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 御製題勝朝殉節諸臣録序
[000-1a]
  御製題勝朝殉節諸臣録有序

  昨以勝國殉節之臣各能忠於所事不可令其湮
沒不彰特勅大學士九卿䓁稽考史書核議予諡
入祠以昭軫慰其建文諸臣之死事者並命甄議
兹大學士等議上録其生平大節表著者予以専
諡餘則通謚為忠烈忠節次則通謚為烈愍節愍
統計一千六百餘人若諸生韋布未通仕籍及姓
名無考如山樵市隠之流則入祀所在忠義祠統
[000-1b]
計又二千餘人各為一冊進覧之均為允協因名
之曰勝朝殉節諸臣録冠以所頒諭㫖附載廷臣
議疏彚刋頒行俾天下後世讀史者有所考質夫
以明季死事諸臣多至如許逈非漢唐宋所可及
録而旌之亦累朝所未舉行似亦足以褒顯忠貞
風勵臣節固不必如張若溎所請之遍行訪查徒
滋紛擾致無了期且即冄入數千人於表章大義
亦無所増减廷臣駁議惟韙亦并載之爰題詩簡
[000-2a]
端用示大意

  信史由來貴癉彰勝朝殉節與羶薌五常萬古既云樹
潛徳幽光允頼揚等度早傳遼及宋宋李若水從欽宗至金營不屈而死
金人相與言曰遼國之亡死義者十數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後先直邁漢和唐諸臣
泉壤應相慶捨死初心久乃償



[000-2b]









[000-3a]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初十日奉

  上諭崇奨忠貞所以風勵臣節然自昔累朝嬗代凡勝
國死事之臣罕有録予易名者惟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於崇禎末殉難之大學士范景文
等二十人

  特恩賜謚仰見

  聖度如天軫䘏遺忠寔為亘古曠典苐當時僅徴据傳聞
未暇遍為搜訪故得邀表章者止有此數迨乆而遺
[000-3b]
事漸彰復經論定今明史所載可按而知也至若史
可法之支撐殘局力矢孤忠終蹈一死以殉又如劉
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諤抵觸僉壬及遭際時艱
臨危授命均足稱一代完人為褒揚所當及其他或
死守城池或身殞行陣與夫俘擒駢僇視死如歸者
爾時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順逆而事後
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無愧於疾風勁草即自盡以
全名莭其心亦並可矜憐雖福王不過倉猝偏安唐
[000-4a]
桂二王并且流離竄跡已不復成其為國而諸人茹
苦相從捨生取義各能忠於所事亦豈可令其湮没
不彰自宜稽考史書一體旌諡其或諸生韋布及不
知姓名之流並能慷慨輕生者議諡固難於概及亦
當令爼豆其郷以昭軫慰嘗恭讀我

  太祖實録載薩爾滸之戰明楊鎬等集兵二十萬四路分
出侵我興京我

  太祖

[000-4b]
  太宗及貝勒大臣等統勁旅𢾗千殱戮明兵過半一時良
將如劉綎杜松等皆没於陣近曽親製書事一篇用


  祖烈而示傳信惟時

  王業肇基其抗我顔行者原當多為獮薙然迹其冒鏑攖
鋒竭忠効命未嘗不為嘉憫又若明社將移孫承宗
盧象昇等之抵拒王師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徳
孫傅庭等以闖獻蹂禦賊亡身凛凛猶有生氣捴
[000-5a]
由明政不綱自萬厯以至崇禎權奸接踵閹䜿横行
遂至黑白混淆忠良冺滅每為之切齒不平福王時
雖間有追諡之人而去取未公亦無足為重朕惟以
大公至正為衡凡明季盡節諸臣既能為國抒忠優
奨實同一視至錢謙益之自詡清流靦顔䧏附及金
堡屈大均之倖生畏死詭託緇流均属䘮心無耻
果能死節則今日亦當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
捨命而猶假語言文字以自圖掩餙其偷生是必當
[000-5b]
明斥其進退無據之非以隠殛其㝠漠不靈之魄一
褒一貶衮鉞昭然使天下萬世共知朕凖情理而公
好惡以是植綱常即以是示彰癉所有應諡諸人並
查明史及輯覧所載遵照

  世祖時之例仍其原官予以諡號其如何分别定諡之處
著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集議以聞並通諭中
外知之欽此


