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寶眞齋法書贊 > 寶真齋法書贊 卷十六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寶真齋法書賛卷十六
             宋 岳珂 撰
 宋名人真蹟
  劉忠肅候謁帖行書/二行
摯謹候謁子中學士閣下
 右元祐宰相觀文大學士劉忠肅公摯字莘老候謁
 帖真蹟一卷先君將指潼川淳熙丙午歲四月得於
[016-1b]
 蜀士張箋家手題而藏四十年予既彚帖執而嘆曰
 是帖也先哲篤敬之風所由寓有君子之道四焉刺
 謁手書敬以直内也繁文之削真情之尚易則易親
 也字同舍而伸交情不諂不瀆也敬以簡致卑而不
 可踰也又惡比夫後世脅肩造請不避寒暑蠅字繭
 紙屑屑以為恭者哉雖曰幅楮數字以公名徳之重
 是可與荆璧齋琚比矣
 贊曰元祐之至於八九年也忠邪既判乎渭涇公秉
[016-2a]
 輔㩞内外晏清宜羣隂之弗復萌矣而卒以黨傾今
 觀此帖之存固不知其事之當元豐與熙寧然攷公
 之本心實欲挽一世以為君子之朋至如答邢恕之
 書以致休復之問延章惇之子以伸同朝之情皆大
 賢厚徳事而豈顧于人言背憎然而託西垣之訓以
 極老奸之詆興同文之獄以陷必族之刑非公所與
 交徃來而示調停者耶彼小人者自覆出而抵巇公
 亦何敢逆窺人以其情之難明予之系此帖正欲以
[016-2b]
 見符祐二黨之未爭苟不激而成之未始不同心而
 在朝廷也於戲正直如公風猷百齡烈日嚴霜夏杲
 秋晶是雖十字之藏蓋已與温申韓范數公同此不
 朽之名矣
  蘇魏公到鎮出京二帖並楷書第一帖十二行尾批/一行第二帖十一行尾批一
  行/
頌頓首自承到鎮嘗因郡僧行咨詢動止稍不聞問豈
勝馳誠冬序晏温伏惟政事優暇福履清適頌衰老待
[016-3a]
罪禁庭充位無補日有歸田之興非乆得請南去獲依
仁庇誠所幸願也未閒更冀保䕶竚還詞掖以慰與論
不宣頌再拜子中知府修撰親家閣下十一月二十一
日啟
惟頌頓首稍疎間訊惟日馳誠近孫子出京祗奉教筆
深荷顧存兼承禁從清閒福履沖固不勝感慰之至江
闗重複門宇夐遥願輔神倪上副柄用乃誠所祝百不
一陳謹奉手啟咨候不宣頌再拜侍讀舍人閣下二十
[016-3b]
六日謹啓
 右元祐宰相司空蘇公頌字子容到鎮出京二帖真
 蹟一卷公以徳量服天下撓之不濁澄之不清與道
 卷舒功運無迹故位極廊廟而衆不忌身處消息而
 名不隳砥柱大河高峯喬嶽葢庶幾孔子所謂有始
 有卒者嘉定辛巳歲十月珂以餉節攝京口郡既幸
 瞻維風之風後二歲六月以臬事綰維揚符復獲接
 憇棠之愛因訪遺墨得之故家凡有三印識葢又後
[016-4a]
 一歲之八月也勒鞭忻慕於是且有託焉
 贊曰徳量維昔該乾坤藝成而下道乃尊堂堂魏公
 古大臣劫火固燬靈光存直躬致主無間言餘事諭
 墨何足論百年劒佩紛如雲不於其書於其人
  范忠宣南都帖楷書十/二行
純仁頓首介來拜教之辱喜承累日動止康寧純仁到
南都水漲阻橋未能東下去得甚邇彌增惠戀兒子依
命遣詣左右愚騃失學公亦知之今託受賢門尤為非
[016-4b]
利惟深賜誨導庶無大咎漸逺風問惟冀自重不宣純
仁頓首上公舒著作親家左右十一日
 右元祐宰相開府范忠宣公純仁字堯夫南都帖真
 蹟一卷先君舊藏云得之涑水司馬伋家手自裝禠
 嘗以示子弟珂㓜聞先君之言曰祐陵初政首召公
