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水經注釋 > 卷二十二
[022-1a]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釋卷二十二

  仁和趙一清撰

  潁水  洧水  潩水

  潧水  渠水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
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
[022-1b]
經曰潁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
潁水有三源竒發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
叔為其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導源少室通阜東南
流逕負黍亭東春秋定公六年鄭伐馮滑負黍者也
馮敬通顯志賦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于負黍京
相璠曰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
黄城也亦或謂是水為㶏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
室南谿東合潁水故作者乃舉二三言水所發也吕
[022-2a]
氏春秋曰卞隨恥受湯譲自投此水而死張顯逸民
傳嵇叔夜高士傳並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又東南過其縣南

  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導源崇高縣東北太室
東谿縣漢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
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
浦也暘旱輟津而石潭不耗道路遊憩者唯得飡飲
而已無敢澡盥其中茍不如法必數日不豫是以行
[022-2b]
者憚之山下大澤周數里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
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
昇陟取暢幽情其水東南流逕陽城西石溜縈委溯
者五涉故亦謂之五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
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並于此也
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
為侯國也沈氏曰本表封成陽不封陽城成陽屬汝南不屬潁川縣南對箕山
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之
[022-3a]
上有許由墓焉山下有牽牛墟側潁水有犢泉是巢
父還牛處也石上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闕尚存
是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逕其北東與龍淵水
合其水導源龍淵東南流逕陽城北又東南入于潁
潁水又東平洛谿水注之水發玉女臺下平洛澗世
謂之平洛水吕忱所謂勺水出陽城山蓋斯水也又
東南流注于潁潁水又東出陽闗歴康亭城南魏明
帝封尚書右僕射衞臻為康鄉侯此即臻封邑也

[022-3b]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

  潁水東南流逕陽闗聚聚夾水相對俗謂之東西二
土城也潁水又逕上棘城西又屈逕其城南春秋左
𫝊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涉潁者也縣西
有故堰堰石崩禠頺基尚存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
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今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
焉時人謂之嵎水東逕三封山東東南歴大陵西連
山亦曰啟筮亭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春秋
[022-4a]
左𫝊曰夏啟有鈞臺之饗是也杜預曰河南陽翟縣
南有鈞臺其水又東南流水積為陂陂方十里俗謂
之鈞臺陂蓋指鈞臺取名也又西南流逕夏亭城西
又屈而東南為郟之摩陂潁水自堨東逕陽翟縣故
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
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河南陽城陽翟則夏地
也春秋經書秋鄭伯突入于櫟左𫝊曰桓公十五年
突殺檀伯而居之服䖍曰檀伯鄭守櫟大夫櫟鄭之
[022-4b]
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周末韓景侯自新鄭徙都之
王隠曰陽翟本櫟也故潁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
碑側水有九山祠碑叢柏猶茂北枕川流也

  又東南過潁陽縣西又東南過潁隂縣西南

  應劭曰縣在潁水之陽故邑氏之按東觀漢記漢封
車騎將軍馬防為侯國防城門校尉位在九卿上絶
席潁水又南逕潁鄉城西潁隂縣故城在東北舊許
昌典農都尉治也後改為縣魏明帝封侍中辛毗為
[022-5a]
侯國也潁水又東南逕柏祠曲東歴罡丘城南故汾
丘城也春秋左傳襄公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馬
彪曰襄城縣有汾丘杜預曰在襄城縣之東北也逕
繁昌故縣北曲蠡之繁陽亭也魏書國志曰文帝以
漢獻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壇受禪于是地改元
黄初其年以潁隂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城内有三臺
時人謂之繁昌臺壇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禪于此
自壇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銘曰遂于
[022-5b]
繁昌築靈壇也於後其碑六字生金論者以為司馬
金行故曹氏六世遷魏而事晉也潁水又東南流逕
青陵亭城北北對青陵陂陂縱廣二十里潁水逕其
北枝入為陂陂西則漷水注之水出襄城縣之邑城
下東流注于陂陂水又東入臨潁縣之狼陂潁水又
東南流而歴臨潁縣也名勝志引水經注曰潁水又東逕豢龍城即古豢龍氏之
邑也城西有拒陵岡今本無之一清按寰宇記云豢龍城在臨潁縣西四十里北周書泉企𫝊拒陽人杜
窟即拒陵也古陽陵字每互用方輿紀要許臨川潁縣有大陵城引注文正同大陵見上陽翟縣及潩水注中


[022-6a]
  又東南過臨潁縣南又東南過汝南㶏强縣北洧水從
河南宻縣東流注之

  臨潁舊縣也潁水自縣西注小㶏水出焉爾雅曰潁
别為沙郭景純曰皆大水溢出别為小水之名也亦
猶江别為沱也潁水又東南逕睾城北即古臯城亭
矣春秋經書公及諸侯盟于臯鼬者也臯睾字相似
名與字乖耳潁水又東逕㶏陽城南竹書紀年曰孫
何取㶏陽㶏强城在東北潁水不得逕其北潁水又
[022-6b]
東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東過西華縣北

  王莽更名之曰華望也有東故言西也世祖光武皇
帝建武中封鄧晨為侯國漢濟北戴封字平仲為西
華令遇天旱慨治功無感乃積柴坐其上以自焚火
起而大雨暴至逺近歎伏永元十三年徴太常焉縣
北有習陽城潁水逕其南也經所謂洧水流注之也

  又東南女陽縣

[022-7a]
  縣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縣得厥稱矣闞駰曰本汝
水别流其後枯竭號曰死汝水故其字無水余按汝
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未必一如闞氏之説以
窮通損字也潁水又東大㶏水注之又東南逕博陽
縣故城南城在南頓縣北四十里漢宣帝封邴吉為
侯國王莽更名樂嘉一清按漢志作樂家

  又東南過南頓縣北㶏水從西來流注之

  㶏水於樂嘉縣入潁不至于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
[022-7b]
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陳納頓子于頓是也
俗謂之潁隂城非也潁水又東南逕陳縣南又東南
左會交口者也

