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太平寰宇記 > 卷一百四十九
[149-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九

  宋 樂史 撰

  山南東道八

  萬州

  萬州南浦郡今理南浦縣其地即春秋時楚之西鄙為
夔子國亦熊摯受封之所秦漢皆為巴郡朐䏰縣地
朐音蠢䏰音如尹切○東漢末以朐䏰巴東郡屬焉魏
[149-1b]
晉亦仝宋齊因之後魏分朐䏰縣地置安鄉郡及魚泉
縣後又改安鄉郡為萬川郡魚泉縣為萬川縣兼立南
州於此隋開皇初郡廢而州存十八年改萬川縣為南
浦縣大業三年州又廢并其地復入巴東郡唐武徳三
年以此地曠源深須資郡府仍割信州之南浦梁山武
寧三縣於此置南浦州領南浦梁山武寧三縣八年廢
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屬夏州武寧屬臨州其年復立浦
州依舊領三縣貞觀八年改為萬州天寶元年改為南
[149-2a]
浦郡乾元元年復為萬州

  元領縣三 今二

  南浦 武寧

  一縣割出

  梁山置梁山軍

  州境

  東西二百二十八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149-2b]
  東至東京三千二百九十里 東取江陵府路至西
京二千四百五十五里 東取江陵府路至長安二
千七百一十里若取開州至長安一千六百里東
至䕫州水路三百里 西至渠州四百五十里 南
至施州六百八十三里 北至開州二百三十二里
又有小路一百六十里 東南至施州清江縣三百
四十里 西南至忠州界九十六里 西北至通州
四百里 東北至瀘溪開州兩郡界一百七十里

[149-3a]
  户

  唐開元户五千一百皇朝户主六百一十九客一千
二百八十

  風俗

  正月七日鄉市士女渡江南娥眉磧上作鷄子卜繋
小鼔唱竹枝歌二月三日攜酒饌鼔樂於郊外飲宴
至暮而迴謂之迎富

  姓氏

[149-3b]
  

  土產

  金貢 白膠 蠲紙 苦藥子始因京兆尹黎幹撰
方進上云此藥多療諸病遂為常貢

  南浦縣舊八鄉今十五鄉本漢朐䏰縣地後魏廢帝元
年分朐䏰之地置魚泉縣以地土多泉民賴魚罟為名
後周改為萬川縣隋開皇十八年改萬川為南浦以浦
為名 高梁大山在縣北四十里尋江源記云高梁山
[149-4a]
尾東跨江西首劍閣東西數千里山嶺長峻其峯崔嵬
於蜀市望之若長雲垂天一日行之乃極其頂俯視衆
山坻若平原劍閣銘所謂巖巖梁山積石峩峩即述此
山也 千金島在縣南三里掲立江心石高數丈廣百
步 娥眉磧在州對江巖磧形如眉多細石斑斕可以
遊戲 使君灘在州東二里大江中昔姚亮赴任益州
行船至此覆故名之 新婦灘東南岸十里崖山石上
有婦人容狀 岷江在縣東三十步自成都而來下入
[149-4b]
雲安縣界

  武寧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依舊四鄉本漢巴郡即臨江
縣地後周武帝初分臨江縣地置源陽縣屬南都郡至
建徳四年改南都郡為懷徳郡又改源陽縣為武寧縣
取威武以寧斯地為名隋開皇三年廢臨州以縣屬巴
東郡唐武徳二年改屬浦州即今萬州是也 木櫪山
在東南十三里山頂有池冬夏可驗其淺深隨大江水
漲増減 大江在縣南十三步 金磧山在縣西南一
[149-5a]
十五里 石笋山縣東北三十五里其狀如笋 雙渠
在縣東十里灘心有石泉分為二狀如雙渠

  忠州

  忠州南賔郡今理臨江縣按其所屬自秦漢之代與夔
州同又譙周巴記云後漢初平六年立臨江縣屬永寧
郡今郡東二里臨江南古城是也建安六年改永寧郡
為巴東郡臨江縣屬焉歴晉宋皆因之至梁大同六年
於此立臨江郡以郡城臨江也後魏廢帝二年改為臨
[149-5b]
州領臨江萬川二郡隋開皇二年郡廢而州存大業五
年州廢以其地入巴東郡義寧二年又於臨江縣立臨
州又分置豐都唐武徳二年分浦州之武寧置南賔縣
又分臨江置清水縣並屬臨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寧
來屬其年又𨽻浦州九年以廢隣州之墊江來屬貞觀
八年改臨州為忠州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天寶
元年改為南賔郡乾元元年復為忠州

