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水經注釋 > 卷二十七
[027-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釋卷二十七

  仁和趙一清撰

  沔水上

  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

  沔水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
也縣亦受名焉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縣
東南入沮縣㑹于沔一清按漢志武都郡河池縣泉街水南至沮入漢行五百二十
[027-1b]
里秦隴之大川也而漾水注又有河池水出河池北谷西南入濁水别是一水也
沔水又東
南逕沮水戌而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也
尚書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山海經所謂漢出鮒嵎
山也東北得獻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闗城合西
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
方人謂漢水為沔水故孔安國曰漾水東流為沔盖
與沔合也至漢中為漢水是互相通稱矣沔水又東
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水北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
[027-2a]
城東魯沛國張陵孫陵學道於蜀鶴鳴山𫝊業衡衡
𫝊於魯魯至行寛惠百姓親附供道之費米限五㪷
故世號五㪷米道初平中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住
漢中斷絶閣道用逺城治因即崤嶺周廻五里東臨
濬谷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峰接崖莫究其極從南
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濜水又南逕張魯治東水西
山上有張天師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謂山為白馬
塞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闗濜水南流
[027-2b]
入沔謂之濜口其城西帶濜水南面沔川城側二水
之交故亦曰濜口城矣沔水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
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
小城廻隔難解沔水又東逕沔陽縣故城南城舊言
漢祖在漢中蕭何所築也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并
劉璋北定漢中始立壇即漢中王位于此城其城南
臨漢水北帶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觀其遺略厥
狀時𫝊南對定軍山曹公南征漢中張魯降乃命夏
[027-3a]
侯淵等守之劉備自陽平闗南渡沔水遂斬淵首保
有漢中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勢不
起墳壟唯深松茂栢攢蔚川阜莫知墓塋所在山東
名高平是亮宿營處有亮廟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
尉習隆中書郎向充共表云臣聞周人思召伯之徳
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懐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亮
徳軌遐邇勲盖來世王室之不壊實頼斯人而使百
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徳念功追述在昔者也
[027-3b]
今若盡順民心則黷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
聖懐所以惟疑也臣謂宜近其墓立之沔陽斷其私
祀以崇正禮始聴立祀斯廟盖所啟置也鍾士季征
蜀枉駕設祠營東即八陣圖也遺基略在崩褫難識
沔水又東逕西樂城北城在沔陽東山上周三十里
甚嶮固城側有谷謂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羣獠
諸葛亮築以防遏梁州刺史楊亮即嶮之固保而居之
為苻堅所敗後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東
[027-4a]
容裘谿水注之俗謂之洛水也水南導巴嶺山東北
流水左有故城慿山即嶮四面岨絶昔先主遣黄忠
據之以拒曹公谿水又北逕西樂城東而北流注于
漢漢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陽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
清檢出佳鱯一曰濁檢出好鮒常以二月八月取之
美珍常味度水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南逕沔陽縣
故城東而南流注于漢水又東右㑹温泉水口水發
山北平池方數十步泉源沸湧冬夏湯湯望之則白
[027-4b]
氣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氣赴集者
常有百數池水通注漢水漢水又東黄沙水左注之
水北出逺山山谷邃嶮人跡罕交谿曰五丈谿水側
有黄沙屯諸葛亮所開也其水南注漢水南有女郎
山山上有女郎冢逺望山墳嵬嵬狀高及即其所裁
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
下有女郎廟及擣衣石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流入
漢謂之女郎水漢水又東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嶺山
[027-5a]
東南逕大石門歴故棧道下谷俗謂千梁無柱也諸
葛亮與兄瑾書云前趙子龍退軍燒壊赤崖以北閣道
縁谷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
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又
云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壊時趙子龍與鄧
伯苗一戌赤崖屯田一屯赤崖口但得縁崖與伯苗
相聞而已後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
謂是道也自後案舊修路者悉無復水中柱逕涉者
[027-5b]
浮梁振動無不搖心眩目也褒水又東南逕三交城
城在三水之㑹故也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