  又東南至新陽縣北蒗蕩渠水從西北來注之

  經云蒗蕩渠者百尺溝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溝自
是東出潁上有堰謂之新陽堰俗謂之山陽堨非也
新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
陽今縣故城在東明潁水不出其北蓋經誤耳潁水
[022-8a]
自堰東南流逕項縣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魯滅
項是矣潁水又東右合谷水水上承平鄉諸陂東北
逕南頓縣故城南側城東注春秋左𫝊所謂頓廹于
陳而奔楚自頓徙南故曰南頓也今其城在頓南三
十餘里又東逕項城中楚襄王所郭以為别都都内
西南小城項縣故城也舊潁州治谷水逕小城北又
東逕魏豫州刺史賈逵祠北王隠言祠在城北非也
廟在小城東昔王凌為宣王司馬懿一清按三字注中注所執
[022-8b]
屇廟而嘆曰賈梁道王凌魏之忠臣唯汝有靈知之
遂仰鴆而死廟前有碑碑石生金干寳曰黄金可採
為晉中興之瑞谷水又東流出城東注潁潁水東側
有公路城袁術所築也故世因以術字名城矣潁水
又東逕臨潁城北城臨水闕南面又東逕雲陽二城
間南北翼水並非所具又東逕丘頭丘頭南枕水魏
書國志曰宣王軍次丘頭王凌面縳水次故號武丘
巵林曰司馬懿雖嘗討王凌至丘頭而武丘之名則至司馬昭克諸葛誕始改本注誤矣潁水
[022-9a]
又東南流於故城北細水注之一清按細水説文作汹从水汹聲
上承陽都陂陂水枝分東南出為細水東逕新陽縣
故城北又東南逕宋縣故城北縣即所謂郪丘者也
秦伐魏取郪丘謂是邑矣漢成帝綏和元年詔封殷
後于沛以存三統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
初四年徙邑於此故號新郪為宋公國也王莽之新
延矣細水又南逕細陽縣新溝水注之新溝水首受
交口東北逕新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吕青為
[022-9b]
侯國也莽更名曰新明也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陽
今無水故渠舊道而已東入澤渚而散流入細細水
又東南逕細陽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樂慶也世祖
建武中封岑彭子遵為侯國細水又東南積而為陂
謂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漑又東南流屈而西南
入潁地理志曰細水出細陽縣東南入潁一清按今漢志無是
文師古曰居細水之陽故曰細陽細水本出新郪
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東
故胡子國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胡以胡子豹歸
[022-10a]
是也杜預釋地曰女隂縣西北有胡城也潁水又東
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瀆于竒頟城東三
十里世謂之大㶏水也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
左傳僖公四年齊桓公師於召陵責楚貢不入即此
處也城内有大井徑數丈水至清深闞駰曰召者高
也其地丘墟井深數丈故以名焉又東南逕征羌縣
故召陵縣之安陵鄉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
封中郎將來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一清
[022-10b]
按後漢書來歙𫝊云以歙有平羌隴之功故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漢志汝南郡無此縣名續志
云汝南郡召陵縣有安陵鄉征羌侯國有安陵亭與酈注合本𫝊之云所未詳也
闞駰引戰
國策以為秦昭王欲易地謂此也一清按地理志傿陵李竒曰六國為
安陵在潁川不在汝南
汝水别瀆又東逕公路臺北臺臨水百
步袁術所築也汝水别瀆又東逕西門城即南利也
漢宣帝封廣陵厲王子劉昌為侯國縣北三十里有
孰城號曰北利故瀆出于二利之間間闗女陽之縣
世名之曰死汝縣取水名故曰女陽也又東逕南頓
[022-11a]
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鮦陽城北又東逕邸鄉城北又
東逕固始縣故城北地理志縣故寖也寖丘在南故
藉丘名縣矣全氏曰按漢志汝南郡有寖縣應劭以為寖丘淮陽國有固始縣顔師古又以
為寖丘故劉奉世疑之曰既别有固始則此寖疑更一地予謂非也淮陽之固始與寖本一地而分為二
縣漢王追項羽至固陵晉灼曰即固始也師古曰後改為固始耳地理志屬淮陽續志光武改寖為固始
而淮陽之固始則并省陳之陽夏故陽夏有固陵聚劉昭補注引晉灼云汝南固始縣以實之則二縣本
相接也又何疑乎之更是一地乎但今漢志則無固始故之文未知所據也
王莽更名
之曰閏治孫叔敖以土浸薄取而為封故能緜嗣城
[022-11b]
北猶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
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别汝又東逕蔡岡北岡上
有平陽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
闕闕前有二碑碑字淪碎不可復識羊虎傾低殆存
而已枝汝又東北流逕胡城南而東歴女隂縣故城
西北東入潁水潁水又東逕女隂縣故城北史記高
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嬰為侯國王
莽更名之曰汝墳也縣在汝水之隂故以汝水納稱
[022-12a]
城西有一城故陶丘鄉也汝隂郡治全氏曰晉志汝隂郡魏置首汝
隂縣從魏志汝隂郡晉武帝置治社亭城
城外東北隅有舊臺翼城若丘
俗謂之女郎臺雖經頺毁猶自廣崇上有一井疑故
陶丘鄉所未詳

  又東南至慎縣東南入于淮

  潁水東南流左合上吳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細陂南
流注于潁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
水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慎城西側城南流入于潁潁
[022-12b]
水又逕慎縣故城南縣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吳春
秋左𫝊哀公十六年吳人伐慎白公敗之王莽之慎
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劉賜為侯國潁水又東逕蜩蟟
郭東俗謂之鄭城矣一清按功臣侯表宣帝神爵三年封鄭吉為安逺侯表云慎縣
知此城為吉封邑也
又東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
于州來次于潁尾蓋潁水之㑹淮也

  洧水出河南宻縣西南馬領山

  水出山下亦言出潁川陽城山一清按此是班固説山在陽城
[022-13a]
縣之東北蓋馬領之統目焉洧水東南流逕一故臺
南俗謂之陽子臺又東逕馬領塢北塢在山上塢下
泉流北注亦謂洧别源也而入於洧水洧水東流綏
水會焉水出方山綏谿即山海經所謂浮戲之山也
東南流逕漢宏農太守張伯雅墓塋域四周壘石為
垣隅阿相降列於綏水之隂庚門表二石闕夾對石
獸於闕下冢前有石廟列植三碑碑云徳字伯雅河
南宻人也碑側樹兩石人有數石柱及諸石獸矣舊
[022-13b]
引綏水南入塋域而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
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樓石廟前又翼列諸獸但
物謝時淪凋毁殆盡夫富而非義比之浮雲况復此
乎王孫士安斯為逹矣綏水又東南流逕上郭亭南
東南注洧洧水又東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節谿
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注於洧洧水又東會瀝滴泉
水出深谿之側泉流丈餘懸水散注故世士以瀝滴
稱南流入洧水也

[022-14a]
  又東南過其縣南

  洧水又東南流與承雲二水合俱出承雲山二源雙
導東南流注于洧世謂之東西承雲水洧水又東微
水注之水出微山東北流入于洧洧水又東逕宻縣
故城南春秋謂之新城左𫝊僖公六年會諸侯伐鄭
圍新宻鄭所以不時城也今縣城東門南側有漢宻
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陽宛人温仁寛雅恭而有禮
人有認其馬者茂與之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
[022-14b]
我遂挽車而去後馬主得馬謝而還之任漢黄門郎
遷宻令舉善而教口無惡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遺蝗
不入境百姓為之立祠享祀不輟矣洧水又左會璅
泉水水出王亭西北流注于洧洧水又東南與馬闗
水合水出王亭下東北流歴馬闗謂之馬闗水又東
北注于洧洧水又東合武定水水北出武定岡西南
流又屈而東南流逕零鳥塢西側塢東南流塢側有
水懸流赴壑一匹有餘直注澗下淪積成淵嬉遊者
[022-15a]
矚望竒為佳觀俗人覩此水掛于塢側遂目之為零
鳥水東南流入于洧洧水又東與虎牘山水合水發
南山虎牘谿東北流入洧洧水又東南赤澗水注之
水出武定岡東南流逕皇臺下又歴岡東東南流注
于洧洧水又東南流潧水注之洧水又東南逕鄶城
南世本曰陸終娶於鬼方之妹謂之女隤朱氏謀㙔箋引世本
作女嬇
是生六子孕二年啟其左脅三人出焉破其右
脅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鄶人者鄭是也
[022-15b]
一清按史記楚世家陸終生子六人四曰會人裴駰集解引世本曰會人者鄭是也鄭字誤當作鄶小司
馬索隠曰系本云四曰求言是為鄶人毛詩正義曰陸終生子六人四曰會人案世本會人即檜之祖也