  元領縣五

[149-6a]
  臨江 豐都 墊江 南賓 桂溪

  州境

  東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三百八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三千一百二十五里 東取江陵府路至
西京二千七百一十五里若取開州路至西京一千
九百里 東取江陵府至長安二千九百七十五里
東至萬州水路二百六十里 南至黔州六百五十
[149-6b]
里 西北至           西至
涪州三百五十里 北至渠州五百一十四里 東
南至萬州界四百五十六里 西至涪州水路三百
五十里 南渡江山路至黔州四百里 西取桂溪
隣山二縣路至渠州五百里

  户

  唐開元户六千七百二十二皇朝户主一千九百七十
客一萬六千七百二十

[149-7a]
  風俗

  夷獠頗𩔖黔中正月三日拜坟墓二月二日攜酒郊
外迎富除夜燃燈照先祖墓

  姓氏

  

  人物無

  土產

  苦藥子大厯十一年京兆尹黎幹奏稱此藥性寒去
[149-7b]
熱解一切毒毎服之立效

  巴㦸 麥門冬 黃連 天門冬 綿 紬 文刀
蘇薫席段氏遊蜀記云忠州墊江縣以蘇薫為蓆絲
為經其色深碧

  臨江縣元十一鄉本漢舊縣也屬巴郡梁立郡於此縣
本以臨江川為名 東溪水在郡東南三里源自南賔
縣南流於江 故石城在縣東一百里當江岷之北岸
李雄之亂巴西郡寄治此城其城四面懸絶焉 鳴玉
[149-8a]
溪在州西十里上有懸崖瀑布高五十餘丈潭洞幽邃
古木蒼然前刺史房式嘉其幽絶特置蘭若凡置五橋
以渡溪水今廢

  豐都縣西九十二里元四鄉本漢枳縣地屬巴郡續漢
書郡國志云永元二年分枳縣地置平都縣取界内平
都山為名蜀延熈中省入江都縣隋義寧三年復置改
為豐都焉 平都山在縣北二里神仙傳云後漢延光
元年陰長生于馬明生處求仙法乃將長生入青城山
[149-8b]
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唼血取太青神丹經授之
乃别去長生後於平都山白日昇天即此張道陵所化
二十四居其一也 大江在縣一百步

  墊江縣北一百七十里元五鄉本漢臨江縣地屬巴郡
後魏恭帝三年分臨江地於此置墊江後周天和二年
改墊江為魏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魏安復為墊江縣
 容溪水在縣南十里西流

  南賔縣西南一百里舊五鄉今三鄉本漢臨江縣地自
[149-9a]
漢至梁為臨江縣地不改後周初分臨江縣置源陽縣
後改源陽為武寧縣屬南賔郡尋又改為懷徳郡屬南
州唐武徳二年分浦州之武寧西界地置南賔縣屬臨
州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仍不改所屬 望途溪在
縣北二百步西流至豐都南注濁江

  桂溪縣西一百三十九里舊五鄉今三鄉本漢臨江縣地按
漢臨江縣在今臨江縣界臨江故城是也唐武徳二年
分臨江地於此置清水縣屬臨州天寶元年以隴右有
[149-9b]
青水縣名因改為桂溪以縣界桂溪為名 容溪水距
縣三里西流入墊江界

  梁山軍

  梁山軍理梁山縣本萬州梁山縣皇朝開寶三年置
屯田務因建為梁山軍管梁山一縣

  領縣一

  梁山

  軍境

[149-10a]
  東西一百八十五里 南北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新建軍無至東西京里數

  東至萬州南浦縣界六十五里 南至忠州桂溪縣
界四十三里 東北至開州新浦縣界六十四里
南至忠州臨江縣界四十里 東南至忠州臨江縣
界三十里 東北至 西北至達州三岡縣界一
百五十里

[149-10b]
  户

  舊户載萬州籍皇朝户主六百八十二客四千六百
七十二

  風俗

  與忠州同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149-11a]
  苦藥子事在萬州卷内載

  梁山縣依舊四鄉本漢朐䏰縣地後魏廢帝分朐䏰置
魚泉縣今縣即魚泉縣地周天和二年於此置梁山縣
蓋以界内髙梁山為縣名皇朝開寳三年割立軍
栢枝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尋江源記云丙穴有嘉魚其
味甚美丙穴出栢枝即此山是也 溪山在縣南八十
步西南流入志州桂溪縣界 石瓦山在縣西一百一
十三里山嶺有古人礪刀劒亂石如積瓦焉 七城山
[149-11b]
在縣西二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九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