[000-6a]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奉

  上諭前以明季殉節諸臣各為其主義烈可嘉自宜查
明錫諡因命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集議奏
聞兾以褒闡忠良風示來世兹復念建文革除之際
其臣之仗節死難者史冊所載甚多當時永樂位本
藩臣乃犯順稱兵隂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
齊泰黄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孺識見迂濶未足輔
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鋤强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
[000-6b]
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
洵為無慚名教者其他若景清鐵鉉等或慷慨捐軀
或從容就義雖致命不同而志莭凛然皆可謂克明
大義甚至東湖樵夫補鍋匠之流雖姓名隠晦不彰
其心均足嘉尚特以永樂性成殘刻逞志滛刑其屠
戮之慘極於𤓰蔓牽連殆非人理朕讀史至此未嘗
不深憤恨迨其中葉雖少弛厲禁而彼之臣子狥私
曲諱終不肯顯示褒揚使忠臣義士之氣乆弗獲伸
[000-7a]
殊堪憫惻夫以勝國革命之時其抗我顔行者尚念
其忠於所事特予表章矧建文諸臣不幸遘遭内難
為國捐生成仁取義豈可令其湮没自當一體議諡
以發幽光而昭公道其應如何分别予諡之處着同
前㫖交大學士等一體詳查集議具奏稱朕崇奨忠
貞有加無已之至意欽此


[000-7b]








[000-8a]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奉

  㫖大學士九卿等將明季並建文時殉節諸臣悉案史
乘核查擬予専諡通諡及應入祀忠義祠者分冊具
奏甚為允協著照所議行其進呈各册於姓名事實
摘其梗概頗見詳偹著名為勝朝殉節諸臣録交武
英殿刋刻頒行即以原頒諭㫖録冠卷首仍附載廷
臣所上議疏朕特製詩篇題識簡端用以垂示久逺
至大學士等議覆張若溎奏請勒限訪查一摺所駁
[000-8b]
亦甚是張若溎原奏固為善善從長之意但現在廷
臣等考核釐次以明史及輯覧為據旁及一統志及
各省通志叅互考証其仗節死義者已有三千六百
餘人是因世近可徴而朕加恩訪録已迥非漢唐宋
諸朝所可及不可謂不多今既各加旌典俾得共預
闡揚於崇奨忠貞風勵臣節之道已無遺憾即使再
加蒐採亦未必能復廣至千人於此事全局有何増
益而稽諸文獻無徴之餘必致真偽混淆轉不足以
[000-9a]
昭傳信且恐有司詢訪不免於吏胥軰藉端滋擾里
閭更非朕軫䘏遺忠之本意此事亦著照所議毋庸
辦理并以此㫖及議駁稿偹載卷首仍將此通諭知
之欽此




[000-9b]








[000-10a]
  大學士舒赫徳于敏中等謹

  奏為遵

  㫖集議具奏事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初十日奉

  上諭崇奨忠貞所以風勵臣節然自昔累朝嬗代凡勝
國死事之臣罕有録予易名者惟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於崇禎末殉難之大學士范景文
等二十人

  特恩錫諡仰見

[000-10b]
  聖度如天軫䘏遺忠實為亘古曠典苐當時僅徴据傳聞
未暇遍為搜訪故得邀表章者止有此𢾗迨久而遺
事漸彰復經論定今明史所載可按而知也至若史
可法之支撐殘局力矢孤忠終蹈一死以殉又如劉
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諤抵觸僉壬及遭際時艱
臨危授命均足稱一代完人為褒揚所當及其他或
死守城池或身殞行陣與夫俘擒駢僇視死如歸者
爾時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順逆而事後
[000-11a]
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無愧於疾風勁草即自盡以全
名節其心亦並可矜憐雖福王不過倉猝偏安唐桂
二王并且流離竄跡已不復成其為國而諸人茹苦
相從捨生取義各能忠於所事亦豈可令其湮没不
彰自宜稽考史書一體旌諡其或諸生韋布及不知
姓名之流並能慷慨輕生者議謚固難於概及亦當
令爼豆其郷以昭軫慰嘗讀我