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初學記岐州引
水經注曰桐池水東北流入三交水今本無之寰宇記鳯翔府寳雞縣下云三交故城在縣西四十六里
耆舊𫝊司馬宣王與諸葛亮相拒于此因築此城
褒水又東南得丙水口水
上承丙穴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廣
五六尺有泉懸注魚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
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稱嘉魚出於丙穴良木攢於
[027-6a]
褒谷矣褒水又東南歴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
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𨽻校尉犍為楊厥之所
開逮桓帝建和二年漢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開鑿
之功琢石頌徳以為石牛道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
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
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
滅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廣之矣蜀都賦曰岨山
石門其斯之謂也𨽻釋司𨽻校尉楊孟文石門頌唯巛靈定位川澤股肱澤有所注川
[027-6b]
有所通余□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盖域為充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木出殽入秦建定帝位㕥
漢詆罵 後㕥子□□路歮難更隨圍□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 艱至于永平其有四□詔書開
余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殘橋梁斷絶子□復修上則縣峻屈曲□□下則入 𡨕 廎寫輸淵平
阿湶泥常䕃鮮晏木石相拒利磨确□臨危槍□履尾心寒□輿輕騎□㝵弗前□□□狩虵蛭毐□未
秋截霜稼苖麦 殘終幸登匱餧之患卑者楚□尊者弗安愁苦之難罵可狊言於是明知故司𨽻校
尉楗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奏請有司議駮君遂執争百遼咸從帝用是聴廢子由斯得
其度經功飭爾要敞而晏平清凉調和烝二艾寧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漢中太守楗為武陽王升字稚
紀涉厯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徳以明厥勲其辭曰君德明明焫煥彌光刾過拾遺
[027-7a]
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衙彊春宣聖曰秋貶若霜無偏蕩蕩真睢以方寧静烝庻政與乾通輔主匡君
循禮有常咸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匪石厥章𢎞𢎞大節讜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醳艱即安
有勲有榮禹鑿龍門君其繼蹤上順斥 極下荅川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庻土 悅㢕商人
咸憘農夫永同春秋記異今而紀功垂□億載世世嘆誦序曰明哉仁知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
勤勤謁誠榮名休麗五官掾南鄭趙邵字季南属裦中鼂漢彊字産伯書佐西成王戒字文實主王府君
閔□道闕難分置六部道橋特遣行丞事西成輔服字顯公都督掾南鄭巍整字伯玉後遺趙誦字公梁
案察中□卓行造作石積萬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罵伯玉即曰從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洪氏适曰華陽國志楊君名渙又曰故司𨽻校尉楗為楊君頌𨽻額在興元威宗建和二年漢中太守王
[027-7b]
升立碑云司𨽻校尉楊君厥字孟文水經及歐趙皆謂之楊厥碑蜀中晚出楊淮碑云司𨽻校尉楊君厥
諱淮字伯邳大司𨽻孟文之元豫也始知兩碑皆以厥為語助此乃後政頌其勲徳故尊而字之不稱其
名順帝紀延光四年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裦斜路盖從其所請也子午長安正南山名裦斜者漢中
谷名高祖開石門史策不書亦見郙閣碑平帝時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遂通子午永平之詔史亦闕文
安帝永初元年先零叛斷隴道冦三輔入益州殺漢中守乃橋梁斷絶時也自明帝永平四年通石門至
永初㡬五十年自永初裦斜斷絶至延光四年凡十五年水經云石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即秦人取蜀
之石牛道楊君因而廣之蜀都賦岨以石門是也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南歴褒口北出斜谷碑
以余谷為斜谷充為衝詆為抵歮為澁䕃為隂遼為寮□狩為斃獸衙為禦縱為蹤憘為喜積為積西成
[027-8a]
為西城□即鬲字□即塗字斷即斷字□即盤字□即滯字㝵即礙字□即惡字彊即疆字□即恢字醳
即釋字繼即繼字𨽻辨曰墨寳云褒城縣北五里磨崖額題云故司𨽻校尉犍為楊君頌十𨽻字碑式云
碑文六十七行行三十字或有疎宻不齊者高祖受命平闕命字垂筆甚長所侵兩字許又空二字方書
其下一句序曰别作行後一行低二字書趙邵等三人姓名又書王府君分遣官屬事凡三行末行低七
字書魏伯玉徙官𨽻續云宣和殿碑録以碑為鼂漢彊書考其碑云五官椽南鄭趙劭屬褒中鼂漢彊書
佐西成王戒盖二人主其事非鼂漢彊書也一清按此碑載張鳴鳯西遷注彼所親睹者□□□獸是惡
蟲敝獸安危所歸是安危所繫可補𨽻釋之遺寰宇記云洵陽縣心山漢宣帝時北平陽厥為漢中守經
此山有棲遁意不之郡學道感瑞見金羊因易姓羊氏盖𫝊聞之繆爾又晉書云山簡與譙郡嵇紹沛郡
[027-8b]
劉謨𢎞農楊淮齊名即蜀中晚出碑其人也
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褒
水又東南歴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謂北
出褒斜褒水又南逕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
矣漢昭帝元鳯六年置褒水又南流入于漢漢水又
東逕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餘丈四面臨平
形若覆瓮水南遏水為岨西北並帶漢水其城宿是
流雜聚居故世亦謂之流雜城漢水又東逕漢廟堆
下昔漢女所遊側水為釣臺後人立廟于臺上世人
[027-9a]
覩其頺基崇廣因謂之漢廟堆𫝊呼乖實又名之為
漢武堆非也

