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太平寰宇記 > 卷八十
[082-1a]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二

  宋 樂史 撰

  劍南東道一

  梓州 富順監

  梓州梓潼郡今治棲縣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國塩亭
之地二漢屬廣漢巴二郡三國時其為東廣漢郡按蜀
志云先主入蜀攻劉璋遣諸葛亮等分定州郡畧地至
[082-1b]
郪百姓以牛酒犒師于㑹軍堂山是此地東廣漢郡即
後主置也晉宋齊並為廣漢郡至梁初武陵王蕭紀於
郡置新州西魏又于此立昌城郡至隋開皇十八年廢
郡改新州為梓州取梓潼江為郡名煬帝初廢州改為
新城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梓州領郪射洪鹽亭飛鳥通
泉五縣三年又以益州元武來屬四年又置永泰縣調
露元年置銅山縣天寳元年改為梓潼郡乾元元年復
為梓州乾元後分蜀為東西州梓州恒為東川節度使
[082-2a]
治所也皇朝改為安静軍節度

  元領縣九

  郪縣 𤣥武 涪城綿州割到射洪 通泉 飛鳥
鹽亭 銅山 永泰 東關偽蜀置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五里 東北三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東北取綿州路至東京三千六百里 東北至西京
[082-2b]
二千九百三十里 東北至長安二千里 東至果
州三百五十里 正南微東普州三百四十六里
西至漢州二百三十里 正北微東至劍州三百六
十八里 東南遂州一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簡州
一百八十五里 西北至綿州一百三十里 東南
至閬州三百一十五里 正東微南至果州二百五
十里

  戸

[082-3a]
  唐開元户六萬一千九百皇朝戸主三萬七千六
百五十四客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一

  風俗

  與益州同

  人物

  馮信字季誠郪人凡十舉孝亷科十辟公府皆不就
 王堂字敬伯廣漢郪人曽孫商為蜀郡太守 馮
顥郪人為成都令 鄭純郪人為南郡都尉 鐔顯
[082-3b]
為長樂衛尉 唐李義府陳子昻射洪人

  土物

  綾 綿 銀 空青 曽青 石碌 地黄 紅花
沙糖 甘橘 枇杷

  十道記云廣漢之地有塩井銅山之富本南夷周末
秦并為郡有蔬食果實之饒

  水名

  梓潼 塩亭水 涪江 郪江 合江

[082-4a]
  地名

  郪道 郪郎 新城 武都 巴西 南充

  郪縣舊二十六鄉今九鄉按常璩國志云漢高帝六年
置漢廣郡管縣六郪縣是其一也舊縣在今縣南九里
臨江郪王城基址見存又云以郪江為縣名蜀志姜維
等聞諸葛瞻破乃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虚實即此地
後魏置新城縣於此恭帝三年改為昌城縣隋開皇三
年罷郡縣屬新州十年改新州為梓州縣屬不改縣有
[082-4b]
鹽井四十三眼二十二眼見煎餘廢 中江水在縣西
南三里源從元武縣東界流入當縣西南八十餘里入
涪江 桃花溪在三十里源從涪城縣南流入當縣東
又六十里入射洪縣 石谷縣在縣東南二里源出當
縣杜山下遶牛頭山入中江 牛頭山在縣西南二里
髙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絶俯臨州郭下有長樂寺樓
閣烟花為一方之勝概 涪江在縣西二百里自涪城
縣東南流入縣界合中東流入射洪縣屈曲二十里通
[082-5a]
遂州郪道漢郪道縣城在今縣西

  元城縣州西一百十五里四十三鄉今十里本漢五十
縣地華陽國志漢時立倉發五城縣人尉部主之後因
以為縣晉武改為五城縣屬東唐郡在五城山隋開皇
三年置武元縣𨽻益州唐貞觀元年割入梓州要記鹽
井二近江水淡煎鹽不成 元武山九州要記云元武
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貢又華陽國
志云元武山一名三嵎山在縣東二里其山六屈三起
[082-5b]
山出龍骨傳云龍升其山值天門閉龍升不逹死墜於
此後殁地中民掘取其骨入藥用 覆舡山改名泊山
高五里按十道錄云堯遭洪水維舟泊此舡覆於樹下
因此名焉又益州記覆舡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
羊腸坂屈曲有壁立難昇之路 犂刃山在縣北十里
按李膺蜀記云犂刃山長八里高出羣峰形如華刃
廢華縣歸西北二十里李膺蜀記云宋元嘉九年置後
周明帝初併入元武縣 廢武城縣在縣東二里李膺
[082-6a]
蜀記云五城山在三隅山之東

  涪城縣西北六十里舊二十鄉今五鄉本漢縣屬巴西
郡後漢初呉漢入蜀禆將臧宫拔涪城縣以𨽻巴西郡
大厯十三年又自綿州却𨽻梓州管鹽井五十五所一
十眼煎四十五眼塞 涪城水在縣北從綿州巴西郡
界流入縣界却入萋縣 香積山在縣東南三里北枕
涪江 五層山在縣北二十五里 天柱山高二里四
面平二有重山高一百餘步孤秀如柱故名天柱山
[082-6b]
射洪縣東南六十里舊十三鄉今四鄉本漢廣漢郡知
縣地後魏恭帝於此分置射洪縣李膺蜀記妻僂灘東
六里有射江土人語訛以江為洪 涪江從郪縣界流
入當縣北界 梓潼水從鹽亭縣南界流入當縣又東
流入涪江 獨坐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迴一里高
一百丈卓然孤峻南枕涪梓二水 懸岩在縣南一十
五里逺望懸岩皎如白雪舊名岩山天寳三年敕改為
懸岩山 射江注水經云涪江水又東南流合射江即
[082-7a]
今射洪縣縣南有此水