  太祖實録載薩爾滸之戰明楊鎬等集兵二十萬四路分
[000-11b]
出侵我興京我

  太祖

  太宗及貝勒大臣等統勁旅數千殱戮明兵過半一時良
將如劉綎杜松等皆没於陣近曽親製書事一篇用


  祖烈而示傳信惟時

  王業肇基其抗我顔行者原當多為獮薙然迹其冐鏑攖
鋒竭忠効命未嘗不為嘉憫又若明社將移孫承宗
[000-12a]
盧象昇等之抵拒王師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徳
孫傅庭等以闖獻蹂禦賊亡身凛凛猶有生氣總
由明政不綱自萬厯以至崇禎權奸接踵閹䜿横行
遂至黑白混淆忠良冺滅毎為之切齒不平福王時
雖間有追謚之人而去取未公亦無足為重朕惟以
大公至正為衡凡明季殉節諸臣既能為國抒忠優
奨寔同一視至錢謙益之自詡清流顔降附及金
堡屈大均軰之倖生畏死詭託緇流均属䘮心無恥
[000-12b]
若軰果能死節則今日亦當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
捨命而猶假語言文字以自圖掩餙其偷生是必當
明斥其進退無據之非以隐殛其㝠漠不靈之魄一
褒一貶衮鉞昭然使天下萬世共知朕凖情理而公
好惡以是植綱常即以是示彰癉所有應諡諸人並
查明史及輯覧所載遵照

  世祖時之例仍其原官予以諡號其如何分别定諡之處
著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集議以聞並通諭中

[000-13a]
  外知之欽此又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奉

  上諭前以明季殉莭諸臣各為其主義烈可嘉自宜查
明錫諡因命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集議奏
聞兾以褒闡忠良風示來世兹復念建文革除之際
其臣之仗節死難者史册所載甚多當時永樂位本
藩臣乃犯順稱兵隂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
齊㤗黄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孺識見迂濶未足輔
助少主然迹其遵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
[000-13b]
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
洵為無慚名教者其他若景清鐵鉉等或慷慨捐軀
或從容赴義雖致命不同而志莭凛然皆可為克明
大義甚至如東湖樵夫補鍋匠之流雖名姓隐晦不
彰其心均足嘉尚特以永樂性成殘刻逞志滛刑其
屠戮之慘極於瓜蔓牽連殆非人理朕讀史至此未
嘗不深憤恨迨其中葉少弛厲禁而彼之臣子狥私
曲諱終不肯顯示褒揚使忠臣義士之氣久弗獲伸
[000-14a]
殊堪憫惻夫以勝國革命之時其抗我顔行者尚念
其忠於所事特予表章矧建文諸臣不幸遘遭内難
為國捐生成仁取義豈可令其湮没自當一體議諡
以發幽光而昭公道其應如何分别予諡之處著同
前㫖交大學士等一體詳查集議具奏稱朕崇奨忠
貞有加無已之至意欽此等恭繹

  諭㫖仰見我

  皇上聖仁公溥覃被無私表微闡幽至為賅備伏考戴
[000-14b]
記諡以尊名節以壹恵鄭氏註言諡者行之迹謂
使聲譽可得而尊信即以其行一大善為諡也惟
是歴代易名祗為餙終常制而勝國遺忠並膺茂
典者實曠古所未有謹按順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軫念明末甲申殉節之臣自范景文以下二
十人及劉文炳鞏永固衛時春張慶臻錫諡有差
乾隆四年

  皇上允廷所請於明臣趙譔復予旌諡大義嘉名後
[000-15a]
先昭揭兹者特奉

  恩綸詳議追奨不惟闖獻蔓延時窮節見俾從甄録即


  朝天戈迅掃抗顔拒命者亦令一例褒揚而明初靖
難之變藎臣烈士甘就誅夷雖閲年逾逺并不使
終於湮晦此誠

  聖主大公至正之盛心也等伏讀

  欽定明史諸卷或専傳特書或因文附見義法精嚴顯
[000-15b]
微共貫

  皇上申命儒臣増修輯覧於福唐桂三王事蹟詮次釐
訂褒誅筆削仰承

  睿裁盖自萬厯以降諸臣效節始末具載二書者
祗遵

  訓示分析攷稽而以

  大清一統志與直省通志互校亦可叅異同而核詳
畧至建文諸臣遺聞軼事附會不經若表忠致身
[000-16a]
等録皆無足徴据而一以正史為斷其中區别流
品斟酌典章謹擬數條臚列如左

  一明代殉國諸臣所處時地不同其素行亦各不
一按大戴禮白虎通論諡大名小名並著其文應
請倣其意而變通之定為専諡通諡之法其有生
平大節卓然可稱而又艱貞自靖百折不回者自
宜特予褒崇按名定諡若平時無甚表見而慷慨
致命志節皎然則彚入通諡之列其較著者為忠
[000-16b]
烈忠莭次則為烈愍節愍期扵考行稱名各有攸


  一明季應諡諸臣其在天啓崇禎間已經議䘏者
均無庸冄給至福王時雖間有贈諡而荒殘擾攘
之際偏私挂漏指不勝屈其出扵唐桂二王者則
臧否益淆規制彌陋應請自福王以後得諡者並
按其應諡之實綜覈更正俾共知

