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太平寰宇記 > 卷一百三
[1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一

  宣州

  宣州宣城郡今理宣城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
後吳為越滅屬越又為楚所并戰國又屬于楚為鄣郡
之地今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漢為宛
[103-1b]
陵縣地理志云武帝元狩元年改鄣郡為丹陽郡屬揚
州理宛城即今郡是也至順帝又改為宣城郡按吳書
云孫皓以何植為牛渚都督而禦晉後晉平吳武帝復
移郡於此郡城即晉桓彛所築又桓元傳云元居南州
大築齊第以郡在國南故曰南州宋如之齊改為南豫
州郡志云梁承聖元年復江南南豫州郡不廢歴梁陳
之代亦為重鎮隋平陳遂省宣城郡仍改南豫州為宣
州蓋取郡號以為州名煬帝初改州為宣城縣唐武徳三
[103-2a]
年杜伏威歸順置宣州總管府分宣城置懐安寜國二
縣六年陷輔公祏七年賊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濳猷
池四州 年廢桃州以綏安來屬省懐安寜國二縣
宣州領宣城綏安二縣八年廢南州以當塗來屬廢猷
州以涇縣來屬九年移揚州於江都以溧水丹陽來屬
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廢池州以秋浦南陵二縣來屬省
丹陽入當塗縣開元中析置青陽太平寜國三縣天寳
元年改為宣城郡寳應二年又析太平縣置旌徳乾元
[103-2b]
元年復為宣州永泰元年割秋浦青陽至徳三縣置池
州宣州自後為寜國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十  今六

  宣城 涇縣 南陵 寜國 旌徳 太平

  四縣割出

  當塗建太平州廣徳置軍溧水入昇州溧陽入昇州

  州境

  東西四百六十里 南北五百二十里

[103-3a]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二千三百五十
里 西北至長安取潞州路三千一十里 東至湖
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歙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隔
江至廬州六百四十三里 北至潤州四百五十里
 東南至杭州四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池州三百
四十里 西北至和州二百五十六里 東北至長
州五百里

[103-3b]
  戸

  唐開元户一十萬九千七百九十皇朝户主三萬
四千九百二十七客一萬二千二十

  風俗

  漢書云丹陽郡本屬揚州呉地斗宿分野其人巧而
少信多女而少男江南卑濕丈夫多夭大抵人性風
俗與兩浙相𩔖

  人物

[103-4a]
  紀隲字子上丹陽人父亮為尚書令隲為中書令每
入朝以屏風隔坐 甘卓字秀思丹陽人卓外如柔
弱内實堅正不附王敦 唐劉大貞宣州人

  土産

  職方氏其利金錫竹箭畜宜鳥獸穀宜稻 南陵利
國山出銅 當塗縣界赤金山亦出好銅 紵布
綺 五色線毯 綾 塾線綾 紙 綿 筆 絹
黄連

[103-4b]
  宣城縣舊二十四鄉今一十五鄉本漢舊縣也屬丹陽
郡漢順帝時立宣城郡於宣城縣按郡國志云故縣地
名青弋 敬亭山郡國志及宋永記初山川云宛陵北
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謝朓賽神賦詩之所其神云梓
華府君頗有靈驗 三天洞東北去郡城五十里 句
溪一名東溪水源從寜國縣東鄉溪嶺承天目山脚水
源合流連接至此爲句溪流向北至郡門外過也 北
浦里橋宣城記云元和中丹陽太守馬稜坐事被徴句
[103-5a]
容李南善風角賀稜云明日日中有吉問明日稜望延
景按以為無徴至晡俄有使至原停稜事問何故遲留
之狀使者曰向渡宛陵浦里橋馬蹶足是以不得進
花姑廟在郡北朝京門外東溪東岸去城一十里
涇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元十七鄉本漢舊縣地理志屬
丹陽郡韋昭注云涇水出蕪湖盖因水立名唐至德二
年置南徐州於此其年又改為猷州八年州廢縣仍置
屬宣州焉 陵陽山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列仙傳云
[103-5b]
陵陽子明釣白龍放之後五年龍來迎子明上丹陽陵
陽山一百餘年乃得仙去山高一千餘丈又有子安者
仙人也來就子明二十年一旦忽死𦵏山下常有黄鶴
栖其冡樹上鳴聲呼子安子安 盖山在縣西南二百
八十里紀義宣城紀云盖山一百許步有舒姑泉俗傳
云昔有舒氏女未適人其父析薪於此女忽坐泉處牽
挽不動父遽歸告家比來唯見清泉湛然母云女性好
音樂乃作弦歌泉即湧浪復有赤鯉一雙躍出嬉戲至
[103-6a]
今作樂泉水猶故沸涌