鄭桓公問于史伯曰王室多難予安逃死乎史伯曰
虢鄶公之民遷之可也鄭氏東遷虢鄶獻十邑焉劉
楨云鄶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隣于虢都滎之南左濟
右洛居陽鄭兩水之間全氏曰考潧洧之交並無陽水但有隂水耳左傳隂坂隂
口是也古文陽从阳隂从阴字近致訛
食潧洧焉徐廣曰鄶在宻縣妘
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東逕隂坂北水有
[022-16a]
梁焉俗謂是濟為參辰口左傳襄公九年晉伐鄭濟
于隂坂次于隂口而還是也杜預曰隂坂洧津也服
䖍曰水南曰隂口者水口也參隂聲相近蓋𫝊呼之
謬耳又晉居商參之分實沈之土鄭處辰火之野閼
伯之地軍師所次故濟得其名也全氏曰按商參孫汝澄云當作觜參
何焯曰非也參當作□說文□商星也非二十八宿之參唐韻讀作所中切予謂義門以說文立異而不
細讀此注夫商星之□何以亦為實沈之主乎且□為晉分見于何書况善長引服氏語謂參隂聲相近
今改而為所中切㡬何不千里而遥也然則尚不如孫說之近是矣且善長此數語本屬傅會以晉為實
[022-16b]
沈之土而軍師所次即以名其水口固未必然若鄭何嘗是閼伯之土乎此不足深辨者也


  又東過鄭縣南潧水從西北來注之

  洧水又東逕新鄭縣故城中左傳襄公元年晉韓厥
荀偃帥諸侯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是也竹
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
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一清按漢志河南郡新鄭縣應劭引國語
曰周幽王敗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洛邑遂伐虢儈而并其地而邑于此京兆尹鄭縣應劭曰
宣王母弟友所封也其子與平王東遷更稱新鄭史記鄭世家桓公初封于鄭索隠引系本云桓公居減
[022-17a]
林徙拾宋忠曰減林與拾皆舊地名是封桓公乃名為鄭耳然則居鄭父之丘者是桓公之子武公而誤
以為桓公者蓋竹書之繆道元于渭水篇已詳辨之
皇甫士安帝王世紀云或
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
曰新鄭矣城内有遺祠名曰章乗是也洧水又東為
洧淵水春秋傳曰龍鬭於時門之外洧淵則此潭也
今洧水自鄭城西北入而東南流逕鄭城南城之南
門内舊外蛇與内蛇鬭内蛇死六年大夫傅瑕殺鄭
子入厲公自是徴也水南有鄭莊公望母臺莊姜惡
[022-17b]
公寤生與叚京居叚不弟姜氏無訓莊公居夫人于
城潁誓曰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故城臺以望母用伸
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賦洩洩之慈有嘉
融融之孝得常矣洧水又東與黄水合經所謂潧水
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東南流逕華城西史伯謂
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韋昭曰華國名矣史記秦昭
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斬首十五萬
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宻縣嵇叔夜嘗采藥於山澤
[022-18a]
學琴于古人即此亭也黄水東南流又與上水合水
出兩塘中一源兩分泉流派别東為七虎澗水西流
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謂
黄崖也故杜預云苑陵縣西有黄水者也又東南流
水側有二臺也謂之積粟臺臺東即二水之會也捕
獐山水注之水東出捕獐山西流注于黄水黄水又
南至鄭城北東轉於城之東北與黄溝合水出捕獐
山東南流至鄭城東北入黄水黄水又東南逕龍淵
[022-18b]
泉東南七里溝水注之水出隟侯亭東南平地東注
又屈而南流逕升城東又其一清按此處有脫誤南歴燭城西
即鄭大夫燭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東南過長社縣北

  洧水東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洧水又東南與龍
淵水合水出長社縣西北有故溝上承洧水水盛則
通注龍淵水減則津渠輟流其瀆中泉南注東轉
為淵渌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乗空矣所
[022-19a]
謂淵無濳鱗也又東逕長社縣故城北鄭之長葛邑
也春秋隠公五年宋人伐鄭圍長葛是也後社樹暴
長故曰長社魏潁川郡治也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
於南城西側修立客館版築既興於土下得一樹根
甚壯大疑是故社怪長暴茂者也稽之故說縣無龍
淵水名蓋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長社北
界有稟水但是水導於隍塹之中非北界之所謂又
按京杜地名並云長社縣北有長葛鄉斯乃縣徙于
[022-19b]
南矣然則是水即稟水也其水又東南逕棘城北左
𫝊所謂楚子伐鄭救齊次于棘澤者也稟水又東左
注洧水洧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也其枝水東北流注
沙一水東逕許昌縣故許男國也姜姓四岳之後矣
穆天子𫝊所謂天子見許男于洧上者也漢章帝建
初四年更封馬光為侯國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
失天下及魏承漢歴遂改名許昌也城内有景福殿
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凖價八百餘萬洧水又東入汶
[022-20a]
倉城内俗以是水為汶水故有汶倉之名非也蓋洧
水之邸閣耳洧水又東逕傿陵縣故城南李竒曰六
國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於此春秋分記曰鄢亦曰
陵成十六年晉敗楚于鄢陵即此六國時曰安陵兩漢晉為鄢陵縣俱屬潁川郡按後漢志曰春秋時
曰鄢注曰克叚于鄢晉敗楚于鄢陵釋例亦然知其為鄭之鄢無疑惟是漢陳留郡有曰傿王莽所易為
順通在東漢屬梁國者是也應劭于前漢志誤以陳留之傿為克叚之鄢水經據以為正謂克叚于
地在漢陳留杜預誤作潁川鄢陵蓋從應劭注耳此自應誤何得云杜誤乎一清按今本水經注浚儀渠
其一者東南過陳縣也下及睢水出梁郡傿縣卷中俱無克叚之文克齊所引豈無明據耶蓋是書多缺
[022-20b]
失耳寰宇記鄢城在宋州柘城縣北二十九里春秋時實陳株野地鄭伯克叚之鄢在潁川不在陳留也