 於外倚以為相公以病不克造朝而治亂之源於是
 分此天也又曰中原故老大臣用心率廣大不偏故
 能調一天下今全盛之觀未還葢自士大夫心術先
[016-5a]
 分裂始諒哉斯言如忠宣公其人歟珂嘉定己夘歲
 自右府掾持節江東獲踵公遺躅讀璧詩而見墨妙
 拜祠宇而想風標葢知手澤之在人間雖幅紙無不
 可寶帖有藏書家印四
 贊曰符祐戰九河溢砥柱植兮珪確競天地昏清風
 滌兮大中之道闗百聖而不熄兮用之不失其時公
 獨得兮公筆之不倚而字之不泐兮公意之不偏而
 態之不廹兮我觀此書公心尚可覿兮
[016-5b]
  劉忠定書簡帖四帖並行書第一帖九行第二帖/八行第三帖十一行第四帖六行
示諭康節之語固嘗聞之安世每疑其太高若講解象
數一切屏絶則聖人設卦立爻復將安用惟知其在象
數者皆寓也然後可以論易故曰得意妄象得象妄言
方其未得之際而遽絶之則吉凶與民同惠之理將何
以兆恐非筌蹄之意明公以為如何安世上
劉壯輿不謂亡後深可傷歎向者過此相聚累日共論
春秋甚有可取亦嘗戒其太拘更定類例到唐州屢有
[016-6a]
書徃復啇確云就藁之日先當見示今則遂為絶學不
知蘇氏能為收録否可惜也
安世頓首揆間遂乆瞻嚮實勞杜門罕便候問疎闊每
以自愧使至辱書承禮制外除伏惟追慕永感何以堪
處不獲面慰仰冀以道自愛逺成所祝不宣安世頓首
子虚從事年家侍史十一月初三日
安世承示諭去歲移官之際外勢可駭正是鶴相恐迫
濮上之策猶頼天輔忠賢曾不為動然技止此而已但
[016-6b]
安以待之餘不足道也安世上
 右元祐左諫議大夫寶文閣待制元城先生劉忠定
 公安世字器之書簡帖四幅真蹟一卷易之學寓于
 象數春秋之㫖明于類例舍則惑泥則拘此先生之
 言輕也屢變而不忘乎内守正而無懼乎外勉之切
 望之至此先生之淑人也一話一言何者非教豈徒
 帖也哉前三帖實慶乙酉嵗六月得之淮西副帥司
 幹官潘君忠恕又一月復得後一帖于中都張氏
[016-7a]
 贊曰公心如鐵萬仞璧立聲名百年翰墨十襲絶景
 獨睨奔塵莫及曰誰為之目不妄入
  李公擇嘉裕帖行書/八行
常啓别乆殊劇馳仰兹有見期可勝欣沃秋暑尊履嘉
裕謹先此啓少加裁重不宣常再拜府判同舍執事
 右元祐御史中丞李公常字公擇嘉裕帖真蹟一卷
 予家九江與修水為接畛至今有公子孫存焉因得
 從訪遺蹟以見景暴慶元己未冬十一月得日李氏
[016-7b]
 贊曰予登五老峯其下葢山房焉繚閣層廊之疎松
 秀篁泉疁夜嗚答繡晨張公方讀書其間葢已㑹此
 趣于胸中之藏然則摛墨池之華擷採筆之芳發其
 緒餘書尺七襄固知其自然雲錦之章也
  孫莘老報狀帖行書/四行
拙詩并報狀封呈報狀看訖先示及覺上
 右元祐御史中丞龍圖閣直學士孫公覺字莘老報
 狀帖真蹟一卷予藏帖多以碑刻若舊蹟證其真贗
[016-8a]
 獨公之書徧攷舊帖皆無所質訂藏家幾數十年本
 先君故物以是不復裝禠寶慶丙戌冬始繙故笈得
 此紙欲以訪諸人客或見之驚歎曰予家舊有此書
 蹟其真無疑予應之曰此侏儒觀優隨羣而笑問之
 曰長者决不相誤予幾是矣既而持帖來並果出一
 手
 贊曰遺墨之四行煜其如晨星之爛是曰元祐之名
 臣所當攷而申之以贊乆藏弗治客見而歎持並所
[016-8b]
 攜毫髪無間予是以知其非贗
  范正獻書畢帖行書/八行
祖禹居洛一紀殘書僅畢誤蒙朝恩收寘祕省中春就
職疎拙粗遣惟乆去鄉里日有歸思顧未能爾瞻望桑
梓乃心依依不審軒斾何日還朝舍弟行謹附問禮且
謝稽慢祖禹再拜
