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太平寰宇記 > 卷一百四十四
[144-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四

  宋 樂史 撰

  山南東道三

  隨州

  隨州漢東郡今理隨縣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虞舜及
周皆為荆豫之域在周又為隨國世本云隨姬姓也春
秋傳曰楚武王侵隨鬭伯比言於楚子曰漢東之國隨
[144-1b]
為大隨國今義縣是也其後為楚所滅戰國時其地屬
楚秦并天下為南陽郡地漢初立為隨縣南陽郡后漢
如之晉屬義陽郡分置隨郡宋齊因之西魏置并州尋
廢大統十六年尅定隨安陸二郡改隨州隋初如之大
業廢州以其地方分置漢東舂陵二郡唐武德復并為
隨州領隨縣光化安貴平林順義四縣貞觀十年割唐
州棗陽來屬天寳元年改為漢東郡乾元元年復為隨
州今郡城古國之城皇朝乾德四年升為崇義軍節度
[144-2a]
尋改崇信軍

  元領縣四

  隨縣 棗陽 唐城 光化

  州境

  東西三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一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一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一百六
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一千四百三十五里 東至
[144-2b]
安州一百五十五里 南至郢州四百六十三里
西至襄州三百五十四里 北至唐州三百六十三
里 東至申州二百四十四里 西北至唐州四百
三十五里 東南至安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唐
州三百六十三里 東北至郢州四百六十五


  户

  唐開元户二萬六千九百皇朝户主三千一百六十
[144-3a]
四客三千四十九

  風俗

  同唐州尤多獵山伐木

  人物無

  土産

  蒲黄 枳實 㑹羅 柰花綾 小絹 覆盆子


  隨縣舊十二鄉今二鄉漢舊縣后漢初平林兵起此邑
[144-3b]
今邑東北有平林鄉即王常起兵之所梁立曲陽郡後
西魏復得其地因立郡於此 三鐘山在縣東五十里
山有石狀如覆鐘 鸚鵡山在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
石狀如鸚鵡 隨侯堂 厲鄉左氏傳楚人伐徐齊師
曹師伐厲以救之 九井荆州記云厲鄉西有壍兩重
内有地俗謂之神農宅中有九井汲一井八井震動民
多不敢觸在縣北一百里 斷蛇邱在縣西北一十五
里按搜神記隨侯出獵見白蛇被傷乃築坁于縣東北
[144-4a]
骸山側收養既愈放之後啣徑寸珠以報德 隨侯墓
在縣北二十里地志云隨縣北二十五里有隨侯墓今
里數不同以古今尺步有異 隋文帝廟在州東南一
里唐天寳七年置 季梁廟在州南八十步按左傳楚
武王侵隨而求成焉隨少師請追楚師季梁止之曰天
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君姑修政而親兄
弟之國庶免于難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人思其德
立廟祀焉 厲山在縣北一百里高一里荆州記云隨
[144-4b]
地有厲鄉村有一穴是神農所生穴也穴口方一步容
數人至今穴口石上有神農廟在 驢泉山在縣北九
十里上有池旱不涸昔出神驢故以為名荆州記云石
驢泉山滷潤牛馬經過貪其甘不能去土人云牛馬解
即此山尋之

  棗陽縣西北二百里舊十五鄉今一鄉本漢蔡陽縣地
后魏于此立南荆州隋大業初改置舂陵郡仍改邑為
棗陽縣唐初郡廢而邑隸隨州 光武故址今在縣南
[144-5a]
有白水源 舂陵故城在今縣東漢文帝時以春陵之
國地多卑濕因割蔡陽之白水上唐二鄉為舂陵侯邑
自零道縣徙于此䜟所謂白水真人處 襄故鄉城漢
為縣今廢城在今縣東北 下溠戍梁天監中置在縣
東南一百里后魏宣武帝正光初南伐破之置為鎮后
梁又收復之却為郡皆此戍也

  唐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舊十二鄉今一鄉漢隨縣地
后魏于此置㵐西縣兼立義陽郡後又改為肆州或曰
[144-5b]
唐州隋廢之唐開元二十五年以客戸編成十二鄉置
唐城縣后梁改為漢東縣漢復為唐城 唐鄉左氏傳
云晉楚戰於邲唐侯為左拒杜注云唐侯楚之小國即
此地 古唐城自梁朝乾元三年改為漢東郡后唐同
光元年復為唐城晉朝天福元年又改為漢東縣漢乾
祐元年仍改為唐城縣

  光化縣南三十四里舊五鄉今一鄉自漢至宋為隨縣
之地南齊立為安化縣后為西魏文帝尅之改為光化
[144-6a]
縣 錫水在縣西北十里源出隨縣大浩山荆州記云
厲山下有厲鄉村臨錫水 楚子城在縣北一十八里
左氏傳桓公八年楚子合諸侯於沈麗黄隨不㑹使薳
章讓黄楚子伐隨因築此城以逼隨故號楚子城

  郢州

  郢州冨水郡今理長壽縣歴代所屬與竟陵郡同二漢
屬江夏郡地晉宋以來為竟陵縣地梁時即南司北新
州二州之境西魏分屬安州武帝分置石城郡后于石
[144-6b]
城置郢州隋煬帝初州廢置安陸竟陵二郡唐武德四
年并二郡立温州于長壽縣置郢州章山藍水二縣屬
焉七年廢基州以章山來屬貞觀元年省藍水入長壽
又廢郢州以長壽屬温州章山屬荆州十七年廢温州
依舊置郢州治京山天寳元年改為冨水郡乾元元年
復為郢州

