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选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汉语字典 | 汉语大词典 | 康熙字典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异体字字典 | 史部 | 子部 | 集部 | 诗部 | 儒部 | 易部 | 艺部 | 医部 | 丛部 | 道部 | 佛部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景岳全書 > 景岳全書 卷十四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景岳全書卷十四
            明 張介賔 撰
  瘧疾
   經義
瘧論帝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畜作有時者何也岐伯
 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皷頷腰
 脊俱痛寒去則内外皆熱頭痛如破渇欲冷飲帝曰
[014-1b]
 何氣使然曰隂陽上下交争虚實更作隂陽相移也
 陽并於隂則隂實而陽虚陽明虚則寒慄皷頷也巨
 陽虚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虚則隂氣勝隂氣勝則
 骨寒而痛寒生於内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隂虚
 則内熱外内皆熱則喘而渇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
 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内腸胃之外此榮氣
 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疎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
 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内與衛氣并居衛
[014-2a]
 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隂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隂
 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帝曰其間日而作者
 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内薄於隂陽氣獨發隂邪
 内著隂與陽争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帝曰其
 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曰邪氣客於風府循
 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㑹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
 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
 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
[014-2b]
 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二十六日入於脊内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
 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髙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
 者由邪氣内薄於五臟横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
 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
 風府其日作者奈何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
[014-3a]
 者也故虚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
 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
 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於
 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
 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
 也○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曰夏傷於大暑其
 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藏於腠理
 皮膚之間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隂氣也風者
[014-3b]
 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
 以時作名曰寒瘧○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曰此
 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
 名曰温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隂氣先絶陽氣獨發則
 少氣煩寃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岐伯曰夫瘧