 右元祐太史内翰龍圖閣學士范正獻公祖禹字淳
 夫書畢帖真蹟一卷予先得公奏議既已系之詩文
[016-9a]
 帖中後四年仲春復得公此帖于吳下於虖洛龍卧
 波四海屬心當熙寧元豐間雖未得以其所學膏澤
 漙率而鏡古衡今筆端膚寸垂百世明君之監續千
 古素王之統其討論潤色之功在公已不貲矣裕陵
 之耀在中祕葢用温公奏所謂紀一之淹公葢未嘗
 容心也藏之以識士出處且以見景慕之深焉
 贊曰王之以道義相從豈計其功而况乎公當其任
 紬繹唐事之寄所以極簡編之從容矣既上成書于
[016-9b]
 邇英而公猶得以三百年之鑑信其遺風則是一紀
 之淹乃所以就百世之功石渠蘭臺片言帝聰考槃
 弗為皦然初終尤以見公之子元豐葢盡其魏國之
 心而裕陵之于温國未嘗不知其畎畝之忠也此帖
 之存公心天通詆斤之誣吁嗟麟窮
  范正獻奏議帖九□草書藁本共二十幅兩卷通/二百五十一行多有塗注改乙處
  並依本/文謄寫
薦賢劄子
[016-10a]
臣聞報國之忠莫如薦賢負國之罪莫若蔽賢昔臧文
仲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舉孔子以為竊位又以為不仁
臣蒙陛下累加㧞擢寘之諫省又遷門下兼職經筵于
今累年受恩深厚無禆毫髪常思竭盡愚慮無有所隠
庶幾以此少酬萬一竊慕古人報國以薦賢為忠實懼
有臧文仲竊位不仁之罪臣今有劄子四道並乙畱中
若陛下以臣言薄有可采乞出自聖意處分則臣之幸
如以臣言為不然臣不敢避妄言之誅惟陛下裁赦臣
[016-10b]
無任震懼之至取進止乞畱中正月十九日
第一劄子
臣伏見經筵闕官宜得老成之人以重其選韓維素有
鯾直之稱先帝以維東宫之臣眷遇甚厚維與王安石
不合以此齡齬不至大用未嘗少屈于安石之黨天下
皆以為賢陛下用為門下侍郎中外皆謂得人維于政
事雖有執滯不通然其人風節素高疾惡如讎奸邪畏
之前年罷免不聞顯過今乆領宫觀乃與章惇為一例
[016-11a]
甚非宜也先帝東宫之臣惟孫固與維二人見存陛下
所宜加禮若召維以經筵之職不惟學識論議足以開
益聰明維有人望物論必大以為愜臣竊恐執政以維
獨忤陛下故不敢言夫君之于臣如父之于子有過則
譴而逐之怒既息則召而使之豈有終怒而不解也陛
下嗣位已來言事之臣亦嘗以所言過當上忤陛下或
罷其職或出之外任已而皆復召還擢用是以天下皆
知陛下聖意至公不以喜怒進退羣臣昔仁宗平生無
[016-11b]
怒惟是唐介彈文彦慱其日仁宗極怒貶介春州别駕
尋復悔之改介英州未乆復召為御史因此重介剛直
驟㧞擢至兩制天下皆知仁宗不徇喜怒最為盛徳陛
下若出聖意復召韓維天下必皆服陛下之至公此深
為聖徳之羙取進止正月十九日
第二劄子
臣伏聞翰林學士承㫖蘇頌近乞致仕陛下已降詔不
允臣竊見頌慱聞强識白首好學至于詳練國朝典故
[016-12a]
尤非諸臣所及熙寧中王安石用選人李定為御史頌
知制誥封還詞頭再三不肯草制坐落職歸班二年方
除一郡其後又為奸臣所惡追攝對獄卒無一事恐其
進用排斥在外然先帝素重其慱洽召令修書眷遇保
全以至今日更厯以險操守不變方今朝臣資望履厯
未有先于頌者頌年七十有一精力不減少壯之人陛
下左右宜得殫見洽聞之士以備顧問臣且慮頌别有
陳請伏望聖慈且畱之經筵取進止正月十九日
[016-12b]
第三劄子
臣伏見知杭州蘇軾文章為時所宗名重海内陛下所
自㧞擢不待臣言而可知臣竊觀軾忠義許國遇事敢