  盛世两字公平實為千載定論

[000-17a]
  一明代諸臣既邀

  賜諡宜有所附麗褒彰苐已事逺年湮即欲表墓旌閭
亦難查考而異代之臣更不便照現行事例因諡
立碑查直省府州縣各有忠義祠應於諸臣原籍
令有司設牌入祀其或里居失傳者則於授命之
所附祠並請

  勅下翰林院撰擬専謚及通諡文各一篇交禮部刋發
直省令所在按式成造木牓填書某官姓名諡字
[000-17b]
附載事實於後懸諸祠内以昭令典其有後裔尚
存願於祠墓自行鎸立碑石者聼至史册所稱闔
門遇難者不一而足似應入祀節孝祠以示表揚
其有姓氏可稽者詳書於牌否則止書某某妻妾
女媳同時殉難若干口用昭核實

  一諸生韋布未通仕籍甚且姓名無考如山樵市
隠之流遂志成仁所在多有議諡自難概及應請
於諡之所不及者均令其入祀忠義祠則草野幽
[000-18a]
貞亦不致淪於冺沒其有妻女等從殉者並如前


  一明臣如楊所修王大年李應薦張㨗楊維垣軰
雖臨危不屈而名麗閹黨其素行已属有虧自不
便令其濫邀謚典其因馬士英而驟遷如楊文驄
者抗莭亦有可矜進身究為可議若方岳貢邱瑜
之殉難見於一統志以正史律之則殊有遺憾而
一時勲戚之臣明史謂大半以兵死者原不在盡
[000-18b]
節之數又如張鶴鳴之信王化貞排熊廷弼與蘓
觀生之擁立朱聿搆難桂王皆僨事可誅隕身
莫贖而馬吉翔蒲纓則表裏為奸其入𬗟偕亡益
無足道且有於甲申謁賊茍免其後乃堅拒我

  大兵如傅鼎銓張家玉衛允文吳爾壎者均屏而不
録至若樓璉草詔而後自經梅殷入朝而復被害
亦不得比於完節以見

  聖朝權衡予奪衮鉞昭然

[000-19a]
  一明史乆經

  欽定頒行所有新議諡法難於各傳添載等酌議請
照明史格式另編一冊冠以原奉

  諭㫖次載諸議疏次及所擬専謚通諡清单一體成
書與明史相附而行俾讀史者有可稽覈以昭傳
等謹遵

  㫖集議按欵分列繕册進

  呈伏候

[000-19b]
  欽定俟

  命下之曰一體遵奉施行再等大學士九卿銜名照
例於摺尾謹列外其入議之京堂翰詹科道員數
較多未能徧列銜名合併聲明謹

  奏



[000-20a]
  大學士舒赫徳于敏中等謹

  奏為遵

  㫖一併議奏事左都御史張若溎奏請交直省督撫採
訪明季殉節事迹一摺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
三日奉

  㫖此摺並著大學士九卿等一併議奏欽此據稱竊聞
定稿衙門以名史及各省通志為斷其説是矣然
明史通志固

[000-20b]
  本朝修纂之書抗志流賊者或載及之若犯我顔行
方且指為不順孰敢大書特書以誌不朽然則欲
専求之於明史通志除峻秩顯官有闗大局者之
外其餘人等疑其不能多覩請先就明史通志
查考編次進

  呈并請行文直省各督撫再加採訪務期確實不爽
文獻可慿録其姓名行迹限以半年之内陸續具

  奏等詳加考核取其信而有徴者編纂成書等語
[000-21a]
等伏查明季殉節諸臣䝉我

  皇上錫諡褒忠等承

  命集議謹遵原奉

  諭㫖就明史及輯覧所載詳加摘録又思歴經官修之
大清一統志及各直省通志比正史義例較寛所收
均為詳信亦應酌加叅考用廣蒐羅至一切野乘
稗官誠以其傳述多訛未敢概為援引今該左都
御史以明史通志所載無多請行各督撫冄加採
[000-21b]
訪固亦推廣

  聖仁闡幽微顯之意臣等恭繹

  欽定明史一書原係仰禀

  睿裁筆削公正凡與

  本朝交渉事蹟莫不詳確紀載毫無忌諱故上自遼
東死事諸人下及福唐桂諸王臣子之阻兵抗命
者悉皆編入列傳大書特書不特顯秩崇班各詳
本末即於子衿韋布亦一一附著其姓名方策具
[000-22a]
存無難考見等現在核辦各項本於明史者實
什之七八並未有如該左都御史所云不能多覩
以致埋没堪虞之處至如文集説部等𩔖原非謂
其一無可據然如李國楨誤國辱身而谷應泰作
紀事本末乃謂其激烈殉義足見野史之冒濫難
憑又如吴繼善降賊被殺而吳偉業作傳乃稱其
大罵捐軀更見私集之阿謏難據是以從前修史
時間加刋削實有不得不從嚴慎者今等辦理
[000-22b]
諡典擬於明史以外兼及志書裒輯已廣故専諡
通諡至有一千五六百人