 之始發也陽氣并於隂當是之時陽虚而隂盛外無
 氣故先寒慄也隂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隂復并
 於外則隂虚而陽實故復熱而渇夫瘧氣者幷於陽
[014-4a]
 則陽勝并於隂則隂勝隂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
 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夫病之未發也隂未并陽
 陽未并隂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攻不能
 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帝曰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曰瘧之且發也隂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
 傷隂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隂氣
 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
 往而未得并者也○帝曰瘧不發其應何如曰瘧氣
[014-4b]
 者必更盛更虚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
 在隂則寒而脈静極則隂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
 休衛氣集則復病也○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
 發或渇或不渇其故何也曰其間日者邪氣與衛氣
 客於六府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瘧者隂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渇或不渇○帝
 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曰
 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
[014-5a]
 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畏風以夏病者多
 汗○帝曰夫病温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藏曰
 温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
 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
 腠理發泄或有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
 氣先從内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隂虚而陽盛陽盛則
 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虚陽虚則寒矣故先熱
 而後寒名曰温瘧○帝曰癉瘧何如曰癉瘧者肺素
[014-5b]
 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
 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内分肉之間而發發
 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隂故
 但熱而不寒氣内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
 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
至真要大論帝曰火熱或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
 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㑹遇之
 時有多少也隂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
[014-6a]
 而隂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薄盛衰之節瘧亦
 同法
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生氣通天論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魄汗未盡形弱
 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論證共四條/
瘧疾之疾本由外感故内經論瘧無非曰風曰寒其義
 甚明而後世之論則泛濫不一總不過約言其末而
[014-6b]
 反失其本所以議論愈多則病情愈昧矣有辨在後
 所當并察
凡瘧因於暑人皆知之不知夏令炎熱此自正氣之宜
 然而人有畏熱者每多避暑就隂貪凉過度此因暑
 受寒所以致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義可
 知也然又惟稟質薄弱或勞倦過傷者尤易感邪此
 所以受邪有淺深而為病有輕重也苐以病因暑致
 故曰受暑而不知暑有隂陽瘧惟隂暑為病耳至其
[014-7a]
 病變則有為寒證者有為熱證者有宜散者有宜斂
 者有宜温者有宜清者其要在標本虚實四字知此
 四者而因證制宜斯盡善矣其有云傷暑而認暑為
 火者有云脾寒而執以為寒者皆一偏之見不足慿
 也
凡瘧發在夏至後秋分前者病在陽分其病淺發在秋
 分後冬至前者病在隂分其病深○發在子之後午
 之前者此陽分病也易愈發在午之後子之前者此
[014-7b]
 隂分病也難愈○病淺者日作病深者間日作若三
 日四日者以受邪日久而邪氣居於隂分其病尤深
凡瘧病自隂而漸陽自遲而漸早者由重而輕也自陽
 而漸隂自早而漸遲由輕而重也凡感邪極深者共
 發必遲而多致隔日必使漸早漸近方是佳兆故治
