於二水之間者也卷三十五一頁十一
行十二行


  一清案春秋下通鑑註引此文有左氏𫝊三字今校
増於二水之間五字衍文

  江水又逕南平郡孱陵縣之樂鄉城北卷三十五一頁十五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經

[053-61b]
  又東右合油口卷三十五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逕公安縣北卷三十五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杜預克定江南置華容置之卷三十五二頁一行

  一清案上置字吳琯本作罷

  南郡治矣以華容之南鄉為南郡卷三十五二頁二行

  一清案矣當作吳

[053-62a]
  北是淵也相接卷三十五二頁五行

  箋曰孫云淵當作淪一清案非也名勝志引此文作
淵潭於文當是淵池池字與也字形相近北是誤當
作自此

  江水左㑹江口卷三十五二頁七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江口楊慎本作髙口下云
故市口水與髙水相通是也

  對黄州卷三十五二頁八行

[053-62b]
  一清案對上落右字趙彦衛雲麓漫鈔云江水東注
凡水經左者皆北岸右者皆南岸左㑹髙口髙口在
北黄州宜在南故云右對也下云江水又東右得聶
口左對聶州是其例也

  江水又東得故市口卷三十五二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右逕楊岐北山卷三十五二頁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北山二字當倒互寰宇記
[053-63a]
云楊岐山在石首縣西一百步宋鮑明逺楊岐守風
詩云洲迴風正悲江寒霧未歇即此也

  大江又東左合子夏口卷三十五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故曰子夏也卷三十五二頁十四行

  箋曰當作故曰夏口也一清案非也通鑑註引此文
是子夏江有江夏中夏之名此云子夏下文子練口
是其證也

[053-63b]
  大江又東左得侯臺水口卷三十五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大江右得龍穴水口卷三十五二頁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生死命也卷三十五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生下落性也二字寰宇記引此文校増

  江水自龍巢而東俞口卷三十五三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東下落得字

[053-64a]
  江水北岸卷三十五三頁三行

  一清案水當作之

  故監縣尉治也卷三十五三頁四行

  一清案晉書地理志南郡統監利縣寰宇記引荆州
圖副云晉太康五年立落利字

  又東得清陽土塢二口卷三十五三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大江右逕石首山北又東逕赭要卷三十五三頁七行

[053-64b]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左得飯筐上口卷三十五三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右㑹飯筐上口卷三十五三頁十七行

  一清案上當作下

  江水又右得上檀浦卷三十五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竹畦南卷三十五三頁二十行

[053-65a]
  箋曰宋本作竹町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江中有觀詳溠卷三十五四頁一行

  一清案詳全祖望校改洋

  江水又東左得二夏浦卷三十五四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夏浦俗謂之西江口卷三十五四頁八行

  一清案夏浦二字衍文

  又東逕彭城口卷三十五四頁十二行

[053-65b]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卷三十五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左逕白螺山南卷三十五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江中也卷三十五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江中下落山字晏公類要校増

  江水左逕止烏林南卷三十五五頁一行

[053-66a]
  箋曰止當作上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逕烏林南卷三十五五頁三行

  一清案此當作下烏林落下字

  江水又東左得子練口卷三十五五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左得中陽水口又東得白沙口卷三十五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亦謂之流口卷三十五六頁四行

[053-66b]
  一清案流當作港即長洋港口也

  東北流之長洋港東北流逕石子岡卷三十五六頁五行

  一清案之當作注長洋港下落又字

  江水東右得聶口卷三十五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江水下落又字

  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卷三十五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昔周瑜與黄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卷三十五六頁十六行

[053-67a]
  一清案所起當是處所之誤

  江水東逕大軍山南卷三十五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出江州武昌郡武昌縣泰山卷三十五七頁二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泰山魏書宣武帝紀亦作金山

  江水又東逕小軍山南卷三十五七頁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雞翅山北卷三十五七頁八行

[053-67b]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沌水上承陽縣之白湖卷三十五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陽縣上落沔字白湖上落太字通鑑注寰宇
記引此文並同今校補兩漢志沔陽縣屬漢中郡晉
宋因之後魏屬華陽郡去江夏絶逺寰宇記漢陽軍
下云魏初定荆州屯沔縣輿地志曰魯山下有城即
吳江夏太守所理之境晉立沔陽縣屬江夏郡歴宋
齊梁因之按魏書文䀻傳云别屯沔口非沔縣也晉
[053-68a]
書陶侃傳亦云鎮于沌口移入沔江沔江即沔口又
不云是沔陽惟宋志荆州總序云刺史陶侃治沔陽
後治武昌祝穆方輿勝覽云魏立荆州屯沔陽為重
鎮蓋在沔水之陽亦即沔口又謂之臨嶂城魏始立
城晉乃置縣即舊江夏太守治樂史之說故為非矣

  逕陽縣卷三十五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宋書州郡志江夏太守領沌陽子相江左立
寰宇記云晉于林鄣立沌陽縣屬江夏郡

[053-68b]
  江水又東逕歎父山南對歎州卷三十五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亦曰歎步矣卷三十五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歎步黄省曽本作炭步

  江水又東逕魯山南卷三十五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右翼際山也卷三十五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右當作古

[053-69a]
  地理志曰夏水過郡入江夏也卷三十五八頁二行

  一清案入江下落故曰江三字漢志校補

  然亦曰偃月壘卷三十五八頁六行

  一清案然字衍文

  陸統卷三十五八頁七行

  一清案吳書是凌統陸字誤

  江水溠洄狀浦卷三十五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狀當作洑

[053-69b]
  目之為鵠灣鵠山東北對夏口城卷三十五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鵠灣鵠山上俱當有黄字