漢高帝十二年封都尉諸濞為侯國王莽更名左亭
洧水又東傿陵陂水注之水出傿陵南陂東西南流
注于洧水也

  又東南過新汲縣東北

  洧水自傿陵東逕桐丘南俗謂之天井陵又曰岡非
也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謂之桐門橋蓋藉桐
丘以取稱亦言取桐門亭而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
[022-21a]
未之詳也洧水又東南逕桐丘城春秋左𫝊莊公二
十八年楚伐鄭鄭人將奔桐丘即此城也杜預春秋
釋地曰潁川許昌城東北京相璠曰鄭地也今國無
而城見存西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
隄其城南即長隄固洧水之北防也西面桐丘其城
邪長而不方蓋凴丘之稱即城之名矣洧水又東逕
新汲縣故城北漢宣帝神爵二年置於許之汲鄉曲
洧城以河内有汲縣故加新也漢章帝建初四年封
[022-21b]
執金吾馬光為侯國沈氏曰按後漢書本𫝊馬光無新汲之封而建初四年所封即
許昌也已見上文此蓋複出之錯簡
城在洧水南隄上又東洧水右迤
為濩陂洧水又逕匡城南扶溝之匡亭也又東洧水
左迤為鴨子陂謂之大穴口也

  又東南過茅城邑之東北

  洧水自大穴口東南逕洧陽城西南逕茅城東北又
南左合甲庚溝溝水上承洧水於大穴口東北枝分
東逕洧陽故城南俗謂之復陽城非也蓋洧復字類
[022-22a]
音讀變漢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為侯國其水
又東南為鴨子陂陂廣一十五里餘波南入甲庚溝
西注洧東北瀉沙洧水又東逕一故城西世謂之思
鄉城西去洧十五里洧水又右合濩陂水上承洧水
於新汲縣南逕新汲縣故城東又南積而為陂陂之
西北即長舍城全氏曰長舍即長社之變陂水東翼洧隄西面茅
邑自城北門列築隄道迄于此岡世尚謂之茅岡即
經所謂茅城邑也陂水北出東入洧津西納潩流

[022-22b]
  又東過習陽城西折入于潁

  洧水又東南逕辰亭東俗謂之田城非也蓋田辰聲
相近城亭音韻聯故也經書魯宣公十一年楚子陳
侯鄭伯盟于辰陵也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
杜預曰長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
長平城在東南或杜氏之謬𫝊書之誤耳長平東南
淋陂北畔有一阜東西減里南北五十許步俗謂之
新亭臺又疑是杜氏所謂辰亭而未之詳也洧水又
[022-23a]
南逕長平縣故城西王莽之長正也洧水又南分為
二水枝水東出謂之五梁溝逕習陽城北又東逕赭
丘南丘上有故城郡國志曰長平故屬汝南縣有赭
丘城即此城也又東逕長平城南東注澇陂洧水南
出謂之雞籠水故水會有籠口之名矣洧水又東逕
習陽城西西南折入潁地理志曰洧水東南至長平
縣入潁者也

  潩水出河南宻縣大騩山

[022-23b]
  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隄之上
受神芝圖於黄蓋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
為陂俗謂之玉女池東逕陘山北史記魏襄王六年
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産墓
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杜元凱言不
忘本際廟舊有一枯柏樹其塵根故株之上多生稚
柏列秀青青望之竒可嘉矣潩水又東南逕長社縣
故城西北南濮北濮二水出焉劉澄之著永初記云
[022-24a]
水經濮水源出大騩山東北流注泗衛靈聞音於水
上殊為乖矣余按水經為潩水不為濮也是水首受
潩水川渠雙引俱東注有洧與之過沙枝流派亂牙
得通稱是以春秋昭公九年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
西田益之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杜預亦言
以夷田在濮水西者與城父人服䖍曰濮水名也且
字類音同津瀾邈别不得為北濮上源師氏𫝊音於
其上矣潩水又南逕鐘亭西又東南逕王亭西又東
[022-24b]
南逕闗亭西又東南逕宛亭西鄭大夫宛射犬之故
邑也潩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逕胡城東故潁
縣之狐人亭也其水南結為陂謂之胡城陂潩水自
枝渠東逕曲强城東皇陂水注之水出西北皇臺七
女岡北皇陂即古長社縣之濁澤也史記魏惠王元
年韓懿侯與趙成侯合軍伐魏戰于濁澤是也方輿紀要
云濁澤括地志云出解縣東北平地即涿水也涿音濁史記趙成侯六年伐魏取涿澤又魏世家魏惠王
元年韓懿侯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是時魏都安邑或以為河南之濁澤誤也一清
[022-25a]
按史記韓世家注云徐廣曰長社有濁澤酈說蓋有所據
其陂水寰宇記尉氏縣下引水經注云
魏惠王元年韓懿侯會伐魏于皛澤陂北對雞鳴城一清按其陂水下疑有脫誤
北對雞鳴
城即長社縣之濁城也陂水東南流逕胡泉城北故
潁隂縣之狐宗鄉也又東合胡城陂水水上承皇陂
水而東南流注于黄水謂之合作口而東逕曲强城
北東流入潩水時人謂之勑水非也勑潩音相類故
字從聲變耳一清按說文潩水出河南宻縣大隗山南入潁从水異聲與職切與水經合又
有瀷水出河南宻縣東入潁从水翼聲與職切潩瀷音同而字相近其源委又同豈即一水而重出者與
[022-25b]
惟其為與職切故與勑音相類若讀作異相去逺矣
潩水又逕東西二武亭間
兩城相對疑即古之岑門史遷所謂走犀首於岑門
者也徐廣曰潁隂有岑亭未知是否沈氏曰續志潁隂縣有岸門史
記魏世家哀王五年走犀首于岸門徐廣曰潁隂有岸亭張守節曰括地志云岸門在長社縣西北二十
八里今名西武亭然則岑字誤也索隠引劉昭曰河東皮氏縣有岸頭亭蓋為謬矣一清按漢書衛青傳
張次公封岸頭侯晉灼曰河東皮氏亭也顧景范曰岸頭亭在河津縣南古岸門也史記秦孝公二十四
年與晉戰于岸門虜其將魏錯又惠文王後十一年敗韓于岸門斬首十萬魏世家襄王五年秦使樗里
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于岸門今河津漢皮氏縣地與曲沃近河東亦有岸門因致斯誤
潩水又
[022-26a]
南逕射犬城東即鄭公孫射犬城也蓋俗謬耳潩水
又南逕潁隂縣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陳羣為侯國
其水自城西又東逕許昌城南又東南與宣梁陂水
合陂水上承狼陂於潁隂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東
西十里春秋左𫝊曰楚子伐鄭師于狼淵是也其水
東南入許昌縣逕巨陵城北鄭地也春秋左氏𫝊莊
公十四年鄭厲公獲傅瑕于大陵京相璠曰潁川臨
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其水又
[022-26b]
東積而為陂謂之宣梁陂也陂水又東南入潩水潩
水又西南流逕陶城西又東南逕陶陂東