 此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
   論治共十二條/
凡瘧疾初作必多寒熱大抵皆屬少陽經病其於初起
[014-8a]
 當專以散邪為主若果形氣無傷而脈證别無他故
 者但宜正柴胡飲或三柴胡飲主之少者一二劑多
 者三四劑無有不愈○若氣體本弱而感邪為瘧即
 宜四柴胡飲為最妙勿以初起而畏之弗用也
一治瘧當辨寒熱寒勝者即為隂證熱勝者即為陽證
 蓋有素稟之寒熱有染觸之寒熱然必其表裏俱有
 熱邪方是火證若瘧至則熱瘧止則退而内無煩熱
 閉結等證則不得以火證論治○若内外俱有火
[014-8b]
 證而邪不散者一柴胡飲主之○若邪入陽明内熱
 之甚而邪有未散者宜柴胡白虎煎○若邪入肝腎
 而熱極動血者宜柴芩煎
一瘧有寒證如無虚邪而但以寒邪不能散或多中寒
 者宜二柴胡飲○若以寒勝而兼氣虚邪有不解者
 宜四柴胡飲或補中益氣湯加乾薑官桂○若寒甚
 熱少脈遲而兼背惡寒或多嘔惡泄瀉者必用麻桂
 飲或大温中飲
[014-9a]
 中氣虚弱不能勝邪而邪不能解者病在脾肺氣分
 宜補中益氣湯五柴胡飲○若隂虚血液不充而邪
 不能解者病在肝腎精分宜補隂益氣煎歸柴飲此
 證極多其效尤㨗○若發時其寒如氷其熱如烙而
 面赤如脂渇欲飲水而熱退即不渇者以六味地黄
 湯加柴胡芍藥肉桂大劑一服即可愈○若元氣虚
 寒之甚陽不勝隂而邪不能解者大温中飲○若元
 氣虚甚或衰老積弱者則不必兼用攻邪只當以正
[014-9b]
 氣為主但使元氣不敗則邪氣無有不服宜大補元
 煎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而又惟休瘧飲為最妙
一瘧疾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而病不能止者必以過傷
 正氣而正不勝邪則雖止微邪猶然不息但使元氣
 之虚者一振散者一收則無不頓然愈矣宜三隂煎
 五福飲或小營煎休瘧飲主之○若有微寒者宜大
 營煎或理中湯○若微有火者宜一隂煎○若多汗
 不收者宜五隂煎之類主之
[014-10a]
一瘧疾久不能愈者必其脾腎俱虚元氣不復而然但
 察其脈證尚有微邪不解者當專以補中益氣湯為
 主○若邪氣已盡而瘧有不止者則當專補元氣以
 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大補元煎之類主之○若腎
 隂不足而精不化氣者宜理隂煎最效○若隂邪凝
 滯而久不愈者宜於前藥加薑桂附子
一瘧作而嘔吐惡食者雖曰少陽之邪為嘔吐然實由
 木邪乘胃所致但解去外邪嘔當自止宜柴陳煎或
[014-10b]
 正柴胡飲加半夏主之○若脾胃氣虚而寒邪乘之
 則最多嘔惡之證宜温胃飲理中湯養中煎之類主
 之○若虚寒連及命門火不生土而作嘔者宜理隂
 煎右歸飲之類主之○若兼食滯而作嘔者必多脹
 滿宜加陳皮砂仁山查厚朴之類為佐○若兼火邪
 者必多熱渇躁煩秘結宜以黄芩黄連之類為佐若
 火在陽明甚者宜加石膏○若兼寒者必胃口怕寒
 或吞酸或噯腐或惡心得熱稍可者宜以薑桂附子
[014-11a]
 吳茱萸之類為佐
一瘧疾因勞輒復連綿不已者此亦脾腎虚證蓋腎主
 骨肝主筋脾主四肢氣弱不勝勞苦所以即發但補
 脾肝腎使其氣强則愈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補中
 益氣湯皆可酌用
一瘧疾發散已多每致隂虚水虧而煩熱多渇者宜以
 西瓜汁或雪梨漿或冷參湯俱可滋隂截瘧無熱者
 不可强用
[014-11b]
一瘧痢並作而藏平邪淺者宜胃苓湯加柴胡一二錢
 ○若寒濕傷脾而瘧痢並作者宜温胃飲加柴胡或
 胃關煎加柴胡亦妙○若濕熱傷脾下及肝腎而暴
 注熱渇或下純鮮血者宜柴芩煎
一瘧邪未清而過食傷脾以致痞滿連綿不已者宜大
 小和中飲加柴胡○若因食而成瘧痞者宜芍藥枳
 术丸及大小和中飲之類調之○若痞成難消者須
 灸章門水道等穴炷宜稍大多灸或連灸二三次方
[014-12a]
 得全愈
一古云治瘧之法凡將發之時與正發之際慎毋勉强
 施治即治亦無效必待隂陽併極勢平氣退之後然
 後察而治之或於未發二三時之先迎而奪之可也
 經曰夫瘧之未發也隂未併陽陽未併隂因而調之
 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
 也○按此古法殊似不然予近治瘧每迎其鋭而擊
 之最㨗最效是可見古法之有不必泥者
[014-12b]
   論汗
凡古人治瘧之法若其久而汗多腠理開泄陽不能固
 者必補斂之無汗則腠理緻宻邪不能解必發散之
 故曰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
 為主此大法也○蓋瘧本外邪非汗不能解若不知
 善解其邪而妄用劫劑多致胃氣受傷邪不能解必
 反難愈此宜以補劑為主加减取汗汗後再加補養
 可也若邪在隂分則下體最難得汗補藥力到自然
[014-13a]
 汗出至足方是佳兆凡病此而邪有未解者大忌飽
 食亦以汗之難易為優劣也○凡寒邪之自外而入
 者得汗即解如傷寒之類皆是也而惟時瘟時瘧之
 病則病有淺深之不同即如病瘟者雖有大汗而熱
 仍不退病瘧者屢發屢汗而瘧猶不止此其所感最
 深故不能以一二汗而即愈或通身如洗而猶不能
 透若此者但當察其强弱仍漸次再汗之方得邪解
 故不可謂汗後必無邪也此但當以脈之𦂳與不𦂳
[014-13b]
 及頭身之痛與不痛寒熱之甚與不甚為辨耳然又
 有雖已得汗邪氣將解而不守禁忌或因於勞或因
 於慾或受生冷微邪或胃氣未清因而過食隨觸隨
 發此其舊邪未盡而新邪又至纒綿深固因致留連
 者亦必宜仍從汗解但其宜固宜散則猶當以酌虚
 實為首務
   論標本
凡治瘧當知標本予嘗曰有標則治標無標則治本此
[014-14a]
 最為治瘧之肯綮何以言之蓋標以邪氣言本以正
 氣言也夫邪正相争所以病瘧凡瘧之初起本由邪
 盛此當治邪固無疑也若或表散已過或久而不愈
 則於邪正之間有不可不辨矣蓋有邪者證必猖熾
 脈必弦𦂳或頭疼頭痛未除或汗雖出而未透凡屬
 形證有餘者即其病雖已久亦必有表邪之未清也
 但覺有微邪此猶宜兼標為治若汗出已多邪解已
 透别無實證實脈可據而猶然不愈者必由正氣全
[014-14b]
 虚或以質弱或以年衰故餘氣有未能却而真隂有
 未能静耳此當專治其本但使元氣既復則無有不
 愈設或不明標本無論有邪無邪而但知攻瘧則害
 者多矣予為此説雖因瘧而發然諸病皆同此理明
 者當心志之
   論厭瘧
凡厭瘧之法今世俗相傳多用之但其有效有不效人
 每疑之而其所以然者自有的確之妙則從來人所
[014-15a]
 未知也蓋瘧以邪正相争其感之淺者乃少陽膽經
 病也惟其邪本不甚則邪正互為勝負當此時也亦