  元領縣三 今二

  長夀 京山

[144-7a]
  一縣廢

  富水并入京山

  州境

  東西一百六十五里 南北五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一千二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
一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一千三百八十五里
 東至安州三百二十九里 南至復州三百二十二
[144-7b]
里 西至長陵府二百一十二里 北至襄州三百
十二里 東南至復州界一百五十六里 西南至
江陵府界八十三里 西北至襄陽界三百一十六
里 東至隨州四百六十三里 西南至安州三百
三十五里 東南至襄州三百二十三里 西北至
隨州四百五十八里 東南至長安一千三百
八十二里 西北至復州一百四十八里 東南
至襄陽三百十里

[144-8a]
  戸

  唐開元戸一萬二千皇朝户主一千三百八客二
千六百五十八

  風俗

  同荆州然清明節村落喜唱水調歌

  人物

  宋玉郢人

  土産

[144-8b]
  紵布 丹參 牛膝 貢貝母

  長壽縣舊十二鄉今二鄉在漢為竟陵縣地屬江夏郡
晉武帝改為長壽縣屬竟陵郡后周立郡于此而縣隸
焉 偃月城郡國志云竟陵有偃月城城三面漳水擁
焉 武陵山郡國志云左傳謂楚武王卒於樠木之下
即此山也地又名武陵青泥池即三國志樂進與闗公
相拒所亦曰樠木山在縣東一里 竟陵故地漢為縣
西四十步金港在縣南二百步源出樠木山 激水在
[144-9a]
縣北二十里源出京山縣東 白雪樓基在周子城西
 激河池在縣北一十五里南流合激河西入漢江
龜鶴池在縣西一十步是南昌尉梅福未登仙時養龜
鶴池 金鷄冢在縣南六十里

  京山縣東一百一十里舊四鄉今見管十一鄉歴晉宋
以來為新陽縣梁改為新周因舊邑之名以自知西魏
改為温州隋初廢之改為京山縣因界内京山為名
倪子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張良山在縣北一十里
[144-9b]
山有張良走馬路至今不生草木 鴨嘴山在縣南二
里 泗河在縣西四十里東入復州竟陵縣界 温泉
湯在縣東十五里其湯有十八眼 廢富水縣在州北
二百四十里隋置因界内富川水為名皇朝乾徳二
年入并京山縣 富河在縣北一百里從隨州隨縣來
入安州應城縣 新市故城後漢為縣故城在縣東北

  復州

  復州竟陵郡今理竟陵縣禹貢荆州之域虞舜及周地
[144-10a]
屬不改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於漢十三州在荆
州部即江夏之竟陵縣地晉分置竟陵郡宋齊因之后
周得之以其地置城復二州隋初如之至煬帝初廢州
於舊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縣是也於舊復州却立沔
陽郡唐武德五年改為復州治竟陵縣七年移理沔陽
天寳元年改為竟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復州晉天福五
年為防禦州

  元領縣三 今二

[144-10b]
  景陵 沔陽

  一縣廢

  監利入荆州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四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四百二十
五里 西北至長安一千六百八十五里 東至
[144-11a]
舊沔州陸路三百四十里水路七百里 南至沔陽
縣陸路一百四十里自縣南至岳州水路五百里
西至江陵府四百八十里 北至郢州私路二百五
十里官路三百里 東南至蜀江水流為界七百四
十里 西南至赤岸港為界三百五十七里 西北
至乞火山東與郢州為界三百五十四里 東北至
安州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郢州二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安州三百三十五里

[144-11b]
  户

  唐開元户八千二百一十皇朝户主三千一百一十
七客四千三百一十一

  風俗

  與荆襄同

  姓氏

  闕

  人物無

[144-12a]
  土産

  白紵布 大膝 狼毒 大㦸 烏啄 鹿皮

  景陵縣舊八鄉今四鄉本漢竟陵縣屬江夏郡盛𢎞之
荆州記云晉元康九年分江夏郡置竟陵郡而縣屬焉
晉天福初改為景陵縣 中戍山水經云竟陵郡有中
戍山晉獲銅鐘七枚此處 五華山在縣東北七十里
周地圖記云五華山山嶺連屬北接郢州即此山也
沔水即春秋謂周昭王南征乗膠舟以進尋沒此水
[144-12b]
夏水郡國志古滄浪之水漁父所歌於此水其側又有
熨斗陂存 邾縣城故漢縣廢城今在縣東 雲夢城
郡國志云竟陵城西大澤即古雲夢澤 邾月城在河
口魏將黄祖所守之城

  沔陽縣南一百二十里舊四鄉今二鄉本漢沔陽縣地
又郡國志云沔陽縣即楚王城也 七里汙按周地圖
記云夏水合瀦水同入漢自漢入瀦水為七里汙即屈
原逢漁父與言濯纓皷枻而去是此也 沔水水自西
[144-13a]
入大江晉鎮南将軍杜元凱為荆州刺史開楊口起夏
水達巴陵千餘里内㵼長江之險外通零柱之漕 夏
水水自南入大江一名長夏水西南自監利縣界流入
水經曰沔水又東南逕江夏雲社縣東水從西來注之
為中夏水荆州圖記云此夏水既非山流有渃川瀦冬
斷夏通故曰夏水 大隠林郡國記云沔陽大隠林又
有小隠林南有隠磯山是漁父釣處 雲社故城漢為
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石城在縣東南三百里古保聚
[144-13b]
之所 鼉湖在縣東二十里 馬骨坂楚平王牧馬馬
遺骨于此坂 白猿廟郡國志云沔陽有白猿廟即楚
平王獲白猿於此立廟 魚復縣故城在縣東十五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