  東南入于潁

  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全氏曰按溱水說文以出桂陽臨武者當之而水經注水篇亦
有出平輿之溱水若其出鄭縣者說文以為潧水其音如溱其字不作溱也不知何時盡毛詩左𫝊國語孟子
史漢諸書之潧胥改為溱猶幸水經存其舊稍留說文之學


  潧水出鄶城西北雞絡塢下東南流逕賈復城西東
南流左合水水出賈復城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
[022-27a]
南左會承雲山水水出西北承雲山東南歴渾子岡
東注世謂岡峽為五鳴口東南流注于潧潧水又東
南流歴下田川逕鄶城西謂之為柳泉水也故史伯
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衆奉辭伐罪若剋虢鄶君之
土也如前華後河左洛右濟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
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謂此矣潧水又南懸流奔壑
崩注丈餘其下積水成潭廣四十許步淵深難測又
南注于洧全氏曰按潧水不得入洧道元已詳辨之則此注注洧之說為非矣詩所謂
[022-27b]
溱與洧者也世亦謂之為鄶水也春秋分記曰鄭之溱水故儈國居之
亦曰儈水是也


  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于洧水

  自鄶潧東南更無别瀆不得逕新鄭而會洧也鄭城
東入洧者黄崕水也蓋經誤證耳一清按此條又不錯未知上何以有
注洧之說


  渠出滎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

  風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與泲亂流東逕
[022-28a]
滎澤北東南分泲歴中牟縣之圃田澤北與陽武分
水澤多麻黄草故述征記曰踐縣境便覩斯卉窮則
知踰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謂東有圃草也
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澤在中牟縣
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里南
北二百許里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逕通淵
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斬小斬大灰小灰義魯練秋
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宻羅
[022-28b]
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眠等浦
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
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又有一
瀆自酸棗受河導自漢瀆歴酸棗逕陽武縣南出世
謂之十字溝而屬於渠或謂是瀆為梁惠之年所開
而不能詳也斯浦乃水澤之所鍾為鄭隰之淵藪矣
渠水右合五池溝上承澤水下流入渠為之五池口
魏嘉平三年司馬懿帥中軍討太尉王凌於夀春自
[022-29a]
彼而還帝使侍中韋誕勞軍于五池者也今其地為
五池鄉矣渠水又東不家溝水注之水出京縣東南
梅山北谿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馮公子格率銳
師侵費右迴梅山杜預曰在宻東北即是山也其水
自谿東北流逕管城西故管國也周武以封管叔矣
成王幼弱周公攝政管叔流言曰公將不利于孺子
公賦䲭鴞以伐之即東山之師是也左傳宣公十二
年晉師救鄭楚次管以待之杜預曰京縣東北有管
[022-29b]
城者是也俗謂之為管水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
北流注黄雀溝謂之黄淵淵周一百步其一水東越
長城東北流水積為淵南北二里東西百步謂之百
尺水北入圃田澤分為二水一水東北逕東武强城
北漢書曹參傳擊羽嬰于昆陽追至葉還攻武强因
至滎陽薛瓉云按武强城在陽武縣即斯城也漢高
帝六年封騎將莊不識為侯國又東北流左注于渠
為不家水口也一水東流又屈而南轉東南注白溝
[022-30a]
也渠水又東清池水注之清池水出清陽亭西南平
地東北流逕清陽亭南東流即古清人城也詩所謂
清人在彭彭為高克邑也故杜預春秋釋地云中牟
縣西有清陽亭是也清池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
七虎澗水注之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津川趣别
西入黄雀溝東為七虎谿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
流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
紫光澗又東北注華水華水又東逕棐城北即北林
[022-30b]
亭也春秋文公與鄭伯宴于棐林子家賦鴻雁者也
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于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于
北林服䖍曰北林鄭南地也京相璠曰今滎陽苑陵
縣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余按林鄉故城
在新鄭東北如北七十許里苑陵故城在東南五十
許里不得在新鄭北也考京服之說並為疎矣杜預
云滎陽中牟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今是亭南去新
鄭縣故城四十許里蓋以南有林鄉亭故杜預據是
[022-31a]
為北林最為宻矣又以林鄉為棐亦或疑焉諸侯會
棐楚遇于此寜得知不在是而更指他處也積古之
傳事或不謬矣又東北逕鹿臺南岡北出為七虎澗
東流期水注之水出期城西北平地世號龍淵水東
北流又北逕期城西又北與七虎澗合謂之虎谿水
亂流東注逕期城北東會清口水司馬彪郡國志曰
中牟有清口水即是水也清水又東北白溝水注之
水有二源北水出宻之梅山東南而東逕靖城南與
[022-31b]
南水合南水屈合太水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
即承水也山海經曰承水出太山之隂東北流注于
没水者也世謂之靖澗水也又東北流太水注之水
出太山東平地山海經曰太水出于太山之陽而東
南流注于没水世謂之禮水也東北逕武陵城西東
北流注于承水又東北入黄瓮澗北逕中陽城西城
内有舊臺甚秀臺側有陂池池水清深澗水又東屈
逕其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釐侯來朝
[022-32a]
中陽者也其水東北流為白溝又東北逕伯禽城北
蓋伯禽之魯往逕所由也屈而南流東注于清水即
潘岳都鄉碑所謂自中牟故縣以西西至于清溝指
是水也亂流東逕中牟宰魯恭祠南漢和帝時右扶
風魯恭字仲康以太尉掾遷中牟令政專徳化不任
刑罰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實使部
掾肥親按行之恭隨親行阡陌坐桑樹下雉止其傍
有小兒親曰兒何不擊雉曰將雛親起曰蟲不入境
[022-32b]
一異化及鳥獸二異竪子懐仁三異久留非優賢請
還是年嘉禾生縣庭安美其治以狀上之徴博士侍
中車駕每出恭常陪乗上顧問民政無所隠諱故能
遺愛自古祠饗來今矣清溝水又東北逕沈清一清按沈
清下疑腉亭字
疑即博浪亭也服䖍曰博浪陽武沙水二名
也今有亭一清按漢書張良𫝊注引服䖍曰博浪河南陽武南地名今有亭史記索隠曰服䖍
云博浪地名在陽武南而晉志滎陽郡卷縣下云有博浪長沙道元既以博浪為澤水所鍾又是長沙故
云沙水二名但所引服説全與史漢注異未知所據
所未詳也歴博浪澤昔張
[022-33a]
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
於此又北分為二水枝津東注没水清水自枝流北
注渠謂之清溝口渠水又左逕陽武縣故城南東為
官渡水又逕曹太祖壘北有高臺謂之官渡臺渡在
中牟故世又謂之中牟臺建安五年太祖營官渡袁
紹保陽武紹連營稍前依沙堆為屯東西數十里公
亦分營相禦合戰不利紹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以
逼壘公亦起高臺以捍之即中牟臺也今臺北土山
[022-33b]
猶在山之東悉紹舊營遺基並存渠水又東逕田豐
祠北袁本初慙不納其言害之時人嘉其誠謀無辜
見戮故立祠於是用表袁氏覆滅之宜矣又東役水
注之水出苑陵縣西隟侯亭東世謂此亭為郄城非
也蓋隟郄聲相近耳沈氏曰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之師次于
𤨏杜註苑陵縣西有𤨏侯亭續志苑陵縣有𤨏侯亭若隟是隙字不與𤨏通考字書璅與𤨏通或是璅字之誤文
中平
一清按中平陂上有脫文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山海經
曰役山役水所出北流注于河疑是水也東北流逕
[022-34a]
苑陵縣故城北東北流逕焦城東陽丘亭西世謂之
焦溝水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
伐鄭圍焦城不剋即此城也俗謂之驛城非也役水
自陽丘亭東逕山氏城北為高榆淵竹書紀年梁惠
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城上枳安陵山氏者也
又東北為酢溝又東北魯溝水出焉役水又東北埿
溝水出焉又東北為八丈溝又東清水枝津注之水
自沈城東派注于役水又東逕曹公壘南東與沬水
[022-34b]
合山海經云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
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東北流逕中牟縣故城南
昔趙獻侯自耿都此班固云趙自邯鄲徙焉趙㐮子
時佛肸以中牟叛置鼎於庭不與已者烹之田英朱氏
謀㙔箋云說苑作田基新序作田卑
將褰裳赴鼎處也薛瓚注漢書云
中牟在春秋之時為鄭之堰也及三卿分晉則在魏
之邦土趙自漳北不及此也春秋𫝊曰衛侯如晉過
中牟非衛適晉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
[022-35a]
圍中牟此中牟不在趙之東也按中牟當作濕水之
北矣按春秋齊伐晉夷儀晉車千乘在中牟衛侯過
中牟中牟人欲伐之衛禇師固亡在中牟曰衛雖小
其君在未可勝也齊師剋城而驕遇之必敗乃敗齊
師服䖍不列中牟所在杜預曰今滎陽有中牟迴逺
疑為非也然地理參差土無常域隨其彊弱自相吞
併疆理留移寜可一也兵車所指逕紆難知自魏徙
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趙之南界極于浮水匪直專
[022-35b]
漳也趙自西取後止中牟齊師伐其東鄙於宜無嫌
而瓉但逕濕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論證也全氏曰有河南之中
牟有河北之中牟張守節以鄴西牟山為趙中牟者近之管子所謂築五鹿中牟鄴者三城相接也然則
非獨滎陽有之矣一清案春秋定九年傳晉車千乗在中牟杜預曰今滎陽有中牟縣迴逺疑非也孔穎
逹正義曰此中牟在晉竟内也趙世家云獻侯即位治中牟漢書地理志云河南郡有中牟縣趙獻侯自
耿徙此又云三家分晉河南之中牟魏分也杜言今滎陽有中牟縣謂此河南之中牟也晉世分河南為
滎陽郡中牟屬焉此地乃在河南計非晉竟故云迴逺疑非也又三家分晉中牟屬魏則非趙得都之趙
獻侯治中牟亦非河南之中牟也此言晉車在中牟哀五年趙鞅伐衛圍中牟論語佛肸為中牟宰與趙
[022-36a]
獻侯所都或當是一地必非河南中牟當于河北别有中牟但不復知其處耳有臣瓉者不知其姓或云
姓傅作漢書音義云臣瓉案河南中牟春秋之時在鄭之疆内及三卿分晉則為魏之邦土趙界自漳水
以北不及此也春秋衛侯如晉遏中牟案此中牟非衛適晉之次也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
此中牟不在趙之東也案中牟當在温水之上瓚言河南中牟非此中牟誠如其語謂此中牟當在温水
之上不知其所案據也温水宜是濟漯之漯此為文誤方輿紀要中牟城在湯隂縣西五十里此即河北
之中牟也
漢高帝十一年封單父聖為侯國一清按漢表作單右車此
從史表
沫水又東北注于役水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
間行出中牟為亭長所録郭長公世語為縣所拘一清
[022-36b]
按九字注中注
功曹請釋焉役水又東北逕中牟澤即鄭太
叔攻萑蒲之盜於是澤也其水東流北屈注渠水續
述征記所謂自醬魁城到酢溝十里者也渠水又東
流而左會淵水其水上承聖女陂陂周二百餘步水
無耗竭湛然清滿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東南而注
大梁也