 猶楚漢相持之勢但得一助之者為楚則楚勝為漢
 則漢勝故不論何物皆可用以為厭俱使由之勿使
 知之其人恃有所助則膽氣畧壯而邪即敗矣此即
 内經移精變氣之意也然必勢均力敵者乃可以一
 助而勝之正勝則愈也若果彼强我弱勢不易制者
 則厭必無益故惟邪輕日作者可厭而邪深間日者
[014-15b]
 則不能厭此自理勢之使然無庸惑也
   論截瘧共四條/
凡截瘧之法方固不少然亦無必效之方若以愚見并
 及治騐則未嘗藉於截也蓋有邪者去邪則愈若散
 邪既透解表已過則但收拾元氣而氣復即愈惟能
 於邪正之間得其攻補之宜則無不自愈此截之最
 善者也至如截瘧諸方雖不可執亦不可無第有效
 於此而不效於彼者亦以人之氣血隂陽各有不同
[014-16a]
 故耳故凡用截藥者亦當察人之强弱而酌以用之
 庶乎得效然亦惟輕者易截而重者不易截也兹錄
 諸方於後亦可備於酌用○截瘧常山飲氣血强壯
 者可用○截瘧飲氣分不足者可用○牛膝煎血分
 不足者可用○截瘧丹時氣多濕者可用○木賊煎
 濕痰邪實者可用○何人飲休瘧飲血氣大虚欲急
 濟者可用○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截瘧如神○追
 瘧飲凡氣血未衰或屢散之後用之最效
[014-16b]
丹溪曰數發之後便宜截而除之久則發得中氣虚弱
 致病邪愈深而難治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
 用○常山性暴悍善軀逐然能傷真氣病人稍虚怯
 者勿用
楊仁齋曰或其人素虚者慎勿用常山等藥
薛立齋曰若病勢正熾一二發間未宜遽截恐邪氣不
 去正氣反傷耳○若胃氣弱者用寒凉止截脾胃復
 傷必致連綿不已若非培養元氣决不能愈○每見
[014-17a]
 飲啖生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虚胃損反為難治
 ○若嚥酸口酸且宜節飲食其病潮作時雖大渇亦
 只薑湯乘熱飲之此亦截瘧之良法○凡欲截之若
 血氣俱虚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頓止不問新久
 並效
   論似瘧非瘧
凡似瘧非瘧之病雖有往來寒熱而時作時止本非瘧
 之類也凡大病後或産後或虚損俱有此證經曰陽
[014-17b]
 虚則外寒隂虚則内熱隂氣上入陽中則惡寒陽氣
 下入隂中則惡熱故凡無外邪而病為寒熱者必屬
 虚證但虚有隂陽之異而陽虚者必多寒隂虚者必
 多熱陽虚者宜補其陽如理中湯十全大補湯加薑
 桂附子之類此皆人所易知也惟隂虚之證則最不
 易辨蓋隂中之水虚者隂虚也隂中之火虚者亦隂
 虚也○如其津液枯燥精血耗傷表裏上下俱多煩
 熱等證此隂中之水虚也治宜壯水以配陽如一隂
[014-18a]
 煎六味地黄湯或加减一隂煎之類主之○其有倐
 熱往來或面赤如脂而腹喜熱飲或上熱如烙而下
 冷如水或喉口大熱而大便不實此其證雖若熱而
 脈必細微或雖洪大而浮空無力者是皆陽氣無根
 而孤浮於上此隂中之火虚也治宜益火之本使之
 歸源如海藏八味地黄丸或右歸飲之類主之假熱
 退則真寒見自可因證而治之也○寒熱門論治尤
 詳所當並察
[014-18b]
   論温瘧
温瘧一證在内經曰温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至春夏
 陽氣大發而為病此即正傷寒之屬也故仲景傷寒
 論有温瘧一證即此是也此與夏傷暑而秋為瘧者
 本自不同當於傷寒門酌而治之
   論癉瘧
癉瘧一證在内經曰肺素有熱氣盛於身發則陽氣盛
 陽氣盛而不衰故致消爍脱肉者命曰癉瘧蓋此以
[014-19a]
 陽藏而病陽證也自與諸瘧不同而治此之法有三
 如熱邪内畜而表邪未解者則當散以苦涼如熱因
 邪致表雖解而火獨盛者則當清以苦寒此皆治其
 有餘也若邪火雖盛而氣血已衰真隂日耗者急宜
 壯水固元若但知瀉火則隂日以亡必致不救
   論瘴瘧
瘴瘧一證惟嶺南烟瘴之地有之蓋南方嵐濕不常人
 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瘧然瘴出地氣瘧由天氣
[014-19b]
 但使内知調攝而外不受邪則雖居瘴地何病之有
 是可見瘴以地言而瘧即風寒外感之病也但其甚
 者則或至迷困喑啞乃與常瘧為稍異耳凡治此者
 亦總不離寒熱虚實及有邪無邪如前治瘧諸法而
 盡之矣○外如大梁李侍詔瘴瘧等論既明且確詳
 列瘴氣門不可不察
   述古共八條/
仲景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014-20a]
機要曰瘧有中三陽者有中三隂者其證各殊也在太
 陽經謂之寒瘧治多汗之在陽明經謂之熱瘧治多
 下之在少陽經謂之風瘧治多和之此三陽受病謂
 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隂經則
 不分三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隂經論之發在處暑
 後冬至前此乃傷之重者
一古法云以清脾飲治秋時正瘧隨證加减大效○若
 胃中有伏痰鬱結者以草果飲一服可愈
[014-20b]
丹溪曰邪氣深入隂分血分而成久瘧者必當用升發
 藥自藏而出之於府然後自表作汗而解若用下藥
 則邪氣愈䧟而難出矣
傅氏曰瘧係外邪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宜
 養胃化痰發汗邪氣得出自然和也
劉宗厚曰或問俗以瘧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蓋暑
 盛陽極人以伏隂在内脾困體倦腠理開發或因納
 涼於水閣木隂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
[014-21a]
 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是也或勞役饑飽
 内傷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屬脾發則惡寒戰慄乃謂
 之脾寒耳實由風寒暑濕之邪鬱於腠理夏時毛竅
 疎通而不為病至秋氣收斂之際表邪不能發越故
 往來寒熱進退不已病勢如淩虐人之狀所以名瘧
 即如四時傷寒十二經皆能為病古方治法多兼内
 傷取效脾胃和而精氣通則隂陽和解此實非脾病
 也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正恐人專於温脾之
[014-21b]