  又東過南鄭縣南

  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
國楚人兼之懐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恵
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耆舊𫝊云南鄭之號始于鄭
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即漢
中郡治也漢高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
[027-9b]
美名也遂都南鄭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
憑北結環雉金墉漆井皆漢所修築地沃川嶮魏武
方之雞肋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
子緒鎮南鄭而還晉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馬勲斷小
城東面三分之一以為梁州漢中郡南鄭縣治也自
齊宋魏咸相仍焉水南即漢隂城也相承言吕后所
居也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矣
廉水又北注漢水漢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一清按漢志漢
[027-10a]
中郡南鄭縣旱山池水所出東北入漢寰宇記南鄭縣旱山下有石池水多尊菜即此水也
山下
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時祈
禱焉俗謂之獠子水夾溉諸田散流左注漢水漢水
又東得長栁渡長栁村名也漢太尉李固墓碑銘尚
存文字剥落不可復識漢水又東逕胡城南義熙十
五年城上有宻雲細雨五色昭章人相與謂之慶雲
休符當出曉乃雲霽及覺城崩半許淪水出銅鍾十
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陽歸之宋公府南對扁鵲城
[027-10b]
當是越人舊所逕涉故邑流其名耳漢水出于二城
之間右㑹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兩分飛清
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磐余口庾仲雍曰磐
余去胡城二十里漢水又左㑹文水水即門水也出
胡城北山石穴中長老云杜陽有仙人宫石穴宫之
前門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水東南流逕胡城北
三城竒對隔谷羅布深溝固壘高臺相距門水右注
漢水謂之高橋谿口漢水又東黒水注之水出北山
[027-11a]
南流入漢庾仲雝曰黒水去高橋三十里諸葛亮牋
云朝發南鄭暮宿黒水四五十里指謂是水也道則
百里也

  又東過成固縣南又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
山北注之一清按觀道元釋魏興安陽之文則此條經文疑後人所續增