言一心不回無所顧望然其立朝多得謗毁葢以剛正
疾惡力排奸邪尤為王安石吕惠卿之黨所憎謄口于
臺諫之門未必非此軰也陛下舉直錯枉别白邪正以
致今日之治如軾者豈宜使之乆去朝廷况軾在經筵
進讀最有補臣愚伏望聖慈早賜召還之今尚書闕官
[016-13a]
陛下如欲用軾何所不可朝廷撰授常患乏才每一官
闕乆之不補今有一蘇軾而不能用不知更求何者為
才也臣竊為陛下惜之取進止正月十九日
第四劄子
臣伏見刑部侍郎趙君錫孝行書于英宗皇帝實録臣/謹
按實錄尚書工部侍郎趙良規傳云子君錫甚/孝以良規老而酒色不節棄官出入卧起隨之昔周宣
王欲得國子之能導訓諸候者樊穆仲稱魯候孝宣王
乃命之大雅宣王之詩曰候誰在矣張仲孝友言宣王
[016-13b]
使文武之臣征伐與孝友之臣處内古之選臣先取其
孝葢孝者人偷之冠百行之首也人君與孝友之臣處
則徳性粹羙而風俗淳厚是以輔道人君者宜莫如孝
也君錫之孝士大夫所共知為人温良恭敬動有規矩
給事中鄭穆館閣耆儒操守絶正中書舍人鄭雍慎靜
端㓗言行不妄穆雍乆在王府清謹無過此三人皆宜
置左右備講讀之職如經筵闕官伏望聖慈于此選擇
取進止正月十九日
[016-14a]
進無逸講義劄子
臣今月七日准入内供奉官李偁傳聖㫖今日邇英閣
講過無逸義令詳備録進臣今寫録進呈二月八日侍
講臣范某劄子
元祐五年二月八日内中進納訖入内高劉淵
傳宣進講義劄子
臣等准入内押班梁惟簡傳宣今後邇英閣講説過所
引證事口義令次日别具進呈臣等已知委訖二月八
[016-14b]
日臣司馬臣吳臣范劄子元祐五年二月八日内中奏
聞奉㫖依奏入内高班劉淵
疎決劄子
臣伏見陛下以乆旱疎決在京及三京繫囚聖心焦勞
欽恤庶獄祖宗以來赦過宥罪多蒙嘉應今今漙天下
雨旱灾甚廣恐刑獄寃滯以傷和氣者不止於四京臣
願陛下因推惠澤以及四方詔諸路轉運提刑司官疾
速分詣所屬州縣引問見禁罪人疎理決遣仍先徧行
[016-15a]
指揮疾速結絶無令淹延深戒官吏務察寃枉使朝廷
徳意及逺感動人心庶可消弭大異取進止二月十三

乞留中特出聖意指揮祖宗時遣使决獄或詔逐路監
司疎决其例不一欲乞參酌
簡易疏
臣竊以治道有至易而必安有至難而必危有至簡而
必治有至繁而必亂安危治亂之本不可不知也孟子
[016-15b]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陛下得其路而由之則簡
易而趨于治安舍其路而不由則繁難而入于危亂今
方總攬庶政延見羣臣人人得進對于前此乃明四目
逹四聰以開廣聖意之時也然人有邪正則言有是非
若陛下聖志内定聰明不惑見大路而由之則聼言而
知其是非知言之是非則知人之邪正譬如將適千里
御六馬而行于坦塗雖使僕夫欲引車于險阻之轍驅
馬于荆棘之林陛下必不狂□而從之者無所疑也臣
[016-16a]
之所謂易者守祖宗之法與元祐之政則必安所謂繁
者有為而任己則必亂守祖宗之法與元祐之政臣于
前奏詳言之矣若夫無為而任人之理臣請徳以備論
之今或勸陛下以有為其説必曰天下之事不可坐視
其弊人君若無所為則中外懈惰萬事廢弛此言似是
而不可聼古之聖王為天下之有事也故治天下天下
不能以無事治事則不能不為也故自有為以求至于
無為惟創業之主戡定禍亂則能有為多弊之世更張
[016-16b]
法度則必多事若繼體之君承平之日則當率由舊章
謹守成法而已夫天下之事下能無弊雖堯舜在上亦
不免也治多而弊少則為治世矣弊少而亂多則為亂