 説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立齋曰大凡瘧證皆因先傷於暑次感於風客於營衛
 之間腠理不宻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
 與營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隂並則病作離則病
 止併於陽則熱併於隂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
 氣則早在血則晏○其病熱多寒少心煩少睡者屬
 心名曰温瘧用柴苓湯○但寒少熱腰疼足冷者屬
 腎名曰寒瘧用桂附二陳湯○先寒而後大熱欬𠻳
[014-22a]
 者屬肺名曰癉瘧用參蘓飲○熱長寒短筋脈揪縮
 者屬肝名曰風瘧宜小柴胡加烏藥香附○寒熱相
 停嘔吐痰沫者屬脾名曰食瘧宜清脾飲○若中氣
 虛而間日發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寒熱大作不論
 先後此太陽陽明合病寒熱作則必戰經曰熱勝則
 動也發熱則必汗泄又曰汗出不愈知内熱也
 又曰凡日久虚瘧寒熱不多或無寒而微熱者若因
 胃氣虛用四君加升麻當歸○若脾血虚用四君加
[014-22b]
 川芎當歸○若中氣下䧟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
 ○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虚寒蓋氣虚則寒血虚則熱
 胃虚則惡寒脾虚則發熱隂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
 吐涎不食戰慄泄瀉手足逆冷皆脾胃虚弱但補益
 中氣則諸證悉愈○凡人久瘧諸藥不效以補中益
 氣湯内加半夏用人參一兩煨薑五錢此不截之截
 也一服即愈○若病久者須大補元氣為主蓋養正
 邪自除也
[014-23a]
徐東皋曰瘧疾多因風寒暑濕而得之乃天之邪氣所
 傷當以汗解故仲景河間悉用發表之藥但以寒熱
 多少分經絡而治
   辨古
陳無擇三因方云夫瘧備三因外則感四氣内則動七
情飲食饑飽房室勞逸皆能致之經所謂夏傷暑秋痎
瘧者此則因時而叙耳不可專以此論○外所因證有
寒瘧有温瘧有癉瘧並同素問也有濕瘧者寒熱身重
[014-23b]
骨節煩疼脹滿自汙善嘔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及冐
雨濕也有牝瘧者寒多不熱但慘戚振慄病以時作此
則多感隂濕陽不能制隂也此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
暑濕與衛氣相并而成除癉瘧獨熱温瘧先熱牝瘧無
熱外諸瘧皆先寒後熱○内所因證病者以蓄怒傷肝
氣鬱所致名曰肝瘧以喜傷心心氣耗散所致名曰心
瘧以思傷脾氣鬱涎結所致名曰脾瘧以憂傷肺肺氣
凝痰所致名曰肺瘧以失志傷腎所致名曰腎瘧所致
[014-24a]
之證並同素問此五種瘧疾以感氣不和鬱結痰飲所
致○不内外因有疫瘧者一歲之間長㓜相似也有鬼
瘧者夢寐不祥多生恐怖也有瘴瘧者乍熱乍寒乍有
乍無南方多病也有胃瘧者飲食饑飽傷胃而成世謂
食瘧也有勞瘧者經年不瘥前後復發微勞不任也亦
有數年不瘥結成癥癖在腹脇名曰老瘧亦曰母瘧以
上諸證各有方治宜推而用之
 愚謂瘧疾一證内經言已詳盡無可加矣而後世議
[014-24b]
 論煩多反資疑貳兹舉陳氏三因之説以見其㮣如
 所云濕瘧者因汗出復浴濕舍皮膚固一説也然浴
 以熱湯避彼風處則斷不致瘧惟冷水相加瘧斯成
 矣若然則仍是寒氣即内經所云夏遇淒滄水寒之
 證也然此猶近似但宜辨明寒熱耳至若牝瘧無熱
 則内經並無此説惟金匱要畧曰瘧多寒者名曰牡
 瘧蜀漆散主之亦非曰無熱也若果全無發熱而止
 見寒慄此自真寒陽虚證耳别有本門又安得謂之
[014-25a]
 瘧耶再如内因五臟之瘧在内經刺瘧論所言六經
 五臟之證不過為邪在何經之辨原非謂七情所傷
 便能成瘧而此云所致之證並同素問則素問無此
 説也且既云七情所傷則其虚實大有不同又豈皆
 痰飲所致耶再若不内外因凡鬼瘧夢寐之説此或
 以瘧邪亂神因致狂言似鬼者有之豈鬼祟果能為
 瘧乎至若胃瘧既云飲食則明是内傷且凡先因於
 瘧而後滯於食者有之未有不因外邪而單有食瘧
[014-25b]
 者也夫病情必有標本標本誤認治豈無差竊計陳
 氏之言既以三因立論故不得不敷演其説而燁然
 若有可觀不知影響之談不但無益於病而且亂人
 意見致令臨證狐疑莫知所從而每至於害者皆此
 之類
丹溪曰瘧有暑有風有濕有痰有食積久發者為老瘧
不已者為瘧母風暑之瘧多因夏月在風涼處歇遂閉
汗不能得泄暑舍於内故大法當汗之瘧而惡飲食者
[014-26a]
必從飲食上得之當以食治○俗云脾寒乃因名而迷
其實也苟因飲食所傷而得之未必是寒况其他乎
嚴用和曰或乘涼飲冷當風卧濕饑飽失時致脾胃不
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也
張子和曰内經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何世醫皆以脾
寒治之用薑附硫黄之類甚者歸之祟怪良可笑也又
或因夏月飲食生冷之類指為食瘧此又非也豈知内
經之論則不然皆夏傷於暑遇秋風寒而後作也邪熱
[014-26b]
淺則連日邪熱深則間日併入於裏則寒併入於表則
熱若此論則了不相干於脾也治平之時其民夷静雖
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以熱治熱亦能取效擾攘之時
其民勞苦内火與外火俱動以熱攻熱轉為瀉痢吐血
瘡瘍嘔吐之疾豈與夷静之人同治哉予嘗用張長沙
汗吐下三法愈瘧病極多大忌錯作脾寒治之
 愚謂瘧疾之作本由風寒水濕之邪感而致病亦或
 有非風非水而衣薄受凉凡體怯者皆能為瘧及其
[014-27a]
 病深則未免因經及臟因表及裏故有不慎飲食而
 更甚者有不慎勞役而增病者總之無非外邪為之
 本豈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瘧者耶今觀朱丹溪之言
 亦以痰食並列嚴用和則悉歸之痰葢皆因陳氏之
 説而殊失内經之正意矣故張子和亦以祟怪為笑
 以食瘧為非而云治平擾攘時當分治是皆有理確
 見也獨怪其以暑為火而且謂擾攘之時其民勞苦
 大忌錯作脾寒治之而嘗用汗下三法恐此言亦
[014-27b]
 屬偏見也念余幸逢明盛固不知擾攘景象苐以
 勞苦過傷之人其虚更甚又豈無三陽疲損等證而
 可俱謂之火及可盡用三法乎甚哉立言之難於此
 可見而時中之不易得也如此
   簡易方