  通泉縣東南百四十四里舊十二鄉今五鄉故西南渠
郡湧泉縣地名黄滸川隋開皇三年于此置通泉縣通
泉取其流通之名管鹽石七十四所 通泉山在縣西
北二十里東臨涪江絶壁二百餘丈水從山頂湧出下
注於涪江絶壁湧泉郡故城在此 涪江在射洪縣東
南流入縣界又南流入遂州 黄滸水源從鹽亭縣東
南流入當縣合涪江 萬頃澤田在東北二十三里澤
[082-7b]
内方萬頃

  鹽亭縣東北九十二里舊十三鄉今六鄉按李膺蜀記
云靈江東鹽井亭古方安縣也周地記梁大同元年於
此置亭今之縣也因井為名管塩井三一井見煎 負
戴山在縣西一里高二里自劍門來南過劍州入當縣
山其山龍盤虎踞起伏四百餘里至此却蹲山有龍飛
泉噴下南流入此潼江水色清冷其味甘美時以為瓊
漿水 龍固山在縣西北七十里髙四里四面懸絶可以
[082-8a]
固守 董叔山在縣東九十歩高一里隔淅江水孤峯
絶島峭壁千仞舊名潺高山隋開皇四年縣令董叔封
嘗逰宴於此後人思其德政號曰董叔山 梓潼水源
出劍州隂平縣豆圖山石穴東南經綿州鹽泉縣流入
當縣 鹽亭水源出閬州西水縣西南流入當縣鹽亭
井故名鹽亭水去合梓潼江 廢高渠郡城在縣西十
六里北臨梓潼水周保定初置隋開皇三年廢為縣大
業三年縣亦廢 廢宕渠在縣西北三十二里安樂村
[082-8b]
李膺蜀記宋元嘉十九年置西宕渠郡今縣四宕渠宣
城漢初東關於宕渠是其一也梁天監中廢 嚴震墓
唐德宗朝為山南西道節度移興元尹礪震之地元和
中自山南西道移東川節度已上二墓在負戴山下去
縣西一里

  銅山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舊七鄉今三鄉本蜀道銅山
之治昔漢文帝時鄧通鑄錢即此也唐貞觀二十三年
置監上元元年廢監為縣以銅山為名 私鎔山在縣
[082-9a]
西二十四里高一里出銅昔時任百姓採鑄俗呼私鎔
山 可䝉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一里出銅 賴應山
在縣北三十里周迴二里出銅及空青出銅山甚多此
畧書三所 郪江水源出元武縣東南流入縣界 㑹
軍山山高三里蜀主劉備入蜀遣諸葛亮張飛等分定
州界畧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師亮因㑹軍士于此後
傳云㑹軍堂山 銅官山在縣西南五十八里長二里
李膺蜀記云縣西南有銅官山濶八丈出衆峰鄧通卓
[082-9b]
王孫冶鑄之所也景龍二年採銅利害使西臺侍御史
奏稱梓州元武縣簡州金水縣競銅官坑按兩縣圖經
其銅官山合屬元武縣謂從銅官於山南二里

  飛鳥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四十鄉今三鄉本漢郪縣地
之故城在縣北三十五里故郪王城也隋開皇十年置
飛鳥鎮十三年改鎮為縣取飛鳥山為名貞觀二十二
年以舊縣山重峻險移就今縣治管鹽井七三井見煎
四井塞 大飛鳥山高二里周迴二里又有小飛鳥山
[082-10a]
周迴二里高一里又山在縣東重巒峻峭二山相向如
飛鳥之狀 小郪江水源出當縣西南蓮池鄉小山下
東流入縣郭又七十里合郪江

  永泰縣東北一百二十七里元三鄉本漢充國縣地唐
武德四年巡檢皇甫無逸以四境遥遥人多草冦遂於
當州鹽亭縣劍州普安縣閬州西水縣三縣界村置此
縣因以永泰為名管塩井五 徒女山在東二十五里
其山從閬州新井縣界來故老相傳昔有女徒千人於
[082-10b]
通泉縣康督井配役遇賊於此山乃於山頂置柵禦捍
遂破其賊俗為之置祠今富順鹽井皆婦人推車汲水
由此而論則女徒之山可録云 李義府碑在縣北三
十步義府本此郡人武后朝為中書令後人立其碑以
旌餘烈

  東關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元三鄉本鹽亭縣雍江草市
也偽蜀明德四年以地去縣逺徴輸稍難盗冦盤泊之
所因割樂平等三鄉立招葺院計徴二稅錢一萬三千
[082-11a]
貫碩至皇朝乾德四年平蜀昇為縣取古東關地之名
從本州知州張儋之所請也管鹽井四三井有煎一井
廢 富國監者本梓州郪縣富國鎮新井煎鹽之場也
皇朝置監以董其事兼領通泉飛鳥等鹽井地去梓
州九十里



[082-11b]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二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