世矣聖人雖欲天下無一物之失所然豈能使天下無
一事之有弊乎是以治天下患不得人不患事之有弊
如欲中外無懈惰而事無廢馳在於擇人不在于有為
也人君好作事則事多而弊益甚雖欲中輟不能自已
由用心之誤也若乃昧爽而聼朝正晝而講學清閒而
[016-17a]
訪問宴息而思道出入不忘儆戒左右必有箴規此則
不可一日而不務也夫人之情莫不安于無事而苦于
多事古之聖人知其然也故欲治天下先治其心君心
靜則天下靜君心不靜則天下亦不靜一言而天下受
其福一言而四海被其禍喜則濫賞至於軒冕塞塗怒
則用兵至于流血漂杵皆生于一心而已小人之情惟
喜多事不喜無事故不欲其君心之靜靜則小人無自
而入矣上好貨利則小人言財利矣上好兵則又言征
[016-17b]
伐矣上好治宫室則小人言上木矣上好察則小人言
細事矣君心愈勞事愈不治日入于亂迷而不反此有
為之弊也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攷之于書不
過曰咨四岳命九官擇人而任之恭己而已矣楊雄曰
在昔虞夏襲堯之爵行堯之道法度彰禮樂著垂拱而
視天民之阜也無為矣今陛下承六聖之鴻業奉文母
之成規所謂襲堯之爵行堯之道以之垂拱而視天民
之時也故臣敢以無為之説補聰明之萬一今或有勸
[016-18a]
陛下以總攬權綱其説必曰天子不可以權委人陛下
獨斷則權在于己任人則權在于人此乃大誤不可聼
也臣竊以為陛下任人則權在于己獨斷則權在于人
何其明也然右之聖王知一君之身不可以獨為天下
也故内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職而
治外公候伯子男千八百國分土而守之皆天子所與
共為天下者也擇公卿之賢者以為一相一相總百官
百官治百職又擇諸候之賢者以為二伯二伯帥九牧
[016-18b]
九牧帥諸候天子恭己黜陟之而已矣尊者所治衆故
不可不約卑者所治寡故不可不詳約則舉其大詳則
舉其細故君為元首臣為股肱上下有體不可易也今
之宰相古三公也今之執政古六卿也侍從臺省寺監
古大夫士也天下一千二百縣縣有令三百州州有守
古諸侯也十八路路有監司古牧伯也朝廷之政當委
之公卿也郡縣之政當委之牧伯宰相者總公卿之議
而決可否于天子監司者察郡縣之治決可否於朝廷
[016-19a]
陛下執賞罰而臨之有功者賞有罪者刑賞一人則天
下有功者無不喜罰一人則天下有罪者無不懼如此
則天下仰之如日月雖在萬里之外如陛下臨之于上
則其權豈不在陛下乎宰相不可以代百官之職監司
不可以代郡縣之治豈可天子而行宰相之事也哉故
天子而行宰相之事是宰相為無用也宰相而伐百官
之職是百官為無用也陛下之職惟當擇宰相與執政
之臣天下所欲用者用之所不欲用者不用之其用以
[016-19b]
天下其不用以天下陛下何所私焉如此則其權豈不
在陛下豈必躬親細務乃為權乎書曰元首明哉股肱
良哉庶事康哉言君能知人則明臣能任職則良此萬
事所以治也又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隳哉言
君行臣職則叢而脞臣不任君之事則惰此萬事所以
廢也天子任相而已矣宰相者擇人而已矣宰相之于
庶官甄别邪正能否達之天子而進退之不可有所曲
私也夫陛下擇宰相者也譬如天焉春夏為之長養秋
[016-20a]
冬為之歛藏日月為之照臨風雨為之動潤天何為哉