一方 截瘧神效用常山末二錢烏梅肉四個研爛酒
 調臨發日早服
一方 不問新久瘧用常山一兩碎以好酒浸一宿
[014-28a]
 瓦器煑乾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半盞去滓停冷
 五更服之不吐不瀉效
一方 治瘧神效用蒜不拘多少研極爛和黄丹少許
 以聚為度丸如茨實大候乾每服一丸新汲水空心
 面東吞下
   鍼灸法
刺瘧論諸刺法具載本經
大椎可灸三壯/ 三椎骨節間灸亦可愈/ 閒使可灸/
[014-28b]
   瘧疾論列方
柴陳煎新散九/     麻桂飲新散七/
柴苓湯和一九三/    歸柴飲新散十七/
柴芩煎新散十/     理中湯熱一/
理隂煎新熱三/     參蘓飲散三四/
養中煎新熱四/     温胃飲新熱五/
大營煎新補十四/    小營煎新補十五/
五福飲新補六/     一隂煎新補八/
[014-29a]
三隂煎新補十一/    五隂煎新補十三/
六味丸補一二一/    八味丸補一二二/
八珍湯補十九/     右歸飲新補三/
胃關煎新熱九/     胃苓湯和百九十/
牛膝煎新因二四/    木賊煎新因二六/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何人飲新因二五/
草果飲和二二六/    補中益氣湯補三一/
休瘧飲新補二九/    追瘧飲新因又二五/
[014-29b]
清脾飲和二二五/    截瘧飲和二二二/
補隂益氣煎新補十六/  一柴胡飲新散一/
二柴胡飲新散二/    桂附二陳湯熱百十五/
三柴胡飲新散三/    四柴胡飲新散四/
六味地黄湯補一二一/  正柴胡飲新散六/
小柴胡湯散十九/    加减一隂煎新補九/
四君子湯補一/     大補元煎新補一/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大温中飲新散八/
[014-30a]
大和中飲新和七/    截瘧常山飲和二三一/
小和中飲新和八/    雪梨漿新寒十六/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三/     柴平湯和二三三/濕瘧身痛
四獸飲和二二八/和胃消痰    七寳飲和二二七/截瘧
截瘧丹和二百三十/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瘧/寒濕瘴
正氣散和二三/脾滯     袪瘧飲和二二一/邪火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寒滯   柴葛二陳湯和六/著濕
[014-30b]
驅瘧飲和二百二十/邪濕   人參養胃湯和二三四/和胃順氣
萬安散和二二二/實邪初感    常山散和二二九/
交加飲子和二三二/痰食瘴   鱉甲飲和二二四/久瘧瘧母
紅丸子攻九六/消食瘧     白虎加桂枝湯寒四/熱瘧
七棗湯熱百十九/隂瘧    扶陽助胃湯熱百十六/中寒
加味小柴胡湯散二一/熱邪
  瘴氣
   論證
[014-31a]
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葢嶺南地氣卑濕霧多風少
 且以冬時常煖則隂中之陽氣不固夏時反涼則陽
 中之隂邪易傷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縱慾多勞者極
 易犯之以致發熱頭痛嘔吐腹脹等證蓋重者即傷
 寒輕者即瘧疾苐在嶺南病此則均謂之瘴耳然陽
 氣外浮之鄉必内多真寒而外多假熱隂氣不固之
 人雖外有邪證而内必多虚此則嶺南瘴疫之大㮣
 也但予未經其地此不過億度之見耳及閲諸家之
[014-31b]
 論最多得理足徴予言之不誣也謹詳錄在左以資
 擇用庶臨證者可無惑而病此者得所賴矣○又細
 察諸論亦已詳悉第病其用補之法猶有未盡若值
 内傷虚損之甚而病此將危或難愈者必以前瘟疫
 門治法參而用之則庶乎有濟
   瘴病所由
凡勞役傷饑之人皆内傷不足者也所謂邪氣傷虚不
 傷實同一理也觀衛生方云北人寓廣之地者或往
[014-32a]
 來廣之途者俱有隂陽相搏之患然居者十病二三
 途者十病八九正以居者安静途者勞傷耳活人三
 昧論瘴瘧條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則邪氣不能為
 害彼道路﨑嶇人烟疎濶水漿不潔酒炙多腥飲食
 起居未免乖度况復有隂陽相搏之氣乎故曰瘴氣
 惟染勞役傷饑之人者此也○又凡居嶺南者必慎
 起居節飲食寡慾清心雖有嵐邪勿能害也惟内境
 不出則外境不入此理之自然其有感而病者皆不
[014-32b]
 知所慎耳
   大梁李侍詔瘴瘧論
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
 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隂濕之氣常盛二氣相搏
 此寒熱之氣所由作也陽氣泄故冬無霜雪四時放
 花人居其地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宻葢陽不
 反本而然隂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淫雨一歲之間
 蒸濕過半三伏之内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
[014-33a]
 飲食衣服藥食之類往往生醭人居其間類多中濕
 肢體重倦又多脚氣之疾蓋隂常偏勝而然隂陽之
 氣既偏而相搏故人亦因之而感受其寒熱不齊之
 病也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
 於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虚煩隂濕既盛則使
 人下體多寒隂不上升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
 疼腿足寒厥予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然大抵
 隂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有八九况人身上本
[014-33b]
 屬陽下本屬隂兹又感此陽燠隂濕不和之氣自多
 上熱下寒之證也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發寒