  常璩華陽國志曰蜀以成固為樂城縣也安陽縣故
𨽻漢中魏分漢中立魏興郡安陽𨽻焉涔水出西南
而東北入漢左谷水出西面而東北入漢左谷水出
[027-11b]
漢北一清按漢志漢中郡安陽縣左谷水出北南入漢所云出北出安陽縣之北也道元注云出漢
北非是
即聟水也北發聴山山下有穴水穴水東南流
厯平川中謂之聟鄊水曰聟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
公房成固人也學道得仙入雲臺山合丹服之白日
升天雞鳴天上狗吠雲中唯以鼠惡留之鼠乃感激
以月晦日吐膓胃更生故時人謂之唐鼠也公房升
仙之日聟行未還不獲同階雲路約以此川為居言
無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為信然因號為聟鄊故水
[027-12a]
亦即名焉百姓為之立廟于其處刋石立碑表述靈
異也𨽻釋仙人唐公房碑云君字公防成固人盖帝堯之  之故能舉家  去十陟皇燿統御
隂陽騰清躡浮命壽無疆王公之尊則四海之富曽毛天地之性斯其□貴者也耆老相𫝊以為至
美居攝二秊君為郡吏  土域啖𤓰旁有真人左右莫察而君獨進美瓜又従而敬禮之真人者遂與
□期聟谷口山上乃與神藥曰服藥㕥後當移意萬里知鳥獸言語是時府在西城去家七里餘里休謁
□猍轉景即至闔郡驚焉白之府君従為御史□□䡊車被具君乃畫地為□召□誅之視其腹中果有
被具府君闕賓燕欲從學道公□頃無所進府君怒□尉部吏收公□妻子公□乃先歸扵谷口呼其師
告以戹急其師與之歸㕥藥飲公□妻子曰可去矣妻子□家忍去又曰豈欲得家俱去乎妻子曰固
[027-12b]
所願也於是乃以藥塗□柱飲牛馬六畜須臾有大風𤣥雲來迎公□妻子屋宅六畜翛然與俱去昔高
松崔白皆一身得道而公□舉家俱□盛矣𫝊曰賢者所存澤流百世故使聟鄉春夏母蚊□秋冬鮮繁
霜厲蠱□遐去其螟□百穀收入天下莫知斯徳祐之效也道□羣仙徳潤故鄊知徳者鮮歴世莫紀漢
中太守南陽郭君諱芝字公載修北辰之政馳周卲之風歆樂唐君神靈之美以為道重者名劭徳厚者
廟尊乃發喜教躬損奉錢倡率羣羲繕廣斯廟□和祈福布之兆民刻石昭音揚君靈譽其辭曰 遂享
神藥超浮雲兮翶 洪氏适曰□即莽字聟即壻字□即鼠字孿即戀字
聟水南歴聟鄊
谿出山東南流逕通闗勢南山高百餘丈上有匈奴
城方五里濬塹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
[027-13a]
修北道通闗中故名為通□勢聟水又東逕七女冢
冡夾水羅布如七星高十餘丈周廻數畝元嘉六年
大水破墳墳崩出銅不可勝計得一塼刻云項氏伯
無子七女造墎世人疑是項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
東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盖
良所開也聟水逕樊噲臺南臺高五六丈上容百許
人又東南逕大成固北城乗高勢北臨聟水水北有
韓信臺高十餘丈上容百許人相𫝊高祖齋七日置
[027-13b]
壇設九賔禮以禮拜信也聟水東廻南轉又逕其城
東而南入漢水謂之三水口也漢水又東㑹益口水
出北山益谷東南流注于漢水漢水又東至灙城南
與洛谷水合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長安其水南流右
則灙水注之水發西谿東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出
際其城西南注漢水所謂洛口也漢水又東逕小成
固南州治大成固移縣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
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戌興勢置烽火樓處通
[027-14a]
臨漢水東歴上濤而逕于龍下盖伏石驚湍流屯激
怒故有上下二濤之名龍下地名也有邱郭墳墟舊
謂此館為龍下亭自白馬迄此則平川夾勢水豐壌
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從漢為山行之始漢水又
東逕石門灘山峽也東㑹酉水水北出秦嶺酉谷南
歴重山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嶺泉湧山頂望之交
横似若瀑布頺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原風雨之
池其水西流入于酉水酉水又南注漢謂之酉口漢
[027-14b]
水又東逕嬀墟灘世本曰舜居媯汭在漢中西城縣
或言媯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墟故後或姓姚
或姓媯媯姚之異是妄未知所從余按應劭之言是
地於西城為西北也一清按困學記聞曰舜居媯汭其後因姓媯氏左𫝊正義曰世
本舜姓姚氏虞思猶姓姚也至胡公周乃賜姓為媯
漢水又東逕猴俓灘山多
猴猿好乘危啜飲故灘受斯名焉漢水又東逕小大
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對黄金谷有黄金戌傍山
依峭嶮折七里氐掠漢中岨此為戌與鐵城相對一
[027-15a]
城在山上容百餘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許人言其
嶮峻故以金鐵制名矣昔楊難當令魏興太守薛健
據黄金姜寳據鐵城宋遣秦州刺史蕭思話西討話
令隂平太守蕭坦攻㧞之賊退酉水矣漢水又東合
蘧蒢溪口水北出就谷在長安西南其水南流逕
巴谿戍西又南逕陽都坂東坂自上及下盤折一十
九曲西連寒泉嶺漢中記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
嶺陽都坂峻崿百重絶壁萬尋既造其峰謂已踰菘
[027-15b]
岱復瞻前嶺又倍過之言陟羊腸超烟雲之際顧看
向塗杳然有不測之險山豐野牛野羊騰巖越嶺馳
走若飛觸宇𣗳木十圍皆倒山殫艮岨地窮坎勢矣
其水南歴蘧蒢溪謂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漢謂之
蒢口漢水又東右㑹洋水川流漫濶廣㡬里許洋水
導源巴山東北流逕平陽城漢中記曰本西鄊縣治
一清按寰宇記洋州西鄉縣有平西城後漢書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逺侯晉置西鄊縣于此城
方輿紀要云定逺城在西鄊縣治南後漢班超封邑也亦曰平西城晉志西鄊縣治平西城注作平陽城
[027-16a]
下文又云謂之城陽水口事義全乖矣
自成固南城南入三百八十里
距南鄭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漢戚夫人之所生處也
高祖得而寵之夫人思慕本鄉追求洋川米帝為驛
致長安蠲復其鄉更名曰縣故又目其地為祥川用
表夫人載誕之休祥也全氏曰西鄊縣本晉置而戚夫人産定陶不聞為蜀女胡
三省曰道元好竒之過
城即定逺矣漢順帝永光七年封班超
以漢中郡南鄭縣之西鄉為定逺侯即此也洋水又
東北流入漢謂之城陽水口也漢水又東歴敖頭舊
[027-16b]
立倉儲之所傍山通道水陸嶮巗魏興安康縣治有
戍統領流雜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巗嶺
下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又南逕蓰閣下山上有戌置
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絶棧道示無還也
又東南歴直谷逕直城西而南流注漢漢水又東逕
直城南又東逕千渡而至蝦蟇頧歴漢陽□口而届
于彭谿龍竈矣並溪澗灘磧之名也漢水又東逕晉
昌郡之寧都縣南縣治松谿口又東逕魏興郡廣城
[027-17a]
縣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食之令人癭疾
漢水又東逕魚脯谷口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而
分界也