黙運而已矣生成萬物其功皆歸于天故天道無為四
時有為君道無為臣道有為堯舜以來未之有改也臣
所謂任己則權在人者賈誼有言羣下至衆而主上至
少所託財器職業萃于羣下今朝廷之事莫不在陛下
雖欲獨行一事獨用一人必不多于三省之所僉謀羣
臣所薦舉也且陛下所自行者若不訪之于左右則必
得之于小臣如使公卿大臣不可委信則左右小臣豈
[016-20b]
皆可信乎若非可信之人不私其所愛則必排其所憎
貨賂交結行于其間矣古者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刑人
于市與衆棄之言不出于人君之私也唐人有言不經
鳯閣鸞臺何名為敕此言獨出于天子私意而不與有
司議之者非敕鳯閣即中書鸞臺即門下也公卿之所
僉謀羣臣之所薦舉其事固有是有非其人固有賢有
不賢然皆有跡可見責有所歸若其不當則朝廷得以
治之臺諫得以論之故不敢全為欺岡如使奸臣得以
[016-21a]
蜜白外事而使陛下自以聖意行之則威福集于私門
而怨謗歸于陛下豈得謂之權在陛下乎仁宗深知無
為之要御臨天下四十二年大事付之大臣小事付之
有司疑事咨之衆人寄耳目于臺諫故君不勞而天下
自治臣每于邇英進對願陛下法則仁宗葢以此也在
昔帝堯之聖動必咨于四岳豈其智不足哉葢為君之
道當以天下之耳目為聰明以天下之心志為思慮而
不當自用也皇祐中諫官韓絳因對而言天子之柄不
[016-21b]
可下移事當間出睿斷仁宗曰朕固不憚自有處分所
慮未中于理而有司奉行則其害己加于人故欲先盡
大臣之慮而後行耳當是時仁宗在位三十餘年其操
術常如此亦堯之用心也今祖宗法度無不詳蜜備具
世厯六聖人情習安加以先太皇太后維持九年内外
肅清陛下守之則甚易而必安易之則甚難而必危守
之則至簡而必治易之則至繁而必亂惟無為以守之
擇人而任之則太平之治可坐而致也臣願陛下宫中
[016-22a]
之事無大小一切循用祖宗治内之法朝中之事無大
小一切循用祖宗治外之政君臣守之無敢有所變更
則可以率天下而循法度矣若天子自壤法亂紀則何
以禁羣下之不循法度者乎夫錙銖而積之至兩必重
毫釐而累之至寸必差書曰不矜細行終累大徳成王
作小毖之詩以求助于羣臣言小事之不可不慎也惟
陛下毋忽于細㣲謹守法度以塞亂政之源則天下幸
甚臣受恩之深職在近侍以經術輔聖徳思慮所及有
[016-22b]
可以禆益者不敢不竭盡拳拳之誠貪進小忠故不避
煩瀆天聼惟陛下裁赦無任震懼之至取進止
 右元祐太史内翰龍圖閣學士范正獻公祖禹字惇
 夫奏議帖真蹟二卷其書皆當時副墨忠鯾之氣磅
 礴宇宙道義之藴昭明日星卓哉偉乎王魏以還世
 未嘗復覩斯人也珂舊從太府丞范君擇能游實公
 之孫笈中多公手澤以其世家寶藏不敢有請毎與
 客誦言之嘉定甲申歲八月山隂行徳老過予于京
[016-23a]
 江棠中適藏是帖遂舉以見畀書率用赫蹏具草且
 多廢楮又有以見前軰質儉清素之實使尚徳者有
 考焉
 贊曰思魏徴之棠不如列疎屏之十漸愛衛公之栢
 不如存丹扆之五箴諫説豈謄口格君當以心想引
 筆而行墨方危冠而正襟追古事以比迹見忠臣之
 慮深是雖不足契當時之感悟不猶可以鏡方來之
 侫壬此左氏所以憤乾谿之痛而三歎于祈招之徳
[016-23b]
 音
 
 
 
 
 
 
 寶真齋法書贊卷十六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