  又東至浚儀縣

  渠水東南逕赤城北戴延之所謂西北有大梁亭非
[022-37a]
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朱氏謀㙔箋曰今竹書作
穰疵
率師及鄭孔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即此城也左
則故瀆出焉秦始皇二十年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
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又東逕大梁城南本春秋之
陽武高陽鄉也於戰國為大梁周梁伯之居矣梁伯
好土功大其城號曰新里民疲而潰秦遂取焉後魏
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竹書紀年梁惠成王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日知録曰左傳桓九年梁伯伐曲沃
[022-37b]
註梁國在馮翊夏陽縣郤芮曰梁近秦而幸焉是也漢書地理志云馮翊夏陽故少梁也水經注乃誤以
少梁為大梁而不知大梁不近秦也後漢志河南尹梁故國伯翳後註引博物記云梁伯好土功今梁多
有城亦誤全氏曰少梁是晉邑即梁益耳所食采也漢志河南郡梁縣臣瓉曰此梁周之小邑見于春秋
蓋即指楚人侵梁及霍之梁在戰國為南梁蓋大梁在浚儀少梁在夏陽南梁在汝水之傍三梁不可混
秦滅魏以為縣漢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
下溼東都睢陽又改曰梁自是置縣以大梁城廣居
其東城夷門之東夷門即侯嬴抱闗處也續述征記
以此城為師曠城言郭縁生曽遊此邑踐夷門升吹
[022-38a]
臺終古之跡緬焉盡在余謂此乃梁氏之臺門魏惠
之朝居非吹臺也當是誤證耳西征記論語儀封人
即此縣又非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
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陳留風俗𫝊曰縣北
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余謂故汴沙為隂溝矣
浚之故曰浚其猶春秋之浚沫乎漢氏之浚儀水無
佗也皆變名矣一清按顧景范曰詩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志云今祥符縣西三十里有寒
泉陂即詩所稱浚水為汴所奪故汴水經大梁北亦兼浚水之名蓋不始於漢氐也浚城寒泉岡亦見瓠
[022-38b]
子注
其國多池沼時池中出神劍到今其民像而作之
號大梁氏之劍也渠水又北屈分為二水續述征記
曰汴沙到浚儀而分也汴東注沙南流其水東南流
逕梁王吹臺東陳留風俗傳曰縣有倉頡師曠城上
有列仙之吹臺北有牧澤中出蘭蒲土多儁髦衿帶
牧澤方一十五里俗謂之蒲闗澤即謂此矣梁王増
築以為吹臺城隍夷滅略存故迹今層臺孤立於牧
澤之右矣其臺方一百許步即阮嗣宗詠懐詩所謂
[022-39a]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晉世喪亂乞活凴居削隳故基遂成二層上基猶方
四五十步高一丈餘世謂之乞活臺又謂之婆臺城
一清按文昌襍録繁臺梁孝王按歌吹之臺後有繁氏居其側里人呼為繁臺繁婆音相近即婆臺也日
知録建昭三年七月戊辰衛府李延夀為御史大夫一姓繁師古曰繁音蒲元反陳湯𫝊御史大夫繁延
夀師古曰繁音蒲胡反蕭望之𫝊師古音婆谷永𫝊師古音婆何反蒲元則音盤蒲胡則音蒲蒲何則音
婆三音互見並未歸一然繁字似有蒲音左𫝊定四年殷民七族繁音歩何反儀禮鄉射禮注今文皮樹
為繁䜿皮古音婆史記張丞相世家丞司直繁君索隠曰繁音婆文選繁休伯吕向音步何反則繁之音
[022-39b]
婆相渠水于𫝊乆矣
此有隂溝鴻溝之稱焉項羽與漢高分王
指是水以為東西之别故蘓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
地南有鴻溝是也故尉氏縣有波鄉波亭鴻溝鄉鴻
溝亭皆藉水以立稱也今蕭縣西亦有鴻溝亭梁國
睢陽縣東有鴻口亭先後談者亦指此以為楚漢之
分王非也蓋春秋之所謂紅澤者矣一清按善長之辨非楚漢分畫
之鴻溝是矣其言春秋之紅澤則非也說見獲水注中
渠水右與汜水合水上
承役水于苑陵縣縣故鄭都也王莽之左亭縣也役
[022-40a]
水枝津東𣲖為汜水者也而世俗謂之埿溝水也春
秋左𫝊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
汜南所謂東汜者也其水又東北逕中牟縣南又東
北逕中牟澤一清按漢志河南郡中牟縣下云□田澤在西豫州藪即是澤也與淵
水合水出中牟縣故城北城有層臺按郭頒世語及
干寳晉紀並言中牟縣故魏任城王臺下池中有漢
時䥫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至月朔
自正以為晉氏中興之瑞而今不知所在或言在中
[022-40b]
陽城池臺未知焉是淵水自池西出屈逕其城西而
東南流注于汜汜水又東逕大梁亭南又東逕梁臺
南東注渠渠水又東南流逕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
右則新溝水注之其水出逄池一清按漢志河南郡開封縣下云逄池在
東北或曰宋之逄澤也臣瓚曰汲郡古文梁惠王發逄忌之藪以賜民今浚儀有逄陂忌澤是也