  又東過西城縣南

  漢水又東逕鱉池為鯨灘鯨大也蜀都賦曰流漢湯
湯驚浪雷奔望之天廻即之雲昏者也漢水又東逕
嵐谷北口嶂逺谿深澗峽嶮邃氣蕭蕭以瑟瑟風颼
颼而飀飀故川谷擅其目矣漢水又東右得大勢勢
[027-17b]
岨急谿故亦曰急勢也依山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
上梁州督䕶吉挹所治苻堅遣偏軍韋鍾伐挹挹固
守二年不能下無援遂䧟漢水右對月谷口山有坂
月川於中黄壌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
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漢水又東逕西城縣
故城南地理志曰西城故漢中郡之屬縣也漢末為
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
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故西城縣之故城
[027-18a]
也氐略漢川梁州移治於此城内有舜祠漢高帝廟
置民九户歲時奉祠焉漢水又東為鱣湍洪波渀盪
漰浪雲頺古耆舊言有鱣魚奮鰭遡流濤直上至此
則暴鰓失濟故因名湍矣漢水又東合旬水水北出
旬山一清按漢志旬陽縣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東南流逕平陽戍下與
直水枝分東注逕平陽戌入旬水旬水又東南逕旬
陽縣與柞水合水西出柞谿南流逕重巖堡西屈而
東流逕其堡南東南注于旬水旬水又東南逕旬陽
[027-18b]
縣南縣北山有懸書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
上不知所述山下有石壇上有馬跡五所名曰馬跡
山旬水東南注漢謂之旬口漢水又東逕木蘭寨南
右岸有城名陵城一清按胡三省通鑑注曰晏公類要云伎陵城在金州洵陽縣庾仲
雍漢水記即木蘭寨此文疑落伎字
周廻數里左岸壘石數十行重壘
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寨云吴朝遣軍救孟達於
此矣漢水又東左得育溪興晉洵陽分界於是谷漢
水又東合甲水口水出秦嶺山東南流逕金井城
[027-19a]
南又東逕上庸郡北與關柎水合水出上洛陽亭縣
北清泥西山南逕陽亭聚西俗謂之平陽水南合豊
鄉川水水出𢎞農豊鄉東山西南流逕豊鄉故城南
京相璠曰南鄉淅縣有故鄷鄉春秋所謂豊析也於
地理志屬𢎞農今屬南鄉又西南合闗柎水闗柎水
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東南逕魏興郡之興晉
縣南晉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東右入漢水一清按漢志𢎞
農郡上雒縣甲水出秦嶺山東南至錫入沔過郡三行五百七十里
漢水又東為龍淵
[027-19b]
淵上有胡鼻山石類胡人鼻故也下臨龍井渚淵深
數丈漢水又東逕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
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中王莽之錫治也縣
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長
十數丈世𫝊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髪餌术恒數十
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
漢水又東逕長利谷南入谷有長利故城舊縣也漢
水又東歴姚方盖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