  聖澤覃施極為周溥若因其間尚有遺佚復令督撫採
訪増加則自今上距

  國朝定鼎百有餘年正史既不載其名故老又無從
詢問文獻並不足徴而僅據其子孫呈報之詞又
將何所考核以辨其誣信轉恐真偽混淆毋禆彰
闡况天下之忠義一也我

[000-23a]
  皇上褒崇節烈奨䘏遺芳原主於扶植綱常垂教萬世
此不獨身被易名之典者共䝉優渥

  殊恩即或當日傳聞闕略間有未發之幽潛應亦無不
正氣咸伸漏泉同感又何必勒限行查徒滋紛擾
應將該左御御史所奏之處毋庸議除諡典各條
欵已另行詳議具奏外等謹遵

  㫖將此摺一併會議是否有當伏候

  訓示遵行謹

[000-23b]
  奏








[000-24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録十二卷

  提要

  等謹案勝朝殉節諸臣録十二卷乾隆四
十一年奉

  勅撰明自萬厯以還朝綱日紊中原瓦解

  景命潛移我

  國家肇造丕基龍興東土

[000-24b]
  王師順動望若雲霓而當時守土諸臣各為其
主往往殞身碎首喋血危疆逮乎掃蕩妖氛

  宅中定鼎乾坤再造陬□咸歸而故老遺臣猶
思以螳臂當車致煩齊斧載諸史冊一一可
稽我

  皇上幾餘覽古

  軫惻遺忠

  念其冐刄攖鋒雖屬不知天運而疾風勁草百折
[000-25a]
  不移要為死不忘君無慚臣節用加

  贈典以勵綱常

  特命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集議於廷俾各
以原官

  錫之新諡葢

  聖人之心大公至正視天下之善一也至於崇禎
之季銅馬縱横或百戰捐生或孤城効死雖
將傾之厦一木難支而毅魄英魂自足千古
[000-25b]
自范景文等二十餘人已䝉

  世祖章皇帝易名

  賜祭炳燿丹青外其縶馬埋輸沉淵伏劍在甲申三
月以前者並

  命博徴載籍詳録芳踪若夫壬午革除傳疑行遯
致身一錄見聞雖有異詞抗節諸臣生死要
為定據亦詳為

  甄錄追慰忠魂大抵以

[000-26a]
  欽定明史為主而叅以官修

  大清一統志各省通志諸書皆臚列姓名考証
事迹勒為一編凡立身始末卓然可傳而又
取義成仁搘拄名教者各予専諡共三十三
人若平生無大表見而慷慨致命矢死靡他
者彚為通諡其較著者曰忠烈共一百二十
四人曰忠節共一百二十二人其次曰烈愍
共三百七十七人曰節愍共八百八十二人
[000-26b]
至於微官末秩諸生韋布及山樵市隠名姓
無徴不能一一議諡者並祀於所在忠義祠
共二千二百四十九人如楊維垣等失身閹
黨一死僅足自贖者則不濫登焉書成

  奏進

  命以勝朝殉節諸臣録為名併

  新製宸章弁諸簡首

  宣付武英殿刋刻頒行以垂示久逺等竊惟自
[000-27a]
古代嬗之際其致身故國者毎多䝉以惡名
故鄭樵謂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
目為叛臣王凌諸葛誕母邱儉之徒抱屈黄
壤齊史黨齊而不有宋凡忠於宋者目為逆
黨袁粲劉秉沈攸之之徒含寃九原可見阿
狥偏私率沿其陋其間即有追加褒贈如唐
太宗之於堯君素宋太祖之於韓通亦不過
偶及一二人而止誠自書契以來未有天地
[000-27b]
為心渾融彼我闡明風教培植彛倫不以異
代而岐視如我

  皇上者等恭繹

  詔㫖仰見

  權衡予奪衮鉞昭然不獨勁節孤忠咸邀

  渥澤而明昭彰癉立千古臣道之防者春秋大義
亦炳若日星敬讀是編彌凛然於

  皇極之彛訓矣乾隆五十四年四月恭校上

[000-28a]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000-28b]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