上承役水于苑陵縣别為魯溝水東南流逕開封縣
故城北漢高帝十一年封陶舍為侯國也陳留志稱
阮簡字茂宏為開封令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阮
[022-41a]
方圍棋長嘯吏云劫急阮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
樂如是故語林曰王中郎以圍棋為坐隠或亦謂之
為手談又謂之為棋聖魯溝南際富城東南入百尺
陂即古之逄澤也徐廣史記音義曰秦孝公會諸侯
于逄澤陂汲郡墓竹書紀年作逄澤一清按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九
年會諸侯逄澤徐廣曰開封東北有逄澤不如酈所云
斯其處也故應徳璉西
征賦曰鸞衡東指弭節逄澤其水東北流為新溝新
溝又東北流逕牛首鄉北謂之牛建城又東北注渠
[022-41b]
即沙水也音蔡許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從水少
水沙見矣一清按二十字注中注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又屈南至扶溝縣北

  沙水又東南逕牛首鄉東南魯渠水出焉亦謂之宋
溝也又逕陳留縣故城南孟康曰留鄭邑也後為陳
所并故曰陳留矣魯溝水又東南逕圉縣故城北縣
苦楚難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邉陲之
號矣歴萬人散王莽之簒也東郡太守翟義興兵討
[022-42a]
莽莽遣奮威將軍孫建擊之于圉北義師大敗尸積
萬數血流溢道號其處為萬人散百姓哀而祠之一清
按郡國志圉有高陽亭劉昭補註引陳留志云有萬人聚王邑破翟義積尸處今高陽文穎曰聚邑名

又歴魯溝亭又東南至陽夏縣故城西漢高祖六年
封陳豨為侯國魯溝水又南入渦一清按漢志陳留郡陳留縣魯渠水
首受狼蕩渠東至陽夏縣入渦正國語所謂商魯之溝也
今無水也沙水又東南
逕斗城西左𫝊襄公三十年子産殯伯有尸其臣𦵏
之於是城也沙水又東南逕牛首亭東左𫝊桓公十
[022-42b]
四年宋人與諸侯伐鄭東郊取牛首者也俗謂之車
牛城矣沙水又東南八里溝水出焉又東南逕陳留
縣裘氏鄉裘氏亭西又逕澹臺子羽冢東與八里溝
合按陳留風俗𫝊曰陳留縣裘氏鄉有澹臺子羽冢
又有子羽祠民祈禱焉京相璠曰今泰山南武城縣
有澹臺子羽冢縣人也未知孰是因其方誌所叙就
記纒絡焉溝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逕牛首亭南與
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逕開封城東三里岡左屈
[022-43a]
而西流南轉注八里溝又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
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鄭地也春秋𫝊云鄭伯勞屈生
于兔氏者也陂水東北入八里溝八里溝水又南逕
石倉城西又南逕兔氏亭東又南逕召陵亭西東入
沙水沙水南逕扶溝縣故城東縣即潁川之榖平鄉
也有扶亭又有洧水溝故縣有扶溝之名焉建武元
年漢光武封平狄將軍朱鮪為侯國沙水又東與康
溝水合水首受洧水於長社縣東東北逕向岡西即
[022-43b]
鄭之向鄉也後人遏其上口今水盛則北注水耗則
輟流又西長明溝水注之水出苑陵縣故城西北縣
有二城此則西城也二城以東悉多陂澤即古制澤
也京相璠曰鄭地杜預曰澤在滎陽苑陵縣東即春
秋之制田也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謂之龍淵泉淵水
流逕陵丘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水出城西北平地
泉湧南流逕陵丘亭西西南注龍淵水龍淵水又東
南逕凡陽亭西而南入白雁陂陂在長社縣東北東
[022-44a]
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鄉之西南司馬彪郡國志曰
苑陵有林鄉亭一清按今續志無是文劉昭補註于苑陵縣下引杜預曰縣東南有林鄉
白雁陂又引瀆南流謂之長明溝東轉北屈又東逕
向城北城側有向岡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師
于向者也又東右迤為染工陂而東注于蔡澤陂長
明溝水又東逕尉氏縣故城南圈稱云尉氏鄭國之
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故欒盈曰盈將
歸死于尉氏也全氏曰欒孺子所對周尉氏之官也善長以此証鄭尉氏之邑則誤矣
[022-44b]
溝瀆自是三分北分為康溝東逕平陸縣故城北高
后元年封楚元王子禮為侯國全氏曰按本表是景帝所封索隠云西河
又云東平陸在東平胡三省曰東平近楚為得之
建武元年以户不滿三千
罷為尉氏縣之陵樹鄉又有陵樹亭漢建安中封尚
書荀攸為陵樹鄉侯故陳留風俗𫝊曰陵樹鄉故平
陸縣也一清按漢志陳留郡無平陸縣也劉昭續志補註于尉氏縣下引陳留志云有陵樹鄉則
東京廢省之說有如酈言抑或班固之失記耳
北有大澤名曰長樂廐一清按劉
昭補註尉氏縣下引陳留志曰北有大澤澤有天子苑有長樂廐漢諸帝以馴養猛獸然則廐非澤名善
[022-45a]
長誤矣
康溝水又東逕扶溝縣之白亭北陳留風俗傳
曰扶溝縣有帛鄉帛亭名在七鄉十二亭中康溝水
又東逕少曲亭陳留風俗𫝊曰尉氏縣有少曲亭俗
謂之為小城也又東南逕扶溝縣故城東而東南注
沙水沙水又南會南水其水南流又分為二水一水
南合闗亭東又東南流與左水合其水自枝瀆南逕
召陵亭西疑即扶溝之亭也而東南合右水世以是
水與傿陵陂水雙導亦謂之雙溝又東南入沙水沙
[022-45b]
水南與蔡澤陂水合水自傿陵城西北春秋成公十
六年晉楚相遇于傿陵吕錡射中共王目王召養由
基使射殺之亦子反醉酒自斃處也陂東西五里南
北十里陂水東逕匡城北城在新汲縣之東北即扶
溝之匡亭也亭在匡城鄉春秋文公元年諸侯朝晉
衛成公不朝使孔逹侵鄭伐綿訾及匡即此邑也今
陳留長垣縣南有匡城即平丘之匡亭也襄邑又有
承匡城然匡居陳衞之間亦往往有異邑矣陂水又
[022-46a]
東南至扶溝城北又東南入沙水沙水又南逕小扶
城西南流也城即扶溝縣之平周亭東漢和帝永元
中封陳敬王子參為侯國沙水又東南逕大扶城西
城即扶鄉故縣也城北二里有袁梁碑云梁陳國扶
樂人𨽻釋漢國三老袁君碑云君諱良字厚卿陳國扶樂人也洪氏适曰碑在開封之扶溝袁君名
良歴郎中謁者將作大匠丞相令史廣陵太守議郎符節令國三老梁相以順帝永建六年卒其孫衞尉
滂立此石滂以光武年為相其作九卿當在靈帝之初水經云扶溝有袁梁碑者誤也一清按袁君名良
碑字作㨿無可疑者酈注作梁良梁音同互用左傳季梁溳水注作季良亦其類也
後漢世祖
[022-46b]
建武十七年更封劉隆為扶樂侯即此城也渦水於
是分焉不得在扶溝北便分為二也