 熱身必大汗又復投之以麻黄金沸青龍等湯再發
 其表則旋腫受斃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利藥下之
 病人下體既冷下之則十無一生若此者醫害之也
 其時余染瘴疾全家特甚余悉用温中固下升降隂
 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二僕皆病朋中痞悶煩躁昏
 不知人一云願得凉藥清膈余審其證上熱下寒皆
[014-34a]
 以生薑附子湯冷温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
 得凉藥而然也實不知附子也翌日各與丹硃丸一
 粒令空心服之遂能食粥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
 爾遂得平安更治千數人皆安蓋附子用生薑煎既
 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導虚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
 固接元氣若煩悶者放冷服之若病煩躁不好飲水
 反畏冷不能飲者皆其虚熱非真熱也宜服薑附湯
 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正與此同亦一服而愈有用
[014-34b]
 术附湯而病愈甚蓋术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
 惟附子一味為最妙○或有脈證實非上熱下寒而
 目黄赤者不可用附子脈若浮洪而數寒熱往來無
 汗乃小柴胡湯證若證有可疑寒熱不辨宜服嘉禾
 散若熱多者冷服之嘉禾散能調中氣升降隂陽治
 下虚中滿療四時瘟疫傷寒使無變動雖傷暑及陽
 證傷寒服之亦解若或寒多服之尤宜服二三日即
 寒熱之證自判然後隨證調治之無不愈者大抵嶺
[014-35a]
 南之地卑濕又人食㯽榔多氣疎而不實四時汗出
 不宜更用汗藥此理甚明亦有當汗下者然終不多
 也明者察之
   指迷方瘴瘧論新安王棐/
棐讀書之餘留意醫學幸得其傳頗識方脈就辟入南
 研究此證謂南人凡病皆謂之瘴率不服藥惟事鬼
 神夫瘴之為病猶傷寒之病也豈可坐視而不藥耶
 每為中醫荏苒而致不救者有之人過桂林以南無
[014-35b]
 醫藥且居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空不可用汗
 吐下三法其業醫者既鮮且庸或妄用吐汗下者是
 謂虚虚方書皆謂南方天氣温暑地氣鬱蒸隂多閉
 固陽多發泄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元氣
 不固感而為病是為之瘴輕者寒熱往來正類痎瘧
 謂之冷瘴重者藴熱沉沉晝夜如卧灰火中謂之熱
 瘴最重者一病便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謂之啞瘴冷
 瘴必不死熱瘴久而死啞瘴無不死此方書之説也
[014-36a]
 然以愚意觀之所謂啞瘴者非傷寒失音之證乎又
 豈中風失語之證乎治得其道亦多可生安得謂之
 無不死耶○若夫熱瘴乃是盛夏初秋茅生狹道人
 行其間熱氣蒸鬱無林木以蔽日無水泉以解渇伏
 暑至重因而感疾或有飲酒而不節者或食煎炙而
 積熱者偶成此證其熱晝夜不止稍遲二三日則血
 凝而不可救矣南中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然有
 挑草子法乃以鍼刺頭額及上下唇仍以楮葉擦舌
[014-36b]
 皆令出血徐以草藥解其内熱應手而愈安得謂之
 久而死耶○至於冷瘴或寒多熱少或寒少熱多亦
 有疊日間日之作及其愈也瘡發於唇騐其證即是
 外方之瘧本非重病然每因誤治而致禍亦不可以
 必不死而忽之但診其脈息極微見其元氣果虚即
 與附子湯而愈若誤投寒藥所謂承氣入胃隂盛乃
 亡若脈洪盛證候實熱宜服和解藥而徐治之若誤
 投熱藥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也要在切脈審證
[014-37a]
 之虚實寒熱治之無不愈也○人謂嶺南水泉草木
 地氣之毒故凡往來嶺南之人及宦而至者無不病
 瘴而至危殆者也又謂土人生長其間與水土之氣
 相習外人入南必一病但有輕重之異若久而與之
 俱化則免矣此説固若有理但備之以將養之法解
 之以平易之藥决保無病縱病亦易愈矣且瘴之為
 病土人反重外人反輕者多蓋土人淫而下元虚又
 浴於溪而多感冐恣食生冷酒饌全不知節所以重
[014-37b]
 也然則病瘴者不可全咎風土之殊皆人自失節養
 有以致之耳君子之居是邦也當慎起居節飲食適
 寒温晨酒夜食切忌太過或有不快即服正氣散一
 二劑則脾胃自壯氣血通暢微邪速散又何瘴之有
   嶺表十説吳興章傑/
一嶺表之俗食㯽榔甚者日至十數枚蓋瘴瘧之作率
 因飲食過度氣滯痰結而㯽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
 故人皆狃於近利而闇於遠患此頗類北人之食酪
[014-38a]
 酥多致膚理縝宻一旦病疫當汗則塞而不得出嶠
 南地熱食㯽榔故藏氣疎泄若一旦病瘴當攻發則
 虚羸而不能堪所以土人多瘠而色黄豈全是氣候
 所致蓋亦㯽榔為患殆勿思耳
一本草載三人觸霧晨行飲酒者獨不病故北人度嶺
 率相勉飲酒而遷客羈士往往酣以自適且嶺外
 酒價尤廉販夫役卒俱得肆飲咸謂可以辟瘴殊不
 知少則益而多則滋瘴之源也何以言之蓋南土暑
[014-38b]
 濕嗜酒則多中濕毒兼以瘴瘧之作率因上膈痰飲
 而酒則尤能聚痰嶺外諺云莫飲邜時酒莫食申時
 飯誠攝生之要也可見酒之為物能辟瘴以生人亦
 能滋瘴以害人然則生也死也非酒也顧在人也
三廣南每以暑毒為患者蓋一歲之間暑熱過半使人
 難避而易犯凡起居飲食少失節度則為暑毒所中
 道途之間尤多冐暑故土人於暑時相戒勿出且遐
 荒之境道路﨑嶇而傳舍飲食皆不如欲所以自北
[014-39a]
 初至者皆云不習水土而病及既還則又謂之回頭
 瘴大率得之道路勞倦冐犯暑氣與夫飲食居處失
 度也
四嶺南寒暑之候不常尤難於調攝故凡居人與在路
 者冬夏之衣皆不可缺隨其氣候速宜增减緩則致
 病又嶺外海風異常稍中人則為病坐卧易衣時當
 慎也
五嶺外雖以多暑為病而四時亦有傷寒瘟疫之疾其
[014-39b]
 類不一土人不問何疾悉謂之瘴治療多誤或有一
 歲盛寒近類中州而土俗素無蠶績冬不衣綿居室
 疎漏戸扃不固忽遭歲寒則次年瘟疫必興醫者之
 治瘟疫亦當以本法治之而隨其風土氣候與夫人