[027-20a]
  又東過堵陽縣堵水出自上粉縣北流注之全氏曰堵陽即漢南
陽之屬縣也寰宇記云鄖鄊縣古錫穴縣東十里有兠牟山漢中郡與南陽郡分界處此是漢舊縣非唐初所
置南豊州之堵陽也兩漢志無上粉縣疑是曹魏暫置而旋廢者寰宇記房陵縣有粉城因粉水為名疑即上
粉縣故城此經文晚出之證


  堵水自建平郡界故亭谷東歴新城郡一清按寰宇記云堵水出
金州平利縣黄平原嶺下圖經云竹山縣郭帶堵水水通漢江舟船往來商賈所凑平利縣漢為漢中郡
西城縣地晉上庸郡之上亷縣也堵水源出於此宋書州郡志云建平太守吴孫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
晉又有建平都尉武帝咸寧元年改都尉為郡於是吴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吴平併合堵水盖經其
[027-20b]
界也
郡故漢中之房陵縣也世祖建武元年封鄧晨為
侯國也漢末以為房陵郡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
立以為新城郡以孟達為太守治房陵故縣有粉水
縣居其上故曰上粉縣也堵水之旁有别谿岸側土
色解黄乃云可噉有言飲此水者令人無病而壽豈
其信乎又有白馬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側水謂之
白馬寨孟達為守登之而歎曰劉封申躭據金城千
里而更失之乎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惻人心今水
[027-21a]
次尚歌之堵水又東北逕上庸郡故庸國也春秋文
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庸小國附楚楚有災
不救舉羣蠻以叛故滅之以為縣屬漢中郡漢末又
分為上庸郡城三面際水堵水又東逕方城亭而東
北歴嵾山下而北逕堵陽縣南北流注於漢謂之堵
口漢水又東謂之澇灘冬則水淺而下多大石又東
為净灘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諺曰冬澇
夏净斷官使命言二灘阻礙也

[027-21b]
  又東過鄖鄉縣南一清按漢志漢中郡長利縣有鄖闗東京省併錫縣故續志無之晉太康
五年立為鄖鄉縣此魏晉間人續經之證又按三國志蜀書劉封申儀俱封員鄊侯則其時雖未立縣而
已為侯邑矣


  漢水又東逕鄖鄉縣南之西山上有石蝦蟇倉卒看
之與真不别山北有崕旁視之有一穴甚明號為星
牖漢水又東逕鄖鄊縣故城南謂之鄖鄉灘縣故黎
也即長利之鄖鄊矣地理志曰有鄖闗李竒以為鄖
子國晉太康五年立以為縣漢水又東逕琵琶谷口
[027-22a]
梁益二州分境於此故謂之琵琶界也

  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

  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州名滄浪州庾仲雍漢水
記謂之千齡州非也是世俗語訛音與字變矣地說
曰水出荆山東南流為滄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漁父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
以濯我足余按尚書禹貢言導漾水東流為漢又東
為滄浪之水不言過而言為者明非他水決入也盖
[027-22b]
漢沔水自下有滄浪通稱耳纒絡鄢郢地連紀鄀咸
楚都矣漁父歌之不違水地按考經𫝊宜以尚書為正
耳漢水又東為佷子潭潭中有石磧州長六十丈廣
十八丈世亦以此州為佷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
焉所未詳也漢水又東南逕武當縣故城北世祖封
鄧晨子棠為侯國内有一碑文字磨滅不可復識俗
相𫝊言是華君銘亦不詳華君何代之士漢水又東
平陽川水注之水出縣北伏親山南歴平陽川逕平
[027-23a]
陽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沔水又東南逕武當縣故
城東又東曾水注之水導源縣南武當山一曰太和
山亦曰嵾上山山形特秀又曰僊室荆州圖副記山
形特秀異于衆嶽峰首状博山香爐亭亭逺出藥食
延年者萃焉晉咸和中歴陽謝允舍羅邑宰隱遁斯
山故亦曰謝羅山焉曽水發源山麓逕越山隂東北
流注于沔謂之曽口沔水又東逕龍巢山下山在沔
水中高十五丈廣員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
[027-23b]
秀林茂木隆冬不凋又東南逕涉都城東北故鄉名
也按郡國志筑陽縣有涉都鄉者也漢武帝元封元
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為侯國均水於縣入沔謂之
均口也