  其一者東南過陳縣北

  沙水又東南逕東華城西又東南沙水枝瀆西南逹
洧謂之甲庚溝今無水沙水又南與廣漕渠合上承
龎官陂云鄧艾所開也雖水流廢興溝瀆尚夥昔賈
逵為魏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里餘亦所謂賈侯渠
也而川渠逕復交錯畛陌無以辨之沙水又東逕長
[022-47a]
平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陳城北故陳國也伏羲神農
並都之城東北三十許里猶有羲神實中舜後媯滿
為周陶王武王賴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姫而封諸陳
以備三恪太姫好祭祀故詩所謂坎其擊鼓宛丘之
下宛丘在陳城南道東王隠云漸欲平今不知所在
矣楚討陳殺夏徴舒於栗門以為夏州後一清按此下有缺文
蓋叙楚莊王因申叔時之言而復封陳也然云楚討陳以為夏州則尚有不合者左氏𫝊曰因縣陳又曰
乃復封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孔氏正義曰謂之夏州者討夏氏鄉取一人以歸楚而成一州故
[022-47b]
謂之夏州蓋未嘗以陳為夏州也
城之東門内有池池水東西七十
步南北八十步其水至清潔而不耗竭不生魚草水
中有故臺處詩所謂東門之池也城内有漢相王君
造四縣邸碑文字剥落不可悉識其略曰唯兹陳國
故曰淮陽郡云云一清按漢志淮陽是國名不知此碑何以有郡稱也王君清
惠著聞為百姓畏愛求賢養士千有餘人賜與田宅
吏舍自捐俸錢助之成邸五官掾西華陳騏等二百
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頌曰修徳立功四縣囘
[022-48a]
附今碑之左右遺墉尚存基礎猶在時人不復尋其
碑證云孔子廟學非也後楚襄王為秦所滅徙都於
此文穎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城南郭襄又有一
城名曰淮陽城子産所置也漢高祖十一年以為淮
陽國王莽更名新平縣曰陳陵故豫州治王隠晉書
地道記云城北有故沙名之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
漕運所由矣沙水又東而南屈逕陳城東謂之百尺
溝又南分為二水新水出焉溝水東南流谷水注之
[022-48b]
水源上承澇陂陂在陳城西北南暨犖城皆為陂矣
陂水東流謂之谷水東逕犖城北王隠曰犖北有谷
水是也犖即檉矣經書公會齊宋于檉者也杜預曰
檉即犖也在陳縣西北為非檉小城也在陳郡西南
谷水又東流逕陳城南又東流入于沙沙水又東南
流注于潁謂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也魏
書國志曰司馬宣王討太尉王凌大軍掩至百尺堨
即此堨也今俗呼之為山陽堰非也蓋新水首受潁
[022-49a]
於百尺溝王莽名郡為新平一清按此文與上複出故堰兼有
新陽之名也以是推之悟故俗謂之非矣

  又東南至汝南新陽縣北

  沙水自百尺溝東逕寜平縣之故城南晉陽秋稱晉
太傅東海王越之東奔也石勒追之燌尸於此數十
萬衆歛手受害勒縱騎圍射尸積如山王夷甫死焉
余謂俊者所以智勝羣情辨者所以文身祛惑夷甫
雖體荷雋令口擅雌黄汗辱君親獲罪羯勒史官方
[022-49b]
之華王諒為褒矣沙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都陂
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東出逕汝南郡之宜禄
縣故城北王莽之賞都亭也明水又東北流注于陂
陂水東南流謂之細水又東逕新陽縣北又東高陂
水東出焉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
水也一清按春秋無夷濮之水之名杜預曰此時改城父為夷又云夷田在濮水西道元所引前後
殆自相伐也
枝津北逕譙縣故城西側城入渦沙水東南
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焉俗謂之漳水也一水東注
[022-50a]
即濮水也俗謂之父水也東逕城父縣之故城東南
流注之

  又東南過山桑縣北

  山桑故城在渦水北沙水不得逕其北明矣經言過
北誤也

  又東南過龍亢縣南

  沙水逕故城北又東南逕白鹿城北而東注也

  又東南過義城縣西南入于淮

[022-50b]
  義城縣故屬沛後𨽻九江沙水東流注于淮謂之沙
汭京相璠曰楚東地也春秋左𫝊昭公二十七年楚
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杜預曰沙水名也





  水經注釋卷二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