  江水左得湖口安陸鎮之延頭卷三十五八頁十九行至九頁三行

  一清案九十八字是注混作經

  水通大湖卷三十五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當作太白湖

  東南注于江卷三十五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東南寰宇記引此文作東流

[053-70a]
  江之有武口卷三十五九頁三行

  箋曰有宋本作右一清案右下落岸得二字

  宋永嘉二年卷三十五九頁四行

  一清案永嘉當作元嘉

  江水東逕若城南卷三十五九頁九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東有苦菜卷三十五九頁十二行

  一清案苦菜下落口字

[053-70b]
  二口卷三十五九頁十八行

  一清案二口當作浦口即赤溪夏浦口也

  又東逕具磯此卷三十五九頁十八行

  箋曰宋本作貝磯一清案此當作北

  江右岸卷三十五九頁十九行

  一清案江下落之字

  江水右得黎磯北卷三十五十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053-71a]
  得其音而忘其事卷三十五十頁四行

  一清案事當作字

  蠻田超秀為刺史卷三十五十頁五行

  一清案梁書安成王秀傳作田超秀今從魏書孝明
帝紀作田秀超

  出黄武山南卷三十五十頁十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舉水又南東歴赤亭下卷三十五十頁十三行

[053-71b]
  一清案南東二字當倒互

  謂之舉洲卷三十五十頁十四行

  一清案洲當作口

  夏有洰水卷三十五十頁十六行

  一清案夏上落江字

  江水又東逕邾縣故城南卷三十五十頁十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漢髙帝三年卷三十五十頁二十行

[053-72a]
  一清案三當作元

  舊吳時客舎于洲上方便謂所止焉卷三十五十一頁四行五行

  一清案時下落築字名勝志引此文校増謂當作唯

  鄂縣北江水右得樊口卷三十五十一頁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庾仲雍江水記云卷三十五十一頁七行

  一清案隋書經籍志校衍水字

  乃㧞刀急止卷三十五十一頁十一行

[053-72b]
  一清案止當作上

  江水又左逕赤鼻山南卷三十五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逕西陽郡南郡治即西陽縣也卷三十五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江之右岸有鄂縣故城卷三十五十一頁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舊樊楚也卷三十五十二頁一行

[053-73a]
  一清案也當作地

  孫權以魏黄初元年中卷三十五十二頁四行

  一清案中字衍文

  依夕卷三十五十二頁十一行

  箋曰依夕字誤當作依希一清案非也鍾惺曰依夕
猶言傍晚太平御覽引武昌記正作依夕

  大子鹵簿中卷三十五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大子當作天子

[053-73b]
  而其首虎以争之卷三十五十二頁十八行

  一清案以字當移在而字下

  權告天位于此卷三十五十三頁三行

  一清案告天下落即字

  又得東五丈又得次浦卷三十五十三頁六行

  一清案得東二字當倒互五丈下落浦字又下落東


  江水左則巴水注之卷三十五十三頁九行

[053-74a]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逕軑縣故城南卷三十五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東㑹希水口灊縣故城卷三十五十四頁一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經出灊縣上落水字

  霖雨暴病卷三十五十四頁六行

  箋曰孫云疑㬥一清案孫?校改疾

  大江右岸有厭里口安樂浦卷三十五十四頁七行

[053-74b]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左得赤水浦卷三十五十四頁十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南陽山南卷三十五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又東逕西陵縣故城南卷三十五十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江水東歴孟家㳾其北卷三十五十四頁十八行十九行

[053-75a]
  箋曰孫云㳾疑作溠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經

  山連逕江則卷三十五十五頁一行

  一清案則當作側

  蘄水從北東注之卷三十五十五頁四行

  箋曰克家云疑作北來一清案北東字本禹貢不誤

  江水又得常口卷三十五十五頁五行

  箋曰宋本作韋口一清案當作葦口下云浦東有葦
山可證也又當作右

[053-75b]
  此即西陽尋陽二郡界也卷三十五十五頁十五行

  箋曰西陽一作南陽一清案宋書州郡志云西陽太
守本縣名二漢屬江夏魏立弋陽郡又屬焉恵帝又
分弋陽為西陽國屬豫州在今湖廣黄州府境東南
至九江府二百四十里

  右岸有土復曰江浦也卷三十五十五頁十六行

  一清案曰當作口

  又東得苦萊水水口卷三十五十五頁二十行

[053-76a]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西北流逕陽縣卷三十五十六頁一行

  一清案當是陽新縣落新字

  亦謂之飛夜遊女矣卷三十五十六頁五行

  一清案飛夜二字當倒互朱翌猗覺寮雜記云嶺外
人家嬰兒衣暮則急收不可露夜土人云有蟲名暗
衣夜見小兒衣必飛毛著其上兒必病寒熱乆則瘦
不可療其形大如蝴蝶水經謂之夜飛遊女搜神記
[053-76b]
又謂之夜遊女以為即鬼車也

  咸沃壤卷三十五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咸下落成字孫?校増

  江水口右東得蘭溪水口卷三十五十六頁十行

  一清案口當作又右東二字當倒互

  又東左得青林口卷三十五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即水卷三十五十六頁十二行

[053-77a]
  一清案寰宇記蘄州廣濟縣下引此文曰江水左傍
青林湖即利水今校補八字利水世本水經注作刋
水前後經注俱校改





[053-77b]








  水經注箋刋誤卷十一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