  又東南過酇縣之西南

  縣治故城南臨沔水謂之酇頭漢高帝五年封蕭何為
侯國也薛瓚曰今南鄉酇頭是也茂陵書曰在南陽
王莽更名南康者也一清按史表索隱曰音贊縣名屬沛漢書高帝紀注臣瓚曰茂
[027-24a]
陵書何封國在南陽酇音贊師古曰瓚說是也而或云何封沛郡酇縣音才何反非也案地理志南陽酇
縣侯國沛酇縣不云侯國也又南陽酇縣城西見有蕭何廟彼土又有筑水筑水之陽古曰筑陽縣與鄼
側近連接據何本𫝊何薨之後子禄無嗣高后封何夫人同為酇侯小子延為筑陽侯孝文罷同更封延
為酇侯是知何封酇國兼得筑陽此明驗也但酇字别有音是以沛之縣史記漢書皆作鄼明其音
同也班固泗水亭碑以蕭何相國所封與何相韵于義無爽然其封邑實在南陽非沛縣也杜少陵詩云
漢隂槎頭逺遁逃又云漫釣槎頭縮項鯿槎頭即鄼頭也亦作才何音矣


  又南過穀城東又南過隂縣之西

  沔水東逕糓城南而不逕其東矣城在糓城山上春
[027-24b]
秋糓伯綏之邑也墉闉頺毀基塹亦存沔水又東南
逕隂縣故城西故下隂也春秋昭公十九年楚工尹
赤遷隂于下隂是也縣東有縣今濟南劉熹字徳怡
魏時宰縣雅好博古教學立碑載生徒百有餘人不
終業而夭者因葬其地號曰生墳沔水又東南得洛
溪口水出縣西北集池陂東南流逕洛陽城北枕洛
溪谿水東南注沔水也一清按高洪謨糓城縣志云洛陽城在縣東一十三里莫
詳何人所築遺址尚存顧祖禹曰盖南北朝時所僑置