 之强弱酌宜可也
六瘴瘧之作多因伏暑傷冷所致縱非飲食冷物亦必
 寒邪感於外飲食傷於内也大抵伏暑淺而寒多者
 易治伏暑深而熱多者難治近時北醫至此用大柴
[014-40a]
 胡湯治熱瘴須是本氣壯實者乃能堪之如土人久
 服㯽榔臟氣既虚往往不能服寒藥又能當此峻劑
 乎然土人纔見發黄便謂不治之症良可哀也
七北人之來嶺南婢僕多病瘴氣蓋勞役之人飲食乖
 度晝夜冐暑夜多卧地人凡事不能避忌故先受其
 斃既與之同休戚宜加意戒之
八俚俗有病必召巫覡而祭鬼神士夫咸笑其信巫不
 信醫愚謂此可憫惻而不可以笑也夫民雖至愚然
[014-40b]
 孰不思趨利避害况性命所係曉然易見若醫者能
 愈人疾彼何為不用蓋嶺外良醫甚鮮藥類尤乏且
 山谷海嶼之民何從而得醫藥所以不免信巫也豈
 得已哉
丸瘴病不一而土人以啞瘴最為危急其狀初得之即
 失音不過一二日即致不救醫家多言為極熱所致
 或云内藴熱而外為感寒所激近見北醫有用煎生
 附子一味愈此疾者得非以熱治熱或是發散寒氣
[014-41a]
 耶予嘗聞有飲溪澗水中毒令人失音則知凡失音
 者未必皆瘴也溪澗水毒灼然有之道路多無井泉
 而瀕江之民與夫山行者皆飲溪澗之水豈無邂逅
 遇毒者故途人所以多病此得非是歟
十傳云嶺外多毒草彘食之而人食其肉者亦毒人所
 以北人度嶺多戒食彘然而嶺南能致瘴毒者非止
 一端豈在是耶順泉云嶺南之彘在市井者食豆與
 酒糟在鄉村者食糠與碎米芋苗未有食草者若然
[014-41b]
 則牛馬羊畜之肉悉皆不可食也可乎此其所以不
 足信也
   回頭瘴説
舊傳出嶺之後復有回頭瘴者大㮣與在廣而發瘴及
 方入廣而不伏水土者不異蓋南方陽氣常泄隂氣
 常盛二氣相搏四時悉有寒熱之氣人感之即作寒
 熱之病寒則戰慄熱則怫鬱多由得汗而解此廣瘴
 之寒熱也今所謂回頭瘴及方入廣而不伏水土者
[014-42a]
 亦不過隂陽相搏氣候不調而感疾耳嶺南天氣冬
 無霜雪春寒秋熱氣候不齊或一日而忽然更變與
 外方天氣大不相侔今回頭瘴者蓋是先受廣中之
 氣復感外方之氣冷熱相忤寒暄不調遂作隂陽相
 搏之疾須度時候之寒熱量元氣之厚薄如出嶺於
 孟冬時者廣尚多暄而少寒或轉北風或有暴冷若
 屇途之際宜服和解散神术散之類和脾胃以逐風
 邪及至外方則天寒地凍將及境之際可服正氣散
[014-42b]
 人參養胃湯之類絶舊瘴以禦時寒可也然此四藥
 亦特筌蹄耳其實在保躬調養酌序消詳切不可以
 得出瘴地而恣慾此病之所由作也故所謂回頭瘴
 者豈虚語哉
   治瘴續説
繼洪曰予寓嶺南既久愈知瘴疾不易用藥若病人身
 熱而復寒謂之冷瘴不換金正氣散主之若身熱胸
 痞或嘔或噎大便不利者嘉禾散若病輕而覺有食
[014-43a]
 積兼用些少感應丸無積者不可用若病重者不可
 妄用轉利惟當温中固下若冬末春初因寒而作大
 熱者小柴胡湯夏月因暑氣者六和湯○若身極熱
 而頭極痛脈數者為熱瘴宜用南人挑草子法亦不
 可不服藥苐此證病深最為難治蓋凉藥多不可用
 惟宜熱藥須得法以用之如附子湯冷服者是也然
 此非工巧以處之則不可如身熱汗不多頭痛未解
 或且與和解散如腰已上極熱腰已下稍凉胸膈煩
[014-43b]
 渇腰腿重疼或大便溏滑其脈數而按之不實此陽
 浮隂閉也惟李侍詔生薑附子湯最妙凡初病者以
 生薑附子能發散耳若病經去汗既多虚煩潮上則
 惟恐其不斂不降宜用熟附乾薑沉香而冷服之若
 便利則不必沉香如煩甚則少加竹茹渇甚多加人
 參北五味欬逆加丁香淡竹葉若煩躁而有異象眩
 惑夜不安寢可畧與温膽湯惟大便利者不可服若
 煩渇大作宜奪命散或用冷湯倍加人參附子若煩
[014-44a]
 熱大便自利或小便不澁不可以赤為熱或膝脛以
 下稍涼此乃病邪所激氣血俱虚表熱無以養中故
 外熱而内虚也可急服薑附湯之類及灸氣海足三
 里若至四肢厥冷兩足冷甚頭額虚汗或時欬逆脈
 數而促其證多危惟以三建湯之屬能歛心液能壯
 真陽可以更生也○又有啞瘴即熱瘴之甚者醫書
 謂血得寒則凝泣得熱則淖溢故熱瘴面赤心熱舌
 破鼻衂皆瘴熱沸其血上湧所致故宜用挑草子法
[014-44b]
 甚則血上塞其心竅故昏不能言或但噫噫作聲即
 啞瘴也治此者當散其血用局方黒神散立見神效
 其或涎迷心竅而舌强者亦有之却非真啞瘴也及
 兼風痰之證者俱當審察而後用治本論有無稽之/方俱削去不錄
   藥宜預備
居瘴地者雖曰節慎起居而防病之藥不可不為之備
 如人參附子乾薑當歸熟地紫金錠蘓合丸不換金
 正氣散之類皆不可須臾離也從宦兹土則政事多
[014-45a]
 繁上下交際為商往來則經營貿易其勢不容於自
 逸稍覺不快即宜如法服藥以解之微邪易伏固不
 致病也惟其不能防微則勢必至於漸盛故曰不治
 已病治未病此之謂也
   瘴病脈候
兩關脈洪大者熱瘴○脈數甚者為熱瘴○脈弦而𦂳
 者為瘴瘧○脈浮而𦂳者宜解表○脈浮緩者為傷
 風其病輕○脈洪數而按之不實者為陽浮隂閉○
[014-45b]
 脈沉微而弱者為虚寒
   瘴病愈後將養法
凡瘴病不發三日後方可洗手七日後可洗面半月後
 可梳頭一兩月後謹戒房事能戒百日尤好又瘴不
 發後須吃素過三日經五日後方可以猪脾煮羹喫
 軟飯十日後畧可喫酒少用肉羹但不可食諸般骨
 汁若犯之則再發凡牛羊猪犬鷄鵝諸骨汁須並忌
 一月或兩月尤佳凡犯而再發必多困篤
[014-46a]
   瘴氣論列方
麻黄湯散一/      桂枝湯散九/
金沸草散散八一/    和解散和二三五/
神术散散六五/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正氣散和二三/     平胃散和十七/
小柴胡湯散十九/    嘉禾散和百六十/
六和湯和一二七/    小青龍湯散八/
术附湯補四二/     附子湯熱二二/
[014-46b]
生薑附子湯熱三三/   七棗湯熱百十九/
薑附湯熱三二/     人參養胃湯和二三七/
三建湯熱四二/     冷湯熱百二十/
局方黑神散婦五十/   奪命散補三七/
温膽湯和一二五/    承氣湯攻一/
感應丸攻五四/     紫金錠因二百二/
蘓合丸和三七一/    丹珠丸未考/
   論外備用方
[014-47a]
敗毒散散三六/     聖散子散四三/
五味異功散補四/    保和湯和一四七/散邪順氣
㯽榔煎和二三六/    陳氏家傳正氣散和二二/
屠蘓酒和二三七/    降椒酒和二三八/
理中湯熱一/      生薑煎熱一二一/
冷香湯熱八二/     養胃湯熱七十/
椒嚢法熱一九二/    乾薑附子湯熱三四熱/隂證發
二味沉附湯熱百十八/  福建香茶餅因三百二/
[014-47b]
瘟疫門諸方皆可酌用
 
 
 
 
 
 
 景岳全書卷十四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
沪ICP备15009860号