  南陵縣西一百里舊二十八鄉今八鄉本漢谷縣屬丹
陽郡晉屬宣城郡後省併蕪湖縣尋又屬繁昌梁武帝
置南陵縣屬南陵郡唐武德以來置縣在臨江有城基
見存去今縣一百三十里復於仁義鄉析置法門石埭
兩場以别徴攝自後法門於義安縣又廢義安入銅官
治為銅官場今銅官為銅陵縣石埭為繁昌縣皆此邑
之地也 射的山據古老相傳上有玉石在壁内遥見
[103-6b]
有白處曾有人取上山後遇風雨不果今逺望頗似射
侯故名射的 戰鳥山在縣南十五里大江中輿地記
云赭圻下流十許里有戰鳥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山
昔桓温駐赭圻桓懼掩襲此圻宿鳥所栖中宵鳴驚温
謂官軍之至一時驚潰既定乃羣鳥驚噪故相傳謂戰
鳥山又按縣圖云孤圻山又曰唇居山在江心上有寺
號靈山赭圻屯在縣西北呉所置處圻屯是也晉哀帝
以桓温入參朝政自荆州還赭圻詔止之遂城赭圻鎮
[103-7a]
是也

  寜國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二鄉今十五鄉本漢
宛陵縣地志云漢末分宛陵南鄉置焉初屬丹陽郡呉
景帝時改屬故鄣郡晉太康元年屬宣城郡按紀義宣
城紀云周黄為寜國長後遷丞相即其地建隋廢入宣
城大業十四年復置唐武徳六年復廢入宣城天寳三
年復置 文脊山一名曷山在縣西三十里按河法盛
晉中興書云有具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城文脊山即
[103-7b]
其地也下有廟邑人祀之所禱有靈鵶山出茶尤為時
貢茶經云味與蘄州同 擊鼓山在縣東南一百二十
五里以其飛泉迅湍如擊鼓 懐安故城在縣東南一
百里地理志云吳大帝分宛陵之地置屬丹陽縣至景
帝時屬故鄣郡晉太康二年屬宣城郡梁承聖年中屬
丹陽郡至陳天嘉五年廢入宣城縣南一百一十里按
輿地志舊吳興郡安吉縣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
子入吳時鑿此井今屬寜國縣

[103-8a]
  旌德縣南二百三十里元九鄉本漢涇縣唐初為太平
縣地永泰初以兵冦初平尚儲戎器此土征賦或有不
供者因聚而為盗以其山谷深邃舟車莫通非城邑無
以鎮撫遂割太平縣九鄉以置焉冀其邑人從此被化
故以旌德為縣名又按續會要云旌德縣即寳應二年
析太平縣置 棲真山在縣西五里昔竇子明宰邑于池
州石埭上昇曾居此山其壇跡存焉

  太平縣西南二百八十五里元八鄉本涇縣之地唐天
[103-8b]
寳十一載以地居東南僻道游民多結聚為盗邑人患
之安撫使奏非别立郡邑無以遏此澆競時以天下晏
然立為太平縣大厯中又廢至永泰中分涇縣龍門三
鄉復置縣 上涇下涇邑圖云産茶味與黄州同

  廣德軍

  廣德軍今理廣德縣本宣州廣德縣偽唐保大八年改
為廣德制置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建為軍管廣德一


[103-9a]
  軍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軍未有至二京里數 東至湖州長興縣一百
四十里 西至宣州宣城縣一百二十里 北至溧
陽縣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湖州安吉縣一百三十
里 西南至宣州寜國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溧
陽縣一百三十里 南至宣州寜國縣一百二十里
[103-9b]
東北至常州義興縣一百八十里

  户

  皇朝户主九千九百六客一千二十七

  風俗

  同昇州

  人物無

  土産

  茶 紬 絹 綿 布

[103-10a]
  廣德縣舊二十二鄉今十八鄉本秦鄣郡之地漢為故
鄣縣屬丹陽宋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
長城義興之陽義鄉五縣立綏安縣梁末置太梁郡尋
又改為陳留郡隋廢唐初復為廣徳縣屬宣城郡皇
朝建廣德軍此縣屬焉 丹井山在縣南十里昔有徐
真人於此燒丹有井存焉 荆山洞在縣東北五十里
 桐源山在縣南八十里按左傳魯哀公十五年夏楚
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杜預注云廣德縣西南有桐水
[103-10b]
出白石山西北入丹陽湖也 桐山在縣五里舊為横
山有廣德王張公祠天寳中封為桐山 桐水在縣西
北二十五里源出白石山北流入宣城縣白沙川入丹
陽湖 廣德故城漢為縣之所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