[027-25a]
  又南過筑陽縣東筑水出自房陵縣東過其縣南流注之
沔水又南汎水流注之水出梁州閬陽縣魏遣夏
侯淵與張郃下巴西進軍宕渠劉備軍汎口即是
水所出也一清按寰宇記房州房陵縣下引水經注汎水作筑水汎口作筑口校勘為之辨證曰按
今記房陵糓城二縣所載則筑水自房陵流至糓城入沔其㑹沔䖏謂之筑口糓城即漢之筑陽距房陵
尚三百餘里又自房陵至南鄭千二百餘里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暴犯巴界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
郃等戰于瓦口郃等敗收兵還南鄭漢宕渠故城乃在今渠州流江縣界時張飛以巴西太守拒郃等還
南鄭則當取道今巴西無縁相拒于糓城之筑口意宕渠自有瓦口而水經注誤以為汎口今記又誤以
[027-25b]
為筑口也宋書州郡志閬陽屬新城郡郡治房陵去閬陽必不逺汎水不應自閬陽東過巴西更歴巴渠
上庸復逕筑陽水經之誤審矣筑口汎水皆當在穀城之間竊謂校勘之言似是而非也盖張飛自拒淵
郃于宕渠先主軍汛口以為聲援非張飛㠘戰于是處也汛口左接巴西故駐軍以應接之蜀志之瓦口
乃是汛口之誤而樂史之改筑口則又非矣隋書五代志房陵郡永清縣有汎水方輿紀要云乾汊河在
穀城西南三里或以為即汎水也今故流漸湮漢江水漲則乾汊河與古洋河相通水落則乾因名又云
古洋河即筑水口盖汎水與筑水同入于沔故晉分筑陽置汎陽也宋志扶風太守汎陽令晉武帝太康
五年立屬南鄉仍屬順陽大明土斷屬此是也
張飛自别道襲張郃於此水
郃敗棄馬升山走還漢中一清按方輿紀要云順慶府渠縣漢巴郡宕渠縣地
[027-26a]
東北七里有八濛山八峰起伏其下平曠江水環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霧濛其上山下有勒石云漢將
張飛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山飛所自題也江即渠江則汎水亦是渠江之枝流八濛山即張飛𫝊所云
宕渠蒙頭盪石是也
汎水又東逕巴西歴巴渠北新城上庸東
逕汎陽縣故城南晉分筑陽立自縣以上山深水急
枉渚崩湍水陸逕絶又東逕學城南梁州大路所由
也舊說昔者有人立學都于此值世荒亂生徒罔依
遂共立城以禦難故城得厥名矣汎水又東流注于
沔謂之汎口也沔水又南逕闕林山東本郡陸道之
[027-26b]
所由山東有二碑其一即記闕林山文曰君國者不
躋高堙下先時或斷山岡以通平道民多病守長冠
軍張仲瑜乃與邦人築斷故山道作此銘其一郭先
生碑先生名輔字甫成有孝友悅學之美其女為立碑
于此𨽻釋郭先生碑先生諱輔字甫成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中子為文王卿士采食于號亐武王
錫而封之後世謂之郭春秋之時為㬜所并遭戰國秦漢子孫流分來居荆土氏國立姓焉𫝊云聖賢之
後必有達者先生應焉其少也孝友而悅學其長也寛舒如好施是以宗親歸懐鄉䣊高尚直已而行年
五十有二遇疾而終有四男三女咸高賢姣孋富貴顯榮可謂子孫䌓者已其季女明文頴川之夫人也
[027-27a]
感惟孝妣克昌之徳登山采石致亏墓道邑縉紳刻石作歌昭示來嗣其辭曰實惟先生虢仲之裔盛徳
遺祀休矣亦世孝友貞信仁恕好惠直己自求不欲榮勢綽綽令人獲道之□篤生七子鍾天之祉堂堂
四俊碩大婉敏娥娥三妃行□太姒葉葉昆嗣福禄茂止克昌厥後身去烈在鎸石佗歌昭示萬祀洪氏
适曰碑今在襄陽無歲月時代歐陽以為漢趙以為魏晉字書今碑有兩昭字晉人所諱疑此是魏刻郭
君有四子碑云堂堂四俊碩大婉敏而此碑乃其季女所立何也
並無年號皆不知
何代人也沔水又東逕筑陽縣東又南筑水注之杜
預以為彭水也水出梁州新城郡魏昌縣界縣以黄
初中分房陵立一清按晉志新城郡有昌魏縣宋志云魏立即魏昌也而三國志魏明帝
[027-27b]
紀作魏陽疑彼文為誤
筑水東南流逕筑陽縣水中有孤石挺
出其下澄潭時有見此石根如竹根而黄色見者多
凶相與號為承受石所未詳也筑水又東逕筑陽縣
故城南縣故楚附庸也秦平鄢郢立以為縣一清按漢志南
陽郡筑陽縣故穀伯國春秋桓公七年書穀伯綏來朝是也穀是伯爵盖近楚之國非楚附庸也道元誤
王莽更名之曰宜禾也建武元年世祖封吴盱為
侯國一清按後漢書吴漢𫝊盱封亦在建武二十八年元年字誤也與汝水注吴國文正同
水又東流注于沔謂之筑口沔水又南逕高亭山東
[027-28a]
山有靈焉士民奉之所請有驗沔水又東為漆灘新
野郡山都縣與順陽筑陽分界于斯灘矣

  又東過山都縣東北

  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舊南陽
之赤鄉矣秦以為縣漢高后四年封衛將軍王恬啟
為侯國沔北有和城即郡國志所謂武當縣之和城
聚山都縣舊嘗治此故亦謂是處為故縣灘沔水北
岸數里有大石激名曰五女激或言女父為人所害
[027-28b]
居固城五女思復父怨故立激以攻城城北今淪于
水亦云有人葬沔北墓宅將為水毁其人五女無男
皆悉巨富共修此激以全墳宅然激作甚工又云女
嫁于隂縣佷子家貲萬金而自少小不從父語父臨
亡意欲葬山上恐兒不從故命言葬我著渚下石磧
上佷子曰我由來不奉教今從語遂盡散家財作石
冢積土繞之成一州長數歩元康中始為水所壊今
石皆如半榻許數百枚聚在水中佷子是前漢人㐮
[027-29a]
陽太守胡烈有惠化補塞隄決民頼其利景元四年
九月百姓刋石銘之樹碑于此沔水又東偏淺冬月
可涉渡謂之交湖兵戎之交多自此濟晉太康中得
鳴石於此水撞之聲聞數里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
諸葛好為梁甫吟毎所登遊故俗以樂山為名沔水
又東逕隆中歴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
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
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
[027-29b]
安作宅銘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聴鼔鞞而永思庻
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
其宅銘焉





  水經